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

校园道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道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道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等文化系统的影响下,在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由校园人创造的能充分体现时代先进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活动,它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体现着校园师生的精神追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必须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教育影响的规律性,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拓展素质,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构成了学生生存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它是一种养成教育、一种无形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益的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

1.注重思想性,弘扬主旋律,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做“三个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者。如参观纪念馆、参加学校纪念“一二·九”大合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民工子弟小学捐款捐物、进行大学生义务支教、完善少先队建设、给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并得到上级组织表彰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2.紧跟时代脉搏,提高活动品位,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及创业计划大赛校内选拔赛、科技创新活动,家具设计大赛、室内手绘效果图大赛、地板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都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热情,既有利地配合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又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抓住有利契机,服务学校大局,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为学校中心工作作出贡献。如院标、院徽征集大赛、校庆大型文艺晚会等为学校百年庆典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精彩的大型歌舞展示了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策略探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陶冶、熏陶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进步和成才。全校师生员工都要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又是校园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但要继承以往校园文化的精髓,还要大力推动其向前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

1.紧跟时代脉搏,加强理论研讨。

校园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必然促使校园人发生变化,当现有的校园文化不能满足校园人的需求这个矛盾必将推动校园文化向前发展。为了正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理论研讨。通过研讨时代特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研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客观物质条件确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用强有力的理论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使校园文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勇于创新树立精品意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精品意识:第一,注重思想性,弘扬主旋律。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做“三个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者。第二,注重艺术性,活动品位高,要用高雅的艺术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第三,注重学术性,科技含量大,大力提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与第一课堂内容相关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校园文化的群众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全校同学都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从中受益的权利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群众性。要明确两点:第一,校园文化不是精英文化,少数精英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是校园文化的真正目的所在;第二,校园文化也不是贵族文化,全体同学都有权利参与,全员受益才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发展势头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注重活跃基层,要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都有机会成为活动的主角。

4.占领好网络阵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要求各级团学组织必须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做到工作上网、先进上网、典型上网、活动上网,组织开展网上演讲、网上征文、网上讨论、网上讲座等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网上德育系统,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团学组织风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展示团学组织风采的阵地和窗口。打造好德育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中永恒主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增强思想性和教育性,对重点活动要重点引导、重点关注和重点投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观念正确、举止行为规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5.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如是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及知名人士举办各类人文讲座,让学生从讲座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二是定期举办各种人文素质培训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达到文理渗透、情感交融、身心统一的境界,学会修身做人。一个没有学生社团的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会是一潭死水。学生社团活动撑起了学校文化活动的半边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社团以它鲜明的时代性、自立性、多样性,正越来越受到莘莘学子的青睐。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第3篇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一、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指医药院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的现象在医药院校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本文针对广东省5所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中间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受医药行业环境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医药行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责本来应该尽可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他们的病痛,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有些从业人员为了获取高额的回报,在药物的流通使用过程中不惜制假卖假、以次充好,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使原本就紧张医患关系更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在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本次的调查中显示,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在被问到职业道德形成主要受何种因素影响时选择受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占了接近50%,选择收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占44%,所以,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行业大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当但调查中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针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所进行的教育,教育效果如何?”时,感觉“效果一般”的占46.03%,效果很好的仅占3.03%,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

2、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的是从业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目前,许多医药院校还是缺乏最基本的医药职业道德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与一些公共课程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有超过70%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行业的针对性不强。由此看来,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专业、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在许多医药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

3、医药院校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在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许多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受调查的医药院校中,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占到51.26%,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这门课吸引不了他,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而接受调查的学生有44.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类课程的教师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内学生广泛接受,很好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的话,那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真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98%的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实际现实脱节,对学生起不到好的启示作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极大影响了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许多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存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科学的问题,这对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在本次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许多的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都不完善,例如许多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包含于其他课程,没有单独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缺乏基本的教学质量考核,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料非常少等等。

二、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1、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德育类课程,环境的影响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广播台等进行宣传;邀请有影响力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论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成功人士,让这些人的切身体会告之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展医药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等。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提供足够的保障,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地位,重视其科研成果。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上,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应当享有和专业课教师相同的待遇,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医药院校的发展中来。

3、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增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性。在对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育者不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医药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医药职业道德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第4篇

