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经济产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生态内因论”
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三阶段。在古典经济经济增长理论阶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则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这一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中,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发展理论则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则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依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则阐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时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关注的是资源和技术。当代的增长理论关注了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趋向于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但它们却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仅仅是一种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单向关系,都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外生变量,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生态缺失的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与现代经济增长一并而来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诸多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各个经济体的增长实践都或早或晚地、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经济增长的困境,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环境变迁、生态发展将日益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运行方向及其发展趋势。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而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本文作出经济增长的“生态内因论”这一基本判断,即:生态环境决定自然力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主导性地位。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生态这一基础因子缺位,经济系统则是一种畸形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将进入恶性循环,进而崩溃;反之,生态因子将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高效发展。在这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实体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态产业将居主导地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生态经济的浮现而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为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产业类型,发展过程中散发的各种效益,也主要体现着生态经济的能量和效益,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生态产业的定义。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2、生态产业的结构。生态产业包括:主体部门――生态农业,基础部门――生态工业,支撑部门――生态信息业,应用部门――生态服务业。
3、生态产业的功能。生态产业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整个生态圈的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与还原能力,而解决生态平衡的关键则是微生物的还原能力。因此,在生态产业建设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生态产业的效益。生态产业与传统经济产业相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产业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改善了的生态系统能够溢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系统,这样,经济和生态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产业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发展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手段的生产事业。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的最佳选择,生态产业将是21 世纪的主导产业。
三、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面临的困境
从景观角度看,绿洲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以荒漠为基质的各级植被斑块及镶嵌系统。故绿洲寓于荒漠景观中,无沙漠无所谓绿洲。脆弱的荒漠生态本底,使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的特点。绿洲经济是建立在绿洲这一载体之上的。绿洲赖以存在的生态条件,使绿洲经济活动规律明显不同于东部,先天的生态脆弱使绿洲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生态限制,生态风险大,使绿洲经济必须比任何一个经济系统更加重视“生态”这一因子的基础性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绿洲的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绿洲的经济发展不允许生态的缺失。所以,绿洲经济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对绿洲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其本质是生态经济。绿洲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经济增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荒漠化以及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人类活动基本上集中在几千块孤岛式带状的绿洲上,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由于生态要素的缺失,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产业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绿洲带来了更大的危机和挑战,新疆绿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困境。
1、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无序扩张和环境失调,使绿洲生态系统超过了承受的极限,致使绿洲生态系统呈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的扩张,人口大量集聚,生产、生活用水成倍增加,地表截流、地下提水等人为过程使下游荒漠自然给水量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泉水溢出地带及湿地消失,造成水资源环境恶化;土地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不足,养地作物苜蓿、绿肥及豆科作物面积小,不能合理轮作倒茬,土壤肥力下降;重灌轻排,灌排失调,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不合理或无节制的用水,将地表水(包括洪水)全部截留,荒漠植被大量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2、化学污染、工业“三废”无治理排放,使绿洲生态系统“熵值”不断沉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洲内化学污染、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不但影响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制约着当前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例如:挖渠排碱同时也排走了大量的土壤肥力,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新疆中低产田占60%。绿洲城镇工业、生活废水无治理排放到下游水库,农业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化学污染使绿洲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宜绿色、安全生产,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3、因地理与交通阻隔绿洲农业经济系统外部经济环境的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交换不便。新疆许多偏远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名、特、优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绿洲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差,只有依靠外部输入能量(水源等),生态系统才有高产出;同时绿洲经济系统能量输出不平衡,大部分工业性生活资料及全部生产资料依靠外部供给,绿洲大量农产品外销,在经济大循环中,绿洲输出的是物质产品和财富,而积累的是污染和贫穷。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掠夺环境、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生态贪困”现象普遍存在。
4、产业结构单一,生物能量转化、增值率低。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近50%,宜棉区超过80%。单一的种植结构,致使作物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破坏,农业物化投入增加,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生产模式。同时,新疆农产品的综合加工率不足50%,且加工层次很低。
四、生态产业是绿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提醒人们,绿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生态内因论”作为绿洲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引导绿洲经济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
1、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产业是以不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准则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可以使绿洲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巨大的经济价值,提高环境投资的回报率,遏制退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和经济关系链。
2、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绿洲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为代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延续旧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将是生态、经济的全面崩溃。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经济要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3、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优势。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观念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生态产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速。绿洲有特殊的生态资源,特别是其丰富的光热资源,具有发展特色生态产品的优势,这有利于绿洲经济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规避环境风险,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 仇恒喜:发展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
[2] 毕秀水:经济增长理论生态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构[J].学习与探索,2004(6).
