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所谓单一资源性城市就是该城市所辖地区富含某类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全市有3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该类资源的开采、洗选、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城市。城市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和资源的市场价格密切相关,整个城市经济高度依赖于单一资源性产品的市场走势,从而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独特的城市经济结构。云南的东川、个旧,山西的大同,辽宁的阜新,安徽的淮南、淮北都属于这类城市。这类城市大都是依矿而建,先有矿山后有城市,矿山的开采带来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兴建,随着矿产资源枯竭又形成人口大量迁移和城市衰亡。这类城市经济结构带有特殊的复杂性,应该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一类特殊的现象给予高度关注。
本文所论述的资源指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二、单一资源性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类在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了向自然资源索取财富的路子。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了一条资源浪费型的路子,这些国家也出现过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地区衰退。我们在建国初期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加速中国的工业化,以工农价格剪刀差和资源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手段强制性地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地区主要从事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地区专司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出现了一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工矿城市。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以下原因,这些城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一,资源性城市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性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是采取计划调拨的形式统一组织生产和供应,产品的开采和销售是分离的。我国的改革在工业内部是从轻工业开始放松指令性计划的,轻工业由于摆脱了计划的蕃篱,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迸发出来,造成了对能源、原材料的强劲需求,整个80年代,资源性产品一直处于供给瓶颈。80年代末期,我国首次出现了“市场疲软”,此次的需求不足是从煤炭、石油、电力的供过于求发韧的,它使我们第一次领略了市场经济的滋味,但这次的市场需求不足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从1992年起,我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此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大步推进,大多数产业已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些产业的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大大增强了,而能源、原材料工业又再度处于供给的“瓶颈”,并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家的计划控制依然很严,资源性产品仍属生产型。“九五”时期国家才放开对资源性产品的计划管理,让其自主经营,同一般加工业相比,从事资源开发企业进入市场至少要晚10年,在资源性企业仍处国家襁褓之中时,加工业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已大大提高了,资源性城市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的意识和产业工人的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等、靠、要”的思想仍很严重,面对持续的通货紧缩,种种不适应就暴露无遗。
其二,资源开采城市经济效益持续下降。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同一般制造业产品生产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更强,开采成本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不可再生资源埋藏在地下,而开采顺序一般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由于提升、运输距离增长,为资源生产准备的巷道和井筒延深,为通风和抽水的线路增长等都会增加投资和成本,这会增加人工、生产服务性成本。如曾以拥有露天矿闻名的本钢,随着可供开采量的下降,“九五”期间仅仅为保持原有能力和产量,就需要投入12亿元人民币去“扩帮”,即便如此,矿山开采前景也只有5-7年。这样,这类城市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抛弃资源开采,城市将会消亡;继续从事开采,又无经济效益可言。而制造业产品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两类产品生产曲线,插图)
附图
图一:资源开采成本曲线
图一是资源开采成本曲线,资源开采初期,由于先期需要大量投入,开采成本很高,在Q0点达到最大C0,随后进入优势开采区(Q0-Q1),开采成本不断下降,在Q1点成本最低,在成熟期(Q1-Q2),生产条件比较平稳,开采成本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随着可供开采量日益减少,开采条件不断恶化,资源品位下降,当进入衰退期(Q2-?),开采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将会大幅下降。
制造业产品生产普遍存在规模经济,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曲线如图二中的C0,在Q0点成本最低,超过Q0点,在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单位生产成本呈上升趋势。但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曲线将会不断移动,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生产成本曲线将依次移动到C1、C2、C3……,最低成本点C0、C1、C2、C3……的包络构成了长期成本曲线C,C是产量的递减函数。显然,资源性产品开采和制造业产品生产具有明显不同的成本变动规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加工制造业城市间的经济效益差距越拉越大。
