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过去十年,我国网络服务经济借助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网络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了由传统实体经济向现代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的跨越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一是畸形的定价机制。传统经济产业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产品和内容制造商手里,服务流通环节是在产品制造成本基础上增加服务附加值而形成的定价机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制造商困于低价销售。这既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良性发展,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不利于营造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网络付费消费的机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种深不可测的不透明商业模式,造成价值分配扭曲和价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难以获取实际的制造和创作价值,对网络服务望而却步。三是网络可信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泛化成了不确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精准信息定位和专业知识解答入口成为虚假广告的策源地,大众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对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机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四是竞争性垄断现象严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造就了少数大平台任性撒钱、垄断市场的格局,中小服务商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被大平台收购吃掉,要么因烧不起钱而破产。因此,现阶段的网络平台型服务经济形态应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新兴行业自发行为,并非健康良性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最终形态。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继传统实体经济向网络平台经济跨越发展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次新的跨越。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和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务更公平、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网络治理更精准、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网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切实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管理和分配,使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发挥自身作用,高效率完成企业工作,最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企业要做到吸取人才、培养人才,以及要做到有效管理和分配人才,了解企业经济发展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1.企业经济发展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企业经济发展中极具必要性。首先,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力资源存在不合理利用现象。据调查,许多企业中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对企业产生效益,造成专业技术搁置。第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完善。有的行业人才数量速增,而有的行业却急缺人才,造成人才结构严重失调;地区之间也存在人才分配不均的现象;人才资源年龄趋于老龄化。第三,人才资源综合素质低。高素质人才在中国所占比重很小,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问题。其次,企业都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员工数量比较多,在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下,企业的运营会受到影响,经济效率会降低,因此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结构对员工进行调整,争取每位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最后,现如今的企业缺少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企业的人力资源分为多种工作性质,对每种性质的人力资源要有明确管理措施,并且伴随高科技设备的引入,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降低,另外,基于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内部人员某种企业意识降低。因此就以上所述,目前企业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管理很有必要性。
2.人力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1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
思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会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最大效率发挥出自身功能,人才是企业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资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人力资源可以被称为企业的特殊经济力量,人力资源为企业注入鲜活的血液,帮助企业高速有效的运转,为企业带来先进的专业科学技术,使得企业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
2.2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要求不同
不同行业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早期的农业管理中,农业设备落后,大部分要依靠人力,对人的文化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时期,农业机械设备普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的研究工作,所以,农业相关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一些管理服务行业,与人的接触比较多,旨在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所以从事相关行业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领导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些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具备高素质高学历,拥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等等。因此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有不同的要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并且还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企业传输高质量人才。
2.3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有很大联系
人力资源能力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社会掌握会很准确,对企业有关经济的决策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对社会资源会做到高效率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除了人力资源能力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让企业有清晰的人才资源结构,人力资源会被分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并且最大程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外,这种管理会让人力资源保持企业竞争意识,不断追求创新,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3.1合理的选拔人才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发展需求以及发展目标,有目标、有计划的储备人才、选拔人才。首先,不同的企业对人才具备能力重视点不同,在选拔时,要认真考虑面试者各方面素质,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其次,企业选拔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各个社会阶层的面试人员,一律认真公正对待,给予每个应聘者同等的竞争机会,择优录用。最后,企业员工的辞退也要公正公开,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规划,正确选择人才,并且有方向性的培养人才,创建出一支强有力的高效率人力资源的企业队伍。
3.2注重员工培训与激励
为了长久高效的发展,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激励方式可以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者可以互相渗透。这种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员工高质量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的策略,有利于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这种做法使员工掌握富有时代特点的专业技术,突破原有的工作思想,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帮助,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具有竞争力。
3.3合理的开展绩效考核
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对其工作各方面成果的评定,也是企业激励制度实行的基础。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公正公开,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综合企业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以及员工的考核资料进行客观考评。员工可以根据考评结果,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之后的工作制定目标,企业可以结合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奖赏惩罚,并且对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以及制定出解决办法,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这种阶段性的开展绩效考评,对员工和企业都是一种重新的认识和改正,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在大多数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会计准则由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核算方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制定会计科目体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原因,我国目前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情况很难达到,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是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推进。
