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第1篇

1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 绝对卧床 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 抬高患肢 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 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 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 手术疗法的护理

2.1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

2.2 术后护理 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 药物治疗观察 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 病情观察 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 恢复期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 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 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 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到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要认真细致地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第2篇

【关键词】 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脑卒中患者约有三分之一需卧床。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使血流滞缓,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瘫痪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

1 临床表现

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

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2]。弹性压力袜套是一般使用于大隐静脉曲张的辅治疗物品,脑卒中患者使用弹性压力袜套可通过压迫瘫痪肢体的浅静脉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降低DVT发生的同时,应避免深静脉创伤性护理操作,适当补足水分。

3 护理方法

3.1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

3.2 患肢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5],腘窝处避免受压,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3.3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性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下肢DVT后1~2周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要警惕PE的发生[6]。

3.4 出血的护理 用软毛牙刷刷牙,如齿龈出血时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时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7]。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 块2 cm×2 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8]。

3.5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常因疼痛较重、患肢水肿、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3.6 健康指导 避免长时间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茶,因茶叶有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脑卒中患者是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合并重度瘫痪者,多数脑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后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给患者的生命、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所以DVT的早期预防对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2 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3-94,108-109.

3 付佳,高凡,郭红,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6):550.

4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5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6 单爱静,张轶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行导管溶栓术的护理.现代护理,2005,11(22):1951.

第3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患者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2]。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w内[3,4]。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

1发病诱因

1.1妇科手术多为盆腔手术操作较大对髂部静脉损伤大导致下肢血液循环缓慢且创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1.2妊娠晚期因血小板功能改变,可能会增加体内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降低抗凝血酶Ⅲ水平,诱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

1.3剖宫产手术会导致释放胎盘蜕膜等组织凝血活酶,诱发血液凝固加速进程。

1.4手术创伤可能诱发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减少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含量,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同时术中、术后应用大量止血药物又改变了血凝状态。

1.5孕妇生产过程中因出汗、失血,导致体内液体及电解质失衡,诱发血液浓缩,加上卧床等因素减少下肢活动量,患者静脉血流迟缓,迫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大量聚集于血管壁而出现血栓形成[6];

1.6反复穿刺下肢静脉、或高浓度刺激性药液的注入,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1.7下肢受凉,也会收缩静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的增加。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①避免发生孕期并发症:定期对孕期进行检查,研究表明,妊娠前置胎盘、高血压综合征、难产并发症等,均有可能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②注意生活细节:妊娠后期应适当活动,经常变换,如休息时可将双下肢抬高,以保持血流通畅。③术前宣教:护理人员术前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预防锻炼,主要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训练、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④手术后回病房后,既给予下肢足三里和三阴交的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min。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麻醉清醒后尽早做踝关节屈身运动[7]每次每个穴位各按摩30min,术后6h再按摩一次,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h取半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进流汁饮食,每2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营养,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24h帮助患者坐起,然后逐渐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做深呼吸、咳嗽扩胸动作,防止肺部痰液淤积,并有助于肺部血液循环。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⑥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8]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⑦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注意下肢保暖。

2.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3饮食护理①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②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术后3h即可进食米粥,以增加体液,防止脱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上应多食蘑菇、芹菜、番茄、洋葱、海带、黑木耳等富含维生素蔬菜和水果,注意补充水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3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3.1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膝关节弯曲15°制动,但避免膝下垫枕以促进静脉回流,禁止患肢按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3.2向患者说明饮水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3000ml/d。对不愿饮水的患者要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以减轻血液的粘滞度。

3.3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定期复查血凝。

3.4警惕肺栓塞的发生;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w内。多发生久卧开始活动时。当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下降时应注意到肺栓塞的可能,立即处理。

4护理体会

妇科术后发生DVT的原因较多,早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术中仔细操作,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综合文献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未采用预防方法的525例中达22.5%,采用预防方法的541例中仅8.2%,发生率减少64%。从而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痛苦[9]。通过以上护理,我们体会到细致的术后护理及指导,有效的心理疏导,准确的药物预防认真指导患者康复期锻炼,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凤,陈月芳,戴亚萍.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4):71-72.

