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总的来看,20**年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经过近几年,特别是一年来的大力调整,全县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渐趋于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行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全县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对全县10多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倾斜扶持。通过抓大扶小,形成了大小并举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骨干拉动作用明显。仅兴达集团、酒业公司、北方燃料和茂顺沥青四家重点企业全年上缴税金就突破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兴达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上缴税金1650万元,同比增长59.3%;酒业公司销售收入3000万元,上缴税金达1000万元,均实现了翻番;北方燃料原油加工量突破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351万元,同比增长46%,上缴税金突破1500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强力拉动下,20**年的财政收入目标顺利完成,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
(三)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资源储项目,围绕市场要项目,培育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新上项目103个,其中投资超500万元的75个、超千万元的11个,完成投资4.86亿元。兴达沥青易地改造、大禹防水扩建、锦鹤门业二期工程、天源药业、恒兴化工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汽车改装、石蜡溶剂、汽化型煤等63个项目在建续建;延迟焦化、苇浆造纸、盐化工等11个项目积极推进之中。
(四)园区建设推进较快
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抓了县经济开发区和吴家精细化工园区。县经济开发区一区已经基本摆满,共进驻企业15家,已经达产的有6家。正在编制二区规划,计划开发面积1000亩。吴家精细化工园计划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500亩,现已完成园区规划设计、征地工作。太平、高升等乡镇的园区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亮点。
(五)环境建设显著增强
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打造诚信政府,营造亲商便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推行零成本、零距离的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大执法执纪力度,营造安商留商的法制环境。重点抓了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治理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营造了利商扶商的投资环境。加快了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重点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建设资金特别是资本金难到位的影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新的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差,特别是缺少附加值高、牵动力强、辐射力广的高、新科技项目。二是各项资金严重短缺。主要是部分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生产流动资金短缺,致使企业在生产营销、厂房建设、扩大规模等方面上难以展开手脚。三是生产要素供应不足。由于油价持续上扬,致使原油、天然气等工业原料供应不足,使我县原油加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运行质量和效益不突出。全县涉油企业91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吨,计划内原油指标只有20万吨,现大部分因油源不足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四是项目策划水平和工作质量不高。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能够挤进国家、省计划盘子的项目较少,争取国家投资的项目更少。五是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主要是占我县工业主体的石化产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过分依赖,造成主要经济指标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
三、关于加快我县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早日实现工业强县,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站高望远,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当前的优势和问题,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把握自身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的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继续大力发展我县的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在石油资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重点是抓好昂由沥青的技术改造,力争早日投产见效。抓好华锦集团投资15亿元的氮氨酸项目在我县落户投产。
(二)抓好重点工业项目
项目建设是加速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有效手段,下一步要力争在项目投资上、开工数量上、建成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和后续保障。重点推进确保金碧汽车、泰弗龙油等一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全力做好江达石化、苇纸一体化、
盐化工、延迟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实施。确保在建项目早开工,新建项目早启动,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达效。
(三)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重点是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全部编制完成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规划;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乡镇列支30万元用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工业园区要达到“六通一平”,乡镇级工业园区要达到“三通一平”;要合理布局,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塑料加工、印刷包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立足发展采油助剂、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甜水盐化工业园区重点以溴素、工业用盐为主,东郭镇以芦苇、造纸为主,太平镇以机械加工、汽车配件为主,高升镇以化工、建材为主,沙岭镇以大米加工、冶金为主。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抓好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积极支持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大力进行协作配套。同时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要引导和扶持他们积极做好生产要素准备,围绕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确保企业拉满弓、开满车,满负荷高效运转。县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
(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整合招商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项目的筛选和包装,形成项目库,扩大项目储备。要突出重点领域,境外以日韩、港澳台地区为主,国内以厦门、晋江、温州、上海、大连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为主,建立招商办事处,实现定点招商。要组织实施好夏季招商战役,5月份到温州、台州招商,6月份到江浙及东北开放地区学习考察,7月份到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招商,9月份在晋江召开一次项目推介会。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部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占年计划的89.7%,同比增长30.5%;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6亿元,占年计划的86.4%,同比增长30.8%。
元至十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年计划的92.6%,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占年计划的90.9%,同比增长37.5%,预计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占年计划的97.8%,同比增长56.2%,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润7.2亿元,占计划的80%,同比增长39.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实现税金8亿元,占年计划的88.9%。同比增长55.7%;累计产销率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6.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预计亏损额36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计划106.4%,完成工业增加值90亿元,占计划10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占计划109.4%,同比增长36.5%;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占计划108.3%,同比增长37%,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计划117.6%,同比增长5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利润9亿元,占计划100%,同比增长39.8%,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预计实现税金9.5亿元,占计划105.6%,同比增长38.5%;累计产销率98%,与年计划持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高于计划3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5%,与市定目标持平,亏损额35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预计29家,比2004年增加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预计28家,比2004年增加11家。
