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3: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着,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主要: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要素;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在经济学领域内,以产品、产业、区域等单一性经济对象所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动力研究,无论从经济原理深化方面抑或实践性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就如何融合产品、产业、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要素于一体,形成集成创新效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是当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一直探求的时代问题。本文以广州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力图以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深化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拓展和延伸生产要素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内在关联性和客观性规律,探索其内在互助动力机理,揭示创新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期望能够获得广州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一、产业集群下的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技术、信息、互联网等经济要素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发展模式由产业聚集到集群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且极大化地拉动了区域经济获得了深化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一个主流方向,致使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为某一生产环节中所在地,生产的全球化互助互动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集中性倾向日益凸显。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贸易组织方式,有机地联系和聚合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地,使得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共存共赢的外部环境共同w。

从经济发展方向的维度来看,区域产业集群要求上升到较高的层面,然而,就当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运作机制还存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广州地区为例。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带的核心增长点,广州区域经济发展在新型轻工业、现代智慧农业、创新性重工业等产业发展与创新动力机制不足。主导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密集型产业,以及以及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水泥等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文化创意、新科技、新工艺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产业发展重复化建设比较严重,产业优势发展点不突出,还没有把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置于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群角度进行产业重新定位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致使广州各个产业发展缺乏一个集合信息、资本、人才、技术、培训和教育等生产要素交叉融合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相比于其他地区,广州地区虽然集聚了许多中外合资、合资和外商独资的大中型企业,汇集了经济发展产业群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广州高新区、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现代轻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区域产业群,但广州区域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动力和共享资源程度不高,特别是传统性产业盲目扩展的趋势不减。显而易见,广州区域的产业集群创新升级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二、区域创新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区域划分也俨然不同:基于物质内容不同分为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基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有沿海区域、内陆区域、中西部区域和边疆区域等;基于行政地位的不同则分为直辖区域、特别行政区域和一般性行政区域。然而,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具有独立核算经济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界定了区域发展。所谓的区域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产业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有机调整、人民生活结构的优化、区域整体经济财富的积累、科研成就的堆积和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等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多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物质资源、人口、商业、服务、教育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自然条件。囊括了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度、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劳动力起作用的效果,以及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设置选择;第二、人口因素。人口的密度、劳动力的质和量、素质的高低、区域文化的氛围导向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资本因素。这里的资本是广义范畴上来讲,是由不动产和动产而产生出来的价值意义上的综合资金;第四、科研水平。区域内的科研研发水平和应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产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发展空间;第五、政策制度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一种人为地根据外部的经济发展现状需求和产业生产条件具备情况等,聚合民意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纲要和规划等,旨在与外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致性来最大化地挖掘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调控功能。

三、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性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涉及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等多元化问题,而且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内在经济发展规律推进,进而形成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创新系统发展的特色路径。从广州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在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推进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推进。

一是以主导企业为中心的集结型优化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导企业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其创新动力比较高且产业创新成果占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经济发展集结点。代表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产业群模范先导作用,主导企业要站在广州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层面,深化企业的创新动机发展机制,特别是深化科技、信息、技术、人才和新工艺等要素在企业生产领域内的渗透,以形成生产发展动力延伸到整个主导企业乃至产业集群中,进而使产业创新生产系统路径不断分化、增加和优化。

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化经济发展路径。广州区域内的科研机构、产业层、教育培训机构要形成创新性战略发展联盟,以形成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局面。产业层要积极把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所倡导的新科技、新能源、新信息和新研究等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以形成创新生产机制来提升产业层的生产效率,而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应产业层的现实发展需求,深化科研和教育领域,以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资讯和发展趋势,推动科技研发、新工艺改进和新理念形成,从而引导生产层进行创新生产革新,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和成果最大产业化。

三是政府主导的宏观性协调优化路径。广州地区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要以广州区域发展的现状及特有产业发展优势为依托,规划布局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特别是注重制度创新、规划创新、信念创新和思路创新等,敢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对创新性驱动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注重以产业园区为示范性创新产业集中点,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和大力推广创新性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州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基地。此外,广州政府要注重与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形成政策衔接,对这些科研机构中创新性研究和应用要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驱动创新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优化创新路径,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前瞻性,政府要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结合广州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要素,对创新性资源扩展和配置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以便于规范产业集群创新运作外部市场环境。毋庸置疑,广州政府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尤其要具有全局意识,以广州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运作为核心,主导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要可持续性地、长期地、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四、结语

