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技术创新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项目思维 管理范式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现状

从2011年起,诸多企业受国内外大经济环境的影响陷入了困境。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仍在继续筑底。2013年4月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就明确围绕着“革新”、“责任”和“合作”三个关键词,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路线的反思、改革、转型和创新,这表明企业的活力越来越成为诸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议题。

解决企业的活力,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则必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关系在于 —— 前者领跑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管理范式从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属生产密集型企业,依照生产型管理范式运作,其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内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不断迈进,企业管理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根本上仍未摆脱生产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业单方面强调营销管理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没有进一步提高,仅靠营销是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事实已证明,对许多外资方而言,所合资的企业更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或者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而已,外资方在合资企业外独资设立同类公司,打开自己市场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不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极大地增加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专利,并树立品牌效应,从而打开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点。

向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

由互联网拉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不断地被缩短。

在一种开放的经济体系内,所有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取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资产,技术创新是响应当今经济体系的唯一手段。

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产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产品及工艺的创新程度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当自身产能不足时,通过外包生产来弥补,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

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于将市场与技术持续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产量,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潜在的市场,用技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

再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需依靠自身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最后,技术创新的管理是系统管理,需建立现应的制度创新来配套及支持,提高创新效率。

总的说来,要进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附加值的组织”的核心观念,技术创新则是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要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统一到技术创新上来,用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用以表示“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应用新型材料,实现生产的新组织模式等,由此演绎出来的“技术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及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福特公司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换性等科学技术组合起来,创新出汽车生产的新方式 —— 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装配作业,用技术方法解决了一个用可靠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大规模产品的经济问题。当汽车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人们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征: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个新药的研发通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新药面临着一研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3)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比如,航天技术至今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但是,当某天人类可以向地球外的适住星球移民时,航天技术就有了市场目标,就转化为技术创新。

(4)创新的系统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如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技术创新与项目思维

项目是组织进行的一个临时性活动,在一段事先确认的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产出一个独特且事先定义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项目管理的思路推广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项目思维。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临时性的任务,也是一次性的任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过程。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来对企业活动升级换代,动态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内的日常经营活动,传统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加上一系列生产部门来完成的,职能部门通过固定的流程设定来控制生产部门的生产,而生产部门通过执行流程来完成企业活动。对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对于大量以非重复性劳动(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显然已不适合。

既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项目过程,那么项目管理的思维就可以助推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

项目思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价值在于:

(1)目标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项目前行的驱动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简化或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企业管理流程,且根据目标来排列管理事务的优先级顺序,就能保证在关键事务上的高效;与此同时,根据目标设置,可以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效能,使企业更能符合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经营活动。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计划的控制和调整占据了核心地位。

项目管理中需制定详细的子目标和里程碑来保证进度的实现。若目标中没有里程碑和检查点,计划执行中的状态和偏差将无法把控,当然也无法通过PDCA流程去调整和改进计划。

上述的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适合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过程中逐步明确的。里程碑的树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雕琢,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阶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换代的过程,每一阶段的优化,可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细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计划,以及计划的动态适时调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须的。

(3)在项目管理中,有项目就有项目经理,这就解决了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机制下,管理人员责任感被强调且定位在核心,这对于企业执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项目思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根据组织环境及团队人员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从技术、风险、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中层的管理能力。

(4)在项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成功度。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基于项目思维的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各部门间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大为提升。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的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上传下达,而横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性质,大量信息不仅从上往下,而且从下往上、横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树立项目管理中的观念 —— 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且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

(5)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驱动观念可使得企业员工充满主动工作的激情,有目标驱动意识的员工会很清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工作则完全围绕目标而展开,且随时去检查执行和计划的偏差,查询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改进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产企业及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企业宣传以项目为主,与其他行业一成不变的产品广告相比,该类企业广告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关键在于不断建成的新项目。

虽然其它行业由于产品限制,不可能经常以新产品来宣传,但是技术创新项目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可以展现的历史,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历史回顾,特别让大众感受到企业对于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把技术创新内容充实到公司产品的宣传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就会给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将项目思维用之于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企业的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企业结构,权力集中于高层。企业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该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提出M型企业结构(事业部制),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Alfred P. Sloan,JR)。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因这套新型的组织结构而起死回生。

