发布时间:2023-09-22 09:3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能源技术支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洁净煤技术、氢能、核能等。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之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被提到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并被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既着眼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更从战略的高度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美国率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其对研发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2009年2月15日,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其中新能源为主攻领域之一,重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风能、太阳能等;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须占总发电量的20%,到2025年,美国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规模将高达1900亿美元。欧盟把新能源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007年初,欧盟就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供应量20%的新能源政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为了加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2009年3月,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战略规划,从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产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0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而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升级变革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部署,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对新能源产业累计增加5万亿元投资,将每年增加1.5万亿元产值,增加1500万社会就业岗位。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在新能源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在太阳能、电力储存、风电等诸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展新能源外交已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对话交流、开展务实合作,拓展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技术合作,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机制分析
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主要是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目前已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能源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与美欧更将新能源作为突破口,新能源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宽,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一) 中美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两国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开展新能源合作不仅促进中美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也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建设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基于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空前重视,中美两国新能源合作便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中美新能源合作不断深化,逐渐走向机制化和成熟化。
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是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机制,在2005年首次能源政策对话中,双方谈到在清洁能源、核电节能方面的合作;2006年第二次对话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将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2007年第三次对话双方签署了《关于工业能效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强调加强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2009年第四次对话中美双方就两国新能源政策、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洁净煤技术、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事关中美能源发展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清洁燃料领域合作、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合作等三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
以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为契机,中美除正式签署《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外,为了对两国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并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重点开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煤等课题研究。此外,双方还明确表示将在多个新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双方在利用太阳能、风能、先进生物燃料等方面技术和政策合作等。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把中美新能源合作明确定位到战略层次,也进一步凸显新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这一重大全球性议题的关联性。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两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方面的技术和政策合作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等五项合作协议。2011年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新能源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大规模风电开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页岩气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并在《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签署了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二) 中欧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入,主要是双方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共识。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双方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新能源合作机制。