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改革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业管理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物业管理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增强学生对物业管理实务的感性认识,又能解决学生所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作好铺垫。因此,高校如何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课题。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高校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高等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物业管理专业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大力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已开发多媒体课件一批,以2009年为例,专业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占90%以上。对基础课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专业基础课,根据房地产、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实施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一体化教学改革
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如测量,实现测量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内教学与对外培训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
4、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已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房地产测绘等,采用“笔试”与“考工”分别进行的方式,即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考工”则纳入专业技能等级考核的范畴,主要通过“应知”内容的笔试和“应会”内容操作考核,方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
三、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各个专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我们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1、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物业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更快地使学生溶入企业,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具体措施为:除巩固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外,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力争到明年使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在企业相应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对口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强地进行实地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样做的主要优势在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企业选拔合格人才,从就业角度来说,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就业方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师资结构的好坏关系着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此,我们一面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引进,鼓励专任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来提高其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聘请即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3、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
推动毕业生就业,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总结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多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其结果是使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加大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也应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符合行业需要,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左振华.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闫振林.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四川建材,2011,37(5):203.
[3]戚龙琦.浅议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95-97.
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1.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1.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2.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2.5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一、研究依据
依据广东省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建设,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需与行业内的典型先进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方共同培养,全面的合理的做好实训教学实训,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素质,为培养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符合学院自身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发展特色道路。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行业质量评价意见为辅的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建设、教学效果管理建设。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制度平台建设。我院通过设置校级督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处、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等措施加强“多元循环”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创业教育职能、组建校企合作学院构建宽广而流畅的“多元循环”运行保障平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的合作质量考评委员会,形成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质量保障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模式的有效运行。校企双方共建合作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在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合作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管理规定》、《校企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审定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人才培养规划;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点,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制度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配合学校实现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的监控与评价。
2.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主要参照双证率、起薪水平、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工作能力及素养评价、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来进行。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并确定合乎时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和技能共同全面发展,保证校企、行业、学生、家长四维满意程度。以我院酒店管理“订单班”为例,据统计,2008级-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例,其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包括旅游企业、酒店、咨询销售服务等相关企业),专业对口率为95%,80%学生选择酒店作为毕业就业单位,其起薪平均标准为4000元/月,远远高出行业平均薪水。根据就业单位反馈,企业对学生在岗满意度为98%,留任率为80%,其中40%同学升为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
3.教学效果管理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要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重要条件,既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管理主要是围绕师资建设、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实践管理经验,拓展教学视野。校企师资互聘,增强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训学时达总学时60%,学生在企业进行10-12个月的顶岗实训,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和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人文素养,能有效培养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有效评价学生的毕业水平手段,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生只有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酒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经验,完成校企双方共同的毕业答辩,才准予毕业。
三、结语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的总体水平,2014年1月29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该意见稿指出了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意见的吹响了管理会计革命的号角,新思想、大讨论不断涌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重要分支,其功能与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各有侧重但都极为重要。财务会计侧重于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人员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数据来源、工作方法、报告方式等都不尽相同的会计手段,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财政、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建设完全市场经济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会计本身,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是其重中之重。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才匮乏依然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数量上,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会计人员总数逾1600万,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仅1132人,不足会计人才总量的万分之一。质量上,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权威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认定机制,即使是目前为多数人认可的CMA人才也是凤毛麟角。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拥有CMA资格的不过2000余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基础财务会计人才领域,会记账的财务会计不少,高端会计人才却相对不足,尤其是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人才更为匮乏。
(一)基础环境薄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美国企业中,约有90%左右的财务人员都从事了管理会计或与管理会计直接相关的职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约有70%是用于与企业财务相关的规划、决策、控制或者评价方面。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角色却被定位为纯粹的作业者,约85%的财务人员从事着财务会计岗位,80%的时间用于会计基础性的记录、计量与核算。“管钱、记账、做报表”几乎涵盖了当下多数财务人员所有工作职能。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源于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应用环境。
(二)培养模式滞后,阻碍管理会计队伍壮大
