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很多学校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教育手段。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国家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只注重学生考试、升学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学校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思潮也涌入农村,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拜金主义,非法暴力等等一些社会陋习对于农村学校教育和正在成长中的农村中学生影响巨大。
3.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农村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封建思想残余还遗留在农村,另外学生家长的个人素质不高,观念不明确,认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一方的事,跟家庭、家长无关,这种思潮导致学校-家庭教育脱节,后果严重。
4.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不达标,而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不会很高,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
5.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不科学、不全面。很多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如果评价不好,会有伤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先导,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也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观念不够科学,那么教育成效也不会显著。我们要改变以往家庭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学校的事,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的错误观念。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德育处和教师职责,家庭和学校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社会、家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地方政府要兴办一些农民学校,定期给农民进行讲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制定村民道德行为规范,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农民的不良言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等等。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给农村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我国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直接经济支柱。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亲切感和权威性,一般地说较好为子女所接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耐性,较易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示范性和长期性,较易对着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经久打上家庭风尚的烙印”。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所以广大学生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4.重视课堂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和加强课堂教育一定不能被忽视,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听课意识,同时各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遇到学生有不良道德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
【论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道德教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是其任务之一,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探索其道德教育状况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我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成效还不明显。本文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之策。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现状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因受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政治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度关注道德理论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出现道德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显
“知行矛盾”或者说“知行背离”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前,中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但他们很难将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例如,针对“公”与“私”的问题,中学生思想上普遍赞同“先公后私”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只顾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义利观方面,中学生普遍赞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行为表现反映出的却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在社会公德方面,中学生普遍强调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其破坏公共财物、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却屡禁不止。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学习过的道德理论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中学政治教师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
当前学校忽视社会实践这一强有力的道德教育阵地,忽视在各种具体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满堂灌的讲授式向学生灌输公民道德的理论常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难以把所学的道德理论常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以时间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具体感知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理论化、静态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活动性德育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性德育内容又称实践性德育内容是指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2]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政治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强制性地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过度的认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师对活动性德育内容的重视与实施。与此同时,为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活动性德育内容,教材的“探究活动”是授课教师经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活动,无非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所确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且这类教学活动形式化,极度缺乏启发性、感染性。这样,学生参与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四)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较为单一、陈旧
“道德评价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3]在这种既定的学校道德评价机制影响下,政治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讲课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品质,无法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反映出来。政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违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容易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落实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师需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其德育活动的切入点。即政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恰当地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这一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公民道德伦理常识与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品质,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长此以往,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政治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政治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第三,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政治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
学科教学的评价机制始终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学校应该率先提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多元的道德评价方法、明确的道德评价对象。在学校具体的道德评价机制下,政治教师务必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型道德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方式,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关键词】:慎独 中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即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调节网民和网络社会、网民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规范、指导与约束其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中学生也占据着较大比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在慎独视角下进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独教育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网络道德修养。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长需以慎独精神为导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与孩子讨论“网络”这一话题时,拥有发言权。假如孩子在使用电脑软件或浏览网络信息遇到困难时,家长可提出个人意见,为他们提供指导,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够预防其接触不健康的软件和网络信息。而且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强,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可采用简洁方式,给他们留言、发送邮件或网络聊天等。同时,父母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初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在家庭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家长需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极易中学生产生诱惑,父母需践行慎独精神,以个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基于慎独视角促使其正确认知网络,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将慎独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教育效果,应将慎独精神融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开辟新空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而且理论知识的讲述,需针对目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阶段,人类已经步入全民网络时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拓展至网络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仅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道德与网络意识片面的不正当网络行为。针对这种特殊现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以慎独视角为切入点,融入慎独精神,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些中学生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更是要求应强化我国儒学思想中的慎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严格按照网络道德进行网络活动,并提升其诚信与责任意识。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慎独精神,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网络认知。
