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建设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提高的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的深入以及时间的慢慢积累,一些潜伏在新农村建设光环下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出接连出现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农村公用危机影响着农村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来提高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当前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类重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分析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出发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一旦出现这类公共危机,则需要进行及时妥善处理,以减少或者消除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环境等造成的破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公共危机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1.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形式通常不具有规律性,且较难进行预测,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则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
2.紧急性。公共危机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够及时制定对策控制或减少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则很容易因危机产生重大危害或者经济损失。如自然灾害发生、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人民生活的必需领域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则非常容易为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安定。
3.范围危害性。公共危机通常是区域性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对公众造成危害。具体到农村建设中,一些危机的发生虽然不会影响到很多人,但是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对多个地区造成影响。如2003年的SARS病毒事件,该事件在农村中所涉及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威胁了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
4.扩散性。发生在农村的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这是由农村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同时,由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一旦在某一部分出现危机,则该危机很容易扩散到其他领域或者人群,形成连锁反应。如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扩散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5.隐蔽性和复杂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危机还有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隐蔽性。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定的危机预测,但是,一些新形式的公共危机则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察觉,一旦发生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且不易被处理。
三、提升农村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途径分析
公共危机发生以及出现的新特性归根结底都是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引起的。农村经济建设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不适应等因素都导致了这些公共危机的出现。为应对这些已出现和潜在的危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和发展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1.为减少公共危机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必须将农村危机管理纳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形成实时性、动态性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村危机管理同农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民众文化水平、民众个人发展前景、法制法规等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使之与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动态规划,预防和减少危机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要保证充足的物资储备和财政资源支持。公共危机的发生和扩散除了与危机本身有关外还与该危机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应对农村危机的物质储备和财政支持,以保证危机发生后维护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减少农民的焦躁情绪。
3.要设立危机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对危机的发生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数非自然类公共危机的发生都与沟通不畅有关。一旦民众的诉求得到相应,则多数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危机,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帮助民众在最快时间内获知事情的进展程度,消除谣言的传播,稳定民众情绪,阻止事态扩散,保证危机的处理过程有序进行。
4.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对农村公共危机进行处理,则很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一些潜在性、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危机发生时,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为妥善处理公共危机,应该促进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以政府工作为主,其他主体为辅,在处理危机的方向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妥善处理危机造成的灾害。
5.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度,消除因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农民是农村所有活动的主体力量,也是各种事件发生后的最直接受害对象,因此农民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主体之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可以有效消除和化解因思想认识不同步,经济水平不同步所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
[2]范吕臣.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J].新农村(黑龙江).2010(10)
[3]吴新建.新农村建设视阀下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J].华章.2012(18)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索
娱乐节目中王中磊带着威廉去云南体验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饭、上学,他们都是同龄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广大农村存在着六千多万的蕾丝“云南小女孩”。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来自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体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这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与人沟通,对周围的事物异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关爱,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远父母,认知的偏差导致对未来迷茫,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情感教育边缘化。从学校来讲,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只注重对留守儿童传授文化知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堂。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大班额教学,老师不可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历有限,把教学当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
3.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会的积极参与。农村缺少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没有专业力量与学校形成协作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不够
1.监护人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18岁以前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监护人忙碌生活,导致留守儿童一日三餐按时都存在困难,监护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儿童。
2.学校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条件有限。体育、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都不受重视,卫生常识和生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学校管理中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户外课几乎没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体能训练。
3.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偏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医疗卫生条件差,公众组织了一些类似“营养餐”的活动,但是范围小、时间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引导
