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1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生活与哲学》 合理运用 教学效率

哲学是一门抽象度很强的学科,它生涩难懂,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寻找数学知识与哲学的汇合点,用数学知识理解哲理,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1.运用数学符号来明确哲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对内涵不同而文字表述相似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强化它们的区别。《生活与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具体的运动形式” 、规律≠联系、质变≠发展、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等

1.2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特点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明确它们的属种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 、“∈真理” 、规律∈联系等。

1.3对外延和内涵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说明它们在使用时的相互替代性。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1.4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可以用“=、”等符号来深化对哲学理论关系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讲到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我请同学们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上述内容中的观点,他们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用“1+1>2” 、 “1+1=2” 、 “1+1

2.用表示集合关系的欧拉图(韦恩图)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政治学科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既要从内涵上来理解和区别,又要从外延上来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讲述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集合图形来辅助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学科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欧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3.用数学上的直线图或曲线图来反映《生活与哲学》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它们,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学生也难记忆。在教学中如果用线段图来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原理具体化、简单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前进性与曲折着性的统一

4、活用“排列组合”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中,第二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这一教学内容,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游戏,同学们在欢笑声中体验到:“摸奖”的快乐,也认识到了因排列顺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2]

5.活用数学集合“交集”概念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加以解释,效果很好。二者关系好似如下关系:

个性:集合A={a,b,c} B={a,b} C={b,c,d}

共性:集合A B C的交集,可另命名为D={b}。

交集D的元素存在于集合A、B、C之中,没有集合A、B、C也就不存在交集D,同样集合A、B、C也不能离开交集中的{b}。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讲授。关于集合,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已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方法更容易。[3]

以上所提到的数学方法,都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政治理论时能充分活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地思考和运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就能显现出趣味性、生活性和严谨性,师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定能受益匪浅。

总之,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本来关系密切,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一定会改善我们的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论数学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贵州省瓮安二中 黄 哲

第2篇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缺乏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用”数学,让他们看到数学在身边的应用。

由于人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严密的演绎论证和解题技巧、计算和证明等数学知识,更需要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去“用”数学,已逐渐成了数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实践,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不等式的运用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知道指数增长与指数衰减、倍增期与半衰期等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用所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三角知识在电学知识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知道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解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丰富多彩,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而要真正学好它,不仅要会记公式会解题,还要与生活相结合。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数学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对数学学多没有兴趣。而要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就要尽量做到师生融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任何小小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对职高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就更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并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很好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现今社会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好数学的思想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和体会到的思想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象。让学生从图形的变化规律,寻找出函数的性质;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让学生互相讨论,观察公式之间的变化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了规律,并能较好的运用公式。通过探索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数学学习也不再那样惧怕了。

三、做好导向教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倾向

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就更应该加强数学的社会需求的导向教学。

第3篇

一、 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数感的建立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生活场景转换成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认识数字,最终形成数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数一数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有几块?自己衣服上的扣子有几颗?双手上有几个手指?在学生上楼的时候引导他们数一数有几个台阶。通过把生活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数数的具体情境中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促使数感的初步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数感初步产生。在教学“万以内的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数有具体的感受,可以让他们走出教室,进入到电器商场,了解家用电器的价格,然后再进入教室,对自己的调查和了解数学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和分析,学生对这些数有了初步认识,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数学意识的作用,在理解数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最初的数感。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是由抽象的概念和计算构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增加他们直观的知识体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手、眼、脑的和谐合作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感。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大树和米粒的对比,通过巨大的差距,让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印象深刻,并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一测自己的手指、书本和教室的长等数据,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出来。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并对米和厘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数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接触数学,感知数学。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本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数感的有效发展。

三、加强估算教学,发展数感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估算,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提高对学生估算教学要求的同时,新教材也把原来选修的估算内容改为必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教师要深刻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性的进行估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探究估算学习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促进数感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估算知识探究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了解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使他们在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数感。例如,在按身高排队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高一点和矮一点的概念,增强数感。通过实际经验让他们知道一节课大约有多长时间,一本书大概有多少页,从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米等等。估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经常使用估算。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数学用语,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估算的结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他们把数学问题放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来理解和体会,提高对抽象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随着知识的运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他们还可以用敏锐的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有效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估算猜测,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然后让他们解释猜测的理解,在这个教学中使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断提高,并掌握了一定的估算策略,有效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在估算教学中,把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有利于促进他们养成探究数学的良好习惯,并促使他们的数感获得发展。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探究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还要让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让他们在分析和探究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提升数感。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耗油量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做出合理性解释。学生运用了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组织过程的每个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感知,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认识,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升数感。

