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早产儿护理新进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治疗;早产儿;甲状腺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25-01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对新生儿的皮肤给予温和的刺激,以达到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由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常常发育不良,往往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尽早改善和治疗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促进早产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对84例早产儿进行了新生儿抚触治疗,旨在探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均84例。本组研究对象在新生儿期均未患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血常规、胸片在住院期间均正常。本组全部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均严密观察21 d。在治疗期间B组有4例由于出现了新生儿疾病而被剔除。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于实验前抽脐血、实验后1周内抽早产儿静脉血4 ml,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置于-20℃的冰箱备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统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T4试剂均购自美国Diasorin公司(生产批号20110204),TSH试剂购自天津市协和医药公司(生产批号20110418)。

1.2.2抚触方法:新生儿抚触前应确保所处的环境温暖舒适,并播放轻松的摇篮音乐,使婴儿处于安静轻松的状态,全身。手法:头面部:以双拇指从前额的中央推向两侧,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乳突部,两拇指从患儿的下额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背部:使患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从脊柱两侧内中央向两侧滑动;腹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的右下腹部经上腹部抚到左下腹部,即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新生儿抚触;胸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胸部的外下侧滑向对侧的外上方;四肢:双手抓住患儿的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挤捏,并搓揉大的肌肉群;手掌和足底:两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轻轻滑动,足底和手掌方法相似。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操作者采用油双手,每部位进行10次,一次用时约15分钟左右,3次/d,21 d为一疗程,均在婴儿进食1 h后进行,由受专门培训和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B组患儿不进行新生儿抚触治疗。

其他的治疗护理与A组相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了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A组患儿在进行新生儿抚触后的TSH、T3、T4与新生儿抚触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脐血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s

3 讨论

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自然疗法,研究发现新生儿抚触治疗对体重增加有益,且对患儿的觉醒、睡眠节律有更好的作用,也利于增长体重[2]。大量的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一般认为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患儿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接受新生儿抚触的患儿,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摄入奶量,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利于体重增加[3,4] 。新生儿抚触利于促进早产儿肾上腺皮质激素、5-羟色胺、B-内啡呔的分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通过对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达到促进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经新生儿抚触后其T3、T4明显升高,TSH明显降低,表明新生儿抚触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燕红.抚触对早产儿健康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92.

[2]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第2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210-03

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85例,均于2008年5月~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入选标准:(1)胎龄低于37周;(2)出生体重低于1500g且不低于1000g的单胎早产儿;(3)出生后入院时间不超过24h;(4)住院时间低于14d;(5)出院时好转或治愈;(6)研究对象病理资料完整。其中男50例,女35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设定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营养支持情况等内容的调查表,按照患儿是否为适于胎龄将其分为两组,适于胎龄(AGA)组40例,小于胎龄(SGA)组45例,按照患儿生长速率重新分为两组,生长速率较快组,38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及生长速率较慢组,47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住院期间每周体重生长速率

第1周体重生长速率为(6.8±1.2)g/(kg・d),第2周为(14.5±2.6)g/(kg・d),第3周为(13.8±2.3) g/(kg・d),第4周为(13.5±2.1)g/(kg・d),第5周为(14.6±2.5)g/(kg・d),第6周为(14.9±2.7)g/(kg・d)。

2.2 AGA组及SGA组一般情况比较

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生长速率较快组及生长速率较慢组一般情况比较

生长速率较快组患儿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日龄均明显低于生长速率较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即典型的一种新生儿缺陷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存活率大幅提高[5]。虽然早产儿由于过早的离开母体,其营养供给及生长方式与宫内的发育模式完全不同,但仍普遍认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速度应与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生长速度接近[6]。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及生理功能发育、胃肠动力发育等均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差,此外,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速度快,营养需求量高,因此,使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为给予正确的喂养[7-8],使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得到重组均衡的营养供给满足生后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对其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9-12]。

笔者研究中发现,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婴儿的出生体重与其接受肠内外的营养状况有关,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与正常胎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摄入量及液体摄入量,积极合理肠内肠外营养的给予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明吉.低出生体重儿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83-84.

[2] 赵奕怀,蔡璇.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2):1781-1782.

[3] 陈娟.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质量增长状况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5):19-20.

[4] 韦露明,高宗燕,钟丹妮,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6):174-176.

