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调研背景

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 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

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

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

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

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

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与国内自然灾害相比,国外的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小一些。

2.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时间

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投资活动的影响时间较长,大致时间为一年,可见,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其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3.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当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易被投资者所接受的,而法律手段过于强硬,行政手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出我国的国家调控机制比较完善,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基本上从事投资的时间在三年以上,因此在投资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大多能在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以往经验和专业分析来对自己的投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过,投资者也明确的指出国家还应该改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将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波动与损失降到更低。

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灾害对国家财富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八、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愈发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从而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那么,重大自然灾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的呢?

从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一般认为,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如粮食产量的下降,房屋建筑、公共没施及设备的破坏等;而对于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如徐嵩龄等人认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广义上包括:由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并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破坏而带来的损失;由一种灾害引起的另一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上所遭受的损失。

显然,这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是广义上的。黄渝祥等人将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分成三部分: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霸的投入一产出连锁关系;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重大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其损失却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计量。灾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民心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加剧经济损失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长效的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第2篇

当前,流域已进入主汛期。受酷暑及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市进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易发期和高发期。6月14日下午,河右岸因暴雨引发大面积山体滑坡,河道,形成堰塞湖,直接威胁下游沿岸20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21日上午,竹山县发生一起煤矿安监人员巡矿失踪事件。这些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全市安全稳定工作敲响了警钟,为确保汛期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做好当前各项安全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两个主体责任”和“两个负责制”。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抓实抓细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措施、工作、责任五落实。各地要组织住建、安全生产、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公安、消防、武警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和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机制;要及时掌握水情,做好恶劣天气的预测预报,确保汛情等信息和调度指令的畅通。要制定和落实汛期安全工作的各项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抓好防汛物资及救援物资的储备,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明确重点,排查隐患。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开展“隐患治理年”和“百日安全生产督查专项行动”的要求,把隐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产与百日安全生产督查专项行动紧密结合,以排查治理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为重点,切实加强对水库、堰塘、河流、城镇、水电站、泥石流易发区、山体滑坡易发区、防洪设施和各类水利在建工程等部位监控;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检测;切实加强金属矿山与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流程管理;加大对水上交通安全、道路运输生产安全和交通基本建设施工安全的督查力度,落实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商场、歌舞厅、车站、码头、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聚集场所的安全防范及疏导管理等。要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第3篇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一、洪水灾害的预防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二、山体滑坡灾害常识

当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三、泥石流灾害常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当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四、雷电的危害常识

当遇雷电天气时,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要迅速切断电视机电源。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4、雷雨天气在户外行走时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看过“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预防自然灾害安全知识

2.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3.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及逃生常识

第4篇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众多中小学学生在这场突发灾难中死伤,惨剧震惊了全球。然而,有着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却无一伤亡。据有关媒体报道,原来这一堪称为“奇迹”的现象与该校校长叶志平有关。叶校长时刻以安全为重,从2005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经费加固校舍,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防震知识,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强化师生在发生地震时的逃生意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要求同学们万一碰到地震时,按逃生路线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不争先恐后,迅速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且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措施,才出现强震下全校师生能够沉着有序地安全撤离,有效避免了师生的人身伤亡。

尽管我们早已认识到,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无法避免来自自然界的灾害和社会上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也始终没有忘记过对青少年如何避免受害进行过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开展过各种教育活动,但是,我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文件、领导的讲话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的说教中,并没有操作方案和具体的措施来加以落实,也始终没有人来如实评价和检验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实际效果。这次地震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逃生、遭受不法侵害时的躲避、见义勇为时的救助和参与志愿活动时的自护,都应当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优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工作。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保护基本常识和技能通常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当人们历经灾难和受到侵害,对受害原由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和他人被害的经历有了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后,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社会经历缺乏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是不可能知晓和掌握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成人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得当代的青少年自护能力趋于下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非常容易受害。因此,鉴于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伤害,维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各级政府、青少年工作者和家长不仅要向青少年普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常识,而且有必要研究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的战略思路、工作方案和客观效果。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汶川地震却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应当尽快为青少年补上安全课,让青少年懂得远离危险的重要性,将青少年自我防范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等强化自护能力,让青少年多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知识,多知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细节,多掌握一些安全防范的技能和方法,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努力提高青少年防范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意识和技能。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地质条件,地质地理环境是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的产生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以及强度,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是无法阻止和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当地的地理状况,对当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时间、频率进行分析,使人们在得知测量结果的同时能够顺利的躲避自然灾害,最大程度的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虽然说自然灾害不能阻止也不能直接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必然规律,这也是人们顺应自然,改变自然地一种好的办法。