其三,单一资源性城市产业空间窄,经济结构脆弱。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收入统一上缴,自身没有积累,计划控制放松时,又适逢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期,错过了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必要过程,无力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微薄,在市场竞争中愈来愈处于劣势,从而由市场变化引发了地区性的全面衰退。
附图
图二:制造业产品成本曲线
资源耗竭地区衰退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和课题,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有空间运动规律。我国目前有390多座单一资源性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2%处于成熟期,18%处于衰退期,近期有400多座矿山要闭坑,“十五”期间需关闭国有煤矿180多个,有色金属矿约100个,核工业、非金属、其他金属也有矿山要关闭,涉及职工300多万。研究单一资源性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对目前处于资源枯竭地区摆脱经济衰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目前处于资源开采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地区进行经济结构的超前调整、避免陷入全面衰退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资源禀赋陷井”
长期以来指导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分工的理论是比较利益学说和资源禀赋学说,但从现实情况看来,为什么资源富裕的地区一般却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又大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首先,在一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由于资源禀赋理论的前提条件不满足,就使得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
资源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标准时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是继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后国际经济学中的又一块理论基石。其基本内容是,各国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就能获得最大福利。资源禀赋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各国供给条件和市场条件不变,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生产要素不能跨国界自由流动,就不能形成经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同一生产要素在A国价格低于B国,用同一技术从事同一商品生产,A国就拥有绝对成本优势,如果国际市场产品是按B国生产条件定价,A国就可获得超额利润,它可以灵活定价,从而把其他国家企业挤出市场,形成垄断。这属典型的由资源禀赋不同使得某些地区形成垄断势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研究国内经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维护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国家制定专门法律来禁止各种地区分割、市场分割行为,以保证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形成大致相同的市场价格。甲地区资源既可以为本地区企业使用,也可以为乙地区企业使用,特别地,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成本在资源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资源富裕地区的企业在使用要素投入方面并不具有明显的成本领先优势,因此也就无从以资源禀赋多寡来断定地区竞争优势大小,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一地区是否有竞争优势关键要看它对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片面强调地区资源禀赋,并把资源优势视作是市场竞争优势,以此指导地区经济发展,就会落入“资源禀赋陷井”,这里笔者把其称之为“资源禀赋陷井Ⅰ。”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而东部地区恰恰是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地区,中、西部地区又都是自然资源比较富裕的地区,中部6省就拥有全国煤炭采掘业产值的23.9%,黑色金属采选业的22%,有色金属采选业的34.3%,非金属矿采选业的30.3%,在中西部各省区的发展战略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突出本地区资源优势,现实中,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因此,资源富裕地区要从长期以来因循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中摆脱出来,实施“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地区综合竞争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路子必定会走到尽头。
“资源禀赋陷井Ⅰ”是指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对资源的加工使用方面,资源富裕地区并不具有特别优势。那么当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开发生产时,资源富裕地区是否就能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呢?
从表面上看来,由于资源的先天禀赋性,资源富裕地区可以专业化生产资源产品,创造出与资源贫乏地区不同的产品来,从而走出一条独特的财富积累途径,这也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专业化导致分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理论。大量实证研究证明,由于专业化分工,某类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不仅提高了单个企业在某种产品制造上的生产效率,而且由于产业聚集,还可形成外部经济,给地区内同类企业带来额外收益。这种外部经济一是由于同类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使区域内企业之间技术交流更容易、学习成本更低,这属技术性外部经济;一是同类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辅助产业配套网,大量的专业技能人力储备,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化带来的销售费用节约等,这属经济性外部经济。外部性的存在将会大大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来地区经济的繁荣。我国浙江绍兴化纤面料以及四川泸州、宜宾的酿酒业,广东佛山的瓷砖业,湖南浏阳的花炮业等都属于典型的产业群聚区。这些地区的主导产品并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产品,但同样能称雄市场,但为什么资源开采区专业化生产资源产品最终都会走向衰退呢?