[3] 王如松:转型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1经济发展依赖工业天津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状态,天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自2008起呈现下降趋势,同期第三产业比重小幅增长。尽管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接近,但总体上第二产业仍为最重要经济来源。对2010年天津市工业支柱性产业产值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比重最大的为装备制造业占41.6%,其次是石油化工18.4%,电子信息17%,轻工纺织17%,而新能源材料仅占6%。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北方工业中心,天津市经济发展仍依赖重型工业,而新型工业仍处于发展中。
2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都非常少,并且随着城市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会呈现“三、二、一”状态。根据2012年天津市第三产业的构成,传统批发零售业占据28%,金融业占据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尽管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信息、教育、综合技术等服务业比重偏低,尤其是信息咨询、医疗服务、设计等知识型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上看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
3经济发展能耗较高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天津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708吨标准煤,高于北京市0.459吨/万元和上海市0.618吨/万元。进一步分析北京和上海三次产业结构数据,北京和上海的三次产业“三、二、一”结构已经发展成熟,因而其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耗较低。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与北京和上海经济发展能耗仍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工作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4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上升虽然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近三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是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分为0.105毫克/立方米、0.048毫克/立方米、0.042毫克/立方米,而2011年年均值分别为0.093毫克/立方米、0.042毫克/立方米、0.038毫克/立方米。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小幅上升,说明目前天津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空气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治理,按照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天津市任务仍然很艰巨。
二、生态经济视角的天津市产业结构提升路径分析
1优化工业结构
1.1促进传统工业改造与升级针对目前天津市经济发展能耗较高的现状,积极促使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好的传统工业淘汰落后技术,要求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及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的速度,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政府加大对传统工业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对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支持,只有传统工业真正改造和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节能减耗。
1.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要求生态工业园中的中小企业加强建设园区内的生态网及生态链,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断提升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降低工业污染物。同时,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标准,健全奖惩机制,对不合格企业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2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银行商业化步伐,规范发展保险市场,促进证券业的发展,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进行金融创新,强化金融监管力度,继续建设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加强管理咨询、法律及会计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介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天津旅游精品线路,做好旅游业宣传,树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现代化物流,吸引各类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电子商务;并通过各项举措加强科研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居民服务等各项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有效降低经济发展能耗。
3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在吸引企业投资的过程中,杜绝重污染企业落户天津,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从源头上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同时,企业要加速积累人力资本、重视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积累,通过各个途径促进企业向高附加值新型产业升级。
【关键词】循环经济;林业产业;生态化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与破坏。林业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新的发展时期内,林业产业需要积极进行转型,既要减小资源的消耗,又要尽量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探寻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概述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与传统的消耗型经济截然不同,它更加尊重自然环境的自我发展规律,在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物质能源进行重复、多次的使用,从而起到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循环经济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生态价值,因而也称之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主张可再生原则、可代替原则、恢复及重建原则。对传统经济产业进行循环经济改造,具有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点。
二、概述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借鉴于自然生态化。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目的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内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正是最成熟的时机。但是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开始阶段,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产业生态化的模式也会更加成熟。林业产业的生态化,需要对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需要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掌握以下原则。一来,林业产业生态化,需要坚持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当产业的发展需要作出一定的决定时,需要注意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原则,做到减量化、再利用、再生产。二来,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对林业产业系统内部的各项要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整合。确保在生态化发展理念之下,各项要素能够实现相互协调与统一,从内部入手,推动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三来,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对各项发展理念及措施进行可行性的考虑,确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林业产业生态化能够得到发展机遇和认可。与此同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并不是需要牺牲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是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的统一。
三、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从生产环节入手,林业产业需要实现清洁生产。这需要容源头着手,在生产环节中积极融入创新性科技,不断简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小生产阶段的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林业产业企业需要适当转变发展目标,在生产环节内,不断减小废物、废气的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以核心科技作为依托,在降低废弃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要不断降低排放废物的浓度和密度,尽量减小对自然环境、空气质量所造成的破坏。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符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因而势必会具有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者,需要积极的意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清洁生产科技的相关资金投入。同时,企业需要注意引进新型人才,积极构建生态化发展的企业文化。近年来,部分林业产业相关企业已经积极的从源头上开展了清洁生产,一些清洁生产工艺也被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其次,针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需要的各种能源资源,需要适当的挖掘其循环利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经验显示,林业产业生产活动中所应用的一些能源资源具有很高的重复利用的价值,而实现循环利用,同样需要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与培训,逐步培养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为了更好的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实现,林业产业需要立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形势,制定完善的生态化发展体系,同时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行为和质量进行管理和约束,使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借鉴服务产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展发展业务。比如建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园区,除了从事生产经营这些传统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利用产业产业优势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生态体验园区。这样一来,之前的林业资源生长周期被有效延长,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相关企业本身,也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实现良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详细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并谈论了循环经济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注意事项。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林业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1]荀明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视域下林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评《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一书[J].林业经济,2014,(04).
[2]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伊春市产业生态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04).
[3]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J].林业经济问题,2011,(02).
