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早产儿营养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4-01
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在胃管喂养时容易产生腹胀、呕吐、加奶困难等情况,导致新生儿营养滞后,对其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笔者通过重组护理流程对36例早产低体质量儿实施喂养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72例,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1]大于8分;需给予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及消化道畸形。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9~34周;平均(292±06)周;病程1~8h,平均(22±0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285±09)周;病程15~7h,平均(18±0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喂养,包括传统间断胃管喂养、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流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非营养性吮吸。胃管喂养前,予以患儿5~10min非营养性吮吸,即吮吸空橡皮。②微量泵胃管间断喂养。根据患儿具体身体状况,遵医嘱控制微量泵胃管喂养速度,注意保持匀速,每隔2h喂养1h。③护理。喂养后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抬高其头肩部15°,使用专用卧垫,仰卧1h。专用卧垫中灌有3600ml温水,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暖箱中,根据患儿身长放置凹型枕。④腹部抚触。俯卧后及再次喂养前,给予患腹部抚触5min,以掌心置于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柔和抚触;并以手指指腹轻揉左侧腹部8~10min。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若出现肤色变化、肌张力升高、哭闹等反应,则应立即暂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即每日4184kJ/kg)[1]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中出现3例呕吐、4例胃残留、5例腹胀、2例呼吸暂停;对照组中出现8例呕吐、11例胃残留、10例腹胀、7例呼吸暂停。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
早产儿由于其出生体重低,各种器官功能不成熟,特别是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现的胃养不耐受,已成为影响患儿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可造成代谢紊乱、肠黏膜萎缩、乳糖酶缺乏等不良反应。因此,早产儿全胃肠营养功能的建立及诱导成熟是其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08年4月收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选条件:早产儿,出生体重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在喂奶前予温生理盐水洗胃,至洗出液较清亮,并保留胃管。干预组用消毒的无孔奶嘴,在患儿安静状态下,饲奶间歇刺激吸吮5~10分钟/次、6~10次/天。对照组只使用鼻饲管间歇饲奶。两组患儿均在洗胃2小时后,如无呕吐,经胃管注入5%葡萄糖2 ml/kg,1~2天后改为早产儿配方奶,用鼻饲管间歇饲奶,开奶0.5~1.0 ml/kg、3小时1次,缓慢增加。每次喂奶前先抽取胃容物,如有残留奶,则下次喂奶时减去残留量,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停喂1次。所有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热量不足部分,均以静脉营养补充,其成分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等。一旦患儿不需要鼻饲,可自行吸吮,奶量达到正常需要时,体重达到1.8 kg以上时,即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每次喂奶前胃残留量,呕吐状况,腹胀是否消失,每日喂奶差量,体重增长,吸吮力度。喂养耐受:患儿恢复至出生时体重,过度到全胃肠营养。喂养不耐受:患儿每次喂奶后出现呕吐,腹胀,胃内残留量超过入量30%,胃内咖啡样物,开奶后又禁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见表1)
3 护理
早产儿应置于重症监护室,由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呕吐、腹胀等情况,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或奶液反流引起窒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选用消毒机每4小时定时消毒室内空气1次,每次1小时。工作人员接触患儿时,要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避免引起院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注意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注意观察用氧效果,争取及早降低氧浓度;或改为间歇吸氧,避免造成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对出现呼吸暂停者,可以予刺激足底或托背,及时通知医生,配合使用氨茶碱或纳洛酮以兴奋呼吸中枢。将患儿置于暖箱中,维持体温在36.5~37 ℃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给患儿内环境造成损伤。喂养应耐心细致,注意奶后观察,防止窒息。
4 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胃肠功能不成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动力差,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有研究表明,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几乎无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加,蠕动频率、振幅和时间渐增加,并向下移动[1]。胃动力是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关键因素,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早产儿以NNS可加快其吸吮反射的成熟,促进舌脂酶分泌,进而促进脂肪吸收,体重增加[2],同时刺激口腔感觉神经末稍,影响胃肠激素水平。NNS可训练吞咽及协调能力,促进胃排空,对胃肠动力发育起正性促进作用。目前国内有报道认为NNS可促进胃排空,降低胃食管反流[3]。因此,NNS可有效治疗喂养不耐受,并改善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加速胃肠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顺利渡过喂养困难期,加快早产儿体重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忠良,刘玉娟,张成元,等. 出生体重
[2] 岳晓红,赵翠霞,王红宇,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胰岛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77.
