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重症医学学科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第1篇

在对医疗水平评价方面,有的系统采用了4项内容,即门急诊人次、出入院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有的系统则有多达23项的评价内容,包含了诊疗数量、病例分型、诊断符合、出入院符合、危重症及抢救成功率、医疗事故或投诉发生数量、床位使用及周转、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接受外单位人员进修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在本研究的24套评价系统中,有2个系统提出对技术特色的评估,采用的方法基本是申报单位自举代表本专业特色和较高医疗水平的病种诊治情况,由评审专家根据材料进行评价。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本研究所收集的各级评价系统中的指标涵盖的内容均比较宽泛,涉及科学研究能力及成果、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教学能力及成果、经济运营、运行机制及管理、科室管理、学科规模、精神文明状况和经费管理等方面,评价内容看似全面周到,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评价指标和内容过多,反而会弱化或掩盖了对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即医疗技术水平和技术特色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学科建设的成效。

第2篇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徐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4378

国内刊号:32-1761/R

邮发代号:28-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3篇

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人才资源是高校科技工作的第一资源,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聚集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改善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各类富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学的科技创新才会形成一种气候。

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大型化,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

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群体。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创新团队建设是兴校、强校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技团队建设,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支又一支学术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这样才能有效地稳定科研队伍,凝练学术方向,使科学研究能够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得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出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开展学校的建设工作。所谓一流的学科主要的标志就是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一流的队伍是核心、是关键,没有一流的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成果,更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可以说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科技工作发展的动力。

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在团队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学科、任何研究工作仅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发展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创新团队建设中要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给以公平的对待,形成由学科总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骨干后备队组成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在该群体中,必须注重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创新团队建设的保证

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团结和密切合作。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既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也需要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将有利于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聚集必将形成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群体,形成一个重视人才、实施创新的大气候。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状态下,学校的科技工作必将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取得良好成效

中国医科大学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建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引进、稳定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加强了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确目标,统一认识,政策牵动,规范管理

学校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分析学校校情,使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完成学校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决定性因素。

学校相继出台了旨在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通过规范管理,保证学校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1)制定了“55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养和引进5名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50名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目标。

(2)制定了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对引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条件、范围、待遇及相关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

提出引进人才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为目的,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培养”、“稳定”现有人才关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提供12万~60万元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10万~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及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专业职务晋升中不占指标等。

(3)制定了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有关规定,旨在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在科技奖励条例中,设立了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六个奖项。对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同时在《学科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特殊贡献奖励津贴实施办法》。《绩效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中,对承担科研课题、获奖科研成果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均予以相应的奖励或用以改善科研条件的经费支持。

(5)出台了支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有关政策,利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金,主要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再次出国学习和创新团队的成组派出。

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聚集人才

根据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对原有学科进行了调整。新组建了发育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或研究室。建立了肿瘤与血管病治疗中心,普通外科研究所,艾滋病研究所,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人才的集聚搭建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协作,学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学科间、临床学科间,特别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普通基础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营造环境,延揽人才,加大投入,突出重点

创新团队的建设,在于以事业为核心去整合和组建,相关学科的专家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才能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学校在整合和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中,工作的重点放在为他们营造良好、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重点做好组织和服务性工作。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在他们各自有意向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建设的。

在延揽人才方面,近年来,学校领导和科研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处长定期到日本、美国等学校在外留学校友较多的国家探望、拜访,宣传学校有关政策,吸引他们来校工作。

为使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投入的重点放在各团队建设中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几年来,学校用于引进人才的支出已达1000万元,用于创新项目开展的投入近千万元,同时学校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经费每年不低于1 000万元。主要用于他们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设备的购置。

对整合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在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并在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方面予以倾斜。部分创新团队已经形成,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工作水平提升

几年来。学校在一些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对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10个。

(1)在皮肤病与性病学研究领域,融合皮肤病学教研室、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免疫学研究室共同组建了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在今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考核中顺利通过。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称号。该创新团队中既有院士,又有引进的长江学者课座教授。