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业结构),即按产品、市场、区域和用户等要素划分,在集中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分权经营的一种组织形态。

从上可以看出,M型企业结构与项目管理密切关联,事实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框架,其结构中把“事业部”改称为“项目公司”。

在M型企业结构下,各个部门的创新、管理、生产的费用都可单独核算,这改善了创新的组织和激励方式,除此以外,企业在具备了灵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在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某电信公司把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分成两个事业部,移动电话的前景美好,但固定电话却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固定电话的增值服务因其价格相对移动电话低廉而大受欢迎,稳固了市场份额。如果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放在一个事业部,则固定电话的发展势必会受限及边缘化。

综上所述,事业部制发挥出较直线职能制更大的创新潜力,更能适应了现代市场的剧烈竞争,完全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构成了事业部的基石,实现了层级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事业部则定位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利润分配和投资决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两者的结合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运作非常有效。

对于不断动态发展,持续创新出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采用了M型企业结构,既保证了有负责战略决策的集团公司,又保证了具有事业部性质的子公司,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大为减少。

结语: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变化相当快,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500家最大企业,十年前的排序与十年后比较,会完全不同,要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

(1)通过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保持市场的新鲜度。

(2)通过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性选择,力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3)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去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灵活应对信息时代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第2篇

【关键词】油井 系统 效率

抽油机井采油是我国各油田的主要生产手段,约占油井总数的90%左右。目前,抽油机井采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效率偏低、能耗高。因此,必须对原有抽油系统能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新进行设计调整,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使抽油系统适应现阶段井液举升的要求,大力降低能源消耗,这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抽油系统各环节能耗测试与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工作时,就是一个能量不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由于受砂、蜡、气、腐、垢、摩阻等的影响,使得每个环节都发生一定的能量损耗,从而降低了整个抽油系统的效率。这些损耗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电能转换系统损耗:可分为控制柜损耗和电动机损耗等。

(2)抽油机系统损耗:可分为皮带传动系统损耗、减速器系统损耗、四连杆机构损耗、平衡度的损耗等。

(3)井筒供、排液系统损耗:可分为深井泵及管、杆、液摩阻损耗、抽油杆柱负载损耗、低泵效损耗、光杆密封器摩阻损耗,集输系统回压造成的损耗等。

2 措施应用及效果对比

现场采取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的措施主要有:

2.1 电能转换环节

(1)采用节能型电机。在现场已经批量投入使用的节能型电机主要有高转差电动机、转矩可调式电机、稀土永磁电机、高压电机等,经测试,新型电机抽入使用后,电机功率因数平均提高了41%。

(2)变频控制柜的使用。由于变频器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变频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单井的配电系统。变频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油井配电系统的电能转换率,做到了“用多少电就从电网取多少电”,当电机做“负功”时,可将电机发出的电反馈回供电网络。变频器具有的“软启动”特点降低了电机功率,比如原75KW电机现改为45KW,原55KW电机现改为37KW,使电机功率利用率平均提高了32%。

2.2 抽油机系统环节

窄V型联组带。目前抽油机已普遍采用了窄V型联组皮带,这项措施使皮带效率提高了15%。

节能型抽油机。现场投入应用的节能型抽油机有几十种之多,仅游梁式抽油机就有前置式、异相型、双驴头、多连杆等等,其中异相型抽油机使用较为普遍。

对原抽油机进行局部改造。由于不能大面积更新抽油机,在原抽油机上进行技术革新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曲柄平衡的抽油机游梁上加装平衡装置,就成为曲柄、游梁两种平衡共存的复合平衡,改善了抽油机的平衡效果,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3 井筒供、排液系统环节

(1)降低抽油杆柱摩阻。现场应用的有采用高强度、高光洁度抽油杆接箍,抽油杆柱扶正技术,抽油杆自旋转装置,电热抽油杆技术等。

(2)提高泵效。采用小泵径抽油,平均降低抽油杆柱载荷40%,提高泵效66%。现场还通过采用油管锚定技术、使用强制开关式抽油泵、加装井下分离器、使用防气泵等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泵效。

