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艺术空间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艺术空间是艺术家用特定艺术形式营造出的一种空间,它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潮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进程。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由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二者共同作用,唤起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并使其了解公共艺术的精神所在。其中,外部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人文的空间,它是对城市身份的一种外在标识,能够带来视觉冲击力。内部空间则是一种精神取向,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怀,并承载着城市的内在精神,更加注重观者的感知与反映。
一、公共艺术外部空间
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利用城市外在空间将艺术创意传递给公众,并将作品镶嵌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以达到传递思想、美化城市的目的。所谓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就是公共艺术的外部造型,它是创作者思想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艺术家利用作品的外部空间对城市空间进行解读,同时构成艺术形式与公共空间的对话。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一种相对的空间概念,它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公共艺术带给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公共艺术既有静止的艺术形态,又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绝对的空间表现与相对的空间表现。其中包括写实、抽象、具象、另类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与外界空间相辅相成,表现形式与外部空间紧密联系,艺术家利用城市的现有空间,创造出具有艺术内涵的人文空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或是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带给公众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云门》(图1)。这件作品位于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内,是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其造型设计简约,灵感来自于液态水印。整座雕塑由168块不锈钢板焊接而成,长20米,宽13米,高10米,拱底最高处距地面约4米,重100吨。这件作品以憨态可掬的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由于曲面的造型,很多人将其称为“豆荚”。除了造型之外,这件作品的材质同样带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颗“银豆子”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在表面看到被反射之后变形的城市轮廓。作品表面完全看不到任何接缝,过往路人除了惊叹精湛的工艺之外,也被《云门》上反射出变形的城市和自己所吸引。靠近《云门》,人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神奇的空间。站在《云门》中间,弯曲的“银豆子”表面使得周围的影像变形、重叠,形成多个神奇的异形影像,如入奇幻之境。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云门》上面呈现的景致都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城市形态和千禧公园是《云门》生存及产生变化的客体,正是由于城市空间的变化,再加上作品独特的材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丰富的变化和奇妙的艺术感受。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结合城市空间,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造型、材质等手段,将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传递给观众,使其从整体的外部空间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家的精妙创意。
二、公共艺术内部空间
如果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直观地将艺术家的作品展现给公众,那么其内部空间则表达了艺术家对作品的深层次诠释,使作品通过外在表现形式,传递出内在的寓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蕴藏了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和对外部空间的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借助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传递自身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对城市文化的解读。简言之,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是一种精神性的空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引导着公众探寻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它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并提升公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水平。如深圳的园岭社区有一组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共艺术作品,名为《深圳人的一天》(图2)。这件作品历经17年的风风雨雨,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普通的雕塑作品,然而它却影响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来源于一个平民化的构想,设计师和雕塑家在20世纪末的深圳随机选择了一天,并在路上随机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18个行业或领域的人,包括教师、外来求职者、工人、中学生、公司职员、退休干部、企业家、设计师等。这些模特并没有按照传统典型化的方式挑选,而是遵循陌生化和随机化的原则。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创作者从园岭社区出发,只要遇到愿意合作的人就可以邀请其成为模特。这一特殊创作方式,开启了公众参与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些随机参与的市民,无意中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圳人的一天》可以说是20世纪深圳市民生活的纪念碑。设计师和雕塑家除了将模特翻制成一比一大小的青铜像之外,还以一比一的尺度制作出与他们身份相关的各种道具,如清洁车、自行车、电话亭等。