[2]GERARD J,O'SULLIVAN.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iliac vein compression (may thurner) syndrome[J].JVIR,2000,11:823-836.

[3]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4]HUSMANN M J. Stenting of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hrombolysis and thrombectomy in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34(1):87-91.

[5]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

[6]宋学香,朱玉芹,崔荣,等.肺栓塞患者抢救与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48-49.

第4篇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作者单位:473008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郭林芝);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项君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产科术后近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TE)、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C),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统计,其发生率占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的8%~13%[1]。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1]。DTV常发生在术后2~5 d[2]。因此,加强对DTV的早期预防,治疗和护理,可降低DTV和P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为降低剖宫产术后DTV的发生率,本研究对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早期采取了联合护理措施,对DTV进行积极预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2例,年龄25~42岁,平均33.5岁。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7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手术时间0.5~1.5 h,平均时间1 h。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预防及护理

2.1.1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和管理。从首次产检开始应详细询问孕妇有无个人及家族静脉血栓形成史,逐步完善必需的血液(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系统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心脏病、糖尿病、狼疮、吸烟、多胎妊娠、高龄、肥胖、避孕药及促排卵药应用史)进行血栓形成倾向的评估并劝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对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孕妇及高龄、肥胖、长期卧床孕妇,应在孕早期、中期给予肝素治疗,使体内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倍,以防止血栓形成。

2.1.2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既往研究表明,66%PTE发生于产褥感染,而82%的产褥感染源于剖宫产。剖宫产术后致命性PTE的发生率大约是阴道分娩的10倍。因此,对于“社会因素”要求行剖宫产的孕妇,应做好解释及规劝。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 本组20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40~120//100~85 mm Hg,7例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调至6.1 mmol/L以下。

2.2术后预防及护理术后抬高下肢、早期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①患者回病房后即使麻醉尚未消失也应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实施双下肢被动肢体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 min。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及足踝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抬腿等活动,每15~20 min一次,每一动作重复20~30次。③麻醉作用消失后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包括深呼吸及下肢肌肉的收缩活动、定时更换、早日下床活动等,避免腹胀,保持大便通畅。

2.3详细观察病情,重视患者主诉。DTV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24 h诉肢体胀疼,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DTV形成早期,经及时溶栓治疗后缓解。因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意义远超治疗,所以,术后护理和病情观察应同步进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为医师早诊断提供依据。

2.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内膜损伤及产褥感染①加强导管护理,置管和封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减低刺激性药物浓度,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减少医源性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穿刺时避免在同一处反复穿刺且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尤其左下肢,持续滴注时间不超过48 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停止滴注。③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40络合碘2次/d行会阴冲洗;切口敷料每日更换;定期行血常规检验,及时纠正贫血等,均可预防感染发生。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可及早发现感染迹象。

2.5机械性预防术后常规使用下肢弹力袜或等级弹力袜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2.6药物预防术前补充晶体液、防止血液浓缩。对易发生DVT的高危产妇术前术后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如小剂量肝素、阿司匹林等,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及刀口渗血等不良反应,定期行大便潜血、尿常规及凝血常规检查,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3结果

本组32例病例,只有1例术后24 h出现下肢肿痛、经彩色多普勒诊断为DVT形成早期,经溶栓治疗及护理后缓解,其余均痊愈出院。

4小结

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血管壁损伤是经典三联LEDVT好发因素,每次妊娠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吸烟、高龄、肥胖、狼疮、多胎妊娠、避孕药及促排卵药的不规范应用、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均为L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了LEDVT发生的风险,原因包括:妊娠期某些凝血因子激活,术前禁食水、术中失血失液使血液浓缩、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等。因此妊娠期和剖宫产后针对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采取严密监测和预防血栓形成措施,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第5篇

