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及风险分类,阐述了电网企业风险的处置方法。财产保险是电网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重点论述了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网企业;风险;作用
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方面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电网财产保险管理、风险类型及其作用。财产保险是电力风险处置的方法之一,是电力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财产保险管理
财产保险一般是以单位财产(动产、不动产)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被保险方由于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利益损失和财产损失,均有保险方根据保险合同支付赔偿。财产保险实施
要求参保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财产保险的方法为企业分担资产管理风险。
1、财产保险管理理念
以“抓应用、促成效”为主线,深化内控建设成果应用,研究供电事故赔偿工作中风险存在情况,按照内控建设要求,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取得实施效果。在供电责任事故赔偿工作过程中,强化内控评价监督、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服务依法治企的要求。
2、加强财产保险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资产地域分布广,且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同时,电网企业也因为用户范围广,在输送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力商品本身原因或电网企业过失行为对用户造成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电网企业资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资金安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手段来实现,财产保险成为弥补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龙卷风、强降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电力设备、线路严重损坏,电网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积极投保,为抢险抗灾、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了大量的赔偿资金,为灾区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建立完善的财产保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分散风险,可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财产保险管理的目标
将规避供电责任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赔偿金额的风险管理目标融入岗位授权、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流程监控、有效性评价、缺陷改进等控制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控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财务防范经营风险、调控资源配置、引领价值创造的能力,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二、电力企业存在风险分类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社会的环境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本文仅从风险标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财产风险。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毁损、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的或金钱上的损失风险。供电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众多的资产分布在无围墙无边界的广袤的大地上,特别是农电体质改革后,原有的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模糊,给资产的管理带了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因人为原因,恶劣天气等原因,电力资产遭损、被盗的次数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财产管理的风险也日见突出。
2、人身风险。在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身体和生命面临着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员工本人的身体和生命,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家庭生活的安定,而且给电力企业生产带了影响。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有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由供电企业在供电质量上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电压、谐波失衡造成的供电中断),对用户造成较大的损失;供电员工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造成的较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和损失;供电企业必须承担责任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1、分散和转移风险。由于自然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具有偶然性,因此各种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财产保险可以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划分,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通过将经济损失分散,平均分摊经济损失,使风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可减轻企业的损失严重程度。这一点对于现金流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组织和个人尤为重要。对电网企业而言,分散在各地的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种这样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又可利用支出的小额保险理赔费用弥补生产的非固定,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在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民事纠纷协调
电网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以及较大的安全风险性,因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伤害问题,随着法制环境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受到责任事故伤害后索赔积极性不断提高,这就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多的民事纠纷。电网企业实施财产保险后,可将出现的事故交由保险公司,通过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一方面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电网企业与政府百姓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电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方面减轻了电网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处理事故所面临的大量繁琐的法律和事务性工作。
3、具有节税作用。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将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损失,化为固定的、适量的保费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可以分摊损失成本费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保险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合理做到节税,同时,保险赔款可以直接用于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4、融通资金。财产保险融资主要是通过保险公司参与筹资和投资来实现的。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险费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险费用收取和使用并不是一致进行的,而闲置的部分可以进行保值增值,为维持保险公司正常经营,需要进行投资。而随着保险基金规模的扩大,保险公司成为极其重要的投资方,这也表现在其在资金融通方面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险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价值