【关键词】 重组护理流程; 常规护理; 早产低体质量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4
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其胃肠功能没有发育成熟,因此通常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导致其营养补充滞后,生长发育速度较正常的新生儿落后[1]。如何通过护理干预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弥补其先天不足,降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危害,是医学界需研究的问题。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成功率,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方法探讨重组护理流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9例;患儿出生体质量为1100~1900 g,平均(1521±376)g;胎龄为27~33周,平均(29±4)周;病程为2~7 h,平均(3±2)h;横产式35例,纵产式47例;排除合并先天性遗传疾病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产式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即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实施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3)腹部抚摸护理;(4)护理。同时,两组患儿均配合以药物治疗和静脉营养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鼻胃管的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同时对比患儿在喂养过程中发生的腹胀、呕吐、呼吸暂停和胃残留等不耐受情况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耐受发生率为14.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8836,P=0.0002),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9.51±3.58)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5.96±3.81)d;对照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17.84±7.25)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4.44±5.59)d。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质量儿指的是体质量不足2000 g、胎龄不足34周的早产婴儿。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肠胃功能的发育不成熟,因此在喂养时很容易发生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生长发育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给予早产低体质量儿有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促进其营养补充,加快其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是医护人员需研究的问题。当前,伴随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的提高,重组护理流程在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护理中的广泛应用,国内早产低体质量儿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2]。
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即在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胃管喂养之前,给予患儿5~10 min的非营养性吸允;(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即在对患儿喂养护理过程中,遵照医嘱,对需要实施胃管喂养护理的早产儿使用微量泵喂养,将食物按照一定量与速度匀速泵入,每泵60 min,停止120 min[3]。(3)护理:早产儿喂养后,帮助其保持俯卧位。可使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早产儿专用卧垫,即一种可置放于保温箱中,让早产儿能够舒适而安全地俯卧或者仰卧其上的专用卧垫。护理人员在进行早产儿护理之前,要注意保持水囊垫中的水温度适宜,然后将水囊垫置放在专用卧垫底部的双层布套内,再将专用卧垫放在已经早产儿专用暖箱中,同时要保障暖箱的温度。按照早产儿身高,在占用卧垫上放置凹形小枕。早产儿喂养后需俯卧时,可将小枕的凹口转向卧垫外,并将早产儿头肩部垫高15°,使其俯卧60 min。如果早产儿需要仰卧的时候,可将小枕凹口转向卧垫的里面[4]。(4)腹部抚摸护理:在早产儿俯卧60 min后,需要进行再次喂养之前,护理人员要在早产儿腹部实施5 min掌心抚摸。在实施抚摸之前,护理人员需在手掌上涂抹婴儿润肤油,保持手掌。在实施抚摸时,护理人员要以早产儿的脐部作为中心,从内向外依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抚摸护理,且用力需柔和、均匀。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使用手指指腹,在早产儿左侧的小腹部位轻轻揉按8~10 min。护理人员在抚摸开始阶段,用力要轻柔,到后来可逐渐增加力度,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反应,一旦早产儿出现肌张力升高、苦恼或者肤色发生反应等情况,要立即停止抚摸[5]。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兰卫华,郑丹丹.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2]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524-525.