资源作为商品开采,可以避免资源的乱采、滥采,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资源又是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性在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开采的存储量是既定的。而加工制造业产品随着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迂回曲折,产品品种是不可穷尽的,这样,资源产品的市场定价就应有特殊的定价原则。
假设某一地区富含某类矿产,该矿产初始可供开采的总储藏量为X0,年开采量(流量)为yt,时间t时尚留有矿产存量Xt,矿产存量Xt和开采流量yt具有如下关系:
附图
由于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总有资源枯竭的时候,假设该地区计划在[O-T]时间段内完成对该矿产资源的开采,或者说到时间T时开采完毕,设P(yt)是外部市场对这种资源的反需求函数,P是资源的市场价格,C(yt)是开采成本函数,r是贴现率。地区资源开采的最优化决策是使该地区从一种资源蕴藏得到的收益净现值(定义为该矿产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即
附图
其最优化的必要条件是
P(y[,t])-c'(y[,t])-λ[,t]=0
显然,p(y[,t])=C'(y[,t])+λ[,t]
C'(y[,t])是资源开采的边际成本。我们称为影子价格。
该公式说明,资源定价原则应是边际成本加上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资源矿区使用费或稀缺性租金。微观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般均衡条件下,产品是按边际成本定价的,即p(yt)=C'(yt)。这样资源开采区最优化决策得出的资源价格解和资源作为一般性商品使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得出的资源价格解是不一致的,社会对资源的一般定价低于资源作为特殊商品的特殊定价,二者的差额就是影子价格。因此,虽然一般均衡下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定价原则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但它没有包含有限存量自然增长的租金(r),即没有允分反映出资源的跨时际稀缺性,按一般均衡定价原则实际上就等于转移了资源所有者的利润,一般性商品生产者无形中侵占了资源开采者的利益,资源开采者受到的损失就是已开采资源量(X[,0]-X[,t])与影子价格(λt)的乘积,即(X[,0]-X[,t])Xλ[,t]。
加工制成品的生产是不可穷尽的,资源开采总有枯竭的时日,在资源开采期,由于市场对资源性商品定价偏低,损害了资源所有者的长期利益,资本原始积累不足,随着资源枯竭,地区再无充足的积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出现资源开采区的全面衰退,资源富裕地区又跌入了另一类的“资源禀赋陷井”,即资源作为特殊商品与一般性商品定价发生矛盾所导致的资源开采区的利益受损,我们称其为“资源禀赋陷井Ⅱ”。
以上分析表明,资源性产品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使用还是作为商品来生产,同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等)和一般加工业制成品相比,资源开采区既不具有数量上的垄断优势,也不具有价格上的比较优势,片面以资源禀赋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并不能把既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无从转化为竞争优势,反倒会跌入“资源禀赋陷井”,使资源开采区与加工制造区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随着资源枯竭,地区经济步入萧条,最终导致资源开采区的全面衰退。
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并不仅仅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附加值的问题,资源开采业与资源加工业本质上分属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市场运行规律,资源富裕地区能否实现由资源开采向资源加工的跃升就如同市场经济中能否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这一惊险一跳一样,它决定了资源开采区在市场经济中的存活力、竞争力。
四、促进单一资源性城市振兴的对策
(一)、发展接替产业,走“特色经济”之路
单个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这“集中一点”就是专业化生产某种商品。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过于依赖某一产业,就会给城市经济带来很大的系统风险,从而引发较大的社会震荡,单一资源性城市更带有极大的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在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背景中和“有水快流”思想的指导下,这类城市经济结构普遍过于单一,只要还有资源可供开采,就不会再去开发新的产业,而当资源枯竭时,在市场面前就显得一筹莫展。为抵御市场风险,单一资源性城市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大力发展接替产业,以弥补因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增长空白地带,避免城市整体衰退。
任何结构调整都不可能脱离既有的基础,包括资本积累量、熟练工人储备、矿山开采技术、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等。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并不适宜盲目发展脱离现有基础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而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资源的开采、深加工能力,走特色经济之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只要沿着资源深加工的路子走下去,就能摆脱单一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结构,形成某一类产业在该地区的集中,产业聚集带来的外部经济不仅可以提高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抗衰退能力。实际上,市场竞争中并不是只有高新技术产业才有生命力,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只要能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把这一特色产品做大、做精、做细,同样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如安徽铜陵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近年来通过提高对资源的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由电解铜延生出了电子基础材料产业,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过于依赖矿山开采的历史,摸索出了一条资源性城市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铜经济”已成为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支柱。
本着立足实际的原则,资源性城市具体可发展以下类型的接替产业。其一,通过提高对资源的深加工能力,首先把资源开采区转型为基础材料生产区,再提升为基础材料加工区,形成某一类特殊产业的集群效应。其二,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矿山开采技术实施技术扩散,到别的地区寻找新的矿源,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开辟新矿区,依靠自身技术在更广阔空间支配更多的矿山资源,把别处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技术优势结合,转化为本地区的经济优势。其三,通过引进区域外资金、技术,依托外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矿山开采所需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因此,资源性城市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起来的。这种先天的投资构成和矿山开采的独特要求决定了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国有经济比重普遍偏高,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过于集中的国有经济对全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导致非国有经济较难活跃和成长起来。其二,产业集中度普遍过高,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由于矿山开采需要大量大型专用矿山设备,投资量大,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矿山开采的进入、退出障碍十分巨大,该行业一旦有几家国有企业占居,其他企业就很难进入。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一旦涉足这一领域,由于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导致的沉淀成本大,进入的企业也就很难退出,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单一的产业又常常仅依赖于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状况。既然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资源性城市自发性结构调整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循环:如果依赖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只能依赖大型国有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由于城市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其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足,单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很难在城市内向其他部门和产业转移,下岗安置十分困难,就业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会相当集中地表现出来,调整的途径只能是把原来的主业进一步做大,调整的结果只能是国有经济比重越来越高,单一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倚重。因此,要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就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三)、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