1.监护人忽视自身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一个广告“一位母亲为自己的母亲端水洗脚,她的女儿看到了,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一盆水,来到妈妈面前,要给妈妈洗脚”,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儿童需要父母的正确行为引导。
2.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重视不够。“不成材则成人”这句话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叛逆期,性情刁顽,学校又不能体罚学生,说服教育对顽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就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学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产品干扰行为习惯养成。近几年来不良文化产品泛滥,在看过带有血腥场景的影视作品后,遇到特殊情况会导致过激行为。舆论媒体对过激行为进行大肆渲染,无形之中造成的群体歧视,公众不愿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益的行为引导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新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究其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外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但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抵抗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农村留守家庭收入来源仅靠“打工”。虽然进城后的农民工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也是临时的,但是起码旱涝保收。
2.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活力。目前的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且所占比例极低,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青壮年流入城市就业增收,导致农村经济形成恶性循环。
(二)现有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户籍制度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随迁。现有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将市民和农民明确划分开,农民工只是从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不高的临时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自身进城后的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异地升学。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想要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留守儿童来说,远远不够。我国各地区使用教材不统一,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随迁,短期内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接受的正常教学进度。
3.社会监管体制不健全影响接受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办理手续。各地方政府对于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严,惩罚力度不够,给不法商人投机取巧的机会,网吧等场所成为滋生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的温床。
(三)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文化闭塞,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迁”的思想,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不带子女随迁也是守住“家”。
2.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评价学生以智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中仅有2%成绩优秀学生,把好学生和坏学生明显分开,对好学生偏爱有加,经常表扬,并以坏学生当反面教材。
3.社会生活中存在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将农民和“脏乱差”“没素质没文化”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对农村人存在偏见,留守儿童因而感到自卑。传统大众观念认为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物质需要问题,对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显不足。
(四)所处环境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连最基本的书桌都没有,放学后的留守儿童只能在窗台、板凳上看书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业,光线昏暗。留守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伴随着各种噪音影响艰难学习。
2.校园中不良风气影响学习环境。大家都说学校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可谓鱼龙混杂,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经济、个人素养等等都各有差异,易效仿同学的行为,逃学沉迷网络游戏。部分学校里攀比之风盛行,在大环境影响下,留守儿童也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3.社会中存在的诱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游戏厅、网吧、迪吧、酒吧等等这类娱乐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弱。
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原因中,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传统观念以及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综合时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发挥政府解决问题的主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银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纵横,2013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在前期工作准备中,我路局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并对前期工作有一些初步设想,主要是:
着眼长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促进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区分轻重缓急,从农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民负担。注重宣传新农村建设,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所驻地乡村的支持下,并在驻村后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村(组)部分党员及群众代表座谈会,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查,听取群众的呼声、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基本摸清了村情和民意,为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帮扶工作目标,为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稳定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南皮县;新农村建设;问题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举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设计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规划设计必须全面,应包括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村庄布局,建设与管理,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等。同时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土地、环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方面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实行在有限资源下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南皮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作一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规划设计主导思想模糊
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生产发展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支持,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发展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思想难见成效。因此,当前新农村规划设计中更多的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空间的梳理。这就造成了新农村规划设计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的矛盾,规划设计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中徘徊。
1.2 规划设计实施进展较慢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着力点是依据村镇布局规划,推进村庄居民点集中布局,在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农民建房基本选择与其“自留地”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段。这种分散的居民点格局和农民对传统宅基地的留恋、地缘的集聚等,主观上为宅基地的集中形成了障碍。同时,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农宅搬迁的步伐。这一方面造成了新农村规划设计实施进展较慢,规划设计效果迟迟不得体现。另一方面,农民暂时享受不到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规划设计建设的整体实施。
1.3 规划设计基础资料缺乏
“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设计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方法,每一项规划设计工作都离不开详实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虽然农村规划建设规模远小于城市规模,但现状村民的户数,宅基地的数量、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情况仍是规划设计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相对于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和资料的储备而言,农村社会的资料统计与收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未形成一项系统工程。加上基层农村组织的经济水平有限,基层的建设部门难以提出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如部分村庄居民点甚至是1970年代所测绘的地形图,规划设计的编制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示和标识作用等等,这些规划设计基础资料的缺乏是新农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时常面临的困境。
