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校园监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孔子说:“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学校引路人的校长,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思想修炼。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为此,校长必须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开阔的胸襟,牢固树立执教为民理念,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胸怀教育、心系学校、利为师生,做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
道德修炼。校长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慎独自律,洁身自爱,尚德修身,以德从教。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赢得教职工的信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赢得教职员工的尊重,以清爽干练的形象来树立自身的威望。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
行为修炼。校长是整个学校的灵魂,他必须通过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去影响、带动和领导教育集体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校长要沉下去,身先士卒,作出表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待自己的管理工作,把管理好学校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全校师生做好榜样,处处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以引领广大教职工将奉献视为自己的职责。
二、铸规划引领能力之剑
规划引领人生,规划引领发展。有无规划决定发展是否主动,规划科学与否决定发展的层次与质量。
引领学校发展。校长要善于集全校之力和专家之智科学制订学校规划,以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构建学校发展愿景,要善于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完善学校规划。同时,校长要大力宣传学校发展规划,凝聚师生共识。要积极培育发展环境,努力完善实施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引领教师发展。校长要善于引导和督促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培育专业理想,促进教师的道德成长、教学成长和科研成长。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机制。
引领学生发展。校长要不断强化全体教师的学生生涯辅导意识,引领广大教师帮助学生科学规划生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培育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帮助、引领和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鼓励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平常中落实规划,在一点点、一次次成功中实现规划。
三、铸教育科研能力之剑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中小学校长所处的学校环境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努力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及时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增强科研意识。“改变”先靠“意愿”,然后才是行动与方法。校长的科研意识决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和教育科研实施水平。因此,校长首先要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着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积极倡导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的风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开展实践探究。实践出真知,体验长智慧。校长要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就必须深入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静下心来,积极参与各项教育研究活动。要注意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寻求研究课题,善于把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作为科研的切入口,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实行整体推进。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反映校长的教科研意识。校长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增强教师的校本科研意识,引领教师转变观念。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营造教科研氛围,引领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让“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果即成长”的教科研理念深入人心。
四、铸组织协调能力之剑
校长职业化决定了校长应当具备多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包括沟通能力,策划能力,统筹能力,资源收集与配置能力等。
统筹兼顾,科学分工。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过去的校长管理偏于控制,那么现代的学校管理则偏重于协调。校长应统一策划,兼顾全局,明确岗位,全面安排,合理分工,统筹兼顾,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件件得落实。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关注集体的同时要关心教师个人利益,保障教师的权益不受到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建章立制,完善规范。建立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是学校领导协调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建立严密科学的制度,并完善各种岗位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约定俗成,这是学校工作有机配合、协调运转的保障。
协调关系,构建和谐。学校是一个以人员的管理为主的工作系统,充满着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例如:师生关系、师师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校长与社区的关系等等。为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校长必须具备协调能力,调整处理好各种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发挥,提高各种关系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工作合力,进而推动学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五、铸文化构建能力之剑
文化已成为当今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境界,这就要求校长要树立因校制宜、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建设观,在传承中发展文化。通过构建独特鲜明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
打造学校精神文化。一所学校要办得有特色、有生机、有成就,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有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校长要着力于构筑以理念为核心,以“三风”、“校训”为标志,以师生的生命成长和学校发展为归宿的学校精神文化,弘扬学校精神,丰富校风、教风、学风内涵,形成学校符号,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构筑和谐环境文化。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会给人想象的灵动,富有创意的绿化会给人聪慧的灵感,富有诗意的景点会给人创造的灵性。因此,校长要高点定位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让校园环境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亲和力、推动力甚至征服力,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熏陶、感染和益智功能,用鲜明的环境文化感染人。
【关键词】和谐校园;培育;学校文化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党的十报告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见“社会和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重要启蒙阶段,因此,我们的小学教育应该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到W生个体受到和谐的熏陶,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和谐的校园,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的和谐靠的是学校的文化底蕴。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创设和谐校园,应该抓好几方面的建设:
一、构建和谐管理文化,培育优良校风
学校是个特殊的文化场所,是和人打交道的,是人的思想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文化的重塑,使学校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学校管理文化,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激励,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制度的实施,努力形成师生群体发展相和谐,形成师生努力、奉献的人文管理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中,只有不断地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来引导全体师生,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才能引领整个校园充斥着学习的气息,引领全校师生走向成功。
