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灾害防治

水灾害防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灾害防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灾害防治

第1篇

【关键词】“2·6”突水;次生灾害;老空水疏放;经验教训

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旗山煤矿-700m西二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北邻潘家庵井田,边界煤柱40~70m;西与权台煤矿相邻,边界煤柱40m。该采区开采下石盒子组3煤,煤厚4.5m,工作面标高-700~-790m,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斜褶曲,综放工艺,于2009年6月采区回采结束,回采过程中主要充水因素为顶板砂岩裂隙水,顶板淋水量最大为17m3/h。

2010年2月6日,旗山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突水灾害,致使该矿-850m以下水平被淹。“2.6”突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韩桥煤矿-200m运输石门水闸墙附近的围岩中存在隐伏的过水通道,在贾汪矿区高压老空水的作用下被冲刷扩大,由渗透流变为管道流,进而发生特大突水灾害。“2·6”突水灾害发生后,2月8日潘家庵风井水位升至最高值-4.2m。2010年3月21日发现旗山矿-700m西二采区轨道下山与-770m辅助大巷交叉点处有出水现象,水量为8~9m3/h,此时,潘家庵风井水位为-21.33m。4月29日,-770m甩道口涌水量增大至245 m3/h,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0.35m。6月6日完成了“2·6”突水灾害过水通道的封堵工程,截断了贾汪矿区老空水进入潘家庵矿区的唯一通道后,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88.72m,-770m甩道口涌水量为201m3/h。分析认为是潘家庵井田内的老空水在近7.2Mpa的压力下通过边界煤柱顶板采动裂隙和老顶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所致,通过水质化验及对比,进一步确认了水源为潘家庵区老空水。

2 -700西二采区老空水疏放的必要性

2010年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淋水量7 m3/h。-717m小井从未出现过淋水现象。7月16日,-717m淋水量达到15m3/h。分析认为,-700m西二采区老空积水位线最少上升至-705m,否则,-717m小井不会出现淋水。

综合分析看,-770m辅助大巷为岩石巷道,处于3煤层底板内,上覆煤层大都被采出,受采动影响,该巷道回收时,变形量较大,巷道最高处只有1.5m左右。经过老塘水长时间的浸泡,预计局部地段出现冒顶,从而堵塞巷道,导致出水不畅通。而同期潘家庵井田老空水补给量未明显减少,故使得-700m西二采空区老空水位上升至-705m。

而同期矿井正在-700m西二胶带下山及轨道下山修护巷道,-717m小井的淋水预示着在老空水体下方作业不安全,为此,撤出-700m西二采区两道下山巷道的修护人员。

3 疏放老空水方案选择

疏放老空水方案有二:

一是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优点是疏水孔工程量较小,疏水及投孔效果较好。缺点是老塘积水位线较高,施工疏水孔环境不安全。

二是在-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优点是施工钻孔环境安全,但钻距较大,预计150m,疏水效果不好,投孔难度大,且施钻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

鉴于-700西二采区老空水位较高的实际情况,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决定先施工-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

4 疏水钻孔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疏水孔施工前准备工作量较大,主要是巷道修护、铺设轨道及建立排水系统,至8月26日,所有准备工作结束。

4.1钻孔设计

4.1.1钻孔位置及设计孔深:

钻孔位于-850m水平西二小湖系轨道大巷内94302运输巷四角门向里115米处的钻机窝内。钻孔方位角10°,仰角50°,孔深150m。疏水孔设计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4.1.2钻孔结构:

开孔采用Φ133mm钻头钻进21m,下入孔口管21.2m(外露0.2m并带高压法兰盘),孔口管为Φ108×4.5mm无缝钢管。孔口管封好后,采用Φ75mm钻头一直钻进到3煤采空区。

4.2钻孔施工及技术要求

4.2.1施工设备

采用杭州SGZ-ⅢA型300m液压钻机,Φ133㎜和75㎜金刚石复合片钻头,Φ50mm钻杆及250注浆泵等其它配套设备施工。

4.2.2孔口管固设

(1)采用Φ133㎜钻头施工21m后,在孔内下入Φ108㎜套管21.2m,外露0.2m;

