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工作综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红十字会;发展机遇;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解决措施
前言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红事会中带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正确的认识实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仅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红十字会建立和谐的发展环境。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比较激烈,多数红十字会都更加专注于对别人的帮助而忽略了红十字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此,红十字会在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的构建好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模式,帮助红十字会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1]。本文将以红十字会为起点,分析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现综述如下。
1.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十字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红十字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可以整体的综合的提高红十字会综合实力。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要广大的干部职工的精神的层面来主导,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人员有关政治的觉悟以及对红字会思想的认识,能够为红十字会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1.1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气氛
当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而在红十字会内部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红十字会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同时,通过实行政治教育还能够发挥带头作用,能够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实际工作,保证职工爱岗敬业的动力源泉。而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应该做到身先士卒,充分利用自身带头作用去指导实际工作,使大家能够更加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相关教育,从而为红十字会的良好服务氛围提供更加稳定、和谐的环境。
1.2有利于解决职工思想问题
红十字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面对如今社会各个方面,很多红十字会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思想上存在很多的困扰和问题。红十字会相关部门必须最大的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其教育方式是多样的,如:走访基层、电访、座谈会等,告知职工红十字会以及国家下达的相关文件精神,更多的关心职工切身问题,让职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同时,相关部门领导也应该注意职工工作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部分职工甚至会出现思想不进取等情况,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在政治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对每一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阴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真意义[2]。
2.加强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建议
2.1建设全面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红十字会政治思想工作中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工作体系。而且红十字会思想工作多数由红十字会政治思想部门进行,但是这个部门配备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想政策宣传在实际中面临着人手不足等困扰,因此,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据本红十字会需要加强具体管理制度,并完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帮助企业进行相关工作。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由想部门牵头,重要的领导挂帅,从上到下建立相应的立体体系,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工作者思想上引起重视,在发挥自身管理职能基础上提高红十字会的思想工作核心力和向心凝聚力[3]。
2.2转变传统思想观点
在现代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紧迫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有效的的方法解决红十字会职工身上存在的观念问题,从而保证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恩能够给顺利的进行。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红十字会也应该引起重视,对职工工作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进行化解,并根据红十字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改革、裁员等,在这个阶段很多职工对自己的未来状况作出一些悲观的假设,但是实际工作中会在其思想上有着更加严重的包袱,这包袱甚至能够转化为职工工作的动力,让职工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自身思想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结束语
红十字会是我国公益事业的特殊部门,它能够为国家、社会等提供人道主义救援,为社会和谐、稳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红十字会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很多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抑制、阻碍了红十字会的发展。为了促进红十字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加深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养,结合本红十字会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仪征市红十字会)
参考文献:
[1]孙于力.浅谈新形势下工会如何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J].2013(06):89-91.
【关键词】 思政教育;网络多维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69-01
一、 网络对思政教育影响
(一) 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念文件、读报刊、上大课、出板报: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有限,受众面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互联网从基础结构到技术应用都是以开放为特征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其开放的特性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具有开放心态的人,更加倾向于主动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加之网络的版面、容量不受限制,网民不必出门就可查阅、浏览所需信息,这就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良好的思想条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二)网络手段的先进性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是沿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接受“灌输”,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对学生不论其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都采取“齐步走”的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而网络特有的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使网民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下,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的隐匿性使教育者能够了解到网民最真实的想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的放矢,创造了“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针对不同对象的实际来选择、设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比传统模式更好的效果。
(三) 网络文化突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教育对象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而互联网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网络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网络的超时空、全天候性、等时共享性、即时播发性和快速传播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经常化,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从而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
二、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用先进的思想观念主导网络文化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自由、平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弥漫性、渗透性的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政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噪音自然比传统传播式要高得多。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将噪音控制在一个最有效的范围,是网络传播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化主流思想、主流意识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及时过滤和去除各种有害信息,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构,对网络及博客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监督,以把握德育博客的正确导向,发挥德育网络的最佳效应。
(二)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素质
网络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多元化,更重要是体现了人们在思维认识的观点上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学生人性教育的引导上,教会人们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科学方法。未来社会的竞争无疑将会是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最后,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如网络痴迷症、网络癖等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加强教育者的网络索质培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更新, 唯有观念与时具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其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网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但是任何精神活动的进步都是应该以人们思想观念进步为保障的,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3]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4]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5]张安柱.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3.
