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Urban touris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fast in Anhui province, but there is a large spatial imbalance problems.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pol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strategy, which will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ture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ecause it’s beneficial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weaken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tourism investment. There exists four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Jianghuai agglomeration: (1) tourism resources’ type is various but is larger gap in development intensity; (2) tourism product construction repeatability is bigge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e fund use efficiency; (3) strategic positioning is not accurate for individual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 is discretized; (4) urban tourism lack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 not insufficient.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markete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tourism products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tourism imag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and lift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leading ability.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ptimize path;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1-04(6)
安徽省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环境改善、旅游投入支持、品牌塑造以及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城市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2年,安徽省旅游外汇收入1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国内旅游收入2519.08亿元,同比增长38.79%,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大省。但是,受资源分布不均衡、行政体制和发展理念等要素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不协调、区域整体竞争力发展滞后,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不足。皖南国际旅游区、沿江城市带、“两江一湖”旅游区等旅游发展战略的发展重点都在皖南,造成皖南、皖中、皖北安徽三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差异较大。“十二五”发展机遇期,安徽省有必要寻找发展突破口,促进皖南地区对皖中、皖北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托和主体,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区域带动能力。进入“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城市群发展战略,其发展可以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旅游发展不仅需要以城市为载体,还需要着眼于城市群这一区域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江淮城市群是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作为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这一概念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证实。江淮城市群发展将较大推动皖北经济发展,改变安徽省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空间发展格局。而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点也将聚焦于江淮城市群这一区域性主体,因其与其他旅游区相比,更能够带动全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弱化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巢湖、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11市,皆在合肥2小时通勤圈内。2011年,巢湖的分拆将优化合肥、芜湖、马鞍山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经济联系,有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0年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分别由5.12%和14.26%分别增长至8.03%和23.90%,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合肥、池州、安庆旅游总收入分列前3位,占江淮城市群旅游总收入的61.56%。因此,本文对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未来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城市群正逐渐成为中国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群旅游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它是以城市群为地理单元,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社区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信息网络密切连接,形成整体效应和形象,同时旅游地各城市、各方(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居民)通过各种行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单个城市相比,城市群旅游主要体现为城市间高度连接形成的整体效应和总体形象[1],其对于区域旅游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旅游是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基础,城市旅游竞合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和产业联系不断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城市群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城市化、工业化带动下的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水平提高等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归根结底,城市旅游发展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互补,共生共赢的结果,二者作用具有双向性。城市规模具有等级性,城市旅游水平同样具有等级性,也表现出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和模式。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互相作用,不同时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城市的旅游驱动力也可能不同。正是这四个条件作用的相互性,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经济部门的成长,并使之成为城市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并最终推动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依据这四个条件在不同时段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总结城市群旅游演化的阶段性特征。
1.1 初级阶段:比较优势发展阶段
城市旅游业发展启动阶段,旅游资源比较优势为主导,空间发展均衡化。主要以区域传统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城市旅游业。地方政府通过对旅游资源实施规划,通过追加投资,进行绿化、治理等环境工程,旅游地吸引力提高,旅游配套企业进驻,游客增多。旅游地发展势必使城市旅游经济提升,功能优化,人口规模扩大,与外界联系增强,带动城市服务业就业与地价提高。旅游需求渴望旅游设施改善,地价提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性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1.2 发展阶段:单体城市协调阶段