(2)套管外口预先焊上与孔口闸阀相吻合的高压法兰盘,用泥浆泵向孔内注入水泥浆进行固管,待套管外水泥浆注满后,关闭孔口闷盘阀,用清水将泵和注浆管路冲洗干净。凝固48h后,用钻机扫至孔底,然后用清水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值不小于4MPa,稳压时间不小于30分钟,如孔壁及周围不漏水即达到固管要求,否则需要重新注浆固管直到满足耐压试验要求为止。孔口管固管合格后,在孔口按装上4吋抗压4MPa以上的闸阀式瓦笼。

5 钻孔疏水效果

2010年9月6日,钻孔施工148m时透13207(二)面老塘,初始水量100m3/h,持续时间仅2个小时,因堵孔,钻孔出水量仅5m3/h。反复进行退钻杆扫孔,出水效果依然不好。为此,对该孔实施扩孔,由Φ75mm扩大到Φ89mm,由于钻孔塌孔严重,对钻孔进行反复扫孔后,出水量仍不大。

6 -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

从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至10月19日,期间并未出现-700m西二采区工作面回采结束时砌筑的密闭墙出现溃水现象。

10月20日根据设计决定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1#疏水孔,设计钻距64m,目标透13208工作面采空区。10月27日出水量达70 m3/h,后期因投孔过程中出现钻杆连接头丝扣被磨损脱落,有15m钻杆遗留在孔中,无法取出,该孔涌水量仅2m3/h。11月4日施工的2#孔出水量最大达110m3/h,疏水效果较好。11月10日施工的3#孔透13208运输道老峒,钻孔出水量最大40m3/h。

通过孔口压力表测定,老空水位稳定在-778m。通过5个多月的有效疏水,截止2011年3月29日,钻孔疏出水量为28.6万m3,-770大巷的涌水量由疏水前的122m3/h降至60m3/h。-717m小井处无淋水,-700m西二采区老空水位由原先的-705m降至-778m,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由疏水前的-612.8m降至-654.2m。目前,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降至-687.3m,平均每天下降0.04m,-770大巷的涌水量稳定在40m3/h。

7 结论

旗山煤矿-700m西二采区老空水的存在,实际上是“2·6突水”灾害的衍生物,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次生灾害。此次疏水工程的实施,是“2·6”突水灾害的延续工程,也是旗山煤矿复产前准备工作的客观安全需求。虽然在疏水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曲折,但还是安全、有效地疏放了-700m西二采区老空水,为矿井早日复产奠定了基础。

第2篇

关键词:北方水稻;栽培技术;典型病害;防治方式我国北方地区要想实现水稻高产,就必须提升水稻栽培技术,根据北方的实际自然环境从育苗、施肥、灌溉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取得高产量,另一方面坚持生态友好的原则,最终达到高产、增产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将对水稻主要栽培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一、北方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一)育苗技术

在播种时应该掌握恰当的时间,播种精细均匀,培育出适龄状秧。应用精苗精栽的培育方式,将挑选出来的精苗进行扩行稀植,通过调整秧苗之间的行距完善栽种空间结构,使得精苗的有效、高效的器官得到充足的生长空间,适当抑制无效、低效器官的生长,建立起安全性较高的支撑系,避免出现倒伏现象。

(二)灌溉技术

在水稻灌溉谷草衡中,应该根据秧苗生长的时期不同以及东北地区不同时间雨水量等气候条件的不同对灌溉水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比如,在苗期植株怕涝耐旱,这一时期则应该减少灌溉频率或者不灌溉,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到了拔期以后则要增加灌溉量,浇适量小水。到了大喇叭口期要特别注意,这一阶段如果灌溉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植株的成活率,导致水稻减产,所以应该大大增加灌溉频率,保证土壤水分含量充足。水稻水量需求最大的时期是抽穗期,在这一时期必须要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随时准备增加土壤水分。

(三)施肥技术

就施肥来说,种植者必须建立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施肥就能够促进植株生长,在不同的阶段水稻对于肥料有着不相同的需求,种植者需要对土壤的成分进行检测,掌握测土配方这一技术,及时对土壤肥力的实际供给情况充分了解,控制施肥量,这样做不仅能够保证水稻土壤肥力充足,同时还能够降低肥料浪费。