(3)降低光杆摩擦阻力。我油田使用平行翼式光杆密封器具有承压高,密封压力预紧自补偿,能够持续自助等特点,在保证良好密封性的同时可降低光杆摩擦阻力40%。

2.4 管理创新环节

(1)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地层供液和含水、含气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使悬点载荷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据统计,50%以上的抽油机大部分时间工作在悬点载荷小于配重的欠平衡状态中。有30%以上的供液不足井在50%-80%的运行时间处于空抽状态。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的核心就是要对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实施跟踪监控,进行动态管理,对平衡不佳的抽油机及时调整平衡,根据油井出油情况制定间开计划,使抽油机始终运行在合理的平衡状态下,使电机耗电平均下降23%。

(2)构建抽油机井冲次分析调控系统。因为泵效低而使油井系统效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占效率损耗的21.5%,构建抽油机冲次分析调控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油井产量变化情况,达到即时调整油井冲次,提高深井泵效率。该系统是将地质资料及工程资料共享,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专用冲次调控平台,对符合冲次调整的油井进行即时分析,及时向管井人员发出冲次调整指令,由管井人员在变频器上轻松完成冲次调整操作。该系统的应用使泵效平均提高了37%。

(3)降低集输系统回压。利用现有的气站进行扩建,增加抽气设备,将气管网内的天然气抽出,大幅度降低气管网压力,进而使井口回压降低。目前井口回压由平均0.5MPa下降到0.25MPa,使抽油系统效率提高5.1%。

在各项措施中,通过更新节能型抽油机来提高系统效率,由于资金投入巨大,适用空间较小。在皮带传动系统中传统的三角形皮带已经普遍被联组窄V型皮带代替,即使有更新的技术如轴传动,也只处于试验阶段,即使能够应用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型电动机的更新换代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比而言,通过管理创新途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所需要资金投入小,见效快。管理创新是以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为目标,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挖掘现有设备和技术潜力,小投入大产出。

3 结语

如果把前三项措施归结为技术创新,在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方面,采用管理创新方法贡献率为44.3%,略低于技术创新;从其特点上看,应用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更新换代难度大是其硬伤,而管理创新一旦有所突破,用较小的投入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从具体操作上看,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为前提的,否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就可能是盲目的,所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是发挥技术、设备优势的基础,同样,管理创新也要以技术和设备为支撑,离开技术和设备,管理创新也就失去了目标。

大力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油田可持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则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学管理安全生产 煤矿产业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1] 朱红旺,郭建设.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服务油气―为公司持续有效协调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0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电安装;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049-02

近些年来,建筑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比如工期较短等等,这样就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质量,在已交付使用的水电安装工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开关不灵、漏电、渗水等等,这样就会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建筑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1 施工图纸的审核

在建筑施工水电安装工程的技术准备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水电安装设备的详细审核,要知道,审图工作的质量,将会对安装工程的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施工图纸的审核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修改和解决,尽量要在施工之前完成这项任务。具体来讲,图纸的审核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设计图纸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技术政策和规定;二是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建筑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协调配合,没有矛盾存在,并且在管井尺寸、楼板厚度等方面也需要符合相关的安装规定;三是设计图纸与施工技术装备条件要相符;四是对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进行审核,保证其在规格、数量以及品种方面都没有问题;五是要保证有清楚、明确以及齐全的图纸说明;保证设备层以及墙壁上的预留洞、套管数量符合要求;保证正确的标高和尺寸;选取的是合理的管道材质以及连接方法;专业之间的管线不存在矛盾以及交圈的问题;在管道、器具以及设备的固定方面没有出现问题,卡架的形式符合相关的要求;结构足够的牢固;有着十分明确的试压标准、测试标准以及检验标准等等。六是依据分项工程来进行审图,在水暖方面通常是由导管立管开始,然后向器具设备等逐渐延伸;在电气方面,接地、干管、层盘等是首先审核的对象,然后分别是器具和设备,并且保证没有矛盾存在于审查的各个分项工程之间;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了问题,需要大家一块儿讨论,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法。

