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骨折病人护理要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脂肪栓塞综合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74-01
脂肪栓塞综合症是骨折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为长骨干骨折后,骨髓脂肪侵入血液循环,在脏器内的栓塞。该综合症多以肺部病变为基础,肺功能不全为中心,兼有神经系统改变的一组证群。临床上以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出血点,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1]。重者能因肺部病变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但由于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的发病率不高,加之医护人员对本综合症的认识不足,以致延误治疗。我科近年来,收治各种长骨干骨折病人近千例,其中出现典型骨折合并脂肪栓塞者两例。通过对此二例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我们已经对此并发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病情的观察及护理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现将我们的措施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性,24岁,因车祸致右股骨干粉碎性骨折,10小时,于2013年3月11日早8时入院,入院检查:T37℃,P 84次/分,R 20次/分,BP 17/10 Kap,神清语明,贫血貌,头面部无外伤现象,胸部未见异常,呼吸运动均匀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脏查正常,当日给予适当固定及抗炎治疗。当晚,病人体温突然升至38℃,脉搏120次/分,血压17/10 Kap,医生查体未见其他异常。次日病人体温升至39℃,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查体:背部有大量出血点,血气分析:PH 7.4,PaO2 6.0, PaCO2 4.6kap,,血Wbc90G/L,Rbc4.22G/L,查xray片显示有暴风雪样改变,尿常规正常,确诊为右股骨骨干骨折合并脂肪栓塞。遂给予抑肽酶,氢考等药物治疗,并支持吸氧,利尿,病情明显好转。第二天病人神志清,无呼吸困难,心率正常,第三天病人已无临床症状。
2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为含脂肪丰富的长骨干骨折,局部破裂的脂肪细胞和脂肪滴,在骨折处形成血肿,压力增高时通过破裂的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2]。因机体对创伤的应急性反应,引起血液流速学改变,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聚集,血脂乳化析出脂质颗粒,粘附于脂肪滴异物表面。加之组织凝血活素物质释放,促发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血沉寂,使脂肪滴体积增大,不能通过血管床,在肺部形成栓塞。它在肺部的病理作用为机械相和化学相。机械相为栓子栓塞引起使肺组织缺血低灌流,但肺仍能保持通气,刚形成第一型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低氧血症。化学相为栓子水解而造成化学性损害,肺出现第二种类型通气比例失调,肺泡渗出,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气体交换下降,出现低氧血症。
3 护理体会
3.1 脂肪栓塞预防
(1)对严重创伤骨折病人,按具体病情实施气道通畅及呼吸和循环支持,输液,输血纠正休克,保护和恢复正常的心肺脑的功能,能防止不完全型脂肪栓塞的发生,甚至不出现临床症状。
(2)在治疗上,一是对骨折部位有效固定,及时给予制动,对保守治疗的病人如牵引,手法复位。外固定者于前三周内,我们时刻注意骨折的制动的可靠性,及时向医生汇报,需要移动病人时如扫床、换单均请医生协助[3],以防止因搬动脂肪滴入血。二是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可防止脂肪栓塞,但应慎用髓内钉,以减少脂肪栓塞的条件[4]。
3.2 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由于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的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因轻重不同而表现不一,且病人常合并其他损伤如肋骨骨折,造成呼吸困难,颅脑损伤出现神经症状等,能掩盖病情[5],而此病治疗不及时,能导致休克肺以至死亡,故我们对四肢长骨干骨折病员,除一般护理外在伤后三周内还需特殊观察,如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在排除肺脑疾病后,应首先考虑本病而及时诊治。
3.3 呼吸支持
给氧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导致的神经症状。给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维持血氧浓度。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并通过血气分析检查PaO2和 PaCO2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缺氧情况,调整流量和氧浓度。在给氧的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3.4 对高热病人的护理
持续高热是脂肪栓塞的一种临床症状,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降温措施。当病人体温持续在38℃以上时,如果单纯的药物降温不能理想的把体温控制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必须配合物理降温[6]。因此,我们用35%浓度的酒精和温水交替为病人擦浴,必要时,为了保护大脑,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头部给予冰帽降温,并随时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3.5 防止肺内感染的护理
我们护理人员除遵守医嘱抗菌药物及时给予应用外,定时帮助病人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尽量将痰液咳出。痰液粘稠时,给予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雾化液可选用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加入适量等渗盐水,每日三次,每次15-30分.有效的防止了肺内感染的发生。
3.6 预防褥疮的发生
由于脂肪栓塞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受压的局部感觉迟钝,因此增加了褥疮发生的机会[7]。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每1-2小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为病人翻身一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约5-10分。
