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散打运动由于其自身对于学生朝气以及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散打教学已经在很多的高校陆续的开展起来,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内在以及外在两个方面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 散打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方法
散打运动主要是运动员通过徒手的搏击和格斗来实现的一项运动。运动员需要掌握脚踢、抱摔等技法,在格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果,其中包含了中华武术的很多技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学生灵活、勇敢以及坚毅等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某一角度来看,散打运动是从中华武术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思想,其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魅力的彰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结晶,中国武术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中国传统的搏击运动相比,散打运动无论是服装方面,还是在礼仪的方面等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高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实现民族特色的体现,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作为散打教学的重要核心,通过其内容的传承和宣传来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充分展示,提高大学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心理,同时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散打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武德修养,实现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国武术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武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武术的行为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观念成为了武术技巧发展的重要准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其从过去的尊师重道、谦和仁爱等转变为了现今的人生观的树立以及远大理想的树立等等。散打作为武术之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其技击的本质体现的非常明显,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散打的练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武德修养的培养。虽然武德不良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但是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今武林的名人事迹,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接受武德的相关教育。从实际上来看,学生在进行散打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散打的实用性,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实现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错误思想时,教师不能够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这样就能够端正学生练习态度,实现学生行为上的规范。
(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能力,体育能力包括体育相关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上的掌握,同时也包括独立的锻炼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能力等等,而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完成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准确的示范,同时还需要进行精炼的讲解,此外还需要从技术动作的用途以及原理等方面来对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联系方式,实现体育知识的丰富。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对着镜子来对自己的动作以及行为等进行检查,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其中所存在的共通性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由于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来进行引导,坚持所有学生一律平等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学生对于散打技术的掌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来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衡量的实际标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加需要自主能动性强、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运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勇气信心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鑫.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14.23.
[2] 潘秀刚.论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
[3] 罗光利.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
一、培养地理兴趣――现代媒体教学法
初中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主动、好学、求知欲强,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等优点。老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引导阅读、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再加上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宇宙地球、天空地面、山南海北、世界各地、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等无所不有,很多现象学生能耳闻目睹,但更多的东西学生不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老师可直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容易,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培养自学能力――设疑推进法
“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巧设疑问。而且,“设疑”是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考虑。
三、培养创造能力――动手操作法
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我们在地理课堂中创造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取得了一些成效。
1.在创造教育中形成学生的辩证观点
研究、探索客观存在的事物,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火山与地震”教学中,放映火山喷发的录像,解说火山喷发物成分,让学生讨论“火山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踊跃发言,认为火山是一种自然灾害,喷发物毁坏田园,摧毁房舍,伤害人畜,引起暴雨,山洪暴发;海底火山还会引起海啸;影响气候;在火山周围地区引起地震。同时,有的学生指出火山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生成矿床,制造新的陆地;火山灰又是肥沃的土壤,能给人类提供地下热水;还能阻断河流,形成瀑布和湖泊,制造旅游风景区等。
通过探究,学生们集思广益,从自然灾害中寻找有益的东西,从不利因素中寻找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害为利,为人类服务”的观念。
2.在创造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不刻意追求固定的结论。
例如,我们在讲“地球上的水”一节时问“为什么河水中盐类以碳酸盐为主,而海水却以氯化物为主?”同时告诉大家科学界对此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现有两种假说:一是认为原始海水来自地球内部岩浆析出的氢氧结合成的水,所以海水的化学成分与河水不同;另一种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贝壳类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水中的碳酸盐,所以碳酸盐成分减少了。最后问学生:“你能不能找出第三种、第四种假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网等有关知识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到实践中去学与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提倡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五、培养思维――论文交流法
留美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进取心――讨论辩证法
我国目前各地区教育的现状大致相同。尽管上级部门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各地区、各学校乃至个人并没有真正去实施。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每天都是为了学生考一个好成绩在忙碌。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以考试为目标。