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能将企业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该系统与传统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不同,是将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统一整合,并利用统一的方法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该风险管理模式中蕴含着风险管理价值的思想,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由原先的职能部门责任上升到企业整体的战略决策高度上。通过该风险管理系统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保险企业来说这种作用更是巨大的。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概述
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中主要是指将整个企业结构中的各层次的不同业务单位所具有的不同种类风险实施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种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实际上市对企业战略、经营历程、相关基础设施以及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再将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基本流程、各项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环境作为风险管理中的纽带和桥梁,将保险企业中各个部门所具有的不同类型风险以及承担相应风险的不同业务部门都统一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确保企业的风险以及收益可以处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状态上,进而为企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企业战略价值的顺利实现。
二、保险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风险因素分析
(一)保险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保险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保险本身的风险、市场运作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以上各种风险因素是所有保险企业所普遍面临的经营风险,而保险公司由于实际的经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等还会面临企业相关的风险,因此保险企业要实现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保险行业的风险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二)保险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保险企业的风险因素较多,本文以寿险为例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保险企业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也就是保险公司到期履行相关经济义务的整体能力,例如寿险公司中需要对相关的保险以外进行支付性赔偿,同时还需要面对投保人的提取资金等问题;第二是保险企业中的投资风险也将日益增加,利用资金运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收益波动风险,又由于投资渠道的逐步拓宽,因此投资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三、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不同的保险企业由于所处在的发展阶段具有差异,其治理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其风险管理的目标也会相应存在差异。然而从整体上看,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归纳为安全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两个方面。
(一)安全性目标
首先是企业的安全性目标,也就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维护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实现安全性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险企业要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并确保能够有效的运行,逐步使企业内部的监控体系得到完善,建立起针对风险管理的数据库以及风险的有效监测体系,确保保险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都能被纳入到风险管理中;第二是确保企业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得到完善;第三对企业具有的偿付能力进行监测和管理。良好的偿付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监会的监管重点。对偿付能力实施的监测与管理中应该包括静态能力分析和动态能力分析,以我国保监会制定的监管体系为标准,从整体上建立企业的偿付能力管理与监测体系,提升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偿付能力。
(二)盈利性目标
盈利目标使保险企业的另外一个风险管理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对风险预算进行利用。风险预算也就是指在对某一项具体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其伴随着的风险进行分析,同时依据分析的风险结果对于保险企业的整体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判断,最终对企业的各项不同资金分配决策进行确定,以实现企业的整体风险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确保公司具有的能力能够承担该风险。对于企业的任何一项项目,都需要依据风险的回报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优化配置,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保险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保险公司所建立的风险管理框架首先应该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同时该风险框架的运行与作用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制度性规范,通过制度性的规范能够体现该风险管理框架的作用,而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企业风险的管理策略、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政策声明、企业风险管理的应用手册、企业风险管理的用户操作指南、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监控系统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相应执行计划等。
(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追矫妫菏紫仁瞧笠刀杂诜缦盏某惺苣芰进行的分析,第二是对具体的风险类型进行的有效识别,第三是对具体的风险进行的合理评估,第四是对风险实施的具体控制。第五是对风险进行的监控,最后是企业对风险进行的评估和改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每一年都需要对以上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重复,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对已经识别出的具体风险实施实时的监控,确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持续的、循环的,进而为企业的有效经营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重点资源
保险公司中的风险管理与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企业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从上到下的各个部门以及员工都对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经营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各机构和各部门以及企业的全体员工。在该方面中,确保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非常关键的。保险公司中所建立的企业组织架构中应该将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企业的其他部门以外,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独立的开展各项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确保该部门与企业其他的相关部门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与配合,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险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好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企业的重点资源进行风险管理,包括对风险管理工作当中的工作预算、平衡记分卡以及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等。其中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至关重要,是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层级对企业的相关风险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进而生成相应的风险报告,实现企业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目标。
