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人格特质;职业兴趣

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要科学的选择职业,追求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清楚的认知,即要充分的了解个人特质、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人才与自己的工作职业相匹配。另一方面,就职业的选择来说,兴趣是一个人选择自我职业的依据。霍德兰在1959年提出了并研究发展了对全人类以及在学术界具有深度以及广大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不同的人格特质以及兴趣倾向对于职业的选择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于此同时职业兴趣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并具有一系列的相关性。此后也有大量的关于人格和兴趣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方式来划分人格特质,科特尔16种人格问卷(16PF)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所以通过研究人口变量、人口特质及职业兴趣的关系,可以有效的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以广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以大四的学生为主,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0份,其中剔除了无效问卷20份,保留有效问卷300份。

(二)研究工具

主要是通过收回对于广西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收回来对于人口统计变量、职业兴趣以及人格特质来进行实证分析(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并使用SPSS20.0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分析人口变量、人格特质以及职业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的变项主要分为三大类,说明如下:(1)背景变项:本研究以大学生性别、民族、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这五个方面为背景变项。(2)自变量:主要是通过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这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

以上的研究的变量都参考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根据本研究特色,制定出相适应的调查问卷。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剔除不构成信度和效度的因素,然后讲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口统计变量与职业兴趣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述表格1可以得出,实际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调查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艺术型与学校类别显著相关性;社会型与性别呈显著负相关性;事业型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常规型与年纪和专业呈显著相关性,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

(二)以职业兴趣中调查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调查型。

(三)以职业兴趣中艺术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实验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实验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艺术型。

(四)以职业兴趣中社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忧虑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和忧虑性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五)以职业兴趣事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5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乐群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乐群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六)以职业兴趣常规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6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紧张性、聪慧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和聪慧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常规型。

三、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兴趣总体特征讨论与结论

在本研究中,职业兴趣方面主要采用的是霍德兰职业兴趣量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在实际型和调查性的职业兴趣倾向上,男女之间存在较大的显著差异性(P

而从专业上来说,大学生在实际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总体特质的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人格特质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卡特尔16PF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在学校类别上来说,大学生主要在有恒性、忧虑性以及聪慧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四、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通过发放问卷,通过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两个变量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点指导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正。

注重毕业前的职业培训。总所周知,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术知识的研究比较看重,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作为大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乃至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区别于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身上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做学术,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就业。但是通过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在现如今的高等院校中,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方面相关课程是非常匮乏的,从而高校的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优势以及就业前景,从而对于职业规划无从下手,甚至找不到职业方向,而学校也没有给出较好的指导和职业教育。而且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位上也显得比较迷茫,并不能较快的投入在职业当中。因此高校加强专业与职业的教育至关重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希望能够引起高校的注意。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可以考虑增设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在现在的高校中,许多的老师只是专心于书本上的学术研究,授课作风太过古板,并没有将自身所教授的专业与以后的职业相联系。因此对学生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增设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就像心理老师一样。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样专业的指导可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6(2).

[2] 陈书崇.浅谈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J].内江科技,2009(10).

[3] 刁艳红.江西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2(2).

[4] 胡利平.MBTI人格类型量表简介[J].校园心理,2011(2): 98-99.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SWOT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2-01

建国50多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实施了以“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主的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然而由于98年高校的扩招,就业矛盾不断突出,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求职技能,根据自身实际做好全面的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职业规划就是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付诸于行动的职业过程[1]。由于我国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配的阶段,我国的职业规划理论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对毕业生采取双向选择以及多元就业选择,大学生职业规划才开始得以重视。但是由于各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以及重点本科高校向普通高校逐渐减弱的趋势,使得大学生总体上职业规划意识还处于相对低的水平。

二、大学生择业规划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以及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提出来的一种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状况的方法,其一般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的分析。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W是企业的内部因素,O、T是企业的外部因素[2]。SWOT方法要求准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发挥优势,针对外部的威胁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职业规划作为当今大学生跨入社会前的一种自我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自我预测,其同样存在内部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所以我们可以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中,以达到全面的认识大学生专业规划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优势分析

1)有着相关职业规划的理论认识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许多高效陆续的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对职业规划认识,很多同学甚至能够很好地剖析并且明确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的知识途径不断增多,对职业规划的学习不只简单局限于课堂,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实践以及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不断的提高自己对职业规划的认识。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动向加大

俗话说“海水因为有巨大的压力,才能抨击出美丽的浪花”。同样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为了能在今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好工作,当代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广泛的了解社会就业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规划。

