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联网安全监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物联网安全;感知层;传输层
1 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1.1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由大量的设备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因此物联网具有拓扑结构变化频繁、网络环境复杂等特点,在数据处理和通信环境中易受到安全威胁,主要有物理俘获,攻击者使用外部手段非法俘获部署在开放区域内的节点;传输威胁,信息面临拦截、篡改等;自私性威胁,网络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服务;拒绝服务威胁,破坏网络的可用性,降低网络执行某一期望功能的能力等。
1.2 物联网中的网络攻击
物联网在数据处理和通信环境中易受到网络攻击,主要有碰撞攻击,攻击者和正常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包,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冲突,导致包丢弃;耗尽攻击,通过持续通信的方式使节点耗尽;拥塞攻击,攻击者在获取目标通信的中心频率后,通过在这个频率点发射无线电波,进行干扰活动,使得攻击节点通信范围内的传感节点不能正常工作,以至于网络瘫痪;以及非公平攻击、选择转发攻击、黑洞攻击等。
2 物联网安全体系概述
2.1 物联网安全特征与目标
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目标[2]是要保证被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是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要求贯穿了物联网的感知信息采集、汇聚、传输、决策等处理的全过程,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不同于现有网络系统的特征:在感知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安全方面,感知节点结构单一,无法支持复杂的安全功能,但是网络种类繁多、通信技术多样、相关标准不完善,尚未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同时支撑物联网业务的平台具有不同的安全策略,多业务、多平台的特点使物联网业务的层次安全面临新挑战以及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同样也存在隐私保护问题,需要建立访问控制机制以控制网中的信息处理操作。
感知信息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应用需求的多样性,给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物联网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和应用密切相关性,决定了物联网总体安全目标要达到:保密性,避免非法用户读取机密数据;数据鉴别能力,避免节点被恶意注入虚假信息;设备鉴别,避免非法设备接入物联网;完整性,校验数据是否被修改;可用性,确保感知网络的服务任何时间都可提供给合法用户。
2.2 物联网安全体系
根据前面介绍的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和特征,物联网安全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1)数据的安全。通过安全定位,在物联网恶攻的套件下,仍能有效安全地确定节点位置;安全数据融合,任何情况下保证融合数据的真实准确的方法,保证处理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2)网络的安全。通过安全路由,防止因误、滥用路由协议而导致网络瘫痪或信息泄露;容侵容错,网络从传输层技术应避免入侵或攻击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还应使用网络可扩展、负载均衡等策略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
3)节点的安全。通过安全有效的密钥管理机制、高效冗余的密码算法、较量级的安全协议为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安全基础设施。
3 感知层的安全策略
3.1 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系统是安全的基础,是实现感知信息保护的手段之一。应具备密钥生成或更新算法的安全性;前向私密性,中途退出网络或被俘获的恶意节点无法利用先前的密钥信息生成合法密钥后,继续参与通信活动;后向私密性和可扩展性,新加入的合法节点可利用新分发或周围更新的密钥参与通信活动;源端认证性,要求发送方身份的可认证性和消息的可认证性,每个数据包都可找到其发送源并且不可否认。管理机制涉及密钥材料的产生、分配、更新和注销;共享密钥的建立、撤销和更新;会话密钥的建立和更新三个方面。
3.2 鉴别机制
物联网感知层鉴权技术包括: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鉴别,是内部节点之间能够相互鉴别的基础,基于密码算法,共享密钥的节点之间实现相互鉴别;节点对用户的鉴别,用户为感知层外部的、能够使用感知层收集数据的实体;消息鉴别,信息可能被篡改或插入恶意信息时,采用鉴别机制保证其合法、完整性,包括点对点消息鉴别和广播消息鉴别。
3.3 安全路由机制
安全路由机制以保证网络在受到威胁和攻击时,仍能进行正确的路由发现、构建和维护为目标。包括数据保密和鉴别机制、数据完整性和新鲜性校验、设备与身份鉴别和路由信息广播鉴别。针对不同的网络攻击,可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案:身份验证法、双向链路认证法、多径路由技术、广播认证等。
3.4 访问控制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以控制用户对物联网感知层的访问为目的,能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感知层的节点和数据。访问控制机制包括自主访问机制和强制访问机制等。在自主访问控制中,为了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可以将自主访问控制与角色结合,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便于实现角色的继承。强制访问控制可基于单个用户、用户组和角色进行实施,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标记,根据标记实施强制访问控制。
3.5 安全数据融合机制
安全数据融合机制,以保证信息保密性、信息传输安全、信息聚合的准确性为目的,通过加密、安全路由、融合算法的设计、节点间的交互证明、节点采集信息的抽样、采集信息的签名等机制实现。
3.6 容侵容错机制
容侵框架主要包括:判定疑似恶意节点、针对疑似恶意节点的容侵机制、通过节点协作对恶意节点做出处理决定。可容错范围包括:网络拓扑、网路覆盖、数据检测中的容错。
4 传输层的安全策略
4.1 IPSec
IPSec(IP Security)是一个开放式的IP网络安全标准[1],它在TCP协议栈中间位置的网络层实现,可为上层协议无缝地提供安全保障,高层的应用协议可以透明地使用这些安全服务,而不必设计自己的安全机制。
IPSec提供三种形式保护网络数据。原发方鉴别,可以确定声称的发送者是真实的发送者,并非伪装者;数据完整性,可确定接收数据与发送是否一致,保证数据在传输途中,无任何不可检测的数据改变或丢失;机密性,使相应的接受者能获取发送的真正内容,而非授权的接受者无法获知数据的真正内容。
4.2 防火墙
防火墙是部署在两个网络系统之间的一个或一组部件,定义了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要求所有进出内部网络的数据流都通过它,并根据安全策略检查,只有符合的数据流方可通过,由此保护内部网络安全。它是逻辑上的隔离,非物理上的隔离,包括访问控制、内容过滤、地址转换。存在形态有纯软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和软硬件结合防火墙。
4.3 隧道服务
隧道技术的原理[2]是在消息的发起端对数据报文进行加密封装,然后通过在互联网中建立的数据通道,将其传输到消息的接收端,接受端再对包进行解封装,最后得到原始数据包。该技术主要应用于OSI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4.4 数字签名与数字证书
数字签名包括两个过程:签名者对给定的数据单元进行签名;接受者验证该签名。其过程需要使用签名者的私有信息,验证过程应当仅使用公开的规程和信息,并且公开信息不能算出签名者的私有信息。
数字证书是一种权威性的电子文档,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完整性。
4.5 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
身份识别通常与访问控制联合使用。物联网通常会为用户设定一个用户名,身份识别是后续用户对其标识符的一个证明过程,通常由交互式协议实现。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通常联合使用,访问控制机制确定权限,授予访问权。实体如试图非授权访问,将被拒绝。授权中心或被访实体都有访问控制列表,记录了访问规则。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物联网安全管理技术非常多,对物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是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文章重点讨论了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关键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技术对物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以上介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联网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同时逐步在提高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效率。
5.2 展望
物联网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安全机制也在不断成熟,但对于建立一个更优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我们目前的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检验,以适应未来物联网通信安全的需要,同时促进关键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突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过渡,这也是网络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局域走向泛在的过程。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会更加深化,更加安全,实现进一步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成建波、诸瑾文、邓佳佳,走进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关键词:航天信息;获奖;物联网;领军地位