1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质学的专业术语,主要是指在自然因素条件下,由于人为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生命财产产生威胁。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是突发性,其次就是隐蔽性、最后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强,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通常很难有预兆,而当灾害发生之时有无法迅速的撤离现场,所以说地质灾害发生后会给人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每次大型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农田、水利、公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都会遭到破坏,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止过程中,难度是非常大的,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崩塌、火山、地热、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质本身的自然作用,或者是人为的一些因素造成的环境恶化现象,这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都会造成人类生存资源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说灾害防治工作是迫在眉睫的。

1.2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就是指岩石圈,地表下的坚硬的外壳,是几千万年来地球不断演变成的产物,地质环境与生物圈、大气圈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一个绝对封闭的环境,但是他会受到地球表面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会一直影响着各个圈层,地质环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缓慢的变化到突变的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他的变化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当处于突变的阶段时,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1地质灾害的防治———调查、评价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防治方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在进行灾害治理时,要从全局出发,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治,每一项防治工作都有他自身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灾害制定出相应的预测方案。在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过程中应该建立以相应的体制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做详细的调查并记录下来,明确记录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前后,地质条件发生的变化,并对其产生的危害性,危害等级进行分析,进行评价,并划分出明确的危害等级。每种地质环境产生的灾害的等级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等级作出相对应的预警预案方案。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区域划分体系,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并对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等级以及灾害的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这样不仅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资料,而且还能够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供更加可靠地数据性的支持。

2.2地质灾害的防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

目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手段通常来讲主要有两个:行政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就是指当信息预测准确之后要根据预测预测的不同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用行政手段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公布,技术手段就是指利用科学技术产品,在地质环境发生之时进行详细的检测,检测准确的灾害位置,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并通过先进的仪器对灾害信息进行详细的捕捉,从而作为行政手段的依据,为灾害的应急、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2.3地质灾害的防治———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是突发性,其次就是隐蔽性、最后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强,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通常很难有预兆,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状况,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下,应该建立整合的应急预案,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平台,为现场的工作提供信息上的支持,这些平台设施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予灾害应急初六和最大地帮助,从而科学有效的做好灾后防治工作。经过调查、侦查找出危害性最大、灾害性最严重的中心点,在经过调查之后,让群众尽快搬迁,以免还存在后续隐患,搬迁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对搬迁地做好完善的准备,保证搬迁方式的准确有效性,在进行灾后治理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做好后续工作。

3探讨地质环境的利用

通过我们以往的救援经验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的现场可以就肯定,对地质灾害的控制需要全面的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合理的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策略才是最有效、可行的策略。

3.1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地评价

在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时,整个体系要充分体现可行性和实用性。我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进行评估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勘察、调查是可以利用的主要的地质环境的评价方式,对当地地质环境进行勘测可以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开发的时候可以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建立良好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有效地措施,这整个体系中包含五种体系: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多水区地质环境的工程建设评估、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设置防范措施时应该尽量符合周边环境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地质灾害的防范要求。再设计措施时,要让整个措施更加适应实际情况,要掌握最新的咨询,利用科学有效地手段,降低灾害的发生。

3.2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评价,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灾害

经过对地质环境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想要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必须要充分了解地质环境,合理的进行规划,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在治理的过程中科学有效。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改变的特别快,无论是灾害发生的强度还是频率都有所增加,主要是是由于人们不断改造自然地结果。人们对于自然地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承载能力降低,

4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地质环境以及资质灾害对人们的危害进行分析,过度开发资源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地质环境的可承受的范围,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向茂西,贺卫中,等.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03).