显而易见,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可以通过创新要素集聚系统之间科技协作机制的运行,可以通过以市场为主导和以政府为引导的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其中,核心枢纽是各生产要素聚合的跨区域性科技协作机制运行。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中,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以创新为动力,聚合各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优势和行业特色突出的发展路径,发动和组织起区域内产业集群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协作机制。这就需要广州地区以创新精神砼嘌该区域的企业发展文化,注重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等要素的引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浩.区域文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2,28(5):125-127.

[2]刘荣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45-46,71.

[3]杨改霞.科技创新引领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4):7-8.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构生命周期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经且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已经成熟。同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也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因为指标权重的设置侧重点不同,其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多种综合因素(或指标)影响的结果,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需要从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进行考察与分析,并在权重指标设置时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评价提供重要的策略。本文提出基于TTCI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设想,以期能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及其他研究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TTCI释义及原理

在这里,TTCI实际上就是耐久性设计,在工业结构力学等领域,将“在规定期限内,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称为耐久性(durability),耐久性分析是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①” 将这一原理引入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般,区域经济发展在片面追求效益的同时,会忽视长期耐久性,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当前利益,常常出现竭泽而渔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的确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破坏了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构,在经过一定阶段之后,因为生命周期规律,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会逐渐衰退。因此,本文提出的TTCI评价方法,就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角度,对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提出创新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结构耐久性分析(TTCI)

(一)确定初始疲劳质量(IFQ)

根据结构功能发展理论可知,结构使用到某一寿命时,发生不能经济修理的广布损伤,而不修理又可能引起结构的使用功能/安全问题,这一寿命即为经济寿命(economic life),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这一现象。因此,需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疲劳质量(IFQ),通过结构细节采样疲劳实验,由断口条带观察数据反推得到,如图1所示,初步估算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疲劳质量,其中TTCI区域经济结构出现裂纹出现的时间(寿命),用Weibull分布描述。

(二) 使用裂纹扩展曲线(SCGMC)

区域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任意时刻t2的裂纹大小a(t2)与t1时刻的裂纹大小a(t1)的关系确定为:a(t2)=a(t1)+a

故而,a是t1时刻裂纹数值a(t1)和时间间隔t2-t1的函数,即a(t1)=w[a(t2),t2-t1],令t1=0,a(t1)=y,t2=t,a(t2)=x,则出现y=w(x,t)这一基本函数表达式,由此,基本判断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疲劳曲线轨迹及基本数值,如图2所示。

(三)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任意时刻裂纹分布和裂纹超过数概率(p(t,x))

任意发展时刻t的裂纹数值a(t)≤x的概率分布fa(t)=fa(0)[W(x,t)]

在t时刻,区域经济结构出现裂纹大于等于x之裂纹的概率则表达为

p(t,x)=1-fa(0)[x,t)]

(四)确定经济寿命周期T

建立这样一种实验评价模型之后,根据实验数据,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便,保证结构功能完善,具有长效发展特征为标准,确定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经济寿命T,由此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可能周期做出评价和预测,从而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不断保持和提升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基于TTCI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实践

(一)指标选择

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评价模型,都需要选取科学合理,易于量化的指标。本在基于TTCI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中,将区域经济竞争力“涡轮”模型①结合,仍然选取“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创新因素”、“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生态环境”等七个基本指标为主,通过对经济实力、创新因素、基础设施等基本指标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衰退周期及调整转型的时间,从而不断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保持。

(二)评价实践

根据区域经济经济力涡轮模型的要求,需要将具体指标体系细化,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一些指标体系因为难以量化,故此依然需要细化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依据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笔者所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裂变周期及概率的分析,综合得出甘肃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情况,其中兰州居于第一位,而临夏州则居于末位,除了兰州和临夏之外,分别为酒泉市、庆阳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平凉市、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武威市、陇南市、甘南州和定西市。而这一结果与甘肃省统计局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类型划分基本一致,基本验证了本评价设想模型建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陇南市、甘南州的区域经济结构裂变的概率较低,而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以及天水市、武威市和临夏州则因为经济结构出现裂变的概率较大,影响其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明显,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通过转型发展模式,改变各种产业的布局方式等,使其经济结构处于耐久性的状态,唯此,才能保证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

