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材料与方法
1. 1疫情资料
来源于无锡市1999~2005年各医疗单位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及年报表。
1. 2人口资料来源于无锡市公安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2结果
2.1发病概况
1999~2005年,我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计86 036例,总发病率稳中有降,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呈阶梯状稳步下降,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1),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病种为淋病、肺结核、肝炎、痢疾、梅毒(表2)。
2.2传染病发病呈现新的变化
2.2.1传染病疾病谱变化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如麻疹、流脑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如霍乱、痢疾等。至目前为止,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但有些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梅毒、结核病等。
2.2.2新发和病原体变异产生的传染病相继出现如O139霍乱、O157大肠杆菌、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特别是O139霍乱和艾滋病在我市已出现多起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3传染病发病构成与社会卫生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2.3.1肠道传染病进一步稳定下降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甲肝、未分型肝炎、戊肝、痢疾、伤寒6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26.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群众防病意识、防御疾病侵袭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开展夏季肠道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能控制在较低水平。
2.3.2呼吸道传染病近两年有上升的势头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5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9.55%,近年来发病上升的主要是肺结核和麻疹,大多与外来流动人口有关。
2.3.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主要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5种,发病下降主要与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疫情报告漏报有关。
2.4爆发疫情不容忽视
近年来共发生爆发疫情34起,其中2002年发生4起,2起为呼吸道传染病(麻疹),2起为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和邻单胞菌混合感染);2003年发生9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4年发生15起,2起为肠道传染病(O139霍乱、甲型副伤寒),其他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5年6起,1起为肠道传染病,其余均为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主要为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大多分布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
3讨论
1999~2005年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表明,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疫情的一大隐患。外来流动人口因居住环境较差,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疫苗接种率低等诸多因素,极易成为多种传染病的感染者。同时,一旦感染后由于其频繁的流动,又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校园呼吸道爆发疫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流动学生较多的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凭预防接种证入园、入学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校内外来流动儿童无免疫力者增多;二是学校校医、老师及部分
医院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不了解,未能及时上报可疑疫情,未能及时隔离病人。
疫情报告制度部分缺失。近年来,性病疫情下降明显,与疫情报告工作质量密切相关。主要原因一是公立医院性病诊疗机构被承包或合作,管理体制的改变,使这些医疗机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疫情报告;二是性病广告的审批与把关不严,使一些不具备资格的性病诊疗机构依靠广告分流了部分患者,导致了这些患者的疫情漏报。2004年随着对医疗市场的整顿,加大对性病诊疗机构的督查,性病疫情报告率有所上升。
【关键词】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学校;流行原因;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学校内的频繁发生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菌性的肠道传染疾病是夏秋季学校内发生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一旦产生肠道感染疾病,将会在学校内引起大面积的传染病爆发流行。这不仅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给家庭、社会产生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做好对学校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对秋季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
1.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肠道传染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手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传播;苍蝇、蟑螂等非吸血性节肢动物传播。且其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以及分布的特点无明显区域性,条件相对较落后的地区更易于爆发此疾病。少数的患者先吐后泻,通常不会发热,其腹泻一般不会伴有腹痛,且泄后较为轻快;大便在初期为稀便,后为水样,多为黄水或清水样,少数为洗肉水样或米泔样;呕吐时呈现为喷射状,初为残食,继而水样,和大便的形状相似[1]。
2.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原因
夏季高温天气较多,食物特别容易发生变质,从而导致各类不同疾病和细菌的滋生情况发生,不当的饮食便会造成传染疾病的产生。夏季人体的各项生理情况极其的不稳定,自身抵抗力随之下降,因此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同时,夏季是蟑螂、苍蝇等生物的繁殖阶段,蚊虫因素同样容易造成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加上学生饮食卫生的不良习惯、缺乏肠道传染病的相关预防知识以及学校食堂对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不完善,导致生产经营中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
学校附近的杂食摊提供各种不卫生、过期变质的零食和饮料,由于学校没有严格管理学生的饮食就餐问题,学生时常从路边的食品摊购买变质、不合格的食品饮料,从而导致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政府部门卫生的监督力度薄弱,缺乏对学校附近的零食摊卫生状况和食品加工场所环境状况的管理,加上食品店店主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导致其对易变质食品的储存没有严格按照产品规定执行。在发现有变质食品后仍然对其进行加工并出售于学生,学生在使用完变质食物后,从而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呕吐、腹泻相关的肠道传染病发生[2]。
3.夏季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控制对策