(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保险企业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作用,而在文化的树立中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重点内容:转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持续完善的企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在进行文化树立的过程中,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同企业进行的规范性管理两者具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企业实时风险管理框架的过程中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例如企业内部健全的治理结构、清晰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完善的工作计划体系以及科学的考评体系等;而企业要想顺利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制定相关的风险指标等,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而实现企业在管理上的优化和变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十分关键,通过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能够对保险企业的风险进行整合并统一管理,对于降低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维护保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为维护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川,刘红霞.中国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ERM)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2]陈凯,龚小洁.论全面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价值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关键词】自保公司;大型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较小的成本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单纯的购买保险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方法来控制企业的风险,自保公司作为大型企业风险自留的产物应运而生。
自保公司是企业所有人为了控制相关联企业的风险而自我设立的保险公司,它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可以为关联公司提供物质支持。一般来说,有较多盈利的大型企业会建立自保公司来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母公司的盈利也可以转移到子公司,使资金得到更好地运用。通过设立自保公司,企业可以减少商业保险的投保进而减少成本,同时为自身提供商业保险不保的险种。自保公司还是企业规避税收的一种方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自保公司还有财富转移、资产保护等优点。
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风险状况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宏观上讲,风险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究竟何时发生或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很难预知的。在目前的市场上,保险条款单一,供企业选择余地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推向市场后,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一系列环节均由企业自主安排,所以除了自然风险外,企业面临更多的是经济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资料来源:刘立新,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要顺利实现多项计划,则必须寻求一种经济保障途径。当“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性措施无法避免损失的发生时,企业会采取风险自留的方式进行处理。在风险管理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企业正在努力减少无计划的风险自留,对于有能力的大型企业来说,设立自保公司成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模式选择。
三、自保公司的优点及缺陷
(一)自保公司的优点
保险是风险转移和风险配置的手段。风险转移是指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到自保公司。风险配置是自保公司像传统保险公司一样把第三方风险汇聚起来进行重新配置。企业设立自保公司有如下原因:
1.较低的保险成本
商业保险市场的保费必须是充足的,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在除去索赔之后获得盈利。通过建立自保公司,母公司可以把这部分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而不用给第三方。同时,自保公司更了解企业自身的损失经历,可以制定出更精确的费率,减少保险成本。
2.充足的现金流
除了纯粹的承保收益,商业保险公司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一般来说,保费是提前支付的,距离索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保费可以用于投资。通过自保公司的设立,保费和投资收益都被留存,从而保证了公司充足的现金流。
3.可保性
商业保险市场对于某些特定风险(如巨灾风险)或价格无法衡量的风险不承保,而自保公司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提供这些保险。
4.增加母公司集团盈利能力
自保公司通过参与保险安排获得佣金收入、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自保公司因为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而从再保险公司获取佣金收入;通过自留母公司的风险而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通过各种投资手段获得承保收入的现金收益。最终增加了母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
(二)自保公司存在的缺陷
自保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保障形式,与传统商业保险企业相比,虽然在可保风险和保险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优势,然而其作为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有不可忽视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是否可保
一些重大损失,诸如地震、洪水等巨大损失,企业选择自保或风险自留则是纯粹出于无奈,因而选择自保并不对此风险的规避起实质性作用。
2.自身费用大
企业在成立初期,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根本无力成立管理风险的自保公司,此时,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母公司才会根据业务需要成立自保公司,拨付专门的款项,管理企业经营风险。
3.险种组合的狭窄性
在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损失数据的缺乏导致公司险种的风险组合较为狭窄,因而,通常只能采取较低的自留额,而更多的在传统保险市场上寻求保险保护。
4.需要专业人员
保险业业务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其活动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保险业人才参与。而自保公司这类新兴的不成熟的保险模式对许多保险从业者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其业务开展和规模化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自保公司的设立条件及其风险防范
自保公司涵盖了某些商业保险市场无法涉及的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自保公司的设立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不能盲目跟风。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适宜设立自保公司的企业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