[3]张振华,黄义平,郑爱华,等.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5):488-490.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6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通过完善护理观察,加强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早产儿全部健康出院,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结论 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早产儿治疗,降低死亡率,并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长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 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 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 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 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 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 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3] 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
【摘要】家庭护理,对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合理与准确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文中列举出部分统计数据,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指导将能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关键词】早产儿;家庭护理;疾控;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72-011.早产儿的特征
早产儿,是指不足月而出生的婴儿,其胎龄在37周以下。一般而言,早产儿的体重和头围较之足月婴儿都要小,器官功能尚未完善,适应能力也更差,因此需要特殊护理。
1.1外表:由于过早出生,早产儿的头部发育更不完善,耳部软骨组织缺乏,囟门宽大,颅缝甚至可分开,皮肤薄而且嫩,水肿发亮,胎毛多。
1.2体温:体温调节系统不成熟,稳定性差;同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不足。当过冷情况下,肌肉颤动少,不能有效减少热量扩散。因此,早产儿容易着凉。同时,由于早产儿汗腺功能存在不足,在过热的时候也难以自主降温,需要更稳定的温度。
1.3呼吸和循环:呼吸系统发育不全,呕吐和咳嗽反射微弱,容易患吸入性肺炎;由于肺泡发育不全,容易塌陷引起疾病。
循环系统发面,肺部小动脉发育不全,可能有开放性动脉导管。凝血酶原和维生素C不足,血管容易破裂且不易愈合,更容易发生内出血。造血功能不足,且白细胞功能偏弱,因此容易感染疾病。
1.4消化和排泄:吞咽功能不足,胃容量小,需要少量多次喂食;肝功能差,消化酶欠缺,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很弱,相对的,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较好。
肾小球滤过率低,容易少尿或者无尿;在排出多余液体方面能力有限,会有水中毒或者脱水的危险。2.家庭护理
在出生时,早产儿应注意保暖,任何的处理动作都要轻巧迅捷。产房温度须在25℃左右,受凉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为了避免早产儿窒息,如果需要,也只能选用对胎儿呼吸中枢没有影响的药物。应当及时将婴儿鼻腔和口腔中的粘液挤出,或用消毒吸管吸出。
在离开医院后,家庭护理中也应遵循这样原则,并根据早产儿的特点进行小心的看护。
2.1避免感染。由于早产儿本身免疫力低下,因此除了专门看护孩子的人外,最好避免其他人进入早产儿的房间。专门的看护人也需要注意自身清洁,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在早产儿的房间中,应当存在空调或者其它的调节设备。
2.2保暖。新生儿房间的温度应在24-28℃,相对湿度在55-65%。婴儿自身的体温应维持在36-37℃并尽量保持稳定,每天上、下午都需要测量一次体温。在寒冷季节,尤其要注意室温和洗澡时的水温。如果出生太早,需要放入育婴室进行看护。我们为边疆少数民族及高寒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家庭护理中只能运用最原始的办法,乳母及家庭成员在保证自己卫生的情况下,将早产儿穿上纸尿裤然后贴身放入母亲及家人怀中,这样的方法即经济又方便,温度又好掌握。
2.3喂养。原则上,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一方面,早产儿母乳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更加丰富,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早产儿免疫力缺乏,而母乳具备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在早产儿的养护中,与母亲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早产儿胃容量小,因此喂养中需要少量多次,方能满足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另外,由于早产儿的吞咽功能不完善,可能在喂养中发生吐奶或者呛奶情况,在喂养过程中需要耐心,不能急躁。
在喂奶的间隔时间方面,应当根据婴儿的体重适当安排,夜间这个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对于体重过低,吞咽能力不全的早产儿,可以选用胃管方式进行喂养。当采用这种方式时,一般不适合家庭环境。
2.4特殊状况。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的欠缺,更容易产生吐奶、抽搐的情况,也更容易感染疾病。对于这种情况,早产儿父母应当掌握一些幼儿急救术,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早产儿的父母应当保持与医护人员的密切联系,以便能够得到及时和准确的信息。3.家庭护理的指导
对于已经达到出院标准的早产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达到2300g,无疾病,无营养缺乏症状,吞咽和吮吸能力好),在出院前,产妇可以得到一本宣传册,涉及家庭护理中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的知识。对异常情况和重点事项也会当面交代。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指导方法。
3.1口头指导。通常情况下,口头宣教是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此方法适应性好,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方法适合已经掌握一定护理技巧的早产儿父母。借助这种方法,医护人员可以对父母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方式。
3.2示范。由于日常护理中一些基本的操作常常涉及到与婴儿的接触,比如喂养、清洁、沐浴等等。这种方法通过医护人员的亲身示范,将正确的护理方法教给早产儿的父母,是一种见效快而且直观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但需要保证每位成员都能亲自体验。
3.3书面指导。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父母。相关调研表明,半数以上的父母希望得到书面形式的建议。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些已有的、通用的经验和知识迅速普及,且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反复查看。此方法简便易行,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提升了满意度。
3.4电话指导。通过电话回访,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不当的护理行为。