单一资源性城市大都是依矿而建,先有矿山、后有城市,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为矿山开采服务,城市规模偏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市政建设过于偏重生产型,生活型、服务型功能不健全,城市自身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马克思说:“城市工业一旦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产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业作为媒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单一资源性城市恰恰缺乏繁荣的商业,虽然随着矿山的开采,它们的工业发展已达到相当程度,但由于商业没有及时跟进,这时城市的发展就遇到了很大障碍。落后的商业(泛指服务业)导致城市人气不旺,缺乏商业精神,城市经济就没有活力,形成不了经济发展的氛围,就难以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产业类型在该地区集中。因此,单一资源性城市必须从城市作为矿山的依附物中挣脱出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资源性城市建设成为服务于生产、便利于交易、适宜于生活、安心于创业的载体。
(四)、国家要对单一资源性城市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
单一资源性城市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没能留有积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入市场最迟,又一次丧失了资本积累的机遇,针对其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及资源性产品的特殊性,为缩小地区差距,避免地区整体衰退,从而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国家应对这类城市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这类地区振兴。其一,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帮助这类城市解决因矿山关闭导致的大量下岗、分流产业工人的安置问题。其二,国家应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解决这类城市关闭矿山的复垦,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其三,由于长期以来大型矿山开采企业肩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国家应在若干专项补助中对这类城市给予倾斜,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其四,国家在中央国债发行中,应对这类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以帮助其完善城市功能。其五,国家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中应安排一定的比例,以支持这类城市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六,国家对因资源枯竭而导致地区衰退的城市应比照西部地区,实行类似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第6期。
2 魏后凯,2000:《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求是》第7期。
3 廉保华,2000:《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困扰和出路》,《安徽日报》,5月11日第四版。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71页。
5 迈克尔.波特,1997:《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第10-18页。
6 张耀辉,路世昌等,1999:《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第244页。
关键词: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
我国国民经济近些年发展迅猛。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也是少有的几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如何解决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同时,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也给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挑战。另外,那些正在兴起的中小城市。更需要借鉴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从分析城市发展中带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人手,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讨论分析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原因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还更多地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要大量的消耗能源和资源。同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也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这也进一步加大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量。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直接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并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启动离不开各种方式的投入。怎样的投入、多大的投入才是最经济的投入,这就需要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来证明。
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地下水资源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态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目前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将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起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源过度利用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靠的就是能源的耗费。中国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已经严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一些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城市,这一状况尤为严重。众所周知,能源与资源的消耗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问题,它涉及更多的是生态环境问题。大量的能源与资源的开采是不是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开采过程中会不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与资源在使用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来污染、破坏。又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二)人口不断膨胀
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激增引发了诸如就业、居住、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其他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城市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政府的环境政策体系不健全
首先,政府对城市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预见性不强。即对重大问题的政策调控和干预能力不强。处罚和监管力度不够。其次。在对大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上,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相应的引导。人们过于追逐物质利益。环保意识却相当淡薄。
二、生态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经济的出现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出现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为解决城市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带来解决的途径和希望。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较权威的定义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za给出的: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这些交叉领域,将现代经典环境经济学和受生态学影响的学科都纳入其子学科之列,同时也鼓励用新方法来考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
生态经济融合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包括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其实质和核心就是生态经济。王松霈曾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