(二)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64个,总投资111亿元,已完成投资25.5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75%,同比增长40.14%。其中,市直共实施18个(已完工9个),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81.58%,同比增长23.54%;乡镇共实施146个(已完工50个),已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199.4%,同比增长76.99%。
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可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业可完成19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100%,乡镇企业可完成10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200%。
二、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幅度会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换
从全国工业增长趋势来看,工业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减缓,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的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上海、广州、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速度回落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9.7%,亏损明显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个百分点。我市工业在全国来讲,处于工业链条的低端,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不如高端产业。在发达地区遭遇效益回落时,其滞后影响在2006年将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与此同时,受资源约束矛盾的影响,今年以来涉及工业领域的电价、油价、运价、水价、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较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我省情况看,进入10月份以来,电力、煤炭和运力供需发生较大变化。从用电上看,到10月24日,省网用电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发电量增长4.27%,比正常负荷低100-120万千瓦时。电力需求减弱,电源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同时,煤炭、铁路运输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的部分煤种开始积压,煤炭价格下降,铁路运输货源不足,近两个月铁路运输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据郑州铁路局的资料显示,六月底全局铁路请车满足率为60%,九月底上升为80%。煤、电、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这种状况的出现,预示着我省工业经济增速将极有可能出现回落。
从2000年开始,我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1年工业生产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个百分点;2002年工业生产增速24%,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2003年工业生产增速29.1%,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2004年工业生产增速3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我市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导行业全部在国家的重点调控范围之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加强和全国、全省经济增长的逐渐减缓,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逐渐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变。2005年工业经济增长预计为37%,增速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预计工业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年度内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
从近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工业项目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234.2%,2004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85%,2005年预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9亿元,同比增长23.4%,这些投资极大地拉动了我市的工业增长。2006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006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额度少,计划总投资比2005年少75.6亿元,年度投资比2005年少20.3亿元;二是项目规模小,在55个工业项目中,年度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只有4个,而2005年年度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9个;三是高新技术项目比重低,在37个新开工项目中,只有中原特钢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工程列入先进制造业项目。由于2006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减少,同时年度内又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基数的膨胀也是造成2006年增速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1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74亿元,较2003年增加了124亿元,是2003年的2.44倍。基数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难以保持较高增幅。
根据对我市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全市工业主要经济增长因素的调查,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新增工业总产值41.13亿元,销售收入38.76亿元,利润19680万元,税金25050万元。
三、2006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机制,不断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20.6%。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22.2%。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6.3%。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计划98%。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不超过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计划180%。
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豫光、济钢),超20亿元的企业1家(沁北电厂),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电),超5亿元的企业6家(中原特钢、电业公司、恒通化工、丰田肥业、万洋冶炼、金利铅业),超亿元的企业23家(济源煤业、太行水泥、高压开关厂、奔月浮玻、天龙焦化、亿华铁路器材等)。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25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137860万元。市直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30062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926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46000万元;新开工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6600万元。乡镇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34个,总投资9363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4526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3230万元;新开工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32030万元。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植经济增长点
2006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2006年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现在已排出56项,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包括百万吨捣固焦、12万吨树脂粉等,要针对这些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200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是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联创化工、15万吨煤焦油、10万吨再生铅、PPS、济钢环保改造工程等,确保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三是要抓好新建项目。中原特钢总投资1.6亿元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太行水泥百万吨水泥扩建、奔月浮玻二期生产线等。版权所有