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自身保护的能力。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各类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疫苗”,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预防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导学生不购买不合格的食品,不购买三无食品、包装不规范和没有注册商标的食物,不购买路边无经营证流动的食品,并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劣质食物或已过期食物,以防止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通过多媒体、宣传栏或者印发资料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肠道传染病的一系列相关知识。
加强对学校旁边零食摊的卫生监督以及其从业人员的健康卫生的许可证管理,严格遵循并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食品卫生法,加大对其的检查力度并进行定期的突击检查。若发现问题则及时的处理,整理、关闭一些不安全的零食店,为学校附近创建干净且卫生的健康环境,从而减小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监督和厕所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对学校饮用水的水源供应设备和厕所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严格防止水源的污染。一旦发现有疫情,学校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相应的隔离治疗对策、实施疫点消毒以及生病请假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3]。
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控制,控制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加大对食堂设施的投入,依据食品卫生的监督部门指导,按照相关的标准合理安排食堂布局,完善卫生设施,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加强食堂自身的卫生管理相关制度,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完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责权分明,自觉创造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卫生秩序[4]。
综上所述,学校应认真落实、执行以及大力宣传各项法规,使全体人员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加强学生对校外食品消费的健康意识。定期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知识培训,掌握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其卫生意识,从而保障全体教师和学生饮食健康。同时,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并开设相关课程,从而有效的控制校内肠道传染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燕萍.2006-2010年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14,02(13):174-175.
[2]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11(21):398-399.
学校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容易发生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1]。这显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艰巨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了解和研究学生健康以及疾病流行状况的方法之一。目前因病缺课监测,主要由学校各班主任每天登记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校医或保健老师每月或每学期汇总1次,并将汇总表交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监测工作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目前的学校卫生管理,要求一种更加迅速有效的手段,快捷地反映学生健康动态。江苏省疾控中心于2006年在全省进行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试点,该系统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优势,要求学校每天上网报告当天因病缺课的具体情况,包括缺课学生的基本资料、疾病症状和诊断结果,这些信息在上网报告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都能收到,这样就能在最短时间里向各级疾控中心反映学生的健康状态。2007年江苏省疾控中心逐步在全省推广该项工作,苏州市从 2007年4月,开始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培训和网络建设,并逐步在各区、县(市)开展学校因病缺课的网络直报工作。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该项工作的推广和深入,现对我市的监测工作做一阶段性回顾,并对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进行探讨。
1 基本情况
2007年4月,苏州市疾控中心在苏州市开展学校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试点,对市区部分学校校医和保健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宣传建立该网络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因病缺课网络直报。通过4个月试点,各试点学校基本能按时做好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工作。2007年8月开始,在全市范围推广学校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对全市校医和保健老师,包括各县(市)学校卫生工作者进行培训,并请部分试点学校的校医在培训班上介绍自己的经验。从2007年4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共有290所学校,其中小学132所,中学158所,295 912名学生(男152 224人,女143 688人)进入网络直报系统。该网络启用后,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及时反映各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卫生部门可以及时赶赴现场处理疫情,为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争取可贵的时间,避免更大的疫情发生。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
通过培训和宣传,绝大多数校医和保健老师认识到目前学校卫生工作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到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积极投入此项工作。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在苏州刚刚起步,随着社会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逐步重视,此项工作必将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加入本系统。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未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校医或者保健老师没有参加培训,也有个别医生缺乏工作热情,没有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另一方面,与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部分领导还是片面强调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给学校卫生工作者配备和提供网络直报的硬件条件。
2.2 资料不可信
在与学校的接触中发现,由于担心如实上报,可能影响太大,甚至被停课,有些学校有瞒报现象。这就是有的学校领导重视、校医工作认真负责,而学校的因病缺课率反而高的原因。提醒我们不能因为网络上报的缺课率高,而判断学校卫生工作落后,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监测力度大,发现问题,如实反映的结果。如何鼓励学校领导和校医如实上报因病缺课,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和讨论。
2.3 复课不按时
在监测工作中,发现有学生传染病未治愈,却持有临床医生的复课证明要求上课,这将给学校带来不良后果。患病学生家长是为了减少学生缺课时间,却未考虑到传染病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在学校这个人群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引起二代甚至三代病例。因此,对于复课证明的开具,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复课证明的开具,一定要严格把关,防止传染病疫情扩大,保护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安全。