(二)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或取缔城市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部门或行业。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小第一产业比重,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促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的政策环境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及时的应对机制,规范整个经济发展环境并加大监管力度。在法律上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范围与强度。给定城市发展需要遵守的生态与经济的政策体系。不应只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应因噎废食放弃经济的发展。而应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加大宣传并全面普及,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3、加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创新研究,更高效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的短缺能源。能源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大问题,解决好能源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另外。选择合适的清洁能源对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城市周围促进生态农业,城市市区推广生态社区。在城市周边,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区,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可以把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大城市各方面的压力。与生态旅游结合,建设生态景点、度假旅游、农产品加工整个产业链,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迅速发展。建成农业旅游“卫星城”。社区的环境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优化社区,使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自觉维护这个环境。这样的社区逐步扩大就会带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进步。
2012年8月11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财讯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都市圈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来自全国的百余位嘉宾、学者参加了论坛,并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环首都经济圈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都市圈现象”、“都市圈中小城市的功能与定位”、“都市圈中小城市的投资前景和金融支持”、“都市圈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等议题展开了颇具创意的头脑风暴式的激发灵感的学术探讨。
本届论坛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主持,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戴小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分别致词。他们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贵在包容并蓄,这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利益攸关者充分的利益表达、冲突、沟通和妥协,需要充分的科学探索,也需要一系列广泛参与和吸纳。
本届论坛形式新颖,既有互动式的主题论坛,也有对话式的分论坛和圆桌会议,使议题在张弛有度的空间得到充分的研讨,也成为城市市长、知名企业家、资深媒体人、著名学者和重要部门官员共商城市发展大计的交流平台,其相互碰撞所激发的新思维、新构想,将有利于破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圈发展
本届论坛的主题论坛分两个议题,分别就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圈发展问题进行互动式对话,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城市主体责权利的综合功能加以阐释。
有专家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依照已有城市的结构规划的,其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会随着时代进步变成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调适城市环境与构筑城市新貌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而功能定位的再确立则是城市化可续发展的先导。都市圈发展存在着“核”和“蛋清”的现象,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与之配合,以使城市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在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首都经济圈问题”议题的对话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指出,都市圈发展的根基不是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是政府规划,而是“人往高处走”这个最大的微观基础,因此,在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个规律,尊重这个基础,想办法为人和相应资源的流动减少障碍,而不是跟这个规律作斗争。
在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都市圈现象”的议题研讨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强调,都市圈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都市圈的背后有环境保护、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都是“人”。如果不“以人为本”,发展都市圈或GDP都未必是最佳选择。
二、都市圈形成中的中小城市发展
本届论坛有四个分论坛,分别就“都市圈中小城市的功能与定位”、“都市圈中小城市的投资前景和金融支持”、“都市圈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都市圈中小城市绿色低碳智慧可持续之路”进行了对话式讨论。其中,两个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尤其令人关注。
(一)中小城市的资源定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在核心城市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进行包括目标、功能和形象的定位。这种定位的首要选择,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因为再大的城市其所掌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应该把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的经济活动中去。具体来说,对于整个城市,要看清楚其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看清楚城市在其中能够担当什么角色,能够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然后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去满足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服务。有一个基本经验,即对于大都市地区,首先要识别所在城市的空间尺度,在都市圈研究的时候,应根据其离核心城市的距离,做特做优、扬长避短、融入区域,这是中小城市定位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的。
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丁杰认为,很多城市特色产业规划难做,因为每一个地方提出的要求几乎都是把国家的几大战略融合进去,这是当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一些地方官员考虑产业、财务比较积极,但城市是为人的活动而建造的,因此城市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而地方官员往往对此考虑较少,他们都喜欢追求当下热门的产业。一个城市要发展,搞一些产业无可厚非,但必须努力使要素集聚更加综合、专业服务更加细致、高新技术更多创新,这样回归本色的城市才能真正完成升级。
(二)中小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刘颖认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确实不仅是中小城市要走的路,也是全中国、全世界都要走的路,毕竟我们属于同一个地球,有些支撑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会枯竭的。此外,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的广泛产生,也意味着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走低碳之路。所以,如果仅仅是中小城市去走低碳之路,而其他地方不去走的话,我们这个低碳之路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城市可持续化主攻方向里,保定提出“低碳、高端、协调、善美”,并把低碳作为一个主要的举措,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广州市番禺区区长楼旭逵认为,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新的文明可以概括为信息文明,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以使城市通过智慧化开发,实现全面感知、高度整合、产业知识化三个目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要坚持面向个人、面向家庭、面向城市、面向企业,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平台构建、海量数据库配置、民生档案建立,以此来提升智慧城市的整体水平。
