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25- 02
所谓农村审计就是对农村财务中心和村级的财务收支及各种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监督的活动。农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尽管现阶段我国《审计法》对农村一级审计尚未规范,但从发展趋势看,一定会加强农村审计的发展。就其性质分析,因为它既不单纯是国家审计,又不单纯是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而将其设立在国家机关它则是国家审计,设立在部门或单位它则是内部审计,面向社会它就是社会审计,因而它是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就是在这种新型审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环境较差
一是农村财会基础薄弱。虽然某些地市大力推行会计委托制,会计的基础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措施还有待完善,农村会计、统计工作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全、账目混乱等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无法按其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没有保证。二是对农村审计的认识度较低,缺乏广大群众和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1.2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立法工作滞后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不包括农村审计,农村审计是人们按审计所处的地域来称谓的,是自发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家对农村审计尚未立法,农村审计的性质至今尚未明确,对其归属也没有规定,因此,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农村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合理配备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对农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更没有对开展的农村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管理。
1.3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审计效能,给审计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乡镇审计人员兼职的多,审计人员调动频繁。审计人员平时都分散于纪检、财务等工作岗位,需要时由乡镇领导调配组成审计组,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现在农村审计人员中,缺少懂业务、懂微机、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微观审计人员多,宏观审计人员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1.4 新农村建设中审计工作手段不适应工作需要
农村审计人员由于受到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审计业务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所采用的审计工作手段简单,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简单地采用审阅法,注重阅读和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有关文件、预算或合同、管理制度等,而忽视了结合采用外调、查询法、复核法、核对法等其他手段进行审计,使新农村建设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2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
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审计的知识、作用、意义,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支持农村审计工作。二是要大力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农村财务行为,为农村审计提供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保证审计质量。
2.2 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法律法规
将新农村建设审计纳入国家审计监督的范畴,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审计法律法规,对审计对象、职责、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做出统一规定,规范审计执法程序和审计处理依据。特别是对审计主体和客体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审计在各级审计机构指导下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审计的客体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使村级事务管理的村民委员会而不是其他经济组织,保证审计主客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3 不断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服务的新途径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走向和现行的“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体制,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乡村财务,揭示和预防基层农村组织在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审计结果的宣传和公告,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以及新闻媒体等,对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肯定和反映,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133229.coM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2.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2.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
3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3.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后,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3.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2.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3.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3.4民主管理保障
3.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3.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5科技保障
3.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4]。
3.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Abstract:Land is a kind of very valuable and scarce and irreplaceable resource with a very important base position. The succes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l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land policies of collective land transfer,increase and decrease conn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land consolidation,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d policy i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
Key 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collective land transfer;increase and decrease conn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land consolidation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45-02
0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并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系统工程,是根据中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方面,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是十分宝贵和稀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土地所具有的养育、承载、资产增值等价值与功能是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无法比拟的。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生活保障之根本,农村土地政策直接关系到民生、民计,是解决好 “三农”问题的关键。当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的建设总体目标的五个方面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1]。因此,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有效运用好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等土地政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集体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 集体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决定的提出给集体土地流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集体土地流转主要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既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其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主要就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2]。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户平均承包土地7.5亩,分为5.7块。耕地规模小、地块零碎,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制约因素。而集体土地流转放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必然对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集体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整合了农村中各种分散的土地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个农户家庭式低效率的经验模式,提高了土地的整体效益,同时也为土地的集中、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因此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规模集约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将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3 集体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目前集体土地流转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以及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3],因此必须密切结合各村实际,落实农民群众对承包土地的“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偿、规范、合理流转,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多种不同形式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从而加快农村土地适度集中使用,促进农业规模发展,使农业更快更好地与市场结合起来,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具体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挂钩政策的实施,可以对空心村以及分散的自然村、偏远的行政村进行重新规划,不断实现居民住宅向中心村、小集镇集中和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因此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农村居民点“散、乱、多”的特点,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效果[4];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点向中小城镇集中,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繁荣农村经济。
2.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注意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挂钩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规划欠科学,随意性大;重指标使用,轻实施管理以及资金缺口大,保障不到位等问题[5]。因此实施挂钩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另外还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挂钩政策的科学实施。
3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土地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体来看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被世界各国看成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6]。
3.2 土地整理政策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土地整理通过对农村中的耕地、居民点的整理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可以实现田、水、路、林、村科学合理布局。因此实施土地整理有利于盘活农村的各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拓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内涵和范畴[7]。
3.3 实施土地整理时应注意的问题土地整理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农业资源安全生产的平台,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时,应紧密结合各村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着眼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结论
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三项土地政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三项土地政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强大推动力,农村的综合发展也是实施这三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与这三项土地政策有机集合起来,利用集体土地流转实现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农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实现田、水、路、林、村的科学规划,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春生,杨韬,邢贺满.放活土地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J].国土资源,2009,(7).