四是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就是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这个机遇能否利用好,对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上档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要出台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二是要把明年定为"工业结构调整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掀起结构调整。
三是要在继续抓好传统优势产业上档升级的同时,突出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铅锌、树脂、焦炭要拉长产业链条;对深孔加工、白云制药、水晶、液压支柱等,要做大做强,膨胀规模,形成更大的经济优势。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目前的环境压力和企业利润空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要立足现实,根据发展的可行性,与环保部门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综合利用的时间表,一块一块抓落实,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明年重点要抓好铅锌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豫光集团为试点,促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铜、锑、铋的回收力度,开发引进钴、镉等金属的回收技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万洋冶炼、金利铅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全市铅冶炼企业要从200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部采取富氧底吹工艺,提升行业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在抓好铅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粉煤灰、电石渣、钢渣等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都要加大力度,变废为宝,形成新的产业。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针对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引进的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切实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一是要切实以企业为主体,实行项目招商、产业招商、股权招商,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资。
二是要进行对口招商,对国内外知名企业要主动上门对接,采取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吸引其前来合资、合作,拓展我市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产业招商,按照结构调整目录,有针对性地招商。对于一些企业产品有市场、生产有规模,但缺乏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的情况,要搞好产品招商,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五)强化政策支持,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目前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结构调整,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市工业结构调整。
新世纪头五年,湖北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认真总结“十五”工业发展经验,重新审视当前发展形势,进一步认清工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工业经济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呈现四个新亮点
湖北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十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十五”末,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407.96亿元,居全国第1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07.89亿元,是2000年1038亿元的近2倍,年均递增14.7%;产品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990亿元上升到5962亿元,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近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比2000年提高6.6个百分点。回顾“十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可喜变化:
1、走工业兴省之路。根据十六大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兴省”战略。明确提出“湖北要振兴,必须把工业化摆在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走工业兴省之路”,把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湖北省新型工业化纲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把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行业调整和构筑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构建一个统筹协调、综合集成的工作平台,省委、省政府提出并有效实施了“三个三工程”的总体部署。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既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全省发展的思路,也是抓好工业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集中资源全力支持武钢、东风、武烟、华新、冶钢、宜化等企业深化改革和开放重组,使他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全面提高了我省优势产业集中度,增强了整体经济实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扩权强县;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上新台阶。
2、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十五”期间,以汽车、钢铁等行业和100家大企业为重点,开展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提高,龙头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扩大。汽车、冶金行业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和近千亿元的大产业;烟草行业年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7倍;光纤、汽车、钢材等一些重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光电子技术和产品开发、激光工业加工设备及激光医用设备开发与制造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较快。优势企业进一步壮大,集中度大幅提升,卷烟企业由2000年的18家重组为武烟一家,利税增长2.7倍;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2005年全省汽车产量达到46.38万辆,是2000年的2.4倍;武钢兼并鄂钢,生产能力突破千万吨,利税超过百亿元;武汉石化、荆门石化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五车来年均增长16.2%。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完成产值500亿元,是2000年120亿元的4.2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上升到8.5%。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县域工业增加值在2004年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的基础上,2005年提高到57%。
3、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达到335.76亿元,是2000年的3.75倍,已连续五年较大幅度增长;实现税收由2000年的207亿元上升到350亿元,增长69.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03提高到166.12,上升了63.1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时期,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7.8亿元,年均完成投资769.56亿元,比“九五”年均完成投资增长75.2%。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相继建成了武钢硅钢生产线、东风本田CRV乘用车、TCL和美的空调基地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仅2004、2005年就建成投产了100个重点工业项目。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由2002年的1个,发展到2006年的30个;获“中国免检产品”称号的产品,由2002年的10个,发展到2005年的56个;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由2000年的256家,发展到2006年的416家。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冶钢进入香港中信泰富,蒲纺、荆襄集团引资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省建总引入浙江企业参与企业整体改制。列入“三个一批”改制企业,已有东风、华新等29户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襄轴、潜江制药等71户改为民营企业。到2005年底,60%的大型国企和100%的骨干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2%,县域经济民营化格局已经形成。在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税金、利润分别达到243.24亿元和245.1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4%和65.9%。通过改革,我省一批国有特困企业正在由包袱变成财富,由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职工也从失望中看到了改制后的希望。
