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管理与工程

环境管理与工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管理与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管理与工程

第1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环境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明显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形势也日益复杂。加强施工环境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当前工程建设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境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环境质量。当前表现最为典型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公式,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也陆续实施。但是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施工过程中还没有有意识地专门地去进行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之所以会得到进一步恶化,主要是因为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造成的。要想有效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做起。

(二)环保体系不健全、保护工作投入不够。当前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管理体系还不是非常健全。各个科室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还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落实,职责划分还不明确。环保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到管理水平。保护工作投入力度不足表现最为突出,保护工作投入力度不足,环境管理效率必然就会受到影响。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

(三)信息不对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涉及到各个科室、监测站以及监理人员等多方面。这些部门在业务上通常都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信息不对接的问题增加了重复工作量,环保部门的整体验收工作效率也随之受到影响。验收监测环保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接,经常会出现同一部门不同科室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检查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影响到环境管理效率。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环境风险检查操作性不强,工作人员自身技能有待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前关于环境风险检查的条款指导性还较差,没有具体的细则可以依靠。正是因为这样就会造成环境风险的检查受主观经验的影响较大。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此外工作人员自身技能不能够适应工作实际情况,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工况检查、污染物稀释排放、环保设施运转情况检查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当前监测人员自身的技能还不能够做好这些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把监测报告同企业环保设施落实情况一起审查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今后必须要予以纠正。

二、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污染

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还是较多的,最为典型的是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在钢筋、混凝土、水泥运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气,这些废气一旦产生就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噪声污染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各种噪声。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以及废油等液体在进入水体之后就会造成水污染。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指的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废料、工程弃渣以及生活垃圾。这些污染会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污染。

三、应对措施

上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产生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污染。对于这些情况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予以解决。

(一)加强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今后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就是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中要通过影像、杂志、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对环境保护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来逐步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要真正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要通过宣传让大家从原来被动的工作转变为主动的保护。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保护环境中。为了保证实施效果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对那些热衷于保护环境的员工应该给予奖励。

(二)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投入力度。今后工作中应该围绕着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来不断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从细节入手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就必须要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制度。在施工现场也需要成立专门地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要详细划分各个部门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投入,环境管理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工作投入力度。监测人员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要熟悉掌握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

(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污染,对于这不同污染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大气污染,在水泥运输、骨料筛分以及土方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定期洒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扬尘出现。此外在施工现场要严格禁止焚烧各种废弃物。噪声污染是一种典型的污染,对于噪声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严格控制人为噪声,在进场之前要避免大声喧哗、在装卸材料的时候也要轻拿轻放。对于设备的操作时间也要进行严格控制。为了保证周边居民的睡眠,在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之间是不能够施工作业的。为了避免对施工人员造成损伤,施工人员还需要带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对于固体废弃物污染,实际工作中不能够随意乱丢垃圾,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施工现场的垃圾也应该交由专人负责处理。对于水污染,实际工作中要保证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现场油料也应该进行集中保管,对于油类要谨慎使用。

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是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当前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各种污染,而后分析了解决措施。今后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式娟. 浅议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见解[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2]周兴政. 浅谈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模式[J].四川水力发电,2013(2).

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环境监理

中图分类号:X3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不断增高;然而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尤其是大气污染对人们身体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需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并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以控制。环境监理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管理模式,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环境监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监理即环境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建设项目环评及其批复文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监理合同等,对建设工程实施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和环境保护咨询,指导并协助建设企业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的各项环保措施。

(二)实施必要性

最近几年来,建设项目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环境监管的任务日益增大。建设过程中设施“三同时”和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建设内容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变动等问题仍然比较常见,由此导致的生态破坏事件及环境污染经常发生,有些环境的破坏是难以补救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有限,难以对建设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和“三同时”的检查,致使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集中体现在投产后,给环保验收管理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通过推行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理工作,可以促使建设工程环境管理实现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由建设单位内部监管与单一环保行政监管向行政监管相结合的转变,对于促进建设项目全面切实执行各项环保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功能

受建设企业的委托,环境监理企业承担核实设计文件、批复文件及环评的相符性责任;依据批复文件和环评,督查项目期间各项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指导施工企业切实执行好各项环保措施,组织建设其进行培训和环保宣传工作,保证环保“三同时”的落实,通过旁站、驻场及巡查进行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发挥环境监理企业在环境管理和环保技术方面的业务优势,协调机制、建立环保沟通,协助建设企业配合好建设项目环保试生产审查、环保部门的“三同时”检查及建设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四)重点项目类型

