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第1篇

>> 保险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文献综述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衍变的几点思考 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及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百度百科.创新型人才[EB/OL].http:///view/553529.htm

[4]百度百科.应用型人才[EB/OL].http:///view/613621.htm

[5]百度百科.技能型人才[EB/OL].http:///view/3328241.htm

[6]百度百科.技术型人才[EB/OL].http:///view/4246842.htm

[7]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8]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联系最紧密的部分。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究其原因,存在着体制方面的问题以及目标不明确、观念滞后、改革不力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就现存的问题,就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高等教育,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比具有“职业性”,而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比又具有“高等性”。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这一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就其理论教学而言,当然离不开有关的学科知识,但它不是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完整,而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就其实践训练而言,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其培养目标。

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必须要有自身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在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首先要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不仅要包含课程设置的内容,即课程的设立及各种课程之间比例关系的确定以及对现有课程的选择和改造等,更多的是指对新课程的设计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及时开发相应的课程,以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

课程开发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应运而生。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课程开发只对传统学科课程的选择与改造,并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减少理论知识,降低理论要求”,这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为此课程开发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学科课程取舍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所开课程能够帮助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学中可增加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等内容,以确保“够用”,突出技能特色。由此可见,如何将高职教育所需知识开发出来,并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和课程化,是使课程开发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有一支适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一点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适合高职教学工作的需要。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高学历,讲求硕博比,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要求,甚至学校领导根本就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舍得在此方面进行投资,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差。出现这种现象与近年来一刀切的高校评估,使高校都片面追求优良指标,也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建立“双素质型”的师资队伍,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对此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应建立“双素质型”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双素质培训方案,以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如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或原来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就应加强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对学历低、缺乏理论水平的教师就应充实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这就不仅要研究“双素质”的内涵,还要对高职院校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计划、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总而言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有两种:初中后五年制和高中后三年制。这种学制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学制是合理的,它“短平快”地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不应仅局限于这两种学制,应具有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是由区域特点和专业属性决定的。应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国家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制,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五、尽快更新观念

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更新观念,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转变学科教育本位观。由于我国长期只有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认为学科理论知识学得越系统、越完整,质量就越高。对于担负另一类人才培养任务,实行另一种教学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认为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正规,甚至算不上高等教育。这在对待按照高职教育方向改革现有高等专科教育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如果不转变学科本位观,树立一线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观念,是迈不出坚实有力的改革步伐的。

二是转变教育层次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常常把高等职业教育误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的,它是仅相当于专科层次的教育。

由此产生两种误区:一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学历高低为标准分开层次,即使是同等学历的高等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高,高等职业教育为低;二是把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些误区都抹煞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把两类不同的高等教育混淆起来。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专科层次,这是由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但这不等于说,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只限于专科层次。从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看,高职教育有四年制的本科高职学院,1997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增设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把医学学位调整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它们与现行的工程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这也可称为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所以,要树立教育类型观,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

六、必须深化教学领域改革

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是指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它是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办出高职特色,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还要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高职教育的设备条件要求高与投资不足的矛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与多数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矛盾。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前已所述。而要解决高职教育的设备条件要求高与投资不足的矛盾,就需要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拨出专款用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7-0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诉求,是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要。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研究,能更好地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本文从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以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层次性模糊

彰显层次性,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有效性。但目前,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均存在层次性模糊的问题,影响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层次性

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即体现出层次性。课程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为实现培养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亦应具有层次性。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却并非如此,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层次性。以杭州市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为例,课程目标层次混乱主要表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定位在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二者的课程目标都强调技能型人才,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与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哪里?从逻辑上讲,“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包括“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如此一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体现其“高”呢?课程目标制定缺少层次性的后果不仅使中高职课程难以有效衔接,而且由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水平层次性不明显,甚至有些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还不如中职生,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二)课程设置趋同

实现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但现实情况是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仍各自为战,不能对专业课程进行统筹性的设置,使得一些课程重复设置,不能突显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影响课程的有效衔接。以会计专业为例,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这类课程的重复开设率达到 50%。又如,中高职旅游专业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复率如此之高,那么将职业教育分为具有层次性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何在?