关键词:新时期 企业政工干部队伍 建设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公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对和谐社会及和谐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由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强调需与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相适应,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依据我国就业分配方式、社会经济成份、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和独立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了新的挑战和矛盾[1]。本次研究就新时期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方法及途径进行分析,以为开展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现综述如下。
1、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企业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渐转向社会主要荣辱观、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要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上来。公众的经济关系、生活内容、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渐走向多元化、多样化。与过去比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条件、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转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的关键,故对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1.1 坚定政治修养的建立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形象及国家政策的外在体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政治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充分掌握,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政治观点鲜明、政治立场坚定、科学发展观牢固掌握、处理和思考问题的重点均以群众为基础,人民群从才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多的尊重,产生信服感,进而促进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紧定的站在党性原则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利益最大限度的进行维护。认真执行、积极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并坚持所违背党的政策的行动和言论开展斗争,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行。
1.2 培养企业政工队伍优秀的道德品质
企业政工队伍有正派的工作作风,道德品质优秀,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企业政工队伍应为思想作用正派、道德品质优秀、社会主要思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最根本的思想素养。人的精神世界中世界观为核心思想,是价值观的核心及基础,为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对人的方法论和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也决定着价值观、人生观。故世界观较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加强正确世界观的树立。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意义、目的的根本看法,是在对待人生问题上人的世界观的表现形态,就企业政工工作者而言,身教重于言传的作用,可对教育对象在人生态度的对待方法有一定的影响。故政工人员必需对正确的人生观进行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和首要的人生意义和目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就是需掌握其核心,对集体主义思想进行树立。要求在处理个人与党、个人与集体及国家利益关系时,可对国家、集体的利益自觉服从。政工工作者正确树立三观,是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关键[3]。
1.3 拓宽知识面
从企业特点分析,政工工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需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向公众传授的内容,不能仅在政策性、原则性的表现停留,还需深入人的内心。要让公众从观念、思想上进行调整,还需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政工干部队伍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理论紧密结合于实践,才可以理服人。企业政工工作涉及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干部除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外,还需加强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内容的掌握。
1.4 掌握精深的业务能力
就业务能力分析,企业政工干部应具有多方面性,最基本的为说、写及干。说即应有理有据的做报告,可引经据典的开展演讲工作,使内容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同时将情感溶入到业务的开展中,以理服务。写文章避免无实空洞,不讲空话、大话、套话,不乱造概念,应紧贴实际,使人愿意阅读,并可从中读出正确的思想[4]。其次为能干,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员工中进行调研,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可全面掌握,依据个体差异,制定工作开展的方案,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成。
2、政工队伍建设措施分析
就企业新时期的政工队伍特点进行分析,除需紧跟国内飞速发展和多变的经济形势外,还需应对国际多变复杂的政治形势对开展政工工作造成的影响,建立具备综合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即需多方面的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2.1 重视培养工作的改革
加强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建设。以对企业政工队伍的头脑进行武装,且理想紧密结合实际,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积极推进,在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和工作实践过程中取得新的成效。同时,还需加强激励机制和学习考核制度的落实,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理论思维水平为中心,对培训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以对企业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良好适应。
2.2 对现代管理知识学习和掌握
需重视培养服务大局的能力,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对象是针对人开展的相关教育,多为广大员工,具有较强动态性、数量大、范围较广的特点,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企业政工干部队伍还需与领导协同做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故政工干部同时需要培养较强的管理能力,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管理能力的提高,需掌握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学相关知识[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目的,是对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经营业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高度一致性。
2.3 掌握专业知识
对专业知识进行娴熟掌握,是引导员工思想能力的基础,政工干部需加强针对工作岗位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了解企业其它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现今形势下,员工变化较大,特别是年轻的高素质群体,有抱负、有理想、有知识,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观念、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外,还需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所从事的事业进行掌握和了解,换位思考,着手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员工的专业知识,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在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才可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的凝聚力提高,进而增强工作积极性,全面推动企业工作的开展。
3、结语
综上,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培养作风正、业务精、政治强的政工队伍,是促进和谐企业构建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景海.论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0,(18):10044.