在这组群雕中,还有4块镜面一样的黑色磨光花岗岩浮雕墙,上面复制了1999年11月29日这天的城市生活资料,包括城市基本统计数据、报纸版面、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报告、股市行情等。这些信息跟18位市民一样,被永远铭刻在城市的记忆中。当人们走进艺术家内心,认真聆听和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探索创作背后的故事时,才能真正解读出公共艺术的精神。在《深圳人的一天》中,雕塑技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与过程。老百姓的生活在大多时候是平凡的,而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模式,让平凡人和普通事件成为纪念碑的主角,让大众真正成为公共艺术的主人。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向市民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在这个案例中,可以领略到公共艺术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通过外在形象,传递文化内涵,使作品既具有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又能够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外在与内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完美诠释。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精神表达需要一个被公众理解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只有了解了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才能真正体会一件作品存在的价值。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理念,以及希图2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局部望通过作品传达的精神,是由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共同演绎的。
三、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探索
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二者在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诠释出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空间的精神性表达。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创作过一件名为《漫步》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外部空间形态非常简单,以一个黑色拱形隧道廊为主体,上面布满了各种色彩的画,在主体下方安置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画作。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笔者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精神的表达,因此减弱了外部空间的形式感。这件作品上面形状不一的画作来自许多人,有专业学过绘画的,也有没学过绘画的,以及各种职业和年龄的参与者。这些随性的画作,能够反映出参与者当时的心境。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都不尽相同,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有参与感和互动感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完成这件作品。通过画作的色调、风格、肌理等不同表现手法,反映出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状态,而笔者做的就是将这些独具特色的画作用艺术手段组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件作品不仅是属于笔者的,更是属于这些参与者的。当参观者初次看到这件作品时,可能无法深刻感受到什么,只是对主体下面安置的镜子表示好奇。镜子的本意是想反射出上面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画作,通过了解笔者创作背后的心理历程,大家的感受是:在镜子中看见别人的画,也会看见自己的,很显然所有画作无一雷同,这正说明,尽管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大都一样,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环境就是拱形隧道,社会就是镜子,既反射出别人,也反射出自己。环境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也都有着不同面貌的自己。公共艺术的魅力在于,让人置身其中能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深层次的思考。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作品,在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受到更多内涵。《漫步》这件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公众性和文化性的特质。结合社会、生活、文化于一体,笔者希望运用一种公众参与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涵,除了展现作品的外在美,同时也诠释出作品内在的寓意。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亚,邹兵.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规划,2004(12).
[2] 林仲煜,胡纹,金伟. 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科技人文特色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空间来说,其同建筑物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地铁的空间形态更加单一,每一节车厢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大多低矮狭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觉得空间十分单一,再加上乘坐地铁的人群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铁处于地下空间,是一种无窗且封闭的状态,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无法获取自然光线,无法得到视觉上的体验,这会使乘客产生一种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离感,进而让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到沉闷或者压抑。不仅如此,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这使得乘客的视觉焦点往往因为速度而变得游离和焦躁,在高速流动下降低了与空间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动性,从而提升了乘车的单调感。此外,地铁人流密度较大,往往在狭窄的空间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这种空间中感到沉闷、压力、疲乏。对于南昌地铁来说,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来提升地铁空间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够最大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美感以及舒适度,让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适感,提升其良好的体验性,进而提升乘客在地铁空间的舒适度,由此可见,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突出地铁空间的结构科技人文性