而影响经济结构裂变与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则以自然条件、经济结构自身体系、人口因素等为主,且其综合作用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比如,从经济结构看,城镇化率以及非农产业的比重分布不均,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4篇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命脉,不单是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流通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公路运输不单是经济主体的微“微血管”,也是“主动脉”。公路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公路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区位条件,建立完善的运输网络促进城乡间商品、人员、信息的流动,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激活沿线资源,带动沿线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区域经济的“点—轴”式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验证了公路对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应提到的是收费公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也起到很重要作用,在我国政府公路建设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收费公路在融资建设和改造全国公路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收费公路都是公路网中的重要路段,大多数公路经过新建或者改造为高等级公路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比一般公路基础设施更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多年中,收费公路对我国公路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我国实现公路现代化进程中,收费公路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分析

我们选取我国的某个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区域经济状况的指标,采用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作为体现公路运输发展情况的指标,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与发展预测进行定量分析,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它用统计指标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相关分析中,其中相关系数是反映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公路里程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0,双侧显著性检验表明,原假设总体相关系数ρ为零的概率P=0.000<0.001。相关性分析效果明显,两者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全社会客运量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全社会客运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1,双侧显著性检验表明,原假设总体相关系数ρ为零的概率P=0.000<0.001。相关性分析效果明显,两者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全社会货运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90,双侧显著性检验表明,原假设总体相关系数ρ为零的概率P=0.001。相关性分析效果比较明显,两者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3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的应用

3.1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适应度分析基于以上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度进行分析。适应性是指事物或者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因素,并与之保持一致、协调发展的能力。适应度则是利用具体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对象间定性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的描述。公路运输弹性分析是适应度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就是通过弹性系数反映公路运输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判断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度。

3.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3.2.1回归分析模型

本文采取回归模型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分析。回归分析(RegressionAnalysis)利用变量X,Y的观察值(样本),对回归函数进行统计推断。通过研究因变量(Y)和自变量(X)之间数量变化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1)未知参数估计。由于总体随机误差项,无法直接观测,所以可以采用样本随机误差项e的方差来估计ε的方差σ2。(2)拟合度评价。拟合度是用来反映样本回归曲线与样本观测值的接近程度。

3.2.2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自变量,分别以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作为因变量,对在既定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拟合度评价中,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r2值分别为0.960、0.962、0.792,评价结果表明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与GDP有很强的正线性关系,全社会货运量与GDP有较强的正线性关系。F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F值均显著大于F0.05(1,8)=5.32,所以总体性关系和线性回归效果明显。t检验的结果表明;公路里程、全社会客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5,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t│均大于t0.052(8)=2.306,模型通过t检验。

4结论

4.1相关性分析证明并且量化了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其中公路里程和全社会客运总量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趋近于1。由于在货运领域,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并且承担了较大比例的货运量,所以全社会货运总量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不如前两个指标显著。

4.2相关性分析说明,由于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存在强正相关关系,所以在研究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战略的时候,应当对两者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在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等方面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在生产力布局、路网布局、服务质量方面要符合或适度超前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5篇

经贸英语的教育和研究应以全球为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环境。全球化意味着我们在部分领域,主要是在经济、技术领域,适应一套新的国际化成规。众所周知,商贸活动涉及面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金融、投资、保险、财会,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处理、对外贸易等。如何把这些貌似分属不同领域的内容组合成统一的有机体,并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商贸英语课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事物的静止观察和强行分割,必然产生片面性,而被动地去记忆这些分割开的内容又使人感到乏味而收获不大。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英语的“教”与“学”应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复合性”。如何把英语语言学习与经贸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使学生对商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有系统的了解,并能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经济建设,是经贸英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全球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培养的经贸英语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广阔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经济服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社会上从事涉外商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高校开设了商贸英语课程,还有些高校成立了经贸英语系或经贸外语学院。这都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希望把所学外语运用于商贸活动中。但是,由于在教学管理方面,经贸英语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对脱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的需求不能产生良性互动。其次,经贸英语学习者缺乏跨文化意识。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的语言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若交际仅局限于对语言表面的理解,而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就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这些问题妨碍了经贸英语教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尽管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却很难和外商直接谈判,更不用说做同步口译工作。因而经贸英语的教育和研究必然要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育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的高级经贸人才。