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大会,是中欧能源合作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会议,也是中欧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第六次中欧能源大会上,中欧签署《有关二氧化碳捕捉和储存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协议》,中欧双方就煤炭近零排放技术的研发、展示以及示范工作开展合作;2008年第七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煤和气水化合物技术、以及先进核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2010年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则侧重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清洁汽车三个领域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中欧峰会是中欧双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了《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并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宣言内容包括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对话,以促进中欧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九次中欧峰会上,双方强调增强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在在《清洁煤行动计划》和《能效与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框架》内下的新能源合作;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声明深化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2009年第十二次中欧峰会签署《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等新能源领域进行具体合作达成一致。2010年4月30日中欧清洁能源中心项目在北京启动,资金规模为1240万欧元,项目执行期5年。该中心将着重于推动欧洲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并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案,方案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绿色建筑等领域。
三、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和美国、欧盟新能源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导向和出发点也有所差异, 这使新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信任机制、技术合作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挑战。
(一)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有待加强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使得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在中国和美欧新能源国际合作过程中,为了维护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和美欧之间的互信对话机制在某些时期会处于脆弱的状态,这就导致双方非常重视合作的收益。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将可能成为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新领域。发展低碳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美国和欧盟未来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重大,二者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和绿色壁垒以其竞争力,同时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美国、欧盟担忧中国强大的仿制和技术升级能力,害怕在技术转移后,还未从中国新能源市场获得足够利益就被排挤出去。
(二)新能源技术合作壁垒的挑战
新能源是新的技术革命,但由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不足, 许多高技术设备和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 诸多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因此,中国希望加大从美国和欧盟进口新能源技术力度,而相关技术出口的管制已经成为中国和美欧之间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障碍。
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美国出口管理条例》和《美国出口管制商品清单》是其进行出口管制的两个重要政策文件。2007 年6月美国商务部相继出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经验证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这是在《清单》基础上专门针对我国的新规定。这些出口管制政策给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技术合作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美国认为很多新能源设备、技术及关键材料会被中国军方使用。自1996 年的“瓦森纳协议”,再到2000 年欧盟通过的“1334 号法令”,以及欧盟各国自行实施的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等,欧盟对我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未间断过。在新能源合作领域,欧盟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转让的商业化, 意图以高价出售设备谋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主张欧盟应考虑实际情况, 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向中国转让新能源新技术。
(三)新能源合作的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困难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为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等规则实行贸易保护,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等措施,范围已向新能源产业扩展。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将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未达到美国所规定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排放密集型的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风电产品展开反补贴和反倾销“双反”调查,这是继太阳能电池后美国又一次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欧盟碳关税进展更值得关注,2009年7月,在法国国内推出碳税之际,萨科奇总统积极推动设立 “欧盟碳税边界机制”,对未加入减排体系的国家开征出口商品碳税。2011年5月,欧盟宣布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碳关税,即自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中,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美国、欧盟“碳关税”政策的推出以及实施,将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将带来严重冲击,并将引发中方采取相应反制举措,相关领域的贸易摩擦将影响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双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四、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前景
中国能源外交正处在使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两种形态能源的交织期”。由于我国的传统能源比较欠缺,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很大,且面临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性的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筹划
第一,构建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我国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着眼于推动国家能源的多元化,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新能源国际合作既服务于中国能源安全,又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既争取国际新能源互利合作,又确保中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支持和促进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促进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策激励和产业自身发展动力结合起来,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加强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积极地吸收和引进美欧新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阐述我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第三,完善新能源国际合作手段。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企业等多方面主体的合力作用。首先,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峰会等战略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消除误解和分歧,建立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互信,明确合作目标、强化机制建设。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挥外交、经贸、发展援助等多方面优势,全方位拓展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最后,加强民间、学术界与美欧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规模,增加合作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标准制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科技合作的发展。