(三)课程内容没针对性

教师通过选择课程内容将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实际情况是,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存在明显的重复问题,使得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并非他们真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学者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教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复继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从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一些相同的知识和技能,他要再学一遍。课程内容选择不当,重复率高,层次不明,严重阻碍中高职课程衔接。

(四)课程评价层次不清

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管理是否恰当,课程资源是否齐备并物尽其用,课程目标是否达到等,皆需依据课程评价予以定夺。毋庸置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的层次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具有层次性,那么由于课程评价诸要素的层次性,课程评价的标准亦应具有层次性。但目前,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皆存在评价结果模糊不清的状况。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不清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不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课程目标定位盲目、课程设置各自为战、课程内容安排不妥、课程评价标准雷同尤为突出。

(一)混淆市场需求,课程目标层次混乱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为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决定了市场需要何种人才,职业教育就要为其培养所需的人才。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市场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即体现出层次性。

课程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为实现培养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亦应具有层次性。但如上所述,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根本体现不出层次性,这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有关,市场已经明确需要的是具有层次性的人才,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那么相应地,课程目标就要与之相对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对市场需求的混淆,必定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缺少层次性。

(二)课程设置各自为战,缺少层次性衔接设计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而机器设备需要资金的投入。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获得的资金投入情况是否成正比呢?有数据显示,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2005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三部委联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年向525所学校投入10亿元,2006年至2010年向2387所学校投入80亿元,2011年向320所学校投入32亿元。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截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32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以及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从2010年开始分三批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2011年投入8亿元。

据此统计,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205.33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为958.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约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的2.3倍;而2005年至2011年向中等职业学校累计投入122亿元,向高等职业院校累计投入110.32余亿元,中等职业学校投入资金额约为高等职业院校投入资金额的1.1倍。如上统计,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远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多,而人均获得资金投入却比高等职业院校少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设备条件的限制使得有些课程无法设置,而高等职业院校却能够利用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和条件设置课程,这客观上造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看对象,专业技能训练层次不明

中职生和高职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层次性导致其能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亦具有层次性。虽然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具有学习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但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6-18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9-22岁,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导致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身心成熟程度的差异。中职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和外界还持有诸多不成熟的看法,高职生相对于中职生来说显然更成熟些,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接收也更上一个层次。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给了中等职业教育无形的压力,使本该由高等职业院校完成的课程内容下移给了中等职业学校,就如同普通教育中为了升学,小学生学了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了高中的知识,高中生学了大学的知识一般,使学生不堪重负。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漠视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安排层次不明。

(四)课程评价标准雷同,评价结果区分度低

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评价标准雷同,导致评价结果模糊不清。现阶段,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不断探索评价标准,由于评价标准的选择和制定难度极大,能适用于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本来就屈指可数,能分别适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就更少,这就造成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高等职业院校拿来借鉴,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也拿来借鉴,实际上,互相借鉴的课程评价标准都差不多,这就使得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契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即不能根据各自具有层次性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和课程目标等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有区别的评价标准,造成了评价标准雷同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借鉴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时会将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调低,而高等职业院校借鉴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时也会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调高,这样一来,操作上简单却使得评价结果模糊不清,也趋于雷同。

三、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性特点的对策

突出层次性特点,才能科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核心,充分认识“体系”不同层次的课程特点,方才有利于不同规格的职业人才培养。

(一)市场人才的层级需求,是设定层次性课程目标的依据

市场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结合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即达到“知其然”的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和更加复杂的操作技能,即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即中高职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突出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

(二)职业院校的联合攻关,是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保证

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课的设置上均要体现层次性。如上所述,某些专业课程的重复率极高,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需要各职业院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开发基于各自优势、符合各自特点,又不重复交错的课程。具体而言,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基础课重在使学生掌握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等职业学校侧重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研发,高等职业院校侧重体现理论提升和更深层次解决问题的课程的研发。实习实训课重在使学生学以致用。中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课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课侧重于使学生掌握更复杂、更精深的操作技能。因此,各职业院校要联合起来共同研发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保证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研究学生个性,是职业能力发展培养的需要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选择更精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恰好能够分担起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生和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层次性。中职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遵循一般人的智力发展规律,他们也同样无法接受太过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笔者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特点为分界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将工作过程划分为难易两部分,难的部分由高等职业教育承担,易的部分由中等职业教育承担。高职专业课程内容要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具有纵向衔接要求的课程要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有学者研究电子类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与电工技能、电子测量仪器与仪表、电子元件、电子组装工艺实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分析、电子测量与仪器应用、典型传感器应用、工程制图实训、电子设备装调实训、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微控制器应用。如此一来,便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

