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5:33: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旅游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tourism had developed rapidly. As rural tourism can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gional economic, it gets great attention. How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to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reate the greatest benefi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再加上生活交际面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情绪烦躁不安,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调节,以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以陶冶性情,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纷纷兴起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概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以减少由于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村聚落、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森林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为吸引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展开的以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尝试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2]。
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决定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规划的目标、要求、任务等,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意象规划、整体格局规划、乡村聚落规划和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四个方面。
2.1 意象规划
何谓乡村景观意象规划呢?它是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和景观灵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最高境界规划,是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对乡村景观感知的心理图式进行塑造。
2.2 整体格局规划
是指在乡村景观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系统为支撑,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格局和发展方向,是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重做好斑块和廊道的规划。
2.3 乡村聚落规划
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相对来说较集中,习惯上把这样空间称为乡村聚落。乡村聚落规划可分为村落形态控制和村落景观规划两部分[3]。
2.4 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景观遗产正面临着毁灭地威胁,现实需要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醒悟感和珍惜感,不能让历史的瑰宝流失,应加强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合理规划。
3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其指导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
3.1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原则
乡村地域广阔,大面积的景观是自然或近乎于自然景观的地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美国Frederick Law Olmsted 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此外,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质,才能准确的把握聚落区域在整体中定位,才能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精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规划项目,延长其旅游地的周期。
3.2 尊重适用人群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的原则
作为长期的居住者,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需要是要认真考虑的。当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行为心理相一致时,便会起到调剂居民的情绪,改变居民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更新人们的观念。
3.3 凸显乡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景观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凸显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景观雷同现象的发生。
3.4 公众参与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游客的游憩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及后期的建设过程,都要征求居民和游客的意见,确保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
3.5 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化、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使乡村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若其影响超出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善待乡村自然环境,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4.1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尚未深人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重游率低。
4.2 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落后的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不规范
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的是管理因素。规划初始阶段就与管理紧密相连,建设完成之后应注重各项设施尤其是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治工作。
4.4 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旅游开发后,大量的游客涌入乡村,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日益暴露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迹象。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后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处理的。
4.5 各自规划,恶性竞争
一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并取得不错的成果后,都会引发周围各村的争相效仿,致使同一区域内多村均进行各自为政的、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
5 解决方案
5.1 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使得乡村的青年产生了断档,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加上现代人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形式,进而丢失了文化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规划时就必须加大和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基因。
5.2 避免经济效益主导,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5.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5.4 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力军,如果对发掘和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关心,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景观的成败。乡村非物质文化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鲜活的传承下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得到对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应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场所依赖;游客忠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2-0049-09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其中,品牌营销观念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目前,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花摘果等满足游客物质欲望的层面,甚至出现了乡村旅游等同于饮食游的倾向,造成乡村旅游地品牌定位趋同化严重。