第四,强化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机制,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核能等列入与美欧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优势,积极参与美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创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吸收国外新能源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充分发挥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新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合作交流等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晓,中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
立足城市公共交通,创造两个效益,促进民族客车工业发展
扬子江汽车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市优秀企业,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客车生产基地,是武汉客车产业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龙头和整车平台。扬子江牌公交客车为公共交通服务64年,已经是武汉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深受本地市民的青睐。扬子江牌公交客车在行业中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公交客车金奖,同时全国已经有80多个城市使用扬子江牌公交车,甚至出口到国外。
在节能减排方面,扬子江汽车为武汉公交提供了600余台环保公交车和双源无轨电车,使武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原有的公交车的基数上降低了7%,为襄阳公交提供了20台12米气电混合动力客车,使襄阳公交装备提档升级,迈入一级公交城市行列。目前,国内首创武汉特色的滑触网智能充电纯电动公交车已投放武汉公交试运营。这为新能源客车的使用和产业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道路。
11年新能源研发历程铸就金牌新能源企业
扬子江汽车是我国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之一,2002年中国第一台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客车在扬子江汽车顺利起跑,自此,扬子江汽车在11年的新能源研发历程里,不断创造出一项项专利成果和新能源业绩。从2005年中国第一批混动客车在武汉公交510路上路示范运行开始,扬子江汽车先后为威海、兰州等城市公交打造了换电式纯电动车,研制出锌空电池纯电动车、气电混合动力客车、电电混合动力客车等产品,2012年获得“中国最佳新能源大巴企业”荣誉。
多年来,扬子江汽车从构建新能源基础研发能力、试验验证能力,培养和打造精英技术团队入手,在城市客车工程研究院成立新能源客车专项研发工作组,并建设新能源项目实验中心,不断创造更优化的研发环境和领先的硬件设施。2010年,扬子江汽车从德国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新能源技术的青年人才,吸纳了一批拥有丰富研发经验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技术人员进入研发团队,成立了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关键零部件研制的英康汇通新能源电气公司,主要针对新能源车辆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及电池管理系统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和全套解决方案。
2011年,扬子江汽车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准入资质,多个新能源产品进入国家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和国家车辆公告。现在扬子江汽车凭借深厚的新能源客车技术基础及研发经验,先后推出10米到12米级的混合动力公交车、10米到12米级的纯电动公交车、7米级纯电动商务车、12米级的滑触网智能充电纯电动车,实现了新能源产品对城市公交、团体通勤、商务出行的全面覆盖。扬子江新能源汽车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最佳新能源客车奖,证明了扬子江新能源客车的金牌品质。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全方位满足公交客户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13-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省是否能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
1 中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高速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等连带的产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的利用产业及数量居世界前端,太阳能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产能过剩危机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尤以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突出。
(2)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新能源利用的产业从技术设备、生产环节到应用、输出,需要形成合理的整条的产业链。二是社会投资不均衡。从整体情况来看,风能和太阳能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多,生物能源以及核电的投入偏少,而地热、沼气等能源领域的投入就更少了。三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3)技术创新问题。新能源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是个很大的难题。
(4)新技术如何投入使用的问题。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5)利益结构问题。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2 我市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做以下工作才能解决上述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1)科学论证新能源的潜力,我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想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科学评估城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
我市能获得新能源的资源数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潜力的评估,是利用的基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种类较多,集中度较低,能被利用条件也不同。
(2)我市需要合理规划资金的投入,以及在合理投入时的利用规模。新能源的资金的多少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拿生物能来说,秸秆、畜禽粪便等容易收集利用的数量与能够作为沼气应用、秸秆发电等利用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与我市的农业政策有关,而且与我市市政府给予资金的多少、技术支持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3)我市需要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优先开发沼气、天然气,适当控制煤炭的利用,是调整现阶段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我市是我省煤炭生产规模较大的县级市,在以往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今后我市需要大力发展沼气、天然气的利用率,适当优化产业结构。
(4)做好地质勘探,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要充分摸清地下煤的储藏量,制定科学开发方案,是我市今后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碳化的关键。
3 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市政府应出台战略计划加强产业引导