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这时候可以通过电话得到及时和权威的解决办法。这是口头指导的延伸,需要根据家庭中护理人员的情况进行对应的指导。对于紧急和突发事件,电话指导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的预处理。4.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护理中采取多种手段可以有效保证早产儿的健康,减少患病率。通过对早产儿的父母进行指导,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效预防在出院后,因护理工作不当而引发疾病,降低了患病率。家庭护理指导,提高了父母在早产儿护理方面的水平,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进行处置和就诊。有相关数据表明,实施护理指导后,早产儿的患病率从57.6%降低到20.3%,效果相当明显。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193.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护理 ,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医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2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2.1全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及适应症
全静脉营养液易于配置,营养全面,非常适合用于肠外营养,其配制成分和适应症如下:
2.1.1配置:主要为糖类、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具体配置成分为:5%葡萄糖4-6mg/Kg.min,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浓度和速度;同时加用氨基酸,选用8.5%乐凡命,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但浓度不能大于2.5-3%:;同时加用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10%Nacl 2mmol/Kg.d ;10%kl 1.5mmol/Kg.d[6] .
2.1.2适应症:a.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总热量的70%,或预计不能肠道喂养3天以上。b.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等,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从全胃肠道营养开始。
2.2全静脉营养液输入途径及速度
2.2.1 外周静脉 适用于连续两周以内的短期静脉营养应用,及静脉营养需要量不很大的患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是不能长期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7]。
2.2.2 中心静脉 适用于周两以上的长期静脉营养且能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有3种形式:1.经外周静脉进入上腔静脉(PICC)2.经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3.脐静脉插管。由于中心静脉较粗大、血流快,故除置管时间长外,还可耐受高渗液体,输糖浓度可达25%,甚至30-35%。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可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8]。早产低体重儿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有时为防治低血糖需输注高渗糖等,所以PICC可作为营养液输入途径的首选。
2.2.3 全静脉营养液的输入速度:微量泵控制速度不能小于4ml/h,并根据输注计划按时(18-24小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
2.3全静脉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传统的肠外营养方式是早产儿出生后的2-3天才给予葡萄糖,之后渐进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其主要依据是认为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不能耐受足量的静脉营养,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然而近年的多项研究显示,即使危重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耐受积极的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治疗[9]。故出生24小时内即给予全静脉营养液,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减少传统肠外营养方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的发生,同时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10]。 常立文[12]认为全静脉营养液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优点在于非蛋白热量与氨基酸同时输入,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增加节氮效果。在早产儿肠外营养方面,全静脉营养液不仅能减少传统的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蛋白质合成,促进生发育,较传统肠外营养优势明显。
3 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并发症
3.1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常见并发症
3.1.1与PICC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局部渗血水肿、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敷贴过敏等。
3.1.2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脂肪乳代谢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并发症,其它如代谢性骨病、佝偻病、微量元素缺乏等。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可通过提高穿刺水平、避免粗暴送管、加强置管后护理等措施来减少甚至避免发生。而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则需加强相关生化指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液量及成分[11]。
3.2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性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如下:
3.2.1.局部渗血水肿:是PICC置管后24-72小时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局部疼痛,穿刺点红肿、渗血、皮肤青紫。其预防要点为穿刺前了解凝血功能,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局部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若出现渗血后给予局部冷敷并按压。
3. 2.2.导管相关性感染:由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的
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及患者生命体征改变。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插管与维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导管感染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降低。轻者给予局部照射,重者抗生素应用,拔出导管[12]。
3.3.3导管相关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血栓性和化学性静脉炎,为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当穿刺点上方顺着血管走行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伴有条索状硬结,可确诊为静脉炎。穿刺前选择与人体组织相容度好、型号适宜的导管。PICC置管后立即外涂喜疗妥并辅助TDP灯照射,可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3]。