[2]张录平,史兴民,高乔乔,等.煤矿资源型城市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

第6篇

【考向分析】

主要考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4.防灾与减灾。从近几年高考看,该专题常以我国或世界某一重大自然灾害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

【知识网络】

【重难点分析】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成因分析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影响的大小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即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及人口、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以上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自然灾害集中;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从而形成了上述两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如下图: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①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②农业灾情区域差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畜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对比分析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中国的水文灾害

(1)主要水文灾害的对比分析(略)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6.中国的气象灾害

(1)中国的旱灾

(2)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7.中国的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灾情状况

(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及分布

8.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9.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见下页: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预报性。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命题立意: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解题思路:第(1)题,可从农产品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结合图中相关信息进行原因分析,P地三面环山,向北侧敞开,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在P地大量堆积,造成严重的冷冻灾害。第(2)题,可从天气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防灾、减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例2.(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及其危害,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区,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谷中,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参考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跟踪训练】

1.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2.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3.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答案一: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答案二: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区,容易发生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台风)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第7篇

摘要:近年来,人为因素已成为导致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并呈现上升趋势,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由于人为灾害具有主观规避性,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坚持防范与治理,推进科技防灾减灾,完善政府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人为灾害;防范措施;灾害管理;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09-02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仅2011年度就爆发了众多意想不到的灾害,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10月土耳其凡城地震事件、12月菲律宾热带风暴“天鹰”入侵导致的洪灾等。同样,我国近年也是灾害不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除此,各类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废水污染以及矿难等灾害更是接连不断发生,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及地区可以避免遭受灾害的袭击。各种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并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计造成4.3 亿人次受灾,死亡(含失踪112人)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最终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

 

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灾害问题,积极探求灾害产生巨大破坏性的原因。而大量事实表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灾害发生或进一步激发某些已经存在的事故隐患,最终使得这些隐患显性化为灾害事故,如人类修建道路、劈山开矿、滥砍乱伐等行为就会诱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在常见的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虽然是以自然灾害的形态表现出来,实际却是由人类行为所诱发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诱发灾害的因素中,不仅包含自然因素还包含人为因素,而且随着人类活动性的加强,自然诱因的比重在相对下降,人为诱因所占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如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5万元,其中人为致灾7起,占总数的47%,虽然数量少于自然致灾,但不能忽视的是,直接经济损失却是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主要为采矿和工程建设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31万元,占总数的81%。[2] 由此可见,人为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损失,如何防范人为灾害的产生,或面对人为灾害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人为灾害的内涵界定

灾害是指能够造成国家或社会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它们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异常现象。根据诱发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复合灾害。具体到每类别的灾害又可以再划分为若干子类别或子子类别。而我们研究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及过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人为灾害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按照导致形成灾害的人员数目可以分为个体人为灾害与团体人为灾害;按照人为灾害发生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灾害;按照人们是否具有主观动机可以分为道德性灾害及过失性灾害;按照灾害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灾害、技术灾害及社会灾害等,这些都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三、人为灾害的主要防范措施

与自然灾害不同,人为灾害具有主观性,通过采取某些相应措施是可以提前预防或避免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为灾害,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完善人为灾害防范体系,减少或避免人为灾害的产生。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要想良性运转,有效指挥,必须设立一个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而事实也证明面对任何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都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作为政府,应当迅速展开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出现的新型灾害及时研究其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

政府官员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及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灾害的防治工作,甚至会导致灾害发生或加大灾害损害程度。因此,国家应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对于防灾减灾工作业绩的考核比重,改变政府官员只注重gdp发展模式的观点,将其与相关人员的职务升迁、工资晋级、日常考核与行政问责等相联系,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出现灾害事故的人员实施问责制;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出色的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行来改进政府官员的态度,使其能够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减少或杜绝相关人员因为追求地区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不当措施或不道德行为。

 

(四)将灾害预警机制常规化,坚持灾害源头预防与治理

近年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防治灾害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要做好常规的灾害预警工作,做到把灾害控制在源头,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加强对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正如前文所说,现今灾害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占八成以上,很多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定期深入社区、校园、农村及工厂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建立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培训、演习等措施在民众中普及防灾避险、安全自救互救等知识。

 

2.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评估、动态监管机制。据有关数据表明,做好灾害风险的评估、监管工作,提前预报灾害隐患至少可以杜绝60%以上人为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风险评估与监管的重要性。这里的监管不仅包括政府对企业安全管理的