在设计南昌地铁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在科技人文目标下,努力完善空间结构,提升结构设计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视觉效果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承重或者支撑构件,提升其流线性和平滑性,应用更加精细、有质感的材质,展示结构体系的生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对于一些较为生硬的构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压缩,以此来有效提升构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过这种科技人文化的结构设计,让乘客可以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取更加舒适的感觉。
(二)提升地铁空间的便捷性
目前,地铁的设施更加系统完善,特别是地铁空间内,积极设置了诸如环控通风系统、综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屏蔽门、保安装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规制这些设施,只是简单进行吊装的话,无疑会极大降低地铁空间的美感,且杂乱的管线和结构也会进一步压缩地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这些设施,本着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车环境的理念,对各种管线和设备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可以有机统一的终端设备,将其进行合并,以此来释放更多的空间,对吊架的设计,要对内部的构件进行包装和集中,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生动的表情或者颜色等,做到变乱为美,让这些设备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科技理念提升设备的感性特点,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车体验。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
地铁狭长低矮的空间特点往往给人压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铁中最直观的装饰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结构和管线,也需要提升其装饰的美感,通过科技设计来提升空间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的舒适感
为了有效提升地铁空间的舒适度,要对构件和设备管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间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功能设备的空间安排,要注意提升视觉感受上的明亮宽敞性,提升设备的间接有序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明亮宽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光源来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广告、地铁运行中外部隧道墙壁的光影及图片等内容提升地铁乘客感受的多样性,发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线,带给乘客温馨和安静感觉。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表皮装潢的明亮性,这样就能够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明亮宽敞,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务。
三、结语
在地铁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设置空间内部的各个环节,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美观性,提升整体的宽敞明亮度,提升空间的简洁舒适性,能够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
[2]李祥文,王君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在要求便捷、绿色交通出行的基础上,也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出入口、垂直交通空间、站厅空间,以及天花板、墙壁、展台空间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艺术作品展现的空间。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色彩、照明、绘画、雕塑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新文化,也能够展现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简约性、本土性以及传媒性等特点。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品位与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地下空间,地铁站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人流集散,因此,设计师可通过色彩、形态等要素来表现地下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精致的艺术加工来提升人们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出入口空间设计:车站出入口主要功能在于连接车站与地面的空间,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程度最为直观地体现。车站出入口的外形设计、色彩应用、材料使用更加偏向于城市的常规建筑,因此车站出入口也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建筑材料的发展程度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在车站出入口的设计方面,不仅要体现出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点,保持其节点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周边的广场、建筑底层空间、公园以及街道等要素融合在一起。2)站厅空间设计:车站中间站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这一空间多处于地面与车站的站台之间。站厅通常设置有较少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有LED(发光二极管)大屏幕,作为传媒宣传的主要媒介。这一空间界面给予了设计师较大的发挥艺术灵感的空间。在艺术表现方面,设计师可以充分采用室内装潢的材料、照明以及色彩原理,重点突出车站的设计主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让乘客得到视觉享受。3)天花板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中,能够最为直观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部分就是地铁站的天花板。天花板多为长条形状,占视觉空间较大。