(四)科学管理,正确掌握收获时间

杂草会对水稻生长造成影响,因此种植者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普遍会应用除草剂,要想不影响到水稻种植的质量,除草剂的使用必须适量,避免除草剂药害影响水稻生长,减少土壤中的药物残留。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对稻田进行排查,发现缺苗及时增补,提升土地利用率。在水稻成熟以后应该正确掌握收获时间,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对水稻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通常整个稻田的百分之九十的黄籽粒色泽亮、硬度高为最好的收割时间,一些特殊的晚熟品种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时间收获。

二、典型北方水稻病害及防治方式

(一)恶苗病

恶苗病是水稻苗期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北方地区的不同稻区都会出现,普通的会造成15%~25%的减产,严重地区甚至会造成40%~50%的减产。恶苗病发病时期会出现植株细高的情况,同健苗高度相比高出三分之一左右,极少数的病苗比健苗矮小,叶片颜色淡、略窄,根系不良发育。绝大多数的病苗苗期就会死亡。对于恶苗病的主要防治方法一是在品种选择是拒绝选择带病的品种,择取抗病高产的品种。二是将5000倍稀释25%咪鲜胺作为浸种药剂,选择0.5%咪鲜胺作为种子包衣药剂。三是秧苗针叶期1500倍稀释25%咪鲜胺乳油做喷雾,发现病苗及时清理,每亩地使用40ml水稀释25%咪鲜胺乳油进行喷施。

(二)纹枯病

纹枯病发生时可以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两种办法,其中农业防治是在春耕灌水时将浪扎浮沫带出,于水稻田外深埋或者烧毁,避免出现病草还田情况,保证充足的基肥,控制使用氮肥,增加磷钾肥,降低苗期猛发以及后期徒长、贪青倒伏的状况。而药剂防治则可以对往年发病较多的稻田在栽种10到15天的时候使用4kg20%的稻脚青拌40kg细土,撒入田地杀菌,在发病的初期则可以使用100ml5%井冈霉素兑入30到45kg水进行防治,使用时将药剂喷在水稻病害部位,每7到10天一次,喷2至3次效果最佳。

(三)稻瘟病

稻瘟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影响到水稻的每一个部位,并且在水稻种植到成熟整个时期都可能出现,稻瘟病因真菌引起,危害最为严重,严重的可能导致水稻田颗粒无收。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三个,其一,要根据北方地区的积温与气候情况挑选抗病品种,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其二,科学管理水肥,掌握符合实际情况的灌溉技术,按时晒田。在施肥时应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使用农家肥,增加钾肥和磷肥。三是在病害发病之初使用60到70ml40%稻瘟灵乳油或者100g20%三环唑粉剂按亩喷洒,重病害稻田区喷两次。

参考文献:

[1]刘刚.浅析水稻种植常见病害及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14,08:40-41.

第3篇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 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3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 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 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 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 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 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 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3]李晓,李守定,陈剑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9).

第5篇

关键词:水稻;插秧;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

黑龙江省早春气温回升不稳定,而且比较缓慢。为了增加有效分蘖,促进早熟高产,必须适期早插,尽量缩短插秧期,要千方百计做到不插6月秧。确定插秧时期的原则主要根据秧苗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并非越早越好。水稻中苗(3.5~4叶龄)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为13 ℃,大苗(4.5~5叶龄)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为14 ℃。另外还要考虑水稻能否安全抽穗。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来确定一个地区的最佳插秧时期。

1 水稻的栽插技术

1.1整田技术 冬水田在上季稻收后及时翻耕,翻埋残茬,栽秧前再进行犁、耙。烂泥田宜耕少耙,进行半旱式栽培;小春田应抓紧时间,边收边灌水边耕耙,最好犁耙两次以上。精细整田,厢面平整,做到“有水棵棵到,排水时无积水”。

1.2底肥施用 强调“以有机为主,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翻耕时先粗肥打底,亩施有机肥1000~2000 kg,耙田时再施用尿素10~20 kg、过磷酸钙25 kg,氯化钾10公斤作耙面肥。