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的新能源节能体系,建全能源管理和咨询机构,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3.2 加大技术创新,加大投资力度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我市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此要特别加大对主要技术的研发力度,从专业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3.3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
首先是加强我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次是完善财政补贴机制。需要在补贴领域和补贴方法上进行扩展,如财税支持等。最后是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3.4 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的供给需求的平衡
调整我市的能源利用政策,鼓励使用新型能源,大规模启动城乡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品牌。
3.5 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应重点发展沼气与太阳能的利用。
3.6 开创新能源家居理念,强化新能源需求意识
加强鼓励企业、家庭更多的使用新能源产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降低价格门槛,推广我市城乡新能源设施的应用。
我市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就必须坚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战略。
参考文献
[1] 汤倩,金银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17期:14-15.
[2] 李抒望.科学发展观的新诠释[J].实事求是,2004,(2):
19-21.
[3] 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4] 金灿荣.中美新能源合作还得靠内功[J].中华新能源,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燃料电磁在国际上的一种通称。由于这些能源具有再生性,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它是人类利用能源向新的形态过渡的能源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人类活动对大气的碳排放使得新能源再次受到高度关注。航空运输新能源,是指为航空器的飞行提供动力所需的有别于常规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生物能源成为航空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生物能源之一即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生物柴油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中显著的优点之一是环保效益显著。生物渣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硫,排出的有害气体比石油柴油减少70%左右,且可获得充分降解,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常规能源对环境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而新能源作为一种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
(一)基于全球航空减排的现实需求
据研究统计显示,航空排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目前约为2%,国际航空的份额估计约占其中一半强,为1%左右。由于全球航空运输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比例还会在攀升。为此,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AirTransportAssociation,IATA,简称“国际航协”)代表整个航空业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从2009—2020年,平均每年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的三大承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航空运输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从2005年起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带来航空运输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使得中国航空运输业正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二)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可再生属性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然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能源。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为27.01%,石油所占比重为33.07%,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1.15%,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81.23%。据统计,世界石油储采比为45.7年,天然气储采比为62.8年,煤炭储采比为119年。目前,航空运输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炼化而成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石油作为常规性的能源,具有污染重、不可再生的基本特性。航空运输业由于对石化能源的高度依赖性,每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都会对航空运输业造成重大打击。就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而言,国内能源主要为煤和石油。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石化能源需求巨大。据统计,中国所需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左右。这种对国际能源的高度依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局势紧张,世界各主要供油国加强对石油出口的控制,将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能源供应。
(三)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航空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主要就是石油资源。因此,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确保能源的可持续性供应。而常规石化能源有限性和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不能仅仅通过增加常规石化能源供应量,提高燃油效率,而且要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即新能源,使航空能源品种多样化,改善中国航空运输能源需求结构,才是根本出路。
(四)目前国际上航空运输新能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根据目前民用飞机发动机情况,航空运输所需能源主要是通过石油提炼得到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在减排压力之下,有的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新能源。这些新能源包括混合燃油、生物燃油。相对于传统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言,混合燃油能够降低50%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生物燃油的使用则可以降低90%的排放量。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起利用生物燃油进行航空飞行的成功例子。例如,2009年1月7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完成世界上首次商业飞机生物燃油试验飞行;2011年7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AirbusA321采用以麻风树油、亚麻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实现从汉堡到法兰克福的6个月正常飞行;2011年10月,法国航空公司的AirbusA320采用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从图卢兹飞到巴黎;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和UOP公司合作生产的航空生物燃油加载在国航的现役波音747-400型客机上,在首都国际机场成功执行验证飞行,航空生物燃料所需原料来自中国石油的小桐子原料基地,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为试飞提供飞机及发动机方面的技术支持;2011年11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Boeing737-800采用以海藻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飞行。尽管这些新能源在航空运输中的使用大多处于试验的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使用,但是却预示着航空运输界生物燃油时代即将到来。
二、中国发展航空运输新能源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新能源技术的未成熟性