天花板的位置较为特殊,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能够避免地下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在车站的天花板设计装饰方面多采用简洁的现代元素,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来添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可以通过立体装饰来增强空间感。4)垂直交通空间:车站的垂直空间为车站不同层间的连接空间,会设置阶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车站的出入口朝着不同的竖向空间层面延伸,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其功能性。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主要包含灯具的选择和环境格调的设计,通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出具有韵律感、色彩感的空间环境,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的单调感。许多城市增加了阶梯的数量,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电梯的能源消耗。5)墙面、地面的设计:在车站中,乘客视觉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车站墙面与地面。墙面的设计通常会采用动静两种形态,静态设计多以墙面艺术为主,动态设计则可以结合列车的形式与图案拼接达到动态的效果。这两种设计都有相应的广度和范围,对材料、图形、造型、光影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城市社会文化。地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应用性最高的部分,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车站空间设计对乘客的人文关怀,在乘客生理方面,要确保地面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乘客摔倒情况;在乘客心理方面,可采用颜色暗示法来营造出安全的效果。墙面与地面要达成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既能确保车站空间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功能性。6)站台空间设计:站台是车站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站台除了必要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之外,也应当具备清晰明了的空间标识,重点突出站台的视觉效果。因此,在站台空间设计中要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使乘客在候车的过程中能够从站台空间中体会到艺术的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地域性。7)公共设施空间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区域,覆盖着非常宽广的范围,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有着超越运载能力的情况。完善的公共设施空间能够为滞留在车站空间中的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公共设施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考虑到能否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充分体现出车站空间的人文性,为乘客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服务。
3结语
一、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它的发展
公共空间相对来说不受空间的限制,公共空间不像私人空间是被给定的,它的空间的大小乃是设计的结果。设计人根据公众的实际需要,如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文特质以及公众的审美需要,设计出公共环境的空间大小,如果必要,可以动用政府或者社会的力量来组织、安排,落实土地需要。所以,公共环境的主持人有什么样的理念,设计人士具有怎样的艺术水平,这些显得很重要。公共环境在空间上可以更多的考虑向外伸展,公共环境应该寻求“广大”。根据公众的分布,决定环境的大小,这里需要可预期性,如人口可能增长的情况,人员流通情况。所以公共环境的建设需要有前瞻性,尽可能的往大处着想,需要一个广大的气象。
二、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性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的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里面,也相当深入的渗透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1)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2)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品;(3)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是环境艺术系统。环境艺术即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三、公共空间环境艺术在当代的影响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型学科。其中公共空间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活动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达情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如何在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空间艺术生命力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价值。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四、公共空间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一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位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空间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