城市综合实力主导,政府与市场行为并举,城市旅游业产业不断调整,逐渐形成单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由空间均衡发展变为非均衡(极化)发展。政府投入与市场投资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要素流通性增长,促进城市服务业功能提升和城市旅游设施完善。城市旅游产品在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各类型旅游目的地数量增长加速,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大增强,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提升,游客量递增,循环累计效应和乘数效应增大。旅游经济与相关产业高度关联互动,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旅游丰度高且开发好的地区,其旅游市场竞争力越强,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强有力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极,通过与关联产业的商品供求关系和要素交换关系,对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产生支配效应。旅游业的增长极具有产业和地区经济活动两面性,发生在城市内部,增长极成长将造成旅游经济的空间不均衡,但随着对区域其他旅游地实施积极的政府引导、市场调控,这种城市内部差异性将会被弱化,达到城市群的空间均衡。
1.3 成熟阶段:区域协调阶段
多核化发展趋势发展,城市间旅游业发展差距缩小,城市间网络化联系加强。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下,城市旅游经济网络化促使城市群成为一个整体目的地,目的地规模、竞争力具层次性,各城市旅游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角色得到强化。城市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不仅是旅游业与各城市内部产业发展的协调,还是整体城市间的协调。随着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增强、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核心城市的旅游物质、能量及信息要素将从增长极沿扩散轴线(如交通运输网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等)向低等级城市呈现空间扩散、等级扩散,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将高度空间网络化,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空间结构优化,边缘城市旅游业发展增速,共同构成城市群旅游业的增长极体系。各城市旅游经济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呈现整体性、网络性和一致性,城市之间旅游流将增强,形成旅游同城化、一体化,由空间极化逐渐向空间均衡的方向发展,形成梯级辐射模式。规模效应、技术效率的存在使不同等级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度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城市群旅游的协调发展。
城市群旅游协调相关研究主要见于城市群旅游空间均衡发展[2]、竞合关系[3-4]、一体化发展[5-9]、可持续发展[10-11],研究多从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旅游者行为、旅游交通组织等角度,集中探讨长三角、珠三角等比较成熟城市群旅游空间非均衡性形成的等级结构,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表征,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研究较少[11]。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打造第三产业增长极,是城市群高度工业化后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模式,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多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编制,这种发展模式对原始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存在不足:旅游业发展可与城市经济产业体系、交通设施布局等互动同步发展,快速城市化对旅游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一些快速工业化的二三线城市以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知名度、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旅游业与城市资源开发、工农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产业模式。这些城市处于快速成长的城市群中,虽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若旅游资源禀赋较好、邻近较大客源市场、政府强力引导和一定旅游合作基础,可通过资源和信息共享、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共建、旅游服务管理标准等手段提高区域旅游一体化水平,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2 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2.1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衡
江淮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城市之间的资源丰度、品位度以及资源开发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较大的空间不均衡。将旅游资源评价分为综合类、自然类、人文类[12-13]对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类评价指标包括A级景区、5A级景区、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共6个指标。人文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个指标。自然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6个指标。建立11城市评价矩阵Xij,求标准化矩阵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Wij,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综合评价得分:
其中,X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n为评价城市个数。
从旅游资源得分看(表1),安庆、池州、六安以自然类旅游资源见长,合肥、芜湖具有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这几个城市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主要城市。铜陵、蚌埠、马鞍山、巢湖的得分都小于1,资源优势不突出,品味度不高,限制了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从中可知,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山岳水系,资源品味度较高,长江以北的皖中缺乏典型的自然类旅游资源,除合肥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品味外,其他几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较低。
2.2 旅游产品建设重复性较大,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观光旅游产品仍是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发展的主体,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意识薄弱。“十二五”期间,11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投资资金累计将达到3000亿元,各城市兴起旅游发展热,但发展重点仍是观光旅游产品,项目重复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低,企业集中度较低,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难以体现,缺乏创新。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而且投资后期不成功的旅游项目还将带来较大破坏。如乡村旅游发展,各个地方都在兴起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热,但是发展模式主要以田园采摘、庭院观光为主体的农家乐初级阶段,产品类型单一、发展水平低、产品同质化和重复建设多,产品链延伸不足,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
2.3 个别城市旅游战略定位不准确,发展力量离散化
区域城市旅游发展的合理和正确的定位不仅能够防止恶性竞争,而且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资金,实现城市旅游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但目前江淮城市群内的多个城市皆将自身定位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距离长三角较近的几个城市纷纷提出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框架中,造成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离散化。
2.4 城市旅游缺乏区域性整合,区域经济社会带动力不足
地方行政自主化对旅游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存在较大障碍,提高了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经济成本。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作为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也带来行政导向的地方利益化、区域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和投资失效。这些现象反映出旅游发展机制不健全、事业化管理、条块分割带来的开发管理难以协调等问题。单个城市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相互之间沟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