物联网是被我国政府明确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其对于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物联网领域应用的领先者,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信息)已经拥有一系列先进解决方案,并在多个领域都树立了良好的应用典范。日前,凭借其在物联网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航天信息成功摘得第五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2012年度“中国物联网领先企业奖”,连续五年获得该年会奖项。与此同时,其自主研发的航天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及航天信息居住证管理及服务平台也分别斩获“中国RFID优秀应用成果奖”和“中国物联网优秀应用示范项目奖”,突显了航天信息在物联网领域的实力和领军地位。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解决方案
力护民众饮食安全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法商贩的造假方法也越来越让人们目不暇接、防不胜防。“瘦肉精”、“塑化剂”、“病死猪”、“假羊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为助力国家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航天信息在食品安全领域展开了非常广泛的创新和探索,并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先进技术陆续实施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朝阳市等辽宁五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北京口岸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内蒙古赤峰市药监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以及“放心肉”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方案。
航天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是一套全面覆盖从食品原料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的系列方案,该方案不仅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帮助监管部门大幅提升了监管效能,有效降低了监管成本。2012年11月,航天信息再次中标“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采购项目”,并凭借其近年来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于之后召开的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荣获了“突出贡献单位”大奖,成为物联网领域唯一一家荣获食品安全行业该殊荣的企业。
居住证管理及服务平台 助力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流动人口的辛勤劳动和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流动人口构成复杂、流动性强、分布广泛,同时也给城市的稳定造成了不小的隐患。如何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凭借在智能卡与RFID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航天信息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难点以及我国居住证制度管理及服务要求,研制开发了航天信息居证住信息管理及服务系统。
摘 要:完整食品安全追溯链的建立,不仅可有效促进我国食品安全从事后监管向全程监管和事先预防监管的转变,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航天信息使用集成有温度、湿度传感器的电子标签对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记录,对非安全状况及时报警,从而有效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与实时监控,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监管;预防监管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发生问题,从食品添加剂到农药残留,毒牛奶到速成鸡,再到地沟油、瘦肉精和塑化剂等这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使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两会上,众多人大代表也纷纷就此提案,建言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点要从源头抓起,并且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建立一条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产业链。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研发的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方案,全面覆盖食品从原料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为守卫舌尖安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践行经验。
信息化技术应用 从食品源头构筑安全长城
纵观以往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发现同一个问题:监管部门在事件发生后总不能及时准确地查明和找到问题食品原料的来源。因此,从食品原料开始监管无疑会对保障食品安全更加有效。为了助力国家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航天信息作为国内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领军者之一,自设计研发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方案之始,就制定了从食品的源头、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的思路,其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移动办公等技术,结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最终成功地实现了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公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帮助监管部门大幅提升了监管效能,有效降低了监管成本。
以航天信息曾为北京奥运会承建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例,自2007年8月8日正式运行起,该系统便采用物联网等技术对所有奥运专供食品及其原材料进行管理,;同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通信技术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指挥,使用集成有温度、湿度传感器的电子标签对车厢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记录,对非安全状况及时报警,有效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与实时监控,为北京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实践 力护国家食品安全
基于“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成功实施经验,航天信息近几年在食品安全领域展开了非常广泛的创新探索,陆续成功打造出了朝阳等辽宁五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北京口岸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以及“放心肉”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方案,为各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放心肉”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为例,该系统利用 RFID作为信息载体,依托网络通信、系统集成及数据库应用等技术,实现对生猪从防疫、屠宰、加工、储存、运输,一直到终端消费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的记录。该平台上线使用后,真正从根源上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买到放心猪肉,即使出现了问题猪肉,也能够通过追溯系统迅速找到责任单位,采取召回、封存等措施,把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保障市民食肉安全。
获行业唯一 “突出贡献单位”奖 展现领先实力
凭借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突出贡献,航天信息在2012年的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成功荣获了由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多部门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单位”大奖,成为物联网领域唯一一家荣获食品安全行业“突出贡献单位”殊荣的企业。与此同时,在同月举行的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本药物电子监管采购项目招标会上,航天信息也再次中标,承担其日常监管网格化应用系统、移动监察执法系统、电子监察系统、信息集成系统及在线培训考试系统等五部分工程的建设任务,助力青岛市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调度及移动监察执法平台。