[4]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29-02
近几年来,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资源丰富的中国,全面提升经济质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资本经营,实现其资本收益的回收,即生态经济化;二是产业经济部门的生态化经营,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输出、大量废弃的低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资本收益流失或环境资本经营亏损问题,建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资源―产品―资源化产品―环境加工―再生资源”的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经济增长方式,即产业生态化。
1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1.1 产业生态化
1.1.1 产业生态的概念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实现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
1.1.2 产业生态化精髓
产业生态化的精髓是实现产业流程的生态化再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经济流的生态化再造,通过建立绿色可持续国民账户,科学评估反映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可持续能力、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等质量经济指标,实现环境资本收益的回收。(2)产业代谢过程的生态化再造,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重建产业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以及资金流动的生态化网络系统,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消费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产业生态实体。(3)产业集群布局的生态化再造,通过资源循环、互补与共生的内在流动规律,实现关联关联产业的生态化集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该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创造价值,实现整个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产出。
1.1.3 产业生态化的作用与意义
产业生态化是为了经济走向质量与循环的优先发展道路,而不是狭隘的以保护生态来遏制经济发展,因此这要求以质量经济为最终目标的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这就是说产业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而真正要强调的本质是实现以低耗、优化利用生态原料资源的产业经济系统,强调生态资本货币价值最大化的生态产业经济化系统、重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这个系统在实现低耗优质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同时,更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资本化经营实践,这种发展系统正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是相一致的,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社会发展的稳定、经济发展优质的循环经济发展系统。
1.2 生态经济化
1.2.1 生态经济化概念
生态经济化就是采用合理经营和适度利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真实价值,合理回收环境资产的增值,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真正建立环境资产资本化经营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有机生态循环以及环境资产持续考虑的价值供给和增值(亦即还原环境资产的资本性本质)。
1.2.2 生态经济化本质
生态经济化就是认为:环境是资产,是一种特殊资产。作为资产,它能够通过交易发生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拥有者(企业)带来利益。作为特殊资产,一则体现在它与人力资本并列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典型方式包括:一是通过有形物质转移实现价值或价值增值,如矿产、水、森林、土地以及各种生物等环境资源性资产;二是通过无形生态服务实现其价值或系统网络外部性价值的增值,如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生态净化、生态舒适度、生态美度等环境功能性资产。尽管这些环境资产有诸多差异性,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传统经济方式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环境资产愈加稀缺和有限,甚至形成环境悲剧。
2研究现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产业生态化”产业经济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存安全和真正富裕的质量经济的需要相一致,随后,很快就由概念转化为指导产业设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回顾其早期的研究与实践,“产业生态化”仅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产品和流程的产业设计中,目的是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费的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随后发展到运用原理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以此来指导产品和产业过程设计,指导生产和消费赖以存在的经济制度的设计,并指导人们深入分析经济系统中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规律。如同Cantlon的研究结论:将生态原理融入文化和制度革新,融入产业与政治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中,才是令人满意的、可持续的系统。
3存在问题
显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价格的制定缺乏一定的标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职能部门。(2)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生产要素市场。(3)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化和价格扭曲。(4)传统的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方式存在弊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贡献纳入其中。(5)对于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仍然存在缺乏成熟完善的措施。
4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1 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者是产业过程的变革,后者是生态系统的价值化与货币化。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化和经济化,实现社会的真正富裕。
(1)产业生态化为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2)生态经济化是扫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障碍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价格扭曲阻碍了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资源无价、低价,因补贴而造成的某些生产资料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等。生态经济化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污染量进行定价,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价格效应,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价格效应下,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会激励厂商企业节省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要使我国强大的环境资本成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率增长的循环动力,就一定要革新高耗、低效的滥用环境资源制度,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以确保资源性资本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4.2 实现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1)制定环境价格。价格是引导行业行为的有力杠杆。我们要根据一定原则对生态环境资源实行定价,以便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主体都因损害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任何保护环境的产业都能因其恢复和增加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而得到丰厚的报偿。(2)完善产权制度,提出完整的产业体系政策指导,加强环境立法。产权界定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生态环境资源是可以事实产权界定的,如森林、山林、草原、流域、湖泊等,可将限定用途的使用权交与一定的主体加以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并且赋予其不受污染破坏的权利。有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等不好进行产权界定,则需要采用立法的方式加以保护。(3)建立一个新的要素市场―― 自然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获取这些要素,它们可能造成的外部成本就事先被内部化了。这就势必使企业尽可能节约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融合。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是一致的。我们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上多下工夫,要在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的进程,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同步。(5)转变观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政绩考核之中。我国在长期加强政府职能以来,认为环境产权公有,甚至认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忽视了它们是人类生存之本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为了政绩、为了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并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结合。(6)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绿色GDP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