[2]张後军.简析土地流转制度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3]唐寅,欧阳小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4]李旺君,王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利弊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9,(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型农民;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搞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把他们塑造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这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为扎实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指导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培训资源分散使用,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在总体上仍然缺乏统一规划。从纵向层面看,自治区、市、县、乡建立的各种培训机构及相应的培训资源未能有效衔接,依然存在着各自审批、分散管理的现象;从横向层面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20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往往根据自身的职能和任务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彼此信息隔绝、各自为政,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而且导致农民培训工作经常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结果出现了“昨天计划生育部门下乡讲优生、今天科技协会进村搞培训、明天消防部门入户讲防火”的现象,致使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也搞不清楚究竟有多少部门要搞培训,要搞多少培训;农民也不清楚自己一年要参加多少培训,要参加什么培训。
2.少数民族群众对培育新型农民的认识不到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新疆农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7.8年,新疆农村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4.2%,小学文化程度占38.6%,初中文化程度占46.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9.27% [1]。与全国农民的总体水平比较,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小学的比例高出12个百分点、初中低9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低3个百分点。由于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农民难以充分认识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缺乏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有的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不了解,不知道有的工作需要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上岗;有的农民想法单纯,把进城打工看做和耕种土地一样,只要有力气、能吃苦就行,根本就想不到还要参加岗前培训。少数民族农民对培育新型农民认识不到位的另一个明显表现就是,重劳动技能培训,轻思想政治培训,甚至对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抱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只要不做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及培训,因而难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力量不足。
中国城镇化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镇化战略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发展迅速,但却未能达成城乡协调发展目标,造成了地区之间差距加大,城乡之间差距加大的现状。城乡二元化程度加剧,城镇化脚步受阻,农村发展没有门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的有效机制,没有能够建立一个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给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桎梏,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中国城镇化现状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城镇化仍旧会是我国发展的主题,城镇化的大趋势势不可挡。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缩小城乡差距,减少两极分化,重视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不断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及其原因。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主要的表现有:首先,在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发展水平不一致,尤其是小规模城镇发展潜力较小。根据调查,每年国家用于投资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中大城市占有90%以上的比重,对于小城镇的项目扶持力度可见一斑;小城市的人均GDP只有大城市的三分之一,较低的消费水平无法刺激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对于小城镇的发展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规划,造成了小城镇整体的经济发展不景气,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家中,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小城镇发展的脱节。其次,在经济增长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导致了城乡收入水平持续拉大。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造成了恩格尔系数较高的现状。大城市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体系吸引了大批的青壮年农民来到城市打工,农村实际劳动力减少,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入差距成倍增长,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再次,城乡发展模式有待探究。大城市是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经济发达的代名词,以工业化和产业化为代表,但是缺乏有效的能源的供给,农村是粮食供给基地,是满足城市工业和产业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保障。农村的发展模式不是简单的城市发展框架的复制粘贴,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农村发展的大方向。
统筹城乡发展途径噬待考量。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相互沟通和联系,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目的,那么,寻求一条可以有效的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途径显得尤为的必要。
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滞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加速城市化进程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措施。城市化进程包括人口城乡迁移和土地城乡配置过程、产品市场的出清条件,同时,要提高工业产出比,不仅要增加资本投入,还应该提高城市化水平,还应增强城市化和农民进城动力,尊重要素所有者对高收益的追求,放松市场主体流动限制,提高效率,对经济增量进行重新的划分和分配。
还有的学者认为,实施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现有存量进行改革,更加的注重公平。城市化应避免“拉美陷阱”,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分割和分治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城镇化体系,使广大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同时,避免采取强制性改革所造成的损失,渐进改变,立足于现有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的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消除城乡两极分化。
政府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基础上,在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能力下,通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向规律,城乡发展能够实现收入趋同的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征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隐患,因此,政府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了行政干预的措施,减少市场调节所带来的隐患,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比如,在一些西方的国家中,为了加大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实行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就中国来说,如何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介入显得尤为的必要,政府干预的力度成为了有效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城乡的制度门槛该如何的去定位,户籍制度该如何的去管理等问题,成为了消除城乡差异,加大政府干预的关键所在。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于城镇化的意义仍旧存在误区,城镇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伪城市化问题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调整主要手段是政府行政措施,不少地方通过县改市和乡改镇、镇改居等形式提高统计上的城镇化水平,将大量当地户籍的农村居民统计为城市人口,这就造成了虚假的城市化问题。其次,城镇化程度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消费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城镇定居,难以有效产生第三产业需求,无法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丧失了基本的劳作能力,沦为了在城市和农村的夹层中求生存的“夹生饭”。这就直接导致了城镇化程度低的现状。再次,城镇化质量低。农民工多在私营部门就业,其创造的财富多被私营业主攫取,缴税比例低,无法承载相应的公共设施。所以,农民工聚居区域,城市病容易凸显。