自2014年5月提及“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新常态”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学术语,意指一个新的区别于过去的稳定状态,而非激烈的变革状态,实际上是对我国过去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角度的再调整。根据一些学者的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三,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第四,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化。第五,弥补过去欠下的安全、污染等旧账。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将安全生产隐患、危险止于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也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认清新形势、树立新理念、施展新作为、抓出新成效,是煤炭安全监管不能不面对的新课题。
二、经济新常态下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
1.安全生产监管意识欠科学。监管者习惯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的思维,抱着只要不出大问题、不出人命事故就万事大吉的心理,甚至认为只要GDP上去了,税收收上来了,出点小问题也无关大雅。对生产现场的安全工作较为注重,但对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监察重视不够。对煤炭开采过程的安全比较重视,但对煤炭储存、运输过程的安全监管缺位。对显性的安全隐患较为重视,但缺乏对间接却隐患危害较大的安全问题的足够重视。对企业要求的多、管束管制的多、找问题找毛病的多,但缺乏设身处地为企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缺少对企业主动服务的意识。对煤炭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比较重视,但对环境安全,特别是对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认为要发展经济,牺牲环境就在所难免,还有的认为这不是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范围。其实,相比煤炭生产本身的安全问题,空气、水资源的污染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破坏范围更大、影响更加持久,理所当然应该属于安全生产的监管事项。以上这些短视、狭义的安全生产监管意识都与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不相吻合。
2.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显单薄。2014年底开始施行的新《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要“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第七条规定,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虽法律明确了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但监管主体的过于局限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目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还是停留在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层面上,企业内部监管、外部监管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有效发挥。在煤炭行业行情下滑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如以往,为追求利益最优,企业往往不可能把生产安全放在经济效益的前面,致使企业内部监督流于虚化。在当今,企业的工会要听命于企业,要真正在安全生产上监督企业,找企业安全生产的漏洞且要求企业整改,往往被认为是在给企业找麻烦,在此情况下,工会的生存都将存在困难,更遑论参与监管。群众合法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的途径及程序等尚未完全建立,参与安全生产监管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企业大门一锁,闲人免入使信息不可能对称,让群众监督无从谈起。即使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在监管中也仍显监管力量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惩戒制裁力度不够,瞒报事故、庇护非法行为和事故责任,放宽对煤矿的要求和惩罚等现象时有发生。
3.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第一,安全监管事前事中机制欠缺。一些煤炭企业的应急预案与政府预案没有很好地衔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还没跟上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安全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及时规范预案的力度也不够。第二,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机制缺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巨大安全生产压力,监管执法机制更是难以满足需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应对上级检查时,讲形式主义、经验主义的多,弄虚作假的不少,缺乏一套与经济新常态特征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机制。第三,安全监管应急反应机制低效。虽然政府及安监部门都能在煤炭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指挥布置,但无米难为炊,应急救援缺乏足够的队伍和完善的装备,救援力量滞后。第四,煤炭安全监管资金投入机制缺乏。安全生产的投入机制和资金持续投入的制度尚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投入计划、财政拨款等,使安全监管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新常态的要求。
4.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待提高。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勘测预警技术等在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应用是推动科技兴安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矿山矿井呈点多面广的形态分布,安全监管仍然是依靠现场监管的要素驱动工作方式,这不仅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在效果上也不尽人意,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要求。由于我国将像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运用于安全生产领域的脚步才迈出不久,在网络信息技术产品、人员机构、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制,相关部门及专业人才对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兴致和激情不大,使得对现有的安全监管技术成果在推广应用方面也进展缓慢。既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煤矿企业与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将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实时接通并传送至监管部门信息系统,也没有实现安监部门与企业生产实时共享和远程协助,缺乏以低成本的高效精准执法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以及危险预警、应急救援水平的安全监管技术。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监督的技术也严重落后。2015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煤矿生产保障系统实现智能监测控制,要采用主运输智能管控系统、井下大型固定设备无人值守系统、煤矿安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以代替或减少固定人员值守。客观的讲,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待时日。
三、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将进入高效率、低成本、低能源消耗、低环保污染、可持续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煤炭需求增速将大幅放缓。应对经济新常态,安全监督管理应见招拆招,在安全监管意识、主体、机制及技术方面问题有新思维、新举措。
1.树立科学安全生产监管理念。一是要树立大安全生产监管的理念。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粗放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严重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监管者要彻底摒弃唯GDP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充分意识到煤炭安全生产不仅是关涉煤炭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要认真权衡安全与效益的轻重缓急;在寻求经济利益时必须意识到环境安全、社会稳定安全的重要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二是要树立对煤炭生产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视就是最好的安全生产监管的观念。当前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是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矿多、灾害严重矿井多和下井作业人员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煤矿“零死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企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化”建设,实现减矿、减量、减面和减人,这是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率的最佳路径。