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学科思维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

第1篇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单纯重视知识的传递、教学以记忆为主、学生的思维较固定等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以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时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形成动机、表象、概念,保持概念,最终将学习迁移完成。所以,根据这一过程,应更好地对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没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完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表现见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重视;(2)教学方法较单一,没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3)对学生的思维培养都以记忆为标准,导致学生的思维较固定,不具有创造性;(4)地理思维结构不成熟,思维不具有系统性。所以,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才可以对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对策

1.教学导入设计较合理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对高中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导入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趣味性,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确定目标,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过程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将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为:同学们,正常情况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六月份为什么会表现为持续性阴雨天气?在七八月份时为什么会常常为炎热的少雨天气呢?提出问题后,学生产生了兴趣,用迫切的眼神看着教师,等待正确答案。此种导入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促使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2.创设情境

有效的地理情境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步骤。根据地理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将其分为三种:一种为虚拟现实情境,一种为课堂实践情境,另一种为现实生活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同年龄与心理特点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践经历,通过展示图片以及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与喜悦充分体会,促使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课堂教学前,应该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注意力明显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使课堂效率明显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鲁教版必修课《环境污染与防治》一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知道的环境污染有哪些?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应该如何预防?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指导,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视频;还可以应用身边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为案例进行说明,对造成污染的原因与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讲解。此种方式,不仅能使课堂氛围更活跃,还能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应用实践分层成功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成功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学习基础、能力以及习惯等不同方面为基准,把全班学生根据相关标准分为短期性的1、2、3层次,其在短期内较稳定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同时,根据各个学生存在的差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方案、评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加强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存在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创设情境、实践分层工程教学等方式,促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柳立云.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5(1):86.

[2]栗彤昕,袁开国.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J].亚太教育,2015(22):58-59.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师一项艰巨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平时一点一滴就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它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以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由于它纵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心理氛围,发挥情感作用

教师往往以学科为本位,把本应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固定于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漠不关心。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中,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情感的调节作用: 1.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学生有愉悦的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使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3.用教师的激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恰如其分地应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地理认知结构,逐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个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可以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热点问题,对地理长效问题进行整合;围绕学生的思维难点,对地理难点问题进行知识的整合;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三、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假若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或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要少用“是”、“否”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和“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及“主动寻找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学习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②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教师必须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教学要突出重、难点,联系实际,当书本上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当遇到学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问题时,讨论课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讨论课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讨论课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科研态度及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发及创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得出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在演示中发现问题或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同学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在通过演示介绍大陆漂移后,学生提出了今后大西洋将成为世界唯一的海洋的看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证实了自己的推论。演示课的开展为证实学生的创新的观点提供了场所,进一步促进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其创新思维。日月食、流星雨、陨石,太多的天体现象及自然现象还有待研究,更多的现象或许还不为人类所知。结合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自我学习提供条件。

五、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3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主体性;策略

伴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教学,一方面能够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提供更多可能。现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和相关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过直观、立体地将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具象、简单的视频、图像等要素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信息技术包罗万象,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补充,使得地理知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关于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本册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采取传统板书加笔记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水循环、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的具体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体现,同时出示相关的原理示意图,既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但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较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导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滞后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运用动画模拟、视频演示等形式,合理创设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并将地理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活跃其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及时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实施“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积极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应用为突破传统教学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合理导入教学课堂,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要素,将原来难以用讲解语言描述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促其积极参与高中地理学习活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进而确立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具

诸多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视听结合是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于传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为高中地理教学导入现代多媒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主题和学生实际需求,恰当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其来描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视听体验,促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阳直射点为何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则很难将此问题描述清楚、阐释到位,且多数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忆,整个学习过程刻板、单一,且效率极为低下。而通过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具,使其作为重要教辅手段,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垂直照射点在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再结合相关几何知识,计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以此建立起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理性认知,同时促进该课教学重难点知识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水平适合的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既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优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为师生交流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提供空间。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地理信息应用平台的创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学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技术上传至综合服务平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为其他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三) 注重对教师地理知识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者与操作者,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教学的效率。面对教学新形势、新环境,要求教师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去,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

综上可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记忆,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的功能作用

1.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概念

主要体现在用数学公式、方程或数学基本图形来解释地理概念。一般在有面积、距离之间的分布与变化,部分和全体、个别和总量以及平面和空间几何的相关概念时应用。高中地理必修I中可用数学基本公式来说明的地理概念很多,包括光年、线速度、角速度、比例尺、昼长、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相对高度、坡度等。比如光年的定义: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可用数学基本图形来说明的地理概念也很多,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黄金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