自保公司的设立要求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由于自保公司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公司,需要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大型企业具备经济上的天然优势,并且拥有一套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宜设立自保公司。
2.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
自保公司是企业自身的一种保险形式,虽然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分散一部分风险,但是通常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具有很大的系统性风险。集团化的公司业务类型较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更加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更具有保险的可行性。
3.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如期得以确立,立法与现实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要使得自保公司能够公正独立的运作,公正合理的进行保险安排,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风险管理;环保;企业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40-01
所谓企业环保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依据环境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按照相关法规条例,进而选择出有效控制技术,降低风险费用及效益分析,确定出能够接受风险与损害水平。事实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实施环保工作必须要依据市场运作,尤其是通过环保风险管理来引导相关企业的决策,比如法规、品牌价值以及成本效益等,但是各个国家推行环保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差异,因此推动环保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企业环保风险管理具有实现一样。
1 企业环保风险管理概述
1.1 企业环保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企业环保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一些内容:①制定出毒物环境管理标准及条例;②通过评价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管理;③对特定城市、区域或者工业园区进行综合环境管理;④应急管理及恢复技术。通过这些管理手段,就能够降低风险和提高安全性。
1.2 企业环保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一系列环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推出,国家加大了企业环保风险管理力度。而最近一些年,国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环保风险检查,查处了许多环保风险隐患,同时也有针对性的做出了整改措施,有效的避免了许多环境突发事件。随之而来,各个地方都在建立环境应急机构,加强了监测的力量与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环保风险管理目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环保风险管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根源就因为环保风险具备独特性质,那就是因果事实不确定性及法规中的不确定性。因污染事故的因与果间的联系极难做出较为准确的客观判断,也极难准确评估后果损失以及风险的因素。因此,一旦出现了实际事故,就是环保上的专家也难以得出准确答案。
而且对于环保责任来说,法律上虽然有一些相应的惩罚制度,但是还是较为简略片面,加之事故造成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可能是突发性的、意外性造成,而污染源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在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法律条文情况下,极难要求污染企业做出赔偿,受害人也就得不到全部或者部分的损失赔偿。同时,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制定法律赔偿基础也就不完全相同。
1.3 企业环保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企业环保风险上的管理需求要求极高,目前还没有那个国家的保险业发展能跟上速度。综合我过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可知,导致环保保险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根本原因体现在如下几分方面:
1.3.1 存在结构性环境风险与布局性环境隐患
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下,我过的经济持续提升,许多发达地区经过调整所关闭项目都转向欠发达地区。并且得到就较好的恢复,这样污染势必让东部地区朝着西部地区,发达地区朝着欠发达地区转移,必然导致这些地区的环境严重恶化,加剧了环境
风险。
1.3.2 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影响环境污染
自从2008年以来,突发的环境事件整体来看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表现突出的事件是在2008年,云南、河北等地出现了12起涉及到矿库安全的生产事故,直接将大量的尾矿废水和尾矿渣倒进河道,不但严重污染到环境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3.3 违法排污情况严重
在现实之中很多企业为了一己私利,违法的将各种污水排放出去,引发出各种环保问题出现。最近几年连续出现了这类型的事情,比如湖南怀化某厂出现砷污染事件、云南阳宗砷污染事件等等,都是企业为了私利而长期进行违法排污,严重影响到环境问题。
1.3.4 缺乏相应的环境风险意识
经过大力推广和宣传,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环保风险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认识清楚,在对环保风险认知度上不统一,加之一些企业财力欠缺根本就没有办法采取防范措施。这些较低的风险意识为环保带来了安全隐患,违规生产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环保风险。
1.3.5 缺乏完善的环境应急机制
现在我过的环境应急机制还不完善,应急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虽然国家也建立了环境应急机制,但是在区域协作上还不完善,信息公开上也不及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尤其是很多企业建立了环保风险管理,但是大都数停留在口头或者纸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在生产过程中也缺乏环保风险意识,一旦出现了突发性的事件根据不具备应急能力。
1.4 加强企业环保风险管理举措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我国企业环保风险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还具备较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环保风险管理。
1.4.1 加强防灾防损关键因素
事实上很多公司将防灾作为重点工作,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住了保费,降低了环保事故的发生与事故中带来的损失。比如我国一家公司在建厂之前,就要派出专门工程人员对投保企业的消防方面做出风险评估。这种操作模式,承揽的业务大都属于优良风险客户,而且经过专业人员实施评估,能够依据企业实况提升他们的风险管理标准,并且将这种管理标准提供给投保企业,进而来加强环保风险的管理水平。同样是美国的哈特福德公司于保险公司,也是将工程的防损服务作为重点,极大的降低了锅炉的爆炸事故发生。
1.4.2 发挥专业性的保险公司于顾问公司作用
从很多实况可看出来,只有与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及顾问公司,才能满足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服务及要求,才能确保企业环保风险管理正面作用。
1.4.3 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督体制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来,环保结构实施法规与法律背景中的不确定因素有较大关系。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样就会给环保风险留下可趁之机,增加环保事故发生率,这样也给环保风险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只有制定出健全的环保责任法律,才能降低环保风险。
1.4.4 企业环保风险管理发展前景
如今,因为供应商或客户对服务或产品需求都有了新要求。但是很多企业都受到环保风险问题约束,价值一些保险公司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技术鉴定上都有不明确因素,这些都为环境污染带来了问题,比如现场风险评估、事故记录库,这些都是采用行政手段或者补贴措施来减小成本,强化业务的量化效果,最大可能的加强保险可靠性。而且监管机构还要加强单向性的强制保险,这样才有利于刺激企业重视风险评估,进而降低风险来提升受报地位降低保费。
2 结束语
总之,和环保相关风险评估较为复杂,还具备较高的承保技术能力,这样环保设施设计企业才能给承接相关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环境污染保险市场的发展,才能发挥风险管理作用,进而推动企业环保风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良.企业环保风险管理[J].世界望,2010,8:33-35.