三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既要简政放权,又要强化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意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国家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要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认清煤炭行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趋势,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主动帮助煤炭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煤炭安全、绿色、集约、高效发展。要改变为监管而监管的短视观念,为企业绿色开采、提质改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大力支持煤炭企业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既坚持原则,又坚持以人为本,体谅企业的难处,帮助企业发展。还需特别强调的是,要改变重责重罚就能实现生产安全的监管意识。其实,各种生产安全违法行为有其特别的社会根源,简单化地重责重罚,不仅导致了安全管理效果不佳,还激化了管理者和员工的矛盾,挫伤了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充提质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生产安全不只是政府一方所能完全把控的,还需要企业与职工群众的参与与配合。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除政府有关监管部门是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外,生产单位、生产单位的从业人员、工会、有关协会、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也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安全生产法》第五条还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煤炭安全服务中介机构与组织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与方法支持;煤炭行业协会管理本行业的安全管理状况;一些非强制性的认证体系,例如旨在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并通过市场压力保障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成为企业生产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持续动力;保险业介入安全管理以后,因为事故赔付涉及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能够提供一种外在的安全监管力量;公民进行违法举报也是安全监管的有生力量。此外,事实表明,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力量较大,作用不小。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充分调度和挖掘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力量,让各方监督主体有序共存,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各监管主体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促进安监部门、企业内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在监督工作上提供更完善的补充和互助,减少监管漏洞及监管断层现象的发生。同时,政府安监部门和煤炭企业要完善煤炭安监人员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伦理道德和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识别、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新常态下对煤炭安监队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
3.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包括对安全生产监管的事前事中控制机制、行政执法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及资金投入机制。要建立分析预测预警工作机制,及时研究煤炭行业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安全生产问题,提出前瞻性和针对性强的工作建议。要加强煤炭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危险源控制以及对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管理。行政执法需摒弃以往的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坚持依法执法、严格落实政策。应急反应机制要求有备无患,切实在救援设备和人员配备方面下功夫,提高应急反应的技术和能力。要通过配备各类先进的救援器材和装备,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制定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方案,提高组织协同和各专业保障单位的能力,提高快速反应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要督促企业制定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管的投入计划,增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加强安全生产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强调专款专用。同时,充分利用安全保证金制度,对于那些长时间内保持良好安全生产状态的企业,适度降低其安全生产保证金予以鼓励,反之,则要提高生产保障金直至其改善为止。要完善各个机制并协调机制与机制之间的能动作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经济新常态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溯源;网络交易食品;安全信息
一、引言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网络消费正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网购食品也成为人们采购生活必需品的一种便捷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毒奶粉”、“霉大米”、“地沟油”、“疯牛病”、“口蹄疫”等时有发生,一件件让人触目惊心,这也让人们不禁对网购食品的质量安全感到担心。据了解,网络食品交易纠纷也经常发生,案件比例约占网络商品交易纠纷总数的20%。由于在网络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聊天工具等手段得到商品信息,才使一些不法经营者借机销售价高质劣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还有许多消费者购买到劣质或变质的食品后,虽然气愤,但因维权过程相对麻烦,举证困难,个人损失又不太大,因而没有选择向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只好自认吃亏。由此可见,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2015年4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修订并通过,并将于2015年10月1日实施。新法案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监督与治理原则,并对网络食品经营新增了制度性规定。新法规定由互联网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主体审查义务、管理义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义务。然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能做到的只是对食品经营者入网资格的审查和对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的提醒,对于实际交易中商家销售食品的质量、食品生产源头管理、贮存及运输安全的实际管理也是力不从心的。
二、理论概述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包括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等)中,对食品及相关信息进行跟踪、管理和追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理论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推动阶段。但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食品溯源理论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将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发展。
三、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
1.网购食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者维权困难
由于在网络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聊天工具等手段得到商品信息,对实际商品质量无从知晓。待收到商品后时常发现有腐败变质、临近或超过保质期、假品牌食品、甚至是“三无食品”等现象。因为要拆包才能发现质量问题,网购食品常常陷入不能退换货的困境。一旦消费者投诉,商家便以买家保存不当等理由拒绝赔偿,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只好自己承担经济损失。
2.假冒伪劣食品难以控制,损害正规企业利益
由于网络交易食品经营准入门槛较低,一些不法经营者获得准入资格后,就假冒正规食品企业经销商销售冒牌食品、伪造名牌企业商标冒充绿色或有机食品,以次充好,以不合理低价扰乱正规食品销售市场。他们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破坏了正规企业的声誉与品牌形象,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3.网络交易第三方监管困难