环境监理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电力、交通、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其他建设项目。不仅要对新建项目施行监理,更要对污染专项资金补助类项目及限期治理项目加以监理,如此才可以确保将最大化的降低各项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根本上实现污染物的持续减排,保证各项工程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行,以达到治理污染的作用。

二、环境监理工作组织模式

关于环境监理企业是应纳入工程监理机构体系还是该独立设置,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监理是环评报告及批复的重要内容,属于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监理是建设工程监理的组成部分。两种观点对应两种不同的监理模式:一种是独立于工程监理企业之外的环境监理企业,即一个项目既包括环境监理企业又包括工程监理企业;二是监理企业中的环境监理人员,其出现形式为项目监理的一个部门,即一个项目的监理单位只有一个,该监理企业中不但有环境监理人员还有工程监理人员。

两种监理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环境监理人员的“偏科现象” 。因为环境监理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很多工程监理人员虽然拥有大量的工程管理经验,然而环保知识却极其缺乏;而多数环评单位尽管有着很扎实的环保专业知识,但在工程监理方面的经验却不足,对设计施工企业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能治理效果难以正确的做出评估,进而产生“虚位”监理的现象。

三、建设工程环境监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理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尚没有成熟的模版、经验参考可以借鉴,加之受传统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主要面临以下方面问题。

(一)责权利关系尚未确立

现阶段,尽管国家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多,然而针对环境监理方面的文件却很少。所以,在实际的建设工程中,环境监理的力度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其监理通常体现了建设单位的意志,却没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目的。此外,责权利关系的不清晰,致使环境监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促使环境监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进一步对环境保护的行业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人才缺乏,市场响应不足

环境监理工作中高级技术人才极其缺乏,且起步较晚。当前,专业学校并没有相关的环境监理专业,一线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从业人员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以往的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为主,在短期内普通专业技术人员要满足业务技术需要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性。

(三)舆论氛围尚未形成,认识基础薄弱

总体来说,形式多于内容,强制多于自觉,务虚多于务实,应付多于责任。很多建设企业持抵触态度,认识还比较模糊,部分环境监理企业只重合同不重结论,只提效益不提服务,只言结果不言过程等,这些都与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密切相关。

(四)条块分割,统一机制难形成

目前各地尚没有建立专门机构,加之近几年项目管理权限下放,环境监理也随之进入条块,在具体执行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资格重复审查、备案登记、高进低出、行政影响或干预市场等现象。

四、加强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约束机制,促使企业执行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业主对环境监理持有消极态度,为此环保主管部门要将“环境工程监理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资料,在项目的环评审批文件中予以明确,以促进企业重视并执行。

(二)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准入门槛

从业人员要具备环保、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改变目前不懂环保知识的监理队伍或不懂监理方法的环保队伍从事环境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因此应尽快制定环境工程监理队伍的准入条件,以免对环境工程监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律地位

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对环境工程监理尚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环境工程监理工作无法可依。建议出台有关环境工程监理制度的相关法律,以制度的形式在法律法规中确定规定下来。

(四)明确环境工程监理范围

坚持新建项目“三同时”认真执行,同时应将环境监理制度贯穿工程于建设项目的始终,即从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正确性就开始介入,并参与施工图的设计审查,甚至协助业主招标等,有助于执行有关环保措施和对策,使环境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有效的进行。

(五)完善规范标准、明确工作内容

在试点阶段,各地做法标准不统一。为减少走弯路,建议明确环境工程监理的内容,加强有关环境工程监理规范的制定工作,建立环境工程监理技术标准、规范、验收指标、考核与收费标准等,为环境工程监理工作提供相关的制度依据,使得各项措施有效的推进。

结束语

环境监理作为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建设项目管理中只注重审批和验收的“哑铃型”管理模式,实现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环境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要实现全面实施项目的环境监理,还有许多理论$法规和实施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第3篇