(2)在普通外科学研究领域,整合了器官移植、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肿瘤外科、乳腺外科、胰腺外科、急重症外科、血管外科的资源,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中,面对国内普通外科强手如林的竞争局势,以90%的投票通过率新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近五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获得“863”项目、全国公益类科技专项各1项。单项资助经费300万元。

(3)在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研究领域,整合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地球化学性疾病研究室等单位,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学科带头人,以氟、砷中毒研究为特色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实现了学校预防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年,平均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4)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整合了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医学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机构,组建了创新团队,被批准为辽宁省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A级)和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该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规划教材。

此外,在肿瘤学研究领域,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等领域的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创新成效斐然

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开创了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科技创新成效斐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加

“十五”期间,学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数量成倍增长,分别由原来的1个、5个增至2个、10个;今年学校又有3个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使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达到5个。无论是新增补数还是现有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学校原只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新增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教育部1个、卫生部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个、辽宁省5个、辽宁省高校15个,沈阳市3个。

重大科研课题及经费取得突破

承担了7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863”项目和3项“863”项目子课题,6项“97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公益类行业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增加,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18项到2001年~2007年的21项、22项、30项、34项、44项、48项、54项,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

全校科研经费在“九五”期间年均不足1000万的情况下。2001年~2003年均突破1000万元,2004年-2005年突破了2000万元,2006年~2007年突破了3000万元。仅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渠道。研究经费近三年已连续突破1000万元,超过“九五”期间每年全部科研经费。

重大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学术再创佳绩

继2000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十五”以来,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参加5项,共9项。牵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项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第4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4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al model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research.Methods Two questionnaires (Paper A and Paper B) with the same content were issued by using self-controlled method to 93 interns who had internship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Yankuang Group from September 1st,2015 to May 16th,2016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questions on the interns′ 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emergency medicine und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 were answered so as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mmarized results.Results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interns show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pecific content and mode application purpose of integrated medicine,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o teach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ed medical content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Integrated medical model;Emergency medicine;Education

整合?t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趋势和必然方向,整合医学的临床思维和应用更是急救医学必须的,一切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所有措施都应该及时落实。2014年底,课题组立项时查阅国内外文献,未发现密切相关性研究,结题前再次复习近3年文献,整合医学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带教[1]、呼吸系统疾病教学[2-3]、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4]、组织学教学[5]、肝胆外科[6]等有叙述性的研究描述,笔者等从整合医学的认识、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和相邻学科技术转化应用实例三方面内容培训实习医生、评价培训效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综合临床救治和思维能力,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兖矿集团总医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5月16日的全体实习医生,包括济宁医学院60名、冀唐医学院24名、山东中医药大学6名、菏泽医专2名、潍坊医学院1名,共93名实习生,不包括实习护士,发放A卷93份,发放B卷93份,收回A卷93份,收回B卷79份,A卷有效回收率为100%,B卷有效回收率为84.95%。

1.2方法

此次问卷目的是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探索,包含A卷和B卷,A卷和B卷内容完全一致,教研组对实习生进行关于整合医学与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作为检验实习生通过培训后对整合医学认知程度的检验标准。问卷中的问题有3个方面:

1.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3个问题,①整合医学的概念,该题目选项包括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②目前认为整合医学的具体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学科交叉;B.转化医学;C.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相整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防控;D.内外科整合,优化治疗;E.整合各亚专业资源;F.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G.医学与人文的整合;H.整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医学人才;I.以上都是;J.以上都不是。其中I项为最佳答案。③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该题目选项包含:A.还器官为患者;B.还症状为疾病;C.从检验到临床;D.从药师到医师;E.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其中E项为最佳答案。