3 优化路径
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样,拥有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旅游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增强地区人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利用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识别度。但长江以南自然人文资源都较丰富,长江以北人文资源为主但数量也较少,差异较大。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层次低、产业链条局部化、旅游形象不明、区域产品同质性较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城市群这一区域性旅游资源、产品体系的整体开发建设理念。因此,需实施城市群旅游区域性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相互补充、整合发展,实现各层次旅游要素的横向和垂直关联与融合,强化区域内部城市旅游合作,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3.1 城市群旅游空间协调发展
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以旅游资源区为主体的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合肥、芜湖和安庆三个城市旅游的旅游产业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是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三个增长极,这与当前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重心一致,应分别以三个城市为中心旅游城市,建设合肥旅游圈、沿江旅游发展轴,形成“三轴两环”的格局(图1):三轴即连接合肥旅游圈和沿江旅游发展轴的合肥-芜湖一级旅游轴线、合肥-安庆和芜湖-安庆二级旅游轴线。两环为依托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大中型城市形成的综合旅游区和区域性的生态旅游区。强化合肥、芜湖、安庆作为江淮城市群中心旅游地的旅游流集聚扩散功能,引导综合型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交通动脉推动中心城市旅游要素向各个方向的高速流动,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以皖江城市为纽带,形成九华山、天柱山和方特欢乐世界等多个知名景区,以沿江五市和滁州、蚌埠为依托,建设面向合肥、南京、杭州等的环大都市休闲产业带,逐步构建面向这两个重要旅游区的旅游节点体系,有效吸引长三角和黄山旅游者向皖江延伸,实现合肥旅游圈、皖江旅游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重视合肥-蚌埠潜在旅游轴线培育,以合肥为中转节点引导旅游流向北部城市的流动,滁州、淮南、滁州、六安、安庆的湿地或森林保护区为江淮城市群的生态旅游区。
3.2 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强化旅游产业和江淮、大别山、沿江文化的融合,引导主题城市和景观城市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乡村休闲农业等传统旅游产品,协调发展主题酒店、主题餐饮、主题公园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旅游要素、相关产业向旅游资源密集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集聚,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品建设突出特色,以多样性、差异性、互补性为原则,组合区域旅游产品。实施沿江文化、名山名湖、工业文化、戏曲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战略,建设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按照不同主题组合成若干条主题鲜明的区域性旅游线路:江淮多彩文化游、长江风情游、现代主题文化游、湖光山色度假游、李白仙踪游、历史遗迹科考游、现代工业文化游和环大都市休闲游等,通过旅游精品建设,形成鲜明旅游形象,提升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
3.3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经济发展正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和线路竞争走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内部城市形象是旅游资源的符号化和品牌化,整合旅游形象对外部市场进行营销,可提高投资者和旅游者选择机率[14]。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连续性、区域文化相似性奠定了城市群旅游形象整合的基础[15-16]。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需要整合旅游形象,并通过营销体
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结合地方文脉特征,根据淮河历史、大别山革命、巢湖文化、江南水乡四个方面凝练旅游形象口号,围绕此形象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旅游标示系统等要素建设,并通过举办旅游宣传促销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3.4 加强区域旅游管理
在现有省级旅游管理体制上,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作为功能性政策机构,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旅游合作内容,指导旅游交通设施、产业布局、产品建设等方面工作,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联合整治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构建江淮旅游城市群目的管理系统,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分类集成数据库,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全面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不断改善旅游发展软环境,做好旅游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如建立短期旅游培训班,搭建旅游中高级人才交流引进平台,加强旅游一线员工高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针对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布局、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巢湖旅游带、沿江旅游带、两山一湖旅游区和淮北历史文化区四个典型资源区品牌效应,从空间、产品、产业、形象和区域治理等方面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差异化、全方位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2] 朱付彪,陆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65~1576.
[3] 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2):30~36.
[4]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5] 陈浩,陆林,章锦河,郑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6] Anne Aguiléra, Sandrine Wenglenski, Laurent Proulhac. Employment suburbanization, reverse commuting and travel behaviour by residents of the central city in the Paris metropolitan are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09,43(7):685~691.
[7] Albert M. Abane.Travel behaviour in Ghan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rom four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2):313~322.
[8] Hwang Yeong Hyeon, Gretzel Ulrike, Fesenmaier Daniel 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 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7~1078.
[9] 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51~55.
[10] Brawell Lane B.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sustainable tourism partnership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9,7(3): 260~273.
[11] Ruliffson Jane A, Haight Robert G. Metropolitan natural area protection to maximize public access and species represent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3,6(3):291~299.
[12] 张洪,顾朝林,张燕.基于IEW&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2):2044~2049.
[13]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00~505.
[14] 白凯,赵安周.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趋同和分野[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312~1320.