2 合理灌水

2.1插秧时水层3~5 cm,插完秧地面保持2~3 cm水层,有利于返青;抛秧时水层要浅,一般2~3 cm。

2.2返青时以浅为主,遇大风、低温天气应适当加深水层护秧,一般2~3 cm为宜,决不能干田无水,以防延长缓苗时间和死苗。

2.3分蘖期间,采取浅水灌溉为主,浅湿交替,间歇灌溉。

2.4在水稻有效分蘖终止前后,应根据水稻长势,适当晒、晾田,长势过旺的田块,要提早晒田,多次晾田。

2.5拔节时,要逐渐建立水层,以浅湿灌溉为主,不能干田。在遇到低温天气时要加深水层,防止障碍性冷害的发生。

2.6出穗前叶色不黄的,要适当晾田。出穗开花时建立浅水层,灌浆成熟阶段要浅湿干交替进行。收获前10~15 d撤水,要保证水稻活杆成熟,过早断水会使米质下降。

3 合理密植

3.1水稻宽窄行栽插 按1.6尺开厢栽两行,宽行1.0尺,窄行0.6尺,退窝0.5~0.6尺,每窝栽2~3苗,亩栽1.25~1.5万窝。

3.2开厢条栽 秧龄35 d,按5尺开厢,厢内栽5行,退窝0.5~0.6尺,每窝栽2~3苗,亩栽1.2-1.5万窝。

3.3强化栽培 应具备的条件是,水源方便,生产管理水平要高,且应选分蘖力强的品种,规格一般按行距1.2尺,窝距1.2尺,单行错窝移栽,亩栽4166窝,每窝栽3苗,苗间按3寸距等边三角形栽插。

3.4半旱式栽培 A.厢式半旱,按4尺开厢,厢沟1.2尺,厢面2.8尺,每厢栽4行水稻,退窝4~6寸。B.埂式半旱,按2尺提埂,栽两行秧苗,退窝4~6寸,亩栽1.2~1.5万窝。

3.5抛秧 根据苗龄大小,亩抛1.5~1.8万窝。对于株型紧凑的,适当密植。

4 大田管理

4.1整地与施基肥

一般先旱整后水整,在犁地前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 t、磷酸二铵20~25 kg、尿素10 kg、硫酸锌 2 kg。

4.2插秧

秧龄达到30~35 d即可插秧,行距30 cm,穴距 13~15 cm,每穴插4~6根苗,插秧深度0.5~1 cm,插秧时要保持地表水5 cm左右。

4.3水层管理

插秧后立即加深水层护苗(深度5~6 cm),有利于返青;返青6~7 d后水层可适当浅些,有利于分蘖,返青至拔节前实行3~5 cm浅水层与干湿交替,孕穗至开花期水层深度可达6~8 cm,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或干干湿湿,地表不可裂口。

5 病虫害防治

5.1稻瘟病 在水稻移栽前3~5 d,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 g(1两),兑60斤水的比例喷施。或者在水稻移栽当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 g(1两),或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 g,兑水70~75斤,浸秧10秒钟后,再堆闷半小时移栽,可预防苗叶瘟。在水稻拔节分蘖期,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团)时,可用40%稻瘟灵乳油或富士一号乳油30~50 mL,兑水60~90斤喷雾,可防治叶瘟。在水稻破口抽穗期,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两),或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30 g(一包至一包半),兑水60~90斤(2~3背喷雾器)喷施,可预防穗颈瘟。

5.2稻飞虱 长效性药剂:噻嗪酮(川珊灵、扑虱灵、优乐得、赛旺),有效期25~30 d;噻虫嗪(阿克泰),有效期25~30 d,吡蚜酮(飞电),有效期40~45 d。以上长效性药剂药效发挥较慢,对低龄若虫和卵杀伤力高,应在稻飞虱卵孵期和低龄若虫期施用。速效性药剂:毒死蜱(同一顺、乐斯本、新农宝)、异丙威(叶蝉散)、敌敌畏,主要在稻飞虱发生严重的田块使用,是应急防治的主要农药。兼治性药剂:氟虫腈(锐劲特)在水稻上主要用于防治二代二化螟,对稻飞虱兼治作用较好,有效期较长。