1.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4个问题,①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该题目选项包含:A.应用最有效的措施用最短的时间救治患者;B.急会诊各专业救治。其中A为最佳答案。②急救?t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心、肺、脑的复苏;B.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C.急性创伤;D.多器官功能的衰竭;E.急性中毒等;F.急救医学还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通讯等;G.以上都是;H.以上都不是。其中G为最佳选项。③急救医学组成部分包括,该题目选项包含:A.院前处理(急救中心);B.院内抢救;C.危重患者监护病房(EICU);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其中D为最佳选项。④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无伤害。其中C为最佳选项。

1.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其中C为最佳选项。

1.3质量控制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时进行现场说明指导,在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完毕后统一回收,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并剔除无效问卷,不合格无效问卷包括未答完整问卷、矛盾答案问卷,以确保回收率及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录入和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2.1.1整合医学概念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概念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整合医学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具体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目的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2.2.1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4)。

2.2.2急救医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工作的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提高不明显(表5)。

2.2.3急救医学组成部分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6)。

2.2.4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7)。

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培训前后,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整合医学理念提出时主张组织多学科团队重视研究过程和方法论的探讨,主要理由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系统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生物科学与人文哲学的整合和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7]。整合医学是从人的整体角度,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是标准,是结果。内涵包含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统一[8]。在疾病认识上,整合医学需要从遗传、生活方式、治疗方案、预后、最好临床依据、生物信息学办法预测疾病的整体转归,在疾病处理上重视的不是给患者一个方法而是要给出一个方案,该方案包括疾病的最优化治疗、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等全过程指导[9]。

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未见密切相关文献报道。李丽君等[10]述整合医学发展应始于急诊和重症医学,将急危重症医学进行整合改革,将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临床技能渗透及融合到疾病的急危重症阶段的新医学学科,必将有益于大量急危重症及多脏器病变患者的治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BL)[11]、情景教学[12]、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等在本科医学教学或培训的应用[13]文献于国内可见,在国外发现加强心脏生命支持(ACLS)教育模式在本科急救医学教学的应用[14]和混合模式在训练外科和急救医学住院医师中的应用[15]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未见述及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应用的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急救医学;教学改革;中医院校;Mini-CEX

Abstract:The ri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is the need of modern development. It make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especially make a higher challenge ti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ur research group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mbin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and mad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volution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volu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from the case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 inspired lea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dapt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mergency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ombined Mini-CEX and OSC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mode by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Mini-CEX

F代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1979年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它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医学发展之一。美国对医学生毕业前的急救医学教育十分重视,于1970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成立美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以及疾病谱的转变,急重症病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日益增加,在这个趋势之下,急诊医学作为新型独立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使重危病急救医学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学科,要求急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各学科理论、灵活的临床思维、娴熟独立处置能力。目前,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临床教学,亦尚缺乏完整的中医急救医学理论教育,这也为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中医院校学生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进行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 "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急救医学教学模式,并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期讨论指正。

1 教学理念的改革,案例式教学由兴趣启发学习主动性

急救医学不仅独立,还涉及临床各科相互关联的各种急、危、重症。它不仅汇总了各临床学科的急症知识和技术,综合了各临床学科急症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抢救与监护技术。面向这一变化,临床医师既要了解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基本抢救技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急救医学的国际进展,对于学生前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完成专业基础课,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上选取较为经典的急救应用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课程,结合最新的指南及时修改课件教案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临床见习、影像视频、国际国内进展自学交流、急诊思维训练等方法,启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和好奇心出发自觉自愿地去巩固前期知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国际进展、增益课堂理论课效果。通过自主整合前期基础知识,更好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自主网络文献学习,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和情景方式,锻炼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的临床思维形成性训练,具备初步的临床急危重症诊疗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适应急诊医学特殊性

