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刘峻岭,刘丽丽,等.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3(20):54-57.
2、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2年计划争取国家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8-10个,争取财政扶持资金1000万元以上。坚持以扶持带动农民增收为关键环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大力扶持我市粮食加工、苎麻加工、良种猪繁育、蜜桔、台湾麻竹笋五大基地建设,为我市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旗舰和知名品牌作出新贡献。
3、加大市重点工程帮扶力度,全力推进十万亩苎麻基地建设。2012年计划新增苎麻种植面积5000亩,完成投资300万元,继续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对苎麻基地建设的支持,早日实现我市苎麻面达到10万亩。
二、工作措施
1、坚持“三个围绕”,突出开发重点。
一是围绕省政府“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和市委、市政府“1010”工程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积极参与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的程度和范围作为重要的择项标准,择优选项、竞争立项、培植重点、集中投入、连续扶持,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
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重大部署,多领域、宽范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彰显比较效益,增加农民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从2011年开始,我们争取到了我市渝水区作为全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工程点,每年一万亩,连续三年集中投入开发,我们要举全市农发系统之力,集中力量、集中财力、科学规划、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全力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品工程。
2、抓好“三个结合”,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一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驻村包点帮扶工作,认真落实省农发办、省新村办关于整合资源,共建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新村道路与机耕道建设、改善村庄饮水与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建设、新村“一大四小”绿化工程与园田化防护林建设为三位一体、互相配套、共同开发。
二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的作用,当好我市现代农业的排头兵。积极引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参与有机蔬菜、有机稻、有机果业、高产苎麻等生态绿色农业的开发,坚决退出对高残留农药农作物的产业扶持,围绕“一大四小”的目标,继续抓好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努力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区建设成生态型的项目区。
三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科技开发相结合。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农机、水利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大力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农民为基础,以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良种良法为手段,以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科普措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立项资金的投入。2012年继续加大对分宜苎麻良种繁育、蜜桔、高产油茶的良种繁育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
3、确保“三个安全”,强化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是确保项目安全:为保证项目立项的质量,确保项目的客观性、真实性、公共性、合理性,确保项目安全,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科学评审机制:一是抓好项目库建设,编印市产业化项目汇编一书;二是实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今年要首次组织专家评审;三是实行公开的竞争立项,阳光操作、公开竞争;四是严格逐级申报制度,坚持不走程序不立项;五是坚决落实省办提出的项目申报县级农发办首问责任制;六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检查验收等制度。
一、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安全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土地、水以及农田设施条件等是农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从农业基础设施着手,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节地、节水、节时、节能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业安全。一是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四高”、“八化”高标准农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四高”是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八化”是指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服务系列化,栽培技术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出优质高效化。项目区建设要按照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完善规划,统一设计,进行项目区的开发治理。在工作中既要注重项目区工程及各项治理措施的内在质量,又要注重项目区的外观质量,使项目区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路林田电配套,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方田,从而达到“八化”标准。二是把积极争取项目与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结合,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水资源短缺加上利用率低,已成为我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客现要求。必须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有效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利体系。遵循立足生态、高效节水、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综合投入、综合措施,加大水利骨干工程的配套建设,建设农田高效灌水系统,规模化示范工程;采取生物节水与工程节水相结合,推广现代新型灌溉制度;推广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形成常规节水与高效节水相配套的水利产业体系。
二、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业产业
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的产业观认识现代农业产业,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业产业,使农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效益优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依靠制度和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强化区域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布局,发展大麦、食葵种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提高差异性竞争水平;三是强化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粮食和经济林加工、包装、运输、保鲜等后续产业,使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拓宽农业市场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地位。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内在竞争力