5结语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从而达到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产出经济化与最大化、排放最小化与生态化的循环经济,质量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效应分析
[作者简介]邓丽娜(1989—),女,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鄱阳湖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诸多学者一致的观点是有效发展低碳产业,既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或将要产生的各种效应,本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经济效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而言,一方面要发展本地经济,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旧的贸易所遗留的资源掠夺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要达到整个区域产业的低碳环保,将低碳效益内生于企业,充分了解其经济效应是很有必要的,其效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第一,低碳产业可以为地区提供大量的销售利润,这里主要是指生产消费型产品。随着环保观念的强化,人们对于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都能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广州的“花都”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价格比一般同类蔬菜价格高出110%~120%;奥地利的生物小麦比传统小麦的价格更是要高出140%之多。由此可见,对低碳生产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产品的环保表现,更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
第二,进行低碳投资时产业提升行业产品竞争力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健康、安全的要求,这样一种买方市场力量的强大势必使得环保表现不佳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从而被排除在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的考虑范围之外。
第三,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善综合经营效益。一个产业的众多企业的污染排放在多数情况下是要付费的,如果超标排放,还有可能招致高额的罚款。企业投资治理污染,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同时,由于低碳产业属于产业环保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带来很多经营上的好处。
第四,从长远看,一个产业参与低碳环保能够使产业本身竞争力更加接近国际市场。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借助绿色革命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断构筑贸易壁垒。若想要打开相关产品国际市场,改善和加强环保投资是必要的。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生态效应
在保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低碳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当地的节能减排,维持并改进江西“一湖清水”的良好生态环境。
低碳产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以说是产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进化的体现。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中,资源逐渐变成有限的因子,而且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其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群相互依赖形成群落的模式相似,从而形成一个以自我循环为主的二级生态系统模式。为此,产业生态系统应进一步进化,如当前的低碳产业,其结果是系统内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废物不再存在,它被转化为再生资源。从系统投入看,只有能源需要从系统外部输入,这便是理想的产业生态系统状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最终目标便是如此。倘若在农业、制造业中都能够成功地引入和发展低碳模式,则其将产生的生态效应便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理想状态。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恰恰符合这样一种经济与生态的共生效应:建立产业系统中不同生产过程或不同行业间的横向共生,在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企业的共生与资源共享,为“废物”建立下游的“分解者”,实现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物产生排放的最小化。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社会效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社会效应主要是从产业行业中的多数企业或个体开始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企业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工业发展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日益暴露,人们开始探讨企业处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承担这一“蓝色发展”问题。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愈来愈高,产业界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造成环境恶化,降低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人体健康,而且损害企业声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不利于市场竞争,最终反过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企业作为微观生产力存在的形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应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也表明,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社会责任,是保障消费者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所在。
此外,企业还可以为整个地区带来许多其他的社会效益。如企业的环保行为对附近居民的健康身体提供有益保障,大大地节约社会资源。此外,企业在进行环保行为的时候,积累的许多经验技术,为其他企业的相关活动降低了成本,更为企业赢得了声誉。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的其他效应
除上述提及的较为突出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之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还可能创造其他效应,如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向影响,也就是GDP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大规模的低碳产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规律,我国将在未来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是才能出现曲线拐点T(如图1)。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很难符合发达国家的库兹涅茨曲线。一是因为我国目前尚不充分的资源供给;二是现实的经济与环境状况根本不允许我国在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之后再来进行环境治理;三是我国新的发展战略使得节能节耗减排越来越受到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努力朝着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是战略上的重大支持。
从上述三个因素来看,如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成功地降低碳产业发展起来并以此为试点将低碳产业推向全国各地发展,我国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是必须改变的。低碳产业的环保化目的和经济发展目的即是实现这种改变的条件。在环保化制度、技术等作用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可以一直处于目前的状态,即把污染的最差状况遏制在当前。如图2所示,S为原状态下的曲线,S*为低碳产业环保化作用下的新曲线,T*为我国产业环保的假想拐点。