[5] 张丽.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8):107-108.

[6] 赵奕怀,蔡璇,林明祥.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及生长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319-321.

[7] 刘晓娜,周春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喂养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34-135.

[8] 周小桢.低出生体质量及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130例临床观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11-212.

[9] 诸宏伟,潘家华.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体重关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8):996-998.

[10] 王敏,邓春,龚放,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8):838-842.

[11] 孙秀静,华,宫丽敏,等.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55-56.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转运系统在高危新生儿救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 转运549例,533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11例,死亡5例,病种以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为主。结论 尽早转运、加强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NICU 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48 h 23例。

1.2 方法

1.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 转运指征 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

1.2.3 转运方法

1.2.3.1 转运前 我新生儿科有24 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 ℃),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 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 85%以上;对HR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 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8-02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把握好新生儿出生窒息时2分钟(min)时机实施复苏全流程各项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复苏抢救全流程中,护理环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院近3年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复苏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2010年发生新生儿窒息73例,足月产50例,早产2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g者29例,<3000g但≥2500者31例,<2500g者13例。

1.2 复苏方法:参照2007年卫生部推荐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制定。

1.2.1 复苏准备

1.2.1.1 人员培训及准备:由护理部和产科共同组织,选择具有适当素质的医师和护士同时或分别进行培训。首先集中学习《指南》,要求每位参加学习人员必须熟悉、领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要点及目的意义,然后用新生儿模特分别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最后再将医师护士编组训练。要求每位参训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灵巧完成各自应该掌握的相关操作项目,并能默契配合,达到实战要求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

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组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包括产科医师或助产士、护士、或麻醉师各一名。新上岗参与临床复苏抢救的人员,应在具有实际经验的上级人员具体指导下抢救一定病例,方可独立承担复苏抢救任务。具体医护人员可在不同时间及班次中轮换,能随时参与抢救。

1.2.1.2 器材准备: 护士准备吸痰器械、气囊面罩等给氧器械、抢救药物、预热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和毯子等,随时备用。

1.2.2 新生儿窒息评估

1.2.2.1 新生儿窒息程度评估:按Apgar评分标准[2]执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为中度窒息;8-10分为正常(无窒息)。此项评分首先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即刻再次评分。

1.2.2.2 快速评估: 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秒(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进行。在复苏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由医师或助产士进行再评估,以决定是否再次采取何种复苏抢救措施。

五项指标:①羊水是否清澈;②有无呼吸或哭声;③肌张力好否;④皮肤是否红润; ⑤是否足月妊娠。其中任一项为“否/无”则立即实施复苏抢救。

1.2.2.3 活力评估: 新生儿若有羊水胎粪污染,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评估如下3项指标:

① 有无呼吸或哭声;② 肌张力好否;③ 心率是否>100次/min。三项中任一项为“无/否”则立即实施气管内吸引胎粪等复苏抢救。

1.2.3 复苏流程及方法

原则上要求在2min内完成气道通畅、刺激、人工呼吸、给予肾上腺素四个流程步骤及抢救方法。

1.2.3.1 保暖快速断脐后,护士立即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如为早产儿,应另加盖塑料单。保暖应贯穿在整个复苏抢救流程及操作方法中,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及早产儿置于保温箱,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范围。(应增加保持多少温度等相关文字?)

1.2.3.2 清理呼吸道与摆正胎头一旦娩出,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分泌物挤出。护士在保暖的同时,应将新生儿摆正,即轻度仰伸颈部,肩部垫高2-3cm,保持“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用8F或10F吸管先口咽后鼻腔吸净分泌物。

1.2.3.3 擦干身体:完成以上两项操作后,护士用毛巾擦干全身,随即用干毛巾更换湿毛巾。

1.2.3.4 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新生儿背部2次,诱发自主呼吸出现。重新摆正,若出现紫绀,护士立即给予吸氧。经30秒(s)以上处理后评价,如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皮肤红润,为复苏成功,遂进行复苏后评分,护士给予支持护理。

1.2.3.5 如新生儿无活力(符合“3项”中任1项),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先不擦干),经口进行气管插管,自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在完成初步复苏中实施擦干、刺激步骤,然后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决定是否需要正压通气。