2 技术交底

众所周知,技术交底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可以详细的了解施工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设计细节、技术要求、结构特点以及质量标准等等,这样以往经常发生的技术错误或者操作错误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因此,就需要做好技术交底的工作,让参与施工的工作技术人员熟悉工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掌握具体的技术措施以及施工方案等等。这样各个工作小组都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采取正确的施工技术和措施,来保证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

3 施工方案的设计

相较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来讲,水电安装工程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比如工程多方关联性较强,有着较强的功能系统性;工程质量会受到设备材料质量很大的影响;此外,还有工程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及较差施工难度较大等特点。

因此,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就需要将施工特点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来对管材以及其他的附件和设备的选用进行说明,同时,在施工方案中还需要加入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工艺的流程、质量标准、连接敷设的方式以及允许存在的偏差范围等等。

4 加强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控制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电工程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设备材料质量的影响,因为如果设备自身存在了问题,那么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采用任何措施都是于事无补的。因此,要想控制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好设备材料选型以及采购等工作。管材进场时,施工人员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样检验,保证原材料以及设备进货的质量,要保证进场的原材料以及设备拥有必要的质量合格证明,同时,材料和设备的材质、型号以及规格等与设计的要求相符合,产品性能方面既可以满足工程的要求,又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认真的验收和复试进场管材,如果在验收中发现了产品不合格,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比如及时纠正、降级使用、退货索赔等等,这些存在问题的产品是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使用的。比如,在管道方面,需要保证裂纹、砂眼等问题没有不存在,壁厚的偏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没有损坏现象存在于丝扣中。管材有着十分均匀的厚度,要保证镀锌管内部镀上了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够存在闸阀关不严以及卫生器具接口不标准的问题。

5 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要想控制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而要想保证施工质量,则需要重视组织质量检验、不合格安装产品纠正等工作。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指导时,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来进行;项目管理人员在划分各个工程质量验收任务的时候,也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既需要对批质量进行检验和验收,还需要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等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工作,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小环节。

6 建筑施工企业水电安装技术创新

在给水设备安装方面:在安装之前,需要核对检查相关资料和合格证文件;结合相关的要求,对水泵房中的安装位置以及纵横排列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布置机组时,需要保证是最短的管线和最少的弯头,保证可以非常方便的连接管路,并且走道和空间也是需要留

设的。

在管道布置和安装方面:管道可以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形式,明装时,需要平行于墙、梁柱等辐射。在墙内敷设卫生设备支管;暗装时,需要对管道及附件的安装检修可能性进行考虑,尽量避免水平敷设管道,一般采用竖向敷设的办法。

在综合布线方面:控制金属线槽内导线总截面,要小于线槽内截面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是垂直或者倾斜敷设线槽,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导线的移动。要将护口加设于金属管段,在箱盒处设置导线接头,如果电缆、封闭式母线及金属线槽需要换过防火墙等,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隔离。镀锌电缆桥架必须要有两个以上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可以将绑扎处理应用到普通电缆中,在绑扎主要电缆方面,还需要将电缆头套加设上去。

7 结语

在建筑整体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水电安装工程,如果在水电安装中出现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选择合适的安装工序,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水电安装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李启兴.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技术的质量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123-125.

[2] 何光屏.浅谈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技术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6):76-78.

[3] 肖瑜.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8):34-3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绿色施工;环保材料;应用

1前言

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装饰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美观舒适,更要节约环保,实现绿色装饰施工。所谓的绿色装修技术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环保理念的现代装修技术,通过使用无污染、无危害的装饰材料,在实现美观感受的同时,确保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绿色装修不是说,将建筑内部所有物品装饰成绿色。绿色装修的特点就是让人从感官上感觉更贴近大自然,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让居住在建筑内部的人,能够更健康、更开心的工作和生活。绿色装修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充满生机以及温馨气息的画面。具体来讲,绿色装修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包括房屋内部通风、照明、环保节能、无污染等内容。绿色的装修过程中,核心思想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使用无污染无毒的自然资源进行装修装饰。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居住者实际感受为准,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建筑装修装饰施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2.1材料安全问题