(2)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汗液随时擦干,床单及内衣浸湿随时更换,但要防止感冒。
3.7 心理护理
(1)消除焦虑情绪和恐怖心理
①心理支持:重病状态中的病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有时还表现出精神紧张,心烦意乱[8]。面对这些我们主动热情的接近病人,听取病人的诉说,同情疾病给它带来的痛苦,在生活上给予周到的照顾,使病人感到温暖,心理得到安慰。
②减轻或缓解疼痛:在合理使用镇痛剂的同时,我们想方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找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有趣的话题与病员交谈,对于受伤的肢体给予轻度的按摩[9]。这样缓解了骨折造成的疼痛,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③减少对手术产生的惧怕心理:安慰病人精神不要紧张,尽量放松,手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手段,术中医生决不会让病人感到疼痛,关键在于病人的配合及术前一夜的睡眠保证良好。
(2)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病室内每日通风二至三次,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光线柔和,温度、湿度根据病情随时调节。物品摆放整洁,室内保持肃静,使病员感到舒适,安心接受治疗。
(3)取得家属的配合
安慰家属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在病人前保持镇静,协同我们一起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克服悲观情绪,树立康复信心,促进疾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张明义.骨折后并发脑脂肪栓塞综合症两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750
[2]必生.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症的早期诊断和急救.实用外科杂志,1990,10:2-3
[3]陈小花,陈雪娥.指导及协助患者翻身的研究.现代护理学.2005.11(18):1505
[4]李炎川.股骨骨折并发脑脂肪栓塞两例.中国骨伤,2001.14(11)702
[5]刘莉.人工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1):67-68
[6]金荷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166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30
[7]谢红.单人协助翻身法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25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血栓;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长期卧床、大手术、骨折、老年人、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VP,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吸烟、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人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46-72岁,平均年龄61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2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各项护理,本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与休息将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宜在25℃[2]。
2.2饮食进清淡少盐,富含维生素,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糖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3]。
2.3功能锻炼术前牵引期间,指导患者平卧,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组,做远端关节(踝屈伸,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并用双肘关节及健肢屈膝挺腰撑床做抬臀运动;同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至上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减少静脉栓塞75%-77%[4]。
2.4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碍、担心愈后、角色转变、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可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我们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讲解,介绍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神智、生命体征及足动脉搏动、趾端皮肤颜色等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3治疗
3.1物理治疗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气压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弹力袜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临床应用于预防VP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显著[5]。
3.2药物治疗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U每天一次,连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连续35天。
4小结
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6],因此我们应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功能锻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V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晓滨,杨伟国.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6(32:115-116.
[3]马金玉.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9,5(1:53-54.
[4]章左燕,陈海燕。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5:64-65.