学校在管理中应对教师实施了民主的管理,落实校务公开,执行校监会制度,增强了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着力于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那么我们将得到的是文化的力量不断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文化也在引领着师生朝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
二、构建和谐教师文化,培育优良教风
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是教师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在提倡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如果一所学校营造出了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动机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充满活力,具有不断向上、不断创新的盎然生气。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生活,必须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帮助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成人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是学校文教师化建设的本义与主旨。
我们的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教师是学生最现实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强调要尊重学生,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观念,然后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少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以良好的文化修养来陶冶他们的性情。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份评语,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及时雨和催化剂,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学生也就对教师充满感激,心悦诚服,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的关爱和宽容中自觉学习,自主管理,快乐成长。
学校在构建教师文化方面,应注重实施“凝聚力工程”,强化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抓住各种机遇,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使每个教职员工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给每一个教师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有了“乐教”的动力,就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促使自己从“乐教”向“能教”方向发展。
三、构建和谐学生文化,培育优良学风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在支撑学校全体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学生的学习文化是核心。学校的每一寸的地方,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盆花都会是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
学生学习是为了继承和获得文化,也是为了创造和发展文化,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校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让学生学习好,使学生在知识和灵魂里徜徉,吮吸人类文化的精华,获得文化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懂得礼仪,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文化习惯。
为建设好学生文化,还应为了为学生创设“乐学”环境。学校要严格执行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落实师生管理制度,来优化教学氛围。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乐学”的内容,充分挖潜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推行乐学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享有快乐的童年,体会到学习的满意感和成功的愉悦感。同时,还可利用一切可挖掘的因素,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如校训、校风、学风、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八礼、班级口号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富强而努力读书。还可举办红领巾广播站、文艺汇演、知识比赛、作品展等活动及各类比赛搭建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让校园内形成了有特色的、和谐的、健康的育人氛围。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它能引领着师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教与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熏陶浸染师生的心灵;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要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构建好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延生.和谐校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2]杜松奇.高等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社会服务
一、图书馆社会服务背景及基本观点
(一)研究背景
从目前国内外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来看,国外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开放程度较高,社会服务对象正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图书馆界开始讨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2002年2月,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无疑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体制改革、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要求高院校图书馆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进行社会化开放尝试。
(二)基本观点
1.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及咨询服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具备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地方中小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产品信息和人才信息。但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有限,缺少专门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人员。虽然对信息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多层次化,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迫切需要获得外部的信息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地与企业沟通,使企业了解图书馆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本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积极开拓为企业服务的项目,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提供课题研究、 专利信息、知识转化和竞争情报等方面的各种咨询服务,为企业需求提供团队化知识服务。
2.建立地区联盟机制,深度开发虚拟文献。
地方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面临着信息增值与经费短缺,信息需求与信息匮乏的两大矛盾。从馆藏文献类别来看,主要以地方文献和文学休闲类图书为主体,专业类图书偏少,而高职图书馆馆藏文献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内容广泛、专业性强。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联手服务,正好优势互补。高职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服务中,要建立地区联盟,主动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区等公益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开展专题讲座、书展、书评、演讲、图书漂流及与企业合作等各种读者互动,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图书馆社会服务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特色
1.加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没有开展社会服务,对开展社会服务观念保守,服务意识差。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主要只停留在借阅、查询等低层次的服务上,图书馆对开展社会服务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图书馆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思想,竖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多元化社会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开拓意识、业务技能高的专业化社会服务队伍。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坚持图书馆对外开放,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2.取得多方经费支持,合理配置资源。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进行,必须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与政府、企业合作,取得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争取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捐助,建立稳定的对社会开放机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细则等措施,尽可能地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创造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使社会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制订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规定校外读者的借阅对象和借阅时间以及收费标准,合理地配置馆藏资源,在满足校内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