一、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及严重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
首先,招生方法的单一化。中高考只是以一次考试定乾坤。造成所有的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中高考来进行。其他教育能减则减,能删则删。其次,教学评估简单化。从上到下,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看什么?看考试成绩!再次,社会环境认可度。家长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班级的首要标准就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的学校和班级。
鉴于各地区招生考试的单一化、教学评估的简单化以及社会家长的认可度诸方面的因素,无奈的学校不应试教育就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无奈的一线老师不应试教育就在学校抬不起头,站不住脚,甚至被淘汰。因此,当前各地区的学校存在着严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状:
1.违规的在校时间。为了中高考,有的学校规定早6:30到校,晚10点才放学。
2.违规的课程安排。中高考考什么就开什么课,不考的科目就不开设。有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没上过音、体、美等课程。
3.违规的教学安排。我们的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再重要也不教。例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一概不管不问。老师每天传授的是应试手段与技巧。根本谈不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4.违规的招生手段。许多学校为了招收好学生成立了重点班、3A班、强化班、实验班、火箭班、小小班等,造成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边远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我们的老师,每天充当着应试教育的“杀手”,亲见学生的学习现状。部分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得不到发展;部分学生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扼杀了孩子们的天赋,甚至摧残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很不乐观,超重和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近视儿童越来越多,学生的奔跑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都在下降。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组织有关领导、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文件。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教育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转轨。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让广大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爱生爱校,让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条件之一,并把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改革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完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方式,特别是改革以分数成绩划定学生好坏的简单思维方式与做法,改革完全将升学率作为评估老师与学校的标准。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不留家庭作业,初中生每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作业布置做到“精选、精批、精讲”。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在校的考试次数,取消各校的周测、月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取消学校给老师排队排名,更要取消给学生排名排队这一伤害师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5.改革考试的内容。减少中考的考试科目,降低考题的难度。各学科考试内容要围绕不仅仅是考知识掌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考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考试的重要地位,让中高考起到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
6.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教学、发现教学、愉快教学等模式取代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生在校外学各种特长转移到学校上来。学校逐步成立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各种乐器、书法、绘画、舞蹈、歌唱、演讲、朗诵、主持、读书、体育兴趣小组等)。做到时间、内容、辅导、人员四落实。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全面实行平衡分校,平衡分班制度,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尊重师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学生。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要的是改革考试制度及评价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是我们共同的任务;使学生快乐成长、师生身心健康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幸福。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附带一提的是,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例如,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论文摘要: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中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学校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中父母的过高期望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使中学生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变化,给他们的适应带来很大困扰,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诸如焦虑、自卑、孤独、固执、偏激以及离家出走、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中学教育的音乐教师在本文谈谈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 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崇高信念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其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好地克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舞蹈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这么多的优势,我们教育者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呢?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体会: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由于他们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初中学科增多,知识内容加深,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由此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弄的整日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一)街舞的特点和种类: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1、健身街舞
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
2、竞技街舞
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
3、表演街舞
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
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
(二)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循序渐进:在练习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必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度和高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应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街舞的基本步伐:踏步、侧并步、侧交叉步、开合跳等动作;基本身体动作:肩、胸、腰、臂、髋、膝等部位的动作及手臂与身体的波浪练习,大致接触地面技巧动作(地面技巧简单动作,如头手倒立、手倒立等)。