2010年1~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中有37例病人术后出现便秘,男21例,女16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年龄39.1岁。为胸腰椎骨折术后引起的便秘25例,为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术后引起的便秘12例,便秘多出现在术后3d之后,多伴有纳差、腹胀、腹痛、周身不适、失眠等不适。2 便秘成因分析
表1
3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成因 (n)
2.1 心理应激反应占70.27%
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因突发外伤所致,瞬间意外打击,改变了患者的生活状态。加之疼痛剧烈,大多数病人表现恐惧、紧张、忧虑等应激心理反应,情绪不稳易激动,担心预后,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引起腹胀便秘。其次,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注意力在防护疼痛上,基本呈制动状,不愿活动,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便秘。2.2 手术因素占81.08%
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发生与手术及麻醉相关,由于手术牵拉、压迫、出血对消化管壁神经丛激惹,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而发生腹胀便秘;胸腰椎手术麻醉阻滞腰骶段副交感神经(骶副交感神经支配结肠、直肠),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较强。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全瘫人术后胃肠反射过程中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而致便秘[2]。2.3长期卧床占56.76%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强迫,在床上排便环境又缺乏隐蔽性,患者不习惯,造成心理上排便障碍,影响排便反射[3]。排便姿势的改变,正常人采用蹲式或坐式排便,利用重力作用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而脊柱骨折卧床病人只能在床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腹内压增高或不习惯床上排便,均抑制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2.4 饮食因素占29.73%
胸腰椎骨折后病人卧床制动,代谢降低,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也随之减弱,食欲下降,导致饮食量过少;通过询问发现大多数病人和家属认为,骨折后应进食高脂、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导致患者进食的粗纤维素太少、过于精细,不能有效刺激胃肠道蠕动,使胃肠蠕动减慢;加之患者制动时排尿不方便也不愿多饮水,因而引起粪石干结、堆积、便秘[4]。2.5 排便习惯因素占18.92%
这部分患者主要是外伤前排便不畅,常常发生便秘。多见于年长者和女性患者,术后疼痛及卧床加重了腹胀、便秘。3 护理3.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术后疼痛、卧床、活动受限,情绪焦虑不稳定,加之腹胀便秘,患者心情烦躁、焦虑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护理人员应早期干预,不宜待便秘出现后才干预施护,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积极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早预防和解决患者的便秘痛苦。3.2 饮食调护
牵引有时作为临时措施,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减轻疼痛;有的作为手术前准备,使脱位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将重迭的骨折端拉开,便于手术时复位;有时则作为主要治疗措施,一直维持到骨折愈合。
牵引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皮肤牵引,一是骨牵引。前者是用胶布条贴于肢体皮肤,或用海绵带缠于肢体表面,扣紧搭扣,再利用重物或自身体重进行牵引。后者是将钢针(或钉)穿入骨骼内,再安放牵引弓和牵引锤等进行牵引。此外,还有骨盆兜带、颅骨牵引等。
医院专用的牵引床,床板可以调节,并附设有滑轮和杠杆等,便于操作、调整。如没有牵引床,可用硬板床或绷紧的棕床代替,铺中等厚度的垫子。
使用牵引架,应牢固固定于床上,防止熟睡中翻身弄翻,引起痛苦。牵引绳要结实、光滑,以尼龙绳为佳。滑轮的沟要深,便于牵引绳在其中滑行而不容易脱出。为了防止病人慢慢向牵引方向滑动,往往需要抬高床的一头,利用体重进行反牵引。抬高床头可用一定规格的床脚垫,也可用木块、砖头代替。
牵引重量一般为病人体重的1/7~1/12,由医生根据病情、年龄和体质情况确定。病人年轻、骨折重迭多、肌肉发达者牵引重量宜大,反之则相应减少。专用的牵引锤或沙袋,标有重量,可以方便地计算和增减。如没有的话,可用砖块等代替。
住院牵引过程中,尤其是早期,医生会经常观察肢体长度,进行床边X光透视或摄片,根据骨折情况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和重量。
常有病人或家属将肢体骨折引起的疼痛归咎于牵引,趁医护人员不在时悄悄取下牵引物或减量。其实,正确牵引只会减轻痛苦,绝不会增加疼痛,病人或家属千万不可自行增减,如有异常可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牵引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牵引绳与滑轮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牵引锤或沙袋如坠落在地或傍靠在床栏上,会减少或失去牵引力,也应及时纠正。皮肤牵引时间久了,由于肌肉萎缩,或胶布黏性下降,绷带松弛,可能松脱,应及时调整或更换。穿钢针牵引的病人,应每日用75%的酒精滴针眼2~3次,以防感染。
卧床牵引病人应学会自主翻身法,注意经常翻身,防止骨骼突起处长期受压发红、糜烂,形成褥疮。难以翻身时,护士或护理人员应予协助。必要时,在骶尾部、脚后跟等处放置气垫或棉圈。
骨折病人一般都要抬高伤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其要点是整个伤肢超过心脏水平,末端高于近端。肢体牵引的,特别是开始几天,应注意观察末梢循环,看手指、脚趾末端是否红润。如有发紫或苍白,要告诉医生。
与石膏、夹板固定相比,牵引对关节活动限制比较小,允许轻微活动是其优势。为防止关节固定时间过久引起粘连,导致关节僵硬,骨折牵引过程中,应遵照医生指导,在伤情许可、不影响肢体固定的前提下,活动身体未固定的部分。牵引处上下肢体肌肉,可不时用劲、放松,以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萎缩。