3.2.4.导管阻塞:分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堵塞。预防及处理措施(1)采用正压脉冲式冲管、封管(2)输入分子量大、粘稠性高的药品或血制品时加强巡视,结束时采用生理盐水冲管、肝素封闭。(3)接肝素帽松紧适宜,对血粘度高或长期留置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可减少血凝后堵管。若发生堵塞时给予常规冲洗、溶栓等治疗。
3.2.5.导管脱出: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输液管长度不够、导管插入过浅、患者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等均是导管脱出的常见原因。劳永聪[17]认为防止导管脱出的主要措施是妥善固定,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呈S或C形固定外露导管,可避免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意外拔出。做好相关知识宣教,指导患者较少穿刺肢体活动等均可有效减少导管脱出[14]。
4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的趋势
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全静脉营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下一步诊治打下基础[15]。近些年来,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高的血管通路,特别适用于长期实施静脉治疗的新生儿。
综上所述,早期经PICC置管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的治疗,减轻患儿反复周围静脉穿刺的痛苦,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耐高渗,留置时间长,减少了输液连接过程使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降低了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并发症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问题,怎样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导管维护以降低感染率。输注全静脉营养混液向患儿提供各种营养素,从而使患儿整个代谢过程更接近生理状况,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勉,苏卫东,刘建珍,等. 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878-890.
[2] 李琴 . 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四川医学,2011,32(5):677-679.
[3] 陈玉才. 经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液治疗低体重早产儿临床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59-160.
[4] 刘秀霞.标准化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2 ):174-175.
[5] 杨晓燕,陈超,唐军,等. 我国早产儿营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5(10):835-840.
[6] 王祁勇, 周景明,王慧敏,等.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0例静脉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64-1665.
[7]熊婕芸.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治疗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 16) : 51-52.
[8]马兰.新生儿静脉营养[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12):3-5.
[9] 李美萍,陈建明,李莲.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29(1):57-59.
[10] 张红,刘聿秀,刘亚飞,等.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7-49.
[11] 江敏,李晓芬,谭苗,等. 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98-399.
[12]桂红,孙瑞雪.标准化肠外营养支持低早产儿营养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5):534-535.
[13] 汤雯倩.妇科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3 ,8(12):262-263.
1.1体温调节功能差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极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低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环境温度过高又容易出现发烧。[3,4,5]
1.2呼吸不稳定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稳定,肺和支气管发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频发的呼吸暂停,导致呼吸衰竭,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4,5]
1.3消化功能低下早产儿吸吮、吞咽能力差,经口喂养困难;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不全,消化功能差,不恰当的喂养会造成喂养不耐受,甚至坏死性小肠炎,出现进行性腹胀;胃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出现溢奶、窒息现象。[3,4,5]
1.4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来自母体的抗体、补体含量较少,故抵抗力差,极易继发感染危及生命。[3,4,5]
2早产儿的护理
2.1保暖护理保暖是对早产儿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护理措施,对早产儿采取的任何治疗和抢救措施均应在保暖的前提下进行。[6]
2.1.1控制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早产儿体温异常,因此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应设早产儿专室,控制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室温应提高至27℃~28℃,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并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湿度过低,会使早产低体重儿蒸发量加大而散热,影响保暖效果,故需每天检查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定期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另外,室内备新生儿保暖箱、蓝光箱、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抢救车,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吸痰、心肺复苏等。[7,8,9]
2.1.2保持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指患儿处于该环境温度下,既能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又能使其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暖箱来提供中性温度的。暖箱的温度和湿度均是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出生日龄来调节。一般来说,体重越轻,胎龄越小,所需箱温和湿度越高。一般出生3d,箱内湿度可达70%~80%,1周后降至55%~65%。温度调节,一般体重在2000g~2500g者,暖箱初始温为28℃~30℃;体重1500g~2000g者,箱初始温度30~32℃;体重1000g~15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2℃~34;<10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4℃~36℃;使患儿体温保持36.5℃~37.2℃之间,昼夜波动勿超过1℃,在这个温度时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小,随着其天数的增加,暖箱温度渐降1℃~2℃。对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患儿,为了便于操作,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根据体重设置好辐射台温度,使用塑料薄膜遮盖患儿体表,以减少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根据病情适当增加输液量,防止脱水热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在暖箱内一般不宜,可着尿布及单衣,以防辐射增加,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作好记录,根据体温高低调节箱温,同时加强巡视,确保箱温稳定,防止以外事故发生。[11,12]