3、能力培养:街舞的动作变化极为丰富,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充分显示了对身体全面的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极大地体现出身体动作的均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故经常参加适量的街舞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另外,街舞是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音乐节奏,可以任意组合动作,或是即兴想象发挥,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参与个体的智力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结语: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有形的音乐。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人们的耐受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心智和体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度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 ,不仅不妨碍学习 ,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多方面才能 ,让他们能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其有益。在中学实施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使舞蹈教育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余红盈.试论街舞运动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08(10)
关键词:自身素质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253-01
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是指教师生命潜能和自身价值的有目的性、方向性和策略性的延伸与扩展。本着为建立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精准的专业学识、超强的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特别是针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成形的小学生,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十分重要的。而针对于当前学校教育形势,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更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1 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所谓全面提升,是指教师自身所蕴含的全部潜能被激发后的多方面发展,如教师的德、智、体的多方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人、公民、职业者的结合体,他必须胜任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能够承担社会人的各种责任。在日新月异、变革剧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在自身职业岗位上做出成绩,而实现这些的关键正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高、较全面的素质。
1.1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是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社会的知识的人群,肩负着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职业素养代表未来的教育发展程度,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满足职业对知识的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
1.2 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断进行自身素质提升,从教育的思想、教育的体制、教育的管理、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1.3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是胜任职业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教育人的职业,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并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沟通、协调和传授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更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1]。
1.4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地用自己先进的理论、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个人行为、高尚的信念去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2]。
1.5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使命不是知识的复制机器,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自我完善教育者,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
2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方法
当今“教育为本”的理念呼唤教师的自我更新的意识,首先要教师发展全面的、完善的人格,教师本人应不断的向着自身职业的趋势努力。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3],要求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动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发挥,也使得实践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并可促使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形成,成为促进专业发展的新因素。教师发展的方法,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
2.1 在广泛的学习中求进步
当前的教学改革形式是不仅要学,而是要清楚“怎样学”。当今,“学习型社会”逐步的建立,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个问题严峻地摆到了我们每个人面前。教师个人应建立专业责任感,对个人的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计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的发展需求。
2.2 制定自我的发展规划
教师应规划自我的职业方案,对影响发展的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整理,使职业发展的道路较为平坦、成功的机会更大。规划自我发展方案的步骤:第一,不断梳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第二,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第三,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前行;第四,评估发展方案。
2.3 积极参加在职的学习与培训
工作期间的学习与培训是更新、填补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快、操作性好的工作期间培训的模式。它基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求,聘请专家传授,教师个人积极参加,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2.4 有步骤地进行教学领域的研究
教师参加的教学领域的研究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领域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加深理解课堂内容和改善教育实施,逐步扩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实施能力[4]。
教师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实践和现象的反馈,发现问题和新现象的含义,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使研究成为专业生活方法;之后则体现为对新的教育的问题、思想理念、实施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
2.5 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它激发了教师完善自身的专业领域发展的强烈的愿望,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能有效加强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归属感,提升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心,使教师对工作有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并推动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和长足进步。
2.6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自我专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动的积极地寻找专业发展方向,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为此,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资源[5]。教师必须与其他地区与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以促成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60-61.
[2] 粟高燕,杨敦树.论反思与创造型教师的成长[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3):27-29.
[3] 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31-37.
【关键词】后浇带;模板支撑;勾环混凝土模板。
一.梁板后浇带质量保证的支模方法
随着新建建筑物的体量的逐渐增加,为了消除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沉降不均匀、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及温度应力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分别留置了后浇带。这个后浇带就是宽度扩大化的施工缝,在混凝土施工中,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好,会引起一系列的质量通病,如出现贯通裂缝等,且后浇带的质量问题比一般的施工缝还要严重,甚至会因为后浇带两侧的主体结构因为施工方法不当,改变结构受力状态而遭受破坏。为了解决后浇带施工质量问题,采取后浇带部位模板单独铺设,支架采用独立的快拆架体,用大横杆和两侧架体连接,保证稳固,两侧模板拆除后能独立保留,中间设置门型施工通道,方便后续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梁板模板及支架计算----后浇带模板及支架配置-----后浇带两侧模板及支架配置----后浇带模板支设----后浇带两侧模板支设-----后浇带两侧模