病人由于疼痛不适,活动受到限制,担心留下残疾,影响事业、婚姻、家庭等,牵引过程中,有的终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气变得暴躁,容易激惹等,对此,要做好心理护理和引导。理解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从各方面关怀体贴,劝慰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绝大部分骨折虽无内脏损伤,但由于经历了创伤或手术打击,终日休息,运动减少,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可能胃口不好,受伤后短时期内,更为明显。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全面加强营养,可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纤维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此外,还要注意色、香、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要喂饭。
牵引病人应学会利用大小便盆卧床排便。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运,常有大便秘结。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液体石蜡或番泻叶等。长期卧床易发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可适当多饮水利尿。为防止坠积性肺炎,应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痰咯不出时,可拍打背部进行协助。
近些年来,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等)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交通事故、爆炸、房屋倒塌和环境污染等)时有发生,常常在短时间内同时有大批伤员急需救治。由于时间集中、伤员多、医护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救援工作难度增大,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和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而后引起的海啸、核泄漏事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而,有效地组织管理、准确地伤情评估和及时开展护理工作,对节约抢救时间和伤员的抢救、转运、心理支持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通过伤员护理经验的总结,回顾护士参与成批伤员护理的实践工作,介绍在自然灾难和突发公共事件中成批伤员的救护要点。
1 救护要点
1.1 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吸氧:在不影响伤员救治的情况下,把伤员放于安全舒适的,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可以使伤员最大限度地放松,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检查患者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头,口腔内异物及血液分泌物等,若出现上述现象,此时应首先托起下颌使舌根上抬,取出异物,清除分泌物及积血,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应密切观察伤员的呼吸,注意其呼吸频率和幅度,为下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1.2 迅速处理出血伤口:凡是出血的伤口都要止血,伤口出血可大致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小动脉、中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常采用加压包扎法,将无菌敷料覆盖于伤口后用绷带或三角巾以适当压力包扎,松紧以止血为宜,一般情况 20 min 后即可止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也可用钳夹结扎止血;对于头、面部、颈部和四肢的出血,可用指压止血法,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表浅动脉,阻断血液流通,以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对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尽量靠近伤口;头皮出血比较严重,因为头皮的血管比较丰富,出血量自然比较多,要立即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头部受伤造成的七窍流血,有可能是颅底骨折的结果,此时用填塞止血,会使原本能从耳、眼、鼻、口流出的颅内出血积攒在颅内,导致脑疝。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试图填塞止血,应利用变化让其彻底流出来。当然,颅底骨折是很严重的颅脑外伤,现场还要考虑有无颈椎骨折,一旦颈椎骨折,变换就容易造成截瘫;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出血量大且难以止血, 怀疑是骨盆骨折时,应立即用宽大的棉织品或三角巾紧紧捆住臀部,将骨盆切实固定起来,防止骨盆继续出血,并使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上软物,减轻骨盆骨折的疼痛。所有的包扎一定要快 、准 、轻 、牢,松紧适宜,不可过紧,以免妨碍血液循环;不可过松,以免脱落或移动[1]。
1.3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各种损伤如大出血、体液丢失都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伤员十分重要。首选静脉留置针,既可保证液体快速通畅进入体内,又可防止病员在躁动、改变和转运中针头脱落,危重病人建立静脉通道的原则和部位。
1.3.1 心肺复苏病人:心肺复苏病人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发挥复苏作用,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一般避免下肢静脉,建立1~2条静脉通道。
1.3.2 失血性休克病人:接诊后应立即建立3~5条静脉通路,对输液通道合理分配,快速补血、补液、应用药物;疑有腹腔脏器破裂出血病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经其补充的液体可通过破裂静脉漏入腹腔而达不到复苏目的。首选及应用套管针最大限度的快速输入液体、血液等,对于烦躁病人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争取抢救时间[2]。
1.3.3 多发性骨折病人:根据宜固定、观察、抢救、不影响手术的原则选择静脉穿刺,尽量选择上肢,对于四肢骨折,可选择深静脉置管,如锁骨下静脉置管等,并固定骨折处,保证检查、治疗、操作方便。
1.3.4 脑外伤病人:这类病人意识不清、烦躁,因此建立静脉通道宜用套管针并建立在易于固定的下肢血管。
1.4 病情评估与判断,做好一切院前抢救工作:当意外伤害发生或伤病员突发急症时,救护人员应及时准确收集患者病史,通过目击者或家属对患者病情发生的经过进行了解,尤其侧重对生命体征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意识、瞳孔、血压、脉搏的改变,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兴奋或烦躁不安等早期休克表现,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应认真详细地做好各种记录[3]。