学院专业课程培养与后续职业教育培养是我国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约有500所,但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也普遍存在内容少、课时短的问题,导致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单一、薄弱、滞后,案例、实践应用教育更无从谈起。后续教育方面,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缺乏。培养模式的滞后,使管理会计学科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也必然导致具有良好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三)评价体系缺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提升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通过考试、考评等不同方式,认定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但是,已施行的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在管理会计的资格评价认证和评价方面,国内尚没有科学且明确的标准。管理会计师认证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三、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发展环境的各要素中,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最为关键。因此,从主体建设的责任出发,各企事业单位应深入领会国家《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从思想上与行为上给予管理会计建设的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会计人员在经过管理会计培养后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增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促进会计人员从决策的执行者向决策的参与者转变。
(二)丰富管理会计教育内容,提升职业能力
基于前述讨论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后续教育关于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是相对欠缺的,这说明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已经于《指导意见》的精神不相符合,更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完善教育内容入手。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提升会计教学大纲,优化整合会计课程体系,丰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注重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逐步向培养综合性会计人才的目标转变。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财务会计的分类,将其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分级次讲授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高校可在必要的时候开设管理会计方向的本科班,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化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当前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巩固管理会计课程的师资队伍。要摒弃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师资简单地转化为管理会计师资的作法,要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选拔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或者实务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进行专业老师或实践指导老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增强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3.发挥后续教育作用。一方面是要在后续教育中增加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设置,将管理会计的关键方法、指标、要素分解为相关的后续教育科目或课程供会计人员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大胆创新,将传统的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管理会计知识,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考评机制,促进素质提升
科学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带动人才结构调整,提升人员素质的关键。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与实施的同时,也应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评价,一方面,可探索以评促培的联动机制,将评价的结果中反映出的会计人员培养工作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地反馈到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实现管理会计人员的长远发展,以此保证管理会计工作能力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还应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目前财务会计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认定评价。
四、结语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被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重视,让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昌锐,姜姗.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5(19):5-9.
[2]王国彦.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129-130.
【关键词】科学人才 培养 管理策略
科学技术人才是一种特殊性的专指掌握一定的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并有着一定品德和科技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群。也可以说科学技术人才是一种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自我能力与独特性的个体。因此,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技术人才有以下三个主要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
科学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质量、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策略。所以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管理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从科技人才的特点八手。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科学性。科学技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科学工作的过程就是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技术人员研究的工作课题。
创新性。科学技术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和过程,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创新就是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发明,是探索的结果,是探索成为现实质变的关键。
合作性。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不存在一个人可以孤立的完成一项而不需要任何外界或是他人的帮助。在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团队性的合作。因此发挥科技人才分工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中我国都应该努力建立起健全科技优先发展的机制,着重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随着科技规模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管理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复杂化,近几年一些科研院所和机构大力提倡培养综合性人才,通过综合性人才发展战略结果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现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首先,从研发经费的投入来看,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先后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六名,但是与那些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从科技人才流动状况来看,近十年来虽然留学人数有大幅的增加。但是根据相关人员的部门的统计,有超过七成的留学人员尚未回国。虽然近些年来留学人员回流的比例有逐渐的上升,但是高端的科研人员的缺乏依旧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再次,从我国的教育环境状况而言,政府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支出最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却不高,在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包括教育的投入,科研经费,专项科技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针对留学人员国家给予鼓励政策,提倡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同时也积极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人员的交流,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
1.从高校培养人手
作为人口大国,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我国又有众多的高等院校,本科类,高职类,都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从高校的教育培养入手,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水平的人才,以高校为基点,实施人才战略。
2.以企业为试点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最终是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而企业则是最终是实现发展的场所,因此,以企业为试点,结合高校培养,学以致用,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给以应用,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检验,使两者更快更好地结合,实现快速发展。
3.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学技术的培养脱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旦社会不具备科技发展的条件将阻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而社会环境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的团结和努力。
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我国的稀缺人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因此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更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我们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给予社会尊重,满足科学技术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激励人才。
三、针对科学技术人才的管理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可借鉴其他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通过制定相关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措施,交流及管理及合作等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在科技领域方面的基本法律,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以保证我国科技的发展。
2.促进我国科研环境的形成
我国在科研方面应树立正确导向,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价值方向,尊重个性化,树立健全社会人才培养机制。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人才选拔,给科学技术人员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3.建设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政府角度来说,走出国门。制定一些与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科技人才的交流,丰富我国科技人才的最新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4.深化教育改革
我国仍然要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改革开放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依旧很大,我们要继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中更不容忽视。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在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科研机构加大帮扶力度,扩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满足国家对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
5.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待遇
科学研究人员在科研时付出较强的脑力劳动,在鼓励科研人员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突出的研究方面国家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提高相应的待遇,并且还要鼓励社会给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科学研究人员的兴趣。
6.集中与分散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操作方式和实践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和公司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具体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课程,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到公司具体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上岗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全新的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从教育体系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将教育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为表现方式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某种意义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反应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一种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主动去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并且依据形势进行改革,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对就业更为有利的教学模式。