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理念的盛行,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十分繁荣的景象。根据国家旅游局2015年初公布数据,去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6.5亿人次,预计今年会超过40亿人次;而到了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还将突破60亿人次的记录,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客房的需求总数将会是欧洲和美国的总和。国内旅游的市场需求仍呈上升趋势,星级酒店的收入水平也会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长期以来,星级酒店,特别是城市中的高星级酒店对政务消费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而近年来随着政府政务的不断改进,星级酒店的消费出现了急剧下滑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现有约1.35万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850余家、四星级酒店2400余家。数据显示,2012年星级酒店曾实现50多亿元的行业利润,2013年全行业却吞下了超过21亿元的巨额亏损,且这一态势一直延续到2016年,收入、利润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城市旅游视角下的高星级酒店发展进行研究。
一、城市旅游的内涵
城市旅游主要以现代化城市的各种设施为基础,利用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各类服务吸引游客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很多旅游城市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争力,都努力凸显自己的特色。《中国城市旅游》的总编何海涛曾说过,城市旅游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包括各种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在内的所有休闲娱乐活动的总和。
二、高星级酒店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
衡量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很多,其中一定时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数、旅游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等,是官方部门和一般统计部门最常采用的标准。
对旅游者来讲,他们通常是从景点的质量、酒店的等级、交通的便捷度以及服务质量中所获得的满意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与官方评价标准相比大同小异。城市旅游业只有发展到一定层次和达到一定的水准的时候,它的旅游产品才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来。高星级酒店的出现也是酒店行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这既是旅游业发展达到一定层次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二)为拓宽旅游产品组合提供载体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旅游产品的质量。星级酒店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在住宿、娱乐、餐饮、休闲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高级酒店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的对旅游地评价的关键,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者。它将旅游、餐饮、住宿、地产等众多产业整合在一起,辐射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打造完整而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
高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平作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水平的重要象征,是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表。许多重要的商务谈判、商品展销、商务招待等活动都会选择在星级酒店举行,这就使得城市中的高星级酒店必须具备更齐全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有名气的人物每到一个城市都会选择入住当地有特色的高星级酒店,这就是对高星级酒店一种认可。高星级酒店在外观上通常极具特色,往往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或者中心建筑,因而也就成为了城市的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提升旅游城市形象起着这重要作用。
三、高星级酒店的发展现状分析
酒店业作为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三大支柱之一。在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今天,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高星级酒店在地产增值和变现方面极具优势,因而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除了国内酒店品牌,一些国际品牌也争相入驻,国内高星级酒店进入了迅速扩张的时期。然而自从政府提出八项规定之后,政务接待能力的迅速削减以,特色住宿形式的出现也对星级酒店造成很大的冲击,先前高速扩张遗留下的众多问题造成了酒店入住率和利润率下降从而引起行业收益的下滑,致使高星级酒店目前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根据2016年《中国高星级酒店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6月全国星级酒店出租率、平均房价、RevPAR同比持续下降。 平均出租率51.99%,同比-3.2个点,环比-6.8个点; 平均房价354元,同比-2.48%,环比-2.21%; RevPAR 184元,同比-11.96%,环比-14.42%。
由此可见,高星级酒店原先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只有采取措施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现酒店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旅游城市必须高度关注高星级酒店的发展状况,找出制约酒店发展的症结所在,寻求推动高星级酒店和城市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星级酒店在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旅游视角下的高星级酒店发展途径
在城市旅游视角下,高星级酒店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的客观实际,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一)依托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打造兼具本土文化与旅游特色的产品
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同时其服务和产品也要凸显地区特色。因此,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在提升服务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地提升酒店的文化内涵和地区特色。例如,扬州的高星级酒店就可在建筑中融入园林设计的元素,同时吸取扬州的书画元素。在餐饮上,推出传统淮扬菜式,并加以创新,给酒店旅游产品注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让酒店在不断提升服务的同时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这对提升了扬州地区高星级酒店的整体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桂林的阳朔一些类似非星级特色酒店就做得很到位,这些酒店能很好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将酒店文化完全溶入到桂林山水与本土文化之中,并将本地的一些知名书画作品作为一个亮点,吸引同行及爱好者。同时酒店还很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在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本土资源的同时,大大地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可参考这样的做法,不断提升在顾客心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
(二)高度重视酒店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高星级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多及酒店档次的不断提升,高星级酒店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高星级酒店必须在筹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善于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一支业务精干、求真务实的酒店管理队伍和专业化服务队伍。
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及旅游职业院校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合作机制,为酒店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秀管理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的引进机制;酒店还应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将外来的管理方法与本土酒店的文化相融合,寻求自身的高效管理和长足发展。
(三)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构筑酒店环境安全保障
第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强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的建设,增强各类基础设施的功能。
第二,不断改善城市经济文化环境,促进商业繁荣。推出能吸引各界关注的优惠政策,建立优良的商业服务体系,制定合理的商业条款,促进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发展,为高星级酒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
第三,构建安全旅游环境和酒店环境,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应积极打造旅游安全法规,从法律上予以游客必要的保障;星级酒店内部也应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以及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的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实现酒店品质的整体提升
第一,高星级酒店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设定各项指标,使酒店的设施和服务达到顾客需求的标准的一种管理方法。