1.5 及时与急救院方沟通:现场急救另一重要条件是院前抢救小组与即将转送医院之间的及时沟通与配合,首先利用通讯工具与转送医院详细通报病情以利于医院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护士和医生应向急救院方汇报对患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和用药情况,并详细说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总之,院前急救大多没有充分的时间和优越的条件,一定要分秒必争,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患者身边,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地将患者转送到急救医院进行救治。
2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及各种突发灾难事故发生的增多,自然灾难的院前急救已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急救人员应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实施紧急救护措施,挽救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应及时与急救院方取得联系,及时通报患者病情,做到安全、及时、顺利地将患者送到急救院方。各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然灾害和突发卫生事件成批伤员医疗救护流程,使抢救过程紧张有序,使全部伤员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傅一明.急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8:102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护理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沿着股骨大小转子间线发生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1.4%。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的研究显示,伤后3个月内病人死亡率为16.7%[1]。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或多系统内科疾病,在治疗上过去常采用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常常导致死亡率升高,因此现在多主张手术治疗。PFNA(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PFN (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改进品。PFNA较好的克服了PFN、Gamma钉的缺点,设计合理。PFNA配有精确的定位装置,使操作更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患者痛苦少,恢复快。PFNA的这些设计和优点更适合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并允许其术后较早的活动和负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于2008年1-10月应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4例,通过术前给予全面的评估,术后专科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早期功能锻炼,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63~97岁,平均72.5岁。入院后经骨密度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类型按本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分类法:Ⅰ型:大小转子间骨折,无移位,骨折稳定。Ⅱ型:大小转子间骨折,合并大或小转子骨折。Ⅲ型:大小转子间骨折,合并大、小转子骨折,骨折不稳定。Ⅳ型:大小转子间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骨折不稳定。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3例。合并内科慢性疾病的18例。伤后距离手术时间3~15天,平均6天。致伤原因跌倒20例,其他4例。
1.2 手术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于骨科牵引床上,健肢牵引外展固定,患肢于透视下牵引复位并确定股骨头中心点,在大粗隆顶点偏上做纵向切口,显露大粗隆,开槽器于大粗隆顶点开槽并扩大,扩髓后插入PFNA主钉后,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后,导向器引导下向股骨头中心点打入导针一枚,透视正侧位,位置合适,选用股骨颈螺旋刀片打入,再次透视确定位置。导向器下确定远端锁孔位置,然后拧入1枚锁钉,透视确定其位置合适。冲洗伤口,确切止血,缝合伤口。
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伤口呈一期愈合,术后2周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在随访病例中骨折均为骨性愈合,无感染,无畸形愈合。髋关节功能参照黄公怡等[2]提出的评定标准:优:髋关节无痛,无畸形,功能正常;良:骨折愈合无畸形,髋关节偶有不适,功能略有影响,不影响生活;差:骨折愈合差,畸形,持续疼痛,功能明显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本组24例,优16例,良8例。
3 护理
3.1 术前全面评估 本组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自理能力下降、反应迟钝及存在不同程度活动障碍。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包括心、肝、肺、肾、内分泌、血液、营养等系统功能的状态,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对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尽可能在术前将内科疾病纠正在一个稳定或良好的状态,减少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2 术后护理
3.2.1 心脏功能监测及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老化、心脏代偿功能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顺应性降低、失血引起血容量改变等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左心衰。本组1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异常,其中房性早搏4例,房颤2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异常ST-T波6例。术后24h内给予多功能监护,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心律和氧饱和度;患者均于术中留置导尿,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控制输液速度,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等早期心功能不全症状。PFNA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经过严密地病情观察和及时有效地护理,未发生心衰等并发症。