1.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的现代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等基本素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所希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关在理论的笼子里坐井观天。从培养的主体上,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不同专业的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在理论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自己不去探索和研究,那么学习能力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阶段进行,学校和企业经过具体的研究,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交替体系的执行方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是要有侧重点,早期以学为主,以实践为辅;后期以实践为主,以学为辅。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的老师,还可以聘用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兼职老师;在证书的发放上,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学位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书,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到签约单位工作。本文一直在强调校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上文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学结合的重点是校企结合,也就是工学结合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期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2.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作用不够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而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的推进和落实。但是一些行业的主导和政府教育部门却对工学培养模式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保障不健全,在政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监督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体系,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而言,旅游行业协会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行业内的主导作用,和政府部门一起,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促进力度,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贡献,指导旅游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工学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成果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2.2企业落实力度不够,工学难以调和
在现代的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以企业难以在校企合作的这个过程中获得“税收”和政策鼓励等优惠,所以,企业对待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够重视,常常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就安排学生做什么,直接免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阶段,导致学生的实践收获甚微,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例如: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实习的时候进入旅行社工作,但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缺人手或是不负责任等原因,就直接安排学生带团,免去了让学生跟团或是考核的过程,导致学生紧张无法应对;一些被安排在酒店工作的学生,直接被酒店负责人当成临时工差遣,做的可能都是一些不接待客人,和旅游不搭边的工作。所以,企业的这种可能出现的态度往往会导致工学难以调和,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2.3学校的组织难以正常实施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还是协调者和管理者。学习老师和领导不仅要亲自联系实践单位和合作企业,还要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在学生的时间过程中,学校老师还要经常来回于企业和学校之间,定期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和生活状态等。众所周知,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原定的学习时间为两年半,实践时间为半年,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过分的追求学生的工作经验而缩短学习年限,将原定于两年半的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使得学习过程过于仓促,太多的知识学生还未来得及掌握就被要求上岗操作。所以造成片面的侧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不提的是,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否则也只能是浑水摸鱼,自欺欺人。学校在进行实习安排的时候,由于操作难度大、实习人数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主管和客观因素,难以在实习工作的安排上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去旅行社或是酒店,所从事的一般都是服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员工都趋向年轻化。一些酒店在对游客接待人员和导游的选择上对学生的身高、五官等有硬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实习之前的工作岗位介绍工作,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避免出现事后学生要求学校重新分配实习岗位和类似的事情。
3解决对策
3.1政府和主导部门完善保障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才能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个实践主体在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下都获得收益,并且可以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对这个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认真的去贯彻落实。
3.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因为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校领导和老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该和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采取一些方式加强合作。例如,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做兼职老师、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计划等。
3.3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对以后就业和工作的影响,提前告知他们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去对待,同时,帮助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4结束语
关键词:战略管理;军队;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21-02
背景
走过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时至今日人类已步入新经济时代。所谓新经济,是指知识化的、创新化的、全球化的、网络化的、科技化的经济。在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中,作战双方比拼的主要是士兵体能与武艺;在随后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人的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与拓展,掌握机械化装备的技能成为军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新经济时代的未来战争中,人的因素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成为未来军人核心价值要素,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未来战争取得胜利的核心。面对未来的“海、陆、空、网络、太空”五维度战争,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成为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因此,回答如何在我军高效地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管理的内涵
1976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战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一词,他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任务。美国学者拜亚斯其所著的《战略管理》中指出“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 [1] 费雷德戴维在《战略管理的概念》中把战略概括为“制定、实施和评估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科学,要处理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2] 综合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了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出一个全局性的目标,并通过战略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组织制定正确的全局性目标(即战略设计)是整个战略管理的关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
那么,如何实现战略实施呢?暨南大学李相银博士提出的“战略―文化―结构”战略管理模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理论认为,无论企业大小和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多少,都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依据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出“战略―文化―结构三角形模型”[3](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也就是说,一个组织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科学的组织结构才能进行好战略管理。
图1战略―文化―结构三角形战略模型
二、战略目标的建立
战略目标的建立必须要客观分析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基于此才能提出科学的战略目标。本文所关注的是新经济时代条件下我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从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出发来建立培养军事人才的目标以及与此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
1.新时代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在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下,我军必须要培养出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因此,新时代要求军事人才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并具备利用这些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2.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出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作保证。新时代需要的培养体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的院校培训体制,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二是科学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按照这样的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三是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培养过程,有了良好的继续教育制度才能保持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三、我军目前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目标是“彼”,在知“彼”之后,知“己”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军无论是人才本身还是人才培养体系都与战略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才质量跟不上时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军人才质量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学历方面,目前部队干部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学历、文凭多是通过在职、非脱产的方式获得的,“含金量”低。虽然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但也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专业结构方面,军政指挥干部,特别是作战部队的指挥干部中,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知识结构方面,目前部队干部所获学历以社会科学居多,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偏少。社会科学固然重要,但如只具备社会科学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的。带兵作战能力方面,能够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带兵作战的人尚且很少,能带兵同时协同打赢“海、陆、空、网络、太空”五维度战争的人则几乎没有,这与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高标准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1)院校培训体制落后。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方面,我军院校一直沿用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虽然证明有些是可取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甚至出现比较大的培训间隙,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2)培训的目标不科学。到目前为止,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员毕业后能否直接上岗作为评价。而部队建设是跟着时展需要相应的人才,如果院校把“第一任职”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待,实际就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第一任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要求,而不能作为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3)继续教育制度还不够健全。目前大学教育既没有与社会发展脱节也没有与未来发展接轨,从而制约着我军的人才培养。从目前教育的状况来看,是很难培养出复合型军人的。但我军的继续教育又很难为军人提供针对性的再教育的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两次的入校学习,是无法使人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3.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多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主要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我军院校结构虽经多次调整,但仍不够合理,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覆盖面过小,与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实施