当然,这只是理论的预测效应,同样地适用于低碳产业的发展效应预测。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的,尤其是江西省本身的环境状况相比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优势,加之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时的低碳环保化机制的实施,就越能触发这一假想拐点。
五、结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对于低碳产业所要求的高效、节能、减排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其所能产生的一系列正面效应。这些效应则可归结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集合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关系江西人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规划,其影响不仅能够覆盖环湖区,也有可能辐射到周边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兆万.产业与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保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3).
[3]苏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的现实——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鄱阳湖学刊,2010,(1).
关键词:猕猴桃;生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32
1西峡县猕猴桃产业现状
西峡县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为75%,降霜期大约占全年的35.3%,年平均日照天数大约为85天,森林覆盖率为76.8%。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县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具体表现为种植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适合人工栽培,抗冻害、日灼和病虫害能力强,内在品质优良,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高。
在种植方面,野生猕猴桃在西峡县已有千年生长历史,人工栽培也有40多年历史。截至2016年,西峡县拥有野生猕猴桃资源40万亩,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面积有15万亩,年可利用产量为1000万吨,是世界猕猴桃的天然基因库、种植资源库、最佳适生区。西峡县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交叉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
在技术方面,与中国农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猕猴桃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南阳西峡猕猴桃试验站,为猕猴桃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技术员和专家达到1200余名,先后聘请武汉植物研究所猕猴桃专家黄仁煌、朱鸿云为西峡县政府猕猴桃技术顾问,对西峡县猕猴桃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在此期间编制了《猕猴桃标准化技术读本》,印刷8000册发放到主产区群众手中。
政府方面,每年对新发展的高标准人工基地和野生资源补植补造不少于1万亩,人工基地对各乡镇下达任务不少于6000亩,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务下达不少于5000亩。主要通过稀林补造、高接换种等措施,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在奖励扶持上,人工基地每亩不少于500元,野生资源改造仍以奖代补。
2 西峡县猕猴桃在生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生态农业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
2004年西峡猕猴桃基地被河南省质量技监局确定为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后,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地。2006年开始建设了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2015年,西峡县猕猴桃尽管已全面实施高效示范区绿化、美化、节水灌溉、观光廊道、筹建冷链物流和科研中心等发展新模式,但是仍处于摸索和前期建设阶段。
2.2 农业生态发展技术建设滞后
猕猴桃生态农业系统往往由多种成分组成,并且多种成分中存在的关系比较复杂。由于猕猴桃的生态种植除了要考虑种植密度,还要注意种植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的浇灌时间和方法,有机化肥、生物肥和化学肥的适用比例,病虫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知识等诸多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尽管有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大,且相应专家面授课程有固定的时间限定,农民未能全面的从这一复合系统的科学设计中得到对应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2.3 基地管理水平粗放,产业化水平低
近年来,虽然西峡县委、县政府一直加大标准化技术普及力度,但个别群众受分散经营和科技水平偏低的影响和制约,仍靠传统经验粗放管理,果园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较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猕猴桃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群众生产投入不足,造成果实品质不稳定,优质果率低。
2.4 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足
现在实行的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及时将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扶持、信贷与信息服务提供给种植农户。生态农业更偏向于使种植农户主动自愿参与这一活动。但要全面调动大面积的猕猴桃种植农户建设生态农业,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截至目前,由于相对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还没有全面的形成,对于需要学习相关内容的基层农户而言,会降低获取高水平的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3 西峡县猕猴桃生态产业发展对策
3.1 制定猕猴桃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邀请相关农业科技专员与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有关技术人员成立规划团队,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定位猕猴桃产业生态农业的战略方向,撰写有关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快猕猴桃生态农业建设进程。鼓励多种方式推动猕猴桃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开发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共赢。明确猕猴桃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指明猕猴桃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种植区域布局规划、制定发展措施和对策等。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猕猴桃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到保护资源、统筹持续发展。
3.2 加速猕猴桃产业化进程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是猕猴桃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上讲,要适当调整猕猴桃基地规模,加快建设猕猴桃产业精品基地的速度。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猕猴桃品种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推进猕猴桃生态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商品化生产奠定基础,使其逐步走上工业化、现代化。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的生产要素,使得猕猴桃产业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年收入不断提高。在此条件下应该扎根科技于农业,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较好的环境。
3.3 建立猕猴桃扶持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适合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农村金融专项项目。在化农村金融体系的同时,建立猕猴桃产业的农村扶持融资供给市场规划,为农村扶持信贷注入新的活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增加相关种植农户的个人信贷额度;放宽对中小猕猴桃加工企业准入的限制,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消费。农村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猕猴桃种植农户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分析评定其信用等级,实行双向授信。
3.4 通过技术和知识推广进步,实现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对传统农艺和耕种方式进行革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技术发展。同时,利用猕猴桃农业向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加强猕猴桃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猕猴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技术使用和推广水平,提高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改变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低的现状,从而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把政府作为安全技术推广和知识宣传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猕猴桃生产者接受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华.生态农业该如何发展[N].光明日报,2013-01-04.(05).