在游客心中建立恰当的地理品牌个性,可有效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差异化和市场定位。乡村性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旅游推销的整体核心和独特卖点,但从长远看,只有将市场对乡村性的诉求和认可凝聚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上,才能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获得游客忠诚,以实现长足的持续发展。作为品牌对应消费群体情感需求的核心,旅游地品牌个性如何取得游客认同,形成游客忠诚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场所依赖是解释“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这种客观现象的有效理论,对加强旅游地与游客间联系,促进重游等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乡村旅游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以场所依赖为中介变量,探究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间的关系,以期明确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机制,为乡村旅游地经营和发展提供借鉴。
2 理论基础
2.1 品牌
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它可以使消费者有效辨识某一特定产品和服务的独特之处,以便与竞争者有所区别。品牌不仅是不同企业产品的标识,更多的是营销价值资讯的载体,特定品牌往往代表着特定的产品品质、产品风格、服务水平、流行时尚等,这些资讯逐渐被市场广泛了解和接受,在消费者心中就成为特定的消费价值、消费情感的代表。可以说,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竞争对手能很快地模仿产品的功能特性,但要建立起一个品牌的心理价值却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而开发品牌的个性价值,建立品牌的个性就成为品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2 品牌个性
一系列与某品牌有关的人格特征即为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将品牌与人类特质联想在一起的组合,相对于产品所传达的实用功能属性,品牌个性更应传达符号上或表达自我的功能。品牌所独有的个性是刺激消费者品牌联想和态度形成的关键要素,对于品牌资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关于品牌个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个性维度的测量及量表开发,研究对象主要以有形产品品牌为主。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个性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叶根吉(Ekinci)和豪森尼(Hosany)借鉴了阿克(Aaker)开发的品牌个性量表,将其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3个维度: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和欢乐(conviviality)。豪森尼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相关分析辨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指出两个概念虽然相关,但有所不同,不可混用。墨菲等(Murphy,et a1.)对游览北澳大利亚暗礁的408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旅游者能够依据品牌个性区分不同地域的旅游目的地。虽然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研究尚显匮乏。我国各类典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包含哪些维度、旅游者对旅游地品牌个性维度的认知和反应又是通过何种社会心理过程来影响他们的品牌偏好和忠诚、联结品牌个性维度和游客忠诚的中间变量是什么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2.3 场所依赖
环境心理学指出,人在特定场所进行活动会产生对该空间环境的依赖感。而感情因素居于第一位,又包含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联系就被称作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场所依赖由场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和场所认同(placeidentity)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场所依靠是一种功能性依赖,包含了社会与物理资源的可用性;场所认同又被称为心理依附,是个体对一个特定地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attitudes)、价值(values)、思想(thoughts)、信念(beliefs)、意义(meanings)、行为意图(behavior tendenies)及特别的归属感(belonging toparticular place)。作为影响游后行为倾向的重要心理前因,场所依赖是产生重游的主要动机,对旅游目的地忠诚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使得对某场所产生依赖的人会对该场所贡献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此外,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显然,场所依赖在品牌个性影响游客忠诚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中介变量展开研究。
2.4 游客忠诚
忠诚是战略营销的一个基本概念,顾客忠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种关键资产受到了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顾客忠诚是顾客高度承诺在未来一贯地重复购买所偏好的产品或服务,并因此产生对同一品牌或同一品牌系列产品或服务的重复购买行为,而且不会因为市场态势的变化和竞争性产品营销努力的吸引而采取转移行为。戴(Day)最早指出,忠诚是包含行为和态度的二维构念,该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并对后续研究影响深远。因此,有学者指出,游客忠诚也可以划分为行为和态度两个层面,行为层面指游客参与特定的活动、使用设施以及接受服务的次数,表现为游客多次参与的一致性;态度层面则主要是游客在情感上的偏好。游客明显偏好参与特定游憩活动的坚持行为即是游客忠诚。然而,在游客忠诚的具体测度上应该注意的是,与针对有形产品的忠诚不同,在服务业领域的顾客忠诚除了重复购买积极性以外,更多的表现为情 感依赖、首选偏好倾向和未来选择倾向。此外,对旅游目的地的首要选择也是游客忠诚的关键方面。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本研究结合实际研究目的需要,以乡村旅游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域。该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与西安市区在东、南、西三面相邻,距市中心仅8.7千米,区域总面积为1583平方千米。
长安区位于秦岭北麓,是市区的水源供给地和生态屏障,以西安“后花园”著称。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该区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2002年撤县设区,长安区成为西安城市新区,现区内共有10个乡镇,总人口达到92.57万人。长安区内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多达20处。
近些年,长安区充分发挥其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著名历史遗迹众多的优势,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该区2009年接待中外游客364万人次,旅游业创收2亿元。农家乐项目在该区内得到规模化发展,其中,上王村、祥峪沟村和黄峪寺村等最具特色。
3.2 问卷设计
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由4部分构成:(1)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维度的测度。根据阿克的“大五”品牌个性模型量表及张俊妮等学者对该量表的翻译修正,对基本测量条目予以删减、增补和修改,最终确定28个测量条目。为有效规避阿克的“大五”品牌个性维度的影响,同时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随机打乱原有测量条目顺序后,方确定问卷。(2)场所依赖的测度。借鉴格罗斯(Gross)和布朗(Brown)所设计的游客涉入与场所依赖问卷中的旅游地场所依赖分量表,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以符合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测度的需要,最终包含了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两部分内容,共10个问题。(3)游客忠诚的测度。乡村旅游地到访者的忠诚是其对该旅游地品牌的认可及信赖,一般表现为行为和态度两个层面。本研究对游客忠诚的测度借鉴帕若苏曼(Parasuraman)、泽丝曼尔(zeithaml)和柏瑞(Berry)的消费者忠诚度问卷,并进行适度修改以适用于本研究。测试内容包含到访游客对该目的地自评忠诚度、优先选择评价、唯一性选择评价和重游意愿4项。(4)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主要有性别、年龄、民族、收入、客源地、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共7项,此部分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设问,问卷其他内容以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设问。
