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农村互联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互联网+”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重塑了农业产业形态,成为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1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甘肃陇南在电商扶贫工作上起步早、发展快、效果明显,成功发展出了“成县模式”,为全国电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截至2015年底,全市开办网店8674家,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4.25亿元,带动5.4万人就业。农村电商的发展投资起点低、经济效益显著,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能极大的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化劣势为优势,正成为陇南广大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电商迫切需要金融方面的支持,但因其在发展初期实力弱小,组织程度低、合作基础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等原因,往往在融资市场上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与快速发展的农村互联网经济相比,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不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种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重抵押,轻信用,而农村网商很难拿出足够的资产作抵押,这导致在传统经营思维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网商支持愿意低,农村网商获得信贷支持难。
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成本高。面对申请贷款的众多小微网商,农村网商以网络为主要经营渠道,银行难以方便且低廉地获得足以甄别其信用的信息。
三是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网商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是国家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没有用足用活,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村网商都未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新兴的农村电子商务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金融机构、尤其是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应该敏锐地抓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业务结构和模式,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点业务板块发展。
三、对策建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体性框架设计,综合施策,因势利导。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O管部门协调银行机构,在内部成立电商事业部,专事与电商有关的金融业务,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商业务专业化和规范化。
在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地设立支持电商的专业分支机构,在授信管理、政策激励、资金调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力求为电商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各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村电商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差异化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借助第三方平台、物流公司、电商园区管理平台等大数据优势,推出类似电商创业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门信贷产品,以个性化的产品契合各类农村电商“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第二,借助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电商园区等大数据优势,弥补征信系统和银行信贷系统的电商交易信息不足,为银行的产品设计、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政策,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真正惠及农村电商。
国家对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供应链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等。对积极争取对开展电商信贷业务的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和利率优惠,协调推广村级助农取款服务点和自助服务银行,在农村推广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优化农村电商支付环境。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简化手续,使农村电商能便利地得到创业担保贷款的资金支持和财政贴息优惠。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规模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阻碍。
第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供给不足、农民实际有效需求不足与难以满足并存的问题。供给不足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实力较弱。二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普及度低。三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较脆弱,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良莠不齐。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侧来看,一方面,随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及村镇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逐渐上升,但目前针对“三农”的理财产品缺乏,针对“三农”的贷款发放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意识、习惯以及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的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难以信任,拒绝接受互联网金融。
第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条件相对缺乏。首先,互联网金融直接依托互联网技术及设备,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终端设备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低普及率。其次,农村地区的大数据残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客户、实现精准经营。再者,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缺失,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较薄弱,其贷款需求难以满足。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致力于农村网络金融理论研究、产品研究的研究人员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
在农村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进程中,专门针对“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而一般性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农村地区获得快速发展。专门针对“三农”的主要的市场主体包括: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涉农电商平台,涉农网络金融借贷平台、涉农网络保险公司等。与此同时,并非专门针对“三农”的一般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起了关键性作用。