中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意义
农村是我国的根本,我国人口的多数都是农民,缓解农村矛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关乎国家安稳的重大规划,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的重要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我国的基本现状,为了有效的促进工业化带动农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时代背景要求,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推行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民的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行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局限在把现有的农村的房屋改建成为高楼大厦,它更是对于农民整体素质的要求的提升,这就需要加大对于农民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的思想文化上,都要与城市达标,真正的实现城乡差距水平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正确处理城乡发展关系,把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才是从根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才能够实现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动力。庞大的农民数量基数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消费能力的象征,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动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的打破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桎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综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途径
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充分发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功效的机制,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缓解两级分化的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保证经济全面平稳发展,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化程度加剧,是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桎酷,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个“城乡一体,统筹规划”的新格局迫在眉睫,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摆在了首位。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最为激进的做法是取缔城乡隔离制度约束,这些管制主要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隔离城乡的制度门槛,户口就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严格的户口制度给农村户口打上了强烈的色彩烙印,直接导致了待遇歧视,就业歧视和社会歧视,淡化户籍限制,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进一步规范基本落户标准,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制定农村偏斜的政策性制度,加大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减少市场调节所带来的隐患,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认清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差异。由于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框架,认清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差异,明确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差异和关联,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农民转化成为城镇人口,以帕累托改进的方式,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条件,建立起综合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政策是越过城乡隔离制度门槛,把部分财富从城镇移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较为保守但却稳妥的尝试。
理清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次序。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于打破二元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的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理清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次序将会给社会的整体进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作为破除二元化结构的契机,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制度做为基点,以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要途径,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整合作为打破城乡两极分化瓶颈的根本出路。
制定有效的城镇化战略。城镇二元化结构对于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显现,并且不断的扩大,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制定有效的城镇化战略,通过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灵活机动的体制机制,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资源分配方式,消除歧视,加强城乡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和突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根本方法和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摆上日程,突出重点,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谋划帮扶
省法院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作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三化”统筹战略的重要载体,从成立机构、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等方面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1及时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省法院院党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形成院长亲自挂帅、主管领导负责、配强配齐主管部门人员的工作机制。工作之初就成立了以张文显院长为组长,马建华常务副院长和政治部李树涛主任为副组长,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直属机关党委、宣教处等部门参加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2名机关干部为新农村帮扶工作指导员。同时,研究制定了帮扶工作方案,并确定了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出刊《帮扶专报》及时通报帮扶工作信息等制度。
1.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摸清帮扶对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内在需求是扎实开展好帮扶工作的基础。省法院组织有关领导、法官干警和帮扶指导员深入帮扶村镇进行调研,与帮扶对象深入沟通、交流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帮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张文显院长、马建华常务副院长、政治部李树涛主任先后5次到帮扶村考察、调研、指导工作。组织法官深入帮扶村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3次。帮扶工作指导员长期驻村工作,详尽了解帮扶村的土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与帮扶县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1.3确定帮扶目标及步骤 省法院在深入调研和与帮扶地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当地各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积极参与当地发展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帮扶工作目标。2010年6月,李树涛主任协调其他4家帮扶部门负责同志到帮扶对象安图县进行了对接,就安图县各示范村《2010年―2012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纲要》进行研讨,并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省法院先后两次派出帮扶工作指导员到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就该村3年发展规划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论证,确定了巷道建设、河桥河堤建设、农房改造项目、“牧业小区”建设等4个规划项目,并明确了省法院及各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步骤。
2.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开展帮扶
省法院充分发挥本部门在帮扶工作中的协调作用,联合其他4家帮扶部门单位共同开展工作,形成合力,从规划指导、产业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帮扶。