第二,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能够增强消费者对酒店形象的认知,提高酒店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酒店可以降低搜索成本,更容易获得到客人认可和信任,同时可更好地满足顾客追求高端服务的心理需求。
五、结语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 结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80-02
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等优点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旅游资源,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为地区经济成功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成功转型,研究旅游业如何助推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型城市及转型含义
资源型城市就是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因资源的开采开发向社会提供矿业初级加工品,并且逐渐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并最终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必然转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产业而兴起,又因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而衰亡,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是对城市的产业进行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的发展不依赖原自然资源型产业,规避经济发展衰退风险,实现城市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他系统和谐发展,但城市转型会引发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系统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资源取向的转化和资源结构的调整;二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三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市场取向的调整;四是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五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转型伴随着产业转移和制度创新,必然也是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再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资源等系统的共同变革,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考虑其发展现状和转型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展现状。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僵化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产业关联度方面,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在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在产业组织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存在着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创新人才匮乏。
2.现存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一些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据统计,中国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余座,其中有1/3处于资源衰竭的困境之中。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发现而立,随资源开采而盛,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累累伤痕”。资源枯竭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衰退,导致大量闲置失业人员,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从产业上说,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更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矿业开采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给矿区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隐患。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源城市,其对城市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城市,采矿遗弃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对城市生态平衡和生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旅游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环保的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促进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1.发展旅游促进城市形象转型。资源型城市具有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有城市功能属性,资源型城市已经树立原有资源城市形象,其发展旅游产业与当前游客心理承受不相适应,游客难以从当前状态转变过来,这样资源型城市中发展旅游产业必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首先需要实施城市形象转型,通过设计积极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产品,改变原有资源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
2.发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属于非国有经济,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属于引爆产业,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必然相应发展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工艺美术等行业,构成经济发展系统产业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参与,促使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产业多元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旅游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旅游是游览观光的过程,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信息,旅游本身就是国内外、区域间信息交汇的过程,是与外界其他区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与其他综合型旅游城市进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可以相互引进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起到互补互助技术革新的作用,还可以使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当地土特产、工艺品等商品因旅游者的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这样进一步引起良性循环,进而步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资源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稳定发展。
4.发展旅游提供居民就业机会。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创造1 36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 4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共6 7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3年就业年增长率达3.8%。提供的就业岗位除直面接触旅游者岗位外,如航空公司、餐馆、娱乐业等,还包括相关行业供应商类,如洗衣服务、食品供应等以及政府机构和钢铁制造类,如旅游业的制造和建设等。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因此,发展资源城市旅游,挖掘当地旅游资源,不仅能使自身就业人员增加,还能促进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增加,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
四、焦作市成功转型实证分析
焦作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依托,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的运作管理机制,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优美的城市形象成为游客赴焦作旅游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焦作市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焦作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优良的发展环境。抓好城市建设和旅游宣传,完善服务标准,增强焦作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焦作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焦作市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他们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可以值得骄傲的厚报。一是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焦作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焦作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城市形象。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认识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金友.中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理论前沿,2000,(14):15-16.
[2]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25-28.
