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经济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理论;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电子金融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球,而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直到2000年,电子金融几乎遍布了全球。在2012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才正式被学者提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内部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它不仅动摇了金融产业稳定的产业结构,而且互联网金融优胜劣汰的作用也使金融产业不断流入新鲜的血液。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子金融即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在全球范围来散播开来,如同所有的新兴行业一般,互联网金融在一开始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但互联网金融在诸多的争议声中生存了下来,到如今,互联网金融已席卷全球。互联网金融在最初的时候针对传统金融未曾涉足的空白领域,以此来吸引客户的眼球,由于一开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是全新的领域,因此,互联网金融吸引了第一批客户,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站稳了脚步,在此之后,互联网金融以免费策略以及技术优势等商业手段大量地占取市场份额,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融行业。在此期间,一些盲目跟风的人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意图分一杯羹,但由于他们并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而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理论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经济学理论才可以将它运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
二、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
(一)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经济学被视为社会科学中相对较为成熟的一门学科,甚至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做判断的“科学性”。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产业经济学遵循着经济学的一些规律,产业经济学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主要应用是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这两大重要理论。“供方规模经济”与“需方规模经济”是规模经济学的主要组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最初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能使生产产量不断增加;但当该要素投入量超过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总产量是递减的。但当产业经济学中的供方规模经济运用到互联网金融中时,由于在互联网金融中技术、知识等要素已经取代资本、劳动力,因此,随着技术、知识等新要素的投入的不断增加,它的成本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收益却呈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信息这些新要素几乎能够零成本地复杂,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供方规模经济得以突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需方规模经济则是在减少边际成本的同时,加大了效益示范的能力,让更多的顾客认为它值得购买,使价值呈爆炸性增长。以此,可以看出规模经济的运用使互联网金融的的边际成本不断递减而受益却递增。范围经济在互联网金融中就更为明显,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很低,因此,互联网金融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业务,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这将大大地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收益。
(二)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经济
长尾经济主要是通过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来增加品种以打开利基市场,这一点与范围经济十分相似,但与范围经济不同的是,长尾经济并不仅关注于热门的产品,它还致力于增加大量的冷门产品。因此,长尾经济主要是用来解释互联网金融中一些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互联网金融因位于金融行业的长尾而出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的产品与服务,并因此吸引了一批对手续简便度以及额度较为敏感的尾部顾客。例如,互联网微贷公司就凭借着可快速处理信息、效率高以及手续费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贷款金额数较少的顾客。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经济理论是作为“二八定律”的补充出现的,所谓的“二八定律”,指的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顺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上的,这个原理是在十九世纪末有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的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大致的意思是指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占据的比例十分少,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住重要的少数因子就可以控制全局,长尾经济理论借此得以解释需求曲线中的短头与长尾现象。相较于传统的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在于将长尾的基础不断地延伸。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等要素可以零成本地复制使用,因此,无限地复制可用信息来处理事务在很大地程度上将降低成本,而节约下的成本可以用来推广一些优惠的活动以招揽更多的顾客,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
现如今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大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生活、工作、购物、沟通、学习等方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也需要作出适当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互联网发展背景,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社会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但是,要怎样创新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先对互联网背景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
1.互联网背景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所造成的影响
1.1互联网对教材所造成的影响
在对学生进行贸易经济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工具,还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都会使用到传统的教材。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是毋庸置疑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无论是看书又或者是查找资料,都会通过互联网来查询,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就会对教学教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教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互联网更新和发展十分的迅速,最终就致使学生很难讲注意力集中到教材上。
1.2互联网对课程讲解方式所造成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讲解方式也受到了影响,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很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将以往传统的“板书+口头表达”的讲解方式,变成了现如今“PPT展示+多媒体表达”的课程讲解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原则上来说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切实的起到这一效果,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因为互联网传递信息的便利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听课,并不去记笔记,还有些学生甚至利用手机网络来进行娱乐,最终就很难保障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质量。
1.3互联网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直接、方便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需要对内容进行过多的思考,从而就会致使学生思维受到制约,得不到较为有效地发展,最终就很难保障学生贸易经济专业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在互联网上,其信息十分的丰富,其中不仅仅会存在一些对学生有利的信息数据,同样的也会存在着一些对学生不利的信息数据,再加上学生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少会花费时间去看书又或者是对专业知识点进行思考,反而会将这些时间花费到互联网上,这样不仅会对学生致使结构平衡受到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最终在学习贸易经济专业的时候,学生就会感觉难以理解,最终就会大大降低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质量。
2.互联网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措施
2.1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创新,首先需要对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属于较为新型的运作模式,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趋势,因此,在对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互联网背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此来培养出符合互联网背景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可以将贸易经济相关教材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科学并且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将经济理论作为教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手段,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提高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一个综合型的素质人才。