3.3 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地点主要以长安区上王村、黄峪寺村和祥峪沟村的农家乐为主,调查时间集中于2008年6~7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3份,有效率达90.6%。先用Excel录入数据,后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再用Amos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进行模型检验,最后用SPSS17.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4 获取样本说明
受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基本持平(男性53%,女性47%);以汉族为主(98%);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受调查者居多,占总量的66%;来自西安及周边县市地区的游客是该区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体,占总量的93.6%;从年龄结构上看,70.9%的受调查者为26岁以上、有工作且收入固定的群体;家庭结构以夫妻二人或有小孩的群体为主,占总量的52.3%,而单身者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1.5%(见表1)。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问卷质量分析
4.1.1 品牌个性维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分析用以测定综合评价体系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般利用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数表示。该系数取值在0~1之间,越趋近于1表明数据信度越高。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共包含28个测度项目,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数达0.854,表明该量表整体信度良好。
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关键指标主要是KMO检验值,该值的取值在0-1之间,数值达0.90以上为理想水平,0.80以上为良好,而低于0.50则不可接受。该量表KMO值为0.871,处于良好的观测水平,说明研究数据适于因子分析,而且整体问卷的效度良好。此外,巴特勒球体检验值的方差近似值(Approx,Chi-Square)表明分析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两次因子分析,剔除因子载荷低于0.5的测度项目,得到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6维度,最终问卷项目为22个,整体α系数提高至0.901,KMO值上升到0.906,实惠、喜悦、闲适、交互、健康和逃逸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0.809、0.799、0.787、0.631、0.690和0.575。上述结果表明,品牌个性维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1.2 场所依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从理论上讲,对一个理论建构合理性的验证,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比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更为合理。场所依赖基本由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得到众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本研究量表包括10个项目,场所认同和场所依靠两个基本维度,采用Amos17.0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拟合指数如下,绝对拟合度:X2=128.755,X2/df=3.787,GFI=0.947,RMSEA=0.079;增量拟合度:AGFI=0.914,NFI=0.927,CFI=0.945,NNFI=0.927,IFI=0.945;简要拟合度:RMR=0.039,PNFI=0.700,PGFI=0.585。各项指数均满足标准,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场所依赖量表整体α系数为0.899,场所依靠维度α系数为0.823,场所认同维度α系数为0.789,这表明该量表总体信度水平良好,两个构成维度的信度水平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上述结果表明,场所依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1.3 游客忠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Amos17.0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对包含4个观测项目的游客忠诚量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绝对拟合度:X2=2.081,X2/df=1.040,GFI=0.998,RMSEA=0.009;增量拟合度:AGFI=0.989,NFI=0.995,CFI=1.000,NNFI=1.000,IFI=1.000;简要拟合度:RMR=0.012,PNFI=0.332,PGFI=0.200。各项指数均达到标准,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很好。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忠诚量表整体α系数为0.788,这表明该量表数据的总体置信水平较好。
上述结果表明,游客忠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 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2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维度
利用SPSS17.0对品牌个性维度量表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因子载荷0.5以上作为新因子选取标准,经过两次分析剔除因子载荷不及0.5的6个项目,最终得到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6个维度:实惠、喜悦、闲适、交互、健康和逃逸。各维度特征根值分别为8.395、2.300、1.576、1.444、1.250和1.082,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8.914%、9.650%、6.919%、5.799%、4.463%和5.384%,累计方差解释率达61.381%。各维度α系数及整体α系数和KMO值如上文4.1.1中所述。
4.3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的关系
4.3.1 描述性统计与初步分析
对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各维度共9个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从均值上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格维度中的闲适和交互表现出高度的赞同(均值分别达到4.127和4.016),实惠和健康维度也得到了赞同(均值依次为3.961和3.695),而旅游者对喜悦和逃逸维度仅表现出中立态度(均值仅为2.951和2.843);场所依靠与场所认同均值分别为3.216和3.333,差别并不明显;游客忠诚均值为3.480,趋近于赞同水平。所有变量的标准差在0.65-0.79之间,表明各变量的离散水平相近。从相关系数上看,除品牌个性的逃逸维度外,其他8个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0.3以上(p
4.3.2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对场所依赖及游客忠诚的预测作用
调查数据涉及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年收入和家庭结构等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为便于模型解释,将它们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在控制以上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的基础上,以6个品牌个性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场所依赖的两个维度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以及游客忠诚为因变量,利用强迫进入的解释变量筛选策略,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在控制了到访游客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6个品牌个性维度可解释场所依靠40.1%的变异量,可解释场所认同40.3%的变异量。如表2所示,品牌个性对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的影响情况基本一致:交互维度对二者的影响力均未达到显著;实惠、喜悦、闲适、健康和逃逸5个维度具有预测力,并且对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均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越倾向于认同这5个品牌个性维度的游客,越容易对乡村旅游地产生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民族、受教育程度和客源地在品牌个性变量引入回归模型后预测力下降或不再显著,说明它们对因变量的影响缺乏稳定性,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的预测力不显著。
在控制了到访游客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品牌个性6个维度可解释游客忠诚26.4%的变异量。由表2可知,仅有实惠和闲适两个自变量具有预测力,并且对游客忠诚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34,p=0.000;β=0.133,p=0.017)。这表明,越倾向于认同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中的实惠和闲适两维度的游客,其忠诚度往往会越高。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缺乏对游客忠诚的预测力,说明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年收入和家庭结构因素对游客忠诚无显著影响。