(二)劣势分析

1)自我认识程度不够

在现实社会很少大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剖析自己。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不是对自己的定位太高,骄傲自满,就是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丧失信心,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使得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

2)对职业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即便对有职业规划有足够的认识,但由于大多数到学生意志力不强,职业规划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很多同学甚至没有考虑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认为求职对他们来说还早,整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三)机会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了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3],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准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相关就业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各级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关系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从而增强职业规划的欲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四)威胁分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受到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对子女的就业加以干涉,很少给子女自己的选择空间,使得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持消极的态度。其次是来自社会和竞争者的压力,近几年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90后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很难面对这个瞬息多变的社会,同时又受到同行业竞争者的强烈竞争,一方面本科生受到研究生的竞争,研究生受到博士生的竞争,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受到重点名牌大学学生的竞争,这些竞争无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产生巨大的威胁。

三、加强职业规划的对策

(一)明确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意识

明确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等方面,评估自己与实际的环境相结合,制定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相匹配的职业目标。

(二)关注职业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性质和类型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冷门的职业变热,热门的职业变冷,新的职业的不断产生,旧的职业不断被取代,这种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很难把握。因此,大学生平时应该随时关注职业的变化,了解新兴职业的发展前景,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科学准确的调整职业生涯设计。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唯独通过亲身的社会体验,才能深刻的了解职业的需求变化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4]。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各种职业环境,从而达到对社会环境更全面的认识。这样,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而且更加准确、全面的认识了自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的调整、补充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石建勋,蔡新会,张鑫,聂文星.职业规划与创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胡鹏,许岸柳.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2009,134:171-172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04-02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竞争力不足,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素质,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开发而获得的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一个人的职业相关的能力和本领。就业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职业特质性和市场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努力做到人职匹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当前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受到强烈的反差,思想观念和就业心态上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都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毕业生中思想问题密切相关,这也暴露了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弱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1.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和优势和不足缺乏科学评价和认识。他们生活在“象牙塔”的小圈子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优势,扬长避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在首次求职失败后,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会一味抱怨,自卑自责,不认真总结经验,影响了自己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不切实际,眼高手低,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期望脱离实际。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总抱着“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就业态度来择业就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变化;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寻找自己适合的地区和工作,总希望到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不愿意到基层和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和地区就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就业,由于沿海地区和大单位就业竞争激烈,因而出现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

3.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差

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就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迷茫失落、悲观失望、不知所措;二是盲目自大。不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目空一切,工作不是脚踏实地,浮躁自大,盲目自信;三是依赖从众。工作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消极等待;四是患得患失。许多大学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患得患失,不善于决断,错过就业和发展机遇。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力提高方面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诚实守信,学会做人;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大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使大学生有吃苦精神,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认清社会挑战,从而主动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

实践能力主要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思维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外在体现。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着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创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情境,帮助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服务社会及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体验了各种社会角色,同时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 求职压力 心理误区 对策

[作者简介]陈秀珍(1976- ),女,福建福清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98-02

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求职压力也越来越沉重。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习惯了众星捧月,成长之路一直顺风顺水,因此在面对巨大的求职压力时,不是手足无措,就是陷入巨大的失落和恐慌之中,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不仅会使自己失去自信、产生极度悲观的情绪,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因此,要重视求职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一、求职压力下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1.高校分配体制的变革将大学生推进了市场。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分配制度影响下,大学生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进入不同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相对稳定,竞争压力较小。90年代中期开始,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体制被打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具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用人单位有自由选择人才的权利,学校承担推荐的职责,国家不做过多干预。自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开始走向市场,而市场经济也开始登上引导就业市场发展的舞台。高校分配体制的变革将大学生推进了市场,

2.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人才配置的关键因素,要求大学生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除了在某一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些高校未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对口就业;有些高校虽然进行了专业调整,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人才供应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进入卖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大学生所学专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等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以上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求职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误区

1.大学生求职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过于关注那些效益好、社会影响较为良好的职业,总是向往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外资、合资企业,其次是事业单位、国企,最不愿意去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或者刚刚起步的企业。大学生最向往的城市一般为经济较发达或者东南沿海的一线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广州等。

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拿到可观的报酬,从而回报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这本来是一件相当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学生如果就业期望过高,就会陷入心理误区。这是因为环境优越且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大学生的要求;同时,由于大学生在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样的职位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毕业生。

