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传统文化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引 言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导致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受重视再到加强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方面,造就出了特有品格和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④,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⑥,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

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⑦。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⑧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⑨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结 论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下》

④《论语・卫灵公》

⑤《老子・二十五章》

⑥《老子・二章》

⑦《大学》

第2篇

关键词:长春;高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上和学校中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能够更加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第3篇

摘 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进行分析。认为在低年级课堂中实施多媒体教学会导致幼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忽略,不利于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建议在低年级课堂中不利用多媒体教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低年级;幼年教育

Abstract:To be analyz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as well a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ow grade students need.Consider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edia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lower grades will cause young children to ign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detrimental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needs.Suggested in the lower grades do not use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multimedia teaching;lower grades;childhood educ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以及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先进化和信息化。多数学校的教室均安装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随之改变。万事均是矛盾的,就如多媒体教育教学,在某些人群教育对其各方面发展是存在弊端。而目前国内外多数好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先进的文化和信息冲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比如说,写字,由于有电脑等多媒体的出现,现在的学生能写出几手好字吗?现在人又能不能及时写出自己认识的字呢?还真的难说。再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良性发育需要自然的阳光环境,如果让学生整天在银幕频下健康成长,目前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高居不下,也许与此有不解之缘。在说之,学生的心理发育和认知发育要相匹配才能说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故本文对幼年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从传统文化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多媒体在幼年课堂教学中不利因素,为提高孩童的身心健康及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的作用。

1.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中涉及的概念性词组有:“低年级”、“多媒体”。根据词组和文章研究的需要,本文把“低年级”主要界定在三年级以下的包含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幼年学生。“多媒体”指通过电脑发出的荧屏、音频、视屏等组成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工具。

2.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包括我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文化社会至今遗传下来的好的行为、举止,被人们所公认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对促进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物质形态。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我国从以上时期至今的主流文化中,以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及各种科技发明及文物作品等等是有利于孩童的了解和继承发扬光大的。我国从文字记载开始,首先是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初甲骨文是雕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后来发明了竹简,文字记载刻画在竹简上,之后在东汉末年,蔡老先生发明了纸以及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文字的活跃,但是在东汉末年,唐宋至今出现了无数了不起的书法家,王羲之,黄庭坚以及当代的等等。他们的书法不仅笔锋锐利,而且美观,是后人乃至现代人学习的,尤其是写字等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被电脑等取代,虽然电脑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快捷,但是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血脉。我们要传承,更要创新,所以幼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提笔写字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

3.幼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紧迫性

幼年时期的不良成长经历,对成人后的心理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自卑,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信任别人,防御心理强,攻击性强等等。大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选自《人的教育》他以园丁修剪葡萄藤为例,不管园丁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不仅会毁灭人的天性,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的完美发展,稳步和持久的前进。所以孩童的身心发育是如此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对孩子受良好教育的关注是紧迫的。

4.多媒体教学对孩童的危害性

4.1多媒体使孩童对传统文化的忽略严重

多媒体是计算机放映和制作出来的素材,它具有标准性,死板性,比如用软件操作出来的图片与画家真实写照有不同的味道。办公软件显示的字幕比王羲之的书法规范的多。导致孩童对故人的尊敬和崇拜降低。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计算机技术,即所谓的多媒体应用的影响极大。传统文化在新兴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是基础,是根基,我们要发展新兴的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比如建一座高楼大厦,根基不牢固,房屋倒塌和损害的周期越短。所以传统文化对孩童受教育时期是很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应该引起重视,而当今的学习硬件设施建设中,在幼年教育教室安装多媒体上课,是日常所见,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薄弱校改造和扩建。我们中小学校长及相关管理部门以此为契机,大量完善课堂教学设施。使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随着信息化与科技化改变,孩童学习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4.2孩童身心发展与多媒体教学影响甚大

孩子的欲望和好奇心,众所周知,让孩子早早接触当代网络,及计算机,使孩童对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不但没有真正理解,反而使小孩走向计算机的弊端死角。所以在幼儿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由于电脑,荧屏等发出大量的不可见光,孩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旺盛时期,对其身体的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危害的。再加上孩子每天在荧幕下学习,荧幕对其视力的发育严重制约,目前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近视率)居高不下,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5.建议

5.1建议

建议相关部门在建设校园硬件设置时,充分考虑孩童的身心健康发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流逝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校园设施时考虑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作者单位:大方县联合小学)

参考文献

[1] 侯素佩.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5期

[2] 曹玉峰.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J].家教世界,2010年12期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包装;传统文化元素;包装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包装设计理念越来越彰显文化精髓。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时尚新鲜的现代文化在潮流的发展中不断更迭,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历久弥新,保持着亘古不变的优秀精神内涵。