1.2.3.6 正压人工呼吸:如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用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早产儿可用20~25 cmH2O正压行最初通气,未见胸廓起伏,则再增高至30~40cmH2O。足月儿先使用20cmH2O正压,若无改善方可再增加至30~40 cmH2O压力。气囊挤压速率为40~60次/min。经30s正压给氧后,如胸廓起伏适度,面色转红,自主呼吸建立,心率>60次/ min,证明效果满意,即停止加压给氧,继以面罩给氧。

1.2.3.7 胸外按压:人工通气30s后心率仍

1.2.3.8 药物使用:(1)经正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0 s后,如触不到股动脉搏动,或心率仍100次/分。此时患儿肤色迅速转红,心率增快,缺氧状态缓解。(2)扩容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注入(时间>10min)(3) 纳洛酮使用两个指征:使用人工正压呼吸30 s后心率及肤色恢复,但呼吸仍抑制;孕妇在分娩前4 h内曾使用过度冷丁。多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不气管内给药,剂量每次0.1 mg/kg。

1.2.3.9 气管内插管指征:有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正压通气需要延长;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需要经气管内导管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或肾上腺素者,考虑气管插管。

1.3 统计方法:73例新生儿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构成进行统计描述;窒息时间用t检验。

2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复苏后评分:73新生儿窒息复苏前最低评分为2分,最高7分,轻度窒息65例,占89.0%,重度窒息8例,占11.0%。复苏抢救后5min评分,≥8分者71例,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有2例由复苏前的2分仅升为7分,经进一步抢救,复苏成功。具体评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73例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抢救后,窒息时间最长4.5min,最短1.0min;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4]平均窒息时间3.4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 《指南》中2min窒息复苏技术汲取了新法复苏ABCDE方案的精髓,它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3项容易观察的指标与抢救措施密切结合,将ABCDE复苏方案融合于2min以内的4个时间段,方便快捷、简单易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体现了抢救的积极性―早、快、高效。

表1 7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情况

注: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表2 73例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 (x±s,min)

注: 与国内报道窒息平均时间3.4min比较P<0.05

3.2 强化人员培训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前提我们在《指南》的实施准备中,特别强化了人员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通过培训促使以往具备复苏经验的围产人员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领会《指南》的新理论、新技术,每个参与复苏抢救的人员都能准确、快速执行各自的相关操作项目及内容,并能相互默契配合,然后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快,复苏抢救现场气氛紧张,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快速有序,争分夺秒。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准备工作,便是成功实施《指南》的前提条件。这可能也是我们较国内同类报道进一步缩短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护理环节工作在复苏抢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生窒息复苏从人员培训、器材准备到实施抢救全过程中,护理环节工作与其它相关措施及抢救技术操作,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选择具备既反应敏捷,又沉着细致等良好素质的护士进行培训。如抢救器材等齐备、完好能随时启用;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的保暖措施[5]等,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虽然仅是一些很小的环节,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同样决定复苏抢救的成败。至于是否能及时准确进行脐静脉或气管内用药,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强化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环(细)节工作,是我们成功实施《指南》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2

[2]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

[3] 陈晖,张杏敏.新生儿窒息2min流程图的推广及成效.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99-701

第5篇

关键词 急救医学 现代进展 系统工程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Li Chun-lin.M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Mao County 623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now our county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 actuality and historial background.Methods Adopted develop new technic and method in emergency theatment salve to currently, in order to increase medical treatment guality level and carry through andlyzed.Results from ICU puactice,doctores and nurses;iatrical instrument;received patient kind etc explained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is one systemic engineeringConclusions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 bring evangel for vast enfant

【Key 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Modem times evolve;Systemic engineering.

1 概述

当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小儿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及安全的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及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呼之待出[1]。 国内外较大的城市也紧相呼应,已建成或正准备筹建分中心。对于此种形势和现状,有必要提出儿科急救医学方面的现代进展情况,以引起组织急症抢救的领导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儿科急症救治水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儿童造福。

2 小儿急症抢救医学的目的及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已越来越细,但当遇到小儿危重疑难病症来院就医时,当时不能马上判断属于何科(内科或外科)时,就使救治的难度增大。开展急救医学的目的,是组织抢救小组,运用现代的先进医疗设备,集思广益,积极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国外小儿急救组织成立较早,1960年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儿科ICU,西德于1965年成立。随着急救医学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资料也不断增多。北美儿科临床杂志于1980年8月发表了ICU专利,并于1981年4月美国在Boston召开了“儿科危重病儿急救问题”会议。我国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陕西临潼和湖南长沙召开了两次感染性休克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转为正式刊物,1998年第1期开始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于2004年为止已举行了六届全国儿科新进展、重症诊治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5年10月10―18日在深圳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危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