IBM中华区副总裁周忆认为,地球上的主要经济板块是由无数城市组成的,因此,所有行业的智慧化、智能化都应该从城市开始。一个城市持续的发展、永续的发展,有很多方面,但是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一个城市的应急能力,或者灾备能力。应急能力就是调动所有资源去对付灾难,这是城市最基本的能力。运用IOC(智能运行中心)系统,可以帮助城市很快地决定街道的通行能力,决定什么时间、地点可以进行游行活动等,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创新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使市长办公室形成动态的全景市图,能够在特殊事件、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地作出比较智慧的决定,并对整个事件作出安排或采取应急措施。
北京科林皓华环境科技董事长刘云飞认为,做环保的大多会“成本后置”,即把今年的成本后置到明年,诸如垃圾问题、土壤问题、污染问题,历史会算总账,清算我们对环境的大肆破坏。举个例子,当年有人开了一家小化工厂,多年累计给政府交的利税是1000万,而以后为了搬迁它、改造它,又不得不投下几个亿进行治理。对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来说,左手发现问题,右手要拿出解决方案来,因此诸如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举措,政府一定要加强管理,一定要实现统筹处置。
【关键字】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4.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4.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 由于规划管理不善, 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 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 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 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依赖于城市规划, 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城市要想合理发展, 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 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规划目标、 制定目标实施方案、 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 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 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 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 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 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 保证城市经济、 文化、 资源、人口、 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 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 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 其一,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 资源、 社会、 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 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 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 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 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 资源、人口、 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之上, 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 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以保证城市社会、 经济、 资源、人口、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 ―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02).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3]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9(01).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因素 非线性 神经网络
1 前言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多重基本要素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城市又是以人类的技术、艺术、社会行为作主导,生态代谢为经络,受自然生态系统供养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系统科学角度上讲,城市环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统一体,由自然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不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今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人类再生产过程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受到了来自环境方面的制约,进而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因素为前提。因此探讨环境因素对掌握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环境因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城市的发展要以环境系统为基础,环境因素是衡量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再生产的条件。从环境系统来看,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持续的物质变换,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再生产持续地进行。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经济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必须以自然再生产过程为前提,包括从环境中获取生产资源,而自然再生产反过来又影响到经济再生产的进行,自然再生产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再生产的方式、结构和规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展开的,事物的量变在突破“度”的限制后就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一直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着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再生产过程,其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在环境资源充足的前提下,环境资源的获取量取决于经济再生产规模,但一旦经济再生产规模超出了环境资源的“度”,则反过来经济的再生产就受到环境资源的影响。因此,从辩证学的角度出发,人类的经济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干预自然环境后应顺应自然再生产,即城市发展应与自然再生产协调进行,才能使社会再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3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标是确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其指标体系应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物质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三方面来确定。每一个系统涉及到的环境因素如图1所示,这些环境因素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
图1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环境因素指标体系
4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系统评价
4.1 评价方法
复杂性、非线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特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很多,以环境子系统来说,包括环境质量、水资源量、绿化率等,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不同,并且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灰箱”。对于可持续发展这样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系统来说,目前的研究水平还很难准确对各项影响因子进行定量描述并对它们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从而不能对系统的真实状态作出反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并行处理的功能,以世界可持续发展最佳城市的环境因素指标为依据组成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采用BP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可以较好地对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指标
