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药要走产业化道路
郭小平(临汾市中医院院长):生存还是死亡?姓“中”还是姓“西”?这是当前很多中医院面临的困惑。在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的大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全国大多数中医院处境艰难,“西化”现象严重。中医院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的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省医学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比如我们医院目前的中医药产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发一些中医药边缘产品,比如我院内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饮料厂合作的保健饮料项目等。中医的发展不要在外伤和急症里钻牛角,要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
目前,中医院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主要做两方面工作。第一是中医康复。对于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后期康复上,相比西医,中医的诊疗费用可以说少得很多。第二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治未病”思想。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健康医学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人的身体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解决。如果能在病变出现之前,重视预防保健并及时导入医疗手段,对患者来说十分有益。“治未病”的“治”其意思是治理、调节,顺应自然。这也说明“治未病”首先就是要达到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随着人们对减少疾病的重视超过治疗疾病本身,“治未病”也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指导思想。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张秋万(阳泉市中医院院长):目前我院15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已经开始分两批投入建设,力争使医院达到地市重点中医院的基本要求。我院已成立有三十多年,由于资金的缺口,前期发展受到了很多制约,200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和我院职工自筹资金的努力下,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很大改观。我院的专病专科目前已经颇具规模,肝病、中风、针灸、皮肤科、小儿推拿等已成为我院中医特色科室。面对中医药振兴工程,我们已经做好全面发展的准备。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我院已经着手准备开展“治未病”理论体现的冬病夏治工作;老中医看病时,以弘扬传统中医医术为特色,坚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以中药饮片治疗为主。由于价格低廉,疗效又好,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不孕不育专科,利用中药灌肠和内服中药,不仅治愈率高,而且费用上相比西医治疗节省很多;目前在探索阶段的蜂疗,治疗风湿、糖尿病等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阳泉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通过“治未病”,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李祥林(运城市中医院):运城市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现共有135张床位,由于硬件条件不够完善,使医院专科发展受到制约。可喜的是,在振兴中医药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近7年来,从2002年至今,我院在建设重点中医院方面发展的不错,住院人数也将近增长了150%,但还是存在住院难的问题。目前总体来说,财政投入没有到位,使中医院经营上出现瓶颈。希望我省卫生厅能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简、便、验、廉”的特点,继续推进“三名三进”工程(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具体措施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建设新型医院。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第二,建立中医治疗结肠炎、肾炎、不孕症等中医特色治疗科室;第三,举行运城市名老中医评选,在政策上给予老专家鼓励和肯定;第四,拜师带徒。我院5个老中医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如何传承下去是重中之重;第五,组建一个脊椎病患者专科门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通过按摩、药物治疗,和一种特殊的牵引床等方法使患者康复。
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考虑建立“治未病”的预防体系。比如预防小儿感冒,我院已经建立了固定处方;在所有疗法中,针灸、按摩治疗的费用低廉,尤其是针灸治疗脑病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再比如,我院治疗一例不孕症的病人,全部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这是西医治疗不孕症不可比拟的。
辩证论治发挥强项
柴瑞霭(运城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来,中医药事业底子薄,基础差,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省制定的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振兴中医药的发展。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给予我院大力支持,为我院投入资金建设7000多平米的的住院大楼。
中医院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的辩证理论,运用到诊断疾病上,使得疾病的康复时间缩短,费用减少,给病人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医学要发展,没有中医的参与是不行的,这尤其体现在农村的医疗建设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运用中医治疗普通疾病,比如胃痉挛,感冒,很简单的汤药和针灸就可以治愈。我院在临床治疗中,60%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真正做到中医辨证论治,发挥优势。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7-02