2.2对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创新,除了要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之外,还需要对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而针对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2.1将能力、知识、素养作为体系核心
在对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然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将学生能力、知识、素养等方面作为课程体系核心,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证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具备较为专业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符合互联网背景发展的需求。就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较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以及核心课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与贸易规则、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规律;然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适当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互联网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创新。
2.2.2对于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对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创新的有效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两点着手:其一,硬件环境方面的建设,针对这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专门的网络教学协作室,这样就能真正将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信息化、数字化,而学生在这一环境下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了确保学生在这一环境下是在学习,学校可以为教师建立起电脑实施监控室,这样教师就能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同事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最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贸易经济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其二,软件环境方面的建设,针对这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学校可以购买相应的软件系统,以此来为学生创造出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就能有效地掌握贸易操作技能,切实的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及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一个综合型素质人才。
2.3对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创新
在对贸易经济专业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针对这一点,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在创新过程中,贸易经济专业可以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合作实践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平台以及环境,这样就能切实的提高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质量。(2)对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层构建。在互联网背景下,时代所需要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在这种需求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就需要分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对贸易经济专业致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技术型人才。(3)最后,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可以将流程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进行完善和丰富,也可以创新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岗位分工等实践教学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教材、课程讲解方式以及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从而给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要想得到更为有效地发展,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创新,具体可以对教学模式、課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廷海,张庆亮.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43-145.
[2]蒋云龙,武云亮.关于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8,12:78-79.
[3]苏小玲,周裕全,杨晓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6,01:76-78.
[4]韩常青.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89-190.
作者简介:李圆圆(1987年8月),女,河南温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及数量经济学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由于学生管理中事务比较繁杂、琐碎,管理难度较大。尤其在互联网广泛的影响之下,给学生管理带来众多问题,包括自组织改变管理权限、提高管理难度、实体管理平庸等,阻碍了管理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学校正常秩序。
1.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的问题
1.1自组织改变管理权限
由于互联网交互传播,赋予每个学生使用媒体的权利,能够传播、接收信息,学习环境与和他人沟通方法都出现了重大转变。在该种情况下,以往对学生进行的集中管理已经彻底覆灭,自组织结构开始接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管理权限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往使用层级管理方式,学校与教师能够将管理权限进行集中,与学生代表进行配合,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广泛的范围,但是层次较为繁杂,实际实施中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以往层级的管理结构已经向扁平方式发展,自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需要外部进行干涉,管理权利慢慢在学生内部形成。
1.2提高管理难度
在当前时代,相较于学校的普通教育,互联网更能够创造处群体性的凝聚力。基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学生思想与观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相同事件的看法相对统一,情感上更容易形成一致,而以往的教育中学生思想的塑造一般通过学校进行。该种方式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再适用。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自我意识与民主观念更强。理解该种时期学生地位的转变需要基于互联网的舆情特征,借鉴互联网快速反馈与分享信息的特性,借助于公共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应管理学生。
1.3实体管理平庸
学校管理包括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些辅助作用,处理日常事务等。实践发现,大部分管理工作将重点放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不能与当前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独立性等要求相契合。由于当前的管理的关键目的不是促进学生成长,导致实体管理手段十分平庸。
2.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发挥自组织作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管理的权限发生变化,管理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针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已经向互相协作和自预发展,以往具有强制性与教育性的管理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网络背景。所以,在管理学生时需要对观念进行转变,发挥自组织的作用。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个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对关系进行确定。在转变管理方式时不仅需要改善以往的强制性方式,还需要引导学生组建具有组织性与顺序性的结构。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定向系统与子系统,在一定的标准下对学生进行划分。具体的标准包括兴趣、居住点、成长环境等,或者在资源原则下进行。总之,在互联网中每个要素之间进行的协同是在资源的原则下进行的,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利时不能影响学生自我的追求,要理解学生的个性、文化素养与观念上存在的不同,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协同管理框架的权限,能够自由与学校进行信息的交换,在该种框架中搭配学生推选的小组长,使用微信等进行实时沟通,实行扁平化管理;自组织的形态逐渐引导学生管理向非线性进行演化。在以往的管理中,学生与实际管理者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具有的制衡作用,还需要加强实际管理人员对于自组织系统的辅助作用,改善以往管理中不能实现对校外活动的监督,提高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实时性。互联网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的交流软件为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动态与获取资料提供了可能,例如邮箱、微信、QQ、微博等,及时应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2加强舆情管理