关键词:转型;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46-04
引言
当前国内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剧烈的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并且在全球化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将带来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变、城市功能的重塑及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对城镇化不成熟、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部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中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保育良好的地区,而且该地区迫切需要让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提供助力。中部地区城市普遍处在工业化初期,在向中期加速转变中。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对该地区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及时指出产业发展方向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是必须且紧迫的。
一、新时期下转型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1.转型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心放在关注民生、体现和谐的方面,要求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将发展的便利惠及到广大市民中去,实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与“快”的矛盾,推动城市发展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旅游产业则在发展中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人文遗存,实现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另外,城市发展的理念要注重低碳、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健康城镇化”[2]。中部城市在这一方面的绿色基础较好,而在发展中要注意避免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下,建立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自组织系统。因而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以绿色、低碳行业为首选。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产业是经济效益明显、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转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提出了要求,规划研究要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必须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外延扩张模式[3],从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集约化出发,实现空间重构,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2.国内重要区域转型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时期也是对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一次大调整。在东部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也在先后崛起。在这一次的经济转型浪潮中,中部地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不能盲目全盘接受转移的产业,有所选择地承接有利于融入本地产业体系,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有帮助的产业。同时,近期一批区域战略规划先后出台,有待在区域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研究中落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转变,注重以城市群建设推进的区域城市化进程,要求发展中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4]。中部地区就有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制定了相应发展战略。区域统筹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必须融入区域共同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应首先服务于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参与区域协调,要求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有利于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让各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错位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3.城市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休闲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吸引东部发达省份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事业。旅游业的开展越来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容市貌,发展城市旅游业,有利于改良城市功能,将城市的生活功能提升为生活、休闲、文化审美等高层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同时对城市远近郊区联合发展有较大的联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各区均衡发展[5]。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社会服务,实现城市魅力与品质提升。要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合理配置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同时以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实现自身城市幸福感的提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这样还能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投资的汇报[6]。
二、中部地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一书中提出的,其后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及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国内学者麻学峰(2005)、尹贻梅(2005)、聂献忠(2005)等人分别从旅游业角度、旅游企业角度及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展开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旅游产业集群定义如下: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
一、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是进一步加快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产业集群大体上包括3个基本层次:由旅游吸引物构成的核心层,由食、住、行、游、娱、购等相关旅游企业构成的紧密层;为提供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旅游科研机构、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等构成的辅助层。
杭州城市旅游圈内4座城市地处长三角旅游金南翼,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规模优势,是杭州城市大旅游圈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助于杭州城市大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
杭州城市旅游圈的形成,必须有旅游产业的聚集,并形成规模优势。旅游圈内的4座城市地缘关系紧密,文化同根同源,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且互补性强,在旅游发展上具有共生性的特征。通过建立合作的专门机构,加强旅游规划,开发各地特色旅游产品;共同开展对外宣传促销;4市间客源互动;进行旅游教育培训的合作,推进旅游企业对接,加强共同市场的管理,规范旅游秩序等措施,进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必然能加速杭州城市旅游圈的发展。
(二)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转变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的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杭州城市旅游圈内的旅游产业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从经济组织的角度讲,表现为分散布局和分散发展,缺乏群体规模效应,资源共享利用率低。通过集群式发展提高资源共享程度,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成本,能有效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助于培育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
旅游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集群内旅游企业对知识累积、学习能力、社会网络、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整合能力。经过1年多的发展,杭州城市旅游圈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初见成效,但是同发达国家城市旅游合作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核心能力不明显。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加快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四)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杭州城市旅游圈的竞争能力