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为此,2009-2011年,笔者针对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旨在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在江苏省内的南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13个地级市间展开,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86份,有效问卷736份。问卷采用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调查对象的年龄16~84岁,家庭人口数1~8人,学历从文盲到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居住地为自然村304人(41.3%)、乡镇210人(28.5%)、城市社区222人(30.2%),居住当地时间在15年以上506人(68.8%),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612人(83.2%)。
本次调查针对社区和农村居民的医疗现状、医疗选择、去或者不去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而展开,并征求居民对农村和社区医院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医疗现状
2.1.1 年医疗费用支出 针对“您家庭一年之内用于医疗的费用约多少”这一问题,在736份问卷中,选择“1000元以下”302人(41.0%),“1001~2000元”226人(30.7%),“2001~3000元”135人(18.3%),“3001元以上”只有73人(9.9%)。
2.1.2 医疗模式 针对“您的医疗模式是哪种”这个问题,“公费医疗”41人(5.6%),“医疗保险”274人(37.2%),“合作医疗”124人(16.8%),仍然有297人(40.4%)需要“自费医疗”。
2.2 医疗选择情况
2.2.1 中西医的选择 面对“您家庭看病一般选择中医还是西医”这一问题时,选择“西医”387人(52.6%),选择“中医”只有88人(11.9%),选择“无所谓”261人(35.5%)。这表明在农村和社区居民中,中医的医疗市场只有11.9%,如果
我们努力争取,可以达到47.4%(选择“中医”和“无所谓”两项之和)。
2.2.2 医院的选择 当问到“您平时有小病需要看医生时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吗”,选择“总是首先到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去”179人(24.3%),“大部分时候都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312人(42.4%),“偶尔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186人(25.3%),“从来没去过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59人(8.0%)。也就是说,92.0%的家庭都会有在农村或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
2.2.3 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方便”621人(84.4%),“便宜”237人(32.2%),“服务好”137人(18.6%),“医疗水平高”53人(7.2%),“医疗设备先进”22人(3.0%)。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熟悉医护人员,好讲话”、“可以赊账”、“晚上或急诊时方便,离家近便于家庭护理”等。
2.2.4 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社区/农村医院有水平的医生太少”288人(39.1%),“社区/农村医院的就诊环境差”236人(32.1%),“不相信社区/农村医院的诊疗水平”223人(30.3%),“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费不能报销”79人(10.7%),“社区/农村医院并不比大医院价格便宜”89人(12.1%)。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担心大病被耽误了”、“医疗设备差,技术和器具都不到位,不适合对潜在病因的诊疗”、“医生水平低,药品种类少”、“服务态度差,医生素质差”等。
2.3 医疗卫生人才状况
问及“您觉得自己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卫生人才如何”时,认为“非常缺乏”157人(21.3%),“比较缺乏”456人(62.0%),“正好”110人(14.9%),“数量充足”只有13人(1.8%)。
2.4 对农村和社区医院的建议和意见
问及“您觉得现有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应在那些方面加以改进”时,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401人(54.5%),“培养方向定向化”322人(43.8%),“相关政策的长效化、法律化”285人(38.7%),“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281人(38.2%),“个人发展的政策保障”257人(34.9%),“家庭安居的政策保障”254人(34.5%)。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建议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医院去”、“改进社区/农村医院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提高待遇,吸引毕业生到社区/农村落户”、“对社区/农村医院医生待遇应有政策保障,国家政策应给予倾斜”等。
3 对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①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但明确表示会选择中医看病的人只有11.9%;②虽然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经历,但究其原因都是出于方便、便宜等“被迫无奈”之举,出于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等主动方面原因的人数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居民尽管到农村/社区医院看病,但对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心存疑虑。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不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
在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预防、保健、养生显得尤其重要。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其重视整体、防重于治等健康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又是提供家庭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内容的主要机构。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不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农村/社区医院的要求,更是我国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中明确表示选择“中医”看病的人群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居民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中医的专科门诊在农村/社区医院的设置有限。
