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发展

当前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找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并且与我国的各项政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农民生产实践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所创造出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极具重要价值。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政府根据市场的动态的变化,不断的调整相关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的改变。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有如下特点:

1.1趋向多元化的经济主体

农户逐渐掌握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在手里,一定的生产经营权逐渐开始被一些农户掌握了,农户的身份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出现,手里开始拥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过去存在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即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集体企业,这种企业的经营筹备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做出决策,而现在国家对它的掌管力度变得越来越弱;此外,“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在农村大量出现了,为了实现它们单独的经济利益,对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要求有很高。

1.2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的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

在不断的改革下的经济体制,农村经济由过去的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形式已经逐渐被多种经济形式所取代,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也取代了单一的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繁荣的新经济局面逐渐形成。

1.3开始走向市场的农村经济关系

随着社会车轮滚滚向前,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完全根据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自由调节,农业各种资源完全放手由市场去优化和配置。

2.企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地方企业集聚在相邻区域内彼此联系。企业集群可以说是介于纯层级组织和纯市场间的一种中间体组织,同时也是彼此关联、彼此独立的一组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彼此配套,甚至同种类型。

2.1企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都会聚集在一起,这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提高了对企业的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就会推动当前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集群可以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其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企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样企业集群中的任一企业都可以任意获取相关生产要素,以此使外部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并且企业集群可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成本的降低,因为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较为集中,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就可以就近选择其所需要的基本的生产材料,节约了运输的成本、节约库存,并且可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厂家的供应服务。

2.2企业集群对区域城市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在经济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同时其也在为该区域的发展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活力。当前对乡镇企业的乡村往城市发展的规划而言,企业集群的创建可以扩大城镇的规模,为城镇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的机会,实现小城镇的建设。当乡镇企业的资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实现当地的各种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实现了城镇规模和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2.3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根本上说,创新我国,仅仅是创新农地产权体制,属于变革经营方式的一种,并未将土地集体所有的根基触动,而且在运行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将农民放在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体系中,造成农民短期化经营行为。所以,农业经营体制还应该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不断创新。农业的产业化作为当前我国农业经营发展的一种模式,实现我国的农业自己现有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特征的发展机制,同时这种农业经营的创新机制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范围的扩大,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协同发展,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农业发展的新的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3.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的快速的新的时期内,应该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是连接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纽带,在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全面实现农业的增收、农民的富裕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重点的内容,其也为推动当前的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农民的增收可以促进当前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乡镇企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在农民中产生的,所以,应该积极的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为农民的增收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和城市经济差距的缩减。

3.2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

就某方面来说,乡镇企业是从农业中演变而来的,同时又承载着反哺农业的责任。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内乡镇企业向农村补助与支农补农的相关社会性支出达到80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有160亿元。此外,产业支持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大力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以及专业化方向转变与发展。3.3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一方面将大量产业支撑提供给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对转移农村非农业人口至城镇具有带动作用,缓解了当前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带给城市的人口压力。

4.总结

既然农村目前不能再自动地走上工业化的路,就应该由国家来采取政策和措施重新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比如让城市企业向农村地区渗透,既让农村地区有机会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所具有的好处,又让城市工业在农村继续取得可观的效益。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应该动用政府掌控下和能够动员的资源,让农村中这些新的乡镇企业得到优先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茆晓颖,成涛林.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2010~2012年江苏省13个市面板数据[J].财政研究,2014年12期

[2]安乔治,王艳红.日本城市化发展中对“三农”的保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王双燕,任大鹏.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扶贫资源分配[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第2篇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3篇

在国家的基本支柱产业体系中,农业经济有着与众不同特殊性,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补助,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产业保障。从目前国内的农业经济保障模式来看,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以调整。本文结合目前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形式及相关的农业经济特殊性,提出了在今天的农业经济产业保障方面,主要通过国家队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助形式开展。

关键词:

农业经济;产业保障;问题探讨

1引言

以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农业经济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别于其他的经营活动。基于这种产业的差异性,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规划中,对其进行适当的产业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与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农业经济受自气候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难的降临,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或者毁灭。尽管人们不断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很多情况下,还是受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业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2)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发展来看,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来说,其发展速度都是相对滞后的。但从国内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基本的农村城市化问题、农业工业化发展、农民职业化的“三农”问题目前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基于农业经济这种特殊的情况考虑,对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是比较符合发展规律的。