做好四篇大文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相比,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增长的质量、速度和效益都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产业水平不适应;二是企业素质不适应;三是人才队伍不适应;四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当前,湖北正处于新的发展机遇期,要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始终把工业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实现工业的率先崛起。为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针对不足,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总体来看,要做好四篇大文章:
1、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调整和发展,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育形成4-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汽车工业,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加快发展,2010年,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钢铁工业,重点支持武钢、新冶钢等骨干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力争2010年,钢和钢材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以上。石化工业.重点推进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加快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制造。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加快发展,增强系统设计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广泛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和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大力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力争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进一步提高各类开发区的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努力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消费类电子和家电生产基地;将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武汉石化工业园、鄂州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宜昌化工工业园、十堰白浪汽车工业园、仙桃无纺布制品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产业。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光谷”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力争在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做好提高企业素质的大文章。根据“产业-企业-产品-技术与管理”的逻辑链,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从建设独特的制度或运行条件、环境入手打造企业核心能力,加固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大学、科研院所研究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动大学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对接;鼓励创业,支持企业并购校办、院办企业和院所改制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以企业为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营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在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培育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市场和企业家资格鉴定和评估机制,促进企业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做好培养人才的大文章。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要重人才。对人才要在经济上给报酬,工作上给条件,科研上给经费,政策上给予激励,使他们的劳动价值参与收益分配,得到合理的回报。比如实行年薪制、期权制、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子女就业等问题。二是要培养人才。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企业家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企业人才培养工程。同时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三是吸纳人才。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形成若干人才聚集区,广泛吸纳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一批两院院士、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鄂工作或为鄂服务。积极组织实施鄂西等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四是制度保证。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早安排部署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年初确定的工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实现销售收入1223.13亿元,增长33.28%;利润54.87亿元,增长67.02%;利税133.5亿元,增长42.36%。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条件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初步确定全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4%;同时根据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绝对额不低于全年的2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步增长的要求,安排落实今年一季度发展目标。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强化措施,趋利弊害,切实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按照“抓早、抓准、抓紧、抓好、抓实”的要求,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认真学习*和十六届十三中全会精神,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尽快制定和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努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的“开门红”,为全年工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二是认真分析支撑工业发展的各方面物质条件,切实落实好加快工业发展的保证措施。对企业生产中能源、资金、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摸底,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督促和帮助企业解决,促进有市场有定单有效益的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三是认真总结分析去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企业在市场营销、两项资金占用以及企业亏损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早提出工作要求和改进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和效益的协调增长。
二、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
开拓市场是组织经济运行的关键。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把开拓市场作为组织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和营销状况,深入调研分析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市场,尤其是要加大对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是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市场形势,要根据汽车、建材、机电、纺织、轻工、化医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供求情况,对重点市场及早进行研究和分析,搞好前瞻性预测,指导企业安排好全年产销计划,促进产销衔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抓好节日市场促销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季度适逢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是市场营销的黄金时节,掀起开拓市场的热潮。要组织和动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烟草、家电等企业,针对当前节日特点,搞好市场供应和促销,满足人们的节日需求。三是要抓住农民增收的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消费品,使更多的耐用品进入农村家庭,丰富和活跃农村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四是积极抓好重点建设项目订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今年国家投资的重点,我省南水北调、引黄调水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相继开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增加,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和有关企业要继续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早争订单,多争订单,扩大销售,带动工业产品的生产。五是大力抓好工业产品出口,积极发挥我市在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优势,努力提高产品订货量,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放假期间,相关企业更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大营销工作力度,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认真抓好重点技改项目的投产达产,尽快发挥投资效益
