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急救医学

儿科急救医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急救医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儿科急救医学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儿科医学;物化形态;学科资源;

1多媒体技术融入儿科医学教育的必要

1.1多媒体技术与儿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技术融入儿科医学教育是教育技术变革与儿科教育现代化的体现。首先,多媒体代表的全新教育技术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材料所属的工具性系统,更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多媒体技术纳入儿科医学体系意味着从儿科教师课程编制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宽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是指儿科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应用,一般包括以下不可分割的三部分:第一是儿科医学硬件部分,例如儿科教育中的技术设备、视听传输工具;第二是儿科医学软件部分,例如儿科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配套软件;第三是潜件,即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儿科医学教育的一切可利用性成果的统称,例如对学科资源的开发,信息学习平台的建构等等。可见,多媒体技术改革了传统儿科教育教具,将黑板、粉笔等物化形态的教育工具转变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儿科教育凭借教师体态、口头语言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教育体例,具备了视听化特征。因此,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媒体化的必然选择,满足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全新需要,为儿科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新型物质条件。

1.2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儿科教育中去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儿科教育效率的最优化。首先,多媒体环境下的儿科教学与传统儿科教学比较优势明显。儿科教学分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基础儿科教学的知识系统性与抽象性强,记忆内容繁多,信息处理量巨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笔记,教学进度太慢;临床儿科教学的实践性强,传统板书、粉笔、教案等教学体例比不上图片、实体标本与实例展示的成效,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儿科教育引入多媒体技术可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方面,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儿科教学突破视觉限制,教师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画面起到了对学生情绪、注意力与兴趣的吸引作用。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动态地反映儿科知识概念与行为过程,特别是其对真实情境的再现与模拟效果为儿科医学节省了大量实验经费,不仅解决了困扰传统医学教育的示范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的规范性,提升了教学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儿科教育运用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并不等于全然抛弃传统教学手段,正确的做法是将多媒体技术主导下的儿科操作性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板书讲解交互进行。

2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创设直观形象、多样化的儿科教育情景

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之一是创设直观形象、多样化的儿科教育情景,医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通过讲解儿科知识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计算机控制下的各种媒体信息能够帮助教师将儿科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化材料,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情趣,调动学生感官功能体验,而“多样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表现力,还指信息合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效果,例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等,它们使得学生更加乐于接收知识,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情景交融的知识背景亦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针对一些儿科医学病例建立计算机辅助教程系统,教师在讲述儿科疾病特征、病因及诊断时可以随机播放解剖图像、X片、CT图片等等,还可通过预先编制程序将重点部分作放大处理,对于治疗手段则可运用动画技术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2.2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

儿科医学教育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多媒体的集成性主要表现为能够从多通道获取与组织信息,可以将多种媒体信息集成起来共同表达教学内容。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信息处理能力越高效,提供的教学资源越开阔,教学过程越开放。教师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是指为学生搭建专门性的儿科医学学习网站,建设儿科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用于教学管理。多媒体技术革新下的现代儿科教育应是一个集妇产科、新生儿学、营养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科医学在内的综合性科学,信息网络的共享性、超媒体化、大容量优势使其具备涵盖儿科医学的交叉发展领域的可能。除此,组织儿科教育的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仅是为学生打造资源型学习网站,还为专题教育、集体协作学习、个人自由学习、系统培训、网络考核等一系列教学主张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并为后面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奠定理论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化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在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糖和两勺白糖,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PPT展示【实验9-7】

在室温下,向三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固体硫酸铜.

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个烧杯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活动结果】

1.填表P42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总结】【过渡】

对有色溶液来说,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粗略(定性研究),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稀程度,即溶液的浓度(定量研究)。

如使用农药时,就需准确知道一定量药液中所含农药的量。那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介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3内容,深入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课件展示】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练习】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P43

实验【9-8】,并填表

【讨论与交流】交流实验结果,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过程。

【延伸讨论】P43

讨论

: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思考】学生计算,并分析36%

错误在哪,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件展示】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并请一位同学板演。注意书写规范!

【课件展示】例题2

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思考分析】理解稀释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

【展示】展示计算过程,板演。

【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变式: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总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

第3篇

优化生源结构是保证高质量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前提。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主要来自临床医疗、临床医疗(儿科方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研究生的个人经历与阅历不同,基础知识结构和水平各异,往往造成其临床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在研究生录取上,湖南省儿童医院严格掌握复试标准,注重综合实力的考核(包括理论、技能和英语水平),对于那些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不错,但在临床知识和技能方面欠缺的考生,不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另外,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严格把关报考资格,对跨专业报考采取了相应限定条件:一是非医学门类不允许填报;二是护理、检验专业2门学科之间允许跨专业报考,但均不允许跨至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包括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三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诊断)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影像技术专业不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同时,在导师选择方面,湖南省儿童医院采取了“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制”,既提高了优秀研究生录取率又保证了其个人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吸纳优秀生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2.1提前进入研究生角色

