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4: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林畜牧业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湖南省地处全国中南部,是个农业大省,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1.6万公顷,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1890.78万人。湖南省农业经济是以小农业为主,其它方面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结构从1996年的50.63:4.07:38.83:6.46 转变为2015 年的54.38:5.48:29.52:6.14。其中牧业的变化较为剧烈,小农业、林业和渔业相对较为平稳。近两年来,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增长势头良好,其中小农业、渔业和林业增长幅度明显。
二、模型设定
以湖南省1996-2015年间每年的农业各部门的农业总产值为研究指标,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指数分别代表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总产值指数代表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业总产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这里1996-2015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记为 Y,小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分别记为为 X1、X2、X3、X4。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三、模型建立
采用199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出农业各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14.039) (0.024) (0.0084) (0.0083) (0.00018)
t=(-1.276) (37.267) (3.795) (15.601) (6.15)
F=150653.5 DW=1.568 n=20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表明,农业各产业结构的比重小农业最高,小农业的总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但如果要更大程度上增加农业总产值,则必须进行农业各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才能使农业发展得到均衡,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法测算1996―2015年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对农业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小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上分析表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小农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会逐渐加大。因此,选择小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推动湖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是科学的选择。
2.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方面优化的具体思路
(1)小农业。要重视小农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优化小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以粮食稳定增长为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开拓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形成空间梯级开发,将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和现有耕地的立体开发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突出特色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2)林业。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之一,全省现有林地面积958万平方公顷,森林覆盖率52. 76%。林业尽管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低,在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小,但从农业功能角度来讲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在林业结构调整中,应着力建立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果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省的主要水果是柑橘,占全省 68%以上的水果种植面积,占水果份额的80%。可以以柑橘为基础,并拓展桔、梨、桃、李、枣等主要水果的生产优势,实现林业的发展。
(3)畜牧业。湖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连续多年稳定在30% 以上,生猪养殖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湖南省转变畜牧业生产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确保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使用价格的低廉,保护投资者权益,吸引投资。二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把小城镇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畜产品市场。三是要大力推行农牧、林牧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部门协调与合作,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4)渔业。水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规模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水产业基地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以加快水面流转为重点的经营机制创新;要注重水产业科技创新及水产品市场开拓,加强水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水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注重水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水产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建设,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针对耕地对农业结构优化的制约,要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耕地是制约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障耕地面积,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或更改基本农田的问题,对耕地保有量、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上的控制和管理;其次,对土地实行合法流转,防止将土地非法转为它用。最后要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力度,对小块地进行合并整理,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湖南省大部分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限制。首先,可以扩展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其次,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湖南省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结构 生产条件