4.3.3 场所依赖在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机制,即品牌个性是直接影响还是通过场所依赖间接影响游客忠诚,本研究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采用回归分析和Sobel单侧检验,考察场所依赖(包括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的中介效应。由于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中仅有实惠和闲适对游客忠诚有预测作用,所以只考察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在实惠与游客忠诚及闲适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强迫进入的解释变量筛选策略,进行三步回归分析。首先,以品牌个性实惠和闲适为自变量,以游客忠诚为因变量,求回归系数c;其次,仍以实惠和闲适为自变量,分别以场所依赖中的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为因变量,求回归系数α;最后,以实惠、闲适以及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为自变量,以游客忠诚为因变量,求回归系数6和c'。具体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在第1步回归模型中,在控制了性别、民族、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实惠和闲适对游客忠诚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395(p
在第1步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中介变量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进行第3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场所依赖对游客忠诚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b),仅场所认同显著(卢=0.472,p0.05),需做Sobel单侧检验。根据麦金农等人(MacKinnon,et al.)对Sobel统计量使用的临界值进行检验,结果显示,Z实惠=1.83,p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介效应的路径图(图1)。
表4展示的是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中实惠和闲适两维度在不同中介路径下的中介效应、总效应以及中介效应的相对大小(以中介效应和总效应之比 来衡量)。可以看出,场所认同在实惠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它在闲适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都相对较大,而场所依靠在实惠与游客忠诚及闲适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相对较小。
5 分析和讨论
5.1 品牌个性对场所依赖及游客忠诚的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的6个维度与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的相关度普遍高于它们与游客忠诚的相关度。控制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多元回归进一步表明,5个品牌个性维度(实惠、喜悦、闲适、健康和逃逸,见表2)对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对游客忠诚具有预测力的维度仅有两个(实惠和闲适,见表2)。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忠诚的影响程度不及对场所依赖的影响程度深。换句话说,相比于游客忠诚,场所依赖对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更为敏感。
并非品牌个性的所有维度对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都具有显著影响,依照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第1类为实惠和闲适维度,它们对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实惠对两者的影响均最为强劲,而闲适对游客忠诚的影响程度强于对场所依赖的影响;第2类包括喜悦、健康和逃逸,它们仅对场所依赖影响显著;第3类为交互维度,该维度对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均未能形成显著性影响。
5.2 场所依赖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表明,在控制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场所依赖对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大小及中介作用途径不同。具体而言:(1)对于品牌个性中实惠维度突出的乡村旅游地来说,一方面,实惠的品牌个性对游客忠诚存在直接的正效应(β=0.139,p
5.3 中介效应相对大小
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所反映的中介效应相对大小能够深入揭示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作用机制,通过中介效应的分解可知,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的中介效应相对大小差距明显(见表4)。在实惠和游客忠诚以及闲适和游客忠诚这两组关系间,场所认同的中介效应相对较大(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值达0.524和0.517),而场所依靠的中介效应相对较小(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值仅为0.123和0.114)。这说明,作为场所依赖中的情感因素维度,场所认同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忠诚影响中发挥了较大的中介作用,而功能性维度场所依靠的中介作用较小。原因可能在于,品牌更多地因其心理和社会价值而被消费者认同和喜爱,品牌个性又是商业品牌的象征意义所在,承载着文化价值观和信念,更倾向于向消费者提供象征性或自我表达功能,亦即品牌个性代表了品牌的情感性价值。因而,凝结着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品牌个性,以其明显的“实惠”象征意义及“闲适”的田园生活价值观,更容易引起人们向往自由、质朴生活的情感共鸣,促进到访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形成情感依附(场所认同),并借此产生游客忠诚。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宁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
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发挥全域旅游的联动作用,推动产业跨界发展,促进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市场化开发,助推地方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许多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基本概念
(一)全域旅游。政府对全域旅游的界定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学界的观点是:马波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一个政策术语而非学术概念;吴必虎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的哲学,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戴学锋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融合发展、是全产品的开发、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综上所述,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目的地。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且是被旅游者认可的一个完整的单元,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通过行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体系进行管理的区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发生在旅游目的地。一般而言,旅游目的地是把旅游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即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与服务的集中地。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更赞同张立明、赵黎明的观点 “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因此,旅游目的地是通过旅游要素的有效聚集,能够激发游客行为动机,并且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时空统一体。
(三)全域旅游与国际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供给角度看,全域旅游的目标是让旅游目的地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构建主客共享型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的、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从空间角度看,全域旅游是要“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实现我国旅游产业从以景区为重心向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转型。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一)宁夏旅游发展现状。宁夏地域小而美,旅游特色浓而鲜,区位好而优,拥有多元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有8大类、46种,被称为“中国旅游微缩盆景”。沿黄河城市带、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和沙坡头旅游区、六盘山旅游区“两带两区”的发展格局现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宁夏沙漠旅游、黄河旅游、回乡风情游等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品牌。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15年,旅游收入占宁夏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5.5%。