3 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宣传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重要性,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学校卫生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加快在全市中小学,甚至大学开展网络直报工作。鼓励校医和学校保健老师积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行政部门和专业指导部门应经常到学校进行实际调查,经过考评,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与表扬和奖励。对于瞒报、谎报、迟报者应予以批评和指正,引起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警觉,逐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维护师生健康。
3.2 有效接种疫苗
针对学校常见传染病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小学,如流感、腮腺炎和水痘,根据以往的监测以及其他地区的文献报道,这些传染病都是小学生非常常见的传染病。由于这些传染病,传播途径不易控制,病人发病前已经有传染性,因此,一旦在学校里发生,很容易传播,而引起学校内爆发流行。麻腮风疫苗刚刚进入计划免疫,流感疫苗和水痘疫苗都是非计划免疫内疫苗,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种过这些疫苗。美国从1995年5月开始对12~18月龄儿童常规接种水痘疫苗[2],并在入学时要求学生已经接种过水痘疫苗,学校有爆发疫情时接触者应接种疫苗,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青少儿水痘的发生率。建议小学生在一年级入学前进行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降低学生传染病发生率,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3.3 定点开具证明
由指定部门开具患传染病学生复课证明。由于专业和素质的不同,传染病病人的复课证明不应该由任何临床医生出具。建议选择定点单位或部门开具传染病病人的复课证明,例如由当地传染病医院医生或综合医院传染科医生来开具,这样由专业医生严格把关,增加复课证明的可信度,减少继发病例的产生。
因病缺课网络直报能快速有效反映学生健康状况,该系统的启用,在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起到明显作用,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完善,预警机制的建立,干预措施的实施,相信在今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中将越来越彰显其巨大的作用,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蒋作君. 认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R].电视电话会议,2006-11-20.
1.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治病转变到生理心理的治疗、追求平等的医患关系。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已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科目,但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1.2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体的不适以外,还要通过关注其心理、社会的致病因素来进行综合调治。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对于医学生,不仅要求其在医学专业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实,还要求其在医学人文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善。只注重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职业要求的。
1.3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与控制,这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的医疗趋向,必然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造成医患关系疏远甚至冲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着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压力,对疾病治愈充满期望,渴望得到关心、关怀与尊重。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尊重个人权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务人员不单要运用医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使患者身体康复,实现心理慰藉,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关注疾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能力[5]。
1.4传染病学科的特点
传染病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恐惧,以及对病患的歧视和疏远,这往往会使传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产生各种心理压力。虽然传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这种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国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企业无视相关规定,在录用员工时以各种理由不接纳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隐瞒自身状况,否则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来自医疗人员以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另外,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发传染病的涌现和经典传染病的回溯。近些年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典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大多数寄生虫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经典传染病如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不下,甚至某些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药结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传染病通过各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以上因素可知,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举措
2.1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在进行感染病专业课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不但使枯燥的传染病学专业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2.2加强人文师资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必须同开展全面的师德、医德教育,提高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意识相结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医德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自觉遵守。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针对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的任务,而是全部的医学教育课程的共同责任,要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
2.3挖掘传染病教学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人文、法治教育
传染病学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在讲授SARS时,可以适当结合作者所在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以感染科护士长朱伟平等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讲授埃博拉病毒时,可以结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我国向西非四国派出多只国际医疗援助团队参与指导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医院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自愿参加援助,这不但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讲到传染病防治章节中传染病的报告时,结合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流行,国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在非典防治中严重违反国家法规,或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学生作为医生,在传染病的报告中,是法定传染病报告人,若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