(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政府制定,影响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代表性在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作为政府部门的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纵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概括来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民间组织或机构;二是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并由官方机构批准;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或制度。美国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者是具有民间组织性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但我国,职业界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有限,这就影响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代表性。
二、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建议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需要各个行业的会计人才的共同努力,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对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加强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导向,使会计教材、教育组织形式与国际接轨。
(二)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的强大动力,会计准则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建立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准则就是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需要才建立的,是为服务证券市场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本身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区别,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一个证券市场的成功与否是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水平紧密联系的。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总会计师迈克尔·萨顿曾说过“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加入WTO,加快了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会计准则国际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化趋势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也对会计行业和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与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我国应当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双边和多边洽谈,加强国际贸易交往的力度,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吸取宝贵经验,争取各国政府或组织对我国新准则的认可。此外,我国应积极关注IASB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等机构的最新动态,认真分析IASB的项目计划和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从而积极应对会计国际化趋势,并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四)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吸取各国有用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要全部照搬别国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全盘抛弃。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充分认清国情之后,对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作出全面的认识与调整。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加快发展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支撑市场;
其次,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快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再次,健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程序;
最后,以原则为导向,完善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并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
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我国的国家特色,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
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当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协调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更要首先考虑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政绩观;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25- 02
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标志着城镇化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力,也暗示着城镇化将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但对于我国多数地区而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共同的决策难题——如何处理加快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如何处理现有传统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的关系,如何处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得当,极容易导致区域发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或者进一步加剧对资源环境的损害,这显然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并非城市人口或城市面积的简单扩张,而是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第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新型城镇化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政绩观是对如何履行政府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模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带来的只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一些地方出现的以“拆—建”的方式换取GDP增长的现象,城市建设中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乱上项目等现象实质上都与政绩观不端正密切相关。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转变发展理念,消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顾的传统观念,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方向进一步深化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目标,不提哗众取宠的口号。这样才能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转型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第二,注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转变,即不再是以往的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而是以创新和效率的提高作为主要推动力。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产业和第二产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简单地仿效某些城市“退二进三”的做法,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盲目追赶潮流,引进和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与本地区市场条件、人才基础、产业基础不相适应,造成城市发展的“空心化”。
因此,无论发达地区的城市转型,还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都应重视“以技术创新提升存量”的发展理念,即针对本地区已有一定基础的行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区已积累的人才、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渠道等优势条件,重点采取以下3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本地区行业内部企业创新的动力,引导产业向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转变,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二是利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之路。三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区域聚集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加大对行业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的支持力度,构建区域性的创新服务平台,将工作重心置于优化本地区的创新发展环境、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上,以此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城市化的内在品质,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将加快城市化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大,城市化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支撑。如果超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就有可能演变为冒进式的城市化,不仅会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也会激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奠定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弱化对城市化率和速度等目标的追求。