2.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

主要涉及到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计算。以时间的计算为例,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1题:“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时差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题干上给出已知时间为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所求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区时),0时区在东8区西边,用已知时间减去8个小时,所求结果是A选项:1日17时30分。再比如关于等值线的计算,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7题和第13题,第7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13题考查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特征,两题均考查了学生从等高线中获取地理知识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问题广泛存在于平时地理学习和高考中。因此,关于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3.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

对于平时一些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解释,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解释并证明地球上所有点的角速度相同,而任意点线速度是赤道上点的线速度和该点纬度的余弦值的乘积;解释热力环流的成因;解释高空盛行西风的原因和摩擦层风的成因。以上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均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证明。

二、对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的几点建议

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建议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均与地理学科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地理教学当中如果能适当地,巧妙地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去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某些问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地应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进行地理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平时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弄清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寻找到各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时首先具备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意识,因而在备课时才能不仅以地理单学科知识去备课,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去解决地理教学当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联系其它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构成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和数学学科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讲解地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降低教学难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清楚知道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在各章节的分布特征,把握好数学知识在各章节中教学地作用。此外,教师要把握好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主次关系,一定要清楚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地理知识才是主要的,不能颠倒两者的主次位置。要不然学生也不能真正的学好地理并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

2.高中地理学生学习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实验困惑;内容重构;高中地理;反弹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反弹”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苗头指向了地理课程“大纲”,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束缚。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反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源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以及课程的定位等,而实现重构必修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反弹现象”解析

1.从课时角度出发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尝试了探究教学后,又“反弹”到原来的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而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实施更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课时时间不充足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量过大也导致高中地理新课程出现“反弹”现象。

2.从惯性角度出发

由于传统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惯性,这就制约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发展,这是高中地理实践中出现“反弹”现象的主要困惑。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为例”,与教学大纲相比较,该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与复杂程度都明显降低,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标准较为贴近,而任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所以就直接根据原有的课程内容编排进行授课,这就制约了新课程预期标准的实现。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困惑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反弹”现象,笔者对其进行了深思,而实践的困惑在于“反弹”现象与学科系统对教学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教学实践出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对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实施枝杈式删减,无法真正实现该目的;其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层面的自然地理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然地理学习难度系数,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重构

1.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高中地理必修课内容结构的构建一定要科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课程结构应定位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构,并与课程改革相契合,从而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的目的。

2.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

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接收地理均衡教育,可以把人文、自然以及区域地理三部分课程结构设计成独立的专题,不改变知识模块本身,并对最低数量的选学专题进行规定,将其作为高中地理必须课程学分。通过这种方式,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同时也能充实每个专题的内容。例如,在高中自然地理的模块中,必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地貌与地形,选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土壤与气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题,从而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到结构知识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必修课程框架内的选学结构的有效方法。

3.科学的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修课程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大部分,如果仔细剖析,每一个部分可以占用一年的教学时间讲解。而在这三大块内容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础,能有效地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衔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对地理探索比较早,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掌握相对全面深入,而自然地理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也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自然地理作为主修课,以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作为选修,并将三者合理搭配,完善地理课堂教学,从而科学地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须模块,并缓解内容结构构建中所出现的模块设置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结构构成方面,要遵循多因素平衡原则,保持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任课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地理学者,也不是把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系统转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地关系于地理环境的地理视角去获得地理知识,并从根本上对其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进行高度激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图解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主要特点表现在地域性和综合性上。地域性,主要指当地特殊的地理特点,不同各地,各有千秋,复杂多变;综合性,是对世界各地全面不同进行综合性总结,本就不同各地进行综合性总结、分析。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内容中关于地理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及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占很大一部分,此外还包括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展示各种地域地形图和演示事物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过程,由于学生大多没有相关生活实践经验,无法联想,从未体验,这些内容显得有点抽象,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然采用平时教学方法则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混乱,难以理解,缺少画面,导致学生学不懂。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文化课教学中,地理并不是同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处于等同地位的,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加之教师的耳濡目染,这三科更显得重要。相比之下,地理与生物等学科是会考科目,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从初中就没有好好学习地理,既没有学过,又不想学,所以高中地理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吃力的现象。地理科目虽然被归为文科性一类,但根据地理自身学科特性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理科性,甚至还有公式类知识,所以想要学好地理没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是万万不行的,这就体现出了高中地理学科成绩低下、教学工作难进行的原因。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因为地理学科在我国中考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应试教育国情下,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地理学科存在偏见,认为不重要的科目不必花费太大精力研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到中考主要学科上才是正确的。可是学生不知道的是地理学科在高中文科类中是三大专业学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地理知识基础,必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习很吃力,高中地理知识难度系数要比初中大很多,抽象、复杂、难以想象,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等,从而更加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产生畏惧感。另外,有些地理知识属于偏理性概念,对于文科学生,利用理科思维学习知识、理解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地理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理科”,因为地理内容不是简单背诵就能学好的,更多的还需要理解后才能明白其中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理学科需要形成与学物理、数学一样缜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原因。平时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往往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对付考试,觉得可以考好,可实际成绩往往不理想。地理知识学习中,“万变不离其宗”,一个知识点可以出一片题。学生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错误的方法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事倍功半。3.教学方法不合理学习知识不只靠学生自身努力,教师采用适当方法也很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地理是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性学科,需要教师采用不同方式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教学。地理学习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难理解的地形图表、地质形成过程及地质演变等相关知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很难讲得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地理中有很多抽象内容单凭一张嘴及黑板板书是讲不通的,如等高线知识模块,不同的密度、演变趋势、递变规律都需要以形象的表现方式向学生展现,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的。