[2]刘桂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健全政工部门联系点制度[J].金山,2010,02(5):105.
[3]户宝强.浅谈新时期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0):65-66.
从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方面着手,引导员工吸纳新思想,力争为企业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关键词:社会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
一、现今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时代的来临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现今企业职工的思想极其消极,因为新时代职工已经不满足与现状,对于生活有着新的渴望。他们是堕落的、悲观的行为极其反常,跳槽现象发生概率高,因此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应对这一现象采取可行方案,采用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员工心态,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其实出现这种消极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并没有满足员工所付出的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员工利益受限制,企业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企业职工会议颇多,但是并不是每为员工都能说出自己的心声,只是尊崇了部分人的意愿,并达不到民主。其次,我们来谈谈岗位的互动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岗位没有明确性,工作者的职责不明确,因此他或她的工作数量繁杂,并不能把专项工作做好,由于工作集于一身,所以互动性极差,思想政治工作自然不能达到良好效果,互动行为难以进行,这也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一方面。对于这种状况,企业应该做的就是:“应注重员工的时期变化,定期引导员工的思想,努力达到和谐发展”因为只有确保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发展并带来经济效益。对于问题的出现,企业应立即为员工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把员工的福利工作做好,只有企业和员工形成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发展,所以要用心关心员工的福利问题,让职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明确员工的心声,构建一定的管理体系,把员工的健康、安全工作做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制度。实行集体合同共商,坚持职代会制度和厂务公开都是有效的措施。主要是为了给基层和高层建立一个沟通渠道,使员工和企业的行为达成一致、相互理解的一种状态。
员工思想要结合人文、政治、科学的性质。目前,我们面对的严重性问题就是现今社会仍是维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职位的现象。企业中有一部分员工仍然有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迹象,对现在的状况不满,这部分员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企业听不到他们(基层工作者)的心声,因此个人意愿难以得到满足。所以说,企业要“坚持以员工文本的重要思想,促进员工的各项品德修养、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提升全体员工的个人素质、生活水平等等。使员工有个好心态(守纪律、讲道德、有奉献精神、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做一名优秀员工。把劣质心态抛之脑后,让好心态占据内心。以正确方法解决问题,试图发现新问题,寻找更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把人文、政治、科学结合在一起,这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促进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与处理问题的建议
1、创新带来的优势。我们要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化,倾听员工的心声,把握员工动态,用沟通来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员工提出的问题,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使之和谐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注意制约性原则和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要因人而异根据职工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对新时代员工进行新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员工展开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民主。把体制健全化,建立一套适合现今社会的管理制度,做到基层员工与高层的无障碍式沟通。
2、把握员工思想问题和处理员工思想问题的关系。其实员工的思想问题就是个人利益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提高员工利益,解决利益问题能够解决员工的消极问题,员工的积极性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其实是双赢,亲近员工,了解员工心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现今时代人们生活趋于现实,如果不了解员工心态,将很难解决潜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有效捷径,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的出现,冲出阻碍,获得新生。高层领导切不可疏远员工,应时刻关注员工的状态及心态,及时为员工处理问题,按照标准及现实准则,解决潜在的问题。只要是符合实际的问题都尽量解决,若不符合现实条件可以跟员工谈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说明原因,并希望员工谅解,因为超出范围之上的要求高层也是无法逾越的。切不可以暴力解决问题。要做到时时刻刻关心员工、督促员工、耐心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3、企业高层工作人员应做要以符合时代的方式去不断的创新工作。企业高层的工作人员要了解职工的平日生活,和基层交朋友,说实话,做实事,与员工的思想观念达成一致,也试着让员工去了解高层。据了解,此方式收益的不只是经济上带来的提高,还有员工能够做到为高层排忧解难,正所谓“黄金搭档”。企业需要了解各位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个人特点,在以正确的方式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使职工产生积极心态,在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与领导沟通,努力培养员工做一位接受抗挫心态,做到越挫越勇。企业也应该做到维护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看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相结合,再提出解决方案。把感情融入到员工的生活中,以企业的思想政治转变员工的工作状态,以情感的方式融入员工的内心深处,不断的注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始终贯彻以员工为本的政治思想,给与员工期盼,让员工充满希望,员工同样也会带给企业希望。做到走进员工的内心,终能解决实际问题,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力争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更多的收益。让员工过上富足的生活,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思想看问题,相信这将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总结以上叙述
文章以现今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与处理问题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导员工走出消极状态,企业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目前所存在的多种问题,主要讲述了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对应时代的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高层工作人员要重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东阿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论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党建工作根本思路.-.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9).