2016年,宁夏接待游客1,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2%和13.03%。旅游企业达到900余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58家,星级饭店102家,旅行社121家,乡村旅游点380家。2016年9月宁夏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体制创新、营销推广、智慧旅游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借趁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强劲势头,宁夏正在成为中国阿拉伯旅游发展的高地和中阿旅游中转港。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内涵。2016年宁夏明确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目标,开启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四全”模式,加强宁夏全域旅游国际目的地形象推广,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景:增强游客体验,围绕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协调整体环境优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关系,实现居旅相宜和谐发展;景点景区无围墙,全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发展。
全时: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旅游吸引物的人文特性、自然属性和时空特性,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与游客类型及游览体验需求相契合,开发出全体验、全链条、全时空的旅游产品,拉长夜间休闲旅游的产业链,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升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验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民:注重释放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让游客和社区居民共享美好生活,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使旅游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要途径,构建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业:发挥“旅游+”治理模式的综合效应,以旅游业为主导,进行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促成旅游产品创新,加速区域资源整合,构建新的产业系统,推进从产品、业态到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宁夏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
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整合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系统资源,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管理机制。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旅游行政管理,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等体制机制。(1)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协调域内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社会组织的关系的职能,统筹全区相关产业部门间的旅游合作与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治理体制;(2)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既提高游客的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度,又增加居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二)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通过凸显本土文化特色,不断丰富旅游要素,逐步形成高附加值和溢出效应的泛旅游产业结构。
1、探索“三城一地”无缝链接旅游新模式。研创人文旅游新产品,积极构建中阿旅游中转港和全域旅游核心区。强化银川市的旅游核心区的综合带动作用,突出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和清水河流域旅游“三个廊道”,围绕葡萄文化旅游、沙湖度假休闲、塞上回乡文化体验、大六盘红色旅游生态度假、腾格里沙漠休闲运动、东部环线边塞旅游“六大板块”,着力推进“一核三廊六板块”建设,推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回乡风情、西夏探秘、塞上江南、红色之旅、绿岛消暑、沙漠极地、丝路古韵七大产品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持续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试点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精准扶贫模式。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发展自驾游、商务游、健康游、产业游等新业态,补齐冬季旅游产品“短板”,积极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新产品。
2、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宁夏区域文化特色显著,结合各市县的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和推动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演出进景区;加大对文化创意的投入,加快创排地方特色精品演艺节目,创排具有宁夏区域特色的大型文艺演出;鼓励开发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积极开发市场需求旺盛的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老年旅游、阳光温泉旅游、婚庆度假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美食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
(三)营销支撑体系。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宁夏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战略、两区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等重大战略,强化新媒体营销,加快推动入境游,积极拓展区外游,拓宽旅游营销路径和模式创新。
以创新的思维开拓市场,树立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高效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线上预订、网络宣传等服务。创新营销手段,统筹国内外各类旅游营销活动,灵活运用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和航线营销等形式进行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推介,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微电影等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加强与携程、途牛、驴妈妈等线上企业合作,探索“网络旅游特卖会”等模式,使旅游产品通过网络热销客源市场。开发智能终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四)服务保障体系
1、充分考虑旅游消费需求,融入旅游元素。第一,结合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好道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公厕、停车场、购物点,妥善布局游客接待中心,规范设置旅游公路和旅游景区引导标识,提升旅游环境质量;第二,完善航空、高铁、轻轨、高速公路等交通骨架网络,辅之以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建成纵横通达、高效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运输体系;第三,推动区内交通一体化和区外旅游交通网络化,把城市、村落、景点、景观等要素串联起来;第四,构建旅游信息平台,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完善全域导航路线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无障碍”的旅游体验。加强在线声誉监测,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管理。
2、全景区推进建设。努力把全域旅游特色村镇、小镇、街区培育成宁夏旅游业发展的新载体、新高点。统筹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城镇建筑风格和村庄规划诸方面充分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和具备旅游功能的特色化、主题化的旅游村镇,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实施城市公园改造,丰富休闲和旅游功能,推进城市游憩空间建设。
3、强化服务,提升旅游软实力。注重旅游专门人才培养,推进主要景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酒店住宿业、商超零售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快旅游诚信建设,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建立严重违法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旅游纠纷”调节机制。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形成符合国际旅游目的地要求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6.2.7.