3.2.2 术后的护理 患者根据麻醉方式采取术后,麻醉恢复后采取仰卧位和健侧卧位。以往手术对患者创伤大,由于术中固定不牢靠,病人骨质疏松,术后翻身不当等原因易发生关节脱位,因此对患者造成很大思想顾虑。PFNA切口小,出血量少,其固定牢靠,术后对翻身要求限制少。本组高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反应较慢,接受能力差,术后指导时语速缓慢而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引导患者复述,反复强调、提问,使患者能正确掌握翻身技巧。本组患者术后2周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没有出现钉板脱出、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3.2.3 伤口的护理 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切口处针刺样疼痛等异常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监测体温变化。以往手术后伤口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均留置引流管2~3天。PFNA操作简单,符合微创技术。本组均为高龄患者,全身和局部抗感染力差,术后均未留置伤口引流管,伤口小,渗血少,降低了感染几率,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
3.2.4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依据患者术后主观疼痛感受,评估疼痛等级,分为0~10级,0级为不疼,10级为最疼。其中16例患者主诉疼痛为2~4级,应用口服止痛剂疼痛可以缓解。8例患者主诉疼痛为5~6级,术后向病人讲解有关疼痛的原因和减轻疼痛的方法,遵医嘱在疼痛发生或加重前给予止痛药,定时给药,观察药物效果。应用无创伤性镇痛方式,如按摩、分散注意力等都可以加强镇痛药的效果。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有节奏的呼吸、默默数数、听音乐等。以往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容易出现因疼痛引起的躁动及病情变化。PFNA所有操作均在外侧完成,无需暴露骨折端,不剥离骨膜,血运影响小,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
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并发症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5]。本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患肢肿胀,皮肤颜色发绀,疼痛持续并逐渐加重,压痛明显,急查血管B超显示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制动,禁止按摩患肢。此例患者因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
老年患者术后卧床,活动受限,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低下,如果病室内温度和湿度升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因皮肤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组织代谢,并对氧的需要量增加10%[6],同时9.33kPa的压力持续24h可以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性[7]。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开始床上功能锻炼,术后一周离床活动,卧床期间指导进行收腹抬臀运动,定时按摩受压皮肤,翻身时避免推、拉、拖等动作。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未发生压疮。
3.4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的主动锻炼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7]。本组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保持10s,放松5s,由10次/d开始,15~20遍/次,逐渐增加;足趾伸、屈及踝关节屈、背伸运动,特别强调踝的背伸运动。术后第2天,重复第1天内容,鼓励患者患肢足、踝、膝关节主动运动。期间可用持续被动运动(CPM)做髋、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3~5天,继续第2天内容并指导练习仰卧位主动屈、伸髋膝,0~30°膝关节等张伸直,末端保持10s,放松5s,忌曲髋>90°,重复10~20遍/次,2~3次/d。术后一周指导病人离床活动,包括床旁坐起,坐轮椅活动。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再扶助步器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术后第2周患者可扶助步器下床患肢不负重行走,术后1~2个月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根据骨折类型、稳定性及骨质疏松情况决定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
4 小结
股骨转子间骨折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本组患者高龄、卧床、合并多种或多系统内科疾病,加上骨折后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对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了解,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悲观、孤独、恐惧。心理护理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8],理解和尊重患者,以真诚的心,热情周到的服务,严谨准确的护理操作,增加其心理上安全感,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面对手术。PFNA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术后输血少,功能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因此,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术前给予全面的评估,术后专科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王满宜,等.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8.