[2]奚立旦.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既能够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又能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效益,但是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如何减少和避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关键词:外包风险;企业管理;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外包战略中的一个新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人员构成相对简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严重缺乏专业性。但它同样需要科学、专业、高效的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正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前,首先要考虑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性问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面临许多的风险,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地努力,在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的同时,也要避免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是舶来品,由美国传入我国,在发达国家大企业间发展蓬勃,中小企业很多企业已经选择人事项目部分外包或整体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在中小企业间迅速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发达,为中介组织的萌芽发展准备了很好的环境,因此外包服务商的服务领域己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多个领域。包括为企业提供招聘、薪酬福利、绩效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人事外包领域的迅速发展,为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蓬勃向上开辟了一条道路。我国的人才流动机制经过了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发展,有一定的突破,并由此应运而生了人才一流动服务机构,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成为企业间的一种流行趋势,并逐步从大企业间扩展到中小企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一系列优势,内涵越来越丰富。在大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者将或繁琐或复杂的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去管理,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企业内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而中小企业的战略政策针对于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企业聚焦的焦点在于是否可以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把有限资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上,那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用而生,并为中小企业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带来很多好处。
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外包行业的不规范性导致很多的外包风险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中小企业深入人心还需时日。尽管人力资源外包在国外己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转型期间,外市场的成熟还需一些阶段。目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主要是咨询公司、人才市人才测评机构、薪酬数据顾问公司,多以兼营其他业务存在的外包机构,针对中小企开展的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主要有:代办工作证、推荐人才、代办劳动保障、招聘活薪酬管理等。这些项目内容充分说明:人力资源外包项目涉及面广,但以基础性业务主。国家和地区应逐步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向薪酬管理、业务技能培训、绩效考核大的项目分类转变,这样才能保证外包行业良胜可持续发展,并在中小企业心目中营中介行业的公正性和信赖感。同时也要看到外包行业存在的弊端,如从业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人才,之不规范经营,导致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所以企业急需外包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朝着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优势领军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成为中小企业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必要途径。
二、企业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1.企业管理者要预测风险的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之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要对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做一个宏观而全面的分析。一般认为,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优势视作一项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过于机密或具有独特性的都不适合进行外包。同时还要考虑采用外包后可能产生哪些收益和风险,在哪个环节上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外包合作出现失败,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外包前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出外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一旦出现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以很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风险的出现,应在决策前为规避风险的出现进行认真的分析,该对外包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企业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2.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进行管控时,要随时关注企业外包进程的状态和变化,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最常见的方式是建立双方同意的风险报告制度,确定对监控不合格的处罚手段,并尽量简化监控手段。一旦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外包服务商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发生,企业能够很快发现,并进行有效分析和控制,从而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外包商的财务状况和安全状况也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密切注视外包商内部与企业外包项目合作的关键人员的变化,时刻保持警醒。
3.企业要有转移风险的能力。
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在最初做出外包决策时,可以选择与外包服务商的短期合作或“临时服务”等进行外包尝试,如达到了预想效果,则可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期合作;在外包的内容上,最好不要一次将“除核心竞争力外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全部外包,可分期逐步外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减少合作风险,在风险发生时,也较容易脱身。在签订外包合作协议时,尽量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拟定,这是由于外包服务商提供的标准合同一般有利于服务商,所以企业应尽力避免不公平