3.成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联盟组织,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必然会出现馆藏资源、人力资源和馆舍空间以及经费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要成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联盟组织,联手各高校图书馆统筹制定发展目标、建立战略方案、协调服务内容、制定实施步骤,监督、引导各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形成资源互补,特色发展的格局,促进高职图书馆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二)创新之处
1.开拓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的新领域。
以高职院校自身图书馆为龙头,同时结合我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建立为地方职业类学校对口的学科建设、示范性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和重要研究课题建设数据资源库,为地方职业学校发展提供系列社会服务共享,打造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品牌,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人劣我优, 人优我专”, 拓展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2.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新理论。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社会服务成功的经验,使我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与国际接轨,广泛收集国内外原生态文献,逐步实现馆藏文献数字化,创新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践的新理论。
三、图书馆社会服务今后的研究设想
1.提升馆员的学术素养。
引领馆员提高社会服务意识,转变服务作风,利用微载体为读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社会服务。树立全新的、现代化社会服务观念,运用微信服务、微书评服务、微电影服务、微阅读服务等微方式进行在线咨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书目检索服务等。对图书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服务教育,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理念,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2.构建区域性图书情报联盟,实现社会服务资源共享。
携手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资料室、文化馆等,构建区域性图书情报联盟,加强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共同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借助微载体进行文献传递共享,做大做强文献资源社会服务功能。
3.运用微载体,创新社会服务的新范式。
微时代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微载体创新社会服务的新范式。可以建立微博读群;还可以建立微信好友圈;通过微书评实现信息导航,推动相关社会服务的学术研究;开展电子书刊的网上查询和阅读下载等远程社会服务;设计调查问卷,对读者发放调查问卷,撰写分析报告,为改善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社会服务等。
4.注重开展特色服务, 提高社会影响力 。
图书馆应当根据他们的需求, 设置特色服务内容,让他们方便享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帮助特殊群体解决知识与信息方面的问题,让特殊群体真正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并把它作为学习的一种习惯, 正是获得全社会关注、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 [2010-0515].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社会读者 信息需求
一、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21世纪是多姿多彩的信息社会,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能够跟得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及职业的要求,“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朝着终身学习、知识创新的目标迈进。学习、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保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信息,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凡是拥有与自身职业有关的信息愈多,头脑就愈丰富,思路就会更开阔,视野就会更宽广,决策也就会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社会读者的工作学习需要和文化休闲需要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文献信息需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临时的生活资料急需查考,人们也希望及时获得可利用的知识信息。可见,社会读者需求的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广泛,信息需求也将日益普遍和频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馆藏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普遍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文献资源内容上,涵盖高职院校全部学科和专业;文献载体上,不只拥有大量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纸本馆藏,还拥有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整理有序,满足读者需求广泛性、快捷性、深度性和精确性的要求,便于检索和利用。同时,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地区高职院校馆文献资源逐渐走向融合及共建共享。相对于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很多信息资源过于专业化,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好的质量和庞大的数量,再加上高职院校图书馆丰富的网上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更能对从事研究的社会人员产生吸引力,使得大量的社会读者在选择学习和参考文献时会优先考虑高职院校图书馆。
2.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等,它们以其高速度、大容量和先进的信息传递占据很大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建设有相对成熟的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传输手段网络化、服务手段自动化.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存储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一直是图书馆人的业务范畴,也是图书馆人的使命。
3.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如前面所述,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欲越来越强,信息需求也日益广泛和频繁,这就形成了日渐壮大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潜在读者市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努力创造条件,将更多的社会人士吸纳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队伍中来。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几点做法
1.培养和强化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和信息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向社会读者开放的政策,但都是以被动接收的方式来接纳社会读者;而大部分社会读者也没有到高职院校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不懂得如何更好得利用文献资源。为发展社会读者,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培养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即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利用和信息意识,强化其信息素质。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本馆文献资源情况和特色馆藏资源,介绍本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调动社会读者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积极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或开展文献信息服务专题讲座,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其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使其具备获得知识信息的素质和技能;通过入馆教育和网络培训,加深社会读者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情的认知,培养其良好的“借阅还”习惯,使其树立珍惜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观念。
