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接触器故障;制动器;断路;自锁

Abstract: “Brake contactor latching ", is the cra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event the motor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between appear transiently will be commonly used design method. But this design has great deficiencies, prone to heavy free fall, causing a serious ac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sign of line def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rane circuit provid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ntactor fault; Brake; Circuit breaker; Self locking

中图分类号:U226.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GB/T3811-2007《起重机设计规范》7.4.6 规定: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对这一规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做法。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条规定的理解,和全国起重机行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探讨。

这一条规定主要是针对某企业重大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PQR6402)设计上有“重大事故隐患” 做出的。该企业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重大事故隐患”为“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制动器接触器的自锁”,是起重机制造行业上防止电动机运行方式之间转换时出现瞬间抢闸的常用的设计方法。但这种设计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当部分档位在切换时,正在运行的电动机的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的动力电源会失电,此时一旦有电气故障发生,制动器就不能制动,发生重物自由坠落。具体过程如下:

①起重机启动运行后,上升或下降运行的方向驱动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电时:

a.上升方向1~6挡:上升方向运行时, 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时,电动机失电,制动器不能下闸;

b.下降方向2~3挡:反接制动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c.下降方向4~6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下降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②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重物下降方向接触器线圈断路,上升方向接触器完好,往下降方向(下降4、5、6挡)启动运行时,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4、5、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

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采用图1的控制线路。下降方向接触器FC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直接打下降方向第6挡,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电动机动力回路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为了避免同类事故的再发生,标准中就出现了“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的要求。

图1“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某企业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电气控制原理图

然而,单从字面上分析,笔者认为此条规定还是有不全面的地方,因为在起重机的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其它的电路故障同样也会引起起重机不能及时抱闸,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起重机的电路设计时,还应做到更深入的考虑。下面来分析一下规定不完善的地方:

1.规定只提到了“电动机定子电源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控制关系,没提到它们之间的保护关系

这一条规定是规定“接通电动机定子电源(三相交流、能耗制动的直流电源、单相制动等)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接通制动器开闸电源的“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控制关系”,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的“故障保护”功能,即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保护“制动器接触器”的问题,不是“故障保护”关系。也不是“正反向接触器”之间的“故障保护”功能,而是电动机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开闸、下闸”控制关系。这个控制关系是:驱动接触器得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得电,制动器“开闸”;驱动接触器失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失电,制动器“下闸”。而事故起重机正是因为“起升控制屏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导致驱动接触器失电,而制动器接触器不能同时失电,而这两者之间又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导致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坠落,造成事故。因此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保护关系。

2.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线圈的控制电源回路故障”是不全面的

在起重机的使用过程中,控制回路故障是很常见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这些故障同样也会导致类似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把控制回路的故障考虑在内。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控制回路的故障形式:

1)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有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两种情况;其原因有:①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故障;②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没有故障,驱动接触器的线圈回路控制电源故障断路。③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

2)“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 的本身故障有:①得电后,衔铁故障不吸合;②得电后,衔铁吸合,传动系统故障,如卡住,常闭触点不断开,常开触点不闭合。③失电后,常闭触点不闭合,常开触点不断开。④ 控制线圈绕组断路;

3)接触器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断路,使接触器不能得电或失电的原因有:①控制回路电源的导线折断;②接线端子的接头松脱掉落;③回路中的其他接触器(或自己)的触点,因烧蚀、变形等原因,造成常闭触点断开。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接触器失电的还有:导线对地短路;

上述这些故障都有可能使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我们以图1为例来分析。①如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ZC线圈回路断路,ZC失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② 正在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上升或下降或调速的驱动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断路的档位上,造成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如FC线圈回路断路,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③如停在空中,FC线圈回路断路,突然由零位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上述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都会发生重物的自由坠落事故。

3.这一规定不包括“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造成的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

当电动机的定子动力导线折断,接点松脱等,或者电动机绕组断路时,就会导致“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应考虑在内。然而这种情况是很好处理的,在电动机另设缺断相保护就可以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以图一的电路图为基础,结合考虑到的各种情况,对电路图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以下是三种经过修改的电路:

⑴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同时还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2。

图2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

⑵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同时也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3。

图3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

⑶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见图4。

图4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上述重物自由坠落事故预防环节,采用了时间继电器,故障停车会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滞后时间大约是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故障停车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是允许的。但正常停车(回零位停车)出现滞后下闸(不包括制动距离)的现象是不允许的,因此,回零位停车时不得经过时间继电器延时切断“制动器接触器”,一般应由控制器的触点直接切断“制动器接触器”。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 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 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 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尤其是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2]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