可以预见,新能源必将成为各国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如果中国能够在新能源研究领域抢占先机,就会在能源竞争方面赢得主动。目前,在航空运输新能源研究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差距并不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各种新能源的提炼加工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使得新能源的质量和数量距离航空运输业对其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二)新能源原料离规模化生产尚需时日
目前,所说的航空新能源,主要是指生物燃油和太阳能。生物燃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二类油棕、黄连木、麻风树等油料林木果实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三类是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制作成的液体燃料;第四类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这四类新能源原材料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源虽然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供给状态,这对于中国未来航空运输新能源的批量化生产存在重大的障碍。太阳能就是将太阳发射的光和热转化为民用飞机所需动力的能源形式。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利用太阳能成功飞行的案例,但中国在此方面尚需加快研究的进度。
(三)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制度亟待制定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新能源开发和使用对于航空运输的重要战略意义,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航空减排背景下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关于促进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四)航空公司应用新能源所需的动力机制亟待建立
航空公司作为企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要求。同时,航空运输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要确保航空安全,必须有性能稳定质量优良的能源作为基本保证。由于新能源在技术上还不完全成熟,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像常规的石化能源那样有充足的保证。因此,航空运输对新能源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风险。这已经成为制约航空公司使用新能源的重要障碍。同时,由于新能源在发展初期,开发投入巨大,成本较高。新能源生产企业投入到市场的新能源价格也相当昂贵。普通航油的出厂价是7277元/吨,而航空生物燃料的出厂价就要高达15454—21831元/吨。这对航空公司而言,要大量使用新能源,虽然在航空排放方面必然会大幅下降,但是新能源高昂的价格让航空公司大规模使用也不太现实。为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航空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使用新能源。
三、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路径探讨
(一)明确战略定位,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是对客观对象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对客观对象的发展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只有明确而科学的战略定位才能为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这对于加快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航空运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低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为此,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规划,才能使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二)整合资源,加大对航空运输新能源的研发力度
目前,由于航空新能源还是一个新事物,国际上正在研究,国内的科研院所也在研究。但这些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由于种种因素,相关的信息难于共享,不易形成合力。从国内的角度看,应当立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国内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形成拳头,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积极推动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三)国家统筹规划,加强航空新能源的原料基地建设
较成熟以外,还需要充足而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以保证新能源的规模化生产。这就需要有成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刚刚起步,要建成规模还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统筹,针对不同原材料的来源特点,进行基地化建设,使这些新能源材料形成规模,为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加工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
(四)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构建良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政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未来发展也需要在新能源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各方力量,加强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工作,推出符合中国特点的航空新能源政策,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够推动中国航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新能源法》,2007年了《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并且已明确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2010年前后,新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0%左右,战略定位补充能源;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25%左右,战略定位主流能源;205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而在航空运输领域,2006年年初,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到201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耗比目前下降10%左右,力争到2020年下降20%,达到目前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未来中国民航业减排设定了目标。
(五)建立航空公司新能源供给和使用的良性机制,引导中国航空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航空运输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政府和企业历来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如前所述,由于当前的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性,大范围使用到航空运输活动中必然会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虑会优先选择常规能源如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等。其次,由于航空公司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选择能源类型的重要标准。由于初期阶段,航空新能源的价格往往高于常规能源。在此情况下,两相比较,航空公司大多倾向于选择常规能源。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航空公司积极采用新能源。
(六)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航空新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航空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竞争点。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面临的航空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因此,发展航空新能源,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已经在成为迫切的需要。要发展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事业,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新能源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