2.1.3皮肤接触取暖胡宝俊[13]报道:正常婴儿分娩后和母亲肌肤接触30min,除可促进母乳喂养、增加母子感情外,还可以借助母亲的体温取暖。经临床护理实践证明,母亲自身的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并且使出生的新生儿在寒冷孤独、不适应的环境下,再次接触母亲温度、湿度适宜的皮肤,接触胎儿期熟悉的母亲的心音、呼吸音,能使早产儿产生一种安全、舒适和满足的心态,有利于婴儿保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母亲早泌乳,利于母婴健康。董俊梅[14]认为:如不具备暖箱条件,可采用肤温传热的方法,把早产儿抱于母亲怀中紧贴母亲皮肤保暖,一般1h~2h后体温能升至36~37℃,此方法既经济实惠,又利于增进母子间感情。
2.2呼吸管理生后6h内必须严格监测呼吸情况,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泽,对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应给予氧疗。氧疗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要加温、加湿,氧浓度为30%~40%,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一旦缺氧症状改善应立即停止吸氧。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屡见报道。吸氧的同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如出现呼吸暂停应予以物理刺激,如拍打足底、托背等处理。对出现频发呼吸暂停或肺出血的早产儿应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护理。[15]
2.3喂养护理
2.3.1喂养方式对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主张早期喂养,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无发绀、窒息者,吸吮反射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吸吮母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吸吮反射欠佳,吞咽功能尚好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喂养;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早产低体重儿,改用鼻饲管喂养。高玉先等则主张:①体重在1300g~1500g的小儿,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较差,但胃肠功能尚可者,可采用间歇胃管法,即用注射器垂吊式,操作时奶液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不可用力推入;②不能耐受间歇胃管法喂哺及有缺氧症状或呼吸困难者,可采用持续胃管法,即用输液泵将乳品1日量以1mL/kg·h~2mL/kg·h速度匀速注入,在使用该方法时,必须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加强巡回观察,4h更换奶液1次,并检查胃残余情况。对有发绀、窒息者,可适当延长喂养时间,由静脉补充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12]
2.3.2喂养量奶汁首选母乳,其次是雀巢早产儿配方奶或惠氏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1h喂1次,开始量为1mL~2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mL;1001g~1500g者1.5h~2.0h喂1次,开始量3mL~4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2mL;1501g~2000g者2h~3h喂1次,开始量5mL~10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5mL~10mL;2001g~2500g者,3h喂1次,开始量为10mL~15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0mL~15mL,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整喂养量,使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g~30g为宜。[12]
2.4预防感染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护士必须有严格的消毒隔离意识,从点滴做起,防止交叉感染而危及患儿生命。进入病房人员均应更换专用鞋、帽和工作服。每次接触患儿前洗手、带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患呼吸道疾病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病房。病室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天使用消毒水擦拭暖箱内外侧面,每周更换清洁暖箱一次,每月对病房实行封闭熏蒸大消毒一次。每月定期做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手指细菌培养,发现疫情立即进行终末消毒处理。[9,10]
2.5康复护理
2.5.1抚触由专业人员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抚触。黄叶莉[16]等报道,婴儿抚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医疗护理技术,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儿非特定肌肤施以轻柔的。多年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温和的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伴随着胃肠道的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同时减少婴儿焦虑和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增加和体格发育。柯国琼[17]等对400名足月正常婴儿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420d时两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神经系统等有极显著性差异,抚触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抚触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营养,有利于凝固脂肪软化和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抚触刺激通过一系列反应能升高5-羟色胺的水平,从而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汤丽娟[18]研究报道,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缩短新生儿第1次胎粪变黄时间和有效降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高峰期的经皮黄疸指数,即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可见,抚触有助于婴儿体格生长发育,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增进亲子感情等。总之,婴儿抚触是一种对婴儿健康有益的、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2.5.2健康教育在早产儿出院时应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健康咨询热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早期干预,并定期跟踪观察及早发现问题,改善远期成长目标,提高早产儿存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79.