如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通过牺牲环境来实现。然而尽管人们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却还是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出现一些违背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本文主要便是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致使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地理环境[1]。实际上这种影响也是有利和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借助打通河道和建坝蓄水等方式来保护附近的农业用地,这样农业用地就不会在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破坏。接下来借助雨水径流就能实现的土壤的自我调节和补充水分,这就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因为上游有很多的泥沙沉淀物,这会促使水库水位出现上升的状况,而随之也会提升附近地下水水位,基于此,就会不断促使周围环境的变化,气温的升高会促使水蒸发速度加快,而水库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加大,易于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现象。

影响了工程所在地的生活环境。工程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会干扰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染生活环境。水利工程施工场地通常是位于山区或峡谷地带,需要对一些特殊路段做经常性的挖填,亦或是进行爆理,因而导致对周边居民的严重噪声污染。此外,如今的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机械施工导致了严重的工作噪音污染,这也会骚扰周边居民的生活。

影响了空气质量。就水利工程施工用到的材料而言,也会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工程建设采用的基础材料通常都包括石灰和水泥等,然而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就会容易导致其易于出现挥发和传播现象。如此,工程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必然会遭受一定的不利影响。

影响河流的质量。我们知道水利工程施工会影响到河流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促使河流流速降低,而水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会加重沉降,这就促使水质受重金属污染增大了可能性。此外,水利施工非常好的位置正是在于天然的河道,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选择的位置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时间一久,河道就容易受阻,容易出现局部河流断流的现象。而河流的水文泥沙也可能发生突变,进而使得河流的水质、水温和当地的气候等发生改变[2]。而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极易对原有的地质构造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要求各分管施工单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中,对于各自施工的任务和范围,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要明确。对于施工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设法将这种影响尽可能地降低。保证了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施工范围内管理好相关工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有了保障,这样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效益都要兼顾。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从而保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务必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进行单一的施工管理,而是要进行兼顾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做到管理的全面性。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兼顾两种效益,不但能够使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获得不错的工程效益,而且还能促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以免今后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来得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兼顾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和共生互补。共生互补是指水利工程施工借助多种措施来对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加以处理,规划和协调好这些问题,从而建立和谐关系,促使自然环境和工程施工之间达到平衡,以实现组合的最优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水库所做的除险加固的土地利用。在进行基础工程时,会有大量的弃渣开挖出来,其堆放还需要占用土地,此外,需要占地建设的还有工程运行,生活和生产场所等,这就使得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了。根据共生互补原则,就能促使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用,资金和劳力也能有所节约。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也要做到符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垃圾也借助循环共生的原则来妥善处理,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环境管理而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是其核心工作。借助共生原则,可以变有害的为有利的,变废弃的为珍宝。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可以用于平地的填筑,同时与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这不但有助于生态效益的提高,还能通过工程造价的减少来提高经济效益。

一定要保护好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现场的施工环境,不但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而且也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很有必要在水利工程施工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控制;对于垃圾专用道应该用封闭式的,施工路面要选择较好的以便使大气污染有所减少;对施工时间加以妥善安排,施工设备要尽量使用低噪音的;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要认真细致地处理好,预防各种类型的水源污染等。

第4篇

关键词: 工程管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踏入 21 世纪,中国正更稳健地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顾名思义,其以项目为核心,其内涵是: 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在传统的意义上,一般而言,工程项目管理关注的对象只是项目本身,往往只考虑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用性,缺乏对建筑项目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而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大观的深入贯彻,这更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要取得工程技术和保护环境两者间的一个平衡点,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理论知识,利用现有的技术尽最大的努力减小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同时在工程技术合理提高的前提下更理智地开发自然资源,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2) 在项目管理方法上要多点开花,实现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与环境保护的三者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涉及到生产技术、工程质量、经济目标等的各方各面,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统筹分析上述多方

面的因素,并且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前提下,可综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 3) 需与时俱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恶高度协调一致。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目标是在实现质量目标、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等三个大目标,如今新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求实现整个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不假借工程建筑而对环境质量进行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限度的统一。

2、工程管理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当前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废料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现场的油品化学品泄漏,管理现场发生的火灾、爆炸和能源浪费等等。本文空气、噪声、废料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

2.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工程施工中的粉尘,为了有效地改善工程施工中的作业环境,可以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洒水,以减少粉尘漂浮产生的大气污染,对于有粉尘物质的建筑材料进行装卸时最好是在空气较为湿润的仓库内进行,要加固建筑物外脚手架的封闭性,以防粉尘物资的泄漏。此外,还要明令禁止向建筑物室外乱扔建筑垃圾,所有的建筑垃圾必须装入垃圾袋,进行统一的外运。