第4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5-01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老师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的创造,或者是结合一些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而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坚持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序性,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联想来思考问题,但是,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不能够盲目地创设情境,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2、启发性原则

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得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比较压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也能开阔思路。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数学不论是计算还是推理,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公式,所以,数学是一门规范化的学科,所以,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运用规范的语言,运用准确地数学语言来分析。

二、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思考数学问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而且,老师在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从而学生能够很直接的想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联想生活来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能让学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将学生带到校园中,让学生测量国旗杆或者校园中树木的高度,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设计出自己的测量方案,然后老师再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将最合理的方案探究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国徽、蝴蝶等具有美感的图形运用到讲课中,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抽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周对阵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老师可以讲解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将飞机设计成周对阵图形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沐浴在问题情境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数轴这项内容时,老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在讲台的地面上标出零坐标,分别标出正坐标和负坐标,让学生沿着坐标走动,将生活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理解坐标轴的含义,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学生不再将数学的学习当作是负担,可以主动地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去。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

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声画结合,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直接以几何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起到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的目的。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先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让学生沐浴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图的选择这部分数学知识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折线图和扇形图分别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解地观察那种统计图便于观察,那种统计图可以全面地展示内容,并通过播放生活中运用统计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实例,便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 杰.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16.

[2] 金光一,韩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6:46-48.

第5篇

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只有数学贴近了小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但这些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生活,就能为小学生学好数学提供兴趣依据。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桔子的情境:奶妈拿出10个桔子,要小明分给自己和妹妹吃,小明会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都会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主动创设生活情境,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无法真实展现,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却已经经历,数学教师可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教学方法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使用游戏教学,因为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使数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小木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小木棒。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减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会表现得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小学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数学教学才会富有生气,小学生才会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使学生成长为社会实用型的人才。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车轮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不断地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创建生活化课堂,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结合了生活实际,体现了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教师也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一个个抽象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其与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生活画面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21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从小明一天的作息表出发,配上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学会计时的方法。

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采用例题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虽然讲得非常详细,但是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了解生活中百分数的表现形式、表现意义等等,在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百分数之后再来认识数学中的百分数,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写数学日记。例如,收集如何测量各种数据之后记录与数学相关的日常生活等等。

三、引导参与生活实践

数学的学习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竞赛实践类活动,模拟购物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再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测量和计算住房面积,计算装修墙面所需的土料金额等,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39-01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在象牙塔里玩数字游戏,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钻研数字,学好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是对小学数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笼统的理论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空洞抽象的数字、概念和公式,它来源于生活,并且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用眼观察熟悉事物的能力。

一 在生活中精选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熟悉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爷爷高些,还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桌的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 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一学习,培养学习爱好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 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思想到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子、自己要买文具、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了。把数学教学和实实在在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爱好。

三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生活背景设计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自然就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爱好。如教学“分类”时,让学生4-6人一组,围成扇形坐好,并在中间随意堆放许多书、本、学具、文具等物品,让学生感受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激发学生要整理自己教室的欲望,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有的数学问题无法实物再现,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学“比较轻重”时,可将课本中的动画换成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是玩跷跷板的记实录象情境,借助这样的场境,不但能激发学习爱好,还能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把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教学“一本故事书,小平看了75页,还剩 35页。求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经过逆向思维用加法来解答。这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独立分析,组织交流,师在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师手拿一本书,边念题边做一页一页阅读的动作,旁白说“看了75页”后,再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35页”,“怎样才能找到这本书有多少页呀”。待学生都明白表示的意思后,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合并,成了整本书。这一点拨,将学生生活画面再现,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好这一问题。

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自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新课标》指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感触生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探讨。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尤为重要。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二、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生活中探讨数学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渴求,孩子们多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发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上装饰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的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和有趣。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根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在的原型,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以研究发展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注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