5.3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旋心虫”。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发蔸)、抽穗期,用一包(35 g)90%杀虫单原粉,拌细土20斤撤施。或兑水60斤(2背喷雾器)喷施。

5.4水稻纹枯病 俗称“水稻花脚杆”。在水稻抽穗期,用井冈霉素精粉一包(25 g),兑水60斤(2背喷雾器),对准水稻下部喷施。

第6篇

[关键词]水稻 高产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39-01

水稻种植是辽河流域的主导产业,要想水稻高产应做到六个方面田间管理工作。

一、种植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国审或重庆审定品种,并在田间表现要达到抗性好、优质、适应广、抗性强等要求。

二、适期早播

一般播种期在3月5~15日,稀播匀播,培育矮健多蘖壮秧,在秧田揭膜后及时使用“70%安泰生”25克+“70%艾美乐”5克兑水15公斤防病治虫。

三、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以叶龄为准,一般秧龄在35~45天应栽秧。一般亩插0.8-1.3万窝,每窝须栽足2粒谷,有效穗20-22万。

四、平衡施肥

要重施底肥占70%、,早施追肥占30%,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控制氮肥用量,达到水稻高产,平衡施肥至关重要,在水稻全生育期实际需要施纯氮13-15公斤,磷肥6-8公斤,氯化钾肥13-17公斤,低洼田每亩还要叶面喷施“70%安泰生”100克/亩或增施1公斤硫酸锌肥,防止僵苗,提高产量。解决农民只重视增施氮、磷肥,不施钾肥、造成浪费,引起水稻贪青徒长,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下降的结果。

五、化学除草

稻田杂草与水稻争肥料,争水分,争光照,多生病虫。一般减产10-20%。水稻栽后5-7天出现第一次出草高峰,以稗草,千金子为主出草量占70%左右。需用除草剂“精克草星”兑尿素撒施,防治效果较好。

六、病虫害防治

我国水稻虫害已知的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病害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稻瘟病的主要特征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慢性型、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40%富士l号乳油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④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丛现象。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断口处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措施:①选择抗病良种。②培育无病壮秧。③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以后看苗补肥,不要偏施或过迟施用氮肥,同时要浅水勤灌。④药剂防治:一是发病早期,每亩撒施1:3的草木灰及石灰粉,连续猫施几次;二是每亩用10%的杀枯净0.3-0.3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叫花脚杆、烂脚瘟。该病初发时,在稻株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小斑,像开水烫了一样,病斑逐渐扩大,中间呈灰绿色或浅褐色,后变成灰白色,病斑边缘不规则,呈褐色。防治方法:每亩用5%的井冈霉素0.2-0.25千克兑水75千克喷洒。

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导致水稻死苗。立枯病引起的病苗多在2-3叶期,发生部位在秧苗基部,叶片先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逐渐枯黄,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的霉状物。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福粉或50%福美双浸种48小时可预防立枯病;发病时用1:1:250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防治。

2.水稻虫害

2.1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但我们乔后地区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也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2.2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面积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锌硫磷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2.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繁殖量大,生命力较强,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兑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兑水喷洒。

第7篇

关键词:微硅粉;纤维;海水循环泵;蜗壳区; 耐冲刷; 质量控制

Abstract: Making the sea water taking pump project of Fuqing power st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points of fiber and silicon powder waterproof concrete in into the waterways and the spiral case, respectively from the silicon powder material performance index is introduced, the material approach acceptance, concrete match with competition, concrete mixing, concrete pouring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 tiny silicon powder; fiber; sea water circulation pump; volute area; resistance to eros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52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微硅粉混凝土和砂浆在海港码头、水库大坝、水利涵闸、地铁、隧道、机场跑道等工程已有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质量效果。本文对补偿收缩纤维硅粉防水混凝土在取水泵房流道及蜗壳区的应用和质量控制进行着重论述。