[2]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力争企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桂林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
[3]刘长海企业基层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 教育 探析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接近6000万,这一群体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无论是在学习课程方面,还是在个性心理方面,都明显的处于一个相对劣势,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更是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给这一群体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这其中既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政府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的情况。但是在农村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农村优质高中以及初中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集中在知识的教学方面,没有将较多的时间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本上是比较淡化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每年不过回家一两次,众多留守儿童都是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缺陷。缺少关爱将会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层面留下阴影,对于其成长是很不利的,加上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为了弥补对于孩子的亏欠,错误地认为给孩子物质性的东西就是一个最好的关爱,这种做法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
3.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缺位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应在此项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鲜见政府的身影,政府部门不仅仅观念层面对于留守儿童这一块的工作不重视,在物力以及人力的支持方面也不足,举例而言,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一个文化中心来供留守儿童娱乐,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加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更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加以强化:
1.学校方面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应切实的承担其自身的责任,在留守儿童父母以及政府缺位的背景下,学校应主动地将家庭以及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承担起来。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改变以往学习导向的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至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实施寄宿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2.家庭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长的缺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鉴于此,家庭应在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目前短时间来看,要让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还不太现实,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打工的服务可以将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进行学习。退一步讲,如果上述情况不能得到解决,家长可以再监护人方面进行仔细的筛选,同时经常与孩子进行联系,进行思想指导,确保孩子茁壮成长。
3.政府方面
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就是对于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而言,应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举例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在文化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方面进行投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外出打工父母所在地的政府而言,应在教育管制方面进一步放松,为留守儿童来到城市读书创造条件。政府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会不断的考验着相关群体的智慧,对于此项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加以推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秋香. 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6).
关键词:典型教育 综述
一、典型教育的学科定位及概念分析
(一)典型教育的学科定位
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学科横向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如事实求是原则、平等待人原则、分层次教育原则、积极引导原则等原则指导下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纵向分类又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中的一般方法,纵向分类参见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高方法。他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性和通用性。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结构体系,第一个层次为哲学方法,他是认识实物客观规律,一般特征的方法。第二个层次为通用方法,他是在一般范围内普遍适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所共有的方法。第三个层次为具体方法,他是人类活动各专门领域的专有方法,三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在层次上是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关系。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处于比较微观的层面的一个侧面。
(二)典型教育的概念分析
典型,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方面、一定范围内能表现和说明事物本质特征,代表同类事物发展趋势的个别事物。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各位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虽然有些定义在表达上有部分差异,但都准确的把握住了典型教育的内涵。主要定义有:祖嘉合教授认为典型教育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模仿,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郑永延教授定义为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指通过典型的人和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最为认同和统一的一种定义。典型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典型的性质来划分,有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先进典型体现或代表着先进、正确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前进力量,在人民群众中能起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叫做先进典型。反面典型反映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和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
二、典型教育的内涵
(一)典型教育与榜样教育、榜样示范法、榜样教育法
在典型教育法实际运用中和大家研究的视角不用,一般都是研究和使用正面的典型教育为主,也就是榜样示范教育,榜样教育法,或者称呼为正面典型教育。如张耀灿教授等主编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规定为榜样教育,表述为所谓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又叫示范教育法或典型教育法。这一定义在2007年的改版中表述为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和事(正面的,先进的抑或反面的、落后的人和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1988年,邱伟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将榜样示范法定义为:“榜样示范,就是通过典型事例,榜样人物,把抽象的说理变为生动的形象教育,即变思想教育的以虚为实的一种教育方法”。王汉澜在《教育学》定义为:“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詹万生主编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认为:“榜样示范法是以教师或其他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在榜样的示范内容和对学生的具体影响给予了详细的说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榜样教育法有别于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它是运用正反两种类型的典型人物或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典型教育分为正面典型教育,或者称为榜样教育,示范教育,它是典型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典型教育还包含负面的典型教育,对反面典型的选择和确定一定要慎重,不能随意的树立反面典型,也不能树立过多的反面典型。它是典型教育次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典型教育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典型教育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来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都存在矛盾,其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差别的。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总是有高低,实际表现总是有好坏,贡献总是有大小,不可能完全相同,一切典型都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