三、图解法的应用问题

1.经过上述分析,通过对图解法的应用,展现出几大优点

(1)平面直观的图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深化学习成果,最终提高整体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2)教师频繁应用图解法,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学习思路,培养新的学习方法。每个人不同的绘图习惯、绘图思路,可以创新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图解法在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来说,学习地理有兴趣就有了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课方式,可以采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图解法,让学生不得不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目光随着教师的手指转动,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师生互动是一个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根据课堂气氛的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答,精心设计的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是建设优质课堂的一大亮点。

(2)合理方式教学

地理学科最具特点的内容就是地图。不同的地区风貌、地质变化、地域划分等都需要集合地图教学,有了地图,地理知识不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更有画面感,更易记忆。同样,“图解法”给教师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会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老师对地图可谓信手捻来,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方便。如讲述三大岩石的成因和地壳物质循环时,采用“图解法”辅助讲解,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陆地和海洋的剖面图,用虚线表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然后画出地幔的岩浆沿着地壳裂隙上升,如果喷出地表,就形成玄武岩,如果没有喷出,侵入地壳中,则形成花岗岩,通过边画边讲,学生理解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生硬地解释“风化”、“侵蚀搬运”这些专业名词,则学生反而不知所云。在有关大气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图解的作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各自成因仅凭大脑很难记得清楚、模拟得明白。这时教师可以用图解的办法,简单的圆形代表地球,线条表示各类纬线,画出大气环流的整个系统。在对不同大气现象进行介绍的同时,分析其不同成因。看图说出不同位置相互对应,不同气压带、纬度位置、对应区域一目了然。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如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300、600、900各纬度的气压带遥相呼应,有助于学生发现分布规律与特点。

(3)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

地理中跟气象相关的知识占了很大比重,气象在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体现,如下雨、下雪、气候变化都是地理知识,雨雪的大小、风暴的强度也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气候的变化,视情况不同分析,还可以加深印象。当分析干旱气候形成原因及后果时向学生展示他们在生活中亲眼见到的庄稼减产、地表干涸龟裂等现象,就会认识到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根据上文可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不重视导致基础薄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不合理教学方式都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影响。通过采用“图解法”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内容,加深印象,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质变化的过程等难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也给学生带来知识内容的直观展示。

作者:黄榕贤 单位:福建龙海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书海,金国春.打造高效课堂推进教学改革[N].淮安日报,2011.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是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实际应用性强,对于教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

一、对教学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成效与教学结构有关。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分配必须合理,教学内容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要围绕知识点进行讲解,但不必只限于固定的课本内容,要对其进行延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来源并不光靠课本的,它的范围很广,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经过精心的挑选,必须是在地理知识基础前提下进行教学,还要与生活中典型的实例联系在一起进行解析。如农业区域类型分布规律,介绍其特点、改良及改良的方法等,充分体现教授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目标性、创造性及启发性。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使教学过程及内容符合学生的要求,形成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把教学的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结合起来。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研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时候,必须联系地理学科这一空间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等地理学科的独特特点。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于地理教学,首先要从它固有的空间去揭示其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改变原有的只按教案教学而不考虑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接轨的现象。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较强,要想把地理学好,就要让学生明白在学片段性的知识时,要进行整理综合,教学时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去理解、接受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新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工具以影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改变原有静态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简单易于接受,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教学信息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量增加。把地理学科中的情境如地理环境与人文的关系通过投影仪、多媒体、模型等多种模式把主要信息传给学生。通过无声与有声的结合,使学生的感官有新的体验,使其置于地理环境之中,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无比的优越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敏捷程度形成发散式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升,打破墨守成规限制性的思维习惯。

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把书本中的知识与实践的内容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作为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在平常布置作业中要求学生多对地理环境熟悉,去调查、考察或是参观与地理相关的地方,收集资料,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课外收集材料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所调查的内容及时分析、归纳总结。要学生了解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进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不断进步的同时,教学成果也将取得新的进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化,作出适合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轻松地学习,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在学习中有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