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德育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瘾”现象 学生教育 教育原则
一、角色平等原则
网络游戏作为游戏者的第二空间,其中的人物实际上是游戏者的化身,平等性是网络游戏的一个特点。在网上人们往往以一定的符号形式出现(网名),而真实的身份、出身、性别、经历都可以不写或按自己的愿望虚拟填写。网游中的人物虽然身份有高低、装备有优劣,但对游戏者来说却没有心理上的不平等,游戏者也不用因为自己级别低、装备粗劣而自惭形秽,以致放弃游戏。在游戏中没有呵斥也没有体罚,有的只是游戏者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所以游戏中的人是平等的,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许多教师常责备学生这样做不好,那些做不对,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说话的口气往往不容置疑,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想的是什么,他们打算怎么做。作为学生,被动的角色往往给他们一种压抑感,教师通常是出力不讨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呢?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该具有的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权利,尊重学生在人群中应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人,并尽最大可能为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
2.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师比学生懂得多了一些,担负着培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但是在人格方面,师生是平等的。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做到平等对话的关键是教师的心态,要看教师的内心是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能否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及能否就不同观点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归属感。
二、主体教育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学习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
游戏者在游戏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总是凝神聚力,有目的地选择所需器具,设计缜密的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游戏方案不断改进,大大缩短实现目标的进程。游戏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精彩的场景、玄妙的机制当中,所以学生在玩游戏时能较长时间地集中高度的注意力,且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网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学习体验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许多结论,这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时的确非常快捷,但这些结论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学生心中得不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果学生不能主动使用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没有这些结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评价多元原则
厌学而有“网瘾”的学生,他们大多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游戏中。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谈起网络游戏时总是兴高采烈,讨论的话题大都是谁的“级”最高,谁的水平最高,谁在这一天的时间内进步最快,谁玩的新游戏最好玩……总之任何人好像都是焦点,每个人都是成功者,客观的评价、富有诱惑力的挑战以及对所谓的荣誉的追求,是学生迷上网游的重要原因。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6.开放性原则。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medical trouble relations and avoid the medical trouble dispute effectively, doctor the professional language's construction and forms is an essential link, in the linguistics human relations principle is suitable for social life each aspect, also the professional language's standard and the development provided the theory support for doctor,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human relations principle in doctor in the professional language concrete utilization.
关键词:语用学交际原则 职业语言 运用
key words: The pragmatics human relations principle professional language utilizes
作者简介:宋皓,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职业语言相关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宿州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08YSK02
一.导言
在职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衡量职业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格式严谨,精确易懂的职业语言可以有效的帮助此行业的从业人员规范日常言语行为避免各种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纠纷。医疗行业是关乎生命的高风险行业,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医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尤其是医生的话语表达迫切的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规范和约束;交际原则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用学中的交际原则尤其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提出为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语言提供了指南;如果医生无视或是违背交际原则和职业语言应有的规范性,其言语行为往往会受到患者的误解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进而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依据语用学交际原则分析医生工作期间的言语行对于规范其职业语言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语用学交际原则的分类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2.1合作原则及其运用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在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 旨在有效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只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会话者互相合作,共同遵守着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196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格赖斯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地、和谐地进行。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可能产生误解。
2.1.1 量的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患之间就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战胜疾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团结合作;在沟通的各个阶段医患双方都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语达到量的准则,只有充分的沟通数量才能使双方获取有利于疾病治疗的大量信息。医生应该全面的询问疾病相关的信息,中医自古讲究“望、闻、切、问”。问诊对于医生了解病情及其起因并作出相关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病情检查之后医生应该告知病人诊断结果,开药方之后必须告诉病人如何服用及其禁忌,术后告之病人如何恢复和保养。建议医院依据各科室及疾病分类制定出医生必须告知和选择告知的事项,医生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告知义务才能避免相关的法律责任和纠纷。
2.1.2 质的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患沟通交际过程中质的准则也必须充分重视,医生对病人行使告知义务时除了充分之外还要做到内容真实,不能隐瞒或者谎报病人的真实病情。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应该实事求是,现在“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医生夸大病情或夸大特定药物的疗效。如果医生在沟通中没能做到质的原则轻则延误病情重则累及生命,所以医生在沟通中要谨慎、认真、负责,对自己话语多加思量避免误解和歧义的产生。
2.1.3 关系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遵守关系准则意味着在医患交际中医生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医患的谈话要围绕着病情及其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患比例也相对较低,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就诊时间为更多的患者服务,避免在沟通中涉及无关的话题。
2.1.4 方式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生的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病人的特点,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中力求简洁明确避免言外之意和模棱两可;比如医生在告知病情和药物名称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肯定而坚定的语气与患者沟通,避免使用“可能、或许、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词语,如果对于病情或诊断不能确定则应该明确告诉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研究等待确定的消息。
2.2 礼貌原则及其运用
礼貌原则(Po1iteness Principle)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其中包括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礼貌原则的作用同样不可轻视。
2.2.1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医生在沟通时越热情礼貌,为了战胜疾病患者则越愿意配合与参与沟通和治疗的过程,越能取得更好效果。
2.2.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讲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请求,而后者则讲如何对待自己。比如医生在医患沟通的开始应该承诺自己为尽己所能的为患者服务,树立一个高尚敬业而又技艺精湛为患者真诚服务的崇高形象,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会随之增长,利于进一步的治疗活动。