老年自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为10%~20%[1],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有逐年增加趋势。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老年自发性DVT患者9例,经临床综合治疗,有效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60~93岁,均为自发形成。均经血管彩超确诊为DVT,左下肢6例,右下肢3例。

1.2 治疗方法 ⑴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早期易卧床,尽量减少活动,勿挤压、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⑵抗凝:肝素钠50~100 mg经生理盐水250 ml溶解,以10~15滴/min的速度缓慢静滴。也可选择低分子肝素钙4100 U,1次/12 h,皮下注射。⑶溶栓:小剂量尿激酶(30万U)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⑷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促进侧枝循环建立:酌选红花、曲克芦丁、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每日静滴,持续2周。出院后口服扩血管药及阿可匹林或华法令6个月左右。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病程前两周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每日测量患肢围度、皮温及远端动脉博动情况。尽可能减少剧烈运动。

1.3.2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因肢体疼痛、肿胀而带来的痛苦和恐惧,正确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饮食护理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鼓励患者多喝水,少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高龄自发形成DVT患者多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多年,应给予低脂低盐饮食,减轻血液粘稠度,防止次生并发症的形成。

1.4 常规观察 每天定时测量患肢围度并与健侧相比,以评估患肢肿胀程度。注意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末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及时发现内出血迹象,重点注意有无胸闷、气促、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肺栓塞症状。

1.5 用药观察

1.5.1 尿激酶 溶栓首选药物,剂量过大可致出血等副作用,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准确掌握用药剂量,应选择患肢血管静脉注射,以利溶栓效果的发挥。

1.5.2 肝素制剂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相对安全,如选用普通肝素,应监测血凝,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肝素剂量过大易致出血,可观察患者牙龈、皮肤黏膜、大小便颜色等,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停药[2]。

1.6 并发症护理

1.6.1 肺栓塞 多为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脱落,堵塞肺动脉所致,一旦发生,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在30 min内死亡。临床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恐惧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恐惧感,必要时机械辅助通气治疗。

1.6.2 出血倾向 为抗凝、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最常表现为皮肤黏膜、牙龈、关节、胃肠道的出血,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倾向,监测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等。本组病人中,2例下肢皮肤出血形成紫癜,1例出现牙龈出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消失。

1.6.3 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 DVT形成后,在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过程中,深静脉瓣膜易遭受破坏而丧失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倒流,出现下肢乏力、酸胀不适,可有小腿肌肉抽搐,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较轻,抬高患肢可缓解。常提示合并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

1.7 健康指导及预防 做好抗凝药物的指导,患者出院后须坚持服用抗凝药6个月左右,定期血凝检测,根据血凝监测及患者体征,调整华法令用量,按1/4剂量加减。告知有出血情况,立即停药就诊。给予清淡,高纤维素,高热量饮食,防止便秘。多饮水,以利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久坐,久站,卧床时应抬高患肢。坚持戒烟,定期复查[3]。

2 结果

治愈7例,有效2例,平均住院时间28 d。治疗期间,2例下肢皮肤出血形成紫癜,1例出现牙龈出血,均经停用抗凝及溶栓药物好转。其中1例3个月后复发,再次治疗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

3 讨论

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周围血管病变中占40%[4]。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即血液淤滞是引起DVT的重要原因。高龄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DVT的凝血因子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5],由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和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机制亢进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增高、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加。再加老年人体力较差,活动较少而且卧床的机会多,从而减弱了静脉回流的肌肉弹力作用,DVT的发生概率很大。老年人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易产生致命性肺栓塞,应予足够重视。DVT一旦形成,未能及时救治,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命质量。因此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才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加强老年人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高危人群可以预防性给予适量的抗凝剂[6],从而避免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春梅,任敏.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量入术加静脉溶栓术后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1047.

[2] 李俊.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学与护理研究,2010,9(1):78-79.

[3] 谢忠海.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55-156.

[4]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5):527.

[5] 张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1(23):197.