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将是明年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各县(市)区、各行办及企业集团要把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效作为一季度的一项重点工作,要积极与有关方面配合,采取有利措施,确保重点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一是对重点技改项目搞好摸底排队,加强对项目施工进度的调度,督促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项目进度慢的要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积极帮助已竣工项目落实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有什么问题协调解决什么问题,尽快启动生产,发挥生产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进一步搞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筛选论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对全局有带动作用的好项目、大项目要抓紧抓好,努力实现项目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为明年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争取国债技改项目、双高一优项目等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明年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四、搞好生产要素的供求衔接,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各县(市)区、各行办和有关企业要进一步集中精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努力抓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一是针对冬季和节日生产特点,加强对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生产的综合协调,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煤炭企业要组织好节日生产供应,保证用煤大户生产和生活用煤需求。电力企业要搞好电力生产,抓好稳发多供,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二是抓好节日期间生产安排和组织,对连续性生产企业,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订单的企业,特别是有出口订单的企业,要坚持节日正常生产。三是节日过后,要尽快组织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及时把生产经营纳入正常轨道。四是进一步加强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的调度监测,深入行业和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保证一季度工业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抓运行保增长,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影响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组织落实好全年经济运行调控方案,准确捕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进一步强化对四大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走势、原料供应、产销动态、经济效益的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指导重点行业、企业规避和降低运行风险。强化生产要素(煤、电、油等)的调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科学组织调度,确保生产要素供应的通畅有序,保证企业的正常文秘杂烩网经营。确保全年各项工业调控目标的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抓项目保增长,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目前,全球性经济放缓,引发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加大产业对接和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使××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助推产业结构战略升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招商,重视四大支柱产业配套项目的引进,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同时,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协调力度,建立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体系,完善推进机制,排出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将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细化到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为外商企业配套服务,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本地草根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企业保增长,督促企业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学优、比强,争勇攀高,积极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全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50亿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为契机,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网络营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江联造船公司被瑞联集团收购后迅速做大做强,产值年年翻番,就是兼并重组的成功先例。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抓住参与市场竞争的机遇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年重点要做好三钻公司项目的包装,通过靠大联强、重组嫁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购或兼并,实现企业的重组新生。
抓平台保增长,为工业快速发展蓄势聚力。园区和码头工业城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加快这两大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向两个平台聚集,使园区和码头工业城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火车头。一是要完善园区、工业城的服务功能,提高两个平台对项目的承载能力。二是要注重功能区划,不断完善园区和码头工业成的规划,尤其要抓好建设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聚集。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将优惠政策向两大平台倾斜,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及具有产业带动优势,配套协作功能强的大项目、大企业进入园区和工业城落户。
抓服务保增长,帮助工业企业破解难题。一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大力营造诚信环境,加强建设信用体系的前提下,多措并举,切实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工业经济的力度,同时鼓励发展各类担保公司、风险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和贯彻落实九江市委、市政府《关于集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为契机。强化市场秩序的整治和规范,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清理整顿各类涉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企业涉企检查报备制度,落实帮扶企业十六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以企业需求为第一目标,以客商满意为最高标准,筹建企业之声平台,畅通诉求通道,落实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帮扶企业举措。三是建立全市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库,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为工业经济赶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具体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行动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去,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以生产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千方百计地帮助搬迁企业克服困难,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完成市属非化医类企业的“退城进区”扫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化医类企业的扩张性搬迁工作。同时围绕城市化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将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镇),向各类开发区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途径,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是做大产业,推动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吴中医药、吴江光电缆、太仓特种材料、张家港精细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以及特种钢及制品、特种化纤纺织品等20多家市级产业基地,形成集创新、研发和产销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