(四)制定个性化课程评价标准,保障层次性导向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层次性体现在评价标准的层次性。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即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要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证明是否已经具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呢?一方面要看学生是否获得此领域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要看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看是否能够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侧重结果。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除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能力的要求,所以,仅从职业资格的获取情况和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足以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还要对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标准,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导向。

四、总结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此层次性并非绝对的层次性,而是相对的层次性。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因此,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置,亦或是其他方面的衔接,符合广东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标准,未必适用于湖南省的层次性标准,甚至符合广州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标准,未必适用于深圳市的层次性标准,所以,各省市均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郭文安著.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著,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金炳雄,吴盈盈.中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抽样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中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乔庆敏.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探究[J].职教论坛,2013,(14).

[6]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7]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8]邓桂萍,宋烨.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9]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

[10]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11]张菊霞.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J].职教论坛,2013,(7).

[12]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1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14]李术蕊.推进中高职衔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教育设想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一个教育分支,所以在教育形式和本质上都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相同地方。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别。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掌握理论知识。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安排有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更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从学历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专学生具有相同的学历,但教育目标却不完全相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具有较多的现场实践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的室训和实习期间,强调掌握相关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为目标。

如果是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到企业从事专业工作,需要经过相关专业培训方能胜任,而职业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到岗从事相关专业,不需要经过培训,可以直接顶岗工作。

2.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差别较大。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系统理论知识,普通高等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讲、多学,以求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增强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分析设计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讲多练,尤其强调能在工作情景中进行教学和训练,以学生快速适应将来的专业工作环境为目标。

3.在课程体系上的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系统的最大不同点是,高等职业教育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为2年,然后企业顶岗实习1年。之所以采取这种课程体系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另外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安排有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课程,学生通过相关的技能鉴定考试,等于增加了学生的相关专业操作技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接轨。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职业教育改革以来,各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对原有的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的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作为教育学生的专业教师当然应该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但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原因,高等职业学院中的教师多数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尽管以数字来衡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完全满足教学要求,但实际上我们的双师型教师多数没有现场专业经验和相关技能,双师型资格的取得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考核体系是当务之急,考核体系不应该仅是形式上的,一定是让教师本质上获得了相关专业技能。俗语称:打铁需得本身硬,只有过硬的教师队伍方能教出合格的、企业需要的、具有相关技能的合格人才。

2.学生就业不对口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第二大问题是,学生就业的不对口。尽管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我国由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才众多,企业人才招聘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当然这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有关系),这就造成人才的所学非所用,造成人才和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为恶劣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会导致毕业学生在其他专业就业的困难和不适应。

3.培养目标不能完成

按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设想,是让学生在理论或顶岗实习过程中,尽量结合专业有目的地教学,让学生毕业即上班。但由于我国国情、实际财力、资源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完成相应的培训目标。就拿电力职业教育来讲,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现和现场零距离接触,实行现场仿真或让学生进入相关现场是唯一的选择。但实际上电力系统安全要求非常高,进入现场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就只有现场仿真,对于某些专业是有可能的,可以投入相当资金建立仿真现场,但不是所有专业都能实现,实现所有专业现场仿真可能和建造一个电厂资金相当。另外即使建立了现场仿真也未必能和将来就业的岗位完全一致,如果不一致进入企业仍然要进行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院有限的资金不可能完成所有电厂的一比一仿真,所以仅依靠高等教育学院完成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可行的。 转贴于

三、改革职业教育的设想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教育改革多数局限在如何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我们的课程体系等方面。例如,学习桥梁建筑专业,希望通过一座具体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完成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学习汽车维修专业通过学生具体汽车维修来提高学生的技能等。这种改革是想通过教育学院本身来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某些专业是适用和可行的,但对于多数专业不见得可行。另外改革过程有些理念还值得进一步磋商。如高等职业教育要尽量少地学习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边干边学等等。中国俗语中有句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经常用举一反三来形容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实际上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的两年学习时间,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此期间教学目标应该是尽量多地学习理论知识,当然并非排除边干边学的学习模式,只要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所有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不要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迎合实践的形式而浪费大量时间。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个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得到,那势必要让学生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完成研究和得到结论。因为我们的科学家前辈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如果是通过教师给出结论、讲明原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过去的教学一直如此)和理解,那学生快速得到相关知识。反对这种做法的人可能说,这样做不是让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的锻炼吗,其实笔者认为技能锻炼完全可以放置到顶岗实习的一年中完成。所以笔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设想如下。