第6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肢体静脉内部不能正常凝结,阻塞了静脉血管管腔,从而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形成的,这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我院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股骨颈骨折8例,骨性关节病12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其他病发症7例。年龄在52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68.5±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家庭收入、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上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及预防。

1.2.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与出院等时间段都得到了充分护理,意在保证能够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产生,以确保患者痊愈。

1.2.2.1术前护理①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种并发症会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高龄、吸烟、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及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等,只有在术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充分进行血常规与凝血酶时间等必要检查[2],才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护理。②进行健康教育。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和不良后果,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同时让患者主动配合医院治疗与护理以减小并发症发生几率。同时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讲解各项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鼓励患者活动肢体各个环节,并训练患者卧床大小便能力,同时让患者形成扩胸和深呼吸的锻炼,以保证静脉回流顺畅。

1.2.2.2术中预防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准备进行手术时,护士增加跟患者交流的频率,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紧张及恐惧心理。术中尽量保持患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减少出血量。医生在进行手术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组织及内膜,并将患者摆放适合,保证供血通畅。止血剂是通过输注血小板和血凝离子的方法来止血,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静脉血流的通畅,为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如术中未大出血或是手术得当的情况下最好不使用止血剂。

1.2.2.3术后护理①积极锻炼,促进静脉回流。术后患者要在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护理人员辅助定时改变,患者肢体肌肉越早收缩越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当患者术后无法进行主动活动时,通过弹力绷带和替患者翻身的手段来进行活动,并制定一定活动计划,能够主动活动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收缩的训练,并指导患者下床使用拐杖的正确方式,以保证深静脉顺利回流。②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3]。患者遵医行为,术后第三天通过静注、点滴、服用药物的方式摄入抗凝剂,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是否出现血点和皮肤瘙痒等情况,并积极进行血常规与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③保护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为血管壁损伤,无论是注射还是点滴的穿刺都能直接损伤血管壁。所以,穿刺不宜在下肢进行,并且在注射刺激性强和高渗药物时要保护血管,防止药液外渗,损伤血管。④引流管护理。为了减少因手术产生的负压吸引而出现的髋部和腹股沟部位出血膨胀,造成局部压迫,患者需佩戴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和堵塞形成的局部血肿,防止血肿会增加静脉回流阻力,引发深静脉血栓。⑤密切观察病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疼痛等,实时监测其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及自述,并观察有无气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现象,做好详细记录,定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在交接班时说明患者情况,叮嘱护理人员注意事项。⑥止痛剂的应用。对术后患者给予适当的止痛剂或镇痛栓,防止患者因剧烈疼痛造成肌肉挛缩。⑦物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和其他理疗方法,此法能有效减轻患者下肢肿胀,从而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2.4出院指导当患者出院时,要嘱咐患者保持愉快心情,禁烟禁酒,穿着宽松衣裤。注意坐姿及座椅材质,防止出现血液流通不畅,并且在坐下时避免前倾身体,并积极进行康复功能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到医院复查,以彻底根除隐患。

3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凭借发病率高、威胁性大的特点,被誉为人类杀手。然而从表1表2数据得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护理完全能够防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产生,同时获得患者较高满意度。实验组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的观察和护理致使总有效率达100.0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仅取得护理满意度54%,两组间数据比较χ2=29.87,P

参考文献

[1]章泾萍,潘丽英,奚卫珍,黄静.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9,04:17-19.

[2]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09:1677-1680.

[3]奚卫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0,04:64-66.

第7篇

关键词:心胸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eri-operation Period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ZHAO Dong-qun,XUE Xiao-yan,YANG Yan,ZHANG Xin-mei,YANG Xiao-hua

(Nanchong City Central Hospital,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perioperative clinical care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MethodsChoose 100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each.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team DVT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two groups of DV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nursing.ResultsControl group DVT3 cases, including 1 case of acute thrombosis fall off to lethal pulmonary embolism. The team has not occurred DVT.Conclusion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reduce the patient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st factors and mortality.