2.大学生求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目标选择,不敢积极面对求职竞争,总是依赖于亲友、老师或者学校等的帮助。之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人和亲友等的帮助,面临突如其来的求职压力时,他们只能选择依赖他人。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简单,只限于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师的帮助。如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可是如果大学生将职业选择权全部交与他人,这是完全错误的,会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等靠心理,如果不彻底消除这种依赖心理,不但不利于学生就业,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定要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

3.大学生求职容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主要表现为不安、焦虑以及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研究人员做过一项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普遍表现出一定的抑郁和焦虑心理,而且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心理水平。从总体来看,男生的焦虑水平比女生略低,而抑郁水平要比女生高。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情绪异常,不仅是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也是由当代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抗压能力不高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敢积极面对社会、害怕交际,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表达自我、更全面地展示自我,因此必然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求职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从众倾向。大学生求职时往往具有从众倾向,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准确认识自身的实际状况,如专业认识、发展前景、职业兴趣和追求以及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因而在选择职业时会有盲目的从众心理。看到他人想去沿海发达城市,马上认为自己也应该去沿海发达城市;看到他人选择时下比较流行的金融行业和计算机行业,马上认为自己也应该在这些领域选择职位。拥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对他人的选择给予特别的关注,却很少考虑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不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实际求职过程中,这一类大学生一般会更容易遭受挫折,无法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就业机会。

三、构建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体系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意愿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不能不切实际,应该适当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市场需求。

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大学生的视野也要开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自大学生入学第一天起,高校就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多个具体目标,以提升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大学生之所以在求职压力下产生心理误区,与其自身社会阅历低、知识结构单一以及心理抗压能力较差等原因分不开。因此,高校要针对学生就业开展指导工作,不仅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通过多种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还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和面试技巧,提高他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等。高校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心理测试活动,使大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认识,准确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大学生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第一,自我反省。当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时,一定要准确认识自我,并对自我做出客观评价,如弄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哪一行业领域是自己所擅长的,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未来应该制定出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等。大学生只有冷静客观地评析自己,对自己形成准确的认识,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社会比较。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下的群体,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价之前,一定要选好参照物,即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大学生可以通过与社会其他人员的比较来辩证地认识自我,可以根据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识。

第三,心理测试。为了准确对自我做出评价,大学生可以借助于心理教师的帮助,选择相关测量表进行心理测验,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测量结果来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在求职过程中走弯路。

3.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调节:

第一,情绪转化法。大学生求职受挫后,可能会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情绪,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转化情绪,通过参与其他活动,转移视线,减少不良情绪的危害,如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与同伴一起去野外郊游等。

第二,情绪宣泄法。大学生求职受挫之后,不能将不良情绪埋在心底,应该学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宣泄出去。因为不良情绪在心底压得时间越长,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进行自我宣泄,比如找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也可以参加爬山、骑车等体育活动。

第三,心理暗示法。尽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但还是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求职活动中。

第四,自我安慰法。大学生求职屡受挫折时,一定要学会自我调整,安慰自己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这样能够使自己尽快接受求职失败的现实,并从失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误区。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加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相应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从而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6(1).

[2]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7(2).

[3]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

第6篇

大学生就业职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许多专家、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经验中得到了自己的一些总考,认为大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1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为就业做准备

每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解决就业问题,无数青年学子都在为这个问题所困扰。数以百万的大学生中,不乏成绩优异的课业单,但是除了学业,他们难以提出属于个人的择业愿望与价值标准。这些同学的大学阶段是怎样规划,怎样度过的呢?这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为读大学而上学.并不是为人生准备而读大学。另一方面是学校课程与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于是导致了大学毕业不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结合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积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做准备,把“我的大学”变为“我的人生”,树立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观。

实际上,在如今很多的大学生的知识图表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或者听说过这个词,但总会觉得离自己还很遥远。站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讲,大学生离开家人的照顾,到远方去求学,正是他生涯规划的起航之时。我们从这个时机切入一部分青年人的心理世界,共同探索生涯规划的规律,也许会让更多的人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信息社会里找寻到自己可以确定的内在依靠,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盛而富有质量。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也许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并不如某些书上所说的那样玄机无限,只要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认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

大学是人生新的起跑点,大学生要想赢在起跑点上,就应当从跨入校门时就开始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相结。

(2)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不仅要构建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还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语言技能、网络应用技能等。