为学生提供提前入科实施方案。一般而言,从本科毕业至研究生入学近2个月时间,准研究生基本上处于学习、管理的真空状态。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湖南省儿童医院遵循自愿原则,提前为准研究生提供入科实习机会。一方面可以帮助其熟悉科室环境、常见病以及相关诊疗程序;另一方面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以便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提早拟定临床培训的方案及研究方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提前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及课题设计等。当正式开始科室临床轮转时,导师对其研究进展宏观把控,这对研究生培养十分有益。

2.2强化临床能力培养

没有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没有真正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湖南省儿童医院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科研能力培养为基础,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原则。在临床方面,从轮科安排、临床能力培养、临床考核要求等方面完善每个细节,医院根据每位研究生专业要求、导师意见,在科教部和医务部参与下制订最佳轮科标准。并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例如急救专业研究生除在急救系统轮科1年左右外,仍需半年内科轮转培训,轮科过程中在高年资带教老师指导下掌握腰穿、骨穿、高级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并熟悉气管插管、血液净化、呼吸机参数设置等急救技能,同时还运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目前湖南省儿童医院有急救、儿童保健、外科等6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根据各自特色制订出严格的考核指标,对基本临床知识、前沿知识、临床诊疗思路、临床技能等做出量化考核。出科考核则由包括该学科教研室主任、科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资历在内至少3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评审,试题由考核小组随机抽选、选用最新模拟人设备,以保证考核真实有效。

2.3提升科研意识

每位研究生开题均邀请所在专业的专家、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面的专家、所涉及实验领域的技术指导员参与并严格把关。不定期要求院内外专家进行科研学术讲座,对研究生综述、论文及标书写作、科研思维与方法学培养进行指导。医院还要求在指定范围内学术期刊,鼓励参加省部级学术会议,对获得学术及科研成绩的学生予以一定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发展基石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湖南省儿童医院十分重视导师遴选、考评及培养,以“理想的导师=高尚的政治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出色的临床能力+丰厚的科研成果”为准则,在研究生导师遴选时严格按照思想品德、临床能力、学历、经费、论文等综合条件进行,克服重业务、轻品德,重经费、轻能力的做法。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安排选拔的导师参加学校及国内外举办的师资培训。鼓励导师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及省部级学术活动,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使导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面,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定期由科教部、教研室、研究生对研究生导师综合考核,对优秀导师实行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停招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医院还从导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水平;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教学实践等培养情况;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交流、专业技能及学位论文答辩等研究成果三大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导师复审考核制度,不断调整学术梯队,提高导师质量,真正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4创造英语交流环境强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我们69.2%的研究生通过定期翻译专业外文文字的方法提高外语水平。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培养的关注点,湖南省儿童医院不仅对研究生译文翻译有量化指标,还通过以下4个途径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平台:一是每周二举行全院英语角活动,每周由不同的研究生主持英语角,在英语角上可与本院职工及国际班学员进行口语交流;二是英语查房:每月开展英语查房,部分科室每天英语查房及交接班,要求研究生参与英语学习,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系统研究生还参与系统内读书报告,定期翻译专业最前沿的英语文章;三是在国际班担任辅导员:湖南省儿童医院每年承办4~5期由商务部组织的国际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学习,通过自主选拔由研究生担任辅导员,部分研究生在科室中担任带教老师或者翻译,极大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四是拥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湖南省儿童医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基础研究院合作的儿童孤独症研究中心,及与洛杉矶儿童医院合作的儿童肿瘤合作中心均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不仅极大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5规范日常管理凸显研究生培养特色

第4篇

【关键词】 纤支镜;儿童;急救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急救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气道狭窄,多数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使纤支镜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纤支镜术的功能与用途得到了不断地扩展。与此同时,纤支镜已逐渐成为儿科呼吸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1]。

支气管异物、喘息、肺不张、咯血等是儿科急救中较常见的症状,纤支镜能较好地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通畅。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纤支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异同,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科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32例,男87例,女55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8岁。患儿年龄1个月至13岁,其中≤3个月患儿4例,3-6个月患儿25例,≥6个月至1岁37例,1-3岁36例,≥6岁30例。

1.2 临床诊断 持续>1月或年内因反复喘息住院3次且经抗感染激动剂及激素等治疗疗效不佳并诊断不明确的患儿18例;25例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疑似支气管异物的87例;咯血查因12例。

1.3 方法 患儿术前注射镇静药物安定及阿托品,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选择使用OlympusBF-3C30或BF-P40(日本产)进行纤支镜术。取仰卧位经鼻插入,依次观察声门,气管,隆突,各叶支气管,先观察健侧后患侧,根据需要进行支气管内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检查及治疗。