1.通过现场实现教师知识更新

利用顶岗实习的时间,在现场通过自学或向现场师傅学习,完成教师的知识更新。利用实习现场不仅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学习,而且让教师在生产实际当中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也可以考虑和电厂一起完成新建电厂的培训,不要考虑完成培训的经济收入,而是考虑如何让电厂接受学校的培训工作。当然由于教师下现场会对学校的理论教育造成影响,不过可以利用社会或相关系统的资源来充实学校的教学第一线。只要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社会资源充实教学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通过现场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教师和现场师傅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以将来学生就业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现场,掌握相关知识,适应现场的工作。目前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多流于形式。学生在现场多数是靠自学为主,交回来的毕业设计内容肤浅,甚至学生相互照抄,毕业设计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场实习教师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且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实际上在现场就是最好的学习情境,利用这种方式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有极大的好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方向,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达到毕业即上岗的职业教育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现场再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指导学生为自己累计专业知识,完成教师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师向双师型转变。这会使我们职业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在现场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教师熟悉现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肯定可以发现生产现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完成科研立项,甚至完成一些科研项目。这也符合我们职业教育要产学研结合的终极目标。所以利用好顶岗实习的时间,不仅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在此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应该花大力气、投入大资金来完成的任务。这也应该是我们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方向。如果能取得政府方面法规配合,让企业配合学院进行专业教育,会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分两阶段进行:

(1)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在学校完成,尽量不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尽量多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排除理论+实践进行教学,但目标是尽量多学习理论知识。

第5篇

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不利因素

1. 中、高职管理脱节

由于政多出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不甚了解、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了“教”、“考”差距过大、培养目标不一致等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

2. 培养目标不对接

由于对高职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中职对高职认识不足。中职认为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对象的实用性,认为中职生就是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象普通高中那样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创造性和继续受教育能力。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上高职不如早就业、早上岗、早挣钱”的思想,对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继续深造的内在动力,从而也导致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接。

3. 专业设置的不平衡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共性都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势变化相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滑坡,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各种热门专业,有些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增各种名目的新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总数已达几百种。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因素限制,加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现设的专业有限,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想报考高职却苦于没有相同专业可报,如美容美发、幼师、保安等中职专业,从而造成了中、高职专业不相符。

4.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脱节与无序现象

由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条块分割、权限分散的状态,使得所属学校在课程设置标准上形成很大分歧,同一专业不同的学校则采用不同的课程、教材。文化基础课方面,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忽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性作用下,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专业基础课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重复现象。这是由于目前中职教材,大多是压缩型的高校教材,内容重复率往往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有不少学科,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专业技能课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并不“高”,甚至有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中、高职院校无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要求,培养目标中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比较含糊。

二、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对策

1. 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沟通

政府应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对职业教育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在教学的各项管理上协调各方面矛盾,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政府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其次,政府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政府应改革招生办法,加大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力度,必须突出中职毕业生作为高职生源的重要地位。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口单招”比例应达到10%以上,并保持一定增长。这既体现了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又拓宽了中职毕业生的深造路径。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合的格局。

2.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实现两者对接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机能性、基层性等特点。但两者也存在差异,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等教育特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大的专业理论和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

3. 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地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制订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但总体要求应该与高职教育目录能够有机地衔接。

4. 切实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彻底改革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即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巢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 实行学分衔接

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建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学分制,能按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院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3) 高等职业院校应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实施分别教育

在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后,各高职院校将形成两大主力生源,即普高生源与中职生源。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的知识,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5. 职业资格取证的衔接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36-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都承袭了本科院校学科型的许多做法,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评估和规范化建设的深入,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受学术型高等教育影响根深蒂固,高职教育仍然大量残存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痕迹,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三方面对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探析,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课程理念比较

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学术型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前两种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后两种人才,具体详见表1。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课程理念的基本依据,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观与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是以技术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旨在培养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结构特性比较

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之间既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具体见表2。