根据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互联网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主体审查义务、管理义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义务;然而,由于网络交易跨地域性和虚拟的特点,使食品企业经营条件审查困难,加上网络交易食品经营准入门槛偏低,相当一部分的网店是以家庭作坊为据点的网购食品生产商,很难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其生产环境、生产环节和生产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食品安全认证情况,更令人堪忧,这些都为提供交易平台的第三方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4.食品质量监督部门跨地域性执法困难
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立即报告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这说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网络食品交易有共同监管的职责。但是,网络食品交易以网络为载体,有跨区域性或无境域性特点,导致以地域为基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存在职责划分与管辖问题。并且,网络交易中商家逃离了常态化的市场监管,使网络监管执法过程中的固定证据难获取,而电子证据取证又很容易灭失,也是监管的一个难点。
四、构建网络交易中的食品溯源体系
1.建立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
信息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独立于网络交易服务平台之外的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全面负责网销食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相关系统信息对接及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导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公开的食品安全溯源查询系统。生产者、经营者等将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导入信息监管平台。信息监管平台要求食品供应链上各参与方必须提供完整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与监督。经信息监管平台审查,食品溯源信息完整真实,并符合国家安全指标的,信息监管平台进行合格标记。对标记后的商品,由信息监管平台提交给网络交易服务平台,经其审核通过后可以在该网上销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阻止了不合规企业经营者进入市场。同时信息监管平台将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与网络交易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对接,消费者在收到网购食品后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溯源查询系统清楚地了解到该商品的详细信息,并通过“查询正确”和“查询不符”两个按钮,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网络交易系统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决定是否付款,对问题产品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保证了食品从产至销的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法律与制度
目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溯源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立法,但在新《食品安全法》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以新《食品安全法》为支持,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溯源的内容与规范,明晰各级组织的职责与范围,细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与责任,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制度。司法部门应以实际案件为依据,查找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漏洞与隐患,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针对食品安全溯源领域管理不完善、溯源困难及网销食品监管复杂等问题,细化法律法规,建立起与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相适应的、相匹配的、互相补充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通过立法的方式赋予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严肃性与强制力。
3.推行RFID技术的应用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在国外建立的较早,特别是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理论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了很好的开端。比如上海构建了“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北京市有蔬菜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清真食品追踪溯源体系中运用RFID技术,实现了清真食品追踪溯源项目路径上供应链信息环节无缝对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与技术,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推广RFID技术应用,提供与食品供应链终端参与者对接的信息平台,便于食品溯源信息导入系统。而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等只需添置RFID识别设备,即可完成食品信息的输入,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大幅增加生产经营成本。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话等手段进行查询和信息检验。特别是物联网为这一应用得以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4.建立网络食品经营企业信用档案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本质上就是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传递的连续性。在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必须将与食品及其属性相关的各种有效信息进行标识后,及时传递给下一个参与方,且保证后者能够正常应用传递的数据信息。在此系统中,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关键。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将各参与方导入的食品信息保存,并据此建立各参与企业的信用档案。一方面,作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识别和追踪的基础信息来源,一旦食品安全危害事件发生,可以追溯和召回产品,及时阻断问题产品流向社会;另一方面,追溯食品“从源头到餐桌”过程中各环节全部信息,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也将进一步加强各参与企业的自律性,为食品安全加码。
5.开放公众查询,拓展社会监督渠道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终端信息不易采集,但食品的网络交易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消费者通过网络采购食品,他们的自然信息就留在了交易系统中。通过信息对接,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也就保留了终端消费者的信息。并且消费者收到商品在确认收货之前,必须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查询该食品的信息,与食品包装上标签信息和实物进行对照,信息无误且质量未发现问题,点击“查询正确”按钮,通过链接转至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确认收货,网络交易服务平台向卖家付款。如果经对照发现该食品的实物信息与溯源系统中信息不符,或是发现质量问题则点击“查询不符”按钮中止付款,并将溯源信息截图与问题食品照片提交给信息监管平台。信息监管平台将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核实消费者诉求信息,同时向食品经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检查经营者生产及经营条件的申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被投诉单位进行检查。如果属于个别食品问题,则买家拒绝付款,并由卖家承担相应赔偿;如果属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整体条件不合格,则关停该企业,取消其生产与经营资格。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将公开检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帮助消费者取得损害赔偿,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了消费者直接参与食品质量监督。同时,网络经营食品信息监管平台建立开放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公众和社会各单位、团体均可在注册后查询到食品产、供、销等完整信息,将此系统与同时将此信息系统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工商管理系统等进行对接,资源共享,将便于他们对食品企业的资质审查、产品抽检、日常检查、投诉处理、行政处罚、诚信记录等业务执行,拓宽了社会监督的渠道。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食品网络交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食品产业链数据信息,构建网络交易中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可以使网络终端消费者直接参与食品质量监管,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参考文献:
[1]周应恒,张蕾.溯源系统在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农业质量标准,2008(1).
