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影视文学的鉴赏

影视文学的鉴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影视文学的鉴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影视文学的鉴赏

第1篇

关键词: 英文歌曲赏析 教学方法 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的目标要求,因此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全面贯彻“关注学生情感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这种选修课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亲身感受英文歌曲的无穷魅力,在鉴赏与学唱歌曲的同时,不断激发兴趣、得到跨文化意识教育,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英文歌曲赏析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

歌曲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英文歌曲也不例外。通过欣赏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已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开设了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以介绍英文歌曲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学唱与赏析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英文歌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渴望感受美的事物。英文歌曲恰好以精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丰富的生活画面、自然界的美景和人间真情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他们的英语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2.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世界名曲必然词汇优美,韵律和节奏感强,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英文歌曲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英文歌词是由节奏群组成的。许多世界名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歌词的每一行韵脚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英文歌曲语言精练而优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反复吟唱有利于学生了解英文歌曲遣词造句的规则,提高其理解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在学唱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中,优美的词句不仅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还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该诗的含意。

(3)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文歌曲在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文歌曲可以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一件事、一份情或一个特定场景的描述,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

(二)英文歌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唤起美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和审美感是相互联系的。歌曲是美的化身,它用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道德观。

2.美的熏陶,孕育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强调硬性的道德要求往往效果不佳。对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教条化。借助英文歌曲来教育学生,对其思想情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英文歌曲中不仅有许多优美的抒情歌曲和叙事英文歌曲,还有很多励志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歌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如美国歌曲El Condor Pasa(山鹰)就是一首激人上进、自强不息的歌曲。歌中,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息抒发自己勇于拼搏、乐于进取,争当生活强者的意志。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从而塑造高尚品格。

二、英文歌曲赏析的课例分析

笔者以莱昂内尔·里奇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Say You,Say Me为例,探讨英文歌曲欣赏的教法。

Step 1:Warming up

(1)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assmates.

(2)Show a fraction of the film White Nights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设计意图:①以话题为主线切入本课主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②Say You,Say Me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White Nights《白夜逃亡》的插曲,以影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便概及歌曲的背景,为下面的歌曲赏析做好铺垫。

Step 2:Listening

(1)Appreciate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melody of the song Say You,Say Me.

(2)Ask the students top guess the meaning of awesome,masquerade,then let them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as a whole.

(3)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sth.about the writer.(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onel Richie)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遍歌曲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整体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简介,为其后分析歌词做好准备。

Step3:Analyzing

(1)Listen twice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words.

Note-taking

I had a dream,I had an awesome dream,

People in the park,

Playing game in the ?摇?摇 ?摇?摇①,

And what they ?摇?摇 ?摇?摇②,

Was a masquerade.

But from behind the walls of doubt,

A voice was ?摇?摇 ?摇?摇③ ou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听歌曲边记关键词的好习惯,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歌曲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

(2)Try to find the words hyme.

①me / be;②park / dark;③played / masquerade;④doubt / out;⑤do / two;⑥hand / understand;⑦way / say.

设计意图:了解英文歌词的压韵及其格式,体会这种韵律的感觉。

(3)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How many things does Lionel Richie write about in his song?

②What ab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m in groups of four,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views of points:

People in the parkPlaying games in the darkRelationship:the walls of doubt

Life’s lonesome highwayI’ll show youRelationship:Say it together,naturally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创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体会“Say you,say me”在此中的寓意,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4)Analyze the change of mood.

A Change of Mood

From what mood To what mood

doubt,lonesome,helpless friendly,understanding,helpful

设计意图:体会创作者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寓意。

(5)Try to rewrite the song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ontained.

设计意图:诠释歌曲的意义,揭示歌曲的主题。

Step4:Exten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famous song The Sound Of Silence(Lyrics Ommited.)that sung by Paul Simon,and then compare the song with Say You,Say Me.