2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福清电站取水泵房工程,为汽轮机发电厂房提供循环海水及整个厂区的消防用水。泵房主要区域包括鼓网区(闸门槽、粗细格栅、进水流道、鼓网间、轴承间等)和泵室区(暗渠、流道、蜗壳、泵室)。蜗壳区是CRF泵的嵌附主体,其形状似蜗牛壳,位于进水流道上端,标高为-22.65m~-13.75m,并与循环水涵洞相接。进水道、蜗壳作为CRF泵(海水循环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取水泵房进水流道及蜗壳区结构对混凝土抗渗性和抗海水冲刷的耐磨性要求较高,本工程采用CF45P10硅粉混凝土,其配比中包括微硅粉、粉煤灰、钢筋阻绣剂、膨胀剂、纤维、缓凝型泵送剂、减水剂等外加剂,微硅粉的和减水剂的掺入有效的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磨性能。

3纤维硅粉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控制

3.1硅粉性能指标介绍及进场复检

微硅粉是工业电炉在高温熔炼工业硅及硅铁的过程中,随废气逸出的烟尘经捕集装置收集后加密而成,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微硅粉平均粒径0.15~0.20µm,具有火山灰活性,可以填充水泥间的空隙,使浆体更致密,改善了水泥、骨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能(强度、抗渗、耐久性、耐磨性、弹性模量等)。硅粉的主要成分SiO2在碱性激发条件下,能与水泥水化析出的Ca(OH)2起反映,生成具有水硬性质的水化硅酸钙胶凝,这些胶凝堵塞在毛细管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腐蚀性能。

本工程使用规格为900D的天恺牌加密微硅粉,二氧化硅含量可达到92%,堆积密度 550kg/m3。 硅粉进场复检(代表数量30t)应对二氧化硅含量、烧失量、比表面积、含水率、需水量比、活性指数等进行复检。

硅粉检测结果与国标要求对比表

3.2聚丙烯纤维的性能指标及作用

本工程采用规格为PPF-HF-19/25-M-550-30的聚丙烯合成纤维,密度0.91g/m3,弹性模量3900MPa,长度19mm,直径29.4µm,耐碱性能99%,断裂延伸率21.77%,断裂强度608.38MPa,抗裂效能等级1级。

合成纤维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乱向分布的重重网装撑托系统,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有效地抑制混凝土早期干缩裂纹及离析裂纹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减少了混凝土收缩裂纹,尤其是有效地抑制了连通裂纹的产生。从宏观上讲,就是纤维分散了混凝土的定向拉应力,从而达到抗裂的效果,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3.3膨胀剂的性能指标

本工程使用硫铝酸盐类WG-HEA型抗裂防水剂,在混凝土中建立适量的预压应力,补偿混凝土的收缩,以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膨胀剂技术指标《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

3.4粉煤灰采用Ⅰ级优质粉煤灰,掺量为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0%。掺加粉煤灰可以节约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纹控制有积极意义。

4 纤维硅粉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4.1硅粉混凝土配合比

微硅粉在混凝土中一般有内掺和外掺两种方法,都要与减水剂配合使用,掺量一般为胶凝材料的5 %~10 % 。内掺法是用微硅粉代替部分水泥,水灰比一般保持不变,而外掺法指水泥用量不减少。本工程采用内掺法,粉煤灰、阻绣剂和硅粉分别替代部分水泥用量,配合比见下表:

CF45P10混凝土配合比(Kg/m3)

补偿收缩CF45P10聚丙烯纤维硅粉混凝土以60天龄期抗压强度为验收依据,其试配抗压强度R3d达2 6MPa,R7d达37 MPa,R28d达49 MPa,R60d达55.5 MPa。水中14d限制膨胀率2.0×10-4,空气中28d限制干缩率2.6×10-4。

4.2纤维硅粉混凝土生产和运输

由于微硅粉独有的超细特性,微硅粉要求在骨料投料后立即投入,不得将粉状微硅粉加入已拌和妥的混凝土中。本工程搅拌机组硅粉和水泥使用同一台称量设备和下料口,在骨料投入后,分别投入硅粉和水泥,适当干拌后加入液状外加剂和水,混凝土强制搅拌时间为60秒,出机坍落度符合要求,均匀性良好。

纤维硅粉混凝土从出机到入模的时间应控制在0.5小时,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应使用冰水搅拌混凝土,降低硅粉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