2.2.3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笔者认为赞誉准则尤其适用患者的治疗阶段,对患者配合治疗取得的进展进行赞赏,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情、早日康复的信心。大量的实例早已证明赞誉产生的心理疗效会对药物疗效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2.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中华文化一直视自谦为一种美德,受到病人赞誉时大部分的医生都能够正确的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果,更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着更多的领域和难关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征服。
2.2.5 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一致准则提出不应直接表示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总先要说上一些表示歉意或遗憾的话。即使对方的看法或意见是错误的,为了礼貌,也应笼统地肯定一下对方,或者象征性地表示赞同,然后再将不同意的真实看法说出来。有时在医患交际过程中,某些顽固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着不同甚至错误的看法和观点,医生则应该婉转的指出其错误的所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2.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遵守同情准则的关键是要注意表达自己与对方共同的心情,要喜他人之喜,忧他人之忧。患者中不乏悲观失望甚至丧失生存信心的人,医护人员应遵守同情准则,表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和担忧,同时应该亲人般的鼓励他们重新树立战胜病魔的希望。
三、结语
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规范医生职业语言的过程中,有效的贯彻和遵守语用学交际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非常重要。当然,在实际沟通中有时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无法兼顾;有时为了顺利交际,医生应该在执行规范化职业语言的前提下进行取舍作出违反合作原则或者礼貌原则的行为。总之,笔者认为只要医生能够胸怀患者利益,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自觉以语用学交际原则规范自己的语言就一定能够促进沟通,与患者通力合作战胜病魔避免误解和冲突,进而实现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2] 何兆熊等. 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自然. 语用学讲稿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52-01
1 遵循初中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精心设计有层次问题的原则
每一节物理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的设计应有层次性。问题设计的深度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物理知识所决定的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的水平的不同。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各有不同,不可能在同一层级水平上。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在已有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特点,力争每个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收获,能力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去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物理问题,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从教师的提问中习得新知,学到质疑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教师可设计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记忆问题属于低层次水平,
它的解决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没有一点意义的。但是,如果教师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论,不失时机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的呢”?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来源起到的良好的导引作用,这个问题就属于高级层次水平。也就是说,教师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先问“是什么”而后是“怎么办”最后是“为什么”。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性。
1.2学生习得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物理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由不会提问到能提问,由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很会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中的“序”是客观的规律,它反映学习者在每一具体学习的之前大脑皮层中已有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例如,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学生先学习探究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等,然后学生再去学习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一定是分析过简单的过程,才能循序渐进学习分析复杂的物理现象。所以说: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都普遍是从主动提问到主动并善于提问的这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到点子上就是善问、会问、问得好。从学生敢问敢质疑到会问、善问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能力上的进步提高的过程。
1.3学生提问益于教学相长原则
物理课堂上学生问题的提出,特别是好的高水平高质量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基于学生的熟练掌握已学物理知识并会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当然学生能做到这样必须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已进行了多次复习,提前预习后面的还未学习的物理知识,然后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通过实践而达到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知识。使原本呆板的枯燥的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变成具有动态性的活生生的富有多彩生命力的有趣知识。那么教师也可透过学生提出的各种物理问题,随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及时得到来源学生的反馈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鲜明,更加有针对性。并且,每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时,毫无疑问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机智科学的解答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正是教师本人重新思考、学习,重新更新固有知识,提高认识的知识重构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策略
2.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物理的方式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方式,俗称“填鸭式”。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当然无从谈起了,因此,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那么要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关键是在教师,物理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物理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做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角色,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去独霸讲台,一味填鸭而会设计采用科学恰当的物理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2.2教学中注重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基础。要让学生不断产生物理问题意识,逐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这都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基本条件。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一门科学,而认真观察和缜密的实验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源泉。对于已掌握了物理理论知识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必须留意观察任一物理现象,有意识分析,这也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发现许多和原有的物理知识经验不同或者是互相矛盾的物理现象,学生们头脑中经常带有“为什么”?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观察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3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科学地设置物理问题情境,题量恰当,提问适时,难度适中,严谨机智处理好每一个问题材料,使学生们进入良好地和谐的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状态,才能更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和设想,并开发学生的大脑,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从而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探究未知的物理世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对一些问题解决并思考后,在追问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为什么这样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你还有其他解决方案?”等。通过步步追逐,引导,启发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的教学意义与以往相比已大有不同,当下的数学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掌握知识点,并能够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在其他领域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刻探究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和答案,积极提问、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疑问、分析、探究和求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形成勤学好问、举一反三,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大脑的开发,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自主能力。通过能力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自信、想办法、去实践,而不是依赖书籍、老师或家长。创新意?R培养是思维模式的启发,也是能力的挖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只有学生对一件事好奇,才能引起他的了解欲望,而创新意识从狭义上讲就是对一件事的好奇而产生的意识和想法。培养学生敢于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因此产生兴趣学习现有的知识,运用学到的技能解决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由创新意识到兴趣再到解决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1.尊重知识的科学性