2.4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08-01
1 我国传染病护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传染病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传染病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虽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制度、预案,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力度。执行的力度不够显然是一个大问题。一旦传染病的护理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起病人的愤怒的发生。传染病的病人护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于病人不能简化流程,需要按照流程来,不能“简化操作流程”而重业务轻“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是传染病护理风险因素的重中之重。
1.2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很多传染病护理的低年资的护士没有认真对待工作,粗心大意,,甚至于简化一些护理中的手续。虽然内容很熟,但是只是知道不去查对,只是凭借主观的意愿办事,不履行严格的流程手续,这是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于道德知识以及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的给予了更高的要求,伦理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医患矛盾增加,医护人员如何协调个人隐私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将尊重个人权利与强制隔离治疗统一起来等问题,都给医护人员和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于护理病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伦理知识的高度我国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1.3 服务环境的风险
服务环境对于病人的康复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病人来说尤其如此。医院需要尽力改善对于传染病护理的环境和配置,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传染病的护士不仅仅需要在容易传染的危险下工作,还需要应付当病人多的时候环境的嘈杂,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传染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降低传染病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1.4 护士风险、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刚来的护士经验较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自我防护的观念不够,没有风险管理的观念,对于传染病的病人很容易由于心理上的恐惧而产生疲劳状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和分散,这其实潜在方面存在很多风险。传染病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一般人都是避而远之,所以传染病病人的交际也就大为减少,此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护士会产生心理恐惧,一旦医护人员在护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的变化,导致病人对于护士缺乏信任甚至仇恨的话,很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1.5 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众多仪器的应用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果抢救仪器保养维修不及时、摆放位置不当等都是护理差错、纠纷的导火线。
2 针对存在风险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以及风险知识培训,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
传染病的护理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不慎,很可能造成传染的可能。所以对于新来的护士,需要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教育,定期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进行分析, 从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 每月召开护理不安全因素讨论会,在讨论中每个人都要提出一些对于自身和病人的不安全的因素,尽量排查出所有的风险,进而讨论解决的对策,加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把不安全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在护士对于自身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可以针对其临床能力进行个人化培训,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管理的规定和程序,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2 建立完善的告知制度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 在医疗活动中,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 及时解答其咨询。理管理者应根据工作实际拟订完善的告知制度, 明确规定告知的项目、内容、时间、人员及应履行的相关手续, 各级护理人员亦应高度重视告知义务,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 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传染病护理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只是与护理人员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缺乏防范风险意识有关。所以,传染病病人由于其特殊性,在入院必须进行入院教育,对于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特殊的检查、治疗和药物应详细告知患者其目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在患者出入较多处, 如开水间、洗漱间张贴安全警示语, 保持地面干燥, 可使用防滑垫。对老年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 对跌倒风险评估分高的患者, 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4 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实质
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隔离原则,在对自我保护的基础上,对病人始终进行人文关怀。巧妙运用沟通技巧主动与传染病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目的地协助病人建立起通畅的护患沟通、医患沟通、患际沟通渠道,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此外,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时识别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总之,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的人员须端正职业态度,以爱心、同情心去关心、理解病人方能真正实行人性化护理。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传染科由于病人的传染性, 加强对于护理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染病护理存在很多的风险,包括了传染病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护理操作中的风险,服务环境的风险,护士风险、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等。本文认为需要采取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以及风险知识培训,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 ;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实质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3(6):21-23.