4.3蜗壳区模板安装分层浇灌

蜗壳区模板位于进水流道的上方,依据设计及模板厂家说明进行精确定位安装。蜗壳区模板系统由29段不同断面的模板组成,蜗壳模板第1段至第23段为蜗轮型,第24段至第28段逐渐变为圆形,第29段为圆形与通往汽轮机厂房的循环水涵洞相连接。

蜗壳模板分部示意图 泵室区蜗壳模板现场拼装

蜗壳区分块浇筑示意图 进水流道模板

蜗壳区第2块浇灌区最深处为4.337m,大部分高度为3.837m、2.537m,在浇筑砼过程中,砼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1.5m。为防止进水道模板底部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采取从一侧下料,另一侧用振捣棒引导,下料侧混凝土要高出弧底不大于500mm,直至引导侧混凝土高出弧底200~300mm,在浇筑的同时派工人进入进水道模板内用木锤敲打模板内侧,以利于模板面残余气体的排出,然后两边再同时对称下料,两侧高差不宜超过300mm。并在流道模板上开8个100mm*100mm的振捣口,以及时排除空气,保证混凝土密实。

蜗壳区第4浇灌区域模板为异型模板,异型结构与普通结构相交处存在分水角,浇筑高度达5160mm,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第29段模板处(出水流道)为圆形模板,模板下部混凝土容易存在缺陷。第4浇灌区施工,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重点部位需多人配合施工,按照技术交底的布料顺序进行分层分段振捣。

4.4纤维硅粉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

微硅粉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密实,一般振捣时间为20~30s。微硅粉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浇注方法相同,但微硅粉混凝土早强的性能会使终凝时间提前,因此在浇注时应及时捣固。微硅粉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稠性,应采用带振动功能的抹面设备或增加人工抹面次数。在砼凝结前,当表层水份的蒸发速度大于砼的泌水速度时,砼表面即出现干缩龟裂,应防止混凝土水份的过早蒸发,及时铺设塑料布、麻袋片并浇水养护。大体积硅粉混凝土养护以蜗壳区第一浇灌区(标高:-24.950m~-22.650m)为例,第3天混凝土中间最高温度达到61℃,第14天中部最高温度42.2℃,平均每天降温1.56℃。14天养护期间环境温度17℃~30℃,温差较大,应结合测温结果和天气情况对混凝土保温材料厚度进行及时调整,保证降温速率在2℃/天,各个点里表温差控制在25℃以内。

4.5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

进水流道和蜗壳区混凝土的外观平整度要求控制在1mm之内,若表面存在错台或凹坑,会造成近壁水流流态紊乱,对混凝土形成不均匀磨损和淘刷。混凝土模板拆除后必须对拼缝处进行打磨,对存在麻面部位应使用环氧树脂修补砂浆进行返修,最终达到平整光滑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突水;物探;瞬变电磁法;导水构造

一、概述

杨涧煤矿井田内现开采4、9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山西组、太原组砂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属弱富水性。据该矿开采情况,整个矿井涌水量不大,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700m3/d,雨季最大约900m3/d;9号煤层矿井涌水量300m3/d,雨季最大约500m3/d。每天排水5~8h。

该井田奥灰水位标高为1048.00~1051.00m,井田内4号煤层底板与奥陶系灰岩之间有较厚的泥岩、砂质泥岩作为相对隔水层存在,泥岩等效厚度为119.28m,9号煤层与奥陶系灰岩之间泥岩等效厚度为44.78m。

二、矿井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矿井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与地面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相同。所不同的是,矿井瞬变电磁法是在井下巷道内进行,瞬变电磁场呈全空间分布,全空间效应成为矿井瞬变电磁法固有的问题。煤层一般情况下为高阻介质,电磁波易于通过,所以煤层对TEM来说就没有像对直流电场那样的屏蔽性,故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是来自发射线圈周围全空间岩石电性的综合反映[1-3]。因而在判定异常体空间位置时,需根据线圈平面的法线方向并结合地质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确定。