[2]高嵘.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吴雪飞.GDRC清真食品安全认证溯源体系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6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共享质检大数据资源,搭建质检大数据平台,加强质检大数据开发利用。按照相关工作部署,江苏省在现有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特种设备远程动态监测、诊断和监控,完善特种设备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推进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科学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2015年底,江苏省有各类特种设备146.51万台,占全国特种设备总数的13.3%,是全国特种设备数量最多的省份。面对繁重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任务,江苏省对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化建设需求迫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陈旧,风险辨识、管控工作滞后。从对近年来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状况的研究看,相关工作仍处于被动的隐患排查治理阶段,尚未通过风险辨识、管控,全面实现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分析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整治情况,发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监察发现的隐患占发现隐患总数的约65%;检验机构报告隐患占约25%;稽查机构执法、举报投诉或者媒体曝光、政府或者上级机关交办是发现隐患的其他主要途径。人员严盯死守式的检查仍是安全工作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是上述问题的根源。
二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数量紧张,与监管对象的巨大数量形成鲜明反差。江苏全省各类持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仅600余名,其种设备安全监察专职及兼职机构的监察人员仅400余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专职及兼职机构人均监管特种设备数量高达3600多台。依靠人员盯守、安全检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需求。
三是特种设备数量持续迅速增长,安全管理短板日益突显。2015年江苏省特种设备统计数量总量增长率达到3.40%。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增幅尤其显著,2015年江苏省电梯数量增幅17.33%、大型游乐设施增幅5.32%。随着特种设备数量的持续增长,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构建江苏省特种设备
大数据信息平台
前期工作基础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无锡市为龙头,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特种设备――电梯为突破口,积累了特种设备物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大量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江苏省质监局就批准无锡市质监局和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无锡分院启动“感知特检”《智能城市安全与管理――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特种设备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2013年,无锡市实施《无锡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公共场所等要具备远程监示功能的电梯全部列入电梯物联网管理平台。一旦发生人员被困电梯等紧急情况,电梯物联网平台就会自动获取异常状况,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维保单位进行处理。
目前,在无锡市电梯安全信息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相关工作已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推进。从V度上看,特种设备物联网试点建设已由无锡市拓展到江苏省全省,试点的特种设备对象,已由电梯逐步拓展到涵盖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等五大块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从深度上看,电梯安全信息化技术,已拓展为基于“物联网+电梯+应急救援”理念的“一键通”电梯运行监测、应急报警系统。
平台架构和技术特色
江苏省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定位,是成为全省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大数据风险监测与处置的枢纽,具有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交换、分析、处理等功能,将形成一个可为其他软件和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接口综合性信息化系统。
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储存系统、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系统设计工具、先进软件技术与算法模型,功能主要包括特种设备运行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调度、运行安全统计分析等。平台采用标准云基础架构,由基础设施层(ISSA)、平台服务层(PAAS)、数据服务层(DAAS)和系统应用层(SAAS)组成,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计算机和网络融合技术,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形成特种设备大数据分析模型。其特色在于,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
平台功能模块
江苏省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管理、检验管理以及电梯应急处置服务等三大功能模块,全面提升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的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管理模块,应用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线考试以及考试机构相关管理工作。融合移动互联、物联网、二维码和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实现考生身份信息远程采集、考试现场考生照片采集及考试过程视频的采集,以及随机组卷、自动限时计时、自动判卷评分、自动记录存档、统计、查询、汇总报表、建档存档、证书动态管理等数据库管理功能。
特种设备检验管理模块,应用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全过程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检验及计划制定和下达无纸化;融合二维码和射频识别、卫星定位、手机APP、数据云存储等技术,实现检验人员现场签到及生成并上传检验记录,同时兼具检验提醒与报警、检验计划跟踪等功能。
电梯应急处置服务模块,应用于电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决策,实现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为电梯故障、困人等提供快速的应急服务。融合通信、地理信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成“一键通”电梯运行监测、应急报警系统,实时识别、接受电梯故障或困人报警,立即将故障和救援信息推送至指挥中心、使用单位、维保单位、救援人员等相关各方,并建立各方与电梯内被困人员的即时通信,现场救援人员通过手机APP与指挥中心、被困人员通信并传输故障原因等处置排险信息,指挥中心通过系统组织、协调和指挥救援,系统自动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并生成用于事后统计分析的记录。
完善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
创新工作模式