2.2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建筑管理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污染形式,其中包括管理机械作业、模板安装及拆除及清理作业等产生的噪声排放。噪声污染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最主要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进行施工时,将容易产生较大噪声的施工工作安排在白天进行,减低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问题;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必须在晚上施工,必须征得当地市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许可,同时在施工期间要合理降低音;施工前施工方应该就可能出现的噪音问题和周边的居民进行协商;施工期间,车辆进进出出要避免鸣笛,保证减速慢行。

2.3废料污染

2.3.1 目前工程废水是造成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其特点如下:工程废水排放量一般很大,造成污染的范围会很广泛;工程废水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根据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工程废水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分为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毒性一般很强,危害大;被工程废水污染过的水体,很难恢复。

对工程废水进行治理,其主要的措施有过滤、沉淀、吸附、离心分离等。其中,过滤是通过滤网等将工程废水中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质除去;沉淀是通过静止,使水体中一部分污染物下沉到水体底部,从而达到去除目的;吸附则是将活性炭

等具有吸附性质的物质投入水体中,对工程废水中的一部分污染物进行吸附;心则是一种通过高速转动去除污染物质的方法。综上所述,工程废水的物理治理措施,实质上是将污染物质从工程废水中分离出来,使工程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达到治理的目的,该过程不会发生污染物质状态的改变。

2.3.2 工程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对人体、植物造成重大伤害,还会造成一系列的污染天气现象,如雾霾等。其特点是气体成分复杂、污染范围广、危害程度大。

工业废气的物理治理措施主要为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它内部具有很多发达的孔隙结构,可以对空气中的一些细小的微粒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是由于活性炭吸附的饱和性,导致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需要被不停更换,成本比较高,所以活性炭吸附常被作为工业废气治理的第一道流程,在经过该工序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3.3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有毒化学品及废渣、固体废弃物、废旧机械设备等在露天随地摆放,旧机械设备均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保养,造成严重的空气质量污染和旧设备资源的流失。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城市建筑垃圾调配市场、建筑主管部门协调和相关业务企业,将一些利用价值较低的或不容易分离利用的垃圾,如渣土、碎砖、处理后的下脚料,成分复杂的装潢垃圾等用于基坑填埋,道路垫层和其他回填。而对剩下的碎砖、混凝土、砂浆等用筛分、破碎、水洗等设备进行简单处理后成为不同粒径的再生砖、石、砂等推向市场,当然这些再生材料成分复杂,其中占比较大的砖骨料强度较低、易吸水吸湿,制约了它们的使用空间。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3.1 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者首选需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核实、确定工程现场周围环境的敏感点、环境保护目标和对应的环保法规及其它要求。此外,管理者负责人还需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建筑管理的各阶段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找出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并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倘若在管理过程中,工程内容、环境保护要求等发生变化,则管理者要相应地调整施工环境保护方案。项目组可在管理现场设置环保负责人,负责日常的环境保护管理工。

3.2 积极倡导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积极倡导健全完善好城市建筑管理中关于保护基础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法规。在相应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强调任何施工单位和人员都应遵守并积极践行。此外,还可以将环境保护的质量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一部分进行监理考查,并与经济效益挂勾,与其它合同条件( 如保证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条款) 一样受合同法的约束,通过这大大约束施工单位在环保方面不良的行为。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我们要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倡导文明施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的。我们只有统筹全局,面向未来,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丁渠.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立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河北法学,2014,03.

第5篇

      当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环境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具体体现为逐渐加大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额度。依据环境工程项目的特点,小编从多方面如:投资立项决策、设计、实施等多个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与控制措施。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实行提升。下列环境工程论文题目可供参选:

1.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4.广东博信达公司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

5.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6.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7.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9.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0.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11.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13.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

14.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15.SCI收录的环境工程期刊概况分析

1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7.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18.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19.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1.基于挣值法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研究

2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2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24.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

26.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7.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28.高素质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问题探讨

29.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

30.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2.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34.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

35.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36.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

37.谈谈环境工程剪裁和环境试验剪裁

38.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9.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40.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动态

41.以特色求创新 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2.双极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43.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    

44.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4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6.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47.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

48.由环境工程项目看环境绩效审计

49.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50.基于GIS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模糊评价——以陕西略阳城区为例