由于特殊的井下施工环境,矿井瞬变电磁法与地面瞬变电磁法以及其它的矿井物探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受井下巷道施工空间所限,无法采用地表测量时的大线圈(边长大于50m)装置,只能采用边长小于3m的多匝小线框,因此与地面瞬变电磁法相比具有测量设备轻便,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其他矿井物探方法无法施工的巷道(巷道长度有限或巷道掘进迎头超前探测等)。

(2)由于采用小线圈测量,点距更密(一般为2~20m),体积效应降低,横向分辨率提高,再者测量装置靠近目标体,异常体感应信号较强,具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

(3)利用小线框发射电磁波的方向性,可以探测采煤工作面顶、底板含水异常体的空间分布,探测巷道迎头掘进前方隐伏的导(含)水构造。

(4)受发射电流关断时间的影响,早期测量信号畸变,无法探测到浅层的地质异常体,一般存在20m左右的浅部探测盲区。

(5)井下施工时,测量数据容易受到金属物(采煤机械、变压器、金属支架、排水管道等)的干扰,需要在资料处理解释中进行校正或剔除。

目前,矿井瞬变电磁法主要用于解决煤层顶板(或底板)岩层内部的富水异常区探测、巷道掘进迎头前方的突水构造预测、含水陷落柱勘查等水文地质问题。

三、工作面探测分析

根据矿井地质要求,分别对40103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两个巷道进行了井下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将两个巷道实测资料进行去噪、滤波,然后进行反演后,即可绘制成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上端标注为巷道个别测点受到干扰的井下实际记录,下端坐标为水平横向距离(单位:m),左右两侧为沿探测方向上的探测纵向距离(单位:m)。

断面图中浅部视电阻率值相对较高,主要是受关断效应和近场区影响所致。中、深部视电阻率值相对较低。进风巷底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分析如下图1所示

进风巷主要探测三个方向,分别向工作面内45°方向,工作面底板方向和工作面外帮45°方向进行探测。主要反映了煤层底板板斜侧下方岩层的电性变化。受巷道内支护和铁轨的影响,整体视电阻率值略低。由图可知,沿探测方向30~40m范围内,视电阻率等值线平缓,横向变化不大;在40~110m段,视电阻率值比较低,视电阻率变化较剧烈。由于探测距离比较长,为了便于直观分析,将该图按横坐标0-400m和400-970m截断,逐一分析。

纵观整个视电阻率断面图,从巷道0m标志牌开始主要有铁轨和锚网支护影响,背景影响比较一致。其中21、66、69、70、76、77、85测点有电机影响,87-90测点靠近工作面方向存在运煤机皮,94-97测点有电缆和液压支柱影响。根据成果图将小于1Ω?m的范围化为低阻异常区。推测其中30-70m、240-380m、450m-560m、600-630m和780-810m判定为低阻异常区,680-700m和840-860m受电器影响,不能分辨是否为含水异常。为了进一步区别含水异常和干扰异常,待到下一次探测时,清理料场,重复上述测点的探测工作,排除干扰影响。

40103工作面进风巷底板(0-400m)视电阻率断面图

40103工作面进风巷底板(400-970m)视电阻率断面图

上图是40103工作面进风巷底板方向探测成果图。

四、结论

根据40103工作面底板探测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成果图本身横向对比分析,结合矿区构造发育情况及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图1,本次探测共得到7处低阻含水异常区具体如下:

异常区YJ-1:位于40103工作面进风巷40m-90m位置,回风巷80-100m位置,为一般含水区。

异常区YJ-2:位于40103工作面回风巷130-190m位置,为一般含水区。

异常区YJ-3和YJ-4:位于40103工作面进风巷220-380m位置和440-570m,回风巷260-300m和490-530m。其进风巷低阻异常范围大,推断为强含水区。

异常区YJ-5:位于回风巷620-670m位置,为一般含水性区域。

异常区YJ-6:位于回风巷700-750m位置,其分布范围较小,含水性一般。

异常区YJ-7:位于回风巷850-900m位置,含水性一般。

异常区YJ-8:位于进风巷770-860m位置,其含水性一般。

参考文献

[1]煤炭科学总院西安研究院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C]//瞬变电磁法金属管网影响与矫正.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100-10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优秀范文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