现代社会,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是越来越迫切。装修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关心,业主需要的既有美观大方,又有安全安心。在实际的装修工作中,建筑装修工程施工一些玻璃幕墙等材料会为外表的美观打上光彩,但是不容掉以轻心的是建筑物装饰装修工程中结构设计上连接压力增大了,很多时候安全隐患暗藏其中。为了减小构造的压力,过硬的质量是必须的。所以材料安全的保障机制也日渐受人关注,长久以来的经验显示,不合格的材料、违规施工等现象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做好的质量管理方面控制工作,用对方法显得迫在眉睫。有些调查中显示,缺乏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有这种现象,有的装修建筑公司不仅仅是在室内使用易燃的化纤物饰面材料,还在易燃织物上大胆安装电器开关,导致了易燃的化纤织物引起的火灾。另外,室内有害物质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苯、甲醛、氢气等,材料安全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也影响了装饰装修公司的市场。

2.2结构安全问题

在装修装饰某些建筑时,为了增加城市景观,打造华丽外表,提升建筑品牌,建筑装修设计时常常使用一些新颖材料,或者是奇特外形,虽然在外在满足了业主需求,但是慢慢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较少的结构设计构造防护措施,结构的设计、连接强度和耐久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装饰施工都是在建筑基本建完后应用,装修时,往往因为装饰的结构设计普遍不合理导致结构损坏,削弱甚至拆除承重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在承重墙上开洞,虽说是增加了室内的空间,却无疑是破坏了建筑结构完整性,削弱其稳定性。此外,增设了额外的附加设施,以外形为重要指标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进行随意的变更,破坏了建筑内承重能力的协调性,造成建筑的安全问题。

3建筑装饰施工中绿色施工的意义

3.1保证身体健康,免受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材料是否绿色环保。建筑装饰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有害材料,比如甲醛超标的地板、衣柜,苯超标的门窗,甚至就连地毯都面临着被细菌侵袭可能。由此可见,需要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来保证人们居住的身体健康,只有绿色环保材料才能真正免去有害物质的危害,因此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2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大力发展工业无节制的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是我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绿色材料可以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也等于是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4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主要应用

随着安全环保理念的深入,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绿色环保材料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笔者从建筑装修行业经验总结出以下主要环保材料:

4.1建筑装饰中软膜天花板材料

在建筑装饰中天花板起到了美观的功能,在以往的天花板中形状单一、构造简单、式样死板,单从美上来考量比较苛刻,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块一块的安装,程序复杂,施工难度大。新型的软膜天花板解决了不少难题,由于其本身的形状软化功能,可以做到整体一步到位安装,还能突显出天花板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展示完美的装饰效果。由于软膜天花板组织结构致密,密度较高,所以也拥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另外,软膜天花板采用新工艺生产,原材料低碳环保,其反光扩散作用强,从也可以节约一些电能的耗费。软膜天花板还有花纹式样多、图案鲜明生动等特点,在建筑装饰中也逐渐被人们所采用。

4.2建筑装饰中硅藻泥涂料

在传统装饰施工中,由于所选涂料原因,特别容易因潮湿而发霉,并且墙面还会出现裂纹花纹等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装饰整体的美观,还会滋生一些细菌等。而硅藻泥涂料作为新型的涂料可以有效克服以上问题,其主要的成分是天然的硅藻土,硅藻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一种单核细胞生物硅藻死亡后,在海底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沉淀形成。硅藻土所具有的特殊结构能把室内多余的水分吸收,然后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杀菌、湿度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硅藻土作为天然的无机物抗燃烧保温效果明显,同样也是低碳环保的绿色装饰材料。

4.3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材料

城市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外在特征就是高楼大厦逐渐增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然而高楼大厦让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随之而来也有白色亮光污染问题。如今,一些大城市的超高层建筑多采用玻璃作为外观装饰,由于玻璃的反光作用,强烈的光线给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防辐射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特殊镀膜,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维持室内温度,于此同时在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也具有防止玻璃炫光和反光功能,减少白色亮光污染。

5建筑装饰绿色施工措施

5.1已有结构的保护

在装饰装修工程进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已有的节能型建筑结构及设施进行相应的保护,不可在工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