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财政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更应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来推进本地区的城市化。将提高城市中心地区的功能、提高重要交通节点的容积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各种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应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努力做到用规划来指导和约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事务。着眼于城市品质的提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旧城区以及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实现城市建设向精细化和高品位转变。这不仅显著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扩大了城市容量,防止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无序蔓延式扩张,推进了城市的集约紧凑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Janamitra Devan, Stefano Negri,et al.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Growing Cities[J]. McKinsey Quarterly,2008(3):107-116.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是经济发展速度要服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尽管注重质量和效益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但其最核心的要求是本着速度服从质量和效益的原则,追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追求以质量为基础的发展速度。追求以质量为基础的发展,关键是注重实实在在的GDP增长、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强化创新驱动的力度。
首先,经济发展要排除GDP增长中的水份,重视消除几方面的GDP增长假象:(1)物价上涨因素拉动的GDP增长;(2)劳动者报酬和工资收入的增长低于通货膨胀因素拉动的GDP增长;(3)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因素拉动的GDP增长;(4)无效投资因素拉动的GDP增长。
其次,经济发展要注重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低端和低质量的产品确实会有一定的市场,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再继续大量制造低端和低质量产品,则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将大打折扣。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特别注重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即使为此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也值得。要使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对高档次和高质量产品具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渐压缩对低端和低质量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应该打破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中的“低成本桎梏”,从单一追求“低成本”转向既注重“低成本”、又注重产品的高档次和高质量。
再次,经济发展要依赖创新驱动。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程序、商业模式创新等,使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要素与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切实将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追求以效益为导向的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是指一个经济体通过经济发展能够在文化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方面获得的实际收益。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就如优质的转化器,能够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充分地转化为实际收益。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有实际效益的发展速度。其基本的要求是:(1)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2)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和环境;(3)积极推进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大居民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中的份额;(4)提升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降低对国际投资和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实现对外经济的高效益;(5)健全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服务体系,释放和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6)实实在在地增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各类居民服务的公共投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高水平地转化为提升社会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效益。
未来发展的多重制约要求江苏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
江苏作为有6个工业行业跻身“万亿级”台阶的制造业第一大省,从注重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到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应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转变。然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逻辑看,脱离质量和效益的轨道而期待高增长的念想、推动高增长的行为在江苏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面对资源小省的省情和环境承载的压力,江苏需要不断强化这样的认识:为了消除未来发展的多重制约,应该十分注重质量和效益。
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飞速发展,一直延续的是要素驱动发展路径,赖以支撑的是低人力成本、高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现今,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呼声日益高涨,以往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瓶颈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旧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只有将注重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才可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低水平竞争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约束。从实践看,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之所以能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根本原因就是近几年特别注重了以质量为基础和以效益为导向。
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型产业培育之间衔接难的困境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近年来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速。但是,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兴产业培育之间不能衔接的困境,使得江苏一方面是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依然在低端运行。面对困境,江苏必须主动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益为导向,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时空背景下积极地以高新技术改造低端传统产业,并进一步培育高端新兴产业的突出竞争优势,才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使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型产业培育有效衔接。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创造了较突出的业绩,外贸进出口连跨3个“千亿美元级”台阶,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量超过5000亿美元。但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不断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将给江苏的开放型经济带来挑战。这种挑战既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大趋势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国家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背景,更来自于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向高层次演进的机制方面的压力。在宏观运行环境和微观运行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促进江苏开放型经济实现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更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化解一系列挑战。
江苏注重质量和效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真正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摒弃过分追求增长速度的思想。要真正弄清楚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改变经济工作以“抢时间、争速度”为中心的做法,真正把提质量、增效益摆到重要位置上来。
调整利益格局,促进市场主体逐利行为相对合理化。针对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粗放式盲目扩张的倾向,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并完善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以促进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从利益机制上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力。
首先,税务部门要把纳税服务工作提高到依法的高度去对待,真正认识到,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行政执法的基本职责。