的现象发生。同时,合同中还需要确定合作的绩效标准和保障性条款,这种标准应尽可能详尽地说明需提供何种服务、谁提供服务、何时何地提供服务等,还要确定如何监控以及相应的评价服务质量标准。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事物,企业应冷静、理智地对待。对于外包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细致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与化解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泽厚,黄文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管理.中国人力资开发[J]。
[2]玛丽.F.库克.人力资源外包策略〔M,吴文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98一102。
2010年4月股指期货的推出为证券投资业务提供了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完善了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主动调整证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暴露程度,对平滑公司经营业绩、减少市场单边下跌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套期保值业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可在套期保值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积极主动管理风险,使业务风险处于可控、可测、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1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是一种利用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价格之间的同步和一致性,实现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之间盈亏相抵而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持有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仓位,从而对冲系统性风险。
按照持有股指期货头寸的方向,套期保值可分为卖出保值和买入保值。卖出保值是指期货头寸为空头的套期保值,目的是对冲所持有的现货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当投资者预期股市将要下跌,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卖出股票,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对股市下跌的预期改变,则对卖出的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该期间内,股指期货市场空头仓位上赚取的利润能够补偿持仓股票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买入保值与卖出保值方向相反。
利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具有能够有效地对冲、管理与市场整体走势相关的系统性风险的特性,投资者发展出了以获利为目的的套期保值策略,例如:期现套利,获取股指期货和现货之间的价差利润;相对价值投资,即ALPHA投资,通过量化的方法寻找相对优秀的股票和相对劣势的股票,并配合股指期货对冲获得稳定的正收益;统计套期保值,投资利用数据挖掘获得的大概率事件来进行获利,包括事件套期保值、转债套期保值、新股套期保值等等。这些策略的核心都是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交易品种之间建立方向相反、价值相等的头寸,对冲指数方向性风险,获取与市场的短暂定价错误、选股能力相关的绝对收益。
2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分析
虽然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是为了规避、转移和管理风险,但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规则如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从而存在较大交易杠杆等原因,套期保值业务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2.1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不匹配风险
套期保值的核心是利用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价格之间的一致性,实现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之间盈亏相抵。因此套期保值的原则是在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头寸应该是方向相反,价值相等的,如果二者在价值、方向上不能匹配就会出现风险暴露。如果二者匹配度很低,交易就变为方向性的投机。巴林银行、中信泰富、中航油等企业在套保交易中损失惨重,都是因为期货和现货两个组合不仅没有实现匹配对冲,而且还相互放大风险,导致巨额亏损。
2.2 跟踪误差风险
期货套期保值基础在于期货合约到期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趋于一致,期货与现货之间的盈亏正好相抵,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冲价格风险的现货组合通常与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成分股构成并不完全一致,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形成一定的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跟踪误差会导致套期保值效果的下降。
2.3 模型风险
为保证套期保值效果,在套期保值之前往往会计算所持有的股票组合对于期货标的指数的敏感程度Beta、基差、套保比率等关键指标参数。在参数计算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线性模型和拟合算法,以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型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计算偏差带来风险。由于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历史数据较少,也会对模型中重要参数值的计算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模型风险。
2.4 资金配置和保证金风险
资金配置是指套期保值资金在现货证券账户和期货保证金账户的分配。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交易、每日无负债结算和强行平仓制度,如果股票指数持续出现与持有期货头寸方向相反的走势,期货账户就会不断出现亏损,需要不断追加保证金,由于保证金有限投资者可能会被迫终止套期保值。
2.5 强行平仓风险
强行平仓是期货市场独特的制度设计,也是期货市场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确定了相对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并有权根据相关规定调整保证金比率,要求投资者按规定及时追加保证金,否则将对投资者部分或全部合约采取强行平仓。套保投资者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及时追加资金,其持有的套保交易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合约可能被强制平仓,从而被迫终止套期保值。
2.6 强制减仓风险
当股指期货连续出现极端行情时,为稳定市场和控制风险交易所会对持仓赢利超过规则指标的部分进行强制减仓。即当日按涨跌停板价格申报却未成交的平仓报单,按比例自动撮合成交。对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如果期货价格出现同方向连续单边市时,交易所将启动强制减仓措施,此时在股指期货市场持有的套保头寸就有可能会被交易所强制减仓,这将导致股票现货头寸的风险暴露。
2.7 结算风险
套期保值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期货公司提供的交易结算报告、追加保证金通知等文件,或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且确认追加保证金却未在约定时间内及时将保证金存入期货保证金账户将导致结算风险的发生。
2.8 其他风险
除上述各类风险之外,套期保值业务还可能面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3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在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针对业务流程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实现安全、有效的套期保值。