1.高层领导要具备战略意识。部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全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此部队高层领导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一方面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理顺体制,建立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的培养体系。“上行”才能“下效”,只有高层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方向,部队各个层级才会重视起来,沿着战略目标前进。这也就是做好“战略―结构―文化”模型中的明确战略。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理顺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这一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战略―结构―文化”模型中对“结构”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建立,可以用最低成本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在全军建立一种崇尚复合型知识的氛围,让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以能够掌握、驾驭多方面知识为荣。在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军的优良传统,将这一新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嫁接,使得全军官兵都乐于接受这样的文化。
3.革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军校中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鼓励军校教员与地方名校、国际名校的教师进行沟通,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
4.鼓励复合型人才入伍。基于我军目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复合型人才入伍。通过选送一批政治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入伍,一方面可以直接改善部队人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这些入伍的人才可以自己的影响力去带动一批新人,这样,通过人才辐射效应来快速实现我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魏海苓.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费雷德・R.大卫.战略管理[M].李东红,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 酒店管理人才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6-02
一 充分认识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自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并建立了一批校外研究基地,但真正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的院校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一般通过观摩或者短时期内的实践经验积累,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上岗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及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这就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思考究竟怎样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当中的学生、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紧密融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校企简单合作模式的障碍,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合作。因此,深入研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成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酒店接受技能培训内容、敬业精神教育,教师在酒店挂职的产教合一模式,必将推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理论机理和现实需求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特点和意义在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酒店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得的理论知识及时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而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在酒店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为直接融入就业岗位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亲自参与酒店的服务经营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管理的职业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方向,也可培养学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当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还源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培养计划环节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而且在整体上创新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方式。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学生考评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到学生的工作管理和期末的考核评价等都通过校企联合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校企联合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今后到酒店从事相关工作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让学生不仅学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实践中的知识。这种校企耦合效应,既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和内容,又是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轮流驻店带队实习,带队实训的教师既要承担管理的职责和教学的职责,还需全过程配合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深入酒店,参与管理,推动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同时教师在酒店带队实训的过程也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提炼并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拓展了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办学过程,对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都有利。对于企业来说,学生顶岗实训可以为酒店提供管理的活力,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形成了团队精神,将这些融入到酒店经营管理中,不仅能为酒店岗位提供很好的支持,还能推动酒店管理形成一种全新的氛围;教师得到了酒店管理的锻炼,改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双师素质;学校拓宽了办学途径,发挥了高校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功能,并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酒店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上高素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校企师生互惠共赢的格局,预示了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
1.总体目标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习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实施方案
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筹划启动阶段(第一年):在学校启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酒店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进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探索。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第二年):参与计划的大二学生;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初步接受一些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和成果。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第三年):参加计划的大三学生,完成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总结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问题和出路。
四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
与酒店共建“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心”,建构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酒店联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个阶段在企业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学年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酒店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
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培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酒店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
3.建立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级训练平台与酒店实训基地,搭建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实践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行业实际,提高学生工作能力;结合酒店服务环节,培养学生关注酒店发展,捕捉酒店行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酒店服务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4.面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教学与酒店从业实践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案例引用、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
建立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五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保障策略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酒店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酒店亲历实践或进修,了解酒店需求,参与课程改革。
3.建立酒店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建立酒店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酒店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
4.健全制度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总之,学校通过与酒店深度合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节省了设备、场地,也改善了实训环境,同时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校企“双赢”提供了支撑。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如完善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