2.1注重综合协调,形成帮扶合力 在与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帮扶单位、安图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联系并初步掌握相关基本情况后,省法院积极与省民委、省地方志编委会、省电力公司、长春工业大学4家部门单位沟通,了解4家部门单位的帮扶工作计划和推进情况,确保帮扶部门间的良性互动,集中帮扶力量,统一帮扶步伐。省法院帮扶联系人定期与其他4家部门联系人沟通,了解各部门单位帮扶计划措施进展情况;定期牵头召开与其他四家帮扶部门协调会,研究帮扶计划措施的落实情况,推动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2整合利用资源,实现整体推进 省法院坚持与省、市、县三级新农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形成协力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与帮扶地组织部、农办、财政、规建、畜牧、农机、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有关政策和情况,为争取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做好准备。目前,省法院协调其他4家帮扶部门已经和安图县政府达成协议,以帮扶示范村为契机,开展对全县的法律援助、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帮扶工作,并协调长春工业大学和安图县科技局共同开展综合调研,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
2.3解决重点问题,统筹开展工作 紧紧抓住基础设施、村屯改造这些重点工作,逐一解决,促进帮扶村各项工作良性发展。2009年,针对帮扶对象白城市洮北区交通设施落后、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省法院协调省交通厅给予立项支持,共拨付公路建设款287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建设。2010年,针对帮扶对象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河桥建设、村路建设缺少资金问题,正协调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争取配套资金的支持。同时,协调联系省电力公司为万宝镇兴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提供帮扶资金48万元,计划9月底落实;协调联系省地方志编委会为二道镇铁北村改厕工程投入8万元,已于8月份落实到位。
3.强化服务引导,探索长效机制,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推进帮扶
为使帮扶工作取得长效,省法院注重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培育产业入手,努力促进农村自主发展和长远发展。
3.1注重引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省法院始终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坚持民主商议,不强加于人;坚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帮扶对象意见,了解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在对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的帮扶过程中,根据调研情况,鼓励村民、村委会自主提出发展规划,驻村联系人帮助调研、论证,提供信息支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鼓励村民踊跃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
3.2立足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 在帮扶过程中,注重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新项目,发挥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省法院协调联系省民委,拟在“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补助资金”中安排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亮兵镇的马铃薯品种改良项目,该项目可以推广到全县。目前,已经和县里达成帮扶协议,资金计划将在近期落实。另外,省法院参与论证,支持明月镇福兴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发展以养牛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计划未来2年内支持明月镇福兴村建设“牧业小区”,发展优良品种黄牛养殖项目。
4.着眼破解难题,完善保障措施,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深化帮扶
和谐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帮扶工作的重点。省法院在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法院系统的职能优势,注重帮助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帮扶对象形成文明乡风。
4.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农村户数196户,其中朝鲜族165户,是典型的朝鲜族居住村。该村国外务工 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强。出外劳务人员收入较高,和当地留守居民之间有一定收入差距。省法院组织民事、刑事、行政审判干部到当地开展普法活动,做好相关涉外、涉法法律问题的宣讲及入户教育工作,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引导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协同有关政法部门加强对当地的联系服务,并在当地法院系统内部,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选调生注重选拔当地人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近期,我们深入全县17个乡镇30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总体感觉是,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一、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们泽州县的基本县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搞好爱国卫生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亮点也在农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以东四义为典范,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调查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连续三年大打了以清除四堆八乱为突破口的农村环境整治战役,精心组织实施了以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机制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仅2003年就清除垃圾100余万吨,清运生活用煤10余万吨,石灰消杀1000余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000余处。二是农村改厕稳步推进。按照“行政村建公厕、行政事业单位改公厕、农户用卫生厕所”的指导方针,大打了农村改厕攻坚战,全县公厕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三是农村改灶初见成效。通过大力推广川底乡煤球火改造和南山村沼气建设经验,目前全县农户改灶率达到了70%以上。
虽然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卫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领导认识不到位。有部分领导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快经济发展上,认为环境卫生工作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更谈不上组织和发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大卫生观念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三是组织机构不全。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长效机制不完善。四是资金严重不足。比如农村改厕工作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而农户又不愿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等等。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从我县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工作思路是大力实施“151”工程。即:健全一个机制,抓好五项工作,实现一个突破。
(一)健全一个机制。即: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根据“中心集镇建垃圾处理场,行政村建垃圾填埋场,自然村建垃圾池,农户建生活用煤煤池和乡村建环卫队”的工作要求,力争到2010年,全县卫生管理站达到20个,卫生专业队达到300个。同时,建成500个垃圾填埋场,5000个垃圾池和5000个煤池。
(二)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改水改厕工作。中心集镇、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和重点旅游景区要突出公厕建设,五年内建公厕100座(无害化处理10座);旧村改造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要突出户厕建设,五年内全县改建户厕5000座(无害化处理500座),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全县98%的人吃上卫生水,94%的人饮用上自来水。
二是卫生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镇和单位活动,力争到2010年,创建国家级卫生镇1个、卫生村5个、卫生单位3个;创建省级卫生镇10个、卫生村30个、卫生单位15个;全县60%的村和单位达到市级卫生村标准。同时,创建东四义式卫生模范村50个。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力争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开课率达到60-80%,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70%,公共场所禁烟率达到80%。
四是除害灭病工作。以疾病防控宣传为重点,全面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把四害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五是农户改灶工作。要千方百计指导和教育农民使用煤球火、沼气等炉灶,力争到2010年,全县改灶率达到80%以上。
(三)实现一个突破。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实现爱国卫生工作“全市闻名,全省领先,全国挂号”的新突破。
三、主要措施
爱国卫生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泽州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做好我县的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把农村改厕、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项目列入财政预算。要成立各级爱卫会,设立爱卫会办公室,组建环境卫生专业队,配备必要的环卫设施。特别是爱卫会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