5.2材料设备进场检查

要严格检查进人现场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及门窗和照明等材料与设备,按要求实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杜绝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来施工,确保环保节能施工过程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材料签发单据来领取材料,更好的做到节约材料,减少材料浪费。

5.3机械设备与机具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哉褂玫纭⒂糜图屏浚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绿色装饰施工的探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建筑材料方面,还要对绿色装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绿色装饰施工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 创新机制 文化观念 人才 技术创新 经营创新

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对通信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

1 良好的通信技术管理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将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树立全面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管理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通信技术管理的观念较滞后

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同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合理的企业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通信技术管理部门,没有吸收和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也就无法推动企业的通信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的。

1.2 通信技术管理创新人才短缺

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相关的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知识,而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现有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水平来实现对现代管理方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生趋势和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这种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管理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通信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在企业的通信管理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现有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同通信技术的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即企业的一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的协调和组织,也不利于企业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这种状况: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局管理观念,将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其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2)通信技术的创新要同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即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通信需要。

(3) 在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和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其他通信方式。

(4)在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实现技术创新,还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同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自身管理行为的调整。

(5)组织具有专门通信技术知识的创新队伍,即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吸收和引进专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机制的确立,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整体的企业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

2 结合通信技术管理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管理中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企业在进行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复的发挥民族优势。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管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的技术管理活动,但是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整体管理同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3]张金聚.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班组创新能力之探讨[J].山东通信技术,2011(2).

[4]陈春明,郭静.移动通信企业开放式外部创新源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宋连进(1968-),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通信电信系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通信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网优中心主管。

作者单位

第7篇

面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满足教育基本条件的需要;如何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装备部门面前的课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使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改革服务,才能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才能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创新,换句话讲,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载体。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教育创新。

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往往是社会科学精神和社会科学方法的体现,是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的折射。教育技术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直接映照。当前,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工具主要是指现代电教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的实验设备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方法是指借助教育工具所形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譬如学科数据库、信息资源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计算机辅助教育决策与评价等。

从我国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对照教育技术创新的功用,则可明显看出,教育技术创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摒除“应试教育”之筛,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通过教育形成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改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而教育技术创新正好能够促进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之,创新对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都有巨大作用。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组织内部的分配、以及抓住利导因子的时机和培育利导因子的方法、力度等。换言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把握机遇、预见避免风险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无论给社会创新、还是教育创新和教育技术创新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就教育创新的条件而言,教育优先发展已定为基本国策,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随着教育重心的下移,基础教育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教育者应该拿出行动,积极开拓教育事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

第8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1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驱动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对科技投入呈喷发式增长,但效果却不明显。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1]。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如何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经济新常态下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公司治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通过治理结构变革来推动技术创新,必然对技术创新的权责利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它是增进企业活力、改善绩效的重要途径[3]。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任海云(2010)收集了2004—2008年A股主板676个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了股权结构与R&D投入的关系,发现股权集中且有一定制衡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R&D投入,机构投资者与R&D投入正相关,但国有股与R&D投入负相关[4]。冯根福和温军(2008)以中国2005—2007年3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股权结构的基础上,还考虑了高管持股比例和董事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国有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负相关,机构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制度与技术创新正相关[5]。陈隆等(2005)以2003年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实证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负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呈现U型关系,独立董事与技术创新负相关,资产负债与技术创新没有关系[6]。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谢言等(2010)则利用2007—2008年270家中国企业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从外部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发现商业联系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政治联系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且知识创造发挥了中介作用[7]。罗明新等(2013)考察了高管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政治关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技术创新[8]。综上所述,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基于传统的委托理论开展研究的,即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引导股东、董事会、经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但可能是由于样本选取时期和实证方法不同,结论并未统一。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2015年2月总理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在新背景下,如何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为此,本文收集了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3760个样本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公司内部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再次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假设的提出