用经济规律来经营农业,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指导农业。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农场大麦品牌,注重打品牌、创品牌和护品牌,树立品牌观念,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
四、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粗放经营模式。进一步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引进科技型企业、农业院校等服务于农场农业建设,使农业科技推广变为全社会共同促进的事业、共同参与的行动。注重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
五、科学规划,树立新的生态观
科学规划,树立新的生态观念,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家园为目标,利用生物循环规律,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农场经济林建设项目,保护和提高生态质量。
一是全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进一步提高全市国土绿化水平。以建设“生态”为总目标,以打造“田园生态城市,新型生态农村”为统揽,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坚持创新机制、讲求实效。实施大工程,争取大投入,追求高档次,打造新亮点。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大搞造林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净增量,争取用2-3年时间再造一个“‘点、线、环、面’相结合、‘乔、灌、果、花、草’相搭配,色彩鲜艳、景色宜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北方绿色明珠,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2年安排造林绿化28万亩,其中用材林7.6万亩,经济林5万亩,防护林8.4万亩,四旁植树500万株(折合5万亩),更新采伐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到2012年底,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5%,年内提高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25%,年内提高1个百分点。在工作重点上,将重点实施“‘一圈’、‘一带’、‘一道’、‘一点’、‘一面’、‘一园’”“六个一”工程。
“一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造林绿化工程。要求环首都6个县(市、区)在继续抓好城市森林公园、环城景观林带、通道绿化等工程建设基础上,重点抓好城市森林建设、首都边界绿化带、荒山荒地绿化和平原绿化、村屯绿化工程及观光采摘花果、名优果品供应、苗木和设施花卉基地建设,努力打造环首都绿色生态带。
“一带”--廊沧高速公路造林绿化工程。廊沧高速两侧各不低于100米范围内实行统一绿化,规划设计瞄准京津水准,建成层次脉络分明,县域特色明显,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的景观生态带、全国高速绿化的典范样板带。
“一道”--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要求每个县(市、区)都选择至少一条主要公路、铁路、河渠进行重点绿化,长度不低于5公里,宽度不低于50米,比照京津两地同等级别通道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一点”--交结点绿化工程。要求每个县(市、区)在市(县)城区重要出入口,省、市、县界重要交界处、重要交通干线交结点,至少选择一处进行拓展延伸的高标准绿化,绿化面积不低于100亩。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能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健身的公园、游园、驿站。
“一面”--乡村造林绿化工程。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在环城镇、重要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大规模营造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和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一批名优果花采摘基地、速丰林基地和农田林网样板方。同时,每个县(市、区)结合新民居建设抓出3个以上村庄“四旁”绿化典型,初步实现村庄绿化的园林化。
“一园”--园区(开发区)绿化工程。以园区道路、企业、单位绿化为重点,加快实现园区绿化、美化、园林化。
二是加大资源管护力度,努力保障林业资源安全。积极组织防治森林病虫害。继续坚持提早谋划,提前准备,适时防治的原则,努力做好以美国白蛾、春尺蠖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强化依法治林,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努力突破一批破坏森林资源安全的大案要案,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努力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继续严格林木采伐和征占用林地管理,加大对违法征占用林业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林地安全。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围绕林果增收、发展后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服务。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带领技术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依托专家服务团,多形式、多手段直接为林农、果农开展服务。
四是加大林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活力。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的总体安排部署,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健全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持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各项改革,努力调动社会各界造林、管林、护林的积极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发展经济
山东省莱西市大青山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从二七年七月正式开始,通过五年的努力工作,于二一一年十二月全面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在此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从流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这个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流域调查
1.1 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西北部,地处东经112°12''~112°39'',北纬36°45''~37°09'',总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78.80米,沟壑密度2.92千米每平方公里。
土壤与植被地表出露岩层大部为片麻岩,土质为棕壤土,土层厚度山地坡积层0.1~2米,山下堆积层0.5~15米。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地瓜等;林木树种有刺槐、松树和荆条等;果树主要有苹果、冬桃和板栗等;草种主要有茅草、绿皮芽等,林木覆盖度13%。
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地表、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28万立方米,工农业及人畜用水量356万立方米,按评价标准,属缺水区。
1.2 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面积3.27千公顷,其中耕地697.87公顷,水保林747.4公顷,经济林229.94公顷,荒山荒岭1190.13千公顷,稞岩7.33公顷,村庄道路197.73公顷,水域85.8公顷,其它用地113.8公顷。
1.3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土地生产力低。四是土地肥力差。五是产业结构不协调。多年来,重视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导致开荒种地,毁林种粮,使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太小。