(一)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动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传统的农业龙头企业综合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凭借其客户与资源的积累,建立起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如中国农业巨头新希望推出的希望金融,致力于为集团的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金融配套服务。希望金融通过与厦门银行合作,为农户、经销商等提供支付、借贷、保险、理财等服务。
(二)电商平台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
主要代表电商为阿里巴巴、京东。2014年,阿里巴巴开启农村互联网金融试点工作,通过在农村设立站点与服务中心、开展网络代购等业务,试图培养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习惯。2016年,蚂蚁金服专门建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将为“三农”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为“三农”提供服务
一些专注“三农”领域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不断出现,致力于为农业领域提供借贷服务。目前,为“三农”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监管的逐步完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正面临严峻的淘汰与竞争机制。
(四)互联网保险机构推出针对“三农”的保险产品
农业互联网保险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为“三农”提供多样化、场景化的创新性产品。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整合国家农业大数据开发中心、农业信息化基地等,为农业互联网保险创造更优质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三农+保险”上来。中国第一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安信保险,由传统线下保险公司转变为互联网保险,其服务范围由上海扩展至全国。随着越来越多农业互联网保险机构的上线,“三农”将得到更多保障,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发展。
(五)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提供新型支付服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新型支付服务的覆盖率。商业银行联合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点+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点”模式的试点工作,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实现了新农保、新农合、电视费、固话费、手机费缴费等便民服务的覆盖。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受网络消费,从而加入电子支付的队伍。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鼓励农村居民购买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进一步扩张互联网金融空间界限做铺垫政府与商业银行要共同努力,使金融深入基层,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系统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及实际状况,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互联网场景式服务。同时要培养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主动深入农村群众,借金融与互联网工具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难题。
(三)完善农村征信系统
要通过建立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中心、地方性征信系统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补充的农户信用体系,来推动农村信用借贷的发展,使缺乏抵押品的农户可以享受消费贷款、生产贷款等。此外,也要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对违约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
(四)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教育
当前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水平、对电子产品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及偏远城镇地区的宣传力度,开展一系列优惠、教育活动等,使互联网金融逐步渗透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关键词:熵权法;“互联网+”农业;权重;灰色关联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宋富胜,赵邦宏.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一、"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互?网+”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讲已不陌生。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近年来,农村用户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成功转型成为“新农民”。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民对于新兴技术的认知,也提升了部分农民的素质。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购买更加方便的农业载具。在提升自我认识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使农民的工作方式不再繁重化和单一化,从而利用互联网真正的可以实现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经验共享。“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跟不上时展的农民,也只能被动的望洋兴叹,这样的农民会被时代所逐渐淘汰。因此,只有让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展现真正对农民有价值的作用,他们才肯买账。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业发展走向机械化、现代化、智慧化的重要任务。职业农民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自己的本领,反哺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与经营中。空巢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难题。例如:农业电商助力经济腾飞。近年来,电商企业进军农业科技领域的例子十分常见:从产品O2O延伸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服务,找到创新盈利模式;与政府和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其服务不仅包括产品供销,还包括金融产品、农资交易、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追溯等平台的搭建。这样一来,“互联网+”才算真正的走进农村,帮助农民。而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兴模式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从而用简单、快速、有效的线上模式,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供应渠道、农村电商、土地电商等领域在近几年也均有巨头出手和创业者入围。互联网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农产品流通,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向产中、产前等领域扩展。因此,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特别是在猪肉、粮食、大豆类经济作物、农机装备、仓储物流、农机金融等领域会产生更加优秀的农业互联网企业。
二、"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现出创业主体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明显特征。但创业项目同质化、科技创新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融资难、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因此,未来农业领域发展机会,可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势必成为主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机智能化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经过落后到追赶的演进,如今正向创新迈进。在农业发展的新时代下,将呈现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全新现代化农业形态。农机行业发展要突破“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双重挤压,必须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缩小与国外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既是农机人的历史机遇,也是农机人的历史挑战。在呈现科研领域农机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谈互联网+、智能化、电商平台、农机新能源、农业新技术、金融助力等新型而广义的农机化概念,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出谋划策。农业硬件装备的需求增加,也将带动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升级及衍生服务的创新,例如无人驾驶农机、自动化设备、植保无人机、农机贷款等。