[2]夏纯,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8,25(2):44-45.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 基本规律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57-01
一、传染病概念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
1.传染源
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2.传播过程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在传播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舐咬)而引起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这种传播方式一般不易造成广泛流行;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3.畜禽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对于每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禽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特征
1.散发性
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如猪瘟本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传染病,但在每年进行两次全面防疫注射后,易感动物这个环节基本上得到控制,如平时补防工作不够细致,防疫密度不够高时,还有可能出现散发病例。
2.地方流行性
如果一种病在一个畜群单位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新病例的频率变动较少,这可称为在畜群中的地方性流行,或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例如牛气肿疽、炭疽的病原体形成芽胞,污染了这个地区,成了常在的疫源地,如果防疫工作没有抓好,每年都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病例。
3.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3.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
3.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夏季炎热季节,蝇、蚊、虻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孽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交易发生,如猪丹毒、日本乙型脑炎、炭疽等。
3.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冬季舍饲期间,家畜聚集拥挤,接触机会增多。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家畜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为明显。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畜禽的机体的抵抗力。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2.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免疫程序和监测及补免计划
2.1常规预防免疫。免疫前,应当被免疫的畜禽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调查了解,特别注意其健康情况、年龄大小、是否正在怀孕或泌乳,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情况。成年的,体质健壮或饲养条件较好的家畜,接种后会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反之,幼年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或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家畜,接种后产生的抵抗力就差些,也可能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怀孕母畜,特别是临产前的母畜,在接种时由于驱赶、扑捉等影响或者由于疫苗所引起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流产或早产,或者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泌乳期的母畜或产卵期的畜禽预防接种后,有时会暂时减少产奶量或产卵量。所以,对那些幼年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的和怀孕后期的母畜,如果不是受到传染的威胁,最好暂时不接种。
幼畜的免疫接种须按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过的怀孕母畜所产仔畜体内在一定时间内有母源抗体存在,对建立自动免疫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幼龄畜禽免疫接种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据试验,仔猪在45-50日龄以上接种猪瘟或猪丹毒疫苗才能获得较为坚强的免疫力,雏鸡在一周龄以上接种鸡新城疫疫苗才能获得较可靠的免疫力。
2.2紧急预防免疫。紧急预防免疫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疫区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畜禽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仅能对正常无病的畜禽以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对病畜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病畜,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立即隔离,不能再接种疫苗。
3.定期杀虫、灭鼠、消毒、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4.药物预防
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含有一定的植物性抗菌物质中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马齿苋以及大蒜、葱、韭菜等,来防治某些传染病的发生。中草药即能预防家畜疫病,又防止药物残留;即保证动物食品源性安全,又保证人体健康。
五、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认真观察畜禽两便,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
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炭疽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
针对以上重点问题,卫生系统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重新调整临床和公卫两个子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加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弥合两系统间人为的功能割裂,实现疾病控制工作的无缝衔接。
是根据工程管理对信息的“准确、及时、完整和相关”的要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染病报告相结合,建立了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直报系统。2003年,自S\RS流行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2003年5月26日起可进入互联网的医疗机构全部开始直报S\RS病例;2004年1月1日起,37种法定传染病均通过网络直报。到2008年底,全国100%的CD(;97%的县以上医疗机构和82%的乡镇卫生院共68万个单位实现了网上直报法定传染病。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个案、实时、在线”的传染病疫情掌控方式,使传染病例的报告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d报到县、区防疫站,变为仅需Q6^上到卫生部,下到省、市、县(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均可知道已报告病例的多项基本情况,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所患病名、发病时间和诊断时间等。