1.4 水土流失特点。
1.4.1 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
该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为面蚀和沟蚀,共有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微度侵蚀9.87平方公里,占30.2%,轻度侵蚀6.87平方公里,占21%,中度侵蚀13.34平方公里,占40.8%,强度侵蚀2.62平方公里,占8%,年侵蚀模数253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侵蚀深1.88毫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顺坡地,其次是坡失梯田、荒坡和田埂坎隙地。
1.4.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带走大量泥土,使土壤变薄。据测定,每年因水土流失约有8.3万吨泥沙被冲入水库、河流、沟塘底等低洼处,可利用土地在减少。同时土壤中大量养分随水流失,按土壤化验结果计算,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有机质约647吨,损失氮素约39吨,折碳酸氢氨78吨,损失磷素约4.5吨,折过磷酸钙22.5吨,损失钾约5.3吨,折硫酸钾13.3吨,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冲走的大量泥沙,严重淤积了下游的河道、水库,使河口冲宽,水库、塘坝库容减少。北墅水库年淤积量11.7万立方米,大部分来自大青山,既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又降低了防洪能力。
1.4.3 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因素该流域土壤为棕壤土,由于长期侵蚀,土壤粗骨薄层,耕层多为砂石,胶体性差,表层以下为半风化的母岩,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沙砾化,地面坡度大,植被又少,同时,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大,一遇暴雨,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长期以来,采取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广种薄收,盲目开荒。同时由于滥砍滥伐树木,严重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生态环境。
2. 流域规划
2.1 提高科技含量、落实治理措施。
为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把该流域建设成集科研、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样板工程,重点抓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大力实施水源开发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按方案设计要求,坚持拦、蓄、挖、截、引等多种治水措施并用,因地制宜,开挖新水源,把地上的水蓄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到2011年底,沿沟河新建拦水坝2座,塘坝15座,沟道跌水154处,大口井15眼,建扬水站1座,开挖排灌沟渠15千米,修沟道护岸35千米,使拦蓄自然降水能力达到230.24万立方米,蓄水率达20%,每年可保土拦沙6.15万吨,保土率达43.5%,实现高水流进坝,低水引上山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把农田基本变成高产稳产田。
高标准实施了坡改梯工程为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按方案设计要求,采用缓坡山地以建设窄幅水平梯田,陡坡山地以开挖鱼鳞坑为主的治理措施,提高山地的水土保持效能,使“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到2011年底共整治高标准山坡地560.2公顷,其中机修梯田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农田基本的建设速度。
坚持不懈地实施山丘区绿化工程植树造林特别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是搞好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生物措施,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对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荒沟进行综合治理,共新营造水保林674公顷,使该流域基本达到花果满山,绿树成荫的外观形象标准。
全面实施道路建设工程山通路,百业兴,要致富,先修路。把道路建设放在了山区开发、水土治理、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劈山开道、填沟搭桥,共修路26.5千米,为山区群众提供交通便利。
2.2 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大力发展流域经济。
为使群众尽快增加经济收入,调动开发治理的积极性,该市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治理开发中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立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的生产条件。按照“山顶乔灌草、山腰经济林、山脚高产田,山沟节节闸”的总体布局,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步到位。通过多年的治理在该流域内建立起四个防护体系;即封育管护相结合,建立林草防护体系;修高标准梯田,建立坡面防护体系;塘坝、拦水坝建立沟道防护体系;栽植林草,建立堰堤防护体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出沟,大雨不成灾和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3. 治理做法
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预防管护。几年来,该市不断加强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3.1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提高效益。
在该流域综合治理中,该市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入手,积极采用先进的培植技术和植保措施,引进繁育优良林果、畜种,严格要求苗种质量,提高林木成活率,加强施工技术指导,对重点项目安排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经济效益较大的项目实行技术承包,把技术劳动所得与承包项目的生态效益挂钩。同时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
3.2 搞好协调、密切合作。
该市政府牵头,财政、计委、林业、农业等部门围绕该项目的开发建设,通力协作,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
4. 治理效益
4.1 基础效益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整个流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增加了土壤入渗,拦蓄了地表径流,减轻了面蚀、沟蚀,拦蓄了侵蚀泥沙,形成了林地、梯田、塘坝、谷坊的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治理后流域内年拦泥沙总量达6.15万吨,保土率达43.5%,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538减少到现在的1143吨/平方公里,年拦蓄径流总量230.24万方,蓄水效率达20%。由此可见大青山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效果明显。
4.2 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好小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流域内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层逐年增厚,枯枝落叶增多,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和抗旱能力,土壤养分提高近1倍,孔隙度、含水量明显增加,拦蓄和调节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据调查测算,流域内治理后中下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达0.93%,比治理前增加19.2%,土壤中N、P、K含量与有效量明显增加。流域内地表径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减少洪水流量230.24万立方米,削峰率达36.7%。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生态条件的良好改善,增强了农业后劲,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环境;平原绿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3703
