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2 08:3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考试题;课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0-01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评论,众说纷纭。认真分析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它延续了近两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灵活性、思维性,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其中,第l9题,考查语言语意连贯,要求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很有特色。古文突出地域性,选用了桐城派散文。文学作品选用了名家名篇——冰心的散文。在阅读的考查上,注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注重情感态度的阐发。这些都是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成功之处。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好必修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每年高考试题,材料来自课外,但基本知识见于课内。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点、题干和选项设置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像第四题所考的“笃”、“向”、“委”、“度”四个实词,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上常见的重点实词。还有第5题,所选的四个虚词“以”、“则”、“于”、“为”,均出自《考试说明》限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所给的例句不但全部出自高中教材的重要课文,而且兼顾不同文体。“木欣欣以向荣”出自人教版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出自必修三的《师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的《赤壁赋》,“秦王为赵王击缶”出自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样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跳出疲于奔命的题海,回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正确轨道。要想在高考的战场上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教材,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开好选修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开设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对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考中国名家名篇,是因为高中选修教材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有一个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考虑到安徽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后高考三年过渡期后的第一年,再加上各地开设选修课的程度不一,因此命题者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仅从“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分析作品思路、对文章语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开出实实在在的选修课,认认真真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导向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正确思想,并且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明显地体现这个特点:题目所选的材料和设计的情境,既关注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体育等广泛领域,也关注到当下国际热点问题,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无论是词语使用、病句辨析,还是下定义、语境填空、语言交际,所设情境都是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切合学生的实际,跳出了语言运用脱离生活实际的怪圈。像第20题,安徽高考连续三年都考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对话。
这些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现象、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形成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对于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家褒贬不一。我认为文题的类型以及文题写作的难易,没有必要多加评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加强思维训练。像今年高考安徽作文材料“梯子不用横着放”, 审题时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明晰题意,据题立意。“梯子”横着放比立着放安全,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无须提示主动将“梯子”横放。这个材料的真正意旨是,把“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变成所有管理者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不要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具体的行动开始,如“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不等于没有事,要防患于未然,凡事要从预防开始。
关键词:实践活动;必要性;意义
笔者曾多次依据我市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高考现状,分析了基础教育的现状,认为实施这门课程既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关注生活,吻合现代教育理念
早在几十年之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实际生活。”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的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课程,它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多次调研证明,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可以说成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送礼物”的课程。我曾对我市某校高一年级作了“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热情”的调查统计,85%的人开始“很有兴趣”,一学期后下降到35%;10%的人开始“一般”,一学期后上升到40%;5%的人开始“不感兴趣”,一学期后上升到25%。从数据可知,刚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感兴趣的人很多,参与热情颇高。
二、重视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谈到:“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美国的巴伯(M.Barber)在2009年提出了良好的教育模式,即WE=E(K+T+L)。字母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个良好的教育模式的意思是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注重知识、思维、领导才能的培养。彰显新课程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易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2009年教师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看望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时,任先生谈到中国教育的三缺少,“缺少做人
的教育、缺少历史传统教育、缺少创新教育”。在物欲膨胀的当下,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很多美德在流逝……对道德的关注是近年来各科高考试题的命题思想。例如,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的主题基本是道德教化,如“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心灵闪过的微光”“油漆工顺手补漏洞的材料分析”“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等。人性、道德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的核心目标。在集体活动中,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人格,形成集体的规范意识和道德意识。
2.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小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每天两点一线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践活动课为他们创造了主动投入、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悟、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团队意识。
3.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对终极知识的追求兴趣及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追问。原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现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让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调查探究、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以适当方式展示研究结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顺应高层级能力考核
当前,以高考来论定教育质量的思想仍在学校、家庭、家长根深蒂固。其实,我们的高考试题已经发生了重能力、重思维过程、重应用的改变。2013年湖北高考出现“考完语文学生考懵了,考完数学哭了,考完理综感觉哭早了”的报道,很多一线教师纷纷发帖埋怨题目出得太偏太难。是否真的是考题的问题?三年备考的固定模式“砥砺”出来的学生能力如何?2013年语文湖北卷第22小题根据丰子恺的《巷口》,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并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场景描写是湖北高考试题常态性考点。以前的考题有语句、诗文提供了一些意象或有景物烘托了意境,今年的考题是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抽象情感领域的“盼”,没有语句、诗文、景物烘托,从考生的考卷实情来看,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还很欠缺。
不仅仅是考题的能力的提升,我们各学科的高考试题已经相应的与综合实践活动接轨了,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考题中直接考查。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好,学生能顺应高考高层级能力考核。这里简单陈述一道文综卷试题(2012年高考福建地理试题)。该题以“立竿测影”的形式考查利用地理观测的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问题。开展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观测,如气候现象、物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收集天气谚语,测定锋面过境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以及开展天文现象的观察,如月相变化、寻找北极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观察、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天文时事现象的观察等,有利于作答这类题目。
我们近两年的自主招生试题已明确向综合实践活动倾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自主选拔录取的定位予以明确:自主选拔就是要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仅仅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是自主选拔录取的生源主体。这份《指导意见》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十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也将是未来自主招生考试变化的风向标。
三、关注能力,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1988年就注重培养学生十大基础能力,1999年,强调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自主改进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关注的能力结构为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前,虽然坚持走了十年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冲击并不大。在“构建高效课堂”理念下被推崇的“精讲精练”“阅读品味”等方式,其实在学生的学习中并不是最佳的方式。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关于“平均保留记忆率”的实践调查表明:讲授占5%,阅读占10%,视频占20%,演示占30%,分组讨论占50%,实践占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占90%。用何种方式来让学生既学会知识、掌握技巧,又提升能力,现在看来我们不应只是知晓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带头真正运用。
全球的教育(教学)质量评判标准发生了新的改变,可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却还是把上大学当做唯一目标。胡新懿教授说:“现在的中国上大学是每位青年要做的一件事,更多反映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赋予太多的内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提出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规划带着美好的愿景,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肩负培养品德、提升能力、终身学习的责任。只是品德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等有些时候是作为口号挂在嘴边,有些时候是有所行动但是缺少创新的举措以及坚守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