三、将慎独精神注入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
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理论体系与规范制度的道德内涵有很多,并经过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而且道德的不断发展也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为此,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将慎独精神注入到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相当有必要,慎独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加强中学生慎独教育,是保证网络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他们作为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需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还需顺利时代潮流,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内容不仅有时代性,还有继承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能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道德支持,学校需在常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慎独精神教育,通过对中学生加强慎独思想的渗透,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过慎独精神宣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可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大力宣传来实现。其一,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每天进行宣传,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舆论,能够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与慎独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广播播报、电视播放网络道德教育片,感染他们,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新闻媒体也可当作对中学生开展慎独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影视资源中可以播放关于慎独的实例,在报纸杂志中报道慎独,进而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同时,既然是网络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慎独精神,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学校可建设道德教育网站,系统性的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传统文化栏目宣传慎独,让慎独精神可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让慎独思想在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中产生作用;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中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上增加慎独链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总结
中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基于慎独视角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独精神的教育优势,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凤姣. 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中小学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广大中小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道德教育阵地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取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将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课、《政治》课或者《思想品德》课之中,依赖课堂开展理论教育,同时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会等常规德育阵地进行教育。课堂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甚至演变成单纯的试卷评估,而不能与常规德育阵地较好地形成合力,以致影响了教育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学校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方面探索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大多数仍然属于教学研究范围,德育类校本课程和教材较少,其实充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阵地,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社会习俗各异,其中处处渗透着道德教育的文化因素,是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对道德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公民道德规范与地方特色传统习俗、民族礼仪和社会风俗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且适合学生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和教材,并将其作为新的道德教育阵地。
二、切实发挥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开展活动有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各地中小学除常规德育阵地之外,基本上都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典型事件(例如好人好事或支援灾区)开展道德教育,但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往往重视不够,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所期望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唤起对道德的追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体验、判断和选择,促进思想道德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形成健康的道德规范理念并以之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将“校外社会实践”作为重点内容,说明了国家希望通过改革引导学生投入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去,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外社会实践不能是走过场或简单地去工厂、企业看一看,如果是这样那仅仅是理解了“实践”的字面含义。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参与社会公益奉献的观念,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以此作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活动的效能,切实促进公民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找准家校共建工作的德育落脚点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或团体等暗示者通过向受暗示者传达一种具有影响作用的信息,受暗示者则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现象”。然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著名心理现象心理专家郝滨先生却认为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普遍的人际沟通方式,当暗示者接受外界信息的种类和强度不同时,受暗示者也会对此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在此过程中受暗示者对于信息的接收可能是不自觉的身体反应,也有可能是出于对接受信息的主动认可而自觉接收的。它主要是利用某人对他人的威望和信任,从而将自己的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对方,以期达到增进或改善对方心里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功能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视角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选取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中学生目前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所谓的道德教育可能还未弄清个中的道理要义,处于该特殊阶段的他们心理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首要地就是要发挥道德教育教师的直接暗示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如果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一种“自卑、自贬心理”,那么就更倾向于接受暗示者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潜意识中不惜放弃自主思维。”作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直接暗示者,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有效地给学生传播道德教育内容,使其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基于此,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或是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无疑在给中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增加了难度。为此,德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辟诸如公交车、志愿者服务等类似的“第二课堂”。简单来说,一个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素材,教师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给学生灌输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其次,教师也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去搜集相关资料,采用播放视频、聆听讲座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对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兴趣,也大大地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他们(德育教师)也不应当忘记同学相互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氛围。这里,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在其心理上产生相互之间的感染熏陶,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学生也在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竞争的环境中,产生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干净整洁、宁静舒适的教室也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学习心情。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打扫班级、美化集体,力图构建出一个整洁有序的班集体,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要力所能及的引领学生构建出良好的集体环境,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此外,家庭环境也尤为重要。对此,作为学生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采取类似学校教育的教学手段,积极地给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其在家里也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意义。具体在实施时,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家长开个座谈会,授以学生家长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也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构建统一的心理暗示与道德教育体系