第4篇

新旧初中课标(分别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文化史“内容标准”是课程内容选择的结果,其呈现的差异不仅隐含着文化史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还隐含着课程价值取向与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即是精神文化史,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学术思想史、文学艺术史、宗教史、社会史、教育史等等。此文中初中历史课标中的文化史主要是指以上狭义的精神文化史所包括的“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也兼及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与习俗等。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价值意识[1]。文化史“内容标准”呈现的内容是课标编制者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种历史观选择的结果,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政治化等文化价值取向。比较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其中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科学与人文、社会与政治等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一、分布情况与统计分析类目、单位的确定

(一)分布情况

旧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要点以主题的形式集中呈现,其中中国与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六个板块都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主题;新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要点则是按照历史朝代的时序性分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课程内容”之后,分散呈现。

(二)统计分析类目

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呈现,可以将文化史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化史、世界古代文化史、世界近代文化史、世界现代文化史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社会生活六类。

(三)统计分析单位

以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为单位,如旧课标中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就是一个单位,包括“孔子”、“百家争鸣”两个知识点,统计分析以上各类文化史的内容标准条数和知识点个数及其所占比例。

二、统计数据结果

新旧课标中呈现的文化史内容标准的条数以及知识点个数统计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的内容标准条数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减小,其中中国古代文化史减少幅度较小,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减少幅度较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古代文化史个数有所增加,世界近代文化史下降的幅度最大,表明目前对世界近代文化史的关注减弱、重视世界古典文化是学界的共识;中国文化史减少的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中的百分比仍然小于世界文化史在世界史中的百分比,由此可见,国际化的文化意识比较明显。

从表2、表3我们可以发现,新旧初中历史课标中国文化史知识点个数从古至今的变化呈平行下降的状态,世界文化史知识点个数从古至今则是古代不变、近代增加、现代下降,近现代的下降也处于平行的状态。新旧课标比较,中国文化史下降的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外现代文化史的知识点个数都是最少,比例也最小,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史的内容比较薄弱,有待增加。

根据表2、表3,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比例最大,占主要地位,由此可见,隐含着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思想,有偏重科学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其次是文学艺术,排第二位,其用较大比例突出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因为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延续,反映出了注重文化的传承。

中国近代文化史中近代科学技术从有到无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远不及思想政治、社会等领域重要。加之,近代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具有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时代情怀,其中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新文化思想”“革命文学”等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很明显。社会生活的百分比虽减少,但仍体现了关注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社会生活的百分比大幅度下降,思想文化大幅度上升,科学技术略有上升,可见科学技术仍然受到重视,同时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史也受到了关注。然而,文学艺术与教育知识点的缺失,显示了在现代精神生活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对教育追求的迷茫性。

世界古代文化史中三大宗教的地位不可动摇,世界古典文化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下降的比例最大,但关注到了教育(中世纪的早期大学)。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知识点缺少,使得学生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地方古代的社会生活。

世界近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占的比例最大,突出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化的文化价值意识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育、社会生活等知识点的缺失,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偏颇会导致对历史文化认知的偏颇,在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的作用最为关键,但是同时期教育作用的发挥、社会生活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能忽视的。

在世界现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更是关注的重点,社会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日益明显。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1.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可动摇

对新旧课标古今中外的文化史内容标准条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化史在中国古代史中所占的比例大于中国近代文化史在中国近代史中所占的比例和中国现代文化史在中国现代史中所占的比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非常的明显。世界古代文化史在世界古代史中的比例大于世界近代文化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比例和世界现代文化史在世界现代史中的比例,重视世界古典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十分突出。中外古代文化史是人类早期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以致今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的价值要求。因此,重视传统文化史的文化价值取向不能改变,也不可动摇。与此相比,中外近现代文化史在近现代史中的百分比则较小,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如古代文化史,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较弱。

2.国际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日益突出

中外文化史内容标准条数及知识点个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史比例下降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中的比例小于世界文化史在世界史中的比例,世界文化史受到的重视程度大于中国文化史,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意识弱于重视世界文化的的意识。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多学习世界文化史,体现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意识,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的要求。

3.科学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时代的主旋律

科学技术在近代文化史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据主要地位,在现代文化史中关注的重点虽有所转移,但是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各类文化史中科学技术的比例最大,而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历史课程中,这凸显了崇尚科学这一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价值取向。

4.社会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关注的生长点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关注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还包括一些与人们生活接近的社会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在中国史中古今都有,世界史中则是古代、近代没有,现代有;中外比较中国史中较多,世界史中较少。社会问题等相关知识点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社会、现实社会及文化史的社会性。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关注历史,反映了社会对学习者的新要求。

5.政治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灵魂

政治是文化产生的重要背景,也是文化史选择的重要背景,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2],可见政治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指引着文化史内容的选择,渗透着整个历史课程。