2.1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即每一堂课以一个现实案例开启,真实的病例、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诊疗过程和真实的患者转归。给予学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从而启发兴趣,从实用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求知愿望,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2 PBL教学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围绕某一医学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应用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法实施的意见并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2.3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一般在理论课程之后,见习课程中进行,学生对所接触的症状、需考虑的疾病及处理原则已经非常熟悉,由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在模拟ICU对模拟患者或模拟人进行抢救,即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然后其他观摩的同学可以讨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这种采用模拟人设置抢救场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无风险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症状抢救流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再遇到同一症状患者,就会具备镇静组织进行有序抢救的意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讨论式双语教学法 近年来急救医学有关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新技术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的交流与W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外语水平,尤其在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的双语教学,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相问答等方式,让"双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过视频教学,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2.5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急诊基础理论教学中基本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师讲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心肺复苏时,先播放心肺复苏术医学视频,然后提出与此的相关问题,并讲解此相关问题。其次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基本操作时,由于急诊基本技能操作实践性较强,仅理论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到基本要领的。再者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常使经治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急诊科医生必须保持清晰及连贯的思维,在把握基本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快速利用急诊医学的基本技能去救治患者。如仅讲述相关的理论和原则,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结合医学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危重病例抢救的医学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危重患者的抢救,身临其境,提高其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针对急救医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直观地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规范、准确操作,学生能很快且准确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属在场)、患者和家属需求高以及处理手段的及时和不可重复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也是急诊医学教育必须做到的。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课件内容。各种操作所用的器械等内容,我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的效率。

3 Mini-CEX结合OSCE的临床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首次将OSCE与Mini-CEX结合,优势互补,应用于《急救医学》临床考核中,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的可行性方案[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估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临床测评工具,已在欧美国家陆续应用,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2]。Mini-CEX是临床指导老师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做重点式的临床诊疗工作, 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及时反馈,利于以考促学[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有序、全面评价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OSCE采取多站点的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患者(SP)或医学模拟人模拟临床场景,全面考核医学生采集资料、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4]。OSCE以统一标准评价考生考试的过程,避免了评分老师的主观差异,现已在国内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OSCE是客观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标准化,但是操作复杂,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馈;而Mini-CEX受临床实际情况限制,考核内容不能保证相对稳定,但简便易行,可以增加测评次数,每次测评后指导老师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改进临床技能[5]。OSCE使用标准化患者或模拟人,可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医学生面对真实患者时的工作能力;Mini-CEX评分老师直接评估医学生对临床患者的诊治水平。因此,在《急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Mini-CEX与OSCE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急危重症常见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通过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摒弃"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避免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主要通过古代及现代中医急救案例的讲述,与中医名家交流学习,一定学时的中医古籍急救医案自学后课堂讨论的拓展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总之,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钱义明,等.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9-10.

[2]Holmboe ES, Yepes M, Williams F, et al. Feedback and the 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J].Gen Intern Med, 2004 (19): 558- 561.

[3]曹伟.Mini-CEX 与住院医师能力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 16(3):24-26.

第7篇

全面实施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宁强县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模式,2018年,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前期改革实践经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合理规划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发展、服务、管理共同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个到位,健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动,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作为、具体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到位。修订完善《宁强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卫计局牵头、部门联合、县镇医疗机构实施的工作模式。按照“三不变、六统一、三加强”原则,2家医共体总院牵头分别制定了医共体内人员、财务、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及设备等管理办法,医共体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管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事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技术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健康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成立了“一办两中心”(医共体建设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加大对医共体分院人、财、物监管力度,确保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工作职能,职责夯实到位。印发了《县域医疗共同体中县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县卫计局主要负责落实县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宏观监管医共体;县合疗办由原来的经办向督办转变,重点开展“随机抽查医疗机构、随机抽查参合住院群众”检查,严肃查处新农合违规、违约行为。医共体总院管理职责加强,直接管理医共体分院所有工作,行使医共体内合疗经办权力,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服务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形成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二、深化两项改革,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镇(办)卫生院成为医共体总院的分院,分院院长(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成员卫生院的人员统一归医共体总院管理,实行人员统一招录、培养、调配使用,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总院按照“强基层”的原则自主安排。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总院院长纳入各分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医共体团队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当年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并追究总院领导责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解聘总院院长职务。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归入医共体总院,分开建账、独立核算;各分院设立备用金,用于日常业务支出,周转使用,大额资金支出按程序报批。