[2]吴必虎,张栋平.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2.3.
[3]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9.
[4]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二[N].中国旅游报,2016.2.5.
[5]王赵洵.用全域旅游对接大众旅游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6.4.1.
喜达屋旗下的威斯汀品牌未来在亚太区、特别是中国有很进取的扩张计划,能否加以介绍?
目前威斯汀酒店及度假村在全球范围内有183家业已开业的物业,到2013年预计将有超过215家。威斯汀在亚太区运营的物业有36家,尚有17个新项目等待开业:其中,中国是重中之重,已经运营13家酒店,未来还会有11家开业。
在未来6个月内,我们将在宁波、西安以及厦门开设三家新酒店,扩张中国足迹。今年以来,威斯汀已陆续在包括南京和武汉开设首家该品牌酒店,更于广州琶洲开设了位于该市的第二家威斯汀酒店。威斯汀将于2012年4月前在中国运营合共16家物业,并在2014年今中国物业数量翻番。在中国与亚太区的这种快速增长趋势符合该品牌正经历的增长趋势――90%的新项目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幕。
在中国新开业的威斯汀酒店,将为这些目的地带来该品牌享负盛名的天梦计划,包括天梦之床(Heavenly Bed)、天梦之浴(Heavenly Bath)以及天梦淋浴(HeavenIy Shower),让宾客一扫旅途疲惫。我们也希望将该品牌的活力食品菜单(SuperfoodsRx)以及威斯汀健身(WestinWORKOUT)带给更多中国宾客。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新百伦(New Balance)达成了独家全球伙伴关系,为宾客提供新百伦的运动鞋、运动服以及健身计划,满足宾客旅行时健身的一切所需。
法国
米其林以地图和餐厅指南而闻名,首次推出的中文版主题游指南《法国葡萄酒之旅》,这一指南是跟餐厅指南一样,持有非常专业的标准吗?
是的,虽然这是米其林在中国推出第一本“主题概念”的中文版旅游指南,但在其他国家已经出版很多年了。这本中文指南全书以葡萄酒为主线,对法国酒庄地址、交通,及其葡萄酒特色做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法国葡萄酒”主题的旅游及选购指南。
《法国葡萄酒之旅》将米其林旅游指南从以往的“地理概念”升华为“主题概念”,结合十大葡萄酒产区的旅游路线对法国葡萄酒文化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法国的另外一面,帮助旅游者深入体验、享受法国葡萄酒文化。《法国葡萄酒之旅》为读者细致地介绍了葡萄酒的基本概念、葡萄酒年份表,及酒瓶标签等详细信息,为读者还原葡萄种植、酿造、窖藏的过程,带领读者畅游法国酒乡。针对法国十大葡萄酒产区腹地一阿尔萨斯、博若莱、波尔多、勃艮第、香槟、干邑、朗格多克一鲁西永、卢瓦尔河谷、罗讷河谷和西南地区,从每个区域的特色人手,为读者挑选最知名、最有特色的酒庄,提供当地葡萄酒购买指南,并有多条最佳旅游路线推荐。共有22个景点被授予米其林三星,31个景点被授予米其林二星,62个景点被授予米其林一星。书中将目的地进行分类、评定星级的同时辅以详细的介绍信息、驾车路线等。
西澳大利亚
南航刚开通北京经广州直飞珀斯的航班,让中国人去西澳更方便了。针对第一次去西澳的人,请推荐一条西澳大利亚的旅行线路。
推荐一条最经典的5天线路。第一天,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最大的城市珀斯,体验国王公园、国会大厦、皇室剧院、北桥和黑天鹅湖。乘游艇沿着美丽动人的天鹅河前往珀斯外港费里曼特。第二天,去距珀斯市1小时的野生海豚聚集地罗丁汉姆。运气好的话可以在一天之内看到企鹅海豚海狮等。随季节的不同,可以选择与海豚一起畅游,或乘坐游艇追逐海豚的踪迹。下午可以去西澳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品尝美酒并参观当地的艺术馆和画廊,巧克力工厂。第三天,离开城市向北来到Caversham野生动物园,并开始四轮驱动和滑沙的刺激之旅,穿越乡村的野花和安静的马路,还有鸸鹋和袋鼠经常出没。接下来,来到南邦国家公园,奇妙的尖峰石阵。在404公顷的土地上感受奇妙的景观。第四天,畅游罗特尼斯岛,在印度洋里畅游,欣赏美丽的海湾及白色的沙滩。第五天,前往珀斯东面350公里的世界地质公园一波浪岩,途经西澳州最古老的小镇之一约克镇,仿佛时光倒流,回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沿途穿越达令山脉和壮观的JARRAH森林区。波浪岩由一块整体岩石形成,高达15米,长达100米,矗立在森林中,犹如平地翻起巨浪。
欧洲
关键词:土地整理施工建设经济效益
1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
1.1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土地总体规化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变地块零散化、插花状况严重化等现象,改良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以及改善环境的措施。
1.2土地整理的基本方法
广义的土地整理可分为两类: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方法有: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综合建设道路、林网、沟渠等;归并村民居住点、乡镇工业用地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狭义的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复垦,即在一定地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通过将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调整农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改善农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农地数量,提高农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因素效益的良性循环。
1.3土地管理的客观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可供开垦作为耕地的土地已经很少,所以更应该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为保证国内粮食的供应不受影响,就需要妥善安排用地比例。土地整理就是一项对土地的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对目前出现的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土地权属混乱,土地纠纷多并复杂,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简单论述我国几个地区的土地整理情况
2.1安徽省关于土地整理的状况
自2008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将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首批以“整村推进”的形式组织实施了4个试点项目,在全国打造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肥模式”。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农民新村配套了水、电、电话、广播、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疗卫生、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以土地整理为依托,全面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实施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提高田间机械化操作水平,发展现代高效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收增效。