在此基础上,又建立和规范了网络直报信息的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制度。此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传染病例发现和报告的及时性,系统建立后5年比前5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年均增加39%(见图1)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报告速度的加快和对疫情情况了解的准确性的提高,以及对疫情变化趋势的及时掌握,大大改变了以往疫情控制中的被动局面。该系统被国际同行专家和国际会议认为是全球传染病监测和应对中的个典范…。
如果说,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是使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职责高质量地落到了实处的话,那么,在网络直报平台上建立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报告体系,则是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的拓展与创新。我国的传染病常规报告制度,是建立在诊断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在新发传染病快速出现的今天近30年来,平均约每年出现一种新发传染病)已显得十分不适应;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交通便利、国界已不再成为传染病传播屏障的今天,一些原有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也大大增强。因此,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应对,提高卫生系统对此类疾病的敏感性,就会处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鉴于像SA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肺鼠疫等这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均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一肺炎这一特点,我们在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平台上又建立了“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报告体系,制定了病例检出、报告工作程序、规范(见图2)在我国首次开展了重点传染病的症状、体征监测,强化前馈控制,使急性传染病的控制“关口前移”。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我国已发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均是通过此系统检出和报告的;2005年云南某县的肺鼠疫疫情也是因为及时发现和上报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而得以迅速控制和扑灭的。
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的建立也为一些重点慢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作平台,例如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近年来,结核病在我国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是全球除印度外的第二大流行国。约有450万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每年新感染肺结核病人约130万例。至2003年底,我国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仅为39%,而WHO要求至2005年底,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应达到70%。因为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一个活动性病人一年传播10~15人,所以及早发现并治疗病人在降低发病率方面格外重要。网络直报体系建立后,疾病控制中心及时掌握了被医疗机构诊断和报告的病人的具体和详细的有关情况,并改变了以往坐等病人上门登记的被动工作方式,主动追踪病人并筛查其家属,快速提高了病人的发现率。至2005年底,中国的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了WHO设定的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12。2007年我国被WHO授予结核病控制“KOCHON’奖。
二是改变临床服务的工作模式,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组建技术科室组织架构,在应对慢性病的挑战中,实现临床医学逐步接纳现代疾病防控理论和模式的重大转折。即从注重个体治疗到注重群体与个体预防相结合;从医生坐等病人上门到主动出击,筛查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
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l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3。在脑血管病中,尤以脑中风造成的健康损害和对生命的威胁为重。脑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该病呈“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该病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直接住院负担就达108亿元。我国脑中风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而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4。根据发病类型的不同,脑中风又被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美国心脏病学会2008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占87%|5。我国尚无全国性的分型比例资料。一些临床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缺血性中风的比例快速上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比例已从1984年的1.25:1上升到2004年的606:1|6丨。我国缺血性脑中风所占的比例已与美国不相上下。
脑中风的另一个特点是,如果中风的病因如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等不被去除的话,中风会反复发作。我国临床资料的分析表明,40%的门诊中风病例属第2次以上发作。近数十年来,美国针对引致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因素一颈动脉斑块形成造成的狭窄开展了大量的筛查与干预工作,从而使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我国在以往的心脑血管病的防控中,对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比较重视,但对颈动脉狭窄问题注意不够,甚至在常规的干部体检中也没有颈动脉筛查项目(见图3和图4)因此,大量脑中风前期的患应对脑中风的服务架构上也不能有效满足不同病情发展阶段患者的服务需求。目前,医疗服务的提供是按专业技术科别划分的,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且科室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而患者病情的发展却是渐进的,需要提供连续的、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需求和服务提供架构二者之间的矛盾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其二,以往的临床服务,多为坐等病人模式。对脑中风这种疾病来讲,等到病人找医生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针对以上问题,近几年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开展了服务模式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原则,组建技术团队与单元。