3.1 事前阶段:压力测试
在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事前应过压力测试评估业务风险,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分析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确定套期保值业务规模、风险预算限额。
压力测试主要测量在重大、意外风险事件(例如市场连续急跌、大幅加息、降息等)发生时套期保值投资组合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分析最不利的市场情况发生时组合所受的影响,分析套期保值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应从正向与逆向两个维度开展压力测试工作,正向测试假设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利情形,分别模拟净资本等风控指标的承压情况,以及上述各种情形下对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考察套期保值业务对净资本合规性以及公司盈利的冲击;逆向测试则结合公司的财务预算设定的盈利目标与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压力测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特性,检验公司各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评估自身风险容忍度反推公司可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最大规模及其风险限额。
3.2 事中阶段:对业务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3.2.1期现匹配风险管理
建立对期现匹配的度量指标衡量套期保值组合的期现匹配情况,即:期现匹配差异度【|100%*(现货价值-期货价值)/现货价值|,其中|.|表示取绝对值】。期现匹配差异度越低,表示现货价值与期货价值对等程度越高,匹配差异度为0表示完全对等。开仓与持仓过程中期现匹配差异度不得高于10%。
3.2.2跟踪误差风险管理
针对跟踪误差风险,在套期保值之前应计算所持有的股票组合对于期货标的指数的敏感程度Beta,根据Beta确定合理的套期保值比率。在套期保值过程中对组合Beta值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套期保值比率;并尽量使保值期与期货合约到期日保持一致或接近的策略以控制跟踪误差风险。另一方面严格风险预算管理,当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整体风险预算达到警示级别时,采取止损措施以控制业务风险。
3.2.3资金配置和保证金风险、强制平仓风险管理
根据套期保值模型量化分析,做出期现资金配置方案与阶段性套期保值头寸持仓计划时,应充分考量套期保值头寸随套期保值空间的扩大而增加、随套期保值空间的缩小而减少的操作原则。
期现资金配置方案应遵循审慎、优先考虑风险的原则,预留充足比例的保证金。从账户安全的角度出发,原则上应预留足以应对一个交易日指数涨停的保证金金额。
3.2.4强制减仓风险管理
在持仓合约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主动减仓或移仓来减少被强制减仓的可能。对被强制减仓而造成的现货头寸暴露,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3.2.5结算风险管理
每日应登陆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查询系统接收期货公司提供的交易结算报告、追加保证金通知等文件。在有持仓的情况下如未收到相关文件,需及时联系期货公司,请求补发。
3.2.6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套期保值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应在运用套保模型制定套保策略时,充分考虑相关期货品种的流动性因素;而对于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应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与操作细则并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等措施,杜绝各类操作风险的发生。
3.3 事后阶段:绩效分析
风险管理机构应定期监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各项关键指标变动状况,督促套期保值操作人员总结历次套期保值操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期现套期保值业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账户总体盈亏状况、期现匹配情况、现金管理的安全性、期现相关性分析如现货组合Beta值、波动率、Var等指标。
3.4 风险应急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给国际工程承包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而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往往具有投入资金量大、施工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工程管理复杂的特点。国际环境动荡性则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带来承包项目的亏损。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继续扩大业务范围,与欧美国家的成熟企业竞争,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深入剖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来源和规避措施,并将风险管理思想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有力的应对措施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二、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构成因素
对于财务风险定义的解释,可以概括为:由于一些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或融资不当等因素导致企业丧失正常的账目资金偿还能力,从而使企业投资人的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呈消极背离的危险。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方方面面,大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相关决策与企业发展不匹配或不能应对外部环境动荡性时,不当的决策活动则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或直接损失。在财务领域中,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财务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对各种系统的或者非系统的因素无法预料和控制,企业的实际财务目标与预期的财务目标出现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会对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也称融资或筹资风险,它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负债存在使得企业存在到期无法偿还本金的风险,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构成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国际工程承包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其应对的不仅是来自各个国家的企业的竞争,还要应对难以预测的国际环境。这一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存在着极大的投入风险。首先,国际工程承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国家之间的经济环境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差异巨大,这些都是双方合作的难度和风险;其次,西亚北非等地的政治环境动荡,而我国承揽的很多工程项目处于这些地区,项目进展和人员安全时刻受到威胁,相应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国际市场上也常常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这一情况也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企业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因素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多数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上,而在财务管理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监管不严格,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财务管理缺乏效率和前瞻性等问题。而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第一道屏障,没有一个稳健运行的财务管理机制,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因素