二是做强企业,实施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基金,重点扶持220家年销售收入将超10亿元的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类资源向这些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年,力争新增3—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
三是做优产品,启动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年,力争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1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努力构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精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培养企业家行动计划,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一个中心,七个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它成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建设融资担保、创业发展、公共技术、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用、社会化服务等七个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新增担保额60亿元,把具有最佳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引导其上规模上
水平。重点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长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节约型民营企业。
第四,以开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对563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抓示范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园区、一批绿色生态乡镇(街道、社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围绕水、大气两个环境系统,针对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三个重点流域地区,突出印染、冶金、造纸、化工、电镀、建材、医药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各行业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
第五,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加大工业合理有效投入。坚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投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对146个列入江苏省重点项目导向计划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核电阀、数码印花、熔体直接纺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实施银河、梦兰、沙钢等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六,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平衡。要对经济中潜在的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点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实施各项错峰避峰方案,组织企业有序用电,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设备检修,增加企业轮休密度。
二是做好银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重点是100项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积极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等问题,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使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是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要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兴办实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贴近市场,贴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为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先导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七,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产业扩张。
一是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要制定并实施现代物流行动计划,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类开发区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仓库)、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开通“苏深港”物流专线的协调工作,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
、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为内容的现代物流。
1.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发生变化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强度最高,但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也最快,随着工业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强度也逐渐降低。我市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08年的54.2%提高到2012年的75.2%,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8年的5.21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012年的3.97吨标准煤/万元,表明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随着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费强度逐步降低。
2.工业经济发展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波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经济发展与消耗资源同时并存,特别是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为代价,由于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小于1,但呈递增趋势。表明我市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随之提高。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实现节能降耗的途径
实现节能降耗有两种途径,一是实现直接节能,从工业企业自身出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现有工业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实现结构节能,通过优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实现整体能耗降低,从长远发展考虑,还应该更多地从结构节能入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节能降耗。2008年-2012年5年时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通过结构节能,累计实现的节能41.8万吨标准煤,只占全部节能量的34.6%,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我市还应从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入手,实现节能降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中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类能源占主体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构成较为简单,主要以煤炭类(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油类(汽油、柴油)、电力等为主,同时还有少部分煤气类(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以2012年为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5.4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费煤炭类能源折成标准煤130万吨(扣除加工转换用),占总量的74.1%,而消费电力折标准煤16.7吨,只占总量的9.5%,可见我市工业对煤炭类能源依赖性较为明显。大量直接消费煤炭,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耗能较高,而且也对环境产生污染,应逐步提高我市能源消费中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2.高耗能行业经济偏重,能耗水平较高我市高耗能行业结构特征明显。从2012年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占全部比重70.5%,其中高能耗行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占重工业比重71.1%;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8.2万吨标准煤,占全部比重高达95.9%,由此可见,高耗能行业既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带动能耗提高的主要因素,其健康发展是工业增长和节能降耗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3.新兴工业产业化规模比较小,对经济拉动作用薄弱按照省统计局工业处界定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新兴工业产业范畴,2012年,我市规上工业中新兴工业产业只涉及新能源、生物两个行业10户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9.2%和5%。新兴工业产业化规模小,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比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薄弱。
四、促进经济与节能协调发展的建议