2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

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就是指国家对农业发展给予了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助。基于这种国家性质的农业补助,所以也被称为补产业保障。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保障主要会对粮食进行一定的价格保护。市场价再低,国家都会按照粮食保护价来收购农民的粮食。力图通过国家的粮食补贴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产业保护。

3国内目前的粮价保障基本现状

在粮价补贴方面,国有的粮食企业是补贴的主体单位。在长期的国有企业粮食补贴执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了国家所划拨的粮食补贴,能够落到农民口袋的数量是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企业先以低于粮食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再以粮食保护价卖给自己,以粮食保护价进行国家补助的申请。在卖出时,若粮食价格低于保护价,则再次向国家申请价保。这就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身从中吞掉了国家划拨的粮食补贴款,根据有效价格数据统计,这样的粮食倒卖中,真正的能到农民手中的粮食补贴款只有粮食保护价的约30%。为此,目前的这种粮食价格保护必须进行彻底性的调整,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4农业产业保障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的农业产业保障模式来看,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上,基本都是以国家补贴的形式开展的。但就具体补贴方式来看,基本都不采取直接进行农民的私人产品价格保护,而是着力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模式基本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

4.1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国家对于农村的一些基础性建设进行投资帮扶。比如农村道路的修建,以往道路修建都是靠农民出资出力进行。而现在,国家基本上把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直接划拨为农村道路的修建,不再需要农民筹资兴建。这就使得农民能够对自己的收入有了更加自由的支配权利,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2农村义务教育的补贴。目前在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农村公共产品补贴形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需要农村出资来筹经费的历史。中央政府直接划拨教育款项,这也就变形的等于将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划归到教育产品的保障上来。农民的粮食买卖自由的同时,还可以免费上学了。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提升了。4.3农村医疗的保障。在目前的新农合医疗措施执行中,中央直接划拨款项进行农村的专项医疗补贴。这也就是对医疗这种公共产品进行了补助。是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得以真正实现。4.4农村就业发展专项补贴。对于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当地的农民,农民不用流入城市,就能够在家门口赚来收入。这种对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一种农业产业保障的体现。机会越多,农民的收入就会越高。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就越多,从而也就能够改善生活水平。所以,这也算是一种保障性产业补助。

5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中进行公共产品保障的重要意义

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就业等方面的补助,实际就是公共产品的补助。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补贴,使农民少支付或者不支付相关的费用,相对于之前的价格补贴,就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从这种补贴的执行效果来看,公共产品的保障也更适合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产业保障。特别是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来看,农业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有问题,而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迫切的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从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来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目前的收入增长不是太快。所以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约束。为此,国家必须进一步的着力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产业保障,通过进一步的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助,来变相的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只有农业经济中的教育、就业、医疗、设施都跟上了,农民的需要自己掏腰包的时候少了,农民口袋里的钱才能够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结语

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产业的结构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保障体系中,所采取的粮价补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保障。但从目前来看,人民生活不断的提高,这种农业产业保障方式已经不太适用。在寻求现阶段农业产业保障上,对公共农产品的价格保障,更加适合于提升农民的可支配资金,同时,还能够使农民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提升。

作者:王中福 单位:海东市平安区市场和安全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现代农业园区;空间载体

本文系河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绿色经济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对现代农业园区调研与管理实践”,课题组成员:马惟然、沈婧琪、宋思纹、李玉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4日

一、引言

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在生态环境优化工作中做了巨大的努力。从农村相关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如何将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经济与传统农业的发展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绿色经济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资源、环境、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协调作为主题,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旅游经济、花木养殖、观赏鱼养殖以及种植经济作物等为主要盈利产品的现代农业园成为其最佳发展载体。从目前河北省绿色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对接程度来看,仍缺少政府的关注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农民对绿色经济的含义及范畴仍不明晰,对上述几种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仍较模糊,在成型的园区中也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

二、绿色经济与现代农业园区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现代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现代农业园区目前以梯度模式发展的路径比较明确。就调研结果来看,县域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为主的盈利形式。以农村旅游经济为例,包括餐饮、住宿、租赁、娱乐等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的稳定产业链和产业类型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已经形成,例如农家乐和自留地性质的家庭种植经济形式;第二,由于农业文化产品所具备的高附加值、体积小、易于生产的产品可以更好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拓展农村文化产品的销售,符合新农村产业形式从简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科技产品生产产业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科研机构和人才培训中心向农村集中,同时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第三,目前城市中心地区已经逐步出现了不断更新、扩建的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区从布局到投入使用都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完成的,较之市中心地区有更加怡人的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大城市病”并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