2.建立针对社会读者的规章制度,完善服务体制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精神,从社会读者的需求出发,并参照校内师生借阅等级标准,建立校外读者自愿申请、图书馆设置借阅权限的灵活的借阅制度;建立动态的社会读者个人资料档案和信用档案,构建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用以充分挖掘社会人力资源,通过读者信用评价来调整其借阅权限。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主动优先发展有专业性、深层次信息需求的社会读者,根据其独特要求开展层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如社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要求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查新检索上,甚至应对有影响力的社会读者制定个性化的课题服务;而对社会中的教师来说,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提供上。
3.与公共馆建立良性合作机制,优化双方的读者群体
多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项目的开展,不少地区高职院校间形成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协作网,与地区外的多所高职院校及国际著名大学、文献机构也建立了一定文献传递关系。可见,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已经很普遍,使得分散的各高职院校师生群体已经整合为一个大群体。可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对话还多限于管理层,而没有到应用层、服务层,究其原因是两者职能侧重点的不同。但我们不能否认,两者的读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除了高职院校师生这一部分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发展另一部分,即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有需求的社会读者。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社会服务竞争中,不断寻求自主开发信息视野,不断开拓信息服务功能,扩展信息服务方式,为社会读者提供优质、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和社会的交流与联系。高校图书馆不仅间接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以自身的优势,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曾昱,郭秀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开放.《河北科技图苑》,2008年 第5期
【Abstract】 AIM: To find out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freshmen in elementary military commanding academies. METHODS: SCL90 was used in 312 freshmen of an elementary military commanding academy. RESULTS: Through a 3month accentuated training, only 68% failed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life of the academy.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freshmen directly from uni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directly from senior schools in all factors except Hostility.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nonsinglet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tons in Somatization and Depres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freshmen from countrysid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from cities and counties in Somatizat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tion.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in military commanding academies is in general on a normal level. Different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mental training.
【Keywords】 military personnel;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mental health
【摘要】 目的: 准确把握军校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初级指挥院校新学员的管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军事院校新学员31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军校新学员经过3 mo强化训练,只有68%的少数学员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地方学员、独生子学员、来自城市的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其中,战士学员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均较地方学员更健康;非独生子较独生子在躯体化、抑郁两因子上更健康;来自农村家庭的学员在躯体化、敌对、偏执3个因子上较来自城市与县城的学员更健康.结论: 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但对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员要注意管理方式,可结合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 军事人;体育和训练;精神卫生
0引言
初级指挥院校作为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摇篮,其教育活动必须重视我军军官在未来战争中将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针对学员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员心理素质[1].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学员的心理动向,正确把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特点,为此我们对新学员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以期为初级指挥院校新学员的管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军事院校新学员312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在新学员入学3 mo强化训练后,以学员队为单位集体施测.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
2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初级指挥院校新学员中的绝大部分经过3 mo的强化训练,能够适应军校艰苦、紧张的生活节奏,只有68%的少数学员还没有进入状态(取量表任一因子上分值≥3的学员),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部分学员的心理有待进行干预与疏导.
方差分析发现P>005,即学员类型、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3个因素之间并无交互效应.
2.1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从高中直接升入军校的学员,习惯上称为地方学员;从部队考入军校的学员,则称为战士学员.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不同(Tab 1).表1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略) 由Tab 1可知,新学员中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除在敌对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因子上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战士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地方学员.
2.2不同家庭来源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由Tab 2可知,在躯体化、敌对、偏执3个因子上,来自农村家庭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来自城市与城镇的学员.表2不同家庭来源的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略)
2.3独生子学员与非独生子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由Tab 3可知,独生子学员与非独生子学员在躯体化、抑郁两个因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均表现为非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独生子.表3独生子学员与非独生子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略)
3讨论
3.1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之间的差异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战士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地方学员.地方学员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生活条件较以往优越、舒适,而且在中学里都是成绩佼佼者,他们怀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向往进入军校.但刚进入军校时,面临的是3 mo的强化训练,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和严格的日常管理,紧张、焦虑是不可避免的;而战士学员已经当兵2 a或3 a,渡过了比军校更为严酷的新兵3 mo强化训练和平时紧张的军事生活,站在不同起点的两类人在同一生活状况下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战士学员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地方学员则很难应付[1].