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建成后,将为政府和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检验与检测机构、有关部门和组织、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互动的服务。该平台的公益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将有效推动构建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形成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从而解决现行监管模式下特种设备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与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数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产业链实现协调对接和政府实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在试点建设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平台过程中,积极主导制定、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相关全国性政策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特种设备行业大数据接口规范,建立行业数据交互、系统资源共享,引领推动全国特种设备行业数据抽取、存储、共享和分析处理,实现行业软件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系统融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电梯数量不断增加。电梯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梯的安全性问题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然而,老旧电梯数量激增,维保工作不到位……导致电梯事故时有发生,电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的电梯监管模式迫在眉睫,建立电梯智慧监管是大数据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关键词:大数据 电梯 监管
一、 章贡区电梯使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章贡区作为赣州市的主城区,电梯在用数量达3500余台,电梯数量占整个赣州市十八个县区总量的三分之一多。而章贡区的这些电梯又分布在辖区内的九个街道(乡镇)。 自体制调整(工商、质监、药监三合一)以来,章贡区自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使电梯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初期的基本情况的台数不清、涉及使用单位数量不清发展到实现了全覆盖建档、动态化管理;监管方式从以执法为中心发展到以为使用单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重大隐患报送制度、事故预警制度、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较为明晰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但是,章贡区的电梯安全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不多,电梯信息化管理基础和大数据应用薄弱。
1、人员力量薄弱,监管难到位。章贡区总面积591平方公里,总人口余70万,在用电梯逾3500台,设备数量使我区特种设备监管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目前章贡区从事特种设备监察的专业人员只有3人,基层分局的人员又面临业务不懂的问题。随着章贡区经济步伐的日益加快,重大危险源的不断增加,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封停电梯与群众出行的矛盾造成电梯执法的两难尴尬局面。成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装备不足,手段落后,监管难度大。章贡区目前对电梯的监管依然还停留在安全监管人员对使用单位一家一家上门检查,监管部门只能通过电梯定检监察和监督检查监察等手段定期获取电梯有限的运行状态信息;故障管理过分依靠人力。目前电梯发现故障,如果遇到停电,则需要工人到现场确认,导致部分故障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故障处理完全需要依靠物业和维保公司或事故现场人员,维修人员无法及时获取电梯故障确切信息,导致处理时间过长等问题;电梯维保质量参差不齐;电梯安全监管履职存在一些困难和盲区。
3、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电梯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笔者曾找过信息公司拟出了一个对章贡区全部实施物联网+远程监控的监管方案,每台电梯的硬件加软件费用预算高达到8000元每台,算下来章贡区全部实现物联网+远程监控需要资金2800万,系统建成后需要还需要投入维护保养费用每年预计要数百万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区一级的财政肯定负担不了,而政府又没有其他专项资金扶持,因此学习沿海发达城市的全程物联网监控管理对于财政收入有限的地方来说也不现实。
二、基于大数据下的电梯监管新模式探讨
那么像章贡区这种设备数量多,信息化基础基本较为薄弱的县区局的新监管出路在哪里,笔者结合目前章贡区在实施的《创建全省平安电梯示范区》工作,基层县区局的电梯监管新出路在于人工监管+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商、金融、通信、互联网、能源、教育等多个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电梯监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的电梯监管模式迫在眉睫,建立电梯智慧监管是大数据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各个基层县区局受制于资金问题,不可能全部学习沿海地区的大数据监管模式,那么久需要各地结合实际,采取一套最合适自己的监管模式,对于设备数量少的县区局只需要加强对分局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可以,对于设备数量多的县区局那么就一定跟上时展的需求,数据化、信息化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支持。
1、作为章贡区来言,坐落在中心城区,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借助赣州市质监局已有的数据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赣州市质监局于2015年就已建成了“赣州市电梯应急救援平台”,该平台数据主要采集自章贡区,同时也建立了有效可行的“三级救援体系”。章贡区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维码监管技术,即:对每部电梯统一安装二维码,基本实现以下功能:(1)电梯的注册、检验等基本信息,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乘坐电梯的基本信息,是否在检验有效期、是否注册等安全信息;(2)在电梯机房、轿厢等关键部位安装扫描码,维保人员维护保养时进行扫码,维保时间地点及时传输至数据中心,有效杜绝虚假维保,对维保不及时的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3)通过数据中心和省局的特种设备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对接,对检验即将到期的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发送报检提示,对发送提示后逾期未见的电梯进行重点检查;(4)数据中心和“赣州市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对接,用户被困后,可以通过“赣州市电梯应急救援平台”进行精准定位,并通过“三级救援体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救援,。通过以上信息化处理后,县区局的监管工作量预计将减少60%;监管将由“被动应付”向“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转变;应急救援有效性、及时性将大大增加。而且,通过信息公司的方案报价,实现以上功能的整体投入为60万元左右,资金完全能够到位。
2、信息共享。联合各相关单位,从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人手,做好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使信息传递共享成为联动的纽带。如章贡区在政法委的牵头下已制定了“安全社区”云平台监控系统,对人员密集场所如:大型超市、宾馆等都有远程监控系统,我们可以积极对接,相互开放端口,实现数据的互联共享。政府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建设了政务云平台,推出了“互联网+”行动,为电梯监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解决了部门间数据共享难的问题。