监管,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监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风险评估工作,构建合理风险评估体系;做到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实施分级、分区域管理和动态监管;对危险地区、重点风险源头实行标注等各项工作,并使之长效化。

 

3.加强信息建设,及时披露灾害信息。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之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如在我国,甲流h1n1发生初期也因为政府在第一时间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并提供详细指导,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

 

(五) 优化地区基础防灾设施建设

防灾设施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安全体系的主要硬件部分,因此在设计本地区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将减灾防灾功能纳入规划,尤其是交通、电力、给排水、消防、防洪等基础设施承担着地区防灾救灾的主要功能,直接面对灾害的考验,更要重点加强其防灾和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建设标准的设定和施工质量的监管与验收。除此,防灾设施的建设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灾害的特点,做到合理布局,并使它们与相关部门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形成防灾设施的联动机制。

 

(六)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提高灾害管理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准确提供预警导致灾害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气象、地震等破坏力较大的灾害。因此,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迫在眉睫。作为灾害防范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科学研究,根据灾害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并加以应用,如提高对恶劣天气、地震的预测预报能力;提高对煤矿渗水层的勘探等。此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各种救援装备的技术含量,支持并鼓励灾害管理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工作的智囊团作用。

 

(七)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1.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灾害类型不同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此外,还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专业、兼职、志愿者三支队伍有机结合的机制。2.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同样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它的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3.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安全;因素;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48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是档案工作最基本的两项任务。档案的安全保管,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保存。只有在充分保障档案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工作,体现档案的内在价值,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档案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安全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档案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安全工作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和维护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管理低效等因素导致档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档案安全工作是建立在积极预防、综合防范下的一种长效的安全工作机制。这种长效机制基于组织协调能力、体系支撑力度和主管部门支持力度,依据具体的法规、制度和标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风险评估,最终形成四个核心能力,即档案安全的保管维护保障能力,档案安全的基础支撑能力,档案开放利用驾驭的能力和档案安全保障的社会影响力。档案安全包括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档案安全工作非常繁琐,涉及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

2 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

2.1 自然灾害因素和基础设施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发生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一些非人为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和一些非人为的突发事件等,严重威胁档案安全。就拿地震来讲,建国后的几次大地震都给造成巨大损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地区的档案馆受到了毁灭性破坏。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当地许多档案馆都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北川县档案馆馆藏的8.5万卷档案在地震中全部被埋,经过抢救后,该档案馆最珍贵的档案《石泉县志》仍未被挖出来,而且抢救出来的档案遭到了极大损失,只有60%可用。

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是存放档案的档案库房内的设施环境因素,包括档案库房内的温度、湿度、防虫防蛀等。档案库房实施添置不全,导致档案长期存放在潮湿、阴暗、温差巨大甚至还有蛀虫的环境中,档案时刻面临着危险,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档案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包括档案法律法规、各种档案规章制度和档案操作规程等。但是关于档案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少,即使有的地区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主要内容也仅仅是涉及档案保管和保密管理,内容比较简单。档案安全管理无法可依,更谈不上违法必究,档案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档案本身的安全漏洞

档案实体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一,由于档案管理方面的缺失,部分档案是用圆珠笔、铅笔、红水笔、蓝水笔等填写的,时间长了,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第二,纸质档案经过长期保存、利用,纸张发生霉变、破损,没有及时进行抢救、修复,造成档案损失。第三,音响制品档案和照片档案保管不当。由于技术限制,磁盆、磁带录制的音像制品档案保存期比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刻录的音像制品档案保存期短。以前音像制品档案保管不当,保存期限则大大缩短。照片档案保管不当易发黄、粘连、霉变,降低了照片档案的效果。由于档案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档案一旦造成损失,将无可挽回。

电子档案存在的安全隐患。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的电子档案会越来越多,但保存电子档案的技术、方法和措施等没有及时到位,使电子档案随时存在信息丢失的危险。电子档案在收集、整理时操作不规范,造成信息接收不全或遗漏。特别是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疏忽等原因,档案信息录入不准确,使电子档案信息失去真实性。另外,由于不按相关标准和程序操作,生成的电子档案质量过关,导致档案信息无法长时间保存。