6.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归宿

选择历史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学习,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够全面发展。文化史中有很多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穷智慧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著作等,是提高学生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文化史本是有智慧之人的创造杰作,也是培养有智慧人的源泉,从人类的智慧中吸取精华,使学生得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这些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也就是文化史价值取向的归宿。

(二)思考

新课标中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多元,主要包括上述几种价值取向,然而受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历史观、编写体例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文化价值取向会有所偏重,难以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或者应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化史的价值取向要符合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过去历史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偏向专业化,过分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是一种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随着“学科中心”课程的实施,其教学内容(即知识点)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问题,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偏向了传授知识。然而,当代教育要求知识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接近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当代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文化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接近吗?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吗?这不仅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还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践行。精神层面的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将其融入学生的生活并能够体验,这就需要将文化史知识与课程的价值取向相结合,用课程的价值取向指导文化史教学。

弄清当代课程价值取向又是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在当今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传统的“学科知识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课程价值取向,没有哪一种能够起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是多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共生共存共发展。正如教授所说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2]

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的选择受当代课程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的结果中也蕴含着当代的课程价值取向,本土化、国际化、科学化、传统化、现代化等诸多文化史价值取向要继承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合理内核,符合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2.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应该趋于平衡

虽然文化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但是多元中免不了有所偏重。比如古今文化史,中外古代文化史在中外古代史中的百分比远远大于中外近现代文化史在中外近现代史中的百分比;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中的比例,有时候科学技术最大,有时候文学艺术最大、有时候思想文化最大,有时候社会生活最大,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的比例差距较大,明显可以看出文化价值取向的偏重。偏重略微或轻微的偏重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不能偏得太重,以致失去了平衡。因此在遵循历史学科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在有些知识点上做一下调整,从而减小一些文化价值取向的偏重程度,实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唐日新等.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3.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困境 对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广度与深度受历史跨度、学情与老师素养影响,很容易陷入困境。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深度,彰显教学学术,除了要体现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的统一性,还必须结合学生主体性,努力做到辩史、解史的统一,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历史味。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

1.历史跨度的深度挑战。

从通史往详史,一直是历史学习的安排,从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反馈的信息看:普遍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在中外交替的过程中,确保通史,同时融入很多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包含的知识相对较多,时间跨度大,信息间的阻隔明显,因此对历史教学深度的凸显提出很大挑战。鉴于此,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不敢对知识进行全方位拓展。如:在《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老师准备两个课时,事实上教学涉及明清两个时代,横跨四个多世纪,包括政治体制和中外横向演变等多个知识点。教学时间有限,知识庞杂,很多老师都不敢随意拓展,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深度与跨度。

2.学情影响历史教学深度。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更多要求,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情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理性与逻辑思维则处在发展状态,这给认知高度与深度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担心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能力,老师很少对知识进行内涵与拓展,甚至把浅尝辄止视为关注学情,害怕讲得太深入与学情脱离,以至于课堂教学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与罗列,很难真正体现历史深度与学生主体作用。

3.野史与自传冲淡了历史深度。

历史是有趣的,同时是枯燥的,而成功的课堂教学则是活泼、生动的,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另外,历史是真实的,其深度也是建立在真实性的条件上的。为了做到历史的真实、客观,就必须从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出发。但是事实上,很多历史老师都本末倒置,过于注重趣味而忽略了真实性,或者对史料过分加工,甚至将历史作为故事进行解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与野史,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学高度与深度,更不益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4.抹黑历史深度。

本来历史的形象是高大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沉淀让历史充满神圣光环,但是事实上,不管大学还是中学都存在可能抹黑历史的情况。部分老师刻意扭曲、丑化某些历史人物、事件,或者为了引起轰动、博人眼球、凸显个性,直接在课堂上抹黑历史人物,在庸俗化、简单化,以点带面的情况下,极大影响了历史深度。

二、凸显初中历史教学深度的对策

1.凸显学术性,提倡史学与教学的统一。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史学阅读资料,还应提供具有权威性与史学观念的历史资料,尽量使历史教学回归原味,以此凸显学术性。倡导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统一,要求老师端正态度,注重解读深度与范围。在历史教学中,对老师的定位是转化器,主要负责对每个难懂的史料知识进行解读,以达到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与要求。同时,老师必须具备研究史学的技能,然后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另外,老师应具备研究史学的视野,这样才能拥有广阔的历史情怀。

2.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取辩史与解史的统一。

受基础教育影响,学位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共识,各地也在努力寻找方案解决问题。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位中心要求正视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情,而不是刻意限制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敢于放权,在收集材料、梳理信息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正确解读。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很多历史都应该立足于整体与社会发展需求,在凸显功利价值的过程中,凸显历史意义。因此,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史学理念,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与解决问题。