由于互联网能够产生更强的自发性凝聚力,在当前的学生管理中,不能切断信息源阻碍学生接收外界的信息,以往管理中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在现代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舆情的管理,具体包括:为学生提供情感释放的途径,与其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在信息传播中,人作为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身想法和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意愿,仅仅加强信息上的管理对于促进学生良性发展是不足的,为防止学生走入思想上的弯路或者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需要为学生进行感情诉求途径的建立,与学生对发表言论的需求相适应。所以,学校需要拓宽校园论坛等的覆盖范围,为保证网络健康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压力与不满的释放,其中的关键点为对学生看法进行收集,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学生对现行管理方式的评价,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展开双方的交流;建筑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互联网不仅帮助学校管理使用最为快捷的途径对学生困惑与不满进行派遣,也为一些偏激言论的表达构建了平台。在这种开放程度极高、任何人都能参与的网络环境中,学生难免会被一些恶劣信息侵蚀,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将防范措施提前进行,避免在后果出现以后进行弥补。
2.3创新管理手段
当前教学与学生管理两种职能并不是各自进行,需要在互联网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帮助之下将管理收手段向对学生有利的方向改变。实体管理人员不需要整天忙于处理学生相关的琐碎事务,而是需要认识到当前网络时代将交通与沟通作为核心功能,将传统的教育与管理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3.结语
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发挥自组织作用、加强舆情管理、创新管理手段等方式,希望能够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作为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当前背景下对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的冲击,积极转变管理方式,适应当前时展。
参考文献
[1]谢洪勇.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 2016(8):00089- 00089.
[2]王亚琴.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17-19.
[3]阮建章.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 2017(1):00089-00089.
[4]高腾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5(7):208-208.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2015年,“互联网+”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嘉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地,同时,互联网经济被嘉兴市政府视为经济强市“一号工程”并列入“十三五”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必将带动网络基础设施、核心产业、网络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也势必需要本地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来保障互联网经济转型和维持互联网经济运行。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教师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已刻不容缓。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了许多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初显成效。
一、对接产业,建设专业
(一)紧跟企业转型
专业教师通过“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活动,紧跟行业企业转型。深入行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数量、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的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知识结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组成由企业人员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征。重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7门课程群,完善面向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岗位群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0%,用人单位满意度在87.88%以上。
(二)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通过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提供新生专业认知实习、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跟岗实习等岗位及项目,专业老师给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势互补,专兼结合,使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完善了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的62.8%,其中生产性时数占实践教学时数近40%。
(三)形成“建、管、用”专业课程体系
以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为核心,面向三个岗位群:网络工程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岗位(建网)、网络运维与管理岗位(管网)、网络应用与技术支持服务岗位(用网)。设立三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对应新学徒、普通技工和高素质技术工程师的职业身份。专业核心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7%,拓展选修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0%。
(四)建设现代生产场景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依据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大赛要求,配足、配齐、配优实训设备,满足了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场景,形成了锐捷网络学院、思科网络实训基地、H3C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等有现代企业文化对接的情境化实训教学环境,保证了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1人1工位。创立1个“校中厂”,承担学院信息化办公设备维护维修任务,新建物联网及网络通信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训、赛一体的功能。
(五)多渠道提升师资教学团队
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选派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专业研修,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地方重点合作企业挂职实践,加快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专职教师1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占100%,“双师型”教师91.7%;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12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比达1:1。
(六)采用双证书资格
学生毕业资格与社会职业资格挂钩,采用双证书制,即办公应用一级证书及行业资格证书。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管理员或程序员资格证;华三、华为、锐捷、神码、思科等网络行业网络管理员(工程师)或网络安全员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管理工程师或行业项目经理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程监理员、电子商务员(工程师)等。近3年职业资格证率100%。
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一)推进信息化教学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将“锐捷CCPI”、“华三H3CNE”和“思科CCNA”引入到《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就业通行证”。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前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小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这种语言,并在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对语言进行学习,需要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言环境的创设成为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对英语科目的学习。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的英语口语和知识的学习,应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案,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适当的环境。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成为现今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互联网环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互联网环境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其中网络资源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以上网络信息,二是网络平台,三是网络媒介的使用,对于小学中开设的英语教学而言,所涉及到的网络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课件和应用的设计,而网络平台指的是教学和反馈的网络媒介,通过这种方式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模式应用形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主要使用的是现代技术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研发和使用,优化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内容。该种模式的教学适应现今的教学理念,并在未来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通过教师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向学生和家长提供教学信息,并接受来自家长的教学效果反馈,实现了家园共育的教学理念,该种形式在兴起后,被众多小学广泛应用[1]。