4.2.1 评价标准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还没从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浪费型转变过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较大,若以国内各城市的环境因子最佳值和平均值作为评估标准,评价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程度只反应出了评价对象在国内各城市中受影响的相对情况,不具有科学性,并不能真实反应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状况。因此,本文采用以世界先进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为依据,即认为目前达到全球最佳值的城市或地区处于可持续发展最好的状态,城市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而目前达到世界平均值的城市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为一般水平。
4.2.2指标标准化
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的量纲差异,因此必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利用(1)式对所建立的11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各单项指标值落在[0,1]之间。为了便于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情况作出评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3个指标的评分值作如下规定以简化计算:
4.2.2.1地表水环境质量:按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分为五级,当城市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五级标准时相应的指标值分别为1.0,0.75,0.5,0.25,0,即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超过IV级标准后的指标值均评为0;
4.2.2.2大气环境质量:采用API法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五级大气综合环境质量对应的指标值分别为1.0,0.75,0.5,0.25,0;
4.2.2.3人均水资源:在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1000m3/人时,该指标值即为0,大于1000m3/人的指标按公式(1)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
式中:Ci――为i城市的某指标的实际值;
C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C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
4.3 网络构建
4.3.1计算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是建立以权重描述变量与目标之间的特殊的线性关系的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单元为神经元,神经元是一些相互连接可计算的元素,它是按层次结构的形式进行组织,每层上的神经元以加权方式与其它层上的神经元连接,以构成神经网络。这种网络建立的神经网络为3层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见图2。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了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正向传播时,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加权处理传向输出层,经过转换函数运算后得到的输出值与目标值(期望值)进行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即反馈到原连接通路,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系数,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满足允许误差时停止。
图2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在网络的计算处理时,每一神经元将其输入和连接强度累加起来,依据变换函数进行计算,并且将其送到下一层的所有神经元中,即处理神经元的输出由下式给出:
Oj=f(Σwjixi+θj)
其中,Oj:输出;wji:输入层i和隐蔽层神经元j之间的权重;xi:输入;θj:偏置;f:变换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其非线性形式定义见(2)式,net是加权的输入之和。
(2)
在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神经网络模拟计算时,通常的步骤是:
①将网络初始状态的各节点权重初始化为(-1~1)之间的随机数;
②从各输入节点输入学习样本信号并得到期望输出;
③用变换函数计算f(net)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
E=1/2(dk-ok)2(3)
其中,E:误差;dk :期望输出向量;ok:网络的输出;
④计算隐蔽层和输出层的误差信号向量δo和δk
δok=1/2(dk-ok)(1-ok2) ok (4)
δhi=1/hi(1-hi)Σδokwki (5)
⑤调节输出和隐蔽层的权重:
其中,ε:学习步长;α:学习动量项。
⑥转回第三步进行迭代运算,直到输出值的误差E小于规定的误差水平则学习终止,得到最终的网络权值和阈值,就可以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实际计算。
4.3.2 计算结果
本次计算的输入层11个神经元分别代表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绿化率、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工业固废利用率、生活垃圾处理率,一个输出神经元代表综合评价的输出结果。
经过上机检验网络的收敛效果,最终确定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为8个,网络学习步长为0.3,学习动量项为0.3。
利用表1中的S1、S2、S3三个样本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进行训练,经过学习数遍后,当均方误差R
5 实例研究
利用上述训练过的神经网络对上海、厦门、福州、泉州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表中各城市的指标值均为标准化处理过的数值,主要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的城市环境公报及统计年鉴。从评价结果看,四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强弱顺序为:福州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对国内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上海市环境支持系统能力指数为47.82,远低于其余系统的能力指数,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数为69.55,可见,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来自环境方面的影响,这与本文得出的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方面的一般影响的结论一致。对于福建省,环境因素目前尚不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与本文的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本文以世界先进水平为依据,得出福州、厦门两城市受到环境因素的轻微影响,而环境因素对泉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为一般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受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类重要因素。
6.2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能自动获得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合理规则,利用神经网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6.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管理者应该树立辩证的发展观,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 杨国栋等.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J].煤矿环境保护, 2000, 14(3).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保护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是保存了丰富的文物,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有关部门审批获准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般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了悠久的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属于该城市的高等级资源,一般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在该城市的古建筑和历史街道上有最明显的表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延续而共同构成的,例如曲阜的《杏坛圣梦》,历史文化名城在各个时期都有清晰的文化线索,各个时代地区的人都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有高度的兴趣,也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崇敬的艺术品与临摹的对象。