1.1中职学生道德水平提升难度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计算机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然而许多青少年却沉浸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采取一些非法的途径,例如抢劫、敲诈等方式来获得金钱。长期下来,学生道德观念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无疑增加了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上部分学生家庭与自身心理问题,导致整个中职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难度比较大。

1.2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猛,这给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也使得中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并且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状况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2新时期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做的调整与应对

2.1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效用性

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接受,并且深刻感悟,老师就需要认真挑选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效用性。第一,老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传授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做到明辨是非和善恶。第二,在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后,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让中职学生在懂得是非后,能够坚定立场,坚持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校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意志。第三,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言谈举止文明、着装简洁得体、时间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等。

2.2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趣性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轻实效,重形式”的现象,虽然开展和组织了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大多都是流于形式。为了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现状,务必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趣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典型榜样教学法,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了使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更加有趣和有效,老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等,这些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中职院校思想道德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保证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2.3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实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从而将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职院校教育者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中,积极地引导中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到社会基层去体验生活,具体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为社会依托,让学生有广泛的实践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等,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是社会调查报告,从而强化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4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实现更加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来说,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动员和开展各种校内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相关的院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志愿者组织,做好各种志愿者人员的招聘、管理和培训工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进行长期的合作,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在志愿者活动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了解社会的民情,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中职院校可以和街道、社区、福利院等民间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保证各种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2.5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相比于上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来说,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中职学校务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展一些文化科技活动、歌唱比赛、校运会等等,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形中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升。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 五年制高职 道德思想问题

医学类院校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却缺乏相应的文化功底,渴望自立却时常失去自制能力,行为养成习惯亟待强化。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在物质诱惑下学生极易滋生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工作、求职中处处以自身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凡事向钱看的观念在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中屡见不鲜。当前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一主体的特殊性。

一、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思想现状

当代学生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特点,如: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较为清晰的理想信念,比较关心国内及国际政治问题,而且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大部分学生勤奋好学,能够以一种拼搏的态度对待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传统的道德感基本认同,对于作弊、公德等一些基本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这说明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从主流上讲是正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学校的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学生由于受自身年龄及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社会环境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例如:很多学生对社会、对生活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人生缺乏正面、积极的认识,甚至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各类宗教的情况;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家长有对立情绪,叛逆意识强烈。很多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难以自拔,通过虚拟的世界,他们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对新思维、新视界的渴望。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思想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不良思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上的不平衡。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令人困惑不解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拉大,部分学生看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生社会地位高、薪酬待遇高,联想到以后在国内的工作就业问题,思想走入误区,就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导致个人生活失调,重则可能引发厌世和的人格倾向。

2.自我期望值过高。

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来决定的。自我期望高的学生,往往会将这种期望付诸实践,完善自身,但是当在自我期望与外界压力都高的情况下,焦虑程度是很高的。对自我的期望值越高,就越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如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在求职时首先关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而当这种期望比较难实现时,就容易出现悲观、焦虑等情绪。与男学生相比,女学生的反应尤其明显。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学生大多是“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没有或极少吃过苦,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自我意识较强,独立自理能力却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往往对以后的就业和婚姻等问题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所有医学类学生成长的必备课程。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规定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指出了敬业精神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自觉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从而使他们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求学阶段就树立起高度的抱负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对工作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医学类高职教育大多注重个人技术的发展,对政治、艺术、体育的参与度明显偏低。因此,学校要注意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积极广泛开展以思想研究、文化、科技、学术、社会实践等为基本内容的人文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净化学生心灵。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推进教风、学风互相促进,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不仅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而且要敢于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不正之风,教育学生运用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谴责和批判腐败现象。心理问题很容易引发思想的扭曲,消极、抑郁、厌世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轻则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重则可能出现暴力犯罪等。

4.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当教育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必须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地做工作,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工作才能有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探求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医学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精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庆,尤建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与改革路向[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第6篇

就技工院校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而言,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主流是良好、健康、活泼、向上的,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然而这一群体又是特殊的,表现为: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自信心不足、自制力欠缺等。这使得当前技工院校在开展学生道德教育时陷入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

1.1大多数技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升学考试失利,自信心不足技工院校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因社会、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使其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成绩优秀的行列,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加之升学考试的失利,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卑感与失落感,自信心缺失。因为缺乏自信心,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表现为内向,沉默不语,不喜欢与别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有的甚至表现为心理障碍。升学考试的失利在其心中产生较大的阴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宁愿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也不愿敞开心扉,融入大的世界中。