绿色经济的提升作用体现在消费提升、产业扩延、品牌示范、资源集聚等多个各方面。第一,绿色经济的形成将成为区域税收的主要增长极,实现经济辐射的作用,相关企业可以在地方上缴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极大地增加政府税收;绿色经济体所涉及员工大多为薪酬丰厚的产业工人,也会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成熟对各种配套产业的需求,促使周边地区上下游产业不断聚集,形成多样化的、稳定的产业链,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现象出现;第三,经济形式的变化促使就业人口变化,表现在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结构合理。由于服务业的繁荣,导致就业人口在总量和三次产业的分布中发生变化,就业人口明显集中于二三产业,优化了就业结构。

三、绿色经济与现代农业园区对接策略研究

(一)政府主导完善发展软硬环境。运用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例如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个人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公开法制环境,做到透明、公平、公正,避免恶性竞争和违法事件的发生,或者直接在现代农业园区内部建立专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完善人才吸收机制。针对城市及其区县进行调研,对是否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进行评估,避免资源浪费;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绿化、污染控制工作,应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规划理念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二)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发展。重视现代农业园区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避免割裂发展情况的出现又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园区所在地域可能建有其他同质产业园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发掘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和园区之间协调各方利益共同发展,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应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

(三)多样发展提升园区品牌价值。园区应针对自身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单纯某一类型的企业聚集无法真正实现园区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必须借助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注意产业种类多样化,实现园区文化元素多样化,建立利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便于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加深区域文化内涵,致力于打造园区文化品牌,提升园区品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程等.基于绿色经济视角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3.2.

第5篇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三农”政策持续实施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获得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地域性较为明显,通过传统的集中地域市场形式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电商物流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经济形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障碍及对策的分析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电商物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障碍

(一)物流运力不足

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快捷性、运行费用低的特点。农村电商及物流市场在发展期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市场分布分散,各收货点较远,交通也不通畅,导致快递员在配送期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配送费用。同时,在进行物流活动期间所形成的成本费用高于利润,导致很多快递公司不愿在农村地区对物流订单进行派送,从而制约了电商在农村市场的有利发展[1]。如:淘宝网很多商家,一般对偏远地区实现不包邮以及不送货。

(二)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1.由于农村的信息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较大缺陷,导致物流相关信息在农村不能进行及时传递;

2.物流公司与电商企业没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而制约了电商在农村市场中的发展和建设;

3.我国农村很多地区都没有实现互联网的全面覆盖,网络信号不稳定,导致电商在配送期间,不能对农村地区的相关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从而给电商企业造成更多的额外成本;

4.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稳定的网络信导致不能对物流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了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发展福利;

5.网站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农村电商的有效发展,农村建立的网站虽然比较多,但电商及物流网站及相关信息却比较少。

(三)技术落后

我国农村地区在交通、仓储等方面,与城市化相比较差。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能跟上城市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阻碍了农村电商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农村地区没有先进的冷藏技术,食品以及蔬菜在运输期间无法保证新鲜性[2]。所以,落后的物流技术制约了电商物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消费者自身的限制

农村消费者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对新消费形式以及科技知识的感知能力都比较弱,尤其是对互联网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弱。尽管有些农户建立了稳定网络,但也不能为物流运行提供进度保障。在某些信号接收不畅通的农村地区,农村客户不能及时接收相关物流信息,造成物流收货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农村客户在较忙的季节经常不在家,导致快递件无法被签收,影响了物流的运行效率。

二、电商物流在农村发展中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水平,要增强加对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主要是田间、土地,导致农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较落后,对实现电商物流形式来说,具有较大的制约性。所以,要实现农村电商物流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地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让政府与企业帮助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修缮,保证物流在实施期间的畅通性,从而节约更多的人力成本和交通费用。