所以,经3 mo的新生强化训练后,地方学员与战士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新学员强化训练期间,要特别关注地方学员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与鼓励,多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地方学员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身体素质、军事素质上来,而不沉溺于焦虑、失望、抑郁之中,不能自拔.
3.2独生子学员与非独生子学员间的差异调查发现,独生子学员与非独生子学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独生子.独生子学员家庭生活中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交往的主要对象是长辈,长辈们总是顺从他们,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能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乐趣,很少经历烦恼和不愉快,自信心比较强,参与和表现欲望也较强,但很少遭到挫折、失败.所以一旦现实中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自制能力差等问题,面对军校紧张的生活节奏、高强度军事训练和严格的管理,自然会给独生子学员带来较非独生子学员更重的心理压力,在体能训练、日常生活中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躯体化因子、总分上表现出较大的问题.
另外,要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新学员的心理素质[2-4].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劣虽然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训练是初级指挥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把教学训练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使心理训练贯穿于理论教学,渗透于军事训练的全过程,使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训练中通过加强训练强度和难度刻意强化新学员意志品质的锤炼,增强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战斗、敢于胜利的气概.
参考文献
[1] 梅清海 心理教育指导[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4;2: 309-313.
[2] 管鹏. 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 军事译文出版社,2001;1:266-273.
[3] 郭炎华. 外军心理训练研究[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4: 64-77.
一、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及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指的是利用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帮助用户摆脱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地利用各种移动设备查询、浏览获取图书信息,这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也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重要补充,呈现出移动性、智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在校师生欢迎。
二、国内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分析
通过网络检索、文献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智慧图书馆产品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数据提供商,大多数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均来自于超星集团和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比如,书生公司的智慧图书馆,可以提供与原有检索方式完全一致的检索结果,还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学术期刊论文查阅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智慧图书馆都会提供发送到邮箱、原版图片或者PDF、CAJ、NH等多格式的文本等方面的阅读。在阅读电子书或者学术论文时,用户还可以查阅到相关或者相似文献,还可以对文献添加批注、复制、粘贴、分享、收藏等等。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起智慧图书馆网站的自主开发,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他们都在不断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环境提升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截止到当前,这两所高校已经可以实现利用短信服务平台服务于高校师生,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享受本校图书馆的检索、查询、预约、续借等服务。
除了上述的短信息服务方式以外,许多高校都在尝试拓展服务途径,实现移动互联网环境的高效利用。比如,引入WAP服务、社交互动服务、云笔记服务等等。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鼓励不同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用户可以以评论、推荐、批注、分享等各种方式与其他用户展开探讨,共同提高。
三、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和问题分析
1.移动终端较为单一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校智慧图书馆也逐渐开始重视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但是手机的体积毕竟是有限,受限于有限的屏幕和不够流畅的输入方式,利用手机这一移动终端开展信息资源有许多固有的缺点,因此,积极开发多样的移动终端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许多人都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习惯于以用户终端设备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事实上,智慧图书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并无关系,只要能实现图书资源检索、阅读等相关操作的移动终端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挖掘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提高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2.数字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智慧图书馆的使用率普遍不高
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丰富的数字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在丰富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就会形成智慧图书馆。因此,要想提供令用户满意的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丰富数字资源,这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根本条件。此外,用户通过智慧图书馆检索到的信息一般呈现碎片化,容易受到网速、阅读屏幕大小等条件的局限,不少高校的校园网络速度都不尽理想,已经影响到了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当前智慧图书馆使用率难以提高的局面。
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1.完善客户端程序,为用户使用不同终端设备创造有利条件
用户适用情况跟踪调研表明:一方面,大多数用户都乐于使用智能手机APP客户端来实现图书的续借、预约等功能。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客户端,退出适用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windows等主流系统的客户端程序,以吸引用户注册使用智慧图书馆;另一方面,虽然智慧图书馆用户注册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是大多数用户并不经常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电子资源阅读,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容量、屏幕等方面的限制,因此,高校要为智慧图书馆和IPAD等其他新型移动终端的对接创造条件。针对不同的用户终端设备,智慧图书馆应予以不同的功能配置。对一般的智能手机终端而言,可提供图书到期提醒、预约书到馆通知、公告和新闻等基本服务,当然也可实现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检索,检索结果可选择发送至邮箱,用户如需查阅具体文献,可在个人电脑上进一步阅读并完成相关编辑。而对于iPad平板电脑等高级终端设备,除了提供基本服务外,可实现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检索和阅读。
2.加大图书馆投入,丰富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馆藏资源亟待进一步扩充。这就要求高校重视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尽力争取多渠道,努力扩充图书馆经费来源。智慧图书馆的大力建设单纯依靠国家、校方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高校可以尝试与社会单位的合作、共同研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图书馆,不断丰富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加强智慧图书馆的推广力度,提高其普及率。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
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地方大学生及军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不同专业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挥院校有着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高密度大强度的训练,其生活环境单一,训练、学习任务重,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武警部队一线的带兵干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武警部队的建设,但关于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掌握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同时探讨地方生人校学员与战士人校学员的应对方式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为武警指挥院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3所武警指挥院校111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收回106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5.6%,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最小19岁,最大26岁,平均22岁。其中本科生学员798名(占74.9%),大专生268名(占25.1%)。地方生入校学员256名(占24%),战士入校学员810名(占76%)。