1.2部分技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职业定位不明,盲目无助技工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该地区的学生家庭成员大多数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收入水平较低,就业质量不理想,技工院校的学生家长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到处奔波,在子女的职业选择上关注度不足,认为只要将子女送到学校,教育便是教师的事情,认为教师应该帮子女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帮子女进行职业选择。大多数技工院校的教师是愿意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然而,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对子女从小到大的性格特点和喜好更加了解,也应该多关心子女,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当前大多数父母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子女职业定位不明确,在择业时大多表现得随意与盲目。

1.3沉迷网络世界

学习精力分散,自制力欠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活,甚至有学生在入学报到时问的第一句话便是:宿舍有无线网络(WIFI)吗?这个问题让新生的班主任哭笑不得。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节学生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而,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加之网络游戏运营商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游戏币”、“晋级”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技工院校学生的自制力不足,自然沉迷于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中,忽视了学习。

1.4学习方法欠妥

思维方式欠科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正确的引导与重视,导致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不合理,在学习中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学习事倍功半,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而因技工院校学生人数较多,专业教师往往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又因缺乏自信不敢与教师交流,遇到问题不敢向教师求助,导致恶性循环。

1.5基础教育时期欠重视

逆反心理萌生,思想道德缺失多数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因学习成绩不够突出,难以得到教师的重视,遭到冷落甚至歧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渐渐萌生了逆反心理,表现为漠视群体、漠视社会,判断是非能力下降,道德意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公平正义感缺失等。

1.6技工院校品德教育方法欠妥

步入“知性德育”误区当前,大多数技工院校的道德教育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阶段,教师教、学生学,教育的内容多为培养学生的对道德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即“知性德育”,对学生德育情况的评价,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2加强技工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出路

面对上述技工院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为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寻找出路:

2.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学会如何做人在当前的技工教育中,光靠“知性德育”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难以取得教育效果的,道德教育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外在的填鸭式教育,而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技工院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道德知识点与道德规范的熟记与掌握,更应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判断道德行为的对错,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对技工院校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是一种服务社会的手段,然而,技工院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立身之本,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容面对挑战。

2.2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完善道德教育工作机制首先,技工院校应该重视“全程育人”,制定技工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培养方案,细化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毕业每个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次,技工院校也应该重视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值得技工院校研究与深入探讨的问题。学校所有部门的成员都应该增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感,肩负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使命与任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工作,不应该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任务,其他专业课的教师,也应该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对实验室、车间的操作规程的讲解中,应该讲解专业在就业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在涉及社会问题上,应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与视角看待社会事件。同时,技工院校应该建立健全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与考核办法,在技工院校中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再次,注重提升技工院校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经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要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应该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创造施展能力的平台,稳定德育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德育教育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与奖励,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可考虑低职高聘。

2.3丰富道德教育形式

注重“教学做合一”,培养“知行合一”高技能人才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这一教育理念对于技工院校道德教育而言是适用的。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道德与知识的集合。应该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合到知识教育中,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实践。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学生开展实践、实操的过程中,应该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劳动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力等方面也得到必要的提升。此外,还应该重视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可指导学生参加社团,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居安思危,树立团队精神,锻炼综合能力,提升道德境界;重视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各类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充满理念,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2.4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创新

第7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灌输;伦理认证

近来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呼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笔者却想对道德教育的方法作点抽象的探讨。这并非不关心现实,恰恰相反,中国的道德现实最迫切需要的是从学理上的逻辑分析。因为逻辑不清,则问题必然不明。

一、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高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并且有积极参与改革的意识,有价值观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步扩大,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较好的导向作用。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他们既重精神,重成就,也注重现实的自我。竞争意识、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和发挥,他们渴求知识,成才目标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读书热”再度兴起。参与意识增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明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德育为首”的原则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尤其是实现的方式,即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德育内容单调、陈旧,与社会现实脱钩或错位;集体观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偏差,生活情趣的趋庸,在部分大学生中时有表现。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严重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危害。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应该只给学生讲道德理想,还是在讲道德理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尝试应对相对复杂的现实呢?