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考虑,如何让中医药在农村/社区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和社区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笔者以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从农村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1.1 结合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区域中医药教育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从各区域、郊县医疗卫生实际出发,结合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的优势,设置中医保健、中医养生、社区护理、社区助产、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指出:“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1]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在提供社区学历教育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为农村/社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同时,为已在农村/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形成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
3.1.2 “产教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可与各区域、郊县卫生院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课
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发挥各自优势创造办学条件,共同培养农村/社区医疗所需要的人才。如此,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服务、实践实训条件等优势条件,农村/社区医院可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等便利,农村/社区医院与高等院校优势结合,按照农村/社区医院的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3.2 结合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实际,改革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临床技术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设立与基层需求相符的专业和配套课程,如强化妇幼保健学、预防医学、养生康复等知识,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农村/社区医疗实际的选修课程等。
3.3 通过政策保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3.1 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 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通过政策优惠和保障个人长期发展规划,鼓励优秀的中医药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医院去,既可以很好地完成农村/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康复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区医院人才缺乏、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
3.3.2 继续做好“免费定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解决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参与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但由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招生都是单列的,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2]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能“留得住”。
3.3.3 农村社区人才培养政策应当法律化、长效化 在笔者之前进行的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意向的调查中,“经济待遇”和“个人专业成长”是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的最大阻碍因素[3]。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区居民也有54.5%的人认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是当前农村/社区医疗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虽然目前政府对到农村/社区工作的医学生有适当补助和个人发展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长久性和持续性是广大农村/社区医务工作者所担心的问题,因此,农村/社区医学生的经济补助政策、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政策、相关奖励、社保、退休、家属照顾等政策应当法律化和长效化,这是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 [EB/OL].[2010-03-31].http:///gb/jsswst/index. html.
[2] 梁忆非,姚庆梅,高春英.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55-757.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70%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2.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3.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笔者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1.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2.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3.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1.登高望远,拓宽思路。首先,要把中医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完成统一基本指导性理论的整合;其次,要学会对固有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否定,中华文化的深奥性是公认的,而在文化、文明中出现的顽固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自我否定能力差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而且,对于医学成果不能以姓“中”与姓“西”来区分,要以能用有效来区分,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中医学进入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冬病夏治”由来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个说法,也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在夏天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外用一些膏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中医医学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寒冷的季节,疾病的发作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症状不易控制。而中医的“冬病夏治”法则巧妙地避其锋芒,利用夏季症状缓解时,通过调补五脏,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人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刺激穴位,可强壮阳气。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穴位等治疗理论。