一、近年来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状况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2003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湖南省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为4508.20亿元;其中农业2391.67亿元,林业239.11亿元,牧业1425.60亿元,渔业255.04亿元。2003年以来湖南省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呈现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2005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增长率甚至达到了5.8%。但从农业内部各产业产值增长情况来看,表现出不均衡状态,农业上升趋势明显,畜牧业次之,而林业和渔业则较为平缓。如表1所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年平均为48.22%;畜牧业比重居二,年平均37.52%;林业和渔业比重年平均分别占5.22%和6.15%。从变动趋势看,2003-2011年期间,农业比重在2008年出现下降后,又反弹呈现上升态势;畜牧业比重则在2008年后呈现下降态势,并没有表现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虽然湖南省近几年正加大对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总的来看,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对湖南省农业生产中的结构和生产条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特点,从而为保证农业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表1 2003-2011年湖南省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变化 (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新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一般地,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据此,可以找到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其关联度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
设,Xi(k),(i=1,2..m)为m个比较序列因子,
Xi(k)=(Xi(1),Xi(2)...,Xi(n)),(i=1,2...,m)为反映各因子变化特征的时间序列;
X0(k)=(X0(1),X0(2)...,X0(n))为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可构造原始评价矩阵X=(X0,X1,...,Xm)。
2.对原始序列作标准化变换消除量纲,得到新的标准化序列, ,其中X(k)为各原始序列,X为各原始序列的平均值,S为各原始序列的标准差,X'(k)为原始序列处理变换后的新序列。
3.计算关联系数
先逐个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值,即,X'0(k)-X'i(k)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其公式为:
p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常取0.5。
4.灰色关联度计算及排序
然后对各因素对系统行为特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并进行评价分析。
(二)湖南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依据2006-2010年湖南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分析总产值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相互关联程度和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林牧渔就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和表3。从中可以看出,各产业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渔业、农业、牧业、林业。各相关生产条件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 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
表2 湖南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表3 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在2006-2010年期间,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渔业、农业。同时,畜牧业作为湖南的传统优势产业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湖南水面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展具备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湖南各地积极采取基地精养、法律保障、科技先导等措施增强渔业生产发展后劲,深挖增长潜力,使得湖南渔业正日益成为湖南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湖南省种植业主要作物的总产量发展迅速,增长巨大,水稻、棉花、油料、苎麻、柑桔、茶叶、甘蔗、烟叶、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均居全国前列。湖南畜牧养殖业也十分发达,它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种植业的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对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林牧渔总产值的首要影响因子;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使用量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农村用电量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表明,在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灌溉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体现在上述分析中,有效灌溉面积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要大于播种面积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农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及时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元素,提高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率。而农业电力对于部分农业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可或缺,为此,加快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电气化,对于湖南农业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
第三,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因素作用较低,这可能与湖南仍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充分阶段有关。如2007年末湖南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564.8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347.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1.5%。按每个劳动力可承担5亩田地计算,需要农村劳动力1176.48万人。由此推算,剩余劳动力达1171.04万人,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蔽失业状况。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调整内部结构。据灰色理论分析的结果,要保证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发展渔业和林业,提升牧业发展水平。一是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规模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在保稳定的基础上,应着力于优化品种结构。以优质米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优质稻开发格局。另外,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展一些高效经济作物,适度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二是推进水产业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推进水产品优势产区渔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相关生产安全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渔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渔业生产、加工的产业链条,提高渔业经济附加值;通过推进渔业科技进步,打造效益型渔业;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资源节约型渔业。三是继续抓紧高效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优化林种结构,重点搞好油茶、楠竹低改及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增加。四是以扩大养殖业规模为重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生猪是湖南的优势产品,要继续发展,加大品改力度,优化猪群结构,建立完善生猪市场风险的有效规避机制;把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作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扩大养殖的规模,适度提高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