比较经贸英语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经贸英语教育应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但是在利用智力资源兴办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同时代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却显得较薄弱,这说明我国经贸英语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路还很长,仅处在初级阶段。

研究表明,在区域综合发展差距中,教育竞争力的差距是重要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瓶颈所在:教育竞争力较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竞争力等级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受到极大制约,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是地区差异扩大的首要原因。经贸英语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与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再生性要素(主要指人力、科技)、牵动性要素和制动性要素直接对区域经济的运行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既有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精深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贸、旅游、外交、经济、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英语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英语热”往往影响推动着其他地区的英语学习,对英语的关注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界人士更多的是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及文化研究,经贸英语的教育如何把英语学习纳入区域经济的范畴,进行整合研究,是一个教育的创新,也是经济研究的一个延伸。具体讲,经贸英语课程改革应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基础,因地、因校设置专业与课程。要充分注重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目标的差异、不同地域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差异与市场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差异。研究差异,适应需求,培育市场,推动发展是经贸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在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背景下,实现经贸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需要经贸英语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支持。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大批既懂英语,又精通专业的人才。经贸英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知识生产、传播、整合与转化的基地,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经贸英语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属性。

培养直接为本土经济服务的优秀人才是经贸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

许多学者都认为,地方的特殊性和全球的同构型正以一种新的文化运作的方式互动着。罗兰特的“全球本土化”、阿普狄瑞的“地方性全球化”以及比哈的“杂交化”等概念,都说明全球化也必须再一次与地方化新动态相连接。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无序的社会力量是可怕的,“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贸英语也不例外,经贸英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把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结合起来,以特色取胜。因而,经贸英语在施教过程中应该认真处理的主要关系是: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本土与外域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扬弃与创新的关系。市场经济是一种劳动者人人参与的经济,本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增长日益放缓的情况下,促进本土经济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经贸英语和本土经济的结合是促进本土经济的有力因素。过去数十年,各级政府一直在追求“产业结构优化”,于是每个“五年计划”、“年度计划”都列出了各自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经贸英语就要结合这些本土优势项目,深入课程改革。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本土市场细化经贸英语的专业区域,如根据行业需求可将英语教学分为纺织经贸英语、旅游经贸英语等。2.课堂教学采用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具体的市场需要和热点设计主题性课堂场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舞台。3.培养学生全程学习的习惯。真正的学习状态是全身心的投入,培养和建立自己典型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课下学习与课上学习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到企业兼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5.改革考试评分制度。把对学生的评估由考卷评估变为综合评估,加大对实践部分的分值,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外语人才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经贸英语的教育和研究无疑必须以全球为背景;经贸英语课程改革应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出发点,因地、因校设置专业课程;要充分注重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地区差异、地域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从而使经贸英语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培养出创新性、开拓性、国际型、复合型的经贸应用型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问题与行动:基于区域经济视角下的经贸英语课程改革分析”的主要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5FJY00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范围经济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惟一途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因此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创新,促成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样事物能比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因为创新,使众多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崛起,并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围经济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从大的流域经济、省级经济到县级经济乃至更次一级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展开。区域创新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区域创新能力也成为区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蘑要标志。

1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闪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显著地区别于以土地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和以资本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