四、结语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在中国电网企业集中供应,单向输送,并根据发改委制定的电价使用电力。在电力供应上我国实行的仍是计划配给,每年夏天用电高峰期全国多地出现的拉闸限电就是例证。中国的电力供应仍是一对多体系,即国家电网对应众多用电客户,很显然,该交易模式让电力供需双方的交易市场化根本无从谈起。
但是电力市场开放的国家,电网企业无需承担中国电网那样繁复的职能,只需承担输送的职能,发电侧和售电侧的连接部分就出现了空前的商机。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则对整个电力网络实现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要求,这些都是互联网在电力领域的空间和商机。
张雷就是看到商机所在的人,他早年在伦敦从事全球能源战略架构以及能源金融产品设计工作,2007年回国创办了远景能源,尝试以互联网改造传统能源领域。概念是上面的概念,但做企业进入到实操阶段并不容易。张的想法很宏大,我们不妨从其最先涉足的领域风电入手,看看他如何展望其愿景。
首先,远景能源研发并设计出“智能风机”,在叶片和风机内外部加装了传感器和雷达, 用雷达监测风的流动性、强弱,通过传感器收集各项数据,汇总到云端计算分析,再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先进的测量技术、数据分析专家系统、主动性能控制和基于可靠性的决策算法等,使得发电效率要比同类产品高20%,这就是其与国内外其他风机企业如金风、联合动力最大的不同。
“在风机上安装传感器以及部署智能控制算法只是智慧能源的第一阶段,或者说还只是单机版,但这是互联网能源的开端。”张雷告诉《财经》记者。
智慧风电场是第二阶段。在多个风机并存的风电场里,单个风机的能效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整个能效最大化,远景用基于智能传感网和云计算的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将风资源评估、风场设计、风场运维、资产管理等全生命周期透明化、数字化、信息化,结合智能控制、智能传感、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第二阶段,远景从风机硬件设备商步入了系统供应商,据张雷透露,远景的Wind OS平台目前管理着包括美国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以及中广核集团等在内的1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
张雷正在努力进入到第三阶段:介入到整个电力的生产、使用以及交易中去,但1000多万千瓦的客户并不足够。“我们提供软件解决平台的收费比较高,如果能够部分放开免费的话,我们的用户会急速上升。”张雷透露,其软件管理平台将会采用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来吸引用户。
对于张雷而言,智慧能源布局将从美国开始,逐渐到欧洲,他预计未来2-3年内在全球管理1亿千瓦规模的发电资产和用电资产。“在一个开放的、电网企业只负责输电的电力市场上,如果有1亿千瓦的发电资产和用电资产使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并授权我们为他们提供能源分配服务,那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发电厂(VPP),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逐渐从发电侧管理向用电侧管理拓展,众多发电厂和众多工商业终端客户在此平台上可以获得多对多的、自由透明的能源采购、能源管理、能效优化等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形式受制于气候变化,无法像传统的火电那样稳定输出,古老的电力网络终将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调峰挑战,而这恰恰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互联网能源最擅长的。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远景还需要很多技术支持,比如在能够管理较大规模发电装机之后,发电量预测的技术就是目前远景缺乏的核心技术,为此张雷不惜重金从思科挖来了全球物联网业务总经理Guido Jouret。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世界能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燃料,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不断减少。研究表明,全球石油储量仅可用54a。同时,利用石油燃料带来的其他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全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因此,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能够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能源上。生物能源(Bioenergy)主要指利用生物的活动,将生物质、水、CO2、畜禽粪便等其他废弃物生产的能源,具有补偿目前石油燃料需求的潜力。同时,在生物燃料的生产、使用以及生物质的合成过程中存在碳、氮循环,因此,使用生物能源会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发展生物能源的优势还在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外汇储蓄以及解决直接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1国外生物能源的发展
目前,用来制造生物能源的原料主要有各种农林资源、生活和工业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据估计,地球每年存储的生物能源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的10倍,然而目前生物能源的利用量不足其总量的1%,由此可以推测生物能源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制氢、废水生产沼气、生物质热解液化或固体成型、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秸秆丁醇等技术。目前产量最大的生物能源是燃料乙醇、沼气和生物柴油。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2007年美国《新能源法案》规定:在2022年之前,燃料乙醇的产量将提高到360亿加仑(1加仑=3.79kg)。随着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增加,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开发了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是利用秸秆、农作物壳皮茎秆、树叶、落叶、林业边角余料和城乡有机垃圾等纤维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沼气产业主要以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为原料,生产的沼气可以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能源,产生的沼渣和沼液还可用于农业施肥,可以同时达到产能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因此,沼气产业将成为连接循环农业各个环节的纽带和中心,将在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现有30多家公司投入了上百万美元,主要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而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在内的欧盟国家则以油菜籽为原料,来生产生物柴油;巴西以蓖麻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日本主要以煎炸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1999年建成了259L/d生物柴油工业化实验装置,目前生产能力达40万t。
2生物能源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简单来说,循环经济是以“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高产出、循环利用和安全供给。传统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高速消费的基础上的,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资源和能源匮乏的危机。循环经济考虑到资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因此从生产的开端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减少资源的浪费;生产流程中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延长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时间强度;同时在末端产生的垃圾和废品尽量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即所谓的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因此其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既节约资源,又节约成本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经济学认为循环经济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提出,以经济为核心,以资源利用为分析对象,核心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保护环境。