(3)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相结合。大学生要全面发展,除重视学习外,还应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适合时胜的基本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4)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增强身心健康相结合。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开发潜能,陶冶情操,坚定信念,为自己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在职业的选择与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大学生要时刻关注就业市场,了解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参照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动态和多样性中实现自己职业的发胜目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积极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

当前我们社会上和大学校园都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每日的生活都已经被具体的生活目标所淹没。人们在具体的生活目标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社会的辨别和认识。于是,只能高喊,心太累,活着真累!似乎已成为当代人共同的苦恼,成为不善教育自我者的共识。30年前,台湾的教育心理学者就曾经作过一个关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心理调查,发现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而临着“自我统合”的困惑。对于性、对于未来、对于抉择,绝大多数大学生难于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解释体系和价值标准。而那些年级偏大,参加社会或社团活动较多的大学生找到自我的比例则相对会高一些。所以台湾的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迷失中“找到自我”。

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人的自我发展.许多大学生在校时埋怨大学和课程体系枯燥、无用,看似有理,实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自己。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学生没有外部力量约束和要求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需求。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最需要提升的基本素质。

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在不断适应市场需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而这些不是大学教育所能够完成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境时,不应一味埋怨教育的不足之处,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尊重市鼍济自身的规律。

3正视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知识不足的问题,努力改进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视学习为学生的唯一要务,淡化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缺乏对未来“社会人”角色最基础的认知。学生对学习之外的环境、事物知之甚少,于是在就业时面临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便变得茫然、不安、恐惧。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核心要素,应当建立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除完成具体学习目标外,还要积极丰富群体生活感知,社会化感知,多彩生活感知,扩充对社会的基本状态认识,对社会各阶层人员生存状态的基本认识,对社会规则、社会各类行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基本认识,提升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基本社会角色定位和正确处世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方面中.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大学生社会认识都可以融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举措,必须从入学开始抓起。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心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个性

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正确对待自己的个性,塑造良好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调适就必须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大学生要充分地认识到,求职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固然被用人单位挑选,但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被求职者挑选,不能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要一味迎合用人单位,不要人云亦云。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过分的谦虚不再受人推崇,只能埋没自己。另外也应该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1]

(二)接受客观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从发展趋势上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将越来越困难。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可使大学生意识到将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做好参与激烈竞争的心里准备,并且在不同的就业形势下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且受到“精英型高等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现代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和一些媒体不良炒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第8篇

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严峻;心理障碍;调适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65万。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大学毕业生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很可能沦为弱势群体,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我国经济现处于持续发展阶段,本应该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是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高速增长的经济并没有使就业的严峻形式得到减缓。特别是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发达城市的劳动力过剩,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劳动匮乏。我国就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就业信息缺乏公平性、户口问题、求职歧视现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心理。

(二)学校因素

学校在教学上,仍然是以“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教育上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就业心理容易受到影响。

(三)个人因素

就业期望是因每个大学生的自身的条件,包括毕业院校、学历、才能、性格等都不同因而产生的就业心理。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些大学生对单位苛求过多,但是对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没有“自知之明”。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障碍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影响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下面是普遍存在的机种心心理障碍:

(一)自我认知片面

大学生走向社会初次就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无法做到全面和理性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部分学生自我认知过高,认为自己才华十足,很容易脱离实际。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过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优点。

(二)心理期望值过高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容易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比如大学生都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等去工作,去的单位要名声好、工作环境好、待遇好,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这就反映出在大学生中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因而在就业的时候,对就业单位和就职岗位要求苛刻。

(三)存在不良的情绪困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重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很容易在这些重压之下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其中焦虑心理和急躁心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最多的不良情绪。

三、调适方法

(一)客观的自我认识

面对各种就业心理,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身有一个恰当的自我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客观地评价自己,正视自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大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和分析,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d趣、特长、能力、弱点、职业倾向。在自身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向学校里专业的老师求助。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帮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行有效的职业准备和规划,并且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适度的就业期望值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都有一定的期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期望必须建立在客观实际上,不能脱离客观事实,盲目地确定。学生应当根据自身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等来确定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大学生应当时刻关注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国家提出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行业需求分析、就业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良好心态,帮助大学生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三)恰当的心理辅导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就业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进行恰当的心里辅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自身应多接触积极向上的事物,比如接受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和相关方面的视频的辅导,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挫折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辅导,这一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课程的设置,还应当将这一工作落实到各个辅导员、各个班主任身上。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找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在面对面沟通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不同学生专业性心理的辅导。

参考文献:

[1]从永柱.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