(二)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化平台

为了保障信息在交流期间的便捷性及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农村地区不仅要完善道路基础设施,还要创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平台[3]。如:当地政府要普及农村移动网络,修建网络信号站,保证物流信息在查询期间的方便性。在这种网络设施形式基础上,还要加强物流公司与通讯公司之间的配合,如果出现信号不稳定等现象,要以短信的形式向消费者进行信息传达。同时,利用农村经纪人的商务模式,在某个区域发展中,商务经纪人根据物流信息进行汇报、传递,并实现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的及时性。这样不仅保障了物流配送期间的效率,而且保证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建设与发展。

(三)构建F20模式

F20(Focus to online)模式,即:主要将相关产品放在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扩散,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购买倾向的电商发展模式。电商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使产品在社会形成大众效应,进而转化成实际订单。这种模式在农村发展中实现了较大的效益创造,如《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给电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人们不仅增加了对农村食材的购买,而且也为F20模式的实施创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4]。

(四)形成物流组织共同配送形模式

实现物流组织共同配送模式,需要在各乡镇建立配送点。由于农村的居住地比较分散,客户有业务需求时,每个物流公司都要进行上门服务,这样的方式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也使物流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所以,物流公司需要打造农村区域的共同配送模式,通过在各个乡镇中建立配送点,让工作人员统一对物流订单进行发放,实现集体配送。这种模式的落实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物流的运行效率。

(五)与农村邮政机构的合作共赢

中国邮政的配送范围比较广,在各个地区都有基站。但由于其配送成本较高、速度较慢,导致消费者一般使用其他快递进行网构。农村区域的客户使用邮政比较多,邮政不仅具有快递业务,而且还能进行邮政业务办理。邮政员在农村各地区都有良好的业务往来。邮政与农村物流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物流资金、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而且为高效合理物流配送模式的创建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小农经济 次优深化 民间金融 合作金融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理论

金融对实体经济不起作用的观点,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在发展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1973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书中,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他们还尖锐地指出了金融抑制的危害,并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的正相关。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以后,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麦金龙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建立在一些抽象的假设基础上的:没有垄断、没有外溢或外部经济效果等,这些假设在农村金融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所谓次优,通俗地说就是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满足时,因而实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次优理论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

导致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格局下的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小农经济下的农业比较利益低是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

其一,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兼业农户资产规模小,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抵押原则,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借贷的风险大、交易成本高,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小农敬而远之。其二,从小农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状况看,小农经营格局限制了农户对金融的投资需求,而且农地使用权不明确,影响了农户的长期投资预期。从近年来借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看,借贷资金用于生活开支的多,用于生产经营的很少(如下表所示)。小农借贷的生产性和获利性不足,借贷资金用于维持生存和简单再生产,与资本的趋利性格格不入。其三,从农业的整体地位看,金融深化产生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要求资金自由流动。农业本身是一个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差的弱质产业。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增殖和孽生利息是其唯一目标,它天然具有从回报率低的部门流向回报率高的部门的禀赋。近年农村资金倒流向城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行政干预和体制原因,而是农户自主选择和市场导向的结果。

畸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助长了金融抑制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一个二元的金融结构,即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并存。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四大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市场主要是民间借贷。这种体系看似完备,其实矛盾丛生。

正规金融体系低效率运行,不仅对农业支持日益弱化,而且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通道。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农业银行大量收缩了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设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大多也只有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不与农户发生直接联系,起不到支持农户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一大“漏斗”。以江西抚州为例,抚州市2001年邮政储蓄机构有163个,80%的机构处于县以下,全市就有近9亿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流出农村。农村信用社历来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主力军,在贫困地区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但至今困难重重。信用合作社始于50年代,在几经历史变迁后,产权越来越模糊,绝大部分资产如今根本无从寻找所有者,尽管有一些社员投资入股,但恢复其合作性非常困难。由于信用合作社事实上处于所有权虚置地位,在没有所有权监督下,信用社就成了一个既独立于国有银行,又独立于农民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的运行机制受内部人控制,农户能否得到贷款取决于他与管理人员关系的好坏。相反,在内部人控制下,该利益集团离农化和商业化企图却与日俱增,服务于“三农”只是流于口号,用来骗取政府支持。