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和理论性四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学术型高等教育则对应有独立性、跳跃性、平行性和实践性的四大特点。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本质区别,其原因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致。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讲求学科的完整性,因为学术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所以要求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完整,包括具有较宽厚、涵盖本学科主要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则不同,讲求相对独立。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必须具备较成熟的规范技术和服务的能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为社会创造直接价值。这就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要按学科要求,而要按职业能力要求确定相关课程。

三、课程模式比较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对应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

(一)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模式:“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

三段模式的依据是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故三段模式又称学科模式。各课程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且按宽基础模式分配课时,共同为系统服务,共同为“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服务,以强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其目标是培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适应性的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观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本位的。这种模式易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轻案例”,“重设计、轻工艺”,显然不适合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这种模式是在“本科压缩型”向富有高职特色课程体系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故称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具体见图1。“1+X”模式中的“1”代表语数外等文化课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所有学生对“1”都必须掌握。“1+X”模式中的“X”代表若干个平行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代表的是某一类岗位(群)。每个模块中的课程包括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实习课,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群。“1+X”模式打破了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将所有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修养综合素质课程,另一类是职业能力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征,反映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由“1+X”模式,逐步发展为与市场需要岗位(群)联系更紧密,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起步于2001年的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层次-模块”课程体系,赢得教育界的关注与充分肯定。这种模式是在基本模式“1+X”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称之为发展模式。“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以职能为核心,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和14个模块的课程组成。核心技术课模块包括核心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基础层涵盖的课程和心理健康课、职业指导、选修课,实际上是以上“1+X”模式中的“1”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其中所涉及的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动手机会、表达机会、创作机会等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关于“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作用和特点,笔者赞成有研究者结合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所阐述的观点。一是“层次-模块”中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二是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课程设计原则,贯彻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三是这一课程体系结合“2+1”教学模式和分流培养措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7-49.

[2]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4.

[3]曹勇,刘灿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01(9):18-21.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urriculum Sett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ONG Shao-hu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92-01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般较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强调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堂,提但是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指一咱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条件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很多高职学院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新校区建设资金短缺带来负债运行,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针对性不强

职业针对性不强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更和重组需要。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都不尽相同,经济结构不断地变更与重组,不少旧的职业消失了,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出来。这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及时地进行调整,适应这种变更与重组。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我们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十分明确,常常偏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表现为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既没有培养出来高精尖技术人才,也没有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在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上都有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上的不足十分突出,职业的针对性不强。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不鲜明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性强、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

(四)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是指具有普通高等教育资格和理论基础的教师,也要具备高等职教的资格和实际经验。当前,我国高等专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问题严重,主要问题是缺乏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还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匮乏,这种情况是全国普通存在的问题。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缺乏对接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偏差,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不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六)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堂体系尚未完成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堂体系,教学方法来实现的,而教学体系则是通过教堂计划、教堂大纲和教材体现的,目前,讲学计划、教堂大纲和教材只是部分地考虑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调整普通高等职业教材上作了一些工作,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正确认识

思想上加强对高等职业院办学的正确认识,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目的,掌握好其教学的方法。

(二)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成长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1)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实践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实习场地建设。(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校与行业、企业间合作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与适应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模式的单一,总体上尚未形成行业企业经常沟通,相互参与的机制,应该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可通过合办方式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技能教师,可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学校也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经常性联系机制。

(四)加快教材的更新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

因此,应组织有关技术专家针对高职教育编写相应的教材。并将更新的技术成果反映在教材中,高职院校要改变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的理论强、技能差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等措施,建设一支较强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

(五)建立包括本科以上层次的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这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国家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荣,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第9期.

第8篇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高度重视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以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科技高技能人才,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如智能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操作、可挖硅集成、电子商务的应用等,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充分认识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a力的速度加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4、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当代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室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项目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设置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高校要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非常多的大中型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方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调整相关专业和学科以适应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学校通过市场所传达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调整招生规模,从而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源浪费现象。

2、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部门和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主要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教学内容上,因为高职教育的起点和归属是应用,所以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高等职业教育要拓宽其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为国家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这样一个大思路上。在战略上要有总体规划,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4、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应大力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开发,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础,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合作中为自己选拔合适的人才,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为自身发展服务。产学研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①邀请外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我国访问。介绍外国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和外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讲授外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评估制度,帮助和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

②选派、组织专业课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采取与有关教师座谈、跟班上课等形式,考察、学习外国职业教育如何实施教学方法,如何对教师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推广国外职业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