旅游产业集群为圈内旅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创新旅游产品、改进服务质量。其次,旅游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旅游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合作使旅游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再次,促进旅游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集群内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必将对提升杭州城市旅游圈的竞争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五)建立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解决杭州城市旅游圈“三农”问题
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具有不可运输性和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民收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
二、建设杭州城市大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优势不在于同一领域“弱”、“小”、“散”旅游企业的单纯聚集,而在于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来推动,文化是底蕴,人才是关键。
(一)优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确保杭州城市旅游圈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1.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杭州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在实际推进中存在以下障碍:其一是体制障碍,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地沟通协调力度不够;其二是政策,一些城市怕被弱化,存在有意无意的“克隆现象”,最终造成非良性竞争。为此,杭州城市旅游圈必须在体制上创新。
2.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诚信是旅游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旅游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因此,要积极宣扬诚信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建立完善的信用规章制度。
3.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由于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其发展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因而其竞争力提升受到严重制约。为此,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倡导下,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企业进行扶持,使旅游企业和本地机构共担风险和投资,同时也分享收益和回报。
4.营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与硬件环境。打造圈内一小时半交通圈,同时加快“数字杭州城市旅游圈”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延伸区域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企业战略重组,培育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
杭州城市旅游圈目前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数量少,这一现状使得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圈内经济特点和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旅游企业集团,以提升杭州城市旅游圈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发展考虑,应立足旅游产业最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联合打造杭州城市旅游圈统一品牌,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高层次、大规模地实行相关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主导和规范市场的格局。
(三)通过品牌旅游产品开发,形成有影响的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1.以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杭州城市旅游圈应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名牌。
2.以主导、高品质和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杭州城市旅游圈应重点打造会展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共同策划和推广杭州与周围3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以组合品种多样的高品质系列化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的形成。
(四)建立旅游人才支撑体系,实行旅游人才开放政策,为杭州城市旅游圈提供合格人才
旅游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杭州市的科教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实行人才的开放政策,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周边城市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管理人才,以保证圈内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旅游产业 承德 区域经济
1.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人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旅游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世界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元收入,就可为其他第三产业带来10.7元的收入,可见旅游对相关行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承德是河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紫塞明珠”的美称,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避暑山庄与皇家园林更是闻名天下。一直以来,承德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先后投入资金建成包括“休闲城”、“休闲谷”、“休闲川”等颇具北方特色的旅游景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极大地带动周围地市的旅游市场。2014年,承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9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19%,旅游收入超过了265亿元,增幅高达30%。承德全市从事旅游产业经济的乡镇有3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5%,全市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数量也超过3300家,乡村旅游收入也超过4亿元,可见旅游业是承德市极为重要的产业。然而,在一系列显著成绩的背后,承德旅游产业依然有很大的调整余地。
承德市属于不发达城市,GDP在河北11个市中排名第九,承德市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8%,城镇化水平发展落后,农业产业比重较大,旅游经济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引擎。从统计数据来看,承德市的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在10%以下,旅游收入有限,远远不如其他旅游城市。例如同为河北省的著名旅游城市,秦皇岛的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了12%,可见,承德市的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显著,需要我们加快旅游产业调整。
2.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不仅体现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高旅游的舒适程度。承德市的很多道路比较狭窄,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难以区分,经常出现交通拥挤的状况,增加了游客的出行成本,引起游客的不满。今后,承德应该大力发展城区道路,拓宽城市道路面积,多修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来疏导人流,还要加强道路两侧的摊位管理,完善主要旅游景点(区)相连旅游线路配套的公路网络,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通常的城市道路形象。承德旅游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在旅游旺季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很多旅游景点都出现停车困难,一些车辆不得不停靠在路边,引导交通拥挤,也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承德需要大力修建停车场,解决游客的切实困难。另外,承德市还需要在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等投入资金,修建环保公厕、交通电子信息显示屏、无污染垃圾厂等,改善城市面貌,塑造现代化旅游城市形象。
2.2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承德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但很多珍贵的旅游资源仅仅得到浅层次的开发利用,很多景区功能单一,仅仅供游客进行简单的参观游览,缺乏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尤其缺乏高端的休闲购物场所和娱乐设施,整个旅游产业链较短,经济促进作用有限。今后,承德市应该大力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拉长旅游经济的产业链,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品,将休闲娱乐活动与承德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商务休闲、文化休闲的旅游项目。
同时,注重打造四季旅游产品,弥补承德季节性旅游的劣势,在每一季度都有针对性的推出特定的旅游产品,在春季开发自驾游、摄影、踏青等旅游产品;夏天则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开展体育健身、避暑度假等项目;秋季注重开发农业观光、婚纱摄影、节庆赛事等项目;冬季则开发温泉旅游、文化演出、民俗表演等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承德的皇家文化资源,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龙头,建设一批皇家文化度假村,生产皇家文化旅游纪念品,将当地的皇家文化发扬光大。承德的宗教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当地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等都是游人常去的宗教寺庙,可以以此为旅游卖点,做好藏传佛教和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精品的宗教旅游产品。