新的《税收征管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规范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条款。充分体现了纳税人与税务人员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纳税服务已经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税务部门就要树立全新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征管体系中,纳税服务是基础,搞好纳税服务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过去打击监督型管理的残留理念,全面树立管理服务型的征管理念。
在过去多少年中,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是打击监督型的,在此种体系中不相信纳税人能依法纳税,所以税务机关包揽了许多纳税具体事宜,而不考虑纳税人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满意什么,所以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益不高,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起到了催化纳税人偷逃抗骗税现象的发生。管理服务型的税收征管体系,是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纳税,那么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向他们宣传税法,帮他们了解掌握纳税的程序,让他们清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及享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办完应办的所有纳税事项。
第三,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搞好纳税服务,是世界税收征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要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那么就要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纳税服务是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的大趋势,现在有些国家已经把税务局改成了服务机构或服务办公室。只有搞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水平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所以要认识到纳税服务,是我国税收征管的新战略,是顺应世界税收征管潮流的举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第四,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纳税服务的管理制度。
认识提高了,那么制度就是搞好纳税服务的基本保障。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用制度管人治事,要建立纳税服务制度、纳税服务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制度。以制度确保纳税服务的高质量。比如“首问负责制”的高质量运行,就可以提高纳税人纳税自觉性、主动性和情愿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问负责制”的内涵,就是要求首次接受咨询的税务人员,就纳税人询问的涉税事项,按照政策给予及时、正确、耐心、细致、热情的答复,并给予具体指导,直至办完全部事项,这个制度,是搞好纳税服务的首要环节,它能使纳税人在具体办税过程中,学到税法知识,掌握办税程序,从而提高办税能力。同时满腔热情的服务,会使纳税人感受到所尽的义务,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尊重,从而感到心情愉快,同时拉近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距离,实际上也就是拉近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或清除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促进了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和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引导的自觉性。
第五,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纳税服务方式,便利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
一、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我们的监管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监管方式和工作模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加快实现"转变",提高监管服务水平,做到职能要到位,服务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此,应当说,我们的思想认识是清醒的,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并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不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执法能力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然滞后。过去,尽管在工作中也有工作中心和监管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感觉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今后干什么,怎么干。认识不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质监工作的职责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工作标准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有的同志质量服务意识树得不牢,只讲监管,不重服务,思想观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质量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不适应,需要加以修订。如《计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亟需加以修订完善。
三是质监工作人员素质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能力仍然偏低。工作人员中存在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现代知识和技能欠缺,有的同志不会使用电脑帮助查巡资料,一些年轻同志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专业知识不足。一些同志到企业去,因为对现代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看不明白,更不用说看出问题来。还存在知识老化等许多问题。
四是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比如,目前质监工作普遍实行了巡查制度,但是巡查内容、巡查方法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的巡查仅限于检查一下是否有,而不会通过巡查发现了解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深层次问题。还存在各业务科室只检查各自的业务范围,造成重复检查状况。
五是信息化建设存在差距。近年来,尽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特种设备登记注册、计量器具等基础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使静态的数据动起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上,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上差距还较大。
二、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和质量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促使质监工作职能到位,树立良好监管形象的重要机遇。当前,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清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质监局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质监工作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坚决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思想观念,改变我管你服的监管模式;更新执法理念,依法履行职责,明确对每个监管对象要监管什么,如何监管,如何考核,如何问责;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理念的更新,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目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执法能力。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保障。质监干部是质监执法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工作,必须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在质监系统开展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使广大质监干部向会监管、会执法、会服务、会维权转型,不断提高质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
三是创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执法效能。这是实现“转变”的关键。要明确监管不等于罚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包括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执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规范是前提,是第一位的;监督是中间环节,是不可缺位的;执法是最终环节。因此,在监管中,要本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重在规范,而非动辄罚款;对损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等严重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行政指导、行政约见、事后回访等制度。要整合质监执法资源,确保质监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质监执法工作体系,把监管任务、巡查内容等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探索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方式,确保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监管到位。
四是加快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做好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建设,加强内部的数据互联互通工作。要依托金质工程,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效能;要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平台,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治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执法办案系统与监管系统的关联和互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质监执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质监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提高质监监管效能和提高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服务效能相结合,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技术监督既是市场监管执法机关,又是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鼓励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质监系统监管职能,在新形势下要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紧扣服务发展重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发挥经济监管作用,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规范涉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登记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大力推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服务承诺制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方便服务对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5日