(二)依靠技术和物质装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的现代装备水平。要根据湖南省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结合政策补贴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同时开发出新的更多的适合湖南自然情况和自然特点的新机具、新农机。二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提高化肥利用率。要不断扩大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施用化肥的同时,加施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灌区工程投入力度,修复病险水库,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探索农村电力发展新机制,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配置电力资源相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规范农村电力市场,深化农电体制改革。
(三)强化农民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适度转移
农业经济良好的增长态势需要有一批现代化农业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此,要在政策、资金、师资、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努力培养出更多农村专业型、特色型人才,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助现代技术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应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谷春.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这就使得畜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式转变,且程度越来越高。要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无害化处理,还应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使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因此,畜牧业发展具有双重任务,在防止畜牧业对周围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要避免周围环境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以保证对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的发展。
1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1.1对大气的污染
规模化畜禽养殖在有氧的条件下会产生两类物质,分别分解为CO2、水和最终产物。这些物质在厌氧的环境下可分解产生带臭蛋味、酸味、烂白菜、鱼腥味等带刺激性的气体,若量少可直接稀释到大气中,不引起公害问题。但量大且长期高浓度的臭气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并影响人体健康。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一份新报告,与运输业相比,畜牧业产出的温室气体更多,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占总量的18%。如果将土地利用和土地用途变化的排放量包括在内,畜牧业占人类活动的CO2排放量的9%,但是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比例则高得多。它占与人类有关的N2O排放量的65%,而N2O全球暖化潜能是CO2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粪便。此外,它还分别占人类排放氨(主要导致酸雨)和甲烷(是CO2暖化潜能的23倍)总量的64%和37%。
1.2对水体的污染
畜牧业是对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资源破坏最大的产业之一,除其他方面之外,它导致水污染、富营养化和珊瑚礁退化。主要的污染物是动物粪便、抗生素和激素、制革厂的化学品、用于饲料作物的化肥和杀虫剂。大面积过度放牧扰乱了水循环、减少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补充。还有大量的水被用于饲料生产。据估计,畜牧业是造成我国南海磷和氮污染的主要内陆根源,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些污染物及其他物质通过泄漏,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并直接通过侵蚀和径流以及动物接触流水而进入水域。此外,农作物生产造成的污染中有16%是来自于饲料种植。有研究表明,进入到一个水流域的66%的氮和78%的磷,来自于被浪费的动物饲料和动物所排粪污,其实研究所在地区的大部分农场都是把种植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的土地分开的。显然,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是水道的一个主要污染源。一旦进入水体,在粪肥中的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生命造成极大损害。2000年的一项报告指出,粪肥污染物是造成鱼类死亡的最大问题。史密斯等人发现,淡水中磷和氮过量是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这改变了水生态的化学、热及辐射环境,对原生种群造成不利影响。这些元素在海洋中的积累使得有毒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鱼类死亡。当氮释放到大气中,也能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但最终还是回落到远离的水道。
1.3粪肥对土壤的影响
动物粪肥的成分是有据可查的,而且这些成分对水域的影响也正在深入的研究中。2002年美国环保局的报告列出了动物粪便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钾(K)、有机化合物、固体、病原体、盐、微量元素和挥发性化合物。畜牧养殖产生的粪污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后,一部分被植物利用;另外的被微生物降解为水和CO2,净化和改良了土壤。一旦粪污的排入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降解不彻底或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恶臭气体以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改变了土壤的原有成分和性状,使土壤的基本功能不能发挥。此外,粪肥中的部分高浓度有机物会与污物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某类物质(如重金属)含量异常偏高,破坏或改变了土壤自身的结构,对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也造成了不利影响[1]。
1.4造成土地资源的退化
畜牧业的发展还是土地资源退化的一大根源。由于要开辟新的牧场,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畜牧业的发展是森林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20%的牧场因过度放牧、土壤侵蚀和板结而退化。而这一比例在旱地则更高,原因是牧区管理不当和畜牧业政策不足,导致荒漠化蔓延。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草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土壤表层缺乏植被覆盖,而大面积的,有些地区甚至即将被沙化或已被沙漠逐步侵蚀。
2治理措施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大幅提高,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大量有害气体等,引起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其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5]。
2.1推广生态养殖,减少污染源
在大规模的集约化畜牧生产大背景下,遵循生态学原理,降低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是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建立生态工程,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牧沼、沼果或牧菜粮、牧鱼并举的生态畜牧小区[3-4]。将畜禽粪便低费用处理后,能够用于淡水养殖业或种植业。如将畜禽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用于种植业;还可建立种草—养畜—粪尿还田的农业生态链;也可发展沼气农业,充分利用畜禽粪尿生产的沼气、沼渣、沼液,沼液、沼渣可做肥料用于种植业,沼气可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对环境十分有利,还能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1]。应把畜牧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
2.2畜牧场地的适当选择
养殖规模场的建设首先应考虑交通因素:应与公路有一定距离,在解决用水方便的情况下,应选择建在远离工矿区、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同时考虑到粪便可供应农田用做优质肥料,而粮食作物和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来源,所以建立养殖场要在周围有足够的果园、园林、农田、苗圃、鱼塘等地区,以便更好地将农林牧有机结合[4-11]。采用林木兼作和水土保持的方法,并适当地将畜牧业移出敏感地区;在土地利用(以畜牧为基础的)中实施环境服务付款计划以利于减缓和改变土地退化现象。