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存在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并且随着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如果没有新的资源替代,其发展动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识经济却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知}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无穷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使知识资源可以无限创造和开发,从而避免了传统经济的各种弊端。与传统经济依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其实质就是依靠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在创新驱动下.知识产品的成本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知识越使用价值越大,从而冲破了传统经济收益递减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收箍递增的特征。时,南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品——新知识和新技术理论上讲也是无限的.这就使得以其为基硎: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具有无限性。在创新驰动下,经济发展永无止境,既不会枯竭,也不会中断,而是持续不断。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区域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根据这个概念可以推断,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人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则可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称之为集型约增长方式。在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中,速度和质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之所以对立。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常常不可兼得.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却损失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却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若要统一,就必须两者兼顾,而其关键就是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的是速度。而忽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速度和质量都无法顾及;相反,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却可以达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集约型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改善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因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上能够发挥三重作用:①技术创新能够以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生产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②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有形生产要素的反复和循环使用;③技术创新有助于开发新的生产要素或寻求替代生产要素。显然,技术创新有利于区域经济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以降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手段。

3区域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务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符行业及企业问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区域内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区域内各产业部门增长过程的综合结果,因此区域经济增长要求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合理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使区域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符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不合理、低级化的产业结构会降低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最终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向等。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的因素。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导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水平.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手段,或者说,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技术创新的展开过程和逻辑终点???。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包括落后产业的淘汰,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创生。

4区域创新推动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扩大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严重限制的。众多制约因素中,一个关键的囚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水平。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资源供给增加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绝对数量增加: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相对数量增加。

4.2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表明.技术水平落后和技术创新乏力是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直接症结。此,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3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的价值观+直接和间接地决定着人类的理想和信仰: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帮助实现正确的领导与管理,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调整;第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学习时间,使生活更加丰富。总之,社会文明程度与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水平成正比。

所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5区域创新有助于创新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范围经济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 国民经济

一、带来了区域内部经济的增长

由于地区经济自益性的增强,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研究具体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其经济增长问题。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可见要表述为经济增长加经济社会进步等于经济发展。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量的个性,而进步是其质的特性。所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应注重增长问题的研究,才能运用其运动规律,通过产出总量的增长,为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发展战略所需的政策工具日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传统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的重要性降低。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论在主观需要还是客观条件上,我们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通过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与自身资源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推进起了巨大作用

从进口贸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作用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口贸易通过需求信号刺激区域供给机能发挥作用,推动区域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进口区内所没有的产品使消费者偏好逐渐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导致区域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当这种需求刺激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吸引区域内投资于这类产品的生产:二是进口贸易通过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或引进生产线,可以加速区域产业的成长。引进先进技术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活的生产力因素,从而使区域经济活动集聚和吸纳功能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系统优化功能的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出口和进口不是孤立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起作用,凡是成功地实施外贸推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其进、出口之间都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部可有效地利用进、出口把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可以极大地实现地区的比较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提高了区域内部就业水平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排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根据贸易和就业的关系,当出口大于进口时,按照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贸易顺差越大,一国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在通常情况下,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会促进就业较快的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业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把就业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国际交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争取把更多的就业岗位配置到我国来。就区域内部的情况而一言,“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按一定比例的增长,那么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内部,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的市场,积极吸引FDI,这样可以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丰裕是区域内部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减缓就业压力。通常在进出口贸易中扩大劳务输出有两种措施:一是隐性劳务输出,在出口商品中提高物化劳动含量,在进口商品中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生产,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国际贸易扩大潜在的就业含量;二是显性劳务输出,即劳务出口,让劳动力在境外工作或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后者发展潜力很大。

四、加大了FDI的引入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短缺是不发达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任何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资本的流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资本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贸易量越大在现实条件下与其可得的外资流入量就越多,但在不发达的区域内部,其出口向资本品转换能力很弱,使之在获得资本品的国际借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不但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比较大,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加速,区域内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与倾斜,在利用外资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形势更趋多样化,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弥补和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促进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上面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反过来又可以综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区域内部地区开放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贸作用机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表现。我们要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利用外贸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贸易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56.