1引言
平原绿化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功能,即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生态功能,这三大功能对于我国地区与国民的发展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最近几年,浙江省已经把平原绿化加入到了该省生态建设的行列中,并将其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至今,浙江沿海地区的平原绿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此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这为之后做好平原绿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发展现状
2.1经济制约绿化
近些年来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出现了失衡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部分的平原绿化达标地区对这一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或者受到了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2\]。在沿海平原地区中,部分地区的绿化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但相反地部分地区的绿化水平却十分低下,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有甚者极少数地区根本就没有实施平原绿化。浙江省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其平原绿化却十分差,而且部分地区过于偏重于本地区的农田林网的美化,导致其农田林网丧失了原本的防护功能。除此之外,从整体上看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水平差距非常大,而且各个地区之间的连接工作也没有做到位,与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差距依然较远。
2.2平原高标准发展缓慢
经深入研究发现,浙江沿海部分地区平原绿化高标准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当这些地区达到了相关标准之后便长时间处在自我满足的状态中,并且也大大减少了对平原绿化的重视与投资力度。出现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政府部门与群众对于平原绿化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一时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就是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平原绿化任务。此外,政府部门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了该地区平原高标准发展缓慢问题的出现。
2.3管理出现滑坡
尽管近些年来浙江沿海地区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加大了对平原绿化的宣传,并且也增加了对这一工作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政府将注意力又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中去\[3\]。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平原绿化没有了政府的宣传与扶持,部分地区的绿化建设基本停止了,极少数地区的平原绿化甚至出现了滑坡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在达到了标准之后浙江沿海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对平原绿化的管理出现了懈怠,只有小部分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对本地区平原绿化的管理,而多数地区有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2.4树种结构配植不合理
目前对于浙江省沿海地区的平原绿化建设来说,绿化方式与树种的单一,是一大棘手的问题,而且结构的配置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大部分的沿海地区在选择农田防护林时都选择了农田林网和农林间,用材林与片林等却非常少,这严重影响了其防护作用的发挥,使得其原本的作用丧失了。除此之外,这样不合理的结构配置也使得这些地区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3平原绿化的巩固、发展中的问题
3.1农田林网林带经济效益小
农田林网林带的最重要作用就是防护,因此,在农业产值中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4\]。不仅仅是其经济效益低,农田林网林带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也很小,这就使得大部分地区的政府忽略了对它的重视力度,将重心转移至其他收益较高的项目上,从而造成了重农轻林问题的出现。
3.2林网林带树木歇地问题严峻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多地追求自身的眼前利益,往往忽略了林网林带树木歇地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原有农田林网林带被人们肆意砍伐和践踏的现象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有些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产量,故意破坏林木歇地,最终使得林网网格的完整体系被打破。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由于杨树天牛危害到了群众的粮食收成,所以便大范围地对杨树进行砍伐,这对农田林网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更有甚者当砍伐了大面积的杨树后没有寻找到可替代的其他树种,便彻底放弃了对林网的建设。
3.3管护不力
尽管有些沿海地区建设了农田林网,但是在管护工作中却没有做到位。群众肆意破坏林网、随地乱烧庄稼秸秆将火引至林网的情况随处可见,同时还有一些村民在未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时便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砍伐树木,并将其据为己有。上述这些行为都导致了该地区的林网断带问题的出现,但是对于这些行为相关部门却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5\]。除此之外,部分地区道路扩建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道路绿化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4发展平原绿化成果的对策
4.1协调林农之间的关系
站在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林业归结到农业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搞好其与农业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协调农业和林业之间的关系时,应将森林放在各个沿海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适当的高度。在浙江沿海地区平原设置防护林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而是在掌握了相关的间距、长度以及合理的结构后才开始建造的,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还要将各个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建造好林带防护后,林带会改变所在区域的温度、土地含水量以及气流等,同时还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抵御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产值。平原地区的防护林体系通常包括多个部分,例如护路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护木林等,这些小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些部分都聚集到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4.2采取宏观调控