2.3注重卫生管理
提高畜牧和饲料作物生产效率,改善动物膳食种类,减少饲料的肠内发酵以减少甲烷排放,同时建立沼气厂对粪便进行再利用处理。对畜禽圈舍应及时清粪、防潮除湿(具体可用石灰撒于圈舍地面),减少舍内微生物和微粒,合理组织舍内通风,使舍内保持干燥。在圈舍内尽量做到粪水分离,尽可能保持环境的干燥[9-10],以减少微生物及病菌的孳生。可使用除臭剂除去畜禽排泄物中的恶臭,经过厌氧处理的畜禽粪便可直接用于沼气生产或用于农作物施肥[4-5]。
2.4加强饲养管理
倡导科学用药,限制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和过量使用,将药物残留对畜禽及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优化和加强死畜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圈舍,将病死畜禽进行深度掩埋或焚烧等科学处理,防止病菌的传播,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也是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定点屠宰的管理与建设,做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5-11]。
3小结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关键词] 畜牧 生产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173-0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科学家们也致力于研究畜牧技术,畜牧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的质量与重量,畜牧技术的大力推广,可以加快我国现有的畜牧业科技成果向着实用而转化,可以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与生产技术,还能够满足我国农民对于科学饲养技术的迫切需求,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应该推广畜牧技术的体系建设,并且保障了这项工作能够正常展开。
一、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辽宁,大部分畜牧产业的养殖户还是使用原来的养殖方法,因为畜牧技术还没有在辽宁大力推广,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推广机构混乱
在辽宁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它是与同级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办公的,属于是同一个机构下的两个牌子,并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权与财权。并没有在乡镇的各地区设立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本地的农委虽然已经设立了三个中心来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可是他们主要负责的是种植业的技术推广,对于畜牧业、林业和养殖蚕桑等技术的推广还是分别属于畜牧兽医局、林业局以及蚕桑办来负责推广的。
2.推广人员缺乏
在辽宁的大部分地区,负责推广畜牧技术的人员和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的人员基本都是一套人马,在这些工作人员当中,有60%的人员都是50岁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子承父业的、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积极性都非常欠缺;而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这整个系统中所占比例不到30%,这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整个畜牧系统中的中坚力量,每个人都同时承担着很多项重要的任务,因此很少能够把精力投入到技术推广工作中去,同时技术推广的工作还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连续工作、任务较繁重并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工作人员现在的工作能力根本不能保证推广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在我们本地区有20个乡镇,但是专门从事畜牧专业的技术人员仅仅只有5个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下达,许多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财政方面的供给人员又实行缩减政策,所以虽然推广的专业岗位非常缺乏专业人才,但是畜牧系统却没有录用新的专业人员。
3.推广经费不足
畜牧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一项高投入但是无回报的服务性工作,其推广所需要的大量工作经费只能是有政府部门提供,可是就目前来看,这项经费还从来都没有被纳入到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之中,下属的单位就更是没有经费来自己开展这项推广工作。这样,就有很多原因造成现在畜牧技术的推广经费还是空白。
4.缺乏实用的新技术
近些年来,养殖业推广的良种良法技术已经在多地普及,虽然这项工作有了较为明显的进展,但是它真正能够起到大幅度提高养殖户效益的方法并不是很多,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的推广和普及的程度。就拿2011年所主要推广的发酵床养猪技术来说,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国外及其他省市应用,我省滞后这些地区很多年。并且每年进行技术推广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从而导致了农户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存在一些不满、不信任的情绪,根本不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
5.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
大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多年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同时,现在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很快,但是对于负责技术推广的基层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机会去学习目前更新的业务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自觉学习的人很少,虽然在全国每年都有很多培训班开展,但是费用太高昂,很多单位负担不了,所以即使是有一些想学习新知识的技术人员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推广畜牧业技术的对策
1.加强推广队伍的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现代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是技术支撑的主要机构,因此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出一支既懂业务又善管理、技能实践又会沟通的新兴技术队伍。升级的各部门需要为提高这些推广人员的素质来做专门的培训,每一年应该至少进行一次短期培训,每两年都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长期培训,从而能够更新推广人员的知识。
2.推广内容要广泛,使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推广
对于推广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多鼓励他们自主创新的进行推广,而不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而生硬的去开展推广工作。推广的时间应该选在农户们较为空闲的时期,否则根本起不到推广的效果。推广的内容既要包含到生产、养殖环保,还要涉及到加工与销售等方面。在推广的方法上,要实行多样化,可以使用组织培训、技术咨询以及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真正起到技术推广的作用。
3.建立专门的机构,明确职责
目前的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够到位,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所以无法良好的开展推广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好各级推广机构,针对不同的地区推广不同的技术,形成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养殖特色与养殖格局。明确每个机构所负责的任务,做好监管与考评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修改。
三、结语
畜牧业的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推广的技术人员首先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能把畜牧技术真正推广到每个农户家中,使每个农户在养殖时都能使用上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正.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的整体设计[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2]张润生.浅谈农业技术推广程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02).
[3]倪守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J].天津农林科技.2009(04).