以土地流转为平台,全面提升农民收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土地流转保证了农民有充足时间务工经商,企业进驻促进了农民务工本地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千元以上。
以社会化管理为突破,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直接参与社区管理、制定新村文明公约、美化绿化环境等方式,服务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2南京市关于土地整理的状况
为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尽量选择“空心村”和工矿废弃地。在制定农户搬迁、安置政策时,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确保农民旧房拆得掉、新房搬得进,整理出的土地流转得出、农民新居住得好。在搬迁安置中,政府坚持农户自愿、多种安置方式和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
为了让农民满意,南京市政府明确搬迁安置方案,采取统拆统建、货币补偿、产权调换等多种方式,由拆迁农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同时,搞好搬迁补偿安置费的测算,原则上让农民不增加或少量增加资金就能获得安置住房。新建农民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由政府补贴,提高土地补偿标准,让农民愿意拆、主动拆、争先拆。还利用区级投融资平台,通过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挂钩项目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资金、国家及省级投入资金等,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3浙江省关于土地整理的状况
通过实地考察瑶琳镇桃源村和江南镇荻浦村两村的土地整理、农民集聚、古建筑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详细了解工程推进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后,浙江省政府推进了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规划、有项目、有重点、有特色、有保障、有行动的口号,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机制健全,规划到位、推进有序,重点突出、注重结合。
政府指出:加快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强化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的结合。要充分挖掘所在村的自身特点,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防止“一刀切”。要注重结合,把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与“三江两岸”生态保护和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土地整理、下山移民等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种资源,增强工作实效。要立足“富民强村”,通过发展规模效益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等产业,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要不断完善服务,加快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打造农村社区,完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功能,以功能集成促进人口集中,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要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项目化运作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注重建管并举,建立健全符合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配置作用,形成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节假日旅游;经济意义;文化内涵
一.我国节假日的发展轨迹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它的环境密不可分,国家规章制度的实行也肯定与它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五一、十一长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与消费疲软的困境,消费与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1999年五一、十一长假正式开始。于是人们利用长假,纷纷出游。当时人们纷纷用“井喷”来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让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的景区、宾馆、交通、餐饮等价格成倍上涨。从那时开始,人们发现原来长假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媒体用“钵满盆满”来形容商家的收获。于是五一、十一长假被人们称为“黄金周”。黄金周成了商家创利的重要时机之一。十年来“黄金周”确实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费,拉动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的日新月异,新事物逐渐会丧失其原有的优势,那它就会面临淘汰或被改良的问题。另外黄金周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当“黄金周”演变成消费热潮之后大量的消费需求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被释放。而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调整周期。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黄金周期间供不应求的刺激下,社会上更多的资源被调配于应对黄金周的需求,当黄金周的消费热潮过后,整个市场出现了消费低潮,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另外,由黄金周引起的交通拥堵、景点爆满等负面影响,使黄金周逐渐褪尽原有光环。从最初的全民狂热,到随后的大面积疑惑,每个黄金周过后,都给我们流下来太多的思考。黄金周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质疑下不断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家度过“黄金周”,或在此期间探亲访友时,由“黄金周”引起的争议愈演愈烈了。从第一个黄金周开始,黄金周就是以旅游为其特征,将近十年的“黄金周”经历,催生了一个旅游时代。当大对数人的黄金周被习惯冠以“旅游”的名义时,很多人对“黄金周”期间在家休息反而不习惯了,反而觉得“黄金周”已经没有意义了。其实黄金周为何不是休闲的黄金周、探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呢。终于,在种种压力和非议下,五一黄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几个小长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黄金周依然存在。
二.节假日的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博弈