培养创新意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我们所提到的创新是建立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远离事实的胡思乱想。小学生需要天马行空,但也需要有人告诉他是非黑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有未来的青少年,而不是胡思乱想不尊重规律的自负者。我们能想到与数学相关的最紧密的就是数字,而数字在任何工作中都是需要高度严谨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把尊重知识的原则,让学生从小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意识观念,才能保证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态度、原则、有标准。
2.以兴趣为基础
前文提到创新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创新意识也要建立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之上,以兴趣作为吸引,促进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才能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数学课程处在基础铺垫的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反复强调,巩固练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兴趣流失。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例如一些数字规律、图形规律等小游戏,或者相同的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等。通过兴趣吸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激发思考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3.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缺少创新的实践只能成为机械的流水作业,而缺少实践的创新也只能称得上是满口胡言。而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用实践创造社会,造福人类。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为了能让其将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创造力,使其从小就养成实践第一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实践这一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用实际结果说话。
三、创新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要。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已数字事实为主,因此,方法转变起来十分困难。事实上,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情景进行教授方法的不断变化。例如:可以从传统的讲解式授课变成提问式授课,可以将知识点编辑成小故事,将需要记住的计算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课堂教学也不要全部依赖板书,注意借助多媒体等新型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汲取相关知识,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高中课堂,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因为课程内容等客观原因,加之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堂形式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方式,偶有提问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的进度。尤其是数学课程,环环相扣,一旦错过很难理解下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这就是我们传统课堂的弊端,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学生错过进度或对某些知识点有疑惑不能及时反馈,会导致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成果少之又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沟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适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自我教学评估
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自我教学评估。通过对教学方法、课堂模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应该综合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果。例如:那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那种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改变、总结、再改变、再总结这样的反复工作中解决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评估,通过总结与反思能够增加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同时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培养;信息观念与道德教育几个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鉴别、检索、评价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思考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学术交流和终身学习中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是与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注重实际运用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建立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与信息素养水平状况
2.1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扩招形式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状况,就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一低三悬殊”的现象:“一低”是指和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三悬殊”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差距较大。其次,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导致自身个性心理不健康、不成熟。第三,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高职院校的大专身份与他们的远大理想(进重点或本科院校)有差距,心理失去平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第四,自身素质与学校要求不适应,虽然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第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使他们看到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联想到自己,就会产生就业压力。
2.2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状况
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若缺乏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被社会淘汰。那么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怎样?表现在:
第一,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书籍;平时很少是为了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意识。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第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全面冲击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而显得束手无策;缺乏起码的检索策略和能力,尤其检索技能落后,许多学生对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只好以手工代替,降低检索效率。第三,信息利用不充分: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从著作、期刊上获取信息,很少甚至从不查阅参考工具书,很少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第四,信息积淀匮乏: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的读书计划,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图一时之需,仅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任务,才到图书馆去资料收集信息。第五,信息需求欠缺:主要体现为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导致信息需求中的片面和不稳定。还有的学生只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消遣猎奇心理,专业书籍尤其是理论著作、论文很少阅读,相反,“闲暇”的书籍却大有市场。第六,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主要反映了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发展。
3.全面重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适应时展、以满足社会需要,迎接21世纪人才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人才——大学生,必须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素质。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学习。为了使终身学习的目的得以实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获得有效信息。为了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至少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是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出发来开展教育;信息素养恰恰是未来社会人所必需的素质之一。因此,对现在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是很有必要。此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一是为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独立意识,沟通能力和自我评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4.高职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职责