1.投资风险
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中国企业既有大型垄断央企,也有中小民营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往往资金充沛,投融资能力更强,然而一旦决策失误,产生的后果也极大。尤其在对于还未发展成熟的企业来说,内部管理效率低,缺少行业内的领头人物,项目运作也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些都增加了投资风险。另外,我国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签订项目合同往往漏洞繁多,这又间接增加了投资风险。同时,有些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只为获得当前的既得利益,采取相对高成本和相对低效益的项目开发策略,这种做法不但可能导致预期效益难以实现,而且可能有项目亏损的后果。
2.融资风险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大多为大规模的集团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数额大、成本高、需要大额的资金的支持,然而在投融资领域,我国企业才刚刚起步,市场不够活跃,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因此融资难度极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在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上有多层次的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企业相比,依然有诸多不足,仍然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民间资本难以介入,过度依赖银行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率增大,进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工程项目中的相关因素
1.投标报价风险
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承包方与发包方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情况,在项目初始决策阶段的只能进行工程量的估算和概预算,施工图设计还不完善,而工程量估算的结果往往与未来的实际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如果承包商在投标前对工程所在地的相关情况了解不足或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概算,将导致报价出现疏漏而承担成本增加的风险。
2.资金链断裂风险
随着EPC承包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承包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承包商不但需要有设计、采购、施工及咨询的全方位能力,同时需要雄厚的资金基础。在这种形式下,业主一般要求总承包商带资承建,一旦发包方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或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而双方不能就工程量和工程价款达成一致意见时,承包方与业主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工期风险和资金风险,尤其对于承包商来说,工程款项往往数额巨大,为了保证工期往往还需继续垫付资金进行工程建设,这对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3.分包商违约风险
许多总承包商在承揽一个工程项目之后将部分标段分包给专业分包商。部分分包商为了中标而恶意报出低价,而在中标之后则以各种手段寻求工程变更,进而提高工程价款,从而攫取利益。如果总承包商不能妥善处理这类问题,工程可能出现工期延误、工程质量差甚至违约的风险。
(五)人力资源因素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业务范围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急需懂技术、懂管理并擅长外语交流的综合型人才,而人才的缺乏与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不匹配,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融资、工程项目管理、战略管理风诸多方面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人才是诸多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企业经营内容都由人来完成,如果相关业务领域的人员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业务完成的质量,甚至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大多企业还未把财务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财务管理往往处于被忽视的位置,这就使得本就基础薄弱的财务管理环节存在更多的风险。在现实的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上级领导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是致使企业遭遇财务风险的关键原因。只有首先将财务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积极地培养有前瞻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从而建立起有实力的财务管理团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管理效率低和失误频发的局面。
三、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前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风险,针对上述主要风险,我国企业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相关管理机制
1.建立企业风险预测机制
企业面临的一切风险首先诱发于外部环境的变动。因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观察与预测尤为重要,是否能准确把握当前乃至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以及预测企业风险和可能的市场机遇是企业能否应对危机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来说,就要透彻地掌握工程所在国的政治环境、法律制度、人文环境,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水平,熟知最成熟的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方法。只有有效地预测了风险,才能相应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机制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环节。要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夯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从容应对。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应首先强化财务管理意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细化财务管理流程,明确财务管理中的相关责任,进而在井然有序的财务管理流程中继续构建财务的战略管理能力。
(二)加强企业融资能力,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
我国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增强企业的获利、偿债、履约、经营、发展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来提高信用等级,并通过良好的声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深入研究金融政策,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政策支持,科学合理地制定融资计划,控制资金流速,结合合同管理有效地进行资金使用、资金结算和资金回收等。
(三)加强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整体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