一、对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理解

包装设计的发展规律主要是指潮流文化发展的缩影。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由花样繁多的包装袋包装而成。在包装设计的改变中,可以了解当下最流行的图案、最热门的语言、最新潮的颜色。因此,现代的包装设计只以流行为设计原则,只有观赏美感,缺少了创意与文化力量。流行元素的过度使用,使所有的包装风格趋于一致性和统一化,无法体现品牌与商品鲜明的个性与特质。因此,缺少民族感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力量支持,现代包装设计走向了缺乏特色、片面统一的发展道路,其创新遇到瓶颈。中国传统文化以民族精神为发展内核,反映了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随着时代变迁与历史沉淀,以民族精神为取向的生产生活规范与行为活动要义成为精神内涵的实现载体,时间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丰富多样、包罗万象的文化精髓,形成了开放融合又自成一体的文化发展体系。由此可见,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升华产品的营销价值观念,体现产品的文化价值,还将深刻的文化内涵赋予到了包装设计产业中,促使现代包装设计焕发出崭新的生机[1]。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案的应用图案可以直观传达产品的信息与形象,因此,包装设计对图案的应用最为广泛。传统图案是传统文化元素中最丰富的一项,涉及范围广泛。例如,传统装饰、服装纹饰、吉祥图案等。若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案,应考虑到图案的外形问题。传统图案大多以对称形式为美,富有装饰性,将其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通常运用的造型范式是排列、错位、分割、平铺等。设计师需要将传统图案重新分解,自主构建新定义后再以图案为基础加以艺术创作。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案的意象图形时,要注意对中国传统图案的艺术意象美加以掌握。例如,中国古典吉祥寓意的纹样含有蟠桃、葡萄、龙、凤、鹤等,以事物寓意吉祥是以具体内容表达意象含义的手法。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色彩的应用色彩是体现传统文化的突出意象,在文化发展中色彩的魅力独树一帜。色彩具有强烈直观的视觉传达能力,因此,对色彩的使用很大程度会直接影响现代包装的设计效果。深入掌握传统色彩的功能、种类、象征性才能提高设计师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在传统色彩文化中,多将素雅恬淡的颜色大面积渲染和铺陈,以增强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对事物加以烘托的效果。例如,以蓝色雕刻花纹纹路搭配米白底瓷的青花瓷,通过蓝白两色之间的相互衬托,不仅在素雅中加入了一丝严峻的气息,又在活泼中增添了纯净的感觉,展现了青花瓷婀娜美好的姿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近些年,中国的古风文化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正是传统色彩与现代文化的相辅相成使中国文化不断焕新。

(三)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艺术的应用中国传统艺术种类丰富,花样繁多。以书法艺术和汉字艺术为例,文字既可以是一种文化艺术,也可以是一种设计符号。文字可以为图像或视频提品说明,也可以以设计符号的形式融入产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文字形式与产品形象有机融合,增强设计美感,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民间的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红色的剪纸造型不仅以独特的镂空方式展示产品形态,还为产品设计增添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在产品包装的视觉呈现上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绘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较为普遍,设计师应结合绘画艺术的呈现特点,保证绘画在包装上良好的呈现状态,显现产品特点,突出绘画艺术的意境美[2]。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各成员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的共同认识、价值观、行为准则,是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班级文化是整个班级建设的核心,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无形当中是一种教育力量,对班级管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都会有莫大的帮助。同时,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素质教育建设。

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首先,中国文化在时间上表现出长久、内容上表现出连续的系统性。从炎黄始祖华夏文明伊始,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巨变,它都在紧跟着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推进,已是5000年之久。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连续性的,伴随着历史的动荡起伏,中国传统文化自成系统,延续传承,这样的生命力是我们骄傲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多次的统一和分裂,政治上有过汉民族的统治也有过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文化上,以中原的汉文化为主,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吸收。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出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而它们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上有“重德”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人伦、宗法的伦理性社会。人们特别重视把伦理规范作为行为主体的评判标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孔子主张的核心精神“仁”,提出“仁者爱人”、“杀身成仁”,孟子将其“仁”的思想扩展为“义”,主张“舍生取义”。“仁义礼智信”向来都是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信条,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传统文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