由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和神经血管外科医生组成的联合团队,为每一例患者提供综合。这种服务的好处是,各种不同服务技术之间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尽量为病人争取救治时间,减轻疾病损害,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其次是走出医院,深入基层,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并实施个体化的干预。脑中风高危患者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群体筛查,明确每位患者需干预的关键点,落实ABCDE方控策略(A抗栓治疗;B控制血压和体重;Q降低胆固醇、戒烟、开展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D控制糖尿病、进行膳食调整;E开展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定期查体)在中美脑中风协作组的试点工作中,许多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脑中风的体征,如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或丧失肌力、失语、由于缺血性眼病造成的视力明显下降或失明等,在及时解除颈动脉狭窄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或恢复。所以,对高危人群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以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釆取手术或介入治疗,去除其发生脑中风的病源,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及其后的伤残。这种临床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调整,临床和公卫的战略融合,已在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中显示出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 猪病 综合防疫
养猪业是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但近几年来,养猪场的猪病越来越多,经济损失非常惨重。下面就猪病的现状、猪病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建立养猪场的综合防疫体系浅析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一、猪病的现状及猪病发生的原因
1.猪病的现状是种类多、病因复杂、难以诊断
现在猪病太多,危害最为严重的猪瘟变成非典型猪瘟,又出现多种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安全的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细小病毒感染、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等等。而且感染形式复杂化,要么是混合(多病童)感染,要么就是(多细菌)的继发感染,单一病毒和病原感染的很少存在。这类病仅看临床表现和临床检剖还难以确诊。通过实验室检验,一般多是病毒或多病原感染或二者混合感染。病原存在越多,疾病的状况越复杂,治疗也越棘手。
2.免疫力下降导致疫病流行
由多种病毒感染猪体后引起猪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免疫应答反应。猪一但被这类病毒感染,常常引生疫病造成流行。目前为止,养猪生产中被这类病毒感染的现象仍是十分普遍的,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引入新猪导致疫病暴发
①从其他猪场引进种猪或商品猪时,只是经过一般检疫而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隔离观察的情况下,就把引入新猪运输到场内,一些带有病菌、病毒的猪则将成为该猪场疫病暴发的一大隐患,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猪场将出现一场疫病流行。
②一些地方养猪场在市场或在农户家中购进商品猪时,不隔离观查,将猪只购进猪场中饲养,使疫病的暴发成为可能。
4.猪舍设计建设不规范,为病源体的滋生繁衍创造了条件
①从一些规模经营猪场来看,在建设上很不规范。猪舍矮小,生产区、生活区、污道、净道没有严格分开,无防署降温和防寒保暖设备等,造成通风不良、采光条件差等不利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②猪圈大小不合适,地面倾斜度不够,粪尿淤积、圈舍潮湿,猪只生长在粪尿淤积的环境之中,不会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且容易使猪只生病。
5.参观人群带入病源
许多参观访问的客人可能是传染病的媒介,来往于猪场之间的药厂或饲料厂推销员和兽医应禁止入场。尽量减少参观客人,且进场时须先淋浴更衣,参观者如与其他猪场的猪接触过,必须三天后方准进入。
6.饲养管理水平低下,为病源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营养不良、过分拥挤、寄生虫感染、疫苗注射、气温变化、怀孕、离乳和猪栏肮脏都是造成应激的因素。应激会造成猪只的免疫力下降而易受病菌感染。
由于猪病的种类多、病因复杂,因此建立综合的兽医防疫体系,防治疫病发生是十分重要的。养猪场的综合性防疫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兽医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动物防疫法》等兽医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养猪生产规律,在日常生产中全面而系统地对猪群实行保健和疫病管理。
二、如何建立养猪场的综合防疫体系
猪的传染病在猪群中发生、传播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病猪、带菌或带毒猪)、传播途径和易感猪群,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传染病造成流行。围绕这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猪场越大,养猪数量越多,饲养越密集,越要按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的精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固定专人负贵,使其制度化,坚持不懈,贯彻始终。
2.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外地买猪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养猪场,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繁育体系,根据发展计划,饲养一定数量的母猪,解决猪源不足的问题。如果进行品种调配或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必须从非疫区的健康猪场选购。在选购前应对猪作检疫和诊断检查,购进后一般要隔离饲养—个月,经过观察无病后,才能合群并圈,并需给猪进行预防注射。
3.坚持预防免疫注射制度
预防免疫注射是防止猪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菌)苗给猪注射,能使猪产生特异性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就可以不被传染病侵袭。应根据当地猪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和按免疫程进行预防接种。保证较高的免疫密度,使猪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
4.搞好养猪场的清洁卫生工作
清除环境中的传播因素及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方法。如预防消化管传染病,应抓好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用具、环境及粪尿污水的管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保持猪舍空气流通、降低饲养密度及进行空气消毒等;预防虫媒传染病,应改善环境卫生、驱杀蚊虫等。
5.做好养猪场的消毒工作
猪的传染病可能有一种或两种以上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等,是消灭病原体的重要方法。清圈消毒是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切断和防治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