二、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互联网环境存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仅有图片和文字资源,同时还有名师的教学视频,这对现今小学英语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策略提供了便捷。在该种信息化的平台中,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服务于自身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本章中主要对三种互联网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
互联网环境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信息化的属性,信息化充分的展现了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同时也展现了信息的公开化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信息的存储。在现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属性有优劣之分,为了给小学生呈现更好的教学资源,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进而实现信息优化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更新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方式,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信息化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目标[2]。
(二)资源共享模式
资源共享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公开的程度相对较高,共享的范围较大。其中信息共享主要的是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多个用户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接受和分享。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互联网环境共享师资、学习资料、科学的教学策略均是互联网环境下英语教学采用共享教育策略的表现。
(三)反馈形式教学
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反馈活动中,不仅对师生间的互动效果进行反馈,同时对学生学习状态和结果进行反馈,这样家长能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在该种环境下开展反馈模式的教学策略,完全符合信息资源优化的标准,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学校与教育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还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互联网环境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的特点,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同样具有其优劣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新形势的英语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既具有优点,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本章对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策略优劣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学习语言这门课程而言,具有良好的辅作用,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在反馈型策略中,能促进各个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并对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对英语科目的喜爱。另外,多媒体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这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为学生 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产生的消极影响
虽然互联网环境中具有大量的信息,能充分的为小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但是如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依赖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忽视了字典和书籍中的教学资料,将很难指导小学生在学习时查阅字典和书籍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网络环境中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小学生是非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的状况下,将诱导学生沉迷于网络[3]。互联网环境下虽然能实现信息资源和共享,但是,由于互联网属于开放性的平台,很多教师辛苦编写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方案很容易被他人盗取和使用,这对教学资源创作者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犯和影响。
结论:通过的本文的论述得知,开展的教学服务能在很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并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互联网环境主要指的是采用的互联网资源和平台,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下,将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给小学生。在本次论述中,主要对三种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即信息化教学方式、资源共享模式、反馈形式教学等,这些教学策略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强化了各个主体间的互动。虽然互联网环境能为小学英语活动提供较大的帮助,但是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该种模式的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分析,去势糟粕取其精华,进而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娟,贺平.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行为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12-117.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1]网络是“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是互联网平台运用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门手艺受用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职业转换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核心职业能力的高低对个人适应新的工作机会有重要影响,因此,具有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将越来越受欢迎。
1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依据,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关注和鼓励高职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把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平台具有隐蔽性和开放性,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高职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做到打破常规,把互联网与各项传统领域深度融合。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本文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210份问卷,实际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3 份,占发放问卷的 92%。在有效问卷中男生为 44人,女生为149人。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分析。
2.1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凭借相近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想法新颖叫创新;9.8%的学生认为发展自己的创新事业叫创新;1.6%的学生认为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才叫创新;3.6%的学生觉得开发某项新技术叫创新。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创新能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2学生创新的动力来源
创新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灵魂,是支撑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源泉。没有创新动力,创新无法持久。本研究调查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要你进行创新,你的动力来自?”这个问题,其中有50.8% 的学生是为了物质经济及荣誉奖励;34.2% 的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爱好和价值的体现,15%的学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动力来源年级的差异性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动力来源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由图1可见,一年级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和价值体现”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三年级的学生认为“物质经济及荣誉奖励”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学生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培养。但是 由于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学生的动力选择并不理想,这需要更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
2.3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45.6%的学生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身是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26.9%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27.5%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影响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在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不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中,有36.8%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的思想意识,20.2% 的同学认为是经费困难,19.2% 的同学认为缺乏老师指导,16.6% 的同学认为占用课余时间。可见,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认为影响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思想、技能和意识。