[关键词] 动物疫病 防治工作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50-01
1 前言
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评价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疫病防治工作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所辖的养殖厂为例,简要介绍了当下该地区畜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推动畜牧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2 动物疫病防疫现状
动物疫病主要是指动物的传染病以及寄生虫滋生的各种病毒,防疫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禽畜的安全,若防疫工作不到位导致重大疫情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养殖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下我国虽然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且工作也卓有成效,然而依然与预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禽畜的消费能力也日益增长,尤其对高质量的产品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是近几年常有人畜感染同类病毒的现象发生,也彰示着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存在的弊端。以丽水市莲都区某养殖厂为例,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缺乏充足的动物疫病防护意识,对动物疫病的防治抱着一种漠视的态度,甚至不接种动物所需的必要的疫苗,缺乏科学的防疫措施和技术,造成养殖厂中的动物处在一种比较危险的环境下,O易感染疫病,并且不科学的养殖制度也会使得疫情一旦发现,便不好控制,极易扩大,严重影响了该厂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好相关工作,在对养殖厂进行督促的同时,也不断研发新的动物防疫措施,提高防疫水平。
3 动物防疫防止工作的相应措施
3.1 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畜牧业缺乏明确和统一的行业规则,虽然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但是由于长期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使得相关政策落实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增强对政策的宣传,提高养殖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切实提高养殖厂的防疫防护工作。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计划,并且逐渐扩展防治疫病的种类并记录有效的防治措施,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的防控体系。在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的监督管理机制,不仅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疫情防治工作,而且要切实管理好成品的质量,避免最终的产品出现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工作时的问题,全面整顿落后的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防止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3.2 提高动物疫病防止意识,全面加强管理和指导
目前我国养殖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到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不起来,随心所欲,使得动物防疫效果较差。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让相关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动物疫病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改变养殖业的整体意识,建立正确的动物疫病防护意识,纠正之前在防治工作中的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农林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下级机构专门负责动物疫情的防治工作,并与养殖户密切联系和接触,在日常开展工作时注意多下基层,立足于实际情况给予养殖户合理的建议。
3.2 提升基础动物防疫标准,实现有效防控
目前我国的养殖业普遍存在养殖户养殖动物品种多样,且规模小,行业不集中的特点,不够专业化和科学化,要想切实提高我国养殖工作的水平,必须要形成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疫情控制的行业标准,积极有效的宣传疫情防护的重要性和先关措施,加大对人才和新型疫病防护设备的引进,并加强对工作的监督和掌握,使动物防疫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和进行,从而使得最终产品合格率高,切实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3.3 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科研投入,提升防疫水平
要想最终提高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水平,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技术。这需要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进行防疫设备和防疫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为具体的防疫工作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加强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应该加深与科研机构的合伙,并适当的投资,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论是哪一个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关键技术的部门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自身的收益,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能够愈发充满活力,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科研部门要合理利用科研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并针对具体的科研开发项目,有效的调配技术人员和资源,实现技术的革新。建立健全现有的动物疫病防疫技术指导,在特定的时间和季节按照科学的手段对动物进行疫苗注射,加强动物的免疫工作,使得动物疫病能够得到有效的避免和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有计划的开展工作,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有效避免疫情的发生,维护好人民的切实利益。
4 结束语
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是养殖业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落实好动物疫情防治工作,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制度,建立健全疫情防治系统,相关部门明确好各自的职责,加强动物疫情防治的监督工作和动物流通的监管工作,切实有效的推进动物防治工作的进行,推进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品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种植业快速发展,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蔬菜面积由2006年底的148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林果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花卉苗木得到较快发展,种植面积达到6.94万亩。养殖业快速崛起。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限额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43家,肉、蛋、奶总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主要饲养量均居全省前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4万亩。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6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30%。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种植业结构调整仅处于起步阶段,以蔬菜、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种、养基地及加工企业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理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序调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率先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为突破口,使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和名片,力争把建设成为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并积极推进果业、苗木花卉和渔业的发展。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扶持机制,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稳定粮食产量,扩大蔬菜面积,大力发展畜牧,做大花卉苗木、林果生产,优化种植布局,改革种植模式,开发宜渔资源,努力扩大渔业规模,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市场引导,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功能区划确定主攻方向,搞好示范带动,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建立畜牧、蔬菜等种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先行,积极鼓励引导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品牌经营化战略,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等注册。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林果、苗木花卉和生态池塘渔业,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扶持建成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三、五大产业振兴的重点