煤炭是国家的基本能源之一。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能源分配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煤炭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需要避免信息的失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较为频繁,必须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以提高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及其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即把在企业运营时由于价值的变动所出现的相关数据,根据相关的会计法制法规、运作方式与程序,转变或更换成有利于企业决策,并对会计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利用价值的财会信息与其他的金融信息。在煤炭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对其以往的经济活动有着较为真实的体现,对现在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有着控制的作用,对企业经济将来的发展有着预测的作用。会计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和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真实体现,是会计行为系统内部的中心组分。
(二)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与危害。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其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与准确性是会计质量的基本构成。现如今,很多煤炭企业的会计运作都存在信息是真的现象。煤炭行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且具有高风险性、高污染性等特点,使其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煤炭企业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等都具有价值高的特点,是煤炭企业重要的资产;安全费用支出、生态环保支出等也成为煤炭企业重要的支出项目。但是煤炭企业至今很少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坏账所造成的损失处理不及时或是没有依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得当等现象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真实体现。它不仅对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弊病有遮掩作用,还有可能导致国民的经济收入超额分配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运营,还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我国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信息和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它的质量在企业管理中非常关键,尤其在信息质量中真实性是高质量信息的基本要求。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会计人员。我国的会计行业改革时间比较短,很多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他们对于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律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煤炭企业没有对煤炭储量信息、当期发生的矿区权益的取得、勘探和开发成本、生产活动资本化成本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使企业经营风险和发展潜力没有很好的被评价。有些煤炭企业雇佣了没有会计上岗证的工作人员,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远远不符合标准。在报表工作中,很多会计工作人员没有依照国家与企业的相关制度将采矿权、探矿权等内容添加在其中。另外,很多会计人员因为缺乏相关制度的认识而导致企业的成本额利用不当或是被浪费,因而增加了企业的开支,甚至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严格。由于内控机制还不够严格,煤炭企业的年报中很少看见其披露矿井生产设计能力、资源可采储量、综合采出率等相关指标。为了使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合理,企业内部必须健全并完善其内控机制。现如今,很多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都不够完善,或是没有依照相关制度进行会计信息的核对、计算与记录。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此项制度。
(三)企业对利益的观念不当。在当今社会中,金钱利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甚至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在煤炭企业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有一些企业比较看重名利,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够,因而为了在短期内达到经济利益,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指使会计工作人员做假账,任意对企业的资金财产、债务经济和所有者的相关权益进行改动,对财务报表进行私自编制等,这些现象都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失与滥用,因而影响企业发展。一些煤炭企业对瓦斯抽放利用率、矿井水利用率和煤矸石利用率等的披露不够,为了追求利益会造假,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升迁、奖励等利益也会迎合企业进行造假。
(四)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建全。虽然我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会计制度与其相关法律法法规方面。但是现如今还是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弊端。尤其是会计法制不够完善,很多会计工作人员的有意过失也没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会计核算中,很多的漏洞也凸显出来,比如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置就没有很明显的相关说明,因而为违法人员带来了很多可乘之机。
三、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建议
(一)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首先,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各个煤炭企业培训学校可以按照指定方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会计人才。不仅稳定现有的会计人才,还需要不断引入会计人才,对已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要进行适当的提拔与奖励,尤其是工作时间比较长,会计水平比较高、责任感强、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的工作人员。对于某些在职会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不断进行后续教育,并不断加强其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法律意识与责任感。与此同时,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从业素质的提高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健全内控机制。各个煤炭企业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其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此同时还要认真的贯彻与执行,尤其是还没有开始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企业更要认真落实,以防因为内控机制不完善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煤炭企业可以在会计附注中披露煤炭资源年初可采储量、年末可采储量、本年新增可采储量以增加公众对煤炭企业的信任度。与此同时,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尤其是监管机制与责任追究制,并且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特点和要求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会计业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在实际工作执行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以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数字化。应用财务管理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保障。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账务记录,并促进会计部门独立工作,相应地减少上层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干涉。但是,会计人员不允许任意更换和改变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可以任意改动相关数据。与此同时,加强对研发费用的支出、维检费的提取和使用的披露,促进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措施。
(四)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法。由于很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因而很多工作人员利用此漏洞进行了违法操作,因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制定煤炭行业会计准则或相关制度,加强对信息失真的处罚,还要严格依法执法,对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强法律监督,对违法行为严加治理。与此同时,提升注册会计师在核算时的监管力度,定时进行工作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并设置比较明确的奖罚制度也是一个有效方法。
四、结语
煤炭企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会计部门作为一项管理企业经济的重要部门,其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行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丽.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