2.“互联网+”大背景下,农业化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随之农业创新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应运而生,它囊括了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农业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市场需求加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又将进一步拉动农业气象、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但是从实质来讲,我国“智能化”的农业市场并不乐观,不少人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从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方面对农民的补贴有限,而且只对部分机型补贴,这就形成了新产品在研究和推广上的成本很高,产品的成本增高,相应的售价也会增高,这样一来,不少农民也只是对“互联网+”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已,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就又会决定重新“吃老本”。其实只要国家适当改变策略,农民还是很乐意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兴模式的。例如:适当放宽政策,加大优惠力度,让农民从慢慢接触互联网电商开始做起,一点一点的派遣专人指导与讲解“互联网+”模式的良好运营与发展。而且还应改变农民对“互联网+”的偏执看法。利用互联网将原本各自为政的每户农民团结起来,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生态链,让每个人可以在这个圈里分享经验和优秀的技术,使农民更快速地掌握新技术的要点,从而带动农民谋求“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全面走向致富的道路。
3.电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将主导未来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升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线上做营销和销售,与传统零售一样,有各式各样的销售渠道,从近几年大的发展方向平台店铺模式到微商再到社群电商,品牌都在逐步亲近消费者,用内容和信任获取更高的转化和复购,社群电商将是大品牌如何实现规模化销售的挑战。电商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另一道大门,如今模式虽已成熟,但缺乏创新动力,如何打通供应链通道,或能更快的撬动农村市场成为一个困扰农民的大难题。
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才是重点。当务之急,农民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条相对完整的供货-出货体系。例如:可以模仿奇安软件的模式来完善自己的电商渠道,从而快速有效的掌握一手信息。利用多渠道的信息更能让农民掌握有价值的供货和出货渠道,从而使原本无力的市场加入创新元素,让市场不再只具备雏形。同时市场一体化后,营销模式将变得不再单一,从而真正有效的实现农业新需求和供给侧的有效衔接。使“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相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根据赵昌文、朱鸿鸣[1]的定义,我国金融体系具有攫取性强、市场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更加突出:农村存款量很大,但都流入了城市;农村贷款主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性手段推动,贷款主体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的动力。这个问题延绵多年,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看似无解,现在引入互联网金融,有望进行突破。
一、农村金融发展限制因素
对农村金融的限制因素,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说。一是从农户角度来说,农户财富水平较低,形成了有限责任风险[2],即银行清楚地知道农户最大还款能力就是他的所有财富,而低财富水平就决定了农户可获得贷款量少,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增加财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二是从市场信息角度来说,如果信息完全,那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只要预期现金流折现值为正,就会有金融资源补上资金缺口,但现实中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严重的,而且是双向的,农民不了解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不了解农业,难以对现金流作出准确评估,限制了贷款投放。三是从政策角度来说,中央的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支持“三农”、保障金融安全等多项,但中央并不直接控制金融机构,政策往往会遭遇选择性执行[3],政策目标相对模糊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就比目标明确的“金融机构全覆盖”容易完成。四是从风险防控来说,既因为耕地处置难、估值低而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品[4],也缺少保障能力强、覆盖种类充足的保险产品,导致农业产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之道
吴晓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跨界金融业务[5]。
(一)特点
互联网有两个特点:固定成本高,但边际成本低;网络外部性显著,即参与者获得的效用与网络规模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由这两个特点,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创新:一是拓展信用理论的边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财务指标来判断借款人资质,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实际交易行为来评估,实现了信用评价从静态往动态的发展。二是拓宽金融交易的边界。互联网金融聚集大量小而散的资金,这些资金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进行投资,但通过P2P、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实现,金融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得到扩大。三是金融服务连续性显著增强。服务时间上,可以24小时受理业务;资金规模上,一般不设准入门槛,1元起投;服务范围上,理论上通过网络可以覆盖到任何地域。吴晓求[6]认为,互联网的进入将推动金融体系的“二次脱媒”,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解决金融服务的结构性匹配问题,让金融服务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更灵活、快捷,覆盖更广泛人群。
(二)应用于农村金融的可行性
从宏观层面看,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有两个条件[7],一是金融抑制,二是一定规模的体量和一定速度的增长。这两个条件在我国“三农”领域一直存在: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但由于政策并不能强制规定金融机构的行为或政策本身的不科学,往往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结构的失衡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国农业总产值全球领先,并且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从微观层面看,互联网金融应用有三大动力[8],一是技术驱动下优化风险控制机制和业务流程,二是人本取向下提升用户体验,三是监管缺位下享受监管套利。对于“三农”而言,人本取向下的用户体验改善是最重要的,这也是长久以来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最大痛点,互联网金融通过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工具,让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现有模式