从技术层面来看,生物能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能源转化,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成为连接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纽带和中心,将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生物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能够为生物能源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目前,河北省耕地面积约为5.988×1010m2,小麦、玉米和棉花每年的秸秆量达6180万t,作物秸杆约2/3被当作肥料或牲畜饲料,未开发利用的秸秆超过1780万t,占可收集资源量的37.73%,因此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开发利用空间巨大。畜禽废弃物年产量约为1.7亿t,用作沼气或加工成新型饲料的不足1%;森林面积约为5.525×1010m2,林业“三剩物”年产量总计约为570万t,是全国该类剩余物的产量大省,可折合标煤约为370万t。另外,河北省境内尚有荒山、荒地、荒滩等土地资源约为5.26×1010m2,适于大面积栽种黄连木、文冠果等含油量较高的树木,发展能源林业。2012年,河北省油葵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69×108m2,总产值约为5.34万t。河北省各级政府长期对生物能源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2006年中粮集团与衡水老白干集团签署的燃料乙醇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生产燃料乙醇。近年来,河北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燃料和相关生物化工产品的资金技术支持,2015年中粮集团燃料乙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河北省重点发展项目。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几年来河北省形成了以燃料乙醇、沼气、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能源技术措施、管理体系。河北省和国家林业局、中石油联合在邯郸市组织实施了林油一体化油料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黄连木新造林约为2.13×106m2,为今后发展油料能源林基地奠定了基础。河北省在能源林业和农业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选育出能饲1号、能饲2号和冀甜3号甜高粱新品种3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初步建立了非粮柴油能源植物引种园,引种非粮柴油能源植物150余种,对部分非粮柴油能源植物进行了种子生物学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沼气利用是河北省发展生物能源的重要成果。河北经贸大学通过对高效产酸菌系构建及产甲烷优势菌优化,建立了高固体浓度果蔬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生物柴油方面,新奥集团在微藻基因改造、高通量筛选技术、立体养殖、高效低成本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和工业废水回收技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建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藻油生产设施,年生产微藻油可达10t以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省内建成并投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有64家。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公司燃料乙醇、华药生物丁醇、石炼化公司、武安正和公司生物柴油、河北强民生物质成型燃料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生物沼气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推广,截止2015年底,河北省累计建成350万户,建成大中沼气工程2500处,总池容积16.8万m3,沼气发电站10座,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0万户。2015年世界银行为河北省农村再生能源开发示范项目贷款7150万美元,将投资建设和运行6处沼气设施,把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转化成沼气,为河北省96100户农村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
4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4.1发展循环经济并坚持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内外学者认为第一代生物能源主要以糖料或淀粉作物为原料生产乙醇,会引起“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等社会问题。循环经济的关键和核心是“废物”循环和再利用,因此国际生物能源研发的重点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发展生物能源,尤其是以玉米秸秆为主的作物秸秆更体现了很高的综合开发价值。目前河北省在全省推广秸秆联户沼气站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截至2013年底,发展秸秆联户沼气工程20处,投产秸秆生物质发电厂8座,年利用农作物秸秆216.6万t。因此,应进一步寻求对生物能源和化工产业在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保证全省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4.2因地制宜开发多层次的非粮生物能源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因素,统筹规划,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非粮生物能源,确保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在燕山和太行山的荒山荒地和宜林丘陵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橡栎、刺槐为主的能源林基地。在荒地、荒滩、盐碱地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地方,可以种植甜高粱、甘薯、油葵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的作物,发展能源农业。在平原粮食高产地区,重点开发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丁醇、秸秆发电、秸秆沼气技术。在临海地区开发微藻能源,在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建设适度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厂、城市污水沼气生产厂。
4.3创新机制加强生物能源技术研究
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的发展战略正在经历重大调整,许多国家将发展清洁能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清洁能源是多领域重大议题
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与其他国家重大利益相同,能源与政治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政策一个整体中的两面,特别是在各国均视能源为国家安全根本保证的背景下,能源无疑是政治交往与谈判中的筹码,一旦掌握了能源问题的主动权,也就自然可以获得在众多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并且,对于中国来说,更为急迫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全球压力,中国的清洁能源战略必然具有全球意义。
按“占位子、出声音、做贡献、有影响”的要求来衡量,中国清洁能源外交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开展清洁能源外交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然而,当前中国外交界、科技界对清洁能源外交的认识和实践尚存明显不足。
首先,在思想上,中国常常把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局限于获得更多的国外资金或实物援助,没有意识到通过清洁能源外交把握、运用和加强中国话语权的时机已经到来。目前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是世界议程中的要素,能源问题则是全球议题中的热点,中国能源问题的研究和传播已经成为国外政策研究的热点,并且形成了国际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制度上,中国常常把清洁能源外交等同于普通外事活动。鉴于能源外交的敏感性与重要性,当前中国应寓能源外交于周边外交、多边外交、大国外交、经济外交之中,为中国能源全球配置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再次,目前在全球能源外交中,中国还是个“小伙伴”,在主要能源组织中缺乏足够的发言权,更谈不上主导权。中国还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主要国际能源组织的成员,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体系之外,容易被视为体系的“破坏者”。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往往是协调型或对话型组织,而诸如同盟型与协作型等有法律规则的国际能源组织,则并未加入。如不改进这种局面,将影响国家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拓展清洁能源外交的空间和领域,制定清洁能源外交的国家战略,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而且也是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为国家发展服务。