2.1股权结构与技术创新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的基础,它决定了公司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分配,也影响着公司的技术创新决策。股权结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只考虑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股权集中度。虽然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需要很高的研发经费投入,结果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创新失败,研发投入就构成企业沉没成本;即使创新成功,其收益也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且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如果详细披露技术创新项目情况,也涉嫌泄露商业机密,给竞争对手传递了一种重要信号,因此技术创新天然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公司高管构建自己商业帝国的天堂。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考虑到监督成本,不愿监督高管的经营行为,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创新行为,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监督高管的创新行为,使他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出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考虑,大股东将会拿出切实行动,确保创新项目的有效投入和顺利产出,因此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为此提出假设H1: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正相关。股权制衡。自从LaPorta等(1999)发现大股东持股是普遍现象,而不是分散的股权结构后[9],公司治理焦点便从第一类委托问题转到第二类委托问题,即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或高管人员的任命,主要是由最大股东控制,大股东甚至有可能与高管合谋将上市公司资源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也有可能利用技术创新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各种利益输送,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以获取控制权收益。宋小保和刘星(2007)构造了实物期权模型分析了股东冲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面对不确定性的技术创新,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加剧,大股东有更强的动力侵占中小股东利益[10]。为此,“股权制衡理论”认为,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能有效抑制大股东侵害,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因此提出假设H2:股权制衡有利于技术创新。

2.2董事会与技术创新

年内三会召开次数。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是股东的业务执行机关,监事会是股东监督机构,它们都代表股东的利益,出于公司长期战略发展,肯定鼓励企业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因此提出假设H3:年内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召开次数与技术创新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国外许多研究都认为外部独立董事能有效预防内部人控制问题[11],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里至少包含1/3的独立董事。国内学者也赞成利用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扩大董事会的视野,以发现前景良好的技术创新项目,因此提出假设H4: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正相关。

2.3高管薪酬与技术创新

由于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导致股东和高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手段实现股东与人的激励相容。主要的方式是授予高管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带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党印和鲁桐(2014)构造了多任务情况下的“股东经理模型”和“动态最优创新投资模型”,发现经理是股东时最有利于技术创新[12],为此本文考虑高管货币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认为,技术创新费用当期投入,收益延期体现,会影响当年企业绩效。而高管货币薪酬是参考公司上年业绩确定下年发放标准的,对于风险厌恶型高管,当然不支持具有风险性和收益延迟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因此我们提出假设H5:高管货币薪酬与技术创新负相关。但当高管拥有公司股份时,高管不再发生短视行为,而是着眼于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支持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我们提出假设H6: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3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3.1样本收集和指标选取

3.1.1样本收集

本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4.0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库。首先选取全部上市公司,然后删除含有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删除金融和保险行业,剔除st、pt公司,删除相关指标缺失的公司,最终收集了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3760个样本的相关数据。

3.1.2指标选取

技术创新。测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用技术创新投入表示,如用科技人员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或研发强度表示。另一种是用企业创新产出表示,如用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率或专利数量表示,本文用研发强度=研发经费/营业总收入×100%表示。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一般用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本文用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股权制衡一般用Z指数(公司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第2大股东持股比例)、S指数(第2大股东至第10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H指数(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表示,本文用Z指数表示。董事会。参考大部分文献的做法,选取独立董事比例和年内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三会召开的次数作为董事会代表股东的监督机制。高管激励。选取高管货币薪酬(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和高管股权激励(全部高管持股比例)作为激励高管的指标。控制变量。因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收益延迟性,因此对当期财务现金充足性要求很高,所以把杠杆比例作为控制指标之一,并用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成长性越好,未来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实力越强,因此把成长性作为第2个控制指标,用净资产增长率(net-growth)表示。自1942年熊彼特指出大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后,企业规模便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把规模作为第3个控制变量,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表示。以证监会2001年行业分类为标准,把行业作为第4个控制变量。由于有72个行业,所以实证结果没有汇报它。上述指标的基本统计量见表1。从表1看,研发强度的平均值为0.59%,25%、50%、75%的分位数和最小值均为0,最大值为119.8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两级分化情况严重,且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2.06%,表明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但股权制衡平均值为3.51倍,中位数为2.31倍,说明一股独大现象很普遍。独立董事占比在33%左右,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年内三会平均召开7.55次,中位数为3.25次。前3名高管平均货币薪酬43.58万元,中位数35.28万元,因此高管货币薪酬很高。全部高管持股比例平均值为23.84%,中位数为14.30%,说明我国日益注重对高管的股权激励问题。