正规金融制度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小农的借贷需求,体制外的民间金融趁虚而入,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来源。从下表可见,民间借贷占农户借款来源的70%左右。但由于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地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从以上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看,农村金融体制原因是外生的,而且农村金融之所以出现供给不足现象,还是因为农村小农经济的基本现状,因此,其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农村自身角度上去找。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无法满足帕累托最优配置条件,要想使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达到同等的深化程度,即通过商业性金融来实现金融深化,这在长期内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典型小农经济国家,更是难于登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应选择何种政策?只能实现次优深化,即建立一个服务于小农经济的金融制度。其具体路径是:

规范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就是要在农村与农民自身上寻找解决资金不足的答案,既然正规金融不可能为小农经济提供服务,则农户实行金融的自给自足就是不可避免的。民间金融作为“哈耶克自发秩序模式”,其能够长期存在,并为农户所认同,必有它合理之处。按照次优理论,关键是要规范自给自足的金融供给。金融的自给自足就是要打击高利贷,促成民间借贷向社区合作金融转变,使民间借贷规范化,实现契约化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营管理 实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在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也逐渐成为了相关部门重视的工作,虽然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仍需解决。

1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从实质来讲,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能够将农村基本建设更好的落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为实现“三农”奠定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缺乏

现阶段农村经营管理管理十分不明确,这就导致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在一些乡镇地区中,虽然建立了一些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调动和促进的作用,但是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是由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所导致的,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在土地承包政策中出现管理体制缺失或者管理岗位人员缺失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使管理体制缺乏,严重影响了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

2.2对农村经济认识不足

农村中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证土地归农民所有,这种情况就导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和农民之间的关联不大,加之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土地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逐渐变得更少,导致在土地使用和中经常出现纠纷,是由于对农村经济认识不足所导致的,纠纷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也引起了农民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满意度增加。

2.3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较差,加之工作人员人数不多,交通不方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也影响了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2.4农村经营发展收入不稳定

部分农村地区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相比于其它经济管理工作相关人员来说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没有在农村经营管理的全部预算中纳入工资、经费等内容,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这种资金收入的不稳定,影响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5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一般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政府部门安排到农村进行管理工作,这就导致了许多管理人员专业性不高,很难有效的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和执行,另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社会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导致农村经济很难适应时展的脚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6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编制的人员数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工作人员的编制无相关规定,岗位工作人员的缺失导致在岗的工作人员承担着更多的工作,任务量繁重,极大的影响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办事效率。村委会的账务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收支不平衡、农民欠款无人讨要等诸多情况,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十分混乱,经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3解决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的措施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体制不健全往往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在中完善责任,将的政策充分落实,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有序进行,不断完善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

3.2合理规划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工作的重要支撑内容是集体经济,加之,农村集体经济支出不合理现象层出不穷,就需要领导部门和政府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力度,改变当前局面。针对于对于农村集体经济支出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真正意义上保证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服务。在农村经济形式日趋上升的形式下,集体经济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应对农村经济做出合理的规划,完善管理工作的同时,合理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偏僻,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营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

3.4发展农村生产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原有的集体生产制度取代,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使生产效率也在逐渐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和新型合作社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有效的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3.5大力建设基层组织

以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建立奖惩制度,使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在进行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我国基层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基层组织管理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履行自身职责,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6提高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是在上级政府或领导的安排下,进入到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部门当中,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专业性不强,另外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其管理相关知识和时代脱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其培训工作的落实,提高专业性的同时,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总结

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农村经营进行管理,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认识到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禅,李晓迈.更好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J].领导文萃,2015,12:7-22.

[2]任艳.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加速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J].现代商业,2013,09:47.

第8篇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

根据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如下: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不断推动农业朝着大规模集成方向发展。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例如,北大仓地区,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这样就能够大量解放农村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会逐步转移到城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许多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广泛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而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呈现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农业的生产总值对于国民生产中的稳步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推广所带来的收益。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能够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农业的总产值不断提高,总体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资源消耗的日渐突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以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质变坏等问题,加上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于是发达国家利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效低能耗的发展方向,对于土地的无限制开发转换成为保护性开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把农药的使用、化肥的释放做到精益求精、适度适量的特点,这样既能减轻土地的负担,又能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首先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过量的滥砍滥伐,对于土地耕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耕作制度,对于适合水田的土地尽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节约型耕作体系,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开采等方面要遵循节约的原则,要重点保护土壤、水资源,保证对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大型机械化农业对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够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作用,这是因为机械化的精确性所控制的。为保护耕地的自然肥力,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应大力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保证化肥释放的科学化、机械化,避免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施放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