设计意图:进一步用英文歌曲赏析方法分析这首歌曲,并比较这两首歌曲的意义与特色,同时分析创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难度相当大,因为诗歌中涉及了许多语言学和文体学知识,这些都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合适的英文歌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的魅力。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反思:

(一)高中学生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和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必须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歌曲,而且歌曲应以简短为宜。

(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侧重于对歌曲象征意义和寓意的阐释,不宜让高中学生翻译歌词并分析英语语言在歌曲运用中的特点。

(三)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师可以借鉴语文课诗歌赏析的一些方法,这样就容易找到欣赏英文歌曲的切入点。另外,文史知识对于英文歌曲赏析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歌曲赏析要结合歌曲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课堂应充分揭示英语语言的音韵美,因为英语诗歌的声韵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应轻易将英文歌词翻译成汉语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McKay,S.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 room[A].In Brumfit,C.L & Carter,R.A.(ed.),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何卓.世界金曲200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诗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中国人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诗词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在高考语文方面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民族归属感的、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

一、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形象,掺杂着诗人的主观思想。诗词的创作具有目的性,诗词通过意象向读者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人的主观思想是随性的,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在诗词的鉴赏中,把握意象能较好的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意象教学的开展

1.创设情境,感知意象的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客观事物异化后的艺术形象,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意象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在诗词中的作用。如时,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可通过多媒体为展示学生播放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者动画,配以古典音乐。“寒蝉”的鸣叫声,暮色之下的“长亭”迷蒙的“烟波”为学生营造一个凄冷、寂静的场景,让学生到诗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调动学生的感感,提高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清冷的美、大气磅礴的美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2.找意象,寻找意象之间的联系

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对意象进行重点表述尤为重要,同时对意象的理解也是学生考试答题的关键点。鉴赏诗词首先要找意象,意象多为名词且凝练、含义丰富。在一首诗或者词里,通常都会存在几个意象,但是意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学生找到意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如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黄昏”、“西风”、“黄花”都给人一种阴沉、忧愁的感觉,因为诗人的心境问题,诗人眼中看到的都是会勾起其忧愁的事物。从“薄雾”到诗人自比即将凋零的“黄花”,情感色彩渐浓,说明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日益加重。通过对意象之间联系的把握,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感知整首诗词的感情基调。

3.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意象归纳,点面结合

多数意象不是单一固定地表达一种意思,而是存在丰富的内涵,于学生较难把握。如“杨柳”多为惜别之意,但是“月亮”却有冷寂、高洁、美丽等多种意思。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归类,增强意象的积累。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可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意象知识进行理解,这是由到面到点。可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诗人的诗歌意象进行把握,这是由点到面。如李白的性格豪迈,其诗词的意象大多为积极向上、大气、不拘小节的形象;柳永多为细腻、感怀之作,其诗词意象大多为冷清、孤寂的形象。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

5.合作探究,提高对意象学习的兴趣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意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找意象、解析意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在讨论中扩展解题的思路,学到其他人有效的解题思路,扩展思维。意象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诗词里的人物,根据其理解的诗词意思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诗词讲述的故事。如柳永的“雨霖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进行联想并展示。通过分角色扮演展示诗词故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三、讨论

诗词鉴赏是对高中生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意象教学,提高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能力。在进行意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同时,进行意象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式寻找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意思。新课改下,意象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被赋予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将诗词文化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高尚华.论诗歌形象的鉴赏[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3]赵美欢.中学语文诗歌意象教学之我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第3篇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

第4篇

[关键词] 影视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学习兴趣 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影视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身心发育中的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地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语文的教学,只要教师敢于大胆尝试,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和审美理念,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高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能局限于只使用教材,应该突破传统课程教材的约束,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高中课堂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影视将绘画和戏剧,音乐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与语言融合为一个整体。影视中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逻辑性强,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这就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另外,一些影视作品表现一些宏伟的战争场面,一些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仅凭阅读作品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电影就可以提供直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从而引发学生认真学习原著作品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一些优秀电影把崇高的理想理念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把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把弘扬社会正气、艰苦创业的英雄模范任务的境界和风貌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和祖国、与民族同呼声、共命运的炽热感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欣赏影视剧时,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陶冶情操。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影视作品

课堂教学过程中,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在课堂开始时借助影视资料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最好。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上课的老师使用一段易中天品三国的视频作为导入,同学们看着他纵论天下,闲话三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这种白话式的幽默分析会让他们非常的激动、兴奋,如果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跟着老师一起翱翔于三国的世界,这节课无疑会是成功的。在课堂中穿插影视,能在具体的视觉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的《雷雨》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视频,在课堂上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欣赏,通过刺激视觉感官,让他们从感性上领会文本精神内涵,使学生们都切身领会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从更深层次理解蘩漪这一悲剧形象。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播放一段视频,可以达到余音缭绕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放一段公益广告《等梦想》,让学生体会有梦想就要而努力奋斗,而不要蹉跎岁月。这样的结尾既简洁又可以引起了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由此看来,只要影视片断引用得恰当,将其作为课堂的结尾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影视剧