全球能源外交战略重心转移
一般来说,能源外交主要涉及三个领域:传统(化石)能源的跨国开采和贸易;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能源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以往国际社会在能源领域对中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由于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中国能源企业在世界各地获取能源,从而闯入了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他们因此制造出“中国能源”,并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获取国外能源设置障碍。如2005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案造成中美能源摩擦,进而影响了双边关系。
以前国际能源问题的关注焦点,在于到处找油找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焦点逐步发生了重大转变:发达国家纷纷转向清洁能源(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化以及可再生能源)、能效和节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并开始探讨公共财政如何支持,以及大企业下一波的投资方向。正是基于这些新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购买、投资海外油田气田已没有金融危机前那么敏感,转而对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给予了高度关注。
从言论来看,美国政治精英非常担心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落后。
2010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报告《送呈美国总统:通过一项综合的联邦能源政策加速能源技术转变的步伐》,报告的最重要建议是:奥巴马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流程,以形成一套更加和谐与健全的联邦能源政策,其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加速能源创新。许多行政机构和联邦部门必须参与其中,由总统行政办公室领导。因为能源政策是一个混合体,通常由环境政策、竞争力政策、安全政策、财政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等衍生而来。
在欧洲,2009年1月,德国推动建立了一个有9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可再生能源组织(IRENA),该机构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主旨是在全世界扩大使用新能源。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宣布未来10年将投730亿美元研发新能源。
这些顶层议程的变化与动向都充分说明了,美欧发达国家正在促进一个新的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市场的形成,利用它来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为本国占据未来世界中能源领域的制高点。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认识差异
笔者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对清洁能源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彼此的预期,存在四点主要差异和分歧,由此造成了一些误解和摩擦。
首先,在对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对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存在理解上的明显分歧。以美国为例,美国提倡“祖父原则”:即维持现状,当前有多少排放,是今后排放量分配的基础。而中国则强调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出安排,谋求合作共赢。此外,在国际合作方式上两国也存在着差别:中国希望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多边协商谈判来解决全球的能源环境问题,美国往往从单边的大国角度,谋求通过联合国框架之外的机制来解决,如“G8+5”。
其次,在合作的概念上存在分歧。中国较多地强调合作中的相互交换、互惠的一面,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强调两国对第三方或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采取相似的、协调一致的立场。例如在中美海外能源合作问题上,中国希望更多加强双方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转让等领域的互惠合作;美国则强调中方应与美国一道对某些不跟从美国的能源富国采取与西方一致的遏制政策或至少不加强与其能源合作,突出的是与美国的配合、协作。
再次,在清洁能源核心技术转让、资金援助上意见不一。在技术转让方面,中国主张转让应优先安排,发达国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以优惠条件转让新技术。发达国家则极力推动技术转让的完全商业化,强调技术为私营企业所有,政府无权干涉。
第四,中国被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极大。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所谓的“碳关税”条款,即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研究表明,如果征收碳关税,中国产品出口的总体税负将在20%左右。按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45美元/吨CO2)对中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将使得中国企业每年增加约550亿美元额外负担,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关税将从目前3%-4%的水平上提高约14个百分点。
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如果开征“碳关税”,短期内必然会对上述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并且,按照技术互换协议条款规定,如果想在清洁能源领域获得美国的技术支持与援助,就必须接受美国的减排标准,这就相当于同意美国针对中国进口企业征收碳关税。
我们应谨记欧盟REACH指令(全称《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带来的教训,在“碳关税”问题上应及早分析其影响,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纵观近几年来诸多重大国内外高层会议等传递出的信息,折射出世界政治顶层议程的变化:金融风暴引发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思,将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霸权地位显著衰减,世界力量分布格局出现新动向,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这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环保主义者的运动逐渐强势,并出现环保价值一元化的倾向。毋庸置疑,这些思潮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格局,中国必须对此认真研判,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找准位置。
在清洁能源外交国家战略方面,中国的基本原则和态度应包括如下五点:
1.中国的基本态度应当是立足现有国际清洁能源格局,不挑战、不试图打破既有的能源利益分配。
2.中国的清洁能源外交应当是全方位的。应当考虑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的合作。既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对话机制,也要鼓励能源科技企业走出去。
3.中国应当加深与全球层面国际清洁能源组织的合作程度,拓展与区域层面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在中国作为重要成员或主要成员的国际组织中,推动创建清洁能源外交的政治框架。
4.要加强与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协调,特别要注意避免清洁能源竞争关系的政治化,避免直接冲突。从清洁能源外交的发展历史看,双边合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一国抵御风险的能力。
5.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尝试主导清洁能源外交的重要议题,在全面参与协调型或对话型组织的同时,积极争取在同盟型和协作型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
清洁能源外交的主要领域应包括如下五个:
通过外交能够最快和最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领域要优先予以考虑。
1.采用低碳技术。中国能源结构将长期主要依赖煤炭,这使得中国有必要加大对碳捕获与封存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的支持。
2.改善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在气候和能源安全方面取得近期效益。这方面中国有极大的潜力。
3.发展智能电网,建立高效的输电系统和采用智能电网技术。
4.推广可再生能源,依靠不断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