1.4 技术标准难以统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虽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经验,一直没有固定的规划设计模式可循,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从规划设计过程到成果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在参与的几次新农村规划设计成果交流会上看到,规划设计成果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五花八门,少的仅有村庄现状,总平面布局等几张主要图纸和两三页说明文字,多的则包含了规划结构图、环境保护图、建设时序图等达三四十页内容。同时,由于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城乡规划设计部门及部分建筑设计单位来承担,在其他市场业务的压力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低价的资金瓶颈约束下,各编制单位对新农村规划设计既缺乏足够重视,更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水平良莠不齐。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2.1 规划设计要突出前瞻性
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设计编制的生命。在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南皮县的自身特点,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的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2 规划设计要注重特色性
新农村规划设计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建设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和各种古迹以及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2.3 规划设计要强化和谐性
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设计村庄规划必要征求当地的农民意见,使规划设计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设计过程,从而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2.4 规划设计要体现实用性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在哪里建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浪费财力资源。
2.5 规划设计要明确产业性
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村镇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地区和平原湖区、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果林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2.6 规划设计要力求集约性
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设计,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坡荒地,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复垦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设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此外,规划设计工作要坚持“高”、“全”、“特”、“新”的原则。“高”就是规划设计者的眼光要高,标准要高,要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城镇规划设计有机统一,逐步形成整体。“全”就是建设的内容要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特”就是要突出一个村庄、一个地方的个性特点,充分显示出特有的人文环境等。“新”就是要体现出道路硬化、白天净化、夜晚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新亮点,使新农村建设成为亮丽的风景区。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新农村,2008-2.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政策性统筹,更重要的是建设性统筹,重在创造一个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交融,以此加快小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
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市,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不改变农村的性质,而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二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他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处理好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规划新农村建设,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中带动新农村建设。就是以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中心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二、城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首先,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直接吸纳农民转换身份,从事二三产业生产,使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次,城镇化具有聚合辐射功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有利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推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工业化进程。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在城镇化中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参展“9・8”投资洽谈会、“11・6”长泰投资说明会,强化网上平台推介,引进金钛包装制品、旺利来电子科技、齐创公共艺术工程等21个项目,总投资7.3亿元,注册资本3.5亿元;大力开展民营资本回归工程,锦岩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开发牛角山生态园项目,泰龙集团参与江滨商业地产开发,岩溪镇不但工业得到大发展,而且二三产业也受到带动,形成规模效益,为岩溪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
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打造中心乡镇,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中心,以此辐射和带动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这样既能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设施效益,而且还更加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根据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着力打造繁荣、生态、文明的岩溪。
一是打造繁荣岩溪。优化镇区中心布局,加快启动区建设,实施上宫片区改造,拆除建筑物面积26,768.6平方米,改扩建锦昌路上宫段,重建港陂桥,完善人行道、路灯等配套设施,镇区面貌明显改观;以地中海风情为主题、闽南文化为特色,规划一条商业街,建设顶宫安置小区100套联排房,启动泰龙芗江国际花园14幢欧式商品住宅小区项目,带动周边地块稳步增值,提高城镇档次水平;加快岩溪农贸批发市场、中心幼儿园等项目的推进步伐,提升中心镇区功能配套,为岩溪镇商贸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二是打造生态岩溪。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加强绿化升级改造,积极营造“水树相映、精品园林”的城市绿化特色。利用上宫村改造土地节余,建设上宫街心绿地公园,点缀道路街景,美化街区环境。以龙津溪山景、水景为依托,实施绿水工程,建设3.5万平方米江滨休闲公园,实施江滨路沿线绿化,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集观光、健身、娱乐的绿色生态休闲场所,完成一片公共绿地建设和一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任务,同时主打生态旅游,发展奎山公园、塔寨山公园、芦柑公园,挖掘“三公下水操”、追远堂等传统民俗文化,激活小城镇发展活力。
三是打造文明岩溪。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启动长泰二中教学楼、宿舍楼及中心小学宿舍楼建设工程,巩固岩溪镇教育资源整合成果;抓好霞美、后两所完小综合楼建设,规划设计上蔡、甘寨等完小综合楼,分批实施,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完善两家医院防疫妇幼综合楼配套,引进CT、彩超等先进医疗器械;改扩建镇计生服务所,添置血液分析仪,医疗器械配备齐全,中心服务所被评为省一级优质服务所,并通过国家级服务所验收。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建好石铭村的幸福园,让五保户、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升级镇区自来水管网,建立镇村互通的供水网络,日供水能力达1万吨,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强化三农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涉农服务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升级服务设施等,为农户开展定点技术支持。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乡镇档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乡镇档案是指乡镇机关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其形成的文件材料涵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包含了乡镇土地承包合同、财政经管帐薄、计划生育档案、综合治理、农村建房合同、农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真实地记录着乡镇的发展历程,是乡镇各方面建设的历史见证。乡镇档案工作是乡镇党委、政府重要的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齐全、完整的乡镇档案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察前启后的重要借鉴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加强乡镇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于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农村稳定、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前沿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但是目前乡镇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档案意识淡薄,缺乏档案理念。