1.促进经济与节能降耗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由于我市工业中冶金、建材、电力等资源型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过高,如果不改变这种结构,将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不断攀高,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较低的新型工业,以弥补高耗能工业结构过重的不足,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
2.完善节能降耗的相关政策措施首先,从长远角度来看,继续加大工业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对新建项目严把高耗能产业准入关,这样才能腾出节能降耗的环境空间。其次,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对节能减排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节能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节能技改积极性。第三,应在相关政策上体现出对低耗能新兴行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
关键词:贫困地区;工业;加快发展;措施;
一、贫困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纵向上看,贫困地区工业经济总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超于常规;从横向上看,工业经济总量极小,增长速度偏慢;从结构上看,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而全的问题,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弱,对城镇经济的支撑力差;从制约因素上看,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地理因素,又有历史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存在,影响着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
1 资源稀缺。从资源分布上看,贫困地区区域内除了地表分布的水、岩石、粘土和页岩、河道沙石外,无其他矿产资源,限制了采矿业、冶金业、制造业的发展,整个工业经济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门类不齐,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狭小。
2 原料不足。从经济发展结构上看,贫困地区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以农产品为主的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种养殖业发展规模小、分布散,运行机制单一死板,缺乏活力,工业原料供应总量少,品质差,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
3 资本匮乏。由于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原始积累慢,自身实力较弱,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加之项目面窄、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招商引资成功率低,外来资本少。而且,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享受国家、省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对工业发展支持力度小。部分企业诚信度低,与金融机构未建立起良好的银企互动合作关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难。
4 人才缺乏。由于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差,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工业领域懂技术、善管理的专门化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稀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5 环境较差。除了办事程序复杂、关口多、效率低,导致企业非生产成本增高的不良软环境外,还包括贫困地区离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发展地区较远,交通建设严重滞后,运输条件差,增加货物运输成本,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差,造成外资无法进来。
二、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区)”的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立足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面向境外市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要依托邻近区域的城市经济集群、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借船出海,努力发展配套加工制造业,迅速建立地区工业体系。
1 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认真清理,废除过时的、不适应发展的地方性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公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环节,搞好政务公开,开展阳光政务,切实治理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本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打通与外界联系的主交通干线,认真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通达、通畅工程,建立“干线畅、环线通、外联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交通网络。同时,要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原则,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好企业发展的平台。
2 积极对外招商引资。贫困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外来企业一定的优惠,提供比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发展区更优惠的政策,筑巢引凤。制定招商引资的具体办法,创新招商方式,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氛围。紧紧围绕新一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精心选择一批优势项目,打好项目招商牌。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发挥贫困地区自身综合优势,积极引进、接纳一批优势项目,借梯登高,借力发展。通过设立招商引资奖和回乡人员创业贡献奖等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优势产业和新兴工业项目到贫困地区落户,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增加工业规模和总量。
3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贫困地区工业区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落实更多的国家对贫困地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低息贷款指标。建立和完善地方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国有资本金收益制度、土地收益制度等各项融资制度,组建各类政府性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拓宽工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完善银企协调机制,融洽银企互信关系,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融资难的问题。
4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在培育壮大产业上,要按照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潜力产业、拓展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绿色、环保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把饮料制造、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丝绸纺织业培育成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规模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拓展饲料加工、包装印刷、轻工、机电等配套产业。依托大中城市、经济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配套加工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产业门类齐全、优势产业明显的现代工业体系。
5 培育壮大现有企业。认真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巨人”计划、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撬动现有工业快速发展。对主营业务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稳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把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团,形成大、中、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一批地方知名品牌,以大企业、大品牌带动大产业。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有出口业务、无出口权的企业及时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开拓企业发展空间,增加产品附加产值。
6 大力打造工业品牌。依托现有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拳头产品,争创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制定地方品牌保护政策,促进地方名优品牌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把好产业准入关,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产业,实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创新攻克产业核心技术,搞好优势产业宣传,加强优势产业原产地保护。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开发拳头产品,积极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培育名牌、打造精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