(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

三、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宁强县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高医院收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县域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与医共体内各分院建成了远程教学、会诊、会议系统,初步建成三、二、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结成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关系,聘请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担任县天津医院名誉院长,成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工作站,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服务中心,实现两地医院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县天津医院建立了患者数据集成共享平台、远程视频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教学系统,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可将疑难患者MR、CT、DR影像数据传输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由专家阅片、影像报告,并自动回传县天津医院医生工作站,医师打印报告供临床使用,初步实现了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技术讲座、远程现场示教、远程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远程医疗会诊,真正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了现实。

四、弘扬中医国粹,促进医改深入发展

在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发展中药生态种植和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以中医药广泛应用推动医改的深入发展。

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并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宁强县分中心,有6个科室为省级重点专科。全县18所镇(办)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授课,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积极开展中医学术交流,近3年连续承办了全国针灸康复埋线经验交流会,并在县中医医院设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充分依托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银杏、天麻、华细辛等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2018年11月全国第六届天麻会议在我县召开,2019年4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我县召开中药生态农业秦巴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授牌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实验基地。中医科学院适时将在我县设立黄璐琦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老年医疗养老中心,发挥当地2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资源展示馆、观光园。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疗、保健、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努力打造以医、养、康、健、游为主线,构建能看、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旅游、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医疗+养老”健康养生综合体。

五、实现四个突破,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就医秩序日趋合理,分级诊疗成效初显。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下“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使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产生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消除以往医共体内部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医共体总院制定医共体内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医生行为,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减少过度医疗,尽力保证覆盖范围内患者不外流,守住县域医疗大门。同时主动将患者分流到镇村两级,并不断提升两级机构能力,保证基层接得住。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由总院(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分院,由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外转审批,对不遵守基层首诊、逐级转诊的患者降低医保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小病在镇村,大病在县医院,重病转县外”患者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患者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就医新秩序。从今年6-10月医共体运行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域内住院病人增长4.55%,县域外住院人次下降5.6%,县、镇住院人数占比分别达90.6%、51.2%,分别提高3.5%和15%;药占比下降3.8%。

(二)优势资源合理流转,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人头总额预付制下县医保经办中心按照医共体各自覆盖人群付费,同时不限制患者就医自由,无形中营造了医共体间、医共体与非医共体机构间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励县内医疗机构改变其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分配医保基金“蛋糕”,促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并在内部形成良性资源流动机制,从以往的“要我帮”到“我要帮”,从而使基层分院获得发展,医共体整体实力增强。对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共体总院医师与镇(办)卫生院医师、村医结成“1+1+1”对子,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实时指导。医共体总院通过长期下派专家到分院坐诊、查房带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分院服务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分院新开设了皮肤、肛肠、妇儿专科、中医针灸理疗、口腔等专科。分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镇办卫生院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划片包村等形式,为村医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2家医共体总院共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支部书记和业务副院长。今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个;县医共体总院累计下派常驻专家医生65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3个,指导基层查房260次,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指导150余次,现场培训分院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远程会诊50余例、远程教学130余次,专家门诊、手术340余人次,组织大型义诊活动10场次。

(三)合理控费效果显著,患者就医负担减轻。按人头总额预付制赋予了医共体自主控费动机,医共体从医保获得的补偿费用由“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迫使其主动开展精细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从“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转变。医院成为“医保基金守门人”,让内行去监管,有的放矢,效果更明显,上下转诊制度、分级诊疗也能得到严格落实,让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人人健康,实现医、患、医保三方利益和目标趋同;二、三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一些急、难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级三级医院坐诊专家的有效诊治和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及更高的农合报销比例。同时,从“医保”向“健保”转变,从而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提高了医保基金利用率,也保障了基金安全。今年6月份以来,对县内2家和县外3家医疗机构涉及52例参合住院患者违规报销案例进行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