2 结 果

纤支镜检查诊断为:炎症15例,支气管异物9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4例,支气管狭窄3例,气管内肿瘤1例,声门息肉2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例,气管软化1例。纤支镜诊断和临床诊断一致的为95例;临床诊断为待确诊或待查而术后予明确诊断的30例;纤支镜确诊,临床误诊或漏诊7例。

根据纤支镜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纤支镜直视下,对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进行敏感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复张;对咯血患儿,如发现活动出血灶,用肾上腺素或立止血于局部止血,效果较好;支气管异物患儿,经纤支镜取出异物后,症状消失;支气管狭窄及气管软化患儿经局部灌洗注药,纤支镜术后保持气道通畅,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基本消失。

3 讨 论

纤支镜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多年,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纤支镜的适应征范围不断扩大,其便于临床医生直观地观察支气管内的形态结构并进行活检,因此,纤支镜在诊断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较影像学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纤支镜在儿科的应用日趋广泛。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2例儿科急救患儿的资料,将纤支镜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诊断存在漏诊和误诊,纤支镜辅助检查能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并能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具有其它检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纤支镜检查也会出现并发症,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一过性咳嗽加重、声音嘶哑、支气管痉挛或发热等,但是一般程度较轻[2]。

在支气管和肺部慢性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通过纤支镜术应用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过长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的复张[3]。支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检查时首先要得到患儿的配合,其次要麻醉充分,以获得一个安静有利的操作环境,保证取异物成功[4]。纤支镜不仅能明确患儿咯血的位置、出血量和病因,而且能进行治疗[5]。纤支镜检查能安全可靠地承担起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为多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救提供有效地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J].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10,25(4):276-277.

[2] 刘玺诚.努力发展和推广儿科支气管镜术[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7-11.

[3] 苏守硕,靳蓉,全小丽,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治难治性肺炎62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740-744.

第5篇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儿科患儿;应用效果

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由于常规护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多护理措施不全面,影响到临床护理的效果,不利于对患儿的良好护理。因此,需要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对护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优化后的护理方法对患儿进行急诊护理,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急诊护理的效果,最大程度的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儿107例,其中男患儿50例,年龄在5个月到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士1.2岁。女患儿57例,年龄在4个月到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士1.3岁。

1.2 方法

对常规护理方法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着的缺陷对护理方法进行优化。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护理不全面。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针对于急诊患儿疾病的护理,像,吸氧、对疾病进行基础处理以及药物护理等,没有对患儿的心理、情绪等进行护理,导致患儿受到医院环境的影响,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到患儿的健康成长[1]。二,没有做好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进行自我决定,而护理人员忙于急救,没有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导致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受到患儿家长的误解,常常发生护患纠纷。三,护理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急诊护理接收的患儿大多病情较为严重,而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直接决定了患儿的生命安全,但是,一些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水平有限,影响到护理的质量[2]。这些都是常规急诊护理中存在着的缺陷,因此,需要对常规护理进行优化,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对患儿的心理、情绪等进行全方面的护理

在儿科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吸氧、对疾病进行基础处理以及药物护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患儿的心理、情绪等进行全方面的护理。患儿对于医院环境非常恐惧,护理人员应该对于有意识的患儿进行安慰,运用抚摸等轻柔的动作进行安慰,并且运用相关的话语,例如,别怕,一会儿就不疼了等话语进行安慰,以进一步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和焦虑的情绪。

1.2.2 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使患儿的家长能够了解到,对患儿的护理过程以及患儿正处于怎样的状态,并且告知患儿家长需要进行怎样的配合等等,通过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急诊护理工作,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3]。

1.2.3 护理人员需进一步提高护理操作水平

护理操作水平是决定儿科急诊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工作,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对患儿进行高水平的护理操作,减少护理操作的失误率,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这样才能够促进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在护理结束后,对107例急诊患儿急救的成功率、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临床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表1 107例急诊患儿的护理效果分析表

急诊患儿

例数(n)

急救成功率n(%)

满意率n(%)

护患纠纷发生率n(%)

107

105(98.1)

107(100)

1(0.9)

X2

4.59232

2.45923

3.19233

5.32932

P值

0.014

0.021

0.033

0.042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针对于儿科患儿进行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最为优质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才能够争取更多急救的时间,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4]。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主要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法,但是,该种护理方法的缺陷较多,影响到护理的效果。因此,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107例患儿在急诊护理中,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运用优化后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从护理的结果上看,对患儿急救的成功率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率都较高,且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较低。可见,该种护理方法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而在日后的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发现护理中存在着的缺陷及不足,并且对护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儿科急诊护理的效果,最大程度的保住患儿的生命,实现对患儿的科学护理。

总之,优化急诊护理方法在儿科患儿护理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此,该种护理方法值得在儿科急诊护理中进行广泛性的推广,进一步促进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芝,姜梅.应用优化护理方法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13(04):123-124.