3、构建电梯维保公司诚信管理体系。赣州市90%以上的维保公司都坐落在章贡区,因此章贡区有条件联合赣州市质监局构建制订电梯维保公司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电梯维保公司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电梯维保诚信信息采集、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为电梯安全源头监管、动态监管、提供可靠信息,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自律。
4、借助《创建全省平安电梯示范区》工作,形成电梯监管联动机制,对电梯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消除。通过整合力量,多部门联合执法,在工作协调上由“单打独斗”向“整体联动,纵横合力”转变;在工作重心由“理后处罚”向“事前监管”转变。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任何新技术的投入都需要有资金的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向政府汇报,强调信息化、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大力加强特种设备信息化、大数据的建设,要保障必要的设施、资金投入到位。
2、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赣州市已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有了考核就有动力,政府推行就有力度。
3、加强向先进地区学习,加强和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渠道,不断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特种设备管理理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凤文浅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6期
(2)张贞贞、檀昊 基于大数据的电梯监管新模式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22期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能交通 公安管理
一、发展智能交通的意义
1.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顺应时势之举
“十二五”交通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车辆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等的感知和监控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推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已经得到了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点工作。”智能交通物联网将智能交通的基本理念与物联网的技术产业相结合,不仅实现了数量巨大、流动性强的基础“物”之间连接与通信,同时也推动了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
2.物联网使交通系统更加“智能、安全、和谐、节能”
目前,交通问题的重点和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城市道路拥堵和安全。在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情况下,解决拥堵问题主要靠对车辆进行管理和调配。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向以热点区域为主、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车联网”就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进而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车辆的统一管理。
二、智能交通在公安管理的问题
交通安全管理是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充分研究并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和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安全管理作为道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协调着系统中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通安全管理的功能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涵盖了安全管理的技术及手段,社会层面则从宏观角度体现了交通安全管理的社会功能,功能构成如图所示:
图交通安全管理的功能图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公安管理的应用
1.车辆不停车稽查系统
技术设备及工作原理该系统主要由3部分构成:车载标签、RFID 阅读器(高速远距离超高频阅读器)、后台计算机控制中心。
当车辆进入监测范围后,超高频阅读器从行驶车辆的电子标签中读出车牌号码A1,摄像机实时拍摄车牌图像,并传输至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由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VEC)识别出车牌号码A2。系统将A1与A2进行比对.如果没有与A2一致的A1存在,则必然为假套牌车等违法车辆,系统便会发出声音报警,执法人员即可将其缉拿;如果A2与A1一致,再看A1是否在交管部门所列的黑名单之中,由此可识别拖欠税费、未缴罚款、报废车、未按时年检等违规车辆该系统可有效地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报废车、假牌、套牌车辆、未缴罚款、未买交强险、未按期年检等违法车辆的查处效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RFID技术的应用除了可服务于违法车辆的查处,也有潜力扩展到高速公路收费、加油、停车、出入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这种架构下的智能交通体系通过路网断面和纵剖面的交通信息的实时全天候采集和智能分析,结合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了车辆动态诱导、路径规划和信号控制系统的智能绿波控制和区域路网交通管控,为新建路网交通信息采集功能设置和设置配置提供规范和标准,便于整个交通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为大情报平台提供服务。
3.车辆的物联网
GPS、RFID、DSRC(专用微波短程通讯技术)等技术可以为车辆物联网管理提供高速采集、全环境动态监管的手段。2010 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车辆管理系统、南京特定车辆管理与治安防控体系和上海市营运车辆管理系统三项重大工程中建设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的区域性车辆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在车辆内安装射频电子装置作为车辆的“电子身份镜像”,使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与动态运行信息(时间和道路空间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警员的物联网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警员的定位,利用警员定位软件,可以方便查找警员的位置,加大公安机关在警员方面的管控力度,优化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在外出办案行动中,借助警员定位技术,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将歹徒尽快绳之以法。此外,在公安交通管理方面,如果某一地段出现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定位最近的交警,快速合理调动警力资源疏导交通,将处理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的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确保良好的交通状况。
5.重点(危险)人群、物品的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无需“可视”读取,实现远距离自动识别 ;既可识别静止物品也可识别运动物品。RFID 标签内部存储的产品电子代码(EPC 代码),为每一件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物品的跟踪与追溯,它包含了该件物品的所有信息,是单件物品的唯一身份识别 ID。如果在人体内部植入芯片,利用 RFID 技术,可以实现公安机关对特殊人群、重点人群行踪的监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