因为世间万物的差异性而产生的美,所以通过每座城市的不可复制性的“情景”来传承这种差异,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基础建设是本阶段的重要任务,城市精神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的人类历史情感建设是一个长期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仅满足公共空间的物质、视觉功能的建设策略已经不能促进公共空间质的飞跃。根本在于深入地探究影响公共空间本质的“情景”因素,才能促使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的飞跃。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 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 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 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 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 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艺术家通过玻璃的材料语言的巧妙运用,把玻璃原材料的材质美感强化表现出来,使我们对于材质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同时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运动过程中的媒介,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艺术家大多敢于打破常规,挖掘并创造出玻璃材质的无限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打破对于玻璃的社会认识,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同时在玻璃材质的特殊性的影响下,玻璃造型艺术作为单独的艺术学科,也在不断地展现给公众越来越多的超乎想象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玻璃艺术;无限可能性;材料语言;独特魅力
第一章 玻璃艺术存在的意义
第一节 玻璃艺术的概述
何为“玻璃艺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艺术”为主体,“玻璃”为载体的玻璃造型艺术,玻璃视觉艺术。 玻璃艺术作品具有独一无二性,纯手工性,出自艺术家之手的。在现如今这个我们被工业化产品包围的大环境里,工业化的产品往往体现出“绝对准确无误”、“毫厘不差”、“更有效率”、“精密”等等优势,故而相较于手工艺艺术作品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为广泛的运用。我们在无形间习惯了这种工业化产品,工业化产品变得生活化,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工业化产品一方面在消减着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但在另一方面也在促进传统手工艺中精湛的手艺的价值体现。本文正是基于玻璃手工艺艺术中的独特美感以探索、分析玻璃的材料语言美在视觉符号中的体现。
玻璃热成型铸造工艺是高校玻璃艺术专业经常接触的制作工艺。如图一,艺术家韩熙的作品《林吻》,作品采取玻璃铸造工艺,艺术家灵活的运用玻璃定位烧制的方法,在玻璃热成型模具铸造工艺中,玻璃的设色,色块的安排与颜色的流动性都是会在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极难控制。玻璃艺术家韩熙就很好的控制住了平面玻璃在烧制过程中的色彩问题。《林吻》系列采用玻璃热成型模具铸造工艺中的色彩定位烧制法和二次铸造法,即将已经烧制成功的平板玻璃按照艺术家的方案设计准确的排列在模具中,在通过透明色料提亮作品的透光性。最后运用精密的窑炉中高温烧制下气泡浮动温度曲线和高温铸造下色彩流动的温度曲线相结合,最后烧制成功这一组非常有玻璃色彩语言的作品。这两组玻璃作品中的玻璃的通透性,色彩的流动性,色彩的层次性,气泡的大小控制上等等方面都比较好的运用和体现。是一系列较为受到社会公众好评的艺术作品。
第二节 玻璃艺术的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特点
玻璃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最常见的就是模具铸造工艺,即将制作好的耐火材料模具和玻璃原料放入窑炉中经过高温融化后自然流淌到模具里,已达到艺术家在造型上的预期效果。玻璃铸造作品往往被放置于博物馆以及高档的酒店中展出陈列,由特定的展台及灯箱光源投射。由于一般玻璃铸造的作品的尺幅较小,同时玻璃艺术作品的空间表现力较强,能够通过玻璃材质的转折、凹凸、或叠加等等方式来传递出空间中的景物,并且利用玻璃的材料语言进行变形,抽象。由于玻璃材质的众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此玻璃艺术作品不难在一些高档场所的空间中发现。
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中,收藏着世界众多玻璃大师的优秀作品,作品是当代玻璃艺术大师史蒂芬・温伯格的著名玻璃作品《船》系列,作品利用表面的凹凸和精准的气泡的浮动定位,使得这件作品在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都能看到整个空间的景象,同时作品采取与其他金属材质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极其富有美感的自然龟裂肌理。
玻璃吹制工艺是玻璃热成型工艺中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工艺技法,虽然由于其工艺技法的限制性较大(作品必须是由吹管导入空气使玻璃表面膨胀,因此作品总会是中空的),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总是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作品是戴尔・奇胡利的玻璃庄园的艺术作品,一艘载满五彩斑斓的玻璃植物的木船。垂直而成的玻璃球由于其壁较薄,同时密封性较好,故而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展现出一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在长满荷叶与各种外形奇特的植物中间,我们很难分得清楚那里是植物,哪里是艺术家的作品。如图二。
玻璃镶嵌彩绘花窗是学院派玻璃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这是一门与公共空间衔接密切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比较好的在作品中体现出平面画作的效果,并且能够在借助阳光下从建筑内部观察或夜间借助灯光,在建筑外部观察的时候,以“光传递画”,由于光的穿透性,玻璃被投射在空间中五彩绚丽的色彩,因此在西方的教堂中,尤其是基督教堂或天主教堂或东正教教堂中,经常会看到玻璃镶嵌绘制结合的彩色玻璃窗,西方人往往认为这种光线能够净化信徒的内心,洗涤内心的污秽,并且能够起到在与上帝沟通过程中的心灵桥梁或心灵之路。
第二章 玻璃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玻璃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玻璃作品的色彩在光源的穿透下往往呈现给我们极其清澈的色彩,是其他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这与玻璃材质的自身透明度有关。如今玻璃技术的发展迅速,玻璃已经达到了所有材料材质中透明程度的顶峰。也正是这种高透明的特性使得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是社会大众对玻璃材质的优势的认可。
公共空间中玻璃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整个空间变得极其富有趣味性,彩色玻璃艺术家的巧妙布局后,整个空间的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在这些作品中,玻璃通过光线传播出来的清澈的效果绝非其他材质所能代替,彩色的光线渲染极其清澈透明,具有极好的穿透力,能够使行人在其中很容易地受到活泼的色彩洗礼。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导的艺术设计与手工艺能力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学院,它的办学理念:认为创作能力只能启发、引导,而技术知识则可以传授的意念,把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模式,以创造美观兼实用的作品的能力,才能使艺术与技术完美统一。包豪斯的造型学院的公共空间艺术专业,主张创意能力,突出材质和色彩,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理念。在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中,雕塑就是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创作材料、工具的使用,后者是专注于使学生领会如何观察并对其作品进行整合能力的运用,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创意思维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向
