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

初中语文教学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63

“预设”和“生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预设”和“生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详细的设计教学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预设”的有效性,通过课前预设,使教学活动可以有序的进行,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把学生更快的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更要注重“生成”效果,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能够灵活的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预设”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课前“预设”。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顺利的开展。“预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教学过程更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以保障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并且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益,最终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

(二)合理的开展初中语文“预设”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学习比较机械化,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初中语文教师如果太过于依赖“预设”,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容易觉得枯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开发出来,学习效率不高,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进行精心的“预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成”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方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思维方式与教师就会有相矛盾的情况,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的模式开展。语文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的把控课堂教学,真正的做的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能够在动态生成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教学发展动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调整教学节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中的突况是避免不了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突出教学的重点,加强对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新疑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人的思维和兴趣点都不相同,必然导致教学中各种情形的发生,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现场形势,随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三、平衡“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关系,“预设”具有计划性和限制性,而“生成”则具有动态性和开发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预设”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规划,把控教学的整体节奏,又需要“生成”即时的调整,到达更好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重视两者的协调统一,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互补的效果,互相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为“生成”打好基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F的情形,进行详细的设计,在整个预设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根据“生成”的动态性,以“生成”为向导,使“预设”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把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案开展教学活动变成根据课堂教学发展情况进行教案再创造,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把“预设”和“生成”协调统一,使两者的教学价值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83-01

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语文科目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们满足新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鼓励合作学习的同时,不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各科的老师们广泛应用,人人参与和竞争合作的课堂确实能给人启迪,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很多教师理解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 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充分阅读教材内容,没有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认识部够深刻,小组学习的整理结果也是不全面的、肤浅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为优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的老师动不动就安排小组讨论,也不管内容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节课讨论到底。小组成员在合作讨论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成员默不作声,只顾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组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洗耳恭听;也有的小组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并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这些合作学习的实例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师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习之后学生没有陶冶情操,心灵没有得到启发。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没有充分进行发挥,所以,语文课并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新的课程改革把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我们不光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我们还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把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它们的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语文的人文精神,对一些基础知识,提及的很少,一些教师平时并不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忽略这些基础,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很热闹,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却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位,也欣赏不到对精彩段落的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读、不会写、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连篇,那么学生的想法不能正确表达出来,长此以往,语文的其它一切活动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应该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实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因需施教,增加教学的灵活度。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学习自己钻研和探索。

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强调自主,就把大部分时间交给 学生,所以讲课时间少了,学生们讨论多了,但是讨论主题不鲜明,也没有任何创新的想法。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们放任自流,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前创设好情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范围内做讨论,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及时分析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们在课上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应用到教学当中,因为这能完善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比较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像,音乐等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东西掌握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中要传达的信息和药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传递量,从而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可以形成知识的网络,把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课时比较多,所以就很分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的揭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形成整体认知。

综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仅是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语文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

第4篇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情感”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情感及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想实现“三情”结合,需要教师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领会,与情理交融。在此期间,教师本身应充满热情,并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富有人情味、艺术性。教师应该将艺术中能使学生欣喜若狂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情感。如利用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利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画面,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等。运用这种富含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教学设计,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此外,教师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把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静水清流起涟漪

如果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文课是有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文本是有情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内心仿佛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基于以上两点,作为语文教师,对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花谢花开不能够无动于衷,对人世生活中的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不能够置之度外。语文里的意境、场景、情节、心路历程都要用心走过,要敏锐地捕捉感受,鉴赏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风格和美的意境。

好的语文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没有烦琐的环节和过多的招式,而是简单自如地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用审美的眼光带着学生去感受、去发现,用情感的电波把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一颗颗的心颤动起来,一线线的思绪飞扬起来,一丝丝的灵感触发起来。情感与情感产生共鸣,那心灵的悸动如一缕清风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泛起朵朵浪花,灵魂因感动而飞升。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静静地沉淀。

2研精覃思观世界

新课改要求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支撑,有思想的人会不断思考自己、思考别人、思考生活,这样的人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会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只相当于教了一年?那是因为他只有实践而没有思想,所以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所有教师在课上都是如此的话,语文课堂将走向僵化,教学犹如机械运动,毫无生气。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承载文化精神学生精神文化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3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这些既流芳百世又富含教学意义的优美句子平均散落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它们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情感的良好素材。并且,课程经过深化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那里不仅有歌颂“知难而上,敢于挑战困难精神”的《愚公移山》,而且还有抒发爱国情操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仅有赞颂诸葛亮恭敬、勤恳、竭尽劳苦等敬业精神的经典文章《出师表》,还有揭示社会丑陋、腐败不堪的鲁迅的名篇《孔乙己》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文章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均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类经典文章的思想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根据文章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争取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但语文新课标重新定义了“语文”这一概念,明确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本质。其不再是满足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题方法的培养,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初中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情感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加强这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做到情感教育,基础较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钻研与挖掘,领悟内容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感情。唐诗人白居易对于情感教育有这样的理解,他说如果想要感动人心,那么首先要唤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同样,如若要达到通过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点化内容中的情感,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想情感因素。