(一)全面保护和特色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1. 保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产物,同样也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所反映的是所处的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人文体系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是一种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城市的特点伴随着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本区域内的任务社会活动而出现。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于其他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的浓厚,要想保护好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就需要先了解清楚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发展线索。我国地貌广阔,各个城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例如山东曲阜,其主要的文化特色就是文物古迹,包含了孔府、孔庙、孔林,属于世界首屈一指的家族宅第,是曲阜最有历史代表的精华部分。
2. 合理开发和有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一般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记录着历史信息实物的印记必然要实施保护的方式。但是历史建筑除了有纪念价值以外,同样有使用价值,在使用的状态之下,保护和更新就显得更加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同样如此,其具有一般城市的所有特点,其是鲜活的,同样历史是相对的,城市不应该永远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在尽可能的对这些时代作品做保护的同时,也要让城市继续发展。基于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样还需要遵循着合理开发与用续利用的原则。
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发展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市的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不要一味的追寻经济的发展,需要将经济发展与人文建设和生态特点相结合。人才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其内在核心就是社会的永续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坚守着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原则,尽量的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尤其要高度关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要求。
2. 促进名城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的历史名城都有卓越的区位经济优势,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完善名城经济与产业的构成,合理有序的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和特色经济,构建一个历史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模式,有效促进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促进名城的文化持续发展
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因此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强化文化交流建设,促进名城文化的积淀与发展。在进行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对城市的文化内涵要做重点研究,合理有效的明确城市地位,认清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绵延城市文化表现特点,不断的充实文化名城的底蕴内涵,才能够不但的强化地区的发展能力,因此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强化其文化力度的建设。
(二)创新文化发展投资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遗迹保护、实物修复等等保护措施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从而造成因为缺乏外力的支持,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创新名城的投资建设机制,构建全新的历史文化保护报站投资模式,结合政府、银行与私人等投资主体的力量,加大对名城保护的投入,进而有效的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见证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这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能够估量的。因此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 郭朝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本文就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突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城市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等主要内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也可以定义为,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具体范围之内,通过对发展的不断完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以最小的经济、技术、资金、资源、劳动等内部消耗,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既满足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1.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某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该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3.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四、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城市规划不合理,盲目追求大规模。 城市规模是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确定合适的规模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很大。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一定是建立在对城市性质明确定位,对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思路和对承载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测算得出的,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省市建设大规模,思想上具有规模越大就越显示发展能力与决心的倾向。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城建规模导致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的确定、城市物质空间的布局、城市基础设置的安排以及自然资源统筹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为城市良性发展留下很多遗憾和弊端。所以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从而使得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城市建设更加科学。
2.城市空间布局杂乱,形态功能得不到成分发挥。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城市形态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形成由很多要素决定的,如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等。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很自然又很客观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态的考虑有失偏颇,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到一个单位的设计,设计人员总希望在形态上有所突破、有所寓意。盲目追求一种纯粹的图面效果去迎合一些社会追求,使城市状态的创造走入一种误区,城市空间布局杂乱。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除充分考虑城市的性质特征与规模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好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城市的气候特征,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更好的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空间,这才是城市空间形态创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物质循环系统等众多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问题的做法。即便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仅仅停留在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以真正的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和谐发展。
五、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
2.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3.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4.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六、结束语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优良的城市布局,健全的公共设施也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科学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