[3]程玉娥,吴晓英,陈玉秋.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202:154.
[4]季武兰.浅谈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342.
[5]王翠英,孙花,邵欣胤.出生低体重婴儿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7:155.
[6]赵时敏,孙建伟.小儿急救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7]费献民.518例早产低体重儿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3:108.
[8]李士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3:359.
[9]王青.105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经验[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834.
[10]李春兰.54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4,334:550.
[11]卓燕芳,郭惠敏.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4,151:105.
[12]高玉先,张葆荣,李春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653.
[13]胡宝俊.3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4,1318:2494.
[14]董俊梅.早产儿护理、治疗新观点[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3:168.
[15]朱清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73.
[16]黄叶莉,霍世英,蔡伟萍,等.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14-16.
[17]柯国琼,林小燕,黎宁,等.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78-280.
[18]汤丽娟.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2002,1712:941-94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是新生儿窒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1】。由宫内窒息引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者占10%【2】。因此,要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尽快结束分娩,生后窒息的婴儿要及时复苏,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对我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47例,女46例;年龄3-14d,平均年龄7.6±2.7d;足月儿43例,早产儿50例;轻度65例,中度21例,重度7例。观察组93例,其中男50例,女43例;年龄1-10d,平均年龄3.4±2.1d;足月儿46例,早产儿47例;轻度59例,中度25例,重度9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瞳孔、前囟张力和肌张力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发花、黄染等,对于缺氧的患儿可采用鼻导管和面罩吸氧,足月儿氧流量为0.5-1.0L/min,氧浓度为30%-40%,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氧流量为0.3-0.5L/min,氧浓度以25%-30%为宜【4】;对于颅内压高的患儿应保持头高足低位,头居正中为,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滴注时用输液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2.2.2 患儿喂养护理
对于不能吸吮的患儿,可给予鼻饲管喂养,奶量要由少至多,喂奶后抬高床头30度,便于奶液排空,并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对于中重度的患儿要延缓喂奶的时间,特别是重度患儿应禁食3d,给予静脉内营养,并观察患儿尿量。
1.2.2.3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新生儿每次氧疗须由专业医师根据婴儿的日龄、病情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入舱前哺乳0.5-1h,排空大小便,用纯棉被包裹新生儿,先缓缓输氧进行“洗舱”,升压忌过快,以防中耳气压伤发生,此间要严密观察患儿的情况,治疗结束后,按常规减压,关闭进气阀及氧分析仪,打开排氧阀,减压时间一般为15-20min,
1.3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效评定标准
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93 63(67.7) 27(29.0) 3(3.2) 90(96.8)
对照组 93 39(41.9) 32(34.4) 22(23.7) 71(76.3)
X? 3.132 3.142 3.137 3.208
P值
2.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8.9%,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77.4%,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93 77(82.8) 15(16.1) 1(1.1) 92(98.9)
对照组 93 39(41.9) 33(35.5) 21(22.6) 72(77.4)
X? 0.242 0.271 0.263 0.285
P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