2 黄公怡.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4,4(6):349.
3 王永红 ,郭星 ,庄洪,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39-2340.
4 曹洪,李伟,谢祥仁,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 2008,4(2):2752-2781.
5 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2):637.
6 许四平.采取多种措施治疗褥疮.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3,11(1):39.
关键词:健康教育 骨科 临床护理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6-02
随着人们对疾病康复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在护理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健康教育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教育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结合骨科护理的实际情况,对我院骨科的100名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之后,分析得出健康教育加速了患者的回复过程。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我院骨科患者100名。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在8岁至81岁之间。包括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等。其中60名骨折患者,20名腰椎间盘突出、9名股骨头坏死患者,11名骨质增生患者。在这100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我们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理性认识,保证了手术的效果,减小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制作宣传板报和宣传手册,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骨科疾病的医学常识,以图文的形式将疾病的康复知识告知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问题,并给予详细的解答,必要时可以向患者现场演示药物的用法和自我护理的方法。解说骨科疾病的防治要点和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能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入院教育。医院对于刚入院的病患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病患所处的环境和生活规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疾病缠身,患者往往会产生急躁、焦虑、恐慌的感觉。因此,在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情况,热情接待每位病患,并详细的介绍医院和主治医生的情况,介绍医院的制度和安全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加深医患之间的信任感,让患者能够尽快的熟悉医院的环境。认真倾听患者的声音,仔细的向患者介绍治疗的过程,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3.2 术前教育。患者在手术前容易感到紧张、害怕。这个时候就需要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负责的为患者讲解手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戒烟戒酒、禁食禁水的目的,药物过敏试验和抽血检查的必要性、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开导患者,让患者心理上有所准备,缓解紧张和恐惧。嘱咐患者预防感冒,加强营养,提高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多吃粗纤维的食物。指导患者讲究个人卫生,防治术后感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3 术后护理。在手术后,护士应该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患者应该去掉枕头,采取平卧的姿势。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患者的进食时间和在进食中的忌口物。帮助患者知道怎样排出排泄物。如果排泄不畅,患者应该怎样处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高热量、高蛋白、无糖的饮食。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刀口的情况,克服患者对于康复锻炼的恐惧,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免引起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出现。制定小量的运动,促进患者骨骼的恢复,保证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3.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骨科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手术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养。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每个医护人员都应做到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恒心和毅力,合理饮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做好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直至患者完全康复为止。
4 结果
我院骨科的100名患者经过治疗和优质的健康教育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康复知识。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获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其中57名骨折患者、20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完全康复,9名股骨头坏死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11名骨质增生患者的病情也明显得到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
5 结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中越来越重要。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患者树立信息,战胜病痛的有效方法。骨科疾病治疗时间长,对于骨科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到骨科疾病的治疗之中。健康教育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通过详细的讲解给以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机会,增加了患者和家属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所以,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一定会重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裴东颜.骨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与作用分析[J].遵义医学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3期
[2]王美萍,黄君.护理健康教育在骨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2)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 创伤分级诊断 急诊抢救 优先级 临床效果
创伤性骨折是急诊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患者常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受到突发性机械刺激而导致骨组织损伤,多数患者伴有多发性骨折,且部分患者由于骨折创面应力作用而造成周围脏器及组织继发性损伤,伴有出血等症状,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急,常由于大量失血而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如何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及时有效且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了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急诊收治的14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4例。其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24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38.07±6.82)岁。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29~63分钟,平均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41.39±5.21)分钟。交通事故致伤54例,高空坠落致伤15例,其他因素致伤5例,开放式创伤31例,闭合式创伤43例,单纯骨折59例,骨折至脏器损伤15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27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7.58±6.71)岁。