4.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主要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是以学生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强调其个体的学习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一项长期重要的教育内容。高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广博的知识信息,而且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是信息的提供者和查找信息的指导者,是大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传递的媒介。同时,高职图书馆具有特殊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它对启迪大学生思想、开拓知识视野、加强学术探讨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设施,为全面推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作为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可见,信息素养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更应把它看作素质教育的灵魂来培养,是信息社会高等教育的新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强化读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吸收利用技能,是“授人以渔”的举措。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2 对高职图书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图书馆作为学校知识宝库和信息中心,是为教育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硬件支撑。履行教育职能是推进高等教育前进步伐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图书馆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主要承担者。高职大学生的读书学习,离不开图书馆这块营养宝地,他们在校有许多变化归结于图书馆。迈入高职学校的大门,他们就对图书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多数的同学信息素养偏低,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和信息获取能力差,对文献信息知识需求显得盲目被动,甚至不清楚图书馆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不知道图书馆对自己的学习能提供哪些帮助,不知怎样去利用图书馆,怎样获取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识,更不要说利用信息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只能“望洋兴叹”,显得非常无奈和困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在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而作为高职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就要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当今社会信息化,使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所需的大学生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文献信息储藏中心的功能,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机构,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阵地。高职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大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信息教育所必备的物质基础;具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设备,能够利用各种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手段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条件并营造环境;拥有一批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熟知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检索的工作人员,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力量,有能力指导大学生检索各种信息。因此,高职图书馆完全有能力提供其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信息职能的平台,从而保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与有效地展开。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求学,获得的不应只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得“点金术”,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主力军,职业教育,既承担着人类知识普及与文化继承,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对未来竞争的决定作用也越显突。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中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静.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伟.大学生信息素质具有与大学图书馆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
[3]熊飞.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信息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年,2004.6
[4]张海萍.信息素质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2
[5]汪文勇,廖爱姣.探讨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4.4
[6]郭启松,张永军,宋蓓玲.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创新探讨[J]. 情报杂志,2008.1
[7]吴红.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的责任[J].理论月刊,2006.8
[8]林仙梅,徐晓敏. 图书馆应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杂志,2002.2
关键词:中学德育;中学生;主体性原则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学德育对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学德育的工作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开展中学德育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中学生独立性、重视其自主性、激发其创造性,以注重主体性德育教育超越传统学校德育教学范式。注重德育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对传统中学德育方式方法的扬弃,体现德育工作过程中切实践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进步。
1解读主体性原则的涵义
1.1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期望视野”和“需要与追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学生在开始学习过程之前,会根据其对学习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个体的学习动机,这就形成了学生主体的“期望视野”。学生主体具备学习动机后,对个体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或是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这是学生主体“需要与追求”的表现。
1.2关于主体性原则的含义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人们认为教育者是实施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教育客体。不过在实际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全然被动的客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在积极发挥着自身的能动作用。从这一方面看来,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成为教育主体,在教育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想使得中学德育工作取得有效性并且深入到中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不可忽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把受教育者也看做是与教育者处在同一地位的能动个体。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刻,我们进行中学德育教育都要坚持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主体性原则的理论特征以及更准确地把握主体性原则实施办法,对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更有效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值得关注的是坚持德育的主体性原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
2中学德育工作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原因
2.1中学德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中学德育教学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国家对当代中学生发展所制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系列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在经过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后,使得自己内心发生变化,在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自身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能够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精神状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才使得中学德育教育取得质的飞越,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没有这个内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完整。在中学德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教育要求和内容能够内化成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从而形成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
2.2中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德育活动环节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时效性的充分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想在中学生德育环节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中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视作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为德育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只有中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的主体,并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内容与要求以及德育影响深刻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对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教育者如果想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做到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能够掌握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
2.3中学生能够认识并影响教育及其教育主体