3.注重教学策略,努力做到情境与价值的统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深度与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讲究策略,对繁重的信息,策略不仅体现在材料选取、收集与应用中,还体现在课堂规划与教学理念上。所以历史课堂应尽量做到情境设置和价值导向的统一。如:在《》一文中,先向学生提问:英国人认为中英战争是英国维护商业利益发起的战争,你是否认同?利用班级与小组讨论,带领学生认同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同时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安排,还应尊重历史深度与高度,在俯下身的同时,踮脚引导,这样才能保障初中历史教学的广度、高度与深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范文娟.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4).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图片 辅助教学研究

历史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历史知识点繁杂,为了能够在教学环节中充分的展现历史事件,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辅的手段,来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人们在视觉上的感知力往往要高于听觉和触觉。而且图片本身就比文字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理解。因此在初中v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下面将对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有效的图片辅助,可以更加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它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历史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过往发生的事情,铭记历史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初中生都处在好奇心重,且求知欲望强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将历史图片引入进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兴趣,方便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而且图片辅助教学还能丰富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具体表现在通过图片辅助以后,历史老师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从历史的整体内容出发去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样是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为学生详细的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进而让学生通过图片结合文字内容讲解,得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段历史所想传达的历史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在教育学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让他们深切的感受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

二、有效的图片辅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历史知识点囊括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历史的学习是基础,它对于学生以后在生活、工作中有着诸多好处。其中通过图片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深刻的记忆历史事件,它比单纯的文字讲述更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将没有具体概念的历史知识变成一个偏具体的认知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生动的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还应该有效的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因为图片是对过往事件某一时间段的再现,它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在历史课本中有的图片是反应政治知识、有的是反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内涵等的,通过使用历史图片可以给学生带来币一样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而学习兴趣。图片它一方面能够突破文字所没有的画面局限,形象的反映当时的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比如在学习《不怕远征难》时,老师可以将途中走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数字进行标注,这样就可以知识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过程,并且标注出每走过一个地点的时间和主要时间,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不仅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知识再认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惊人的毅力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了饥饿、伤痛等种种艰难困苦,摆脱了尾追之敌,消灭了阻拦之敌,翻越了雪山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实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三、有效的图片辅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将知识交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图片由浅入深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事件。教师引导学生达到观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真观察不仅可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图片辅助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初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其中配备了许多关于历史事件的图片。教师要擅于通过历史图片,丰富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时,将北宋经济的繁荣景象以及文化的发达和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的呢里。让学生通过识图训练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对美术的鉴赏能力。

小结

通过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图片更深层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和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图片进行辅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志同. 用图片再现历史――浅谈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7).

[2] 程刚. 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文理导航,2013(0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系统衔接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较低,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一直处于瓶颈期,历史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极差,具有较强的教学惰性。而历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文化背景的学科,教师只有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将历史课堂推向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大道。因此,笔者结合日常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设性教学建议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实际措施。

一、整合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

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书面化载体,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基础之上,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切不可过渡依赖教材,要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案的意识。教师要深入研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寻高效、形象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优化课堂内容结构,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提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强力引导下实现高效学习与知识面的巩固、拓宽。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统一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之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程式化,只是按历史时间的发展顺序将秦帝国的兴亡讲述了一遍,使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教材知识点向学生一一讲授,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针对此种课堂现象,我首先针对“秦帝国的兴亡”这一教学主题进行文献资料搜索,灵活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全国各地与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我还根据当前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例如,最近电视热播的《芈月传》讲述了关于秦国由衰而盛的历史故事,我将其合理穿插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心极强,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下,学生对秦帝国的兴亡更加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趣味教学

如今,多媒体技术成为初中教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工具,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板化套路,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殊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趣味性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为学生有效创设趣味历史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去,帮助学生不断奠定历史基础。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游戏教学法及故事教学法结合教学,以此充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课堂注意力和历史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给学生播放一系列历史故事纪录片、历史人物动画和历史背景听书音频等,学生在如此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之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于统一的隋唐时代的商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描述只有少数图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对隋唐时代统一的繁荣现象缺少视觉感知,从而在感知意识上难以形成进展与提高。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便捷性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隋唐街头的动态商业文化以及当时政治、文化高度统一的文明,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的渲染下,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不禁心生感叹之意,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灵活布置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比如,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科逻辑思维,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数学题型训练,在做题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但是历史学科与古代、近现代历史事件有着较强的内容连接性,初中生只有与历史生活充分接触,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感悟、升华。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探索最优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提供真实化历史情境,积极还原历史文化,让学生的思维从现代生活中跳跃出来,以历史学家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之第21课《三大文明的进步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三大文明与当今生活的贯穿性进行内容的设计与布置搭配。三大文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科研推动性,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轨迹与走向。我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插了飞机、轮船、导航等现代科学工具与指南针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古代人民智慧的钦佩感。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师要积极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与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