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都会把人带入一个具体生活、梦幻般的、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愉悦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画面比较优美、情节比较感人、主题比较深刻、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音乐比较动听等。在看电影之前,教师先跟学生介绍作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要注意看什么,要思考什么,那么,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能有目的的观看,而不是粗浅的观看故事情节,通过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全身心的参与认知活动,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看完影视材料后,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后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加深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中既有新的思考和认识,又有新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开展品影会等,将观看的影视和原著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评析能力。无论是影视鉴赏,还是观看影片后的表达交流,都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去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不断地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素养。

总之,将影视资源适当的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郇 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0(10)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3]吴晴萍,论影视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7(4)

第5篇

一、创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外国文学作品相较于中国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特殊性,迥异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创作理念、源自其国家社会历史的题材等,使我国读者眼中的外国文学有一种无法避免的距离感。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依样画葫芦地照搬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以为电影人物配音的方式导入教学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都有很成功的影视改编作品,有些还被多次翻拍。在外国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播放无声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配音比赛,让学生以进入情节、体会角色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率地开展。2.组织学生根据个人理解排练舞台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学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剧进入故事、感受角色。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剧中人物个性饱满、立场鲜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以此使其更深入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能提升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应强调对比阅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仅是基本理论,其指导实践的范围和程度都很有限,教师需要关注他们课后的知识拓展和能力转化。外国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有一层隔膜,距离感很强。课堂教学只能起到科普的作用,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外国文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拉近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以熟悉领域带动陌生领域,找到外国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将两者并举,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1.对比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学生对于我国经典文学作品,普遍较外国文学作品更加熟悉,无论是阅读量还是了解程度都高于后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学作品,分析其差异,找出共通之处,在比较中提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美好团聚的结局,寄予了对天下有情人的真诚祝愿,歌颂了真挚而自由的爱情。外国文学中也有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爱情主题作品——《简•爱》,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又在作品中寄托了什么情怀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部文学作品,思考中外文学作品的思想异同。学生在对比鉴赏之后,就会领悟《简•爱》歌颂了精神独立、敢于争取、热爱生活的新型女性形象,同时认识到中外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达主旨各有千秋。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既深入解读了两部文学作品,又提升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文学教学由此延伸到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2.对比中外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外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人物形象。例如吝啬鬼形象,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颇具个性的案例。严监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经典吝啬鬼形象,他临死前还在因灯盏里有两根灯草太耗油而不安。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个无比贪婪的吝啬鬼——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者,贪婪自私,虽有万贯家财,却一毛不拔,终日想着盘剥、讹诈他人。俄国作家果戈理在作品《死魂灵》中塑造了另一个经典吝啬鬼——泼留希金,深刻地揭示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不妨通过中外文学作品中吝啬鬼形象的对比,向学生介绍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相同之处,总结和归纳中外文学家写作手段的相似之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深入的文本研讨,走进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作品富含的意蕴以及作者寄托的丰富思想情感。对比阅读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鉴赏潜力,拉近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找到中外文学的联系点,让学生触类旁通,激发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欲望。经过对比阅读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学习能力得以提升,鉴赏技巧得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得到全面发展。

三、增加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

第6篇

一、中专语文文学教育的现状

中专语文文学教育因中专教育培养应用型中等专业人才的性质和中专生自身的特点,其现状存在着明泉的不足。

中专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其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中等专业人才。受其性质的影响中专教育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偏重技能培训、专业实践和就业要求;忽视文化基础、综合素质、职后发展的倾向。这种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导致中专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也因此口见弱化。

初中毕业生一般是在上高中考大学没有希望时才选择中专学校。有着这样的选择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较,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别:(1)学习上:语文基础薄弱、文学知识所知甚少、文学修养普遍不高}(2)生活上:自我约束力差、思维方法不成热、容易冲动。