3.2实证分析

表2为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因Hausman检验全部为负值,以及F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不为零,所以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1)表示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正相关,说明股权越集中,股东愈加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投入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假设H1得到满足,这与任海云(2010)的研究一致[4]。模型(2)发现股权制衡与技术创新负相关,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是Z指数,它是逆指标,该值越大表明股权制衡能力越弱,因此我们认为假设H2得到满足。但是结合股权集中度,我们认为,虽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利于技术创新,但也不能出现“一股独大”情况,“一股独大”的大股东会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关联交易转移企业资源,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损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3)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负相关,与假设H4相反;模型(4)表明三会召开次数与技术创新负相关,与假设H3也不一致,但与陈隆等(2005)的研究结果相同[6],与冯根福和温军(2008)的研究结果相反[5]。原因可能与我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制度缺陷有关。首先看监事会,它由股东代表和职工监事组成,其人选和报酬均由控股股东或高管决定,因此指望下级监督上级的违法行为只能事实上被空泛化和形式化。再看独立董事,要求他们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但我国独立董事多由大股东向股东大会推荐,由董事会集体讨论通过,一般为大股东或高管的熟人或朋友,因此人选不独立;其次独立董事津贴由董事会制定议案,股东大会审核通过,“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因此很多独立董事成为“花瓶董事”、“人情董事”、“挂名董事”也就情有可原了。最后看股东大会,它是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途径,但中小股东从监督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大部分采取了搭便车行为,放弃了监督的权利。因此,可能是这三会存在的制度缺陷,导致独立董事比例和三会召开次数与技术创新负相关。模型(5)和模型(6)表明高管货币薪酬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假设H5相反,与假设H6一致。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管的激励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高管货币薪酬是参照市场经济国家高管工资水平和上年业绩定价,其结果不但远远高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而且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15年3月17日全球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调查显示,中国高管员工薪酬差已经扩大至7.8倍[13];其次是对高管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公司越来越多,表1显示平均值为23.84%。因此在这么高强度的激励制度下,高管有必要重视公司的长远发展,主动进行技术创新。

4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收集了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3760个样本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高管货币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年内召开次数与技术创新负相关,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必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自主创新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驱动经济发展,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研发投入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固然有风险,收益也有不确定性,但这仅是借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企业高管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只注重眼前利润,不愿或者不全力以赴地进行技术创新。华为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标杆,2014年10月9日,华为以第94名进入Inter-brand在纽约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这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Interbrandtop100榜单的企业。当然,仅仅依靠高管个人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必须营造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我国企业要好好学习华为全体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文化,切实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根本在于股东层面。虽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但也要警惕“一股独大”的股东利用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构造个人的商业帝国,通过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因此要采取适度制衡、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其次是董事会层面,我国虽然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构建了一套权利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独立董事不独立、职工监事不敢监事等问题,还需对三会进行完善。最后是高管的激励机制。基于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和收益延迟性,对高管的激励机制不仅需要货币薪酬的短期激励,也需要股权期权的长期激励。华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98.6%的股票都归“奋斗者”所有,任正非只占1.4%,这种激励模式促使华为员工主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各种研发活动,从而保持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我国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日益与国际接轨,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也在逐年拉大,这虽然有利于技术创新,但更深刻的问题是:为什么高强度的高管激励机制没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不是激励机制没有惠泽关键岗位员工所致?到底是什么粘住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翅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试点员工持股制度能破解这个难题吗?这将是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我国力争十年成制造强国[N].华商报,2015-05-20(A1).

[3]盛晓娟,陶秋燕,鲍新中.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27(2):24-28.

[4]任海云.股权结构与企业R&D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5):126-135.

[5]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6]陈隆,张宗益,杨雪松.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9):137-141.

[7]谢言,高山行,江旭.外部社会联系能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一项基于知识创造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77-784.

[8]罗明新,马钦海,胡彦斌.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6):938-947.

[10]宋小保,刘星.股东冲突对技术创新投资选择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2007(1):59-63.

[12]党印,鲁桐.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两个基本模型[J].财经科学,2014(7):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