论文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比较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可以总结出其中一些合理的方面,为我所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日本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借鉴与吸收其有益经验,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1]
一、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且针对性强。中日两国都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日两国教育部门都开设了相关课程;2、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道德教育合力为了实现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两国政府与教育部门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注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整合化和现代化。所谓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整合化,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综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达到提高其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教育,日本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中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而日本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文化氛围的营造;2、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对单一和日本的“三位一体”。中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校教育。而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地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携下进行的;3、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绩效考核以考试为主,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绩效是多方面考核相结合。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
我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阶段开始思想政治课程。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中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自力更生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强调恪守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也积极的推进民主改革,强化民主教育。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
三、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一)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而更新。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二)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关心,病随着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四、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培养实践能力上来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日本道德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国则不太重视实践性,方法陈旧,缺乏创意。因此,我们中学生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德育环境建设,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三)要坚持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
我们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在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记性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批判吸收的原则去对待传统与外来道德资源,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要使德育内容能够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相适应,要更贴近现实生活,要更满足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要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要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渗透教育,日本中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我们要积极借鉴这一方法,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2 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
一、幼儿园道德教育要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把握基本标准,把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
幼儿园是幼儿比较集中的地方,应是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要在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系统地做好这项工作。
幼儿德育要以人为本,一是指视幼儿为独立的人,是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因此,在道德教育上,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二是指尊重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新的《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把幼儿的道德教育归于社会领域。因为一个人的社会性必定同时也是他的个性。幼儿的社会认知(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社会情感(爱父母、集体等)及社会行为技能(互相合作和有同情心,乐意与人交往)等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其两个大的教是育方向是“熏染”(依靠物质和心理环境)和“生成”(交往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正面教育和生活教育。社会领域目标之五是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个目标的最高层次是爱祖国的感情。为表达这个高阶层的爱,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应具有的接受程度,可分层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幼儿教师担负着道德教育的基础工作,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怀着爱心,敬业、勤业,为人师表,把握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道德习惯环境。
二、广泛宣传,大力推进幼儿家庭道德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颜氏家训》中说:“教子当在幼,”“养正当在蒙”,“少而不教,逮于长成,终为败德。”可见,幼儿个性的最初基础就是在家庭里奠定的。但当前,有些家庭的父母们,比较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教育,偏偏放弃了道德教育,造成了孩子的道德缺失,还有的家庭把孩子当作太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象六颗行星围着孩子这个太阳转,对孩子宠爱有加,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一味娇纵孩子,使孩子养成了骄傲、感情冷漠、只知一味索取,难于与人相处等恶习。这样做的后果不仅害了孩子,到头来孩子的作为也伤了自己的心。因此,教育单位、政府及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家庭德育启蒙的重要性,开设家庭道德教育讲座,介绍家庭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品德不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孩子将来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生活是否幸福的保障,让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学校及社会对幼儿的道德要求,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矛盾和思想混乱,增强、巩固道德教育成果。
家庭德育主要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不娇宠、放纵孩子,培养孩子尊敬父母长辈,热爱劳动,讲卫生、讲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言传”与“身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贴近的人,父母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来的为人、出事的作风,都看在孩子的眼里,留在孩子心里。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言行一致,时时提醒自己有一双清纯的眼睛在关注着你的行为。
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父母长辈要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层次,创建良好的家风和家庭道德环境,致力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三、全面、广泛、持久地开展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优化幼儿社会生活环境
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课堂。家庭、幼儿园、学校仅是孩子短暂生活的场所,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之前所受的道德教育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要接受社会的验证和接纳。如果他们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顿感之前的道德教育用不上,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相互抵牾,他们因无所适从会产生道德困惑,放大社会黑暗面,进而对社会产生失望、绝望。所以任何单一的教育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根本上说,必须全面、广泛、持久地推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公民道德教育,只有把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信念,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舆论的大环境,从而引导和推动家庭、幼儿园的道德教育成果。当然社会上总是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因素,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社会阴暗面,分辨善恶美丑,关键是把握自己,拒绝沾染不良习气,模仿好的行为举止,关键是培养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意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告诉我们对人的教育是一件艰难而细致的工作,是需要长期投资的工作,又是不能等待的工作。它不像其它的工作,有钱就做起了,没钱先放放。幼儿道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4年5月10日,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建成一个人人受益的社会,让我们从现在起共同携手,积极构建幼儿园、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道德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幼儿道德成长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