51.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

52.BOT方式在环境工程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54.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5.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56.动态膜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7.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8.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9.环境工程课程群及创新实验的建设

60.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1.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6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

64.国外环境工程发展综述(上)

65.环境工程专业模型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66.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67.环境工程本科人才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8.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

69.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70.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7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7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探讨

73.研究性教学理念在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4.磁性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7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76.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7.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78.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79.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80.环境工程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81.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

82.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8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85.环境工程剪裁技术探讨

86.加强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发挥环境工程对型号的保障作用

87.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88.基于资源库的环境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89.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

90.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1.面对“两师”制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9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调查与改革

93.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94.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95.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9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97.基于功能模块的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98.PBL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世纪以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剧增,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上人们环境意识薄弱,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污染了水体,恶化了环境,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水利与环境的关系,发挥水利优势,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正确处理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制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并结合实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用科学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确保我国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方面,如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水域中细菌藻类、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方面,如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健康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 的环境效益等。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3.对水体的影响

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对航运的影响,比如过船闸需要时间,从而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等等。这些都是修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有利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

4对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库岸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水库渗漏。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5、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河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内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6、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回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灭绝。如:长江葛洲坝,下泄流量为41300~77500m3/s,

氧饱和度为112%~127%,氮饱和度为125%~135%,致使幼鱼死亡率达2.24%。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自然河流出现了渠道化和非连续化态势,这种情况造成库区内原有的森林、草地或农田被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建成后,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利于蚊虫孳生,都曾流行过疟疾病。由于三峡水库介于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四川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建库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因此对钉螺能否从上游或下游向库区迁移并在那儿孳生繁殖,都是需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1、移民问题

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大课题,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必将使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还会造成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等问题。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km2,移民总数超过110万人。移民政策的调整表现为:①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地区,至今已经搬迁移民近40万,外迁的有10万。②对一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据资料统计,三峡库区原有1599个工矿企业中有1013个实行了破产或关闭。

2.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

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环境工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1]。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在体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4]。本校环境工程实验室于2000年筹建,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实验室、有机废物资源化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环境检测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物理污染控制实验室等,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开设提供了充分保证[5]。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开设了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等专业实验课,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工作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6]。

一、实验室建设实践

(一)实验教学体系

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培养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独立动手能力和活跃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试验研究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培养的首要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将工程训练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各种实习、两课实践、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合环境等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以工程训练为主线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于环境工程等工科类本科生的“全程化、四阶段、六模块”工程训练体系。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积极主动、相互作用、科学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融合现代技术等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立多层次实验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与奖罚措施,鼓励教师与学生搞科研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仪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更系统、透彻、深刻地掌握理论教学知识。

(二)实验教师队伍

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建立结构科学、年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采用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实验教师岗位聘用模式,建立了以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小组为核心的逐层负责制。充分发挥资深教授在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加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三)实验教学制度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技术革新和发明。通过备课、培训上岗、学生评议、督导等措施,对实验队伍进行管理。

(四)管理模式

通过校院两级教学监控和督导体系,以及一系列实验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并完善了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实现教学实验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院领导组织相关考评人员不定期对有关课程听课检查,并提出考评意见。期末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收集对实验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汇总意见,组织相关部门讨论,评价教学效果,并将讨论结果反馈给实验课任课教师。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了实验教学任课人员的定岗、聘任和考核原则。期中根据相关规定对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任课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评,结合学院的聘任制度,参考完成任务情况,评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对于不合格的任课教师,将取消其承担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资格。

(五)实验教学设备与环境

充分利用学院相关专业的综合优势,统一整合和协调课程设置,建立了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验分析能力强和富于创新精神综合型环境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学体系。将学院6个专业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除完成规定的实习、实验和相关教学实验任务外,面向全校,对社会开放,避免了重复建设。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工作,操作规范、保养及时、定期维护,损坏及时登记、报修。每学期进行设备情况统计,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设有专人管理和维护,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要求详细记载仪器的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制定安全、防火、防盗、防破坏规章制度,遵照执行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四防”设施齐全,有应急措施。经常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努力建造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制度严明、设施安全的实验室,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二、努力方向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校和学院更多的支持。开展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为中心争取经费。进一步更新和购置各类新型实验设备,加强设备仪器管理,以及新型设备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设备完好率、使用率和应用水平。二是根据“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注重“老、中、青”教师梯队培养,明确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鼓励现有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深造,提高技术业务能力。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资深教授在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加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三是在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新实验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实验方案,让更多学生直接接触科研训练计划,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四是对中心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建立更完善的考核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在加强与国内同行交流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化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大开放运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新明,宋庆,白玉白,等.CdS敏化对TiO2纳米薄膜电极光生电荷转移特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2):295-297.