1.2 方法 以团体方式进行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答卷当场收回。测试工具为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该量表每个项目均采用1~5分(自觉无症状至严重)5级评分制记分;②应付方式问卷啪,该问卷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除第19、36、39、42项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1分以外,其余条目均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所选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t检验、相关等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武警指挥院校不同生源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选择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战士人校学员与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各因子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战士入校学员、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分别与战士及军官应对方式常模比较各因子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SCL-90因子分相互比较及其与全国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比较: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偏执、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本次测试的学员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国内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见表2)。
3 讨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同时也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知识和信息的辐射源,积极完成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对于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不同群体树立标杆示范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辅导员立德修身、提升师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引领和带动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辅导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石。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一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升辅导员的个人修养改善其行为选择,引导辅导员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其对于自我的认识,同时它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对于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绝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而是要将其贯穿在日常的认知和行为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广大青年学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帮助高校学生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学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荣使命。高等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党的十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努力目标,为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表述要求教育者从“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把握,既是对教育事业的总体概括性要求,也是在高校辅导员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立德”要求高校辅导员应站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每一位辅导员在加强自身修养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树人”既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责任,也是他们的职业追求。高校辅导员通过言传身教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领悟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知。因此,在高校辅导员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辅导员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实现引导与管理并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立德”与“树人”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辅导员首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成为学生队伍的领航者。同时,辅导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两者的充分结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第一,提升师资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既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突破自我。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这为提升高校师资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应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石,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高校辅导员应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去。其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参与培训、开展辅导员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的多面手。其三,增强辅导员责任感。充分理解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个人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投入教师事业之中。
第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正如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坛子”理论所言,学校的熏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形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奠定了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工作。其一,在学生中营造良好学风。大学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在这里,学生不仅汲取专业文化知识,也在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近年来,大学生厌学、学风下降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些现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负面消极作用。只有端正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制造出“爱学习爱钻研”的“泡菜坛子”,并通过其感染带动每一位学生,才能实现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在学生中建立班级制度,选拔和培养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教育的作用。其二,通过学生活动传递正能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学院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立足于辅导员角色,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充分发动。同时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实践育人。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尊重学生的权利,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问题,关心学生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只有做到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岗、敬业,才能做到诚信、友善,从而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也在更深层次上有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们而言,网络交流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方式。作为高校辅导员也应灵活掌握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在高校辅导员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辅导员个人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应以“立德”“树人”为职业追求,通过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以及在辅导员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等一系列举措,增进共识,凝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高度认同、深入人心且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段永清.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60-62.
[5]张建学,李运仓.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3(1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