2.4 利用服务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档案在利用服务过程中,经常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操作不规范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纸质档案在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扫描、复印等方法处理,操作不当导致纸张损坏或信息被删改,就使档案信息失真和不完整。另外,档案在外借、展览等脱离档案馆室的利用方式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审核不严,都会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电子档案在提供利用时,需要将档案信息进行复制拷贝或网上传输等处理,不按规范操作造成复制拷贝信息不全或丢失,电子文档中毒导致信息被破坏。这些都破坏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严重威胁档案信息安全。

3 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馆室是档案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能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刚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根据要求配齐基础设施设备,并安装视频监控、火灾报警、温湿度监控、电子巡查、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新技术防范系统,切实保障档案安全。

3.2 树立档案安全责任意识

每个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档案安全意识。档案安全无小事,档案安全事关全局,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一,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档案安全观,这是确保档案安全的关键所在。必须要认识到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重大责任,要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提高每个人的档案安全意识和技能,牢记档案安全责任,树立档案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保障档案安全。第二,加强档案设施设备的日常安全维护工作,只有保证档案设施安全正常工作,才能是档案及档案信息长期存在于正常的安全环境,利于档案长期保存,维护档案安全。

3.3 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维护档案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专门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每一步都要制订安全操作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并建立档案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细化档案安全工作岗位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福利挂钩。使所有档案工作人员明白档案安全责任重大,工作中严格按规范操作,丝毫不得马虎,保障档案安全。

3.4 加强档案信息利用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化后,大量的档案信息被保持在档案管理系统中,一旦安全得不到保证,档案信息发生泄密或被非法获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加强档案信息利用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第一,对在网络上资源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和访问控制,防止档案信息在传输和利用时被非法利用和恶意破坏。

网上档案信息加密主要包括通信加密、脱机存储加密和联机加密。档案信息加密后,档案在网上传输就不会发生失密和被篡改问题,非授权用户就不能获取不对其开放的档案信息。

对利用档案信息用户进行访问控制。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和保密性质不同、利用对象的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控制用户只能利用各自授权利用的范围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比如,可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密码认证等。

第二,加强病毒防治。在档案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要加强病毒防治,安装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相匹配的防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工具,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联网之前必须要安装防火墙,在系统、主机设备与外部网络之间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网络病毒和非法入侵。系统安装后就要安装防毒软件,防止利用复制拷贝信息时病毒感染。在发现设备、系统中毒后,及时安装强效杀毒软件及时清除病毒。

3.5 建立档案电子文档备份及定期备份制度

由于档案电子信息具有易被远程控制与改动、易于消失等特点,必须要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备份。2008年国家档案局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信息资源实行异地备份,确保电子信息资源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不仅是国家档案馆,所有各级各类档案馆室都应建立档案及电子信息资源备份制度,保证各类档案安全。另外,还必须建立档案及电子文档定期备份制度。档案信息化开展后,收集的档案主要是电子文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文档,必须定期进行备份,以一周备份一次为宜,保证每一份档案的安全。

3.6 建立档案安全保障应急防范机制

档案安全保障应急防范机制是指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快速应急反应,尽可能维护档案安全的一种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事前预防和准备措施、事发后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步骤和事发后的抢救措施等。首先,要健全应对各类灾害应急防范机制。要与气象部门保持信息畅通,根据本地区的气象特点,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形成机制化。应急防范机制的内容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应急防范机制的演练工作。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能贯彻实施的关键在于平时的演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平时经常进行应急演练,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战。而且,在演练过程中,可发现应急机制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各种后果进行事先估计,做好应急准备,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协调各方面并及时果断地进行处理,尽可能保证档案及档案信息安全。

3.7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安全管理人才

保障档案安全,人是第一要素。档案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档案安全保密意识、能力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因此,要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档案安全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首先,要让档案专业工作人员接收全面的档案安全教育,接收档案安全管理知识,掌握档案安全管理技能。其次,要吸引各层次的安全管理人才投入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主要是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成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研究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做好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升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第三,对所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安全管理知识普及,掌握最基本的档案安全管理常识,全方位确保档案安全。

4 结 语

档案安全事关个人利益和国家安全,档案安全工作是档案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没有档案的安全,也就谈不上档案利用。我们每个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有档案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做好档案安全工作,促进档案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张美芳.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