二、高等学校教育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有两种重要模式,一是道德灌输,二是伦理论证。这两种模式的优劣一直是各国教育家激烈争论的话题。灌输模式的突出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孩子没有认识能力,所以不必跟他们详细论证伦理原则,而应该向他们灌输各种美德。等他们到20来岁,懂得进行推理,原来灌输的美德就会成为他们分析伦理问题的良好基础。另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即伦理论证是一种充分说理的做法。由于多数判断都会因为反例的存在而不能成立,进行伦理论证就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同正面观点不相容的反例。教育者要证明自己的主张,就应该同时介绍不同观点,通过推理证误解除它们对自己主张的威胁;还应该鼓励被教育者说出不同意见,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析。如果教育者不能指出相反意见的破绽,就得承认自己主张的失误。这样,被教育者的尊严得到肯定,他们具有参与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者也因为表现出诚实、勇敢和思辨能力而赢得尊重。

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于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我国高等学校得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灌输为主。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普遍以开设课程教育的方式,如《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法》,通过课程考试由老师对学生实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灌输。甚至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也需要进行考核。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是从上至下的灌输,学生必须通过强记死背,考试过关获得道德教育合格的认可。这即使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为一体,很多学生视教育为德育的替代品,也使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皆为理想境界,是最高道德,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

至于伦理论证则是自然生长状态,以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自由开展的各种活动和讨论为主。学生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困惑与反思,展开讨论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讲座,由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把关联系,而这种模式又使得这些老师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把握活动标准,即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只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还是让学生尝试价值选择,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较能与社会兼容,不致与社会过早对立而被排异。

三、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发展走向

这个标准反映了我国现今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困惑与争论。一种观点坚持认为,高等教育之为高等教育,就在于它坚持道德的纯粹性,就在于用这种纯粹的道德来培养纯粹的人,高贵的人,培养精神贵族。必须以这样的精神贵族来引领社会,我们的社会才有净化之日,才有希望。如果不这样,那就不叫高等教育,就培养不出精神贵族,我们的社会就要断绝道德的活水源泉,就要永陷黑暗之中。从这种观点出发,现在的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力度不够,还需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纯洁他们的心灵,强化他们心中的道德概念。等他们走向社会,原来灌输的美德就会成为他们分析伦理问题的良好基础。

现实中我们对这种做法可以进行检验。道德灌输的前提是认为大学生没有认识能力,如果这个前提成立,结论必然是他们对灌输的内容不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应该实践教育者灌输的“诚实”的美德,坦率地向老师提出尖锐问题?要是他们提出问题,教育者马上就陷入两难境地:教育者一开口讲理论证,那就说明灌输和道德教育不相容。

让我们放过这个逻辑矛盾,假设教育者可以对大学生讲理论证。由于前提是大学生没有认识能力,后果自然是怎么论证他们也不明白。那么他们应不应该实践教育者灌输的“勇敢”的美德,执着地、不断地提出问题,以至进行争辩?要是情况如此,结果就是没完没了而又毫无成效的纠缠,道德教育无法继续。

逻辑上固然针尖麦芒,涉及个案更是各不相让。比如谈到红包现象,一般坚持认为对医生收红包不可一味指责,医生收红包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无疑是可耻的,是应该绝对禁止的。但医生收红包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因素,因此对医生收红包既要从原则的角度坚决反对,但对特定个案又要作具体分析。比如最近在报纸上看见的一个报道,某省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著名医学专家,就因为拒收红包和其他灰色收入而与同行对立,遭到排挤,被迫下岗而且四处求职无果,只好再次远离祖国。这位医生固然可敬,但不值得效法,因为如果效法他,结果往往是成为“烈士”。高等学校不能是“烈士”的摇篮,道德教育不能是教人做“烈士”的教育,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道德理想和道德激情,还要有生存智慧。比较道德代价也比较小的选择,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收红包,但随后把红包捐给希望工程,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最妥当。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以告诉学生收红包可耻为满足,还应该把拒收红包、拒绝的风险告诉学生;不能仅仅以教导学生道德高尚为满足,还应该把道德高尚的后果、道德高尚的代价告诉学生,把各种选择告诉学生,把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最坏的选择,绝对不能做的;再明白什么是次坏的选择。要学生一方面守住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又保留现实回旋空间。而这又是伦理论证的方式了。

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到底应该追求至纯至美,还是应该兼顾现实,高等学校到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公共话题。从受教育者一方来说,随着大学扩招,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多是常人。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常人教育,切实可循之途惟在培养常人。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