二、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

(一)转变观念,对文学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

要想加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需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文学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中专学校不能只重视技能培训,还需要将中专语文文学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考虑,要知道,语文文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其他的学科和技能。很多同学都没有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重视,他们以为随便学学就可以考好。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想法,从而让中专学生从主观上对语文文学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语文课中,多讲一些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合理规划教材,加重文学审美在教材中的比例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中专院校的语文教材的规划和管理。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对现今中专院校听用教材进行评析和整理,然后根据其结果对教材进行统一的编纂,并且做到教材与文选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文学鉴赏,提高文学素养。其次,国家在统一编纂教材的同时,鼓励院校开设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相关科目,供有此兴趣爱好的学生选修使用。第三,国家材的使用不是增加教学的局限性,在拥有材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与上一阶段语文教学的连接。

(三)开设文学选修课,建立中专文学教育的课

程体系。《中等语文学校教学大纲》 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必选和自选三个部分”,“自选部分是为培养学生兴趣及个性特长安排的有关内容, 体现教材内容的可选性和多样性”通过开设选修课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必修内容的不足, 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合理, 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审美观念。中专文学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有文学原理、唐诗宋词、外国文学名著选讲、影视文学、当代诗歌鉴赏、诗词欣赏、影视艺术欣赏、外国文学欣赏等等。当前最需要的是要开设“名著欣赏”和“影视欣赏”这两门选修课。因为文学名著往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广阔、更深刻、更具典型意义, 作为审美的客体, 它为审美的主体―――读者提供的审美价值更为巨大。让中专生多读文学名著, 对其增加文化底蕴, 从根本上提高素质大有裨益。而电影电视是大量普及的综合艺术, 知识五花八门, 形式直观生动, 它们能形象、生动地给人知识、智慧和经验, 陶冶人的情感, 这是单纯文学学习不能匹敌的。

(四)重点进行文学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文学语言的鉴赏水平

文学作品是使用语言文字对形象进行塑造、对丑恶进行批判,并传达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文学语言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他们对文学语文特点的认识,以此提高其鉴赏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学语言进行独立揣摩与品味,使其养成深入挖掘语言审美价值的习惯。

另外,文学语言中隐含着作品的深层内涵,而这些隐含的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这些隐含信息加以深层次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学会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

(五)建立客观的又学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注重过程;评价过程是客观的整体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首先,改变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其次,改变评价内容。语文考试应该重点考察中专生的背诵、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

(六)提高中专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第7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近些年来由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能够健全性格和塑造灵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情趣。此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良好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作品来了解作品当中情感的变化,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该文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1 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训练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每篇作品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要求就是读懂字、词、句。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文言文和白话文,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困难的词句,要把需要讲解的词句分析透彻,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读懂文章之后,朗读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朗读的同时可以把文学作品变得立体,感受作品中描述的意境,加深对作品的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朗读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语音要准确,语句要清晰,读出作品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意思,深层次理解作品,一步步训练学生的语感。

2 加强课堂中的文学鉴赏活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及人类的灵魂,文学鉴赏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读者对作品感受和品评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审美感知、语言风格以及作品意境来陶冶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感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文学作品中的知觉能力是能够迅速反应作品的结构、情感基调,是一种完整的心理组织过程,在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中,知觉中产生的情感特征取决于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性质和读者的心境。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鉴赏活动中,要把作品中的情与景和读者的心境结合起来,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景物烘托离别的情绪,离情别绪也感染了景物,从而起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指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能力,丰富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对相近事物之间的联想,从而正确理解作品的寓意。

3 积累文学知识

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深入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我们所说的理论知识,是一些基本常识,初中语文教材当中也增加了理论知识的部分。学生要掌握小说、传记、散文、戏剧以及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方法去解读,可以让学生阅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鉴赏》、杨义的《现当代小说鉴赏》、佘树森的《散文的艺术魅力》等等知识短文。要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的内涵,包括情结和主题等,还要了解文学发展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把教材上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制定一些训练计划,通过训练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学知识,并且运用到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作者表达对显示生活意见的产物,所以,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风貌,不同作者的作品也有不同的思想,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写出不同感情的文学作品,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知识以及历史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为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依据。