[2]刘志斌,陈建平,于皓.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95-96.

[3]李旭凯.环境学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J].广东化工,2012,39(8):153-154.

[4]刘蕾,梁佩韵.浅淡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高校前沿,2009(8):62-63.

[5]万田英,徐书新.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137-138.

第8篇

【关键词】新环境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年来,社会经济呈现粗放式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与管理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1 新环境下建筑工程的概述

现阶段,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却常常被报道。探究其原因,调查发现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项目中,存在着技术管理不严谨的现象,当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之后,量变引起质变造成建筑工程整个项目质量的不达标,因此,在进行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项目的每一环节的施工技术管理都应该加强,发现问题时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确保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如此一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建筑工程施工循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应该进行系统化、程序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新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措施与管理的水平。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概述

2.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包括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到的所有施工技术。具体包括混凝土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专业性,只针对特定的工程施工进行应用。因此在对技术进行掌握的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应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此强化对技术的应用质量。

2.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的水平来看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对于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技术的专业性难以保障。我国建筑行业大部分的施工技术在引入施工单位后一直保持的原有的状态,施工单位很少对其进行发展与完善。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内部人员素质过低,而我国当前又没有专门的施工技术研究机构,因此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专业性难以保障,无法进行良好的发展。(2)技术条件不足。建筑工程技术中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其中包括了充裕的资金,丰富的经验,先进的人才等。而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而言,其中在技术条件的供应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施工技术的需要,因此导致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应用的落后。

2.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建筑行业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就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上下大工夫,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工程施工效率等进行保障。鉴于此,在今后工作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首先应在建筑工程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技术氛围,鼓励工程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钻研与完善。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还应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上的提升,让工作人员具有很好的技术能力。

3 新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措施与管理分析

3.1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

建筑工程中现场的监理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关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对监理部门对工程主要部分的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监察报告进行及时的了解,做好工程的监理工作。其主要监理内容具体包含:一是,管理部门应该对施工环节进行抽样调查,以达到建筑施工工艺符合工程的设计标准。二是,施工管理部门要对施工材料与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检查与监督、能否按照施工设计与进程完成施工的建设、施工的材料以及施工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施工人员的技术与能力能否胜任施工建设等进行检查;三是,提高工程施工队伍的质量观念,从法律的层面上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上的要求,要对施工程序的检查以及原材料的购买有详细的记录,在建筑施工中,对施工项目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建筑人员。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的优化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技术的管理方案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系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建筑功臣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工程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内容主要包含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所有有关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组织与活动的管理,技术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管控,来达到降低或者消除因素中危险行为与危险状态的目的。建筑施工技术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优良的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开展之前,应该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审查

建筑工程单位在对工程施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应该确保设计的方案满足建设单位的各项要求,工程设计应该科学合理,设计的意图应该恰当的融入到工程建筑周边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中去,并且应该保障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施工技术与投资造价的可行性、兼顾工程建筑结构可靠安全的经济性等工作。因为建筑设计中一系列的施工技术管理环节,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在人文表现以及功能使用等多方面让人感到满意。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中,相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吸取工程设计师对工程设计的优秀理念,听取工程师在建筑工程施工细节以及整体中的建议,促进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升级。

3.4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协调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施工人员对施工设计要求有疑问的现象,碰到此类情况,施工人员应该及时的向设计师进行咨询,及时对由疑问的设计进行沟通,明确工程建筑的设计要求,对自身的工程施工进行及时的调整。在组织施工时,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并且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施工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训,督促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高,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筑工程企业储备人才,进而提高建筑工程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与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环境下,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正在不断的进行优化与提高,但是,现阶段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的管理还很欠缺。因此,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的优化、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审查、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协调等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地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家明.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建筑施工 ,2011(10).

[2] 梁朝松.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J]. 技术与市场 ,2011(2).

[3] 董杰.浅析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现状[J].价值工程,2011(4).

[4] 梁边疆.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管理研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