一方面,乡镇档案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档案意识淡薄,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建档内容方面,乡镇档案工作多重视文书、会计、人事等档案,尤以乡镇机关文书和会计档案为主,没有及时对乡镇经济、民生、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建档,档案内容不合理,种类不齐全;在建档形式上,目前乡镇档案往往偏重于文书档案,很少涉及图表、音像记录,形式单一;在档案载体上,多数乡镇仍采用单一、传统的纸质档案,缺乏对电子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和保存。档案工作仅仅局限于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乡镇档案服务机关、群众和社会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彰显。部分乡镇档案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方式单一,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缺乏整体观念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导致乡镇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乡镇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缺乏完备的档案工作机制。首先,乡镇档案机构先天不足。由于乡镇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人员少,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多数乡镇只有档案室,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因而在档案的接收范围、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服务的对象与方式等方面局限性都比较大;其次,乡镇档案管理资金不足,缺少专项经费,设施设备不完善。多数乡镇没有专用档案室,保管条件差,而且室藏档案贫乏,资料不全,多数档案收集的仅是办公室日常收发的公文,缺乏工作活动形成的文件,如专项工程、专题工作档案等,而且部分乡镇档案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档案管理混乱;此外,档案队伍建设成为困扰乡镇档案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知识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观念、广博的知识层面和精深的业务素质。但目前多数乡镇没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乡镇档案管理员大多由办公室秘书兼任,少数乡镇安排其他岗位的兼职,有的安排临时人员兼管,从事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员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档案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致使档案归档整理和管理缺乏科学性。
三是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和分散的档案管理方式制约了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我国主要采用“条块结合”方式对专业档案进行管理,即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块)和专业主管部门(条)相结合对专业档案实施管理。在这一体制下,办公室主要保管本级党政机关形成的文书档案,至于财政经管部门的会计档案、农村建房档案、农业科技档案、计划生育档案、综合治理档案等专业档案则另成系统,由各自的专业主管部门按专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在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单一、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导致档案查找利用困难,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和弱化。
乡镇档案内容涉及广泛,信息形式多样,年代跨度大,由于档案管理机构缺失,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差,档案工作人员少、业务素质低,加之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现阶段乡镇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基于上述现状,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使乡镇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城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应当立足现实,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乡镇档案体系: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乡镇档案意识。一是强化乡镇档案工作意识。乡镇是形成档案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来说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必须重视乡镇档案工作,努力增强各级人员的档案意识。通过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培训,对档案工作进行系统解读,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档案工作者明确乡镇档案在国家档案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意义,熟悉档案工作要求和内容,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二是强化档案利用意识。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利用和服务意识,将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工作与城镇发展和群众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工作宣传和教育,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农村经济秩序服务。
其次,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乡镇档案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乡镇档案工作环境,确保档案工作经费的投入、乡镇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和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针对当前乡镇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意识淡薄、机构缺失、人员不足的现状,各区、乡镇应切实加强领导,把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统一部署中,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设立档案室,配备档案柜、防盗门窗、灭火器等档案工作设施设备,为乡镇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上,应保持档案工作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定期对乡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按档案工作相关规范、岗位职责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适当加大对档案事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将档案经费开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确保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并逐步解决档案工作所涉及的观念意识、机构体制、设施设备等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和保证。二是做好档案管理日常工作,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建立覆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档案资源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方面及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以及涉及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进行收集归档和管理利用,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涉及农民权益的各种档案的收集整理。围绕“农”字建档,建立农村改革档案、农业科技档案、新农村建设专门档案、农村特色档案、社保民生档案和民情档案等门类档案 ,有效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创新乡镇档案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档案工作长效机制:①不断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充实档案人员,完善乡镇档案工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的特点,不断建立完善乡镇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保管借阅、统计利用、保密销毁以及消防安全等档案管理制度和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并根据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建立新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②建立乡镇档案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城镇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各类涉农档案工作的开展,实现城镇档案工作的全面化、系统化。
乡镇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和健全乡镇档案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镇档案的管理应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合拍共振,乡镇档案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新村建设、服务民生改善、服务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曹航.杨智勇,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困境与对策――从和县模式的现状说开去,档案学通讯[J].2010(3):85
[2]许岩,奏响新农村建设的和谐乐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成果巡礼,中国档案[J],2011(Ⅱ):29
[3]刘涛.卜凡意,谈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黑河学刊[J],2006(11):101
[4]刘朋云.高菊梅,青岛:构建乡镇档案管理新模式,中国档案[J],2009(4):31
[5]昝征,新型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的实践价值,交流[J],2011(11):37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 ;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 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