3 建立儿科ICU的实践意义

在医院中建立ICU,许多医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样做有很多好处:①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为有固定的抢救室和抢救设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监护,可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防止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②能根据病情和需要及时进行生化检测,以判断病情及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大大提高了疗效。③通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总结了经验,并使医患双方满意,提高了社会效益。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展ICU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收入ICU病人指征,对于一般轻病人不宜收入ICU,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同时又避免加大医护人员的过多的工作量。

负责ICU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受过ICU严格训练,并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2]、脑复苏、呼吸道疾病的抢救、氧气疗法、新生儿急症及各种急症诊疗等。作为ICU医师,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及专业急救知识,能独立判断病情并有对应急抢救的处理措施能力。国外ICU中专业护士是护校毕业后,还要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能进入ICU工作[3]。其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实习。在ICU实习中,主要学习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如何正确应用医疗仪器,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和特殊护理操作规程技术。

4 ICU中的医疗器械设备

在抢救危重病儿中,医院的ICU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经济条件尽可能添置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医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过硬的诊疗技术知识,才能达到最大产治疗抢救成功效果。对患ARDS患儿应正确运用氧疗,包括:①鼻导管给氧,②面、头罩给氧,③皮囊加压给氧,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氧,⑤机械通气,⑥高频道气。另外,在ICU中应备有新生儿暖箱,并有能随时检测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项目,以随时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5 ICU中收治的病种

ICU中收治疾病的种类,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常见的病种介绍如下:

5.1 心血管疾病及休克 国外报道在ICU中收治的以心血管疾病及休克者居多。先天性心脏病收住院时,术前均需在ICU中密切观察,有时病儿需作人工呼吸者CPAP(持续正压)。有的患儿通过监护仪发现心律紊乱后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有感染性休克病儿收入ICU治疗,必要时需作CVP(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判断有否循环血量不足抑或心衰存在,以指导补液。

5.2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累及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而导制呼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此症可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ARDS,肺透明膜病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癫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病脑、严重破伤风、严重中毒、以及心脏和脑外科手术前后等。治疗中,除给以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用CPAP给氧、HFV、机械通气[4]、液体通气(PLV)一氧化氮(NO)吸入,体外膜肺(ECMO)[5]的运用,已作为儿科呼吸急救的特殊技术,其疗效逐渐得到了肯定。

5.3 其它,对于小儿外科的危重病儿,如意外创伤,重度烧伤,胸、脑、肺等器官的重大手术前后,均应收入ICU中观察。

另外,对于各种危重病儿,需要作较长时间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者,因要密切观察病情,也需收入ICU留观,以便及时处理。

6 急救网络建设

目前,建立急救网络对于缩短抢救半径,减少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度,科学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要搞好这一工作,管理尤其重要。在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章立制,并注重责任落实;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使其规范化并提高效率;三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并提高。

我国的急救网络建设推动了小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并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求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53-54.

[2] 谢苗荣,周保利,杨立沛,等.医院评审的内容及我院急救系统现状及评审标准的差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 20(1):7-8.

[3] 陈德宇.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12:2-4.

第6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最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病理性升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造成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甚至直接威胁小儿生命[1]。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在临床上受到很大的重视,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蓝光治疗和脐静脉换血。笔者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最新治疗措施进行如下报告。

1药物治疗

1.1西药治疗 李全荣、张敏芳等[2]探究新生儿口服肝药酶诱导剂的疗效,成效显著。以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早吸吮纯母乳对研究对象进行喂养,所有新生儿第1d经皮质测定TCB值正常, 第3d TCB值11.0~11.6。观察组患儿给予苯巴比妥4~8g/(kg・d)+尼可刹米100mg /(kg・d)+ 氯化钠10ml,口服3d,3次/d,对照组不进行上述治疗。第4~7d测试所有患儿前额眉间的TCB水平。结果为观察组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中药 孟文丽[3]对新生儿口服中药进行了研究。观察组口服退黄汤(白茅根、清黛、白芷、紫草、茵陈、焦山楂、乳香、车前子),对照组不给药。结果为观察组病理性黄疽的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