板拆除-----后浇带模板支架通道搭设。
2.操作要点
2.1、梁板模板及支架计算
根据工程的楼板厚度、梁的高度、宽度及建筑物的层高等内容,采用PKPM模板安全计算软件计算梁和楼板模板的板材种类、厚度,计算模板主龙骨、次龙骨的选材、规格以及间距,计算模板支架的选材、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结合模板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制定详细的梁板的模板支设方案。
2.2、后浇带部位模板及支架配置
后浇带通常留置宽度为800-1000mm,根据后浇带宽度配置竹胶板。竹胶板宽度比后浇带两侧各宽出500mm。竹胶板下面沿后浇带纵向铺次梁,采用60*90mm木方。次梁下铺主拖梁,根据计算采用60*90mm木方两根并排使用,长度同竹胶板宽度。次梁间距根据计算确定。模板支撑架体采用快拆脚手架,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根据计算确定。
2.3、梁板模板及支架支设
梁板模板支设时,先支设后浇带模板,顺次支设两侧模板。后浇带两侧水平杆伸入后浇带部位,把模板支架连成整体支撑架,使架体稳固,保证混凝土浇注时的安全要求。支设后浇带部位模板时,精确定位支架立杆位置,使之上下层立杆正对,有利于作用力传递,避免后浇带两侧梁板因改变受力结构而造成破坏。
2.4、模板拆除及施工通道搭设
施工段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后浇带两侧模板拆除,只剩下后浇带部位模板及支架,,待到在主体结构完成60天左右且沉降稳定后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经过养护期达到拆模强度后再拆除。后浇带模板及支架的存在,阻碍施工通行。可根据需要,在适当位置搭设施工通道。在方便通行的位置,拆除一根立杆,两侧立杆位置加设加强立杆,增加斜撑及水平杆,保证架体牢固安全,满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需要。
二.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模板制作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利用主体结构施工剩余的混凝土及短钢筋,按照预定方案制作的一种带勾环的混凝土板,提前封闭地下室外剪力墙后浇带外侧,方便基槽回填土紧后施工。混凝土板内预埋的钢筋勾环,既起到混凝土板便于吊装、安装的作用,又起到作为对拉螺栓拉结点固定内侧模板的作用。对拉螺栓一端制作弯钩,勾住混凝土板上的勾环,另一端穿过墙体内侧模板,拉紧固定。
1.主要工艺过程:预制板钢筋绑扎、支模及混凝土浇注---后浇带断面处理
---混凝土预制板安装---外墙防水施工---后浇带内模板支设---浇注混凝土
2.操作要点:
2.1、施工准备
地下室外剪力墙模板拆除后,在后浇带外侧混凝土板安装前,拆除混凝土断面的钢丝网,剔除表面的浮浆及疏松的石子,清除钢筋上的混凝土浆皮。
2.2、预制混凝土板
利用主体工程剩余的短钢筋,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剩余混凝土和用空吹法收集的输送泵内的混凝土制作钢筋混凝土板。板厚80mm,宽度比后浇带每边宽出300mm,高度根据地下室层高均分成几块,大约每块800-1000mm高。每块板预埋4个φ12钢筋钩环,一是起到运输吊装作用,二是起到安装固定作用。
2.3、混凝土板安装
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板数量满足一处后浇带使用时,利用塔吊停歇空隙,组织混凝土板安装。后浇带外侧提前搭设好脚手架,准备好坐底砂浆,塔吊将混凝土板吊装到位,配合安装人员在混凝土板与剪力墙接触部位及上下板之间抹坐底砂浆,保证封闭严密。板安装到位后,剪力墙内侧配合人员用铅丝穿过混凝土板上预埋勾环,临时固定在剪力墙钢筋上。预制混凝土板表面用砂浆找平,做防水,基槽回填,
2.4、后浇带内侧模板支设
在主体结构完成60天左右且沉降稳定后,支设地下室剪力墙后浇带内侧模板,支设模板前检查或完成后浇带部位止水装置,并再次清理后浇带部位杂物。支设内侧模板时,首先用φ12对拉螺栓一端制作弯钩,勾住预制板的钩环,一端穿入剪力墙内侧木模板,卡紧,固定牢固,浇筑混凝土。对拉螺栓中部焊止水钢板。
三.质量控制措施
1、确保所用材料质量应合格,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后浇带模板及支撑架所用材料质量合格,强度、刚度及支设方案满足《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要求。
3、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整个界面按照施工缝要求进行杂物清除,之后用水冲刷干净,并连续保持两侧湿润不少于24小时,以便于保证混凝土浇筑后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避免后浇带两侧形成贯通裂缝引起渗水。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2周。
四.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本施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结构不因受力变化而变形破坏;
2、后浇带和两侧混凝土接缝平整光滑,不出现贯通裂缝。
关键词:高职教师 信息素养 培养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也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在认识、形态层面,既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信息能力,既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变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获取信息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生成信息能力。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介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创造信息能力。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道道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发挥信息的效益能力。善于运用接收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信息协作能力。是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能力。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性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呵护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二、培养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起初的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教师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既可以年级组为单位(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课程),也可以学科组为单位(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如数学组培训如何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或者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
培训结果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机考试考查操作能
力;也可以电教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要有效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尚未到位。
(三)以制度的约束为保障
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学校成绩档案系统,某些学科教师不及时将成绩输入汇总上来,某部门网页没有及时更新等,应该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培养让俺们信息的素养。建立考核机制,对在培训中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以及在网络应用或信息领域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等。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有助于信息化推广的相关评价制度。
(四)创造条件让教师自己培养信息素养
1.网络上阅读。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当代信息技术正使这三大基石发生裂变。阅读方式的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 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2.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用电脑写作,不仅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3.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4.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家庭藏书管理、帮助子女学习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五)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 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 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新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汇报课和研究课。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等。应用到教学中,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效率,落到实处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
总之,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与传播者,高职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在教育观念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