众所周知,十月一日本应是举国同庆日子,但是人们过度关注“黄金周”的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冲刺着黄金周到底能给社会带来多大收益、给商家带来多少回报的金钱的诱惑之下,忽视了它的文化内涵。虽然十一不像清明节、中秋节那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国庆节也是中国人民值得留恋、祝贺的日子。提到十一长假,我们想到的是黄金周,想到的是经济利益。但是这种文化意义却逐渐被我们淡忘了。另外黄金周本应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各个商家对待它的态度远比老百姓热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旅游景点、交通等面临强大压力情况下,现在大多数人选择在家渡过黄金周,未免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十年后的今天,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该淡化“黄金周”的经济意义,更加关注它的文化内涵。转变休闲娱乐的实施模式,将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须享有积极的休息、假日,必须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闲暇及娱乐时间内自由旅行的权利”。使用闲暇时间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为《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的、毫无歧视的权利。
我国的黄金周实施这么多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盛大节日。每次黄金周来临的前夕,人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长假来做自己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远在他乡就读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学习、进修、考各类证照、聚会购物等等。当今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大多的工薪阶层都没能有时间好好的休闲放松一下,所以黄金周的长假就是这些工薪族彻底放松自已、好好娱乐、休闲的最佳机会。虽然每次黄金周后,人们都说好累好辛苦、在家没意思等等,但谁不期盼有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呢?确确实实地说,黄金周已成了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黄金周这样一个长假。
有些人称,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实行,黄金周会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带薪休假制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民营企业。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黄金周,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淡化节假日旅游的经济意义,提升其文化内涵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黄金周的经济意义,而把它过渡到旅游文化内涵上来呢?其实,黄金周为何不能看成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呢?黄金周体现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这是中国整个社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次,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作出鼓励发展旅游业的决策的唯一标准。度假的权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围环境的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国民性及把每个人与其同胞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归属感,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黄金周假日的产生和发展也改善了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外国人老是说中国没有人权,《国际政治权利公约》写着度假作为人权的存在,中国也签署了这项公约。所以,黄金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提升,中国在逐步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把人们认为黄金周是经济的黄金周转变到是休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观念上来,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休假权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进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权利,使企业意识到给予工作人员正常的休假权是企业一项基本义务。 政府推行奖励旅游制度,如日本为了推行企业奖励旅游制度,也是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种措施,规定企业组织奖励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费用可以计入成本这等于是政府出钱来办奖励旅游。加大鼓励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从理论上解决旅游者的本质属性,理清旅游、休闲和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扩大对黄金周文化意义的宣传,打造中国旅游的黄金周文化品牌,使黄金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休闲假期,使黄金周逐步成为中国人团聚、休闲、出行、购物的一个“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业应该分时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参观旅游景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把旅游业从一般观光的旅游景区中分流出来。企业应该落实奖励旅游制度,因为他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也有一种广告效应。另外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应对黄金周期间的旅游问题。
最后,社会公众应该有一种理性的休假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黄金周是我们的正当休假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探亲、访友、购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应该及时了解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信息,为了提高旅游旅游质量,自觉避开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因此,对待黄金周,我们应该从对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于关注转到更加重视黄金周的文化内涵上来。那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黄金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