目前,互联网金融切入农村市场,主要有四种方式:满足农户生产与生活需求的消费金融,专注于小额信贷的P2P,由互联网巨头、龙头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以及众筹模式。
(一)消费金融
在农村市场,消费金融一直是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深度介入的领域,但是需求又十分巨大,互联网金融一进入就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是用以满足农村夫妻店周转需要的信用贷款,支持农户购买生产经营资料和设备的融资,还是帮助农民工提升消费水准的产品,都是此前农民很难享受到的服务。可以说,消费金融广泛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效提升了农户的获得感。
(二)P2P
服务农村的P2P主要由产业龙头和大型国企控股、参股设立。P2P既满足了农户资金需求,又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投资需求,受到广泛欢迎,发展速度很快。P2P可以有效借助龙头企业资源,在其供货商、客户群中挑选优质贷款对象,降低贷款损失风险,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通过灵活的贷款期限设计,降低借款者融资成本,并可以让投资者享受到较为满意的回报。
(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产业龙头和互联网巨头,致力于打造产业的闭环。一个较为常见的模式是龙头企业上游种养殖户以龙头企业订单向互联网金融公司申请融资,同时购买信用保证保险。授信通过后,互联网金融公司定向支付给其相关的农资农具平台,确保贷款不被挪用。种养殖户利用相关平台提供的产品进行生产,产成品由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和加工,最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销售所得优先偿还贷款。可以说,互联网金融通过供应链等手段,形成了一个农户、龙头企业、农资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的闭环,有100万个农户加入,就是100万个小闭环,进而形成一个大的闭环。这种模式既重视农户个人信用,又以龙头企业本身强大的信用能力作基础,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四)众筹
农业众筹也是目前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这最先见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我国自2014年开始逐渐出现专门从事农业众筹的网站[9],淘宝、京东等也开设了农业众筹平台。基本模式是发起人在平台上项目,出资人给予资金支持,项目成功后发起人按约定给予出资人回报。众筹可以有效聚集人气,为出资人和发起人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契合互联网金融的人本取向优势,同时可追溯的机制也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四、应注意的问题
在“三农”这个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薄弱地带,互联网金融很好地起到了补充完善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包打天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保持警惕,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一是单纯依赖交易数据形成信用评价的风险。交易形成的动态大数据体系具有很高的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大数据的普遍问题,即信息价值密度低。侯本旗指出[8],现有互联网数据模型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检验,没有可靠的PD、LGD参数来测算风险成本,可以作为客户筛选和反欺诈的有效工具,但还不能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同时,由于大数据存在的软信息丧失、虚假信息的难以避免、竞争约束、隐私保护等问题[10],对大数据的迷信将带来严重的信用评价失真。二是交易边界拓展带来的风险。农户的金融知识、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比较欠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农户数量增长较快,风险积聚也较快。投资者对农业不了解,投资决策基本基于平台信用,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一旦发生风险,将形成较大的负外部性。同时,互联网金融为扩张规模、获得投资,有鼓励主体过度负债的倾向,或向偿债能力弱的主体提供融资,积累金融风险,造成资源错配。三是相对价格优势难以形成的风险。在城市,互联网金融较少铺设网点,但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模式还是村里布点或找合伙人进行地推,其成本相当高。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和城市的逻辑还是不一样,城市可以通过微信推送、网络广告起到充分的宣传效果,在农村还是必须要依托网点和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当然这些网点并不是单纯的金融网点,往往还兼具销售、物流、仓储职能,也是建立与农户感情纽带的桥梁。合伙人更涉及委托成本的问题,并带来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隐性成本。这就导致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难以形成对传统金融的相对价格优势。特别是目前农行、邮储均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力态势明显,它们本身充足的网点、资金和人员相对互联网金融是巨大的优势,启动慢但后劲足。
五、方向
张晓朴、朱太辉[11]提出,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存在倒U型的“阈值效应”,一定范围内的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超过一定范围可能会妨碍经济增长,因此金融发展应以实体经济为锚。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和结构性失衡,互联网金融的进入将带来资金、技术和理念,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着眼于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农村改革和稳定粮食生产等领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农业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既是破解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产基础、引导动力和发展空间都已具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需要农业行业部门的努力,也亟须充足的金融支持,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下一步,互联网金融应该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用支持农业产业升级的理念去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比如生猪、玉米、橡胶、糖料等重要产业,不缺产能,缺的是资本整合、产业升级的力量。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需要将视野拓宽到产业链外延性扩张领域,即支持农业产业兼并收购,改善农业直接融资能力偏弱的情况。当然,这一步可以说是“惊险一跃”,因为这与互联网金融偏好短、平、快的习惯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物流仓储流程。一个产业,是由上下游以及中间的连接机制组成。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望打破传统农业流通模式,为生产者找到运输距离最合适的加工者,为加工者找到最合适的供货商,全面优化运输半径。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成熟状态将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产业升级思维,把产业链上纵向和横向的人和物连在一起,通过产业链内生的风险对冲机制来降低风险,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昌文,朱鸿鸣.从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平新乔,张海洋,郝朝艳,梁爽.农民金融约束的形成原因探究[J].经济学动态,2012(4):10-14.
[3]董玄,周立,刘婧玥.金融支农政策的选择性制定与选择性执行———兼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18-30.
[4]程百川.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重庆经验[J].海南金融,2016(5):67-71.
[5]吴晓灵.从互联网金融看新金融的发展空间[J].清华金融评论,2014(9):97-101.
[6]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7]周应恒,巩世广.互联网金融的后发优势:国际经验与引申[J].改革,2016(2):56-68.
[8]侯本旗.新金融别踩坑[EB/OL].
[9]张雅,孙晓辉.农业众筹的起源、特点与未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6-105.