党的十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止一次提到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时代虽然在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华在今天仍是适用的。1.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中国的百家思想可以运用其中。如儒家倡导的“仁爱”、“人本”思想,可以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学生为本,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些的时候,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严也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再比如法家思想的运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家主张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对于班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同学们要用班规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样,教师也需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用合理、科学的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学生自主全过程管理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借鉴道家学派的思想。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运用在班级管理时,就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提出班级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教师从旁适时指导,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展示和发展自己。2.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思想因子。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曾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用传统文化建设班级文明,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榜样。3.在素质修养的塑造方面。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个人修养和素质塑造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对个人道德标准要求、人际交往原则,充分运用可以很好地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培养学生成为懂规矩、知礼仪、讲孝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传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高校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引路人。所以教师的思想意识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尤其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亲近的教师。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文化制定基调,无论是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是思想偏好,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传统文化要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需要辅导员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和观念上认同,辅导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加自己的文化深度,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指导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质量和广度。除了辅导员,其他代课教师也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量,代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所以,除了辅导员有意识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其他老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可以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讲座,邀请校内校外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来校作报告;还可以在每年的师风师德建设中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内容之一。

(二)充分利用平台,加强传统文化宣传

首先,从班级的角度讲,在班级建立制度时,可以把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运用,既能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能严格管理。在制定过程中,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激发起学生主人翁意识,当制定建立之后,就成为了班级的“法律”,需要严格执行。遇到像迟到、旷课等违规行为,不管是班干部还是普通成员,都要依照制度进行惩处。另外,教室也是可利用的平台。可以在教室墙面上做传统文化宣传墙,由学生自己设计和负责填充内容,并且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学生既能在负责内容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在平时观看时无形中受到教育。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校园内很多场所也能成为传统文化宣传的平台。校园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校园环境建设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学生每天路过一些亭台、长廊时,总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感受到文化气息。此外,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开展经典阅读、国学推荐等一系列“文化进班”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平台,向同学们宣传文化类书籍,鼓励同学们增加阅读量。最后,从信息化的角度,新媒体已经成为简易有效的可用平台。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被年轻人所喜爱,所以,传播传统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学校、系部、班级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平台公众号,可以每天推送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或小故事等内容。此外,还有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软件,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主题讨论。通过借助网络,将知识的传播变得更有趣味,更加受欢迎,成为学生们的隐性课堂。

(三)结合传统文化,丰富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丰富、有效的班级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增加班级荣誉感。通过参加班级活动,学生们还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总之,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活动。学生们在校的时间可以组织大量校内活动,形式可以有:1.主题班会。每个班级两周就会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可以把传统文化知识列为专题,利用主题班会向同学们传播。比如“礼仪文化”,可以专门向同学们讲古代礼仪,礼仪的发展等。再比如诚信教育,可以借助晋商文化,通过讲解晋商精神,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2.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学生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节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这个载体,组织有效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们感恩、孝道、和谐的观念。3.文本导读。经典文献是古人智慧的精华,比如《论语》、《孟子》、《弟子规》等,选取适合学生们阅读的文本,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共同学习或者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分组学习,并定期组织讨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互相促进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在精神上达成共鸣,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对班级精神形成认同。学生们的假期时间,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教育。形式有:1.文化遗址参观。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是有故事的。比如古城文化、红色胜地、名人故居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传统文化精神。2.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就像是历史的缩影,学生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领略传统文明。总之,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新颖的活动形式,但是目的都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来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精神。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育人。本文着重研究了传统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实现的路径,通过把传统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支点,一条途径,其目标是要形成自己的班级精神,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萌,姚小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J].理论视野,2014(4).

[2]彭央华,赖昌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5).

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建议

一、大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一)傲慢失谦,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己卑人的思想倾向,对物质追求不切实际的希望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照让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出眼高手低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则显得缺乏自信心,不能勤奋务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孝亲尊师思想。自我意识是指思想行事方面首先想到自己,其次再顾及到他人的生活意识形态。问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份收入准备如何使用时,准备给父母礼物或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计划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和购买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件时尚用品等等,缺乏中国古来人皆有之的报恩孝养思想。

(三)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价交换心理普遍存在。在校学生虽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在学校人事环境处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表露出比较强烈的功利思潮,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等心理思想倾向较为普遍。初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等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等价交换心理,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失于团体、社会利益的综合考虑。

(四)缺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于校园生活乃至初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独自面临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选择当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现实生活当中、报刊杂志报道当中、网络适时爆料的社会现象当中,有着大量的实例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医治当代大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对症药

在国内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举办《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之后所作相关内容的随机调查中显示,34.48%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7.08%的学生表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26.04%的人表示认识了“真实的孔子”,22.9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礼”的认识,同样比例的人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近47.92%的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国学,10%的学生决定通过网络学习国学,其余近40%的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均有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国学的打算。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孝道的教育能使学生明白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孝亲尊师是孝道的基础,孝道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善孝为先当中的孝,意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孝道的根本和基础,将孝义理拓展并运用到兄弟姐妹、朋友、工作同事乃至社会等人事环境中时就成为孝道。学习孝道,可以唤起学生本有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之心,并使这种感恩之心能够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工作的所有领域中去,自傲自私、高己卑人之习气自然慢慢远离。