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27~66分钟,平均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41.85±5.58)分钟。交通事故致伤56例,高空坠落致伤14例,其他因素致伤4例,开放式创伤33例,闭合式创伤41例,单纯骨折56例,骨折至脏器损伤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被明确告知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突发性创伤病史;(2)创伤后首选本院进行急诊抢救治;(3)创伤后8小时内就诊;(4)年龄18~65岁;(5)入院后CT和X射线的影像检测,明确骨创伤。排除标准:(1)院前抢救阶段已经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3)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创伤分级诊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诊治和急救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入院后询问患者致伤原因和致伤时间等情况、根据受伤的原因、部位、症状、体征等情况先做扼要的检查和判断,对于开放性骨折病人进行清创、止血、包扎处理,采取骨折夹板等临时性固定措施,避免转运过程中骨折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进一步损伤,缓解患者的疼痛,将患者运送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和治疗。
1.3.2研究组患者采取创伤分级诊断急救方式,分别于急诊接诊后和急诊抢救结束实施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包括收缩期血压、毛细血管充盈程度、呼吸幅度、呼吸和昏迷程度等5项指标,评分分值范围为1~16分,分值与患者创伤程度及病情危重程度呈负相关,评分分值越低,患者创伤程度越严重,病情越危重。根据患者创伤评分分值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对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患者,以常规急救诊治措施;对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患者,接诊后于急诊手术室立即建立循环支持、予以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抗体克、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静脉输入平衡液和胶体溶液进行积极扩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确定性手术抢救,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处理急性心包急性阻塞、心脏挫伤、气胸等高危症状;对急诊抢救过程中呼吸心搏骤停者迅速行心肺复苏术;体表伤口、四肢活动性出血者予以包扎卜血,密切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及氧饱和度。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等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统计患者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等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90.54%,98.65%和95.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4.32%,90.45%和85.14%),而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9.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6.719,P=0.010~0.029<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比较:
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2.70%,6.76%和12.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10.81%,20.27%和2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5.781,P=0.016~0.049<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95.94%,71/74)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85.14%,63/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9,P=0.025<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及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交通事故及高空坠落的突发性事件的增加,由高能量机械刺激导致的突发性创伤发生率也呈现升高趋势,其中,创伤性骨折是急诊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类型,部分创伤严重患者伴有多发性骨折、邻近脏器继发损伤和持续性出血等危重情况,若不及时进行救治,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且部分患者由于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导致骨折创面无法复原愈合而导致肢体残疾[3,4]。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整体医疗资源不足,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急诊临床资源有限,若短时间内接诊患者数量过多,易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诊治,而出现病情延误,不良预后及救治无效风险增加,特别是在突发性重大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医疗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对全部患者整体救治水平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简便有效的诊疗评价体系,在保障轻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增强对于重症患者所采取医疗措施的充分性,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病情危急程度患者之间的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创伤性骨折整体救治水平至关重要[5,6]。
本研究观察了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创伤分级诊断可有效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水平,为患者接受进一步院内诊治措施提供必要基础和有利保障。同时,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创伤分级诊断可通过提高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抢救水平,进一步提高院内救治水平,降低救治无效和肢体残疾等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提升患者家属对于急诊救治措施的满意度。本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实施创伤分级诊断的患者中,急诊抢救过程及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的患者均为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危重症患者,提示创伤分级诊断可在充分保障轻症患者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创伤分级诊断可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和生命体征状况进行评估,在保障轻症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处置的基础上,使危重病患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救治措施,避免病情延误而导致不良预后的发生,从而提高全部患者整体救治成功率;并且,创伤分级诊断可为患者由急诊转运至院内科室后的延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且创伤分级诊断操作简便,迅速快捷,易于实施,不会耽误患者过多有效抢救,适用于急诊病患诊治流程的有序管理,便于急诊临床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曾景平[7]和李江怀[8]等研究报道显示,创伤分级诊断可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转运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研究结论与之相符。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比较
综上所述,创伤分级诊断通过评定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而及时采取不同的急诊救治策略,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妮.多发创伤性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90-91.
[2]张雪松.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7):74-75.
[3]苏鹏飞,林文清.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的急诊救治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5(2):383-384.
[4]庞富利,毛辰波.严重骨盆骨折的急诊救治方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6):1162-1163.
[5]齐芳.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8):85.
[6]秦刚.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