4 加强课外阅读

第8篇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影视翻译;译者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对影视翻译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立的标志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探讨非语言传播问题,提出了“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的媒体,人类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不涉及文化或者被文化改变。这包括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城市规划布局、交通系统统筹以及经济和政府部门运作。学界普遍认同跨文化(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是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跨文化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开展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跨文化传播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不是简单的纯语言形式之间的对等转换,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Susan Bassnett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影视翻译就是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所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打破了语言的隔膜和障碍,让本国受众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正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外文水平不高与期望接受大量优秀外国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国内受众由于外语能力欠缺,不借助于字幕翻译无法看懂国外的精彩影视作品,因此也就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母语超越了任何一种外语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因此好的译制作品不仅有助于观众准确理解原作,满足情感需求,还能使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获得新的思想资源。而要实现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既懂两种语言又熟知两种文化的影视译者架起这座桥梁。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是精通两种文化的交流使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和接收空间中完美再现,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对等。[2]他们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壁垒,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译者在影视翻译中担当着关键角色。

二、影视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分析

与所有翻译一样,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是影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作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对影视作品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及其内容了解透彻,才能准确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作的含义,使译作与原作内容尽量对等,这些是对影视翻译最起码的要求。翻译活动中要想生产出更好的译作精品,笔者认为,作为优秀的影视翻译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一)具有较强的影视鉴赏能力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和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化的精神活动。[3]影视翻译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还包含着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要做足功课,那就是要通过观看鉴赏影视作品或剧本来了解作品内容。但译者不同于普通的受众,他们是服务于受众的特殊受众群体,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4]影视的审美鉴赏包括对影视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影视艺术构成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看到的东西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5]事实上,影视鉴赏的目的不只在于欣赏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的认同和理解,而这种认同和理解是译者能否完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契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融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影视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在思维与表达方式上,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它的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词序或语义来表现;西方语言注重形合,其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某种文化深深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反映着该民族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和生活习俗。[7]而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影响着语言的传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受众而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不能准确理解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些原因,影视翻译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合理处置译作与原作间的关系。

(三)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组成部分,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都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影视翻译也需要译者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8]影视翻译工作者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准确感受原语文化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将其在目的语文化中展现出来并易为受众接受,使译作真正达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受众的最佳效果。

(四)具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影视作品看似有娱乐化的色彩,但是影视翻译依然要保持其严肃性,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对影视艺术和广大受众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任务和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胡译、乱译。影视翻译中译者要注重把握好使用语言的“度”,即翻译时既不能故作高雅,也不能哗众取宠,而要尊重事实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原作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得准确生动、恰如其分,与影视语言可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相吻合。

三、译者在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障碍,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人们欣赏影视资源和文化交流也会造成直接影响。影视翻译中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缩小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注重使中西文化在译作中相互交融达到翻译的对等和平衡,才能不断提高影视翻译质量和准确传达原作意义。为此,翻译工作者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与普通翻译不同,影视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传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原则。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要做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也要做合格的“把关人”。译者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摒弃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稔熟地把握中西文化和中西审美差异。我们要完成中国影视“走出去”、外国影视“引进来”的战略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依赖译者主体的才华和能力。影视译者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忠实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影视翻译要严格遵循忠实原作的原则,尽可能惟妙惟肖地反映源语文化和作品特征。译者要了解中西文化,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语言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让译作“活”起来。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事实上,文化背景和影视翻译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功用,那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符号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应坚持把文化背景寓于影视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使受众深切体会和准确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受众跨文化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三)通俗化原则

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众所周知,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9]影视作品受众的审美情趣既受到社会、阶层和民族等共同观念以及人类的普遍感情的深刻影响,又带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影视翻译工作者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就需要遵循通俗化原则。但是,通俗绝对不是低俗或者平庸,它是以一种目的语人群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释影视作品内在和外在的美,是以民族的语言展示民族特色,使“民族的”最终成为“世界的”。大众化的语言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语言张力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全球化语境中影视翻译工作者坚持通俗化原则,就是要以朴素的语言反映普通抑或深邃的思想,表达简单抑或复杂的情感。

(四)灵活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不再只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专属,文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举措。[10]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一样,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译者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优势互补、兼收并蓄、灵活处置,才能真正做到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借鉴和交融。影视翻译不能只一味追求语言等值转换,要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因此译者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交流层面的意义对等。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跨文化交流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影视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一些敏感性、隐私性、差异性的话题时,应该在尊重源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对待,进而推动不同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文化差距。

四、结 语

跨文化交流和实现文化全球化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桥梁作用。为了顺应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走向,通过影视作品成功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受众实际外语水平不足的因素,深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加容易地享受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领域的影视作品。影视翻译承担着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承载着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这必然对广大的影视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影视译者只有具备精湛的翻译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应有的专业资格,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eg,1991.

[2]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