(二)四维八德和伦理教育教给学生处世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以及人与社会等五伦关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教育,是中国古来学人的必修科目,也是每个人自觉遵循的基本处世原则。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的学习,将对学生思想、言论、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匡正作用。

(三)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三纲八目是每个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开始趋于成熟,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就能慢慢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无疑将对其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组织编写系统的揽括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大学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应系统地揽括从孝道开始,至四维、五伦、八德乃至三纲八目等主要内容。涉及面无须广泛,但内容一定要深入。使学生既能通过教材了解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为今后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终身学习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长远计划奠定坚实的学习根基。

第7篇

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也对现实社会有所影响,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国情。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罗宏富,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青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人格得以健全,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意义就在于加强人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提升人生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秀道德,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建设高雅的大学文化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承主系统中的龙头。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应体现、蕴含和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知识,也应体现和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面性。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识为儒学或儒、释、道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两汉以后,又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但也具有负面因素和封建糟粕,例如君权至上和“三纲”的伦理道德,以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模式为核心的政治结构,传统宗教中的封建迷信思想,等等。对这些负面因素要进行批判和摒弃,不能兼收并蓄,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通过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1、“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传统的人文精神意注重个人品性的修养.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是隐性的、长久性的。但是,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大学生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较少甚至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2、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调查中,有接近40%的学生表示经常花费很多时间在做兼职(家教.推销.等)或者考取各种社会认证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上,为毕业后就业增加筹码。在这种社会背景影响下,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就业培训上了。

第8篇

山东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渊源深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六五”至“九五”期间,山东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诸方面。鉴于此,我认为尤其应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政府只有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将文化建设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来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具体规划、设计并全面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形象,撰写新世纪山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一、关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所以谈到文化,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它存活于现实发展之中,连接着过去,包蕴着未来。正因为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所以它自身就蕴含着微妙的创造,应提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人类学者经常把传统中有创造力和更新力的基因视为“种子”,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存的繁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出这粒种子。我们理解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培植这粒种子的工作,使文化在一种合乎自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要关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涉及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会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广度上贯穿始终。笔者认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我们目前对于这类课程的理解还限定在概念教学的范畴,将传统文化枝干分离,抽其根,剥其花,去其果。这势必导致教育内容的枯燥,也必定会影响教育行为实施的效果。而且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传统文化并不仅仅限定于文字性的经典文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在物质文化中,诸如民俗节令、城市营造、工艺造物等,传统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丰满,深人浅出,也更有亲和力。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才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色彩和本质特征。以美术教学为例,建议各级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课,特别要注重增加对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临摹和欣赏。建议围绕传统文化更多地开展一些动态教学活动,比如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围绕着它们增加一些手工劳作课程,真正动手触摸甚至体验传统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和过程。亲自动手捏泥玩、编织结、剪剪纸、印年画、纺线织布,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已接近它体验它,在没有任何先验导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种美的教育,那就是在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综合审美体验能力,这才是对美的真正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真正的领悟。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而是把传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体验得到了很好的贯通。二、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高学历,低文化(素质)”的说法,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也说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高学历,低文化”是指人才培养的一种误区,指那种有技能专长而缺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修养的“人才”。作为一种倾向性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势必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培养的人才自身无法建立独立而完善的人格体系,知识追求与生命追求相背离。这不仅违背人性的正常发展,也势必会引发道德水准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现行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当文化教育重任的“文化环境”营造不足。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之后,经济困难,儿乎所有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在奥地利,中学的音乐设施都是对外开放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在课余走进琴房去弹奏,艺术设施是培养艺术人才,陶冶全民艺术素养,提高全社会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基础。奥地利政府在艺术设施投人、艺术氛围营造上的努力为他们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同时也培育了旅游经济市场和奥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态。在这里,文化已经被具体地解析为城市雕塑、美术馆、画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物化的符号。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将投资4亿美元筹建国家大剧院,上海更是提出这样的口号:“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也因而造就了他们投资1·5亿美元的上海大剧院和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计划投资2亿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手笔。至于山东文化设施的建设,笔者认为,在重视的基础上,不一定跟着别人的步子走,但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营造出齐鲁文化的特点。还应理性地剖析地区文化优势,选择好切入点。比如,突出宣传孔子文化,建立综合性的孔子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表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的建设上,目前全国尚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走一家而知全貌,但专业性博物馆却极为罕见。根据我省民间收藏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完全可以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兴办专业博物馆。同时还可以突出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筹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馆”。另外山东的音乐厅等文化空白点也有待填补,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有待扩建。三、保护齐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