2.4创新应该具备的能力
根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要创新,应具备的能力是独特的创新意识(53.9%)、互联网信息知识(16.1%)和良好的专业技能(16.1%)。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是轻视创新思维的培养(40.9%)、轻视创新技能的培养(19.8%)和轻视课堂创新理论教学(17.6%)。并且,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改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创新意识(55.4%)和改善教育环境(31.8%)。综上可见,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新意识,其中教育环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3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从学生自身、高职院校、社会和学生团队几方面共同努力。
3.1“互联网+”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内化
“互联网+”的产生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尚处于塑造期的高职学生把握好机遇,能够极大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人类的思维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要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内化。首先,学生要对创新有一个清楚认识,懂得不论人类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不断创新。其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勇于发现问题,转变传统思维和心理、不墨守成规、敢于亮剑、不害怕失败。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主动寻求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再次,掌握熟练的互联网技能。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咨讯飞速传播,各行各业都是自媒体使用者。学生熟练掌握APP软件、数据处理、网络贸易销售等技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3.2“互联网+”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W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第一、学校要加强创新课程设置。在调查中发现,诸多高职院校对创新课程并不重视。创新课程只开设9周的选修课,且师资力量不专业。第二、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在新教师入职时开展创新培训,提升新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一线思想政治辅导员中举办创新学习班,提升辅导员的创新素质。第三、举办各类“互联网+”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互联网+”跳蚤旧货市场、“互联网+”知识竞赛等。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潜能。第四、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制度上、资金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帮扶。同时营造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互联网+”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帮扶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土壤。“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帮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公众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行业要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对高职学生创新研究给予资金的支持或方法的引导,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第三,社会各行业以身作则,发挥创新能力,让高职学生领悟到创新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内驱力。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41-04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正在改造及影响着各行各业,这其中也包括会计行业。网络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应运而生。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也要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新挑战,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会计实践教学,借助信息新工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达到50%或以上,有一些纯实践性的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微财实训等实践课时比例达到了100%。虽然实践学时占比很高,但是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规划,课程间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重复设置。会计实践教学手段仍以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为主,实践内容大多是针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强化和检验,差异性不明显。
校内会计实践一般只选取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代表,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且涵盖的行业范围狭窄。考核方式落后,仍然以学生最终提交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是否完成,结果是否正确来定成绩,或者以试卷方式考核,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需求不相吻合。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目标不够细化。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不清晰,没有按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规律制定分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对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信息化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没有足够重视。
实践教学体系中信息化水平不高。计算机参与会计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形成互联网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造成课程之间的实训资源不能共享,甚至训练内容重复。校内外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不能形成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内容低水平重复训练。对于当前的互联网企业或者企业中的互联网业务,以及互联网经济下新的商业模式和智能制造等还没有纳入到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中。目前投入学时多、重复训练的实践内容不能满足未来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不够。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未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实践教学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实践缺少沟通交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实践考核方式不科学。实践学习的考核主体单一,仍然以教师考核学生为主,重视终结性的实验考核,轻过程性考核。重视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考核,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落后,没有利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构建原则
1.实践内容的针对性与便捷性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实践教学,要将会计职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接,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项目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做到实践目标清晰、实践过程可控、实践结果正确。发挥互联网灵活、便捷的特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难易程度自己控制,实践结果自动检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完整的跟踪、记录和储存,以便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和具体指导。
2.实践过程的共享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促进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
3.实践形式的生动性和创新性
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使网络实践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包括文字、声音、图表、影像、动画等,使实践教学内容的表现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和图表;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
(二)构建思路