[2]马世骏.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J].农业经济问题,1983(09):46.
[3]孙治旭.生态农业的基本知识[J].云南农业,1994(05):38.
[4]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06).
[5]刘义杰.黑龙江省建设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42-44.
[6]李全胜.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J].生态农业研究,1999(12):78-79.
一、发展现状
官渡区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1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形成一个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华曦公司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资源、技术、管理、人才和文化等方面优势,在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单打独斗艰难起家,21年奋斗建成产供销一体化特色产业
昆明华曦牧业集团1992年创建,从饲养800只肉鸡起家,当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凭着对农业产业是关系民生的产业、是绿色产业的执著,凭着单打独斗的不懈努力,21年来专注生态产业,打造健康食品。目前发展成为注册资本金3800万元,从业人员360人,集种植、饲料、蛋鸡、种鸡繁育、商品鸡生态养殖、茶叶种植等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云南省最大的蛋鸡产业化集团公司。有养殖、加工基地约1万亩,销售网点3000多个,带动种养殖户5000多家,公司及农户年存栏蛋鸡130万只,公司蛋品生态特色中国第一,商品代蛋鸡综合规模中国前四位。
(二)发展规模经营,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集群
华曦公司在“公司+农户”探索、发展中逐步创新发展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07年1月开始在昆明小哨建设蛋鸡标准化养殖园区,2009年开始建设昭通昭阳区布嘎525亩养殖园区,2012布嘎养殖园区成为农业部蛋鸡标准化示范场。目前已建立完善了玉米种植、种鸡养殖、商品鸡养殖、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鸡屠宰加工、蛋品加工、包装物流、市场品牌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控制。经过21年的发展,华曦公司旗下有子公司:云南老家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昆明老老家经贸有限公司,昆明华曦饲料有限公司,昭通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鲁甸丰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文山华晨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华曦红河弘坤种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黔西南州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公司。形成真正的以鸡蛋为主营产品的产业核心,改变了初期发展时传统的、分散的、没有品牌、没有产业核心的单打独斗的农户家庭式经营模式,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形成自己的规模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基地,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化升级,突出完成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产业链对接。通过产业积聚、辐射使产业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荣获多项荣誉
近年来,华曦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加工创新机构,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企业,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三级政府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华曦技术中心为云南省、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
(四)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获食品认证
“华曦huaxi及图”商标2011年12月被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华曦牌鸡蛋、鸡肉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鸡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鸡蛋被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为有机产品、欧盟有机食品鸡蛋认证。
(五)严格质量管理,做中国最生态、最安全、最好吃的食品
华曦公司通过中国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的质量体系管理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有自己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如饲料公司、华曦小哨养殖园区(为农业部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全部生产流程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最受老百姓喜爱食品之一。
(六)名牌产品突出,竞争力强
华曦公司近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名牌产品已经形成食品系列,有欧盟认证的“华曦”有机鸡蛋、国家农业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机构认证的“华曦”有机鸡蛋、“华曦”绿色鸡蛋、“华曦”无公害鸡蛋以及“华曦”乌骨土鸡蛋、“华曦”初产营养鸡蛋、华曦生态鸡系列。华曦牌深加工系列产品有:华曦特级松花鸭皮蛋,精选华曦生态蛋品,在松花鸭蛋成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无铅工艺,严格按QS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精致而成,具有口感清凉、香味浓郁、食后留香、无刺激味等特点;华曦生态熟咸鸭蛋,精选华曦会员农户生态养殖的鲜鸭蛋,按传统工艺及QS要求加工,具有盐味适中、又油又沙等特点;华曦牌卤鸡蛋,精选华曦生态蛋品为原料,采用现代调香技术精心卤制,经现代高温高压工艺灭菌保鲜,具有香味醇厚自然,口感细腻等特点;华曦蛋黄面条;绿色土鸡蛋面条;低盐牛干巴,按照清真食品加工要求,由阿訇主刀,采用昭通传统工艺,结合现代低温技术,严格遵循QS食品生产许可证准则,腌制过程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具有低盐、味美、健康、安全等特点;生态豆豉,选用滇东北高寒山区优质黄豆为原料,采用乡村传统工艺经发酵、原汁生晒等工序制成,天然、生态、原汁原味;风味蕨菜,根据南方乡村待客佳肴口味,传统工艺腌制而成,淀粉含量高,且保持了蕨菜的原有汁味,风味十足;袋装甘栗仁。以上产品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产品原料经过严格精选,有的产品原料就是华曦公司自己基地生产的,从生产原料源头上把关,保证了食品安全、生态,突出绿色食品特色和发展方向。具有非农业产业化非特色产业不能复制的特点,产品在云南市场及省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七)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新型流通业态突出
有全国销售网点3000多个,是肯德基、吉之岛、家乐福、好又多、百佳城市超市、海克乐有机超市的供应商,其中沃尔玛大型超市是昆明鸡蛋农超对接基地。有连锁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营销,营销面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及香港地区。
(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推广应用
华曦公司有自己的华曦技术中心——并且为云南省、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华曦技术中心主要职能是生产监控、标准制定、规范生产、产品研发、技术集成。日常工作是企业网站维护、财务EAS、短信平台、质量追溯、网上营销、生产监控、信息服务。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常年有科研院所的专家21人为华曦农牧产业提供技术、产品研发指导和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农业产业化得到持续、良性、快速发展。
(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成效
建成华曦小哨1484亩标准化养殖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车间、昭通养殖园区自动清粪系统等,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加强对畜禽粪便集中资源化力度,将畜禽粪便转化生产为有机肥料,提高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户家庭式经营模式下,畜禽粪便、废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状况,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十)“五统一保”模式带动农户生产和劳动致富
华曦公司标准化养殖园区采用“五统一保”的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处理废弃物,统一安全检测,统一回收鸡蛋和鸡,每只蛋鸡统一保底5元的利润。农户可以只投资,也可以既投资又参加养殖、管理。由华曦公司通过良种带着农民去研究技术、建立品牌闯市场,利用龙头企业的流通网络、信息网络引领农民低风险发展农业产业化。该模式以“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公司担保、农户参与、滚动发展”为工作方针,扶持的农民可以有三个收入:一是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入;二是在园区养殖、管理的工资收入;三是投资分红收入。每家农户投资1千只蛋鸡,每年可增收0.5万元以上。夫妻二人进入园区养鸡,每年可领取工资收入约5万元。