1.3中西医结合疗法 杨莲兰[5]对11例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研究成效显著。用药方式为口服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可拉明和10%葡萄糖注射液30~50ml混合,静脉滴注人血清白蛋白。加服中药方剂茵陈茅根汤和三黄汤。结果:3d后,7例足月儿皮肤黄染均消退,早产儿为4例其中3例消退。5d后, 所有患儿复查血清总胆红素,上述10例皮肤黄染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均降至正常,另外1例连续服用中药至10d,血清总胆红素亦降低至正常。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的疗效。

1.4中药外用法 李锦文[6]将观察组不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还加用大黄液直肠佐治,结果显示观察组黄疸消退、胆红素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外用法对治疗新生儿黄疸有一定辅助作用。

2光疗

光疗在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中最为简便易行、疗效好、显效快[7]。常用光疗设备为蓝光箱。但光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青铜症、烦躁、腹泻、呕吐、发热、皮疹、腹胀、核黄素缺乏等。最近几年,蓝光毯的使用逐渐普及, 可较好避免诸多不良反应。且蓝光毯体积小,便于携带,无需监控环境温度、湿度,可在母亲的注视下接受治疗,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

3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可及时移除致敏红细胞和抗体,减轻溶血症状,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换血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有效的方法[8]。传统方法主要是使用脐静脉,用一根管道将血液交替抽吸。该种方法会发生管道死腔、旧血换出率低还有其他很多的问题,门静脉压的波动以及平均动脉血压的波动非常可能影响肠道血流灌注压,发生肠坏死的危险性较大。较为安全的换血方法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直接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能够有效避免脐静脉插管的各种并发症,除此以外,抽输血速度减慢,避免了单通道快速抽血可能造成的管道死腔和旧血换出率低, 其操作过程简单,感染机会也大大减少。

陈世旺等[9]使用输液泵控制下进行全自动换血的治疗方法,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会形成用于换血的闭合回路, 整个过程没有人工手动抽注,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研究对象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0.563mmol/L, 换血后为0.304mmol/L,说明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实用安全,效果显著。

4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有多种类型,主要有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目前,临床常见的微生态制剂有整肠生和培菲康。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能够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促进粪胆元排出,降低肠肝循环从而降低黄疸发生率。徐学英[10]将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差也高于对照组,差异都有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微生态制剂对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

5其他疗法

5.1蒙脱石散 胎粪内存在大量胆红素,大部分可被肠道再吸收而进入肝肠循环。因此胎粪越早排出,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蒙脱石散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修复粘膜屏障,并提高粘膜屏障的防御功能,能够平衡正常菌群以及局部止痛, 吸固胆红素,促进胆红素尽快从体内排出,以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

5.2泳疗 婴儿在水中身体自由摆动时,肠蠕动加强,胎粪排出提前,胆红素肝肠循环减少,黄疸症状缓解。泳疗联合抚触疗效更佳。

5.3抚触 抚触可增加胎儿迷走神经紧张性, 刺激胃肠激素分泌和胃肠蠕动。一般可拨揉左下腹,用以加强大肠蠕动,搓揉龟尾穴可通调大肠,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增加粪便的排出可增加胆红素排出,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缓解黄疸症状。抚触最好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所有人需经过严格培训,将室温控制于28℃,先进行泳疗,之后放置于操作台上,操作台上铺有干燥温暖的毛巾。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法进行操作。按头面部、四肢、胸部、腹部、背部的顺序按摩新生儿。注意全过程抚触动作由轻至重。

5.4针灸治疗 张捷香[11]采用针灸治疗新生儿黄疸,完全显效。

6结论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综合性较强,在寻找、去除病因之后加强护理,还需提倡多种方式联合施治,可增强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吉希.实用新生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270.

[2]李全荣,张敏芳.228例低体重儿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30:195-196.

[3]孟文丽.新生儿高胆血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08):2032-2033.

[4]刘丽平.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J].中医研究,2014,27(04):17-18.

[5]杨莲兰.新生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的诊疗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02: 74-75.

[6]李锦文.使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204-204,205.

[7]杨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舒适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04:210-211.

[8]王慧,王菊萍.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02:41-42.

[9]陈世旺.不同球浆比组分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 2013,12:114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