Key words:Thoracic surgeons;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Prevention;Nursing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集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1]。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2],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肺梗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食道癌患者,均采用全麻下行开胸食道癌切除术,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43~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人。病变部位,食管下段38例,食管中段45.食管上段17例。文化程度:小学45例,初中39例,中专及以上16例。所有患者心理,精神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DVT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物理方法简单易行,卧床患者的按时翻身、按摩或挤捏肢体、抬高肢体等从被动运动尽早过渡到主动运动如早期下床活动等。这些措施有利于静脉回流,从实际操作很难及时、规范化地完成。应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对于预防DVT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劝导吸烟患者戒烟,肥胖患者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多运动[3]。采用包括定时翻身、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早期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

1.2.2 早期频繁活动对有DVT 风险的患者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外科手术患者常无法进行早期充分的活动。机械预防方法可以增加静脉血流和(或)减少腿部静脉血流的淤滞。机械预防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具有很大优势[4]。机械性预防方法主要包括:①压力梯度长袜(GCS)是目前世界应用较为广泛的预防DVT 的产品,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预防方法[5],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促进下肢浅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和静脉足泵(VFP):采用多腔的充气加压, 使整个下肢处于梯度加压的状态( 小腿所受压力大于大腿部) , 并能产生一种类似"挤奶"的波动作用,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 增加血流速度, 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2.3药物性预防主要包括普通肝素( UFH)、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或维生素K 拮抗剂(VKA)等[6]。绝大多数情况下外科手术患者并不存在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如果患者确实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则应选择机械方法预防DVT的发生。抗凝治疗的时限取决于出血与血栓复发的风险比值以及患者的情况。一般抗凝治疗至少应维持3个月 。

1.2.4采用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过器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在术后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视自身情况增加机械性预防,如果不适合机械性预防,可在没有抗凝禁忌症前提下选择药物抗凝。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3例,其中1例急性血栓脱落致肺栓塞致死。研究组未发生DVT。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和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由于DVT起病隐匿,以及医生对该病认识有局限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围手术期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明显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建东,赵国珍,张伏生,李金钟,吴振宇,赵卫东,冯润光,刘亚军,甘泉,沙金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24):3769-3770.

[2]寿晓梅,何志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溶栓的观察护理[J].北方药学,2013,(9):176-177.

[3]侯丽,孙宁.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28):2549-2550.

[4]樊萍,王荣,陈恬.缺血性卒中患者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分析[J].江西医药,2012,(8):694-695.

第8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而引发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液非正常凝结,大多发生于下肢手术后。相关研究显示[1],行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可达60%左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栓塞、肺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行骨科大手术后,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9月骨科大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6±8.7)岁。所有患者皆为外伤所致,人为暴力外伤患者19例,车祸28例,高处坠落伤43例,跌倒伤11例。手术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1例,髋动力螺钉内固定术37例,腰椎内固定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15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致伤原因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术前对患者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控制,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相应措施。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定时指导患者排便。

对于患者交谈,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解释不同锻炼方式的好处,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做功能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2000IU/d,连续使用8d。对患者下肢周径增加、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下肢红肿、疼痛情况的发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时采取静脉造影,确定患者是否有DVT发生。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患者3例,占6%,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4%,差异显著(P

3结论

在临床上,行股骨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书等手术后,并发DVT几率极高。经研究显示[2],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全膝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53.6%,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42%,同时,DVT也是引发术后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术后,除了采取心理与饮食护理外,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对患者术后DVT有重要作用。术前做有效地肢体锻炼,术后积极观察患者下肢的血液状态。术后并发DVT一般于3d左右,在术后3d左右密切对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颜色、压痛、皮肤温度等进行检查,且与健侧对比[3]。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并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可使用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

从相关研究中显示[4],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国内学者对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DVT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从结果中显示[5],实验组未出现DVT,而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组则占30%患者发生DVT,其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刘锐,贾思明,李姝,等.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7-58.

[2] 贺梁,王江,南林等.腹部肿瘤根治术后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57-60.

[3]方秀统,丁立祥,陈迎春等.全髓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8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