(十一)综合实力增强
2011年华曦公司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潜力企业200强中的第88位。福布斯评估公布的主要指标:销售收入增长(三年加权平均%)300+、净利润(三年加权平均%)45.6、总资产回报率(三年加权平均%)9.0、净资产回报率(三年加权平均%)22.5、净利润(三年加权平均%)25.4。
二、未来规划
经过21年发展,华曦公司取得骄人成绩。正如华曦公司提出的华曦的内涵是执著、创新、发展,是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
近期发展计划:
(一)建设都市农庄
依托现有规模化蛋鸡养殖及农业种植,重点发展蛋鸡养殖、蔬菜、苗木、果林种植、生态餐饮住宿、科研培训、农牧企业总部经济等产业。计划在位于昆明小哨矣纳(占地1915亩),构建种养殖、总部经济、商业、商务、科研、办公、居住、循环经济等产业链,建设成集农牧产品展示、销售、物流为一体的都市农庄——华曦庄园。
(二)完善基地建设
建设云南和贵州的13个基地,根据市场拓展在省外建设新基地。
(三)建设产业联盟合作社
针对云南省内存栏规模蛋鸡2000万余只,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技术、标准不统一,环保不到位,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滞后,产品不能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养殖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继续推进2013年组建的云南鸡产业联盟合作社,打造存栏1000万只的禽蛋联盟企业。从种源、饲料、养殖设备、动保(疫苗、药品)产品、疫(疾)病监控、养殖、加工、品控、品牌、销售、银行融资担保贷款各个环节为产业合作社各社员提供标准化规范服务。2013年计划整合100万只到200万只蛋鸡,2至3年后计划整合500万只到1000万只蛋鸡,以此保障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云南高原特色鸡蛋、鸡肉系列产品的供应。目前,合作社有基本达成意向的社员173家。
(四)建设产品联盟,整合特色产品
华曦公司在昆明长水机场5至15公里范围内有4个基地2753亩,目前已整合特色农牧产品185个。下步计划整合100家以上云南民族、特色农牧企业500个产品,形成云南特色产品困难时“抱团”取暖、有商机时“出海”开拓省外市场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国际市场。计划通过产品联盟建设,建成云南省农业总部经济的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批发中心、特色农牧产品零售旗舰店,电商与实体店并行。
(五)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工程
华曦公司从2010年至今努力在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一直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工程,先后与10多个县区教育局签订学生营养餐供货协议。2013年1月又与贵州35所中心学校(下辖500余所学校,学生数32余万人)签订《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学生营养餐供货协议书》,合同有效期2年。预计能为贵州32万学生提供安全、生态的营养餐,同时营养餐工程每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达到亿元。
(六)继续推进生态特色农牧产品联盟食品专卖店增开
目前在昆明及省内州、市、县有3000多个销售网店、50家专卖店、5个网店。下一步计划在省外和昆明及省内州、市、县标准化、规范化开老家食品专卖店,在超市中开店中店、店中柜,2013年在北京和上海各开1个旗舰店,建设系统的老家食品网店平台。在昆明开设专卖店5年,现生态特色农牧产品联盟食品专卖店已分布在昆明市区主要农贸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及快速发展,销售网络和布局进一步精细化,从2011年初开始,将昆明市销售区域划分为七个销售片区,即东片区、南片区、西片区、北片区、西南片区、东南片区、呈贡片区,以市场承包方式分别承包给相应承包人。此项工作还将在最近两年持续推进,对扩大品牌影响、加强生态食品宣传、加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成效显著。
3-5年发展规划:
做中国最生态、最安全、最好吃的清真食品。特色永葆中国第一,蛋鸡规模做到中国前三位。在云南省内及周边把市场建到乡镇;在产业联盟方面,通过10年时间,把华曦公司联合打造成为蛋鸡存栏1000万只的禽蛋联盟企业。在产品联盟方面,计划整合100家云南民族、特色农牧企业,形成云南特色产品“抱团、出海”,开拓省外市场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国家市场;公司计划3-5年上市。
三、金融支持情况
华曦公司成长历程证明,金融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华曦公司1992年创建时基本上是家庭式农户经营,资金是自己不多的积蓄和东挪西借来的几千元钱,投入少产出小。1999年与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获得贷款10万元用于第一块基地——上李其三分场基地建设。2004年在原公司基础上成立了“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年屠宰500万只鸡加工厂,为解决屠宰流水线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官渡区农村信用社给予了450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用于该项目建设及公司基地建设,从此进入农业产业化轨道,从此拉开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幕布。
2010年贷款126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8080万元,长期贷款4600万元;2011年贷款2164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3240万元,长期贷款8400万元;2012年贷款1780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4600万元,长期贷款13200万元。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在贷款投向上,将支持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作为重点,积极支持其短期流动资金需要、扩大生产项目及科技创新研发资金需要。金融积极支持是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试举两个例子:①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就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养殖业生产链中,优质的饲料是保证产品安全、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华曦公司感到饲料进货是个大问题,由于是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蛋鸡和肉鸡,需要的饲料量大、品种需求多样、出栏时间有计划等,小的饲料公司供货满足不了需要,不同的饲料公司供货有时质量又得不到保证,并且还受制于饲料供应季节性价格波动影响,建立自己的饲料公司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2006年,华曦公司计划建设自己的年产10万吨的饲料公司,向官渡区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很快进行贷款调查,给予了115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②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升级及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不断提高,加快和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华曦公司又一个发展战略目标。2007年,华曦公司计划筹建“150万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及配套粪尿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项目选址在山清水秀的昆明小哨,占地1484亩,计划将分散养殖的农户集中到养殖园区,同时进一步扩大华曦公司种养殖基地规模和提升产品品质。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很快进行贷款调查,给予了505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给予大幅度利率优惠。
四、存在问题
(一)贷款周期短,还款压力大
目前银行对华曦公司的贷款多为1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养殖业一般周期为1年半以上,贷款申请和偿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贷款周期和养殖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不利于企业加大投资长线发展。
(二)有效抵押物缺少
目前银行对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方式,畜牧业资产主要沉淀在存栏的活禽、活畜上,虽然也是畜牧业的主要资产,银行认为这部分资产较难控制,在考虑贷款时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另外就是作为固定资产的厂房,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闹市区而存在价值较低,以上因素让畜牧业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
(三)融资手段渠道缺乏
畜牧业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通资金的理念和意识,地方政府对经营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政策扶持、引导和辅导方面力度不够,企业资金需求较多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
(四)资产负债率、利润要求高
银行放贷时,要求资产负债率低、利润率高。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行业利润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率难以达到银行要求的理想状态。畜牧业希望银行能在贷款周期、抵押物、资产负债率和利润要求等方面进行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五)优惠利率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国家政策、金融政策在扶持“三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指导意见方面都提出,要积极扶持,信贷上实行倾斜,利率上给予优惠。在实际信贷操作中,由于政策的条块交错、协调不一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难获得基准利率或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利率,只能获得比其他企业上浮利率低一些的优惠利率。