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非只是被动地一贯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更不会通过简单的接收而把这些教育理念原封不动地自己吸收。相反,作为能动、独立的个体,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通过自身以往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基础,再加上这一时期中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与判断能力,对教育者所传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判断,对于他们认可的理念进行加工和改造,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在自身的行为上;对于不认同的思想观念,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排斥倾向,这也与中学生特殊的成长时期有关系,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思想。同时不难发现,在整个德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也在无时无刻不受到受教育者的影响,正是因为中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就更不能忽视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受教育者是否乐于接受此种方法。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以及情绪的波动总是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因此主体性原则对于德育工作至关重要。
3中学德育主体性原则实现路径
3.1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
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校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特点、个人喜好的了解,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其次,要注重对新媒体的利用,在软件与硬件的配备上扩大投入,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新媒体的高效且正确的利用,可以在落实主体性原则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交互性特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等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展现出来,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激发作用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在德育环节的始终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学生,使其少走弯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肩负起引导者的使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依据社会对于中学生道德水平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科学且符合受教育者性格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做学生的指导者。教育者从社会要求出发并且要结合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现状选择教育途径,实现目标结构的对象化。
3.3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增强奉献意识
教师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环节,必须注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使得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在工作中承担自己引导者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对于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收到效果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主动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注重于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奉献意识。在新媒体的视域下,教学活动应拓宽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到教育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教育场所的跨越性,这样也就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转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4注重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要培植学生的自主性,首先必须着力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便会事半功倍。教师要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掌握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5注重“灌输”与“对话”
教育方式的并行在素质教育的普及观念之下,“灌输”教育似乎成为贬义词。但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或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前期认知与基础的准备,这离不开“灌输”教育的帮助和实际操作。“对话”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发展与延伸,它站在全新的教育角度,要求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合作,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对话”教育不应该是对传统“灌输”教育的全盘否定和批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决定了其对外界复杂信息接收成熟度并不高,不能有效、及时地判别信息的正误性和完整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灌输”与“对话”双重教育方式的并行,首先让中学生对教育要求和内容有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才能让中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内开展“对话”式教育,将教育要求内化为中学生自主的认识或认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中学德育的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赵红莉.从“灌输教育”走向“对话教学”———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8).
一、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完整,德育的氛围不浓,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即“形式主义”和“说教”,其方法和形式十分单一。学生的德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经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这就使得中学德育只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不少农村中学专业师资欠缺,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学科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分缺德”。
2.家庭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考大学是以前广大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捷径,为此他们拼死也要供孩子读书,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然而随着“铁饭碗”一个个被砸破,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此路也似乎成了绝路,又产生了“读书无用”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松懈自己、不思进取。尤其近年来,农村慢慢富了起来,有的父母只贪图眼前利益,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随便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在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许多父母一心想着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思想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家教”了。所以很多孩子耳濡目染,思想品德素质日渐下滑。
3.社会环境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近几年来,农村社会中原本和谐、友好的道德基础受到威胁,人们的基本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在以往相对比较封闭,公德意识依靠社会小环境自我调节,而社会变革带来的首先是小环境的破坏,这造成农村社会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人们的道德底线时时发生着改变并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过渡阶段,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校德育也颇有效果,但这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和浸染,会将这种效果冲淡,甚至荡然无存。
二、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即所谓环境激励、无声熏陶。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对农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各教育力量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作为中学生德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应该在德育中起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农村中学德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把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淡化其“受教育者”的角色,使其主动去体验德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积极让学生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
(2)家庭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由于贫困不能入学的学生和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在现实面前,家长们才会转变观念,努力送子女入学,提高科学知识和道德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自由竞争,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也会转变观念,认识到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步伐,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3)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才能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所以,整个农村社会一定要和谐、民主、文明地发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保持一点自己的“矜持”,慢慢接受现代的元素,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作为中学生,也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自己的侵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