[10]何自云.大数据再“大”也不够[J].中国金融,2017(2).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8
0 引言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将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生产者以及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面要素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总体来说,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和其他建设成熟的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以济南市万德镇和潍坊市寿光市为例,通过研究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异同,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及经验,找到适合两地发展的有利途径,最终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国广大农村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万德镇位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与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间,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历史上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作为传统农作物,同时也开拓了茶叶、核桃、板栗、小米的种植。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全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于齐长城、泰山玉等旅游焦点的存在,镇政府大力扶持都市观光农业、种植大棚菜、大棚果的发展。
目前万德镇响应全国号召,在济南搞起第一个“互联网+”示范村。概括起来万德镇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环节”;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万德镇的电商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该模式是由万德镇主要负责人深层次考虑结合当地特点确定的,以党支部引领发展,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电商平台为主要经营方式。和以往村民单打独斗做电商卖产品不同,以村党支部来引领,党员做示范,能起到督导作用,以合作社做经营主体能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的增强宣传效应,特别是万德镇合作社统一使用“山水万德”品牌,使得各个合作社不仅要考虑个人利益,更要诚信经营,维护公共品牌。
综合上述介绍,万德镇依托其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生态万德”品牌,在“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通过对“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探索创新,不断充实该镇电商内涵,但由于各方面因素,总体“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还是很低。
2 潍坊市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寿光市位于山东潍坊市,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自2000年开始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目前寿光市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生产环节”;第三,强化物流业的发展。
生产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在寿光是最为出色的,主要模式为“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从种苗到成品,大棚里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等参数,都会被信息盒子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给后方的智能平台,智能平台又将数据处理控制灌溉系统、卷帘系统等,全部实现自动化。这样的物联网农田,目前寿光市已经发展了1万多亩。在流通领域,电商网络也在覆盖寿光的农业产业链。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店三个月就新建了40多个村庄终端店。寿光市还设立了一千万元的电商发展基金,建设电商孵化器,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以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
农产品销售和电子商务的有效融合,不仅让寿光开启了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时代,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寿光模板”。
3 济南市万德镇与潍坊市寿光市两地“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模式对比分析
3.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3.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互联网+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万德镇南依泰山,东依灵岩寺,北有齐长城,京福高速高平路、京沪铁路、104国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万德镇发展电子商务农业提供了基本的优越条件。
3.1.2 丰富的资源
(1)旅游资源――灵岩寺、齐长城。灵岩寺为天下“四大名刹”之一;万德北有齐长城,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自然资源――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褐土,适合茶叶、果树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泰山玉产量丰富,价值较高。
3.1.3 “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的开拓
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独创模式,实现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营、电商平台服务,整合全镇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规范经营管理,打造统一的“山水万德”品牌。
3.2 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目前,寿光市正由“蔬菜种植销售中心”迈向“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从之前电子拍卖,到如今的蔬菜调度呼叫中心、蔬菜“宅配送”网上交易,这些探索既销售了产品,宣传了品牌,还推动了蔬菜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了电子商务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下一步寿光要发挥蔬菜之乡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索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不仅要成为农产品种植、集散销售中心,更要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
此外,寿光市政府出资建立寿光市电商服务中心,打造集电商群、外包服务、营销推广、仓储物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也为寿光市的“互联网+农业”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从济南万德镇和潍坊寿光市看“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山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互联网+”浪潮中已开始摸索前进。长清区万德镇制定了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发展路线,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村特色旅游;在潍坊市寿光市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政企合作,农村淘宝如火如荼。
如图1,从增长趋势来看,水产肉类、蔬果、熟食在2012年之后保持了最快增长率,同比增长达19458%。随着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并接受在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但生鲜农产品有其质量、季节性等特点,因此它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产销一体化,2007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就提出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意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已经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这样不仅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且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
3.4 万德镇和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寿光市和万德镇在“互联网+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互联网+农业”起步迅猛但存在诸多问题。
(1)“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普及和规模的扩大缺乏人才和宣传。
观念落后、政策和人才缺乏制约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万德镇的农业电子商务只有三处示范园试点,电商网店尚未全面普及推广,寿光方面的电商孵化中心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相当缺乏,如何推广、引进高技术农业人才考验着行业智慧。
(2)农产品存在质量、季节性等难题。
很多顾客不愿意网购农产品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品质难以保证,因为生产过程不可见,而且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季节性,消费流并不稳定。寿光市因为有先进的大棚技术,解决了部分季节性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农产品都可以进大棚。因此互联网销售季节性农产品,就意味着需要冷藏等先进技术的保障。
(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
去中间化使多数传统渠道销售者表现出自己的担忧,被淘汰的命运显而易见,但由于知识水平限制转行存在困难,这也使大多数传统商户拒绝和政府合作发展。
(4)此外还存在物流成本高,冷链不完善,技术难攻关,互联网+农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的结合不完善等其他诸多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问题是实现“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在互联网、农业技术等方面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 对策建议
针对课题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给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与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强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良好的宣传让农民熟悉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是首要“课题”,此外,优化就业条件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样重要。
第二,政企合作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内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农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不足30%。因此政府带头、企业深化服务项目是保证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保障。
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中国物流业仍然是经济的一个短板。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明显欠缺,引进冷链物流技术是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政府支持有关农业企业直接入驻农地,完成产品简单或深加工,依靠网络销售直接运上消费者餐桌,才能真正做到让利于农。
第五,建设良好的信贷环境,从资金上支持技术,从技术上发展农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农具,都需要有良好的信贷保障,给与农业相关人员低息贷款发展技术等等,提高农民发展激情。
只有从网络基建、物流体系、信贷体系、农民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多管齐下,市场才有真正激活并快速流转的可能。
5 结语
从寿光和万德两地的发展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可以深化产业链,降低成本,开拓发展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与技术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新技术、新理念,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钱卿.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若干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2,(7):17-19.