(六)企业信用评级考虑因素不全面
目前,银行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使用的是系统评级,在设定好的项目下录入相应指标数据,自动生成相应信用等级。而对于企业获得的荣誉,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加工创新机构等,未纳入企业信用评级因素考虑,忽视了企业的品牌、质量、社会责任等因素,可以评为A++级的评为A级甚至评为B级,影响企业获得贷款及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七)授信额度偏低
《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授信额度内对各地区及客户进行授信”。由于商业银行授权、授信高度统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综合实力等未充分考虑,形成基层商业银行授信额度偏低,一定程度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有心无力。
五、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坚持国家发展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和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优惠政策,逐步实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统一。
第二,建议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开发和推出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仓单质押贷款、存栏活禽质押贷款等,贷款投放与农业产业生产周期期限匹配,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力度。
第三,建议以华曦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在政府部门扶持、引导下,积极探索和推进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减少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组织角度入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产业组织优化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循环产业集群由于其综合效益显著,竞争优势明显而成为生态脆弱区、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的最优产业组织模式。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 产业组织 循环产业集群
引言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组成的一部分,指的是对人类生存发展而言,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性大,对人类活动及突发性灾害反应敏感,自然环境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的一种自然环境类型。
在研究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方面,王克林等(2008)通过对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与植被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提出应该在该区域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彭晚霞等(2008)则提出在喀斯特石山区、半石山区和土山丘陵区,分别建立生态保护型、外向经济型和双三重螺旋3种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杨艳茹、王士君等(2009)研究了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提出了生态资源开发补偿及衰退产业援助等规避机理,提出了把握石油资源生命周期、培育后续产业、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等规避对策。
徐雪梅、肖钢(2006)研究了生态脆弱区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王金满、白中科等(2010)以干旱戈壁荒漠矿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的土地生态化复垦模式,包括生态复垦措施及其规划布局方案,为同类型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张永凯、马国霞(2008)研究了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针对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提出了不同的转型对策;徐友宁、李智佩等(2008)以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煤矿区为例,研究了该区煤炭资源开发诱发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探索出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新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当前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生态恢复、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效果等方面,而较少研究组织、制度、法律等因素,将经济、生态、环境、组织制度等结合起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区域产业组织分析入手,重点研究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三者统一与产业组织的关系,以探索适合生态脆弱区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产业组织模式的问题。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合作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市场行为关系等。竞争合作关系决定了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还是垄断竞争的形态,资源占用关系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则是产业提升经济绩效的必要手段。
(一)寡占市场与产业竞争力
所谓寡占,就是寡头垄断市场。它表示的是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为龙头,许多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支撑的状态。研究表明,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共生的寡占市场对产业发展最具影响力。因此,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的模式越来越具竞争力,事实上,寡占市场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会同时发生,当市场机会成熟时,传统的制造厂商会扩张生产线,同时承担大量以前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行为,这是纵向一体化的行为;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增加将会导致高水平的企业专业化。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零部件和设备厂商的专业化,而这些零部件和设备原先是企业自己生产的(逆纵向一体化)。这也表明,横向的并购来提升企业集中度,以及纵向一体化来提升企业实力,都是占据市场份额、提升市场控制力的重要组织行为。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出现了逆纵向一体化的趋势,零部件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相当位置,与整车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产业组织的协调能力增强。
(二)市场行为与企业竞争力
新型产业组织研究最多的市场行为就是创新行为,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造成生产成本下降,企业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形成产品差异化,企业获得非价格竞争优势。按照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所构造的SCP分析框架,技术进步在被定义为受市场结构制约下的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也被认作是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的程度及其水准是导致产业内产品差别化的具体程度和进入壁垒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一直是导致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规模之间大体呈现出一种U型关系,即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而中等规模的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魏后凯等人对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创新强度与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行业的集中度和创新强度都十分低下,因而企业持续竞争力较低。
因此,好的产业组织与产业竞争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行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产业组织与保护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作为联系区域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不仅是一个“资源配置器”,更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产生的质和量的“控制体”。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组合类型、数量比例的变迁必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影响(赵彤等,2008)。因此,要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最根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