古代人类进行创造活动时,根据生活的需要及经验,具备一定的周密构想去实施计划来完成设计制作。随着人类不断的创造活动设计,从最初的制造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开始,迄今设计包括的范围及用途广泛,已从使用发展为鉴赏价值,现代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
从古人美学观念的角度,先哲提出文质相称。文是文华,质是质朴,它们代表了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后天与先天的相互关系。并用合度而完美的形式,再艺术地创造表现出来。而西方传统多为细腻、洁白的大理石,非洲多为木料雕刻,都显示材料的质地美,这种材料质地上自然的色彩美是材料的本质美,它神秘、深邃、融合着人的淡定坦然,给人一种其境身临的感悟。在非洲木雕和印第安木雕中,有许多着色的用软木做成的雕刻,表面毛糙,经常涂染色彩。一般白色、黑色和红褐色三种,大型雕刻常用其他材料作镶嵌物。如玻璃、金属、贝壳、玉、珠等。印第安木雕中圆柱式着色木雕(图腾柱),在人、鸟、兽的柱子上,有大量的几何图案装饰,这与他们的民族宗教图腾崇拜紧密相关。
非洲的传统工艺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纪非洲受到殖民文化较大的影响,产生了不少土洋结合的工艺品,无论在装饰豪华的工艺品商店里,还是简陋的自由市场的地摊上,都具有浓重的非洲特点。如肯尼亚的红木雕刻、动物造型,娴熟的雕刻技艺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下,栩栩如生、目不暇接、美轮美奂。
当代艺术除了要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敏锐的视觉意识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视觉表现形式规律。包豪斯学院建立的宗旨就是把建筑与雕塑、绘画等现代艺术综合成为新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的量化过程,成为当代艺术物象意念的典范。
对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的加波(Naum Gabo),制订了彻底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原则并细化成为包豪斯的教学过程。他要创造一个空间立在――图案样式――一种图案所传递的流线性的冥想的感觉。这种想法同样在许多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中出现。
艺术的要素有基本的运动节奏――即对真空认知的基本形态――创造一种关于时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结构主义的目标。
运用立体主义时期视觉艺术的空间理念,创造几何化的节奏、韵律、对比的建筑立面和空间,组成他的建筑语言的交响诗,与自然进行对话。
二、意象形体空间的表现与环境
人的创意思维能力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人对材料的认识越深,掌握的技术手段越丰富,各种成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便会自然产生。通过各种技术表现以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是当代艺术的特征。
而后人们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之加深,造型趣味和能力的提高,自然会发现并利用扭曲这一有趣的成形手段,使之对材料进行挤压、拉升、扭转等表现,根据材料的可塑性加以调整形体,从而产生形体的不同效果。在形体的圆弧线和流动交互的线面关系中隐含有某钟不确定因素,这种因素如能与有较强空间感的造型结合成为一种艺术趣味的愉悦。
我们倡导环境意识思维培养,环境是雕塑的辅助体系,即环境是形体空间的构成部分,如半抽象的形态适合创造一种虚幻的抽象意境,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互依存、融合的关系。
对形体与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形象上有了完整的印象,才能从硬质材料体量概念上进行的取舍。
意象空间形式是对空间的感悟。它是在不增加形体对空间的实际占有的基础上,用形体的动势、体面变化、透穿、指向性来扩大形体的空间感。它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度量提示和方向提示,调动观众的视觉空间经验来取得的。形体意象空间的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能反映出作者的空间悟性与艺术修养。
意象空间形式可分为动势空间、体面空间意象、通透空间意象、指向性空间意象等形式。
艺术空间大师亨利・摩尔的作品主张形体空间在雕塑中巧用凹弧面与虚空间形象,凹弧面的对比使物象能产生坚硬的转折线,并在光的显现下能起到界定体积交界的作用,给人以超越实体界定的空间联想。
亨利・摩尔的雕塑、木雕作品通过对外壁的穿透表现出来,在形的塑造上多出了一个负形造型使内部与外部空间穿透流动,把观者的视觉从外部引入形体内部,同时由于内部形体受光较弱并产生投影,加强了形体层之间的色度变化,更使物象产生强烈的空间感,超越了一段同等体量的木料所给人的空间占有印象。
运用透空的表现来借用环境空间,对物体作穿透处理使透洞把光线、环境景物引入物象内,起到对环境空间的借用,其原理类似建筑艺术中的借景。中国传统建筑物中常用的花窗、西方现代建筑艺术中的落地窗、景观电梯等,都是为环境空间扩大意象空间而设计。
在物象头部形体上透空,增强了空间感与情趣,对透空的运用,必须在符合造型表现意念和增强造型完整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使透的负形与整体造型在形式上一致。
题材风格的造型需要与设置地域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周边景物相吻合。现代装饰雕塑、木雕设计成为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对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是围合性的空间,室内空间是根据人的需要围合起来的容体积。室内环境由于受使用功能的限制划分为主次空间,室内装饰木雕与雕塑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的作用强于室外,根据特定需要对室内格式辅之以光照,比室外雕塑方便。因此,不同的功能的室内雕塑、木雕设计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及相对的表现特性。
环境决定了对视觉审美功能的要求,诸如距离、大小、材料、造型样式,作品主题等等,标识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进步风貌;聚焦公共空间视点;点化城市环境人文脉络。
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负形艺术这一概念,已运用于艺术表现中,无论是一个透空的洞,还是实体交错形成的负形,都成了雕塑中密不可分的形象。因此,有意识地在创意中加强负形造型,有助于烘托物象和影像效果,使作品表达更丰富。
现代装饰木雕是意象创意设计与手工艺、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的产物,形成的是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结构系统的一个整体。技艺是材料与工艺技术的结合,应培养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兴趣的能力。装饰木雕雕刻技艺自身有特殊的语言表现力,雕塑家通过雕刻来表现情趣与形体感。特别是因从外向内凿击雕刻而产生的集聚力,材料的凿击、打磨后留下的特殊肌理表面质感,都是雕刻这一形式带来的特有的美感与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则无法用其他的成形技术来获取。由于木材料是受大众喜爱的自然材料,而且各有其独特的质感,这便为雕刻艺术在工艺美术、装饰艺术与设计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