具体思路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发展空间。应做到教学组织的互动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学习时间的零散性、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参考资料的网络性和实践考核的多样性。形成线上自主实践与线下教师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考核、管理方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分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应当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求相匹配,将实践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分年级(或学期)、分课程、分岗位的明晰化实践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具体见表1。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包括工匠精神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及注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常识的灌输,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媒介,构建“实践体系扁平化、专业技能纵深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1.实践体系扁平化
在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上构建扁平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环节和实践资源上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和宽度。基础实践是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依托进行的,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夯实基础。对于初学者主要通过基础实践打造今后学习和实践的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初步辨识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读懂并编制会计报表,为下一阶段的专项岗位实践奠定基础。
专项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技能的成长阶段。它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实务等职业技能课程为依托进行的会计岗位技能实践,通过专业课程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实训模式,对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开展全面训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基础技能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利用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在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多岗位、全流程、交互式的会计实践,包括出纳岗、总账报表岗、成本核算岗、税务核算岗和审计岗的实践,利用线上丰富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将线上实践与线下课堂实践相结合,产生1+1>2的实践效果。
综合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提升环节,是对前面两个实践环节形成技能的综合利用。对比前两个实践环节,它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以会计电算化、V财实训和会计真账演练等课程为基础开展的网上综合实践。通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使用会计软件和手工处理企业各项会计业务的能力,能够对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核算,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利用互联网和会计云平台开展真账演练、记账等工作,使学生在学校就完成由学生到准会计员工的身份转变,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扁平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意味着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既可以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又可以自成体系,彻底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实践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对称的弊端,做到实践资源的公开化、实践目标的层次化、实践过程的标准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互不连接的实践资源孤岛,形成更加开放而高效的网上实践教学环境。
2.专业技能纵深型
以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形成通用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逐层递进,逐步加深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通用实践技能是基础、岗位实践技能是核心,综合实践技能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拓展。学校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实践资源全部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获得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实践资源,使抽象的实践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随时登录,点击相应的实践模块,按照学习进度进行网上的自主实践,学生还可以跟老师进行实时的与非实时的线上互动交流,解决实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线下课堂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提高各个层次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
1.课堂实践教学组织――线下实践体验
打造“三仿真”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首先,实践环境仿真。利用网络模拟实际工作中本企业与其他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业务,掌握在网络环境下业务处理方式和过程发生的改变。其次,业务流程仿真。即按照企业会计原始单据传递的流程,模拟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制约。最后,会计岗位仿真。即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资料为基础进行分岗模拟操作,体会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等不同会计岗位间的密切配合与牵制,突显会计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沟通交流。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打造工匠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2.课后实践教学组织――线上实践体验
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系统提供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实践资源,并由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并利用网络检查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课后网上实践学习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以独立运行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发挥网络即时互动的优势,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优秀的实践成果。开发“会计云平台”利用企业上传的真实财务数据,让学生参与记账,完成真账演练,体验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会计业务。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构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会计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独立的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或者依托MOOCs教学平台将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制作成网络视频,通过声音与图像的同步传输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更清晰地了解会计具体操作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在网络上进行实际会计工作情景的设置与演示,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对于建账、过账、结转、会计报等会计工作内容,在网络上可以直接进行演示,也可以提供会计电算化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师可通过查看线上资源的点击率,线上任务的参与度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二)加大信息化建O的资金投入
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验室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实习基地的建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校园信息化和网络化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要多方筹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改造,满足不同实践教学项目的需求。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教室等硬件环境的更新与建设。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会计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要加大投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拓新型的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互联网企业和企业中的互联网业务开展实习,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真正发挥创新型企业在校外实习中的作用。
(三)建立管理及保障制度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是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作的依据和保障。因此要不断完善已有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结合互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新特点以及出现的新问题,补充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建立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在政策、科研、奖励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鼓励教师进行课程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上,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扶植和奖励政策,从税收优惠和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和学生实习的权利与义务,企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彭晓峰,高锦萍.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