总结初中语文涵盖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命的情感,比如《背影》呈现出的父子情;《山的那一边》描摹的军民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的母子情等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对于感情的珍惜,以及珍爱自己。(2)对祖国的热爱,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旖旎风光构成了祖国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情怀。在《最后一课》《枣核》的教学中,可以增进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情感。(3)对于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因素挖掘,在学习《死海不死》《海滨仲夏夜》《春》等文章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信心等。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文中的选材句句关情,但这要求教师必须达到学生、作品、教师三者真正的感情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其实便是媒介,教师从根本上读懂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便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悬念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通过这一悬念设置,激起学生读小说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及手段展示语文魅力,无形中使教学内容更声情并茂,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调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情趣及爱好,也是实现学生情感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面的提升。

三、以情教学,引起共鸣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的情感熏陶上,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有很大的作用。如何使情感教学更深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这种情感教学中,朗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朗读更容易进入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一定的意境中去,进一步进入文中,学习客观存在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教学道理,学生进入意境,可学到文章内容中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可加强情感体验,教师可让学生在节奏、语调、语音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爱华.试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5).

第6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作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指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专家经过精心挑选的文体优美、审美情趣较高的文学作品,古往今来的经典之作都汇集在其中,这些优美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感受文学美感,刺激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进而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不断融合。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课文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通过主观的感知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把握,发觉其中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对主体内心情感的品赏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很多优美的文字组成的美。例如,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课文中充满各种美的要素,需要学生多种角度去诠释和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眼光来感知课文中的美。例如,在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各种美的过程来引导,把它们当做优美的抒情文来欣赏。在关注其内容的同时,试图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美景,品味课文中的物像和意境、透出的品性,体验课文的美情美意。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

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由于学生的语言系统尚未完善,他们对美文的学习仍然还有一些困难。因此要把握文章的美,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从而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情怀。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很多课后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审美心理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四个组成要素来体现。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即从学生的各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对于初中优美文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试图领悟作者思想,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帮助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秋天》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想象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指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学习《春》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研讨与练习,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并试图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美的赏析和对问题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审美需求

情境教学是当下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审美情趣,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例如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对文章的美进行深入品赏。与此同时,将生活与课文的美相结合,例如在学习《春》、《秋天》等与自然美相关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课文中的美带入生活中,从而感受生活之美,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充分将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此外,对课文文字之外的知识的渗透也会增加学生对课文美的认识。例如,联系课文作者的生平故事和资料等,将课文中的高雅美转化成平常化、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来理解,再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实现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整合。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审美教育

在当下全新时代的教学体制下,对多媒体的运用成为初中教学必要的辅助方式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课文中美的事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更好地将学生带入美景美境,充分体验课文中的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俊红.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J].现代阅读,2012(20).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0.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作用。中学的语文教学创新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把握好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应具备的特征

其一,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其主要指的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反映了语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体现出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善于深入、逻辑清晰的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整体中,能够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从而掌握语文知识[1]。

其二,灵活性。语文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的是语文思维的灵活程度,思维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灵活性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思维方向的灵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综合灵活转换的能力。再次,迁移能力较强。学生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最后,思维结果比较灵活。

其三,批判性。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思维批判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性,能够不断的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反复检验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法。(2)全面性,善于客观地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依据,明确正确的方案并及时修改错误的部分。(3)策略性,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相应的策略、方案、步骤、手段等,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4)独立性,善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保持自身独特的观点。(5)正确性,通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并使得结论能够具有正确性[2]。

其四,独创性。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思维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创性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具有独特性,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次,新颖性,学生需要采用各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最后,发散性,善于在广阔的领域中独立思考问题。

其五,敏捷性。语文思维活动的敏捷性主要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速度和正确性是思维敏捷的两个重要内容。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在脑中消化。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

2.培养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策略

2.1明确课堂目标,制定思维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进行缩写、扩写、改写文章都属于语文思维能力的范畴,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根据各部分知识或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另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将同一种思维能力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特征。在文中多处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2创造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积极进行思维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环境。根据相关教育学家的观点,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3]。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来。另外,还需要对待学生的提问时,态度要积极肯定,支持、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3结合语文知识教学,传授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好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取思维方法,语文的思维方法包括观察、想象、联想、比较、分类、发散思维等。这里主要从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计划、时间较长的知觉行为,在语文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指的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的顺序进行观察。对比观察指的是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微的观察中完成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观察法,并学会运用观察法。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云朵的变化,在云朵变化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天气。

3.总结

通过对语文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综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规划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计划,教会学生使用思维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