在平原绿化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出政府的领导与调控作用,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平原绿化工作中要针对本地区的平原绿化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并制定统一的实施计划\[6\]。我们都知道,防护林与其他商品林不同,它们自身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它们的重要作用就是美化生态环境。除此之外,防护林还有生产周期长的特性,与其他效益林相比它没有任何竞争性。正是由于防护林的这些看不到任何商业利益的特性,绝大部分的企业都不愿意涉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也不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那么这些防护林受到的破坏将会更加严重。所以,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各级政府都应对防护林提起高度的重视,针对防护林的建设与管护制订合理、严密的计划,以此来缓解目前本地区平原绿化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做好市场经济并不是要将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全部投入到市场中去,而是要对其进行合理、适当的投入,对防护林进行破坏的大多数人都是由于没有认清市场经济的实质才犯下这样的意识错误的,因此政府还要加强对平原绿化的宣传。
4.3加强管理
加强对平原绿化建设的管理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即:①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任何项目建设都要有法可依,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所以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林木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想进一步加大对林木资源的管理,就要明细各种小的体系,例如采伐审批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必须明确只有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审批之后才可对林木进行限制内的砍伐,否则将一切按照惩处制度办理;②加强护林基础设施建设,在防护林的管护中,管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勇于承担护林责任;③严格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事实证明,采伐限额管理是一项对于解决肆意砍伐问题非常有效的举措,农田林网的最大贡献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因此林木的采伐必须要建立在农田林网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同时由于大部分的防护林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所以很多人急于获取利益会肆意砍伐,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采伐制度\[7\];④完善现有林网林带,绝大部分地区都在过去几年建造了林网林带,而且还有一部分仍然具有防护作用,所以基于节约资源各个地区应完善现有的林网林带,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树种的结构。
4.4向高效林业发展
高效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我国不断满足社会前进步伐的需求\[8\]。当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达到了相关标准后,应朝着高效林业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同时兼顾到农、林、牧等多个方面,将这些点放在同样的高度。任何项目建设都不能照抄照搬,都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发展中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与经济因素。
5结语
平原地区进行绿化的两大目标就是在搞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两大目标缺一不可,所以不仅是浙江沿海地区,其他地区也应对平原绿化有正确的认识。平原绿化的发展是缓慢的,不能由于急于求成而放松对这一工作的坚持\[9\]。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群众,都应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我国平原绿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平原绿化发展中,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将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申屠惠良.县级平原绿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3(1):38~40.
社会效益
通过土地整治,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耕地质量。既加大了土地有效增粮潜力又提高了持续增产能力,为农业增产、增收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鹇浴
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通过统一规划整治,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农业人口的适度集聚,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统一安置迁建户,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基础的硬件条件。
破解建设项目用地难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按照“先减后增,增减平衡”原则,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到城镇建设使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克什克腾旗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用地指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既能解决农村大量土地闲置问题,又能缓解城市扩张的建设用地指标压力。实现了城乡双赢。
通过农民社区的建设,适当加大农村居民点的集聚,节约了建设用地。城市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农民大多数已经从农业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
从国民经济的大方向来看,土地综合整治是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手段。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和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生态效益
通过对拆除废旧村庄统一整理复垦,水利灌溉设施和农田防护林网配套齐全,改善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抗旱条件,项目区全年有植被覆盖,遏制了风沙,防止了土地沙化。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其水土结构、田间小气候明显好转,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新建村庄道路、供水、供电和排水系统改善。村内绿地与村庄周边绿化林带相结合,提高了绿地覆盖率,改善了区域人文和自然景观,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经济效益
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整治的一个中心内容,也是土地整治的生命力之所在,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和整治区域农户收入上。
农地整治新增耕地扩大了基本农田规模,耕地由靠天吃饭的旱地整治成水电配套的水浇地,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等级平均提高一到二级,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的农用地,因旧村庄的选址大都选在土地相对肥沃和利用资源比较好的地带,所以土地质量都不低于周边的耕地,且具有配套的水利灌溉条件,无污染、无病害,生产力高,适用于种植蔬菜和一些高效农作物,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综合整治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近些年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受比较利益的影响,有的退出土地,但退出的土地一般不经管理程序擅自转让或者弃耕抛荒。土地流转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土地整治使原来分散经营的田块变得集中起来,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扩大效益空间。