[2] 王淑新,王颖.优化护理理念在多元化护士群体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杂志. 2010,11(20):130-131.

第6篇

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尚需完善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讨论儿童医疗服务,首先需破解儿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儿科学是迄今临床医学中惟一按人的生命过程(年龄段)纵向划分的学科。传统儿科服务对象限于14岁以下儿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明确将儿科的服务对象定为18岁以下(自胎儿到青春期)人群,研究范围相应扩展了两个领域,即胎儿科学和青春期儿科学[6]。随着全球灾害(如水灾、火灾、震灾等)的不断攀升,约50%受害者是儿童,因此适应有关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儿童救援和健康保护的“灾害儿科学”也发展为儿科学分支,并被政府所重视。因此拓宽研究领域,能为我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和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提高我们的救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建立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是必要的。就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应规范推进分层分级就医理念,即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手术为主;第三层次才是提供高端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

第7篇

1.1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2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与美国不同

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

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与美国不同

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13-02

急性中毒是儿科常见急症,是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0年7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中毒小儿84例,现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防止小儿中毒的发生,及时准确地抢救小儿中毒,降低小儿死亡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病人,其中男54例(64%),女30例(36%);年龄1~3岁45例(54%),4~7岁32例(38%),7~14岁7例(8%)。中毒类型如表1所示。

患儿临床表现:发病急,多在10 min~1 h之间发病(70例,83%);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腹痛,重者表现为气促、昏迷、皮下出血、烦躁、流涎、肺内音、瞳孔扩大或缩小、四肢震颤、血压变化、心电图异常。

1.2 方法

入院后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1995年颁布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草案)[1] 立即进行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对以上患者进行以下治疗:阻断毒源,清除毒物:催吐、洗胃、清理皮肤、将患者搬离毒物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应用特殊的解毒剂;对症支持治疗,保护重要脏器;血液透析(2例)。

2 结果

转归:痊愈82例;死亡2例,其中1例系3岁小儿,误食拌有毒鼠强的花生,家长发现迟(超过2 h),送院已死亡,另一例为11岁小儿,因家长吵架,生气吞食安定100片,发现迟(超过10 h),送院已死亡。随访痊愈病例,未发现明显的后遗症。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急性中毒男孩多于女孩,这与男孩好动好奇有关,从而导致易误食毒物;且年龄多集中在1~3岁及4~7岁,此阶段小儿社会集体活动增多,往往好奇、多动,易发生意外事故,如溺水、烫伤灼伤、坠床、坠窗和错吞药物以致中毒等[2],尤其是一些家庭疏于管理,如民工家庭,居住环境差,家长本身就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易造成误食毒物,特别是拌有灭鼠药及杀虫剂的食物。从中毒类型看,以家用杀虫剂、灭鼠药最多,这与市场上杀虫剂、灭鼠药管理不规范,以致随便销售、使用有关;其次是药物中毒,见于家庭药品管理不当,小儿自行误服,或家长文化水平低,错喂、过量喂,值得一提的是医原性药物中毒,各级诊所、药店行医者及销售人员水平参次不齐,指导不当甚至错误而导致的药物中毒时有发生。本资料与曾报道[3]的108例儿童医原性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相符。年长儿心理承受力差,因为家庭不和、成绩差或被老师同学误解等压力而自杀的也占一定比例;第三是农药中毒,无任何警示的随时随地喷洒农药,甚至边喷洒,小儿边在周围玩耍,随便用饮料瓶盛农药,造成小儿误服,其他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也占相当一部分,酒精中毒中有2例系家长给小儿物理降温时酒精浓度过高所致。

本组小儿急性中毒抢救显示,小儿急性中毒多发病急,及时发现、准确治疗多能挽救小儿生命。这是因为小儿中毒多为误服,中毒剂量不大,而且小儿少有脏器基础病。

及时准确地对急性中毒小儿予以危重儿评分,对于指导治疗、急时准确抢救危重儿显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评分在危重及极危重的患儿给予高度重视,经常规治疗,症状无改善,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及昏迷的患儿,采用血液透析效果显著。有学者用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治疗11例不同毒物引起的严重中毒患儿,取得较好疗效[4]。

为更好地保护小儿的安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当起监护小儿的责任,给小儿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从销售、使用各个环节加强家用杀虫剂、农药、灭鼠药及药品的管理;通过媒体、卫生防疫部门宣传,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行医及药品销售人员的资格管理,杜绝医原性药物中毒;对急救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提高抢救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371-372.

[2]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 实用儿科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

[3]赖冰莹,林广裕,曾虹,等.儿童急性医源性药物中毒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4):321-322.

[4]顾松,沈颖,孟群.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治疗小儿毒物及药物中毒(附11例报告)[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