2.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代表产业,旅游业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的服务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承德市一直重视旅游专业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但旅游从业人员依然存在层次低、数量少、专业限制的问题,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直存在。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失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给承德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为了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员队伍,承德市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授课,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加强服务礼仪、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选拔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的旅游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并对行业管理技术干部逐步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与此同时,承德市要依托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重点兴办一些旅游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增强旅游专业的招生比重,为承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4加强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
随着国民休闲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各地都纷纷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一些名人故里的竞争现象也屡见不鲜,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单个城市有限的旅游资源很难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承德市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具有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宫长城等多处著名的景区,该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占据国内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拥有65处的AAAA级景区。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共享和合作的程度较低,基本上各自发展,不重视特色协作,优势得不到发挥。为了避免区域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承德市应联合北京、天津、辽宁、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组成环渤海旅游协作区,共同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为此,承德市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产业领导班子,依托大北京经济圈的发展,对承德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可考虑由各方出资组建联合发展区域旅游业基金会,由旅游行业的专家经营管理,从资金上支持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在区域联合,追求整体发展的同时,必须强调城市个性的建设,以争取最大效益。
2.5加大旅游市场开发策划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是承德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展的必由之路。承德市政府应该联合景区、餐饮业、旅游社、宾馆等,组建一体化的旅游营销宣传体系,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旅行社企业的营销渠道、社会影响力和网络关系开展联合促销,也可以与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旅游公司合作,设立客源地促销商,借助他们的网络机构开展工作。共同推广承德市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承德旅游和消费。政府可以请知名的旅游新闻媒体来承德拍摄旅游宣传片,政府可以给予资金、人员和交通上的一切方便,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承德旅游广而告之。在电视台、电台等电视广播媒体中播放承德旅游风光的纪录片,政府也要做好旅游网站页面的设计和推广,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体现当地特色的宣传册,在机场、公交车站、各大酒店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发放。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促销委托公司,专门接受各类旅游企业的委托,派专家进行营销协助,负责经营促销产品,制定营销战略等业务。既缓解了普通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压力,也提高了委托代销的专业性与成功率。
2.6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组建大型旅游集团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承德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行社、酒店和旅馆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大力推动。因此,承德旅游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集“吃、住、交通、娱乐、购物、旅游”于一体,合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集团。旅游集团的组建应以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为核心,承德市在组建旅游集团时可选择避暑山庄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作为核心企业,将雾灵山、塞罕坝、潘龙湖等景区以及具备条件的饭店等作为紧密企业,围绕旅游需求,整合周围相关资源和资产,共同打造大型旅游集团。作为承德旅游龙头企业,要不断地开发新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带动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集团的建成,能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把原本小而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集团成立后,可以开展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从而除了带动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产业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结语
旅游业是承德市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承德市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使承德旅游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旅游产业的宣传、规划、设计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库珀.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邹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出版社,2001.
[3]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
自2005年4月起,横店影视城根据各个景区不同的文化内涵打造了符合各个景区文化特征的演艺项目。纵观横店影视城的旅游演艺节目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景剧、影视特技剧、舞台杂技、剧情魔术、歌舞综合、器乐等艺术形式。其节目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充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观赏需求。近年来影视城负责旅游演艺节目策划发展的团队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引进新的演艺元素加入进节目中,来丰富景区演艺类型。2013年9月30日推出新的儿童励志音乐剧《小鸟加油》,至2013年12月31日止共演出108场,深受孩子们欢迎。而秦王宫新推出的4D骑乘视频项目《龙帝惊临》,自2013年新推出至今也已累计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成为影视城新的王牌节目。
二、影视城节目设置特征分析
横店影视城的旅游演艺节目设置有其突出的特征。首先,在较多旅游演艺节目中体现“剧”和“表演”的元素。这类节目以纯剧情的现场实景外景演出为主。例如,明清宫苑的《百官朝拜》、清明上河图的《宋提刑乱点鸳鸯谱》《武松救哥嫂》《笑破天门阵》等,这类以情景剧为主要演出特征的节目占整个影视城旅游演艺节目数量的69%。其次,在节目中体现“影视制作技术”元素。这类节目以情景剧为辅以展示影视技术为主,以室内演出配合屏幕视觉技术给人以梦幻、震撼的视觉感受。例如,明清宫苑的《清宫秘戏》,秦王宫的《梦回秦汉》以及梦幻谷的《暴雨山洪》等。再次,突出当下比较流行的娱乐元素,如魔术和杂技等表演元素。杂技魔术类节目也是影视城众多节目中比较新颖和受欢迎的类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汴梁一梦》、广州街、香港街的《魔幻风情》等演出。最后,歌舞、器乐类等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节目也是横店影视城节目设置的一个突出特点。尽管此类节目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却在影视城旅游演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纯器乐类的器乐演奏节目《江南遗韵》和大型室外歌舞综合演出《梦幻太极》,是影视城具有代表性的器乐和歌舞综合类节目的代表。而《梦幻太极》更是作为横店影视城旅游演艺的代表之作,面向全国进行宣传。
三、横店影视城节目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