2、心理学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典型教育能够极大的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无论是动作的模拟和语言的掌握,态度的养成至人格的形成,都是可以通过观测和模仿完成的。那么,典型教育是人、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从三个方面通盘加以考虑,统筹兼顾,发挥好替代性强化和认知强化的作用,促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典型教育的含义和实质,有所选择的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成为带有个人标签又符合典型教育效果的价值观,也就是班杜拉所说的从“观念的存在”到“现实的存在的过程”。
三、典型教育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学;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其内在的理论指导。
一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分广义人学与狭义人学两种。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活动向两个方向进展,一个是向内反求诸己,此为狭义人学;另一个是向外探求主客体一致性,此为科学。狭义人学与科学通过活生态的人所完成的主观唯心之狭义人学与客观唯物之科学的联动性归一,通过人的不断实践与反思,使得人学与科学获得持续不断的进步。人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笼统的讲,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的真实的透视学。中国当代学者、人学家张荣寰先生在2008年3月发表了代表人学研究最前沿和思想高峰的《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中解决并得出人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根本命题及其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二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为新形势下的人格教育指明了方向。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以人学精神观照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以人学精神观照人格培养的方法,以下几点是应当格外注意的: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第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第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第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 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71
[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4..
[3]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钟明华 李萍.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6..
[5]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J].哲学研究,2004,(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31,12.5,126,126.
作者简介: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心理学与德育理论结合的历史渊源。从心理学与德育的理论结合来看,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上阐述他的理论。在20世纪初,杜威也曾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分成社会的和心理的两方面。“认为社会方面决定应当做‘什么’,属于道德哲学的范畴,心理方面决定‘如何’做,影响方法和精神。”曾有多位心理学家将道德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论述道德发展的心理过程。如:皮亚杰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与自律期两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扩展的复杂过程,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这些理论上的结合为当今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由气质、性格和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由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和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高校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诸种品质的过程,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它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
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长期以来,有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同时,随着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完全代替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
笔者认为既不能用心理学的框架来统领和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应当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构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从问题入手、从现象入手、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心理规律、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其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引导学生的行为,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的思想道德活动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讲授一般理论外,更多地突出当代大学生不同专业的角色特点进行教育;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突出强调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体系有比较完整和清楚的认识,而且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对课程内容能够身体力行。
2.利用心理学的理念,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方法、步骤。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视野,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就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根据,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呈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其主要特点是: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必须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中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分析理论、认知分析理论、个体差异理论,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合理情绪疗法等方法都可以借鉴和运用。因此,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心理得来,即“投其所好”。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音乐欣赏法、自我风采展示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社会调查等。实践证明,这些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实际出发而采取的方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⑵运用人性化的教育策略,摒弃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案例评价等,其内容理论性强,有时会使大学生感到内容空洞,难以接受。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能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 而且通过借鉴心理学的一些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管理应该从了解和尊重人性出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值得深思。比如,我们希望学生对我们说真话, 我们自己也应该以诚待人,言行一致,不矫饰,不虚伪。自己有错误坦率地承认,这样会使自己更有人情味,更受人尊重,而不会失去什么。再比如,对于大学生的感情纠葛和困扰要慎重对待。从心理层面看,应该理解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反对和干涉;学习爱和被爱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这就是尊重人性。以人性化的教育策略为指导,笔者利用“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结论点评”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等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去参与和体验,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只有这种“内化”了的道德认知,才能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素材,提高其可信度。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和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从大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做好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把就业工作、贫困生的解困工作、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联系紧密的法律知识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构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不涉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素材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引起共鸣。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系统,而是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将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应大力加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实现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有华、段虹、郭玉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张 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理机制研究》,《理论探讨》,2004.6。
[4].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思想政治教育》,2004.6。
[5].方夷敏:《大学生最大压力源“自我认知”与“竞争”》,《南方都市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