[2]徐刚,王巍,石宇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3):51-52.
[3]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5):63-65.
[4]胡.农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互联网天地,2015,5(5):41-46.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渐增强,其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量,为许多产业带来了动力和希望。面对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走入田间,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力量。
一、三农地区在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缺少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信息流动过慢,人口分散,思想教育无法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取款是应用最多的一项金融业务,大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的各项业务缺少了解,对互联网金融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农村居民对网上银行没有任何了解,这种情况在我国西部地区较为普遍。不仅如此,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相对薄弱,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都相对滞后。在农村地区,农民缺少信用意识,导致农村金融的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而且,大部分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农民缺少保险和抵押意识,导致农业贷款存在较大的风险,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三农地区金融服务的基础薄弱
目前,在我国三农地区,大部分金融服务还保持着原有的运营模式,农村缺少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信贷产品与农村金融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导致农村出现取款、借款双重困难的现象。没有统一的三农资信数据库,大部分农村居民依旧在使用存折存款,没有办理银行卡的意识也缺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了解,互联网在三农地区覆盖薄弱,致使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缺少了解。
二、互联网金融对三农地区金融的影响
(一)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条件
网联网金融将电子网络作为基本载体,在这种金融形势之下,它改善了传统金融交易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点,使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条件,改变了原有的农村金融交易模式。首先,互联网金融有效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为金融服务提升了效率、拓宽了途径,进而使金融资源能够流入农村市场。其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农村的融资模式,物联网的资源配置中介化功能使农业融资更加简单快捷,改变了农村融资市场中农村金融机构所占据的主体地位,使农村金融的市场更加广阔。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效率,进而满足了农民的融资需求,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加大了“互联网+信用三农”的建设,并且在广中筛选了四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了服务项目的试运行,组织了三农金融服务考察团,赶赴云浮、清远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到田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了解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相关知识,通过调查,广州e贷将彩胜有机稻种植合作社作为首个公益众筹对象,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贷款服务,解决了其资金周转的难题。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建设能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条件,进而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问题得到缓解,带动我国农业发展。
(二)为农村信贷配给提供了方法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信贷配置出现问题,这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运用有效的降低了农村金融的信息成本,使信息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受到经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信息的筛选跨越了巨大的地区范围,消耗了诸多时间与资金成本,进而使金融交易的整体成本出现上升情况。而运用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获取信息,通过信息资源库,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使数据更加标准规范,加强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此外,互联网金融将大数据作为运作基础,其扩大了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发展农村信息库,推动了农村信贷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三农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体系之中,规范了三农的市场行为,也为三农信贷提供了更丰富、更规范、更具体的信息内容。减少了因为经营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情况出现的机率,增加了三农接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的机会,缓解了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降低了农村金融成本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信贷服务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信贷的风险高、收益低。在农村地区,增设物理网点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成本,获得的收益与投入的成本不相匹配。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信息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受到挤压,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定价无法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而导致一部分需求主被排除在金融信贷市场外部。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库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对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精确的掌握客户需求,提升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成本费用,进而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例如,P2P信贷模式等,其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融资在市场竞争中所需的平均成本。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为农业生产的资金周转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