(一)畜牧业。积极与京、津、济、青等大城市对接,继续引进和培育高档次、大规模和实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加快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突出畜禽生产特色大县建设,形成畜牧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畜禽及其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实现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强化市场兽药、饲料质量监管,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切实保障畜牧业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建成15万头奶牛、600万头生猪、100万头肉牛、3亿只家禽生产基地,建设品质畜牧业示范区10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饲养比重达85%以上,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畜牧业产品质量、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
(二)蔬菜产业。集中发展京沪铁路线东部、京沪铁路线西部、宁津乐陵庆云“三大板块”,重点抓好温室蔬菜区、都市农业区、拱棚蔬菜区、加工出口蔬菜区、露地菜区、食用菌区“六大区域”;三大板块涵盖全市57个重点乡镇,面积275万亩,占总面积91.6%。集中建设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平原县坊子乡七彩庄园蔬菜物流园、宁津东崔蔬菜批发市场三大市场,使之成为覆盖全国的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加大对瑞丰食品公司、乐陵国强亚联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等十大蔬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外向拉动能力,促进蔬菜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加大先进技术设施投入,健全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世纪风科技园等五大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在规划的三大蔬菜板块内,建设德城区黄河涯镇西瓜园、乐陵国强亚联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等10处园区,每处设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区。同时注重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每年“三品一标”认证50个以上。到2015年,培育1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的蔬菜品牌,把打造成名牌蔬菜集聚地。实现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00万亩,蔬菜总产1020万吨,蔬菜总产值突破16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占到农业收入增幅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蔬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三)果业。在原有特色果品基地的基础上,快速膨胀规模,培强德城区二屯牛心柿基地、夏津县沙果果桑基地等20个特色果品基地,扩大我市特色经济林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建好黄河涯优质桃市场等10个果品市场,围绕20个特色基地在产地乡镇建设相应的果品市场。扶持建设10个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好100个百亩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高效示范园。培100个百亩以上的果树大户。搞好30万亩金丝小枣的嫁接改造,推广省果科所及我市选育的金丝小枣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培育打造城南万亩桃园等10个果品旅游采摘园区。打造出10个优质果品名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果业信息平台建设,使我市的经济林走向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新发展经济林面积30万亩,金丝和无核小枣品种改良10万亩,达到小枣50万亩、水果50万亩的规模,全市果品面积达到100万亩。金丝小枣优系等主要林果总产达100万吨,年产值25亿元。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种种植面积比率达60%。
(四)苗木花卉产业。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规划建设市枣树种质资源库。搞好基地建设,每县(市、区)规划建设一处或多处千亩以上规模的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部分县(市、区)创建花卉苗木高科技创新园,带动本地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提高设施栽培在花卉苗木中的比例。注重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以鲜切花、园林苗木、盆栽植物、特色花卉、用材种苗等五大品类产业为重点,整合花卉苗木营销资源,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档花卉、鲜切花和绿化苗木交易集散中心。到2015年,实现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五)渔业。做大做强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名优”高效渔业区等五处现代渔业经济区。大力推广规模养殖,规划建设30处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其中5000亩以上8处,万亩以上3处。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种,把适宜养殖的罗非鱼、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培育成我市优势品种。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粮渔业。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做精休闲渔业。到2015年,实现渔业面积40万亩,实现鱼产量15万吨,年均增长12%,渔业总产值25亿元,年均增长18.34%。通过渔业生产,改造荒碱涝洼地、村边湾坑、废弃窑坑等宜渔“三荒”资源50万亩,形成耕地20万亩,建设农村社区水体景观,美化群众生活环境。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快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测、技术研发与推广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市、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五大产业种养园区创建、市场建设、品牌创建认证活动,对建成一定规模或取得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示范园区和取得名优品牌产品给予奖励。对畜牧机械、涉畜保费、畜禽良种引进与保护开发、畜舍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服务、贷款贴息、蔬菜林果等病虫害防治、花卉林果种质资源保护、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贷款风险等项目,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给予适当补贴;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机具补贴、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向五大园区基地建设倾斜;四是根据国家、省扶持五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性资金;五是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站点建设服务,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系列化后勤保障;六是切实落实种养用地政策,保障标准化规模种养用地。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种养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突出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强化品牌创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5年内全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每年新增蔬菜“三品”数量50个以上。通过以畜牧、蔬菜产业为突破口的品质品牌农业产品创建,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的五大产业优质品牌基地。
(五)强化市场服务保障。各县(市、区)在相关畜牧生产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林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区域性产业协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出台专业合作社指导方案,重点乡镇要成立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指导合作社规范运作制度,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重点搞好农资供应、技术推广、产品检测、销售服务,提高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