土地整治后增加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田块相对集中连片,有利于把大规模的耕地集中到农业合作社和少数农业企业手中,实现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土地规模经营后有利于建设和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整治后,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更容易推广,有利于促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了农业的集聚化与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取得土地租金和产业工人工资的双收入,保证了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措施;浙江温州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温州市的森林植被资源、生态环境具多样性、区域性和过渡性等特征。温州市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占陆地面积的18.3%,丘陵山地主要在西部。沿海平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而西部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局部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海岛淡水资源缺乏,多受风暴潮等灾害危害,但森林质量较好。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分区
1.1东部平原海岛生态林整治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沿海岛屿及平原水网地区,包括洞头县,鹿城、龙湾2区全部,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6县(市、区)部分乡镇的滨海平原或水网平原。
1.1.1东部海岛、滨海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东部沿海,包括沿海乡镇及洞头县岛屿,乐清市沙门,瑞安市北麋、北龙,平阳县南麋、瓯北区灵昆,鹿城区七都,苍南县北关等岛屿。本区岛屿港湾众多,浅海滩涂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充足。本区山地以丘陵为主,海拔大多数在200m以下,山地的土层薄,肥力低,土壤质地较差,常受台风登陆影响。本区主攻方向是: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与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提高抗台风防洪能力。
1.1.2平原水网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的平原水网地区,包括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68个乡镇。该区域内耕地集中,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大,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镇企业发达,是我市经济活动最集中地区。本区主攻方向:完成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林网,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标准化绿化及坟山绿化,提高环境质量。
1.2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林建设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中部,主要分布在平原的内侧和西北山地的外侧,包括乐清、瑞安、永嘉、瓯海、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87个乡镇。区域内森林质量差,陡坡耕地多,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林重点建设区。本区主攻方向: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切实提高森林的质量。
1.3西、北部山地生态林保护区
本区地处我市的西部,包括文成、泰顺两县全部山区,永嘉、瓯海、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市、区)的128个乡镇。本区以山地为主,群山连绵、峰峦起伏、地势险峻,是楠溪江、敖江、飞云江等水系发源地,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国家级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其中。本区主攻方向: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茺,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2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2.1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全市列为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有48个乡镇。重点建设以木麻黄为主的123km泥质海岸宜林地段;在此基础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成总面积达到1.77万公顷。
2.2平原林网建设工程
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平原水网地区86个乡镇,按照省林业局“高标准平面绿化建设工程”要求,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25%以上。
2.3通道绿化建设工程
本工程涉及全市114个乡镇。重点建设金丽温、诸永、同三线温州段高速公路隔离栅两边绿带50m,以及沿路通道两侧山地的生态公益林,建成后总规模达到4.57万公顷。
2.4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全市重点建设是人工造林1323hm2、林相改造1444hm2、林地管护5510hm2,使公共绿地达到1432hm2,城镇公园达到850hm2,环境保护林达到4475hm2,街道绿化达到650hm2,庭院厂区绿化达到930hm2。
2.5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2个国家级风景区、7个省级风景区、20多个县级风景点线,有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3个,国有生态林场14个,总面积达3.55万公顷,是我市旅游风景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必须花力气建设好、绿化好、保护好。
2.6生态防火阻隔带建设工程
采用生物防火阻隔森林火灾蔓延,应列为长远防火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省界线248.8km,地区界344.4km,县界885.2km,乡镇场交界与重点防火范围内8008.5km。要经过15~20年努力,使全市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提高森林自身的综合防火能力。
2.7库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大中小型水库7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按库区周围500m范围,或第1层山脊、小支流300m内范围,森林按水源涵养、护岸林、水土保持林的要求,全市需建设库区水源涵养林2.8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500hm2。
2.8水系源头生态林建设工程
温州市辖区有瓯江、飞云江、敖江、楠溪江、大荆溪、清江、浦门溪、甘溪、交溪、沙程港水系。全市需在上述水系河流源头封山育林1.35万公顷,封山护林13.69万公顷,营造水源涵养林1.7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0.72万公顷。其中,飞云江流域生态林4.92万公顷,敖江生态林2.99万公顷,楠溪江生态林4.67万公顷。建成后的生态林将发挥森林“海绵作用”,减少雨水径流的冲击动能,增强保土防冲、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进一步提高生活用水质量。
3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措施
3.1建设管理体系
为如期实现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在现行建设管理体系外开拓新管理模式。但是,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论管理体系如何,其最终要落实县乡级政府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政府对建设生态环境、为民办实事的职能。
3.2营林技术措施
3.2.1“封、飞、造”结合。对具有萌芽更新、母树飞籽更新条件的宜林地块采取封山育林,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对连片面积较大的迹地,采取飞机播种造林办法,加快绿化进程;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采取人工造林,种植速生常绿树种,加大混交林的比重,以达到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抗逆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