第8篇

关键词:GIS;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7日

一、引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是地理界关注的热点,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基本要求。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出这一地区人文、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综合发展历程。空间经济结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法,但近几年来出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如3S技术可使我们对研究区的空间结构特点进行更精确的分析,从而把握空间结构规律以及为提炼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它是兼顾区域性与综合性的地学传统思维方式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技术平台。本文运用GIS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分析其空间结构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明显时间性和空间性,地学研究的技术亦可为区域经济研究所用。利用GIS地理空间模型表达区域经济信息,不仅可直接获取空间分析研究中的大量数据,还可通过图形的思维来理解和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往的研究中,一般将县域作为点要素进行研究,即假定研究区的空间单元为均质区域,而这一假定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同时,由于在小尺度空间上获取经济数据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以统计年鉴的经济属性数据赋予地图上对应区域的行政中心点,然后用GIS空间内插方法研究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将连接各县域的主要交通线路作为空间的轴线,区域中所有点的集合构成空间的面,通过研究空间点的变化进一步反映由点构成的线,面发展变化。通过研究1990年以来湖南省经济发展中各空间点的发展变化分析由它们所组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变化,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湖南省经济的空间变化。

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因为人均GDP可反映人均经济增长,且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差异,并且从现行的官方统计数据中较易获取,数据的可信度和完整性较好。选取湖南省各县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研究数据,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

(二)实现方法。在ArcGIS中把研究对应的属性值作为Z值,在1∶700万的河南省地图上,赋予各县的行政中心点,实现经济数据和图形数据相互关联。为了生成连续的数据曲面,对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利用ArcGIS提供的空间插值功能进行内插,生成湖南省经济等值线图,从而可以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同时还可以此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对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分析湖南省的经济空间格局。反距离加权法(IDW)是最常见的空间内插法之一。它认为与未采样点的距离最近的若干点对未采样点的值贡献最大,其贡献与距离成反比。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Z是估计值,Zi是第i个样本,di表示距离,m是距离的幂。

在用IDW方法插值时,m取值2。选取内插半径时需考虑空间距离的不可克服性,依据河南省最大地级行政市域,和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辐射力以及相邻两地级中心的距离,同时也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性、测算的易操作性以及区际贸易壁垒的存在,取图上距离为40mm时,插值精度相对较高。

三、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

在ArcGIS的ArcToolbox中选择IDW方法进行规则格网插值,生成河南省的经济等值线图,然后据此进行空间统计分析。通过投影变换、提取、符号化等操作最终得到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5年湖南省人均GDP空间插值图,如图1~图4所示。(图1~图4)

从1990~2015年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主要位于发展基础很好的长株潭地区,而且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区域也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部,主要包括岳阳、长沙、湘潭、株洲、郴州。而西部城市如怀化、吉首则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区域经济结构呈现各城市独立发展的特点,城市之间联系不紧密,而且各城市的影响范围较小。进入21世纪后,这种独立式的发展模式渐渐被打破,城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如长株潭地区已经明显开始融为一体。

(二)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沿交通线发展的趋势。从1990~2015年湖南省区域经济结构演变过程来看,交通运输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条件之一。湖南省的经济空间布局呈现由京广线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而这一l展特点同时也印证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东部由于京广线带来的交通便利,使得其经过的城市和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多山地丘陵,交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其经济发展受限。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入21世纪以后,湖南省逐渐形成了经济发展轴向清晰的网络布局。以长株潭为中心,沿铁路走向,以岳阳、郴州、衡阳、永州为节点的中心发展轴,成为目前湖南省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轴线。

(三)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带动作用。从1990~2015年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来看,几乎每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周围一定范围,经济相对发达。以区域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随距离递减的规律,距离中心城市越近,经济发展水平通常越高。各地区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底,湖南省有省辖市14个、县级市88个,形成了由大中小城市相互结合的发展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大中城市相对少,且功能不健全。除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足。从经济空间结构水平看,以长沙为核心,以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5个城市组成的核心发展条带,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周围区域在辐射带动下,经济水平也相对较高。但由于城市带并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下形成的,条带内部各城市相对独立分割的现象也相对明显,需要加强湖南省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因此,将城市作为中心进行区域开发,把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布局相结合,走城市主导型区域发展的道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空间效率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湖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

四、结论

本文通过ArcGIS平台提供的距离幂函数反比加权内插方法,研究了湖南省1990~2015年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点,实现了数量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使数字与图像融为一体。同时,还实现了经济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耦合,为定量研究以及空间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探讨了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GIS使数据库中无法看到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可视性,这便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从而为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薇.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发展大连北三市经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

[2]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