在西医看来,穴位敷贴无法用更为科学的话语来解释,但它确实能起到缓解疾病的作用。
4种疾病的贴三伏贴
冬病夏治适合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等。
如果是儿童,以下几种最为适合。
1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变异性炎症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患有此病。
哮喘一般因受凉、运动、吸入某种 刺激性气体或过敏原,造成胸闷、喘憋,胸部好像有重石压迫,感觉吸入气体不够用,发出响亮而高的典型哮喘音。
目前不少家长都误以为只要小孩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治疗,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较为单纯,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时机,只要坚持治疗,不少患儿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
2 慢性支气管炎比较容易分辨,它总是伴随以下几种情况。
咳嗽: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现。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在急性发作期咳嗽更为严重。
咳痰:患者在咳嗽时多有痰液咳出。
喘息与气短:早期病例没有喘息与气短,但当病变发展到引起较小支气管的广泛损害后,或由发作性的气道痉挛,而引起喘息发作,或因为持续性的明显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才出现活动时的呼吸困难。气喘时肺部听诊有哮鸣音,临床上称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3 有些宝宝,只要是进入寒冷季节或是气温骤变时,就爱出现感冒,往往这次刚好,过半个月就又犯病。一年中有3个月时间处于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并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的宝宝,或者反复发作,年复一年,症状出现时间越来越长,缓解时间则越来越短的宝宝,最好用中医治疗。
4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鼻黏膜充血的反应,病因主要是因为过敏反应,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涕倒流、夜间突然咳嗽。过敏性鼻炎容易发生在儿童身上,尤其以5、6岁大的儿童居多,这些宝宝常合并有皮肤过敏或气喘的病史,如果合并有这些病史,做家长的应特别留意。及时进行治疗,有利于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展。
穴位敷贴宝宝最欢迎
冬病夏治可用敷贴、针灸、拔罐等疗法,其中穴位敷贴更适合宝宝。
1 由于是外部用药,患儿无痛苦,疗法简便,宝宝易于接受。
2 在夏季,天气暖和,人们穿单衣,脱衣治疗也就较为方便。
3 经济实惠,治疗费用低。
4 所用药物是药厂配好的方剂,使用非常方便。
三伏贴关键时间
敷贴疗法要看阴历时间,一般是每年夏季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每伏中任何一天均可治疗。一年三次为一疗程,连续贴3年效果尤佳。今年的初伏为阳历的7月1 9日。妈妈们千万不要忘记哦!用红笔在日历上标一下,做个提醒。
呼吸道疾病一般取背部的定喘、肺俞、脾俞等等,将药膏贴在穴位上。敷贴时先按摩背部穴位,然后用胶布固定药丸,维持6~1 O小时即可。因小儿肌肤薄嫩,所以用药力求缓,不宜过猛,因此主张贴4小时即可。贴后皮肤有烧灼感。
一般1岁以上儿童都可进行敷贴治疗。
敷贴疗法不犯错
1 有些情况不宜敷贴疗法。比如1岁以下的儿童不宜治疗,因为皮肤娇嫩;皮肤有破损或起疹子日寸;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感冒、正在咳喘等)的病人;过敏的病人,药物过敏或是对胶布过敏的宝宝,均不能贴。
2 因为敷贴后即可回家,但夏天天气热,易出汗,药物容易因出汗而无法固定住,因此在贴好后,不要让宝宝跑跳,以免出汗后药物不易固定。贴够4小日寸后,即可揭下。不可私自粘贴时间过长,损害宝宝皮肤,造成皮肤感染。贴后6小时才可洗澡。避免宝宝搔抓敷贴部位。
3 有些病情较重的宝宝,可能在一伏中要进行二三次敷贴疗法,因此要问清医生,何时再来。
1 中医师培养途径
1.1 高等教育 台湾的医学院校中,目前主要有两所大学从事中医的高等教育。一所是中国医药大学。另一所是长庚大学。每年这两所大学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共约270名。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中国医药学院,于1958年创立,2003年8月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私立综合性医学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于1966年开始设立中医学系,学制7年,1997年改为双主修制,学制改为8年。双主修制是指中西医双修,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并且中西医都要实习,学生毕业后先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及格后再参加西医师检覆考,可同时具有中西双重医师资格,但是就业时只能选择一张执照执业。基于目前市场和社会地位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选择当西医,留在中医界执业的比例只有19%。长庚大学,原名长庚医学院,创立于1987年4月,1997年8月起正式改名为长庚大学。长庚大学于199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系学生,学制8年,课程也采取中西医双修。长庚大学为提升中医基础及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北京、成都、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合作教学,迄今已聘请了37位大陆资深教授参与授课,深受学生好评。
1.2 学士后 中国医药大学1984年开始设立5年制学士后中医,学制5年(包含1年实习)。学士后中医的报考资格必须是大学毕业已取得学士资格的(不限专业)。据了解,绝大多数考学士后中医的学生是相当热爱中医且具相当实力的,许多报名者甚至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每年招生100名,但报名人数逾千人。学士后中医的课程以中医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台湾目前受过正规中医教育的中医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学士后中医系的毕业生。
1.3 检、特考 检、特考即中医师检定考试和特种考试,类似于大陆的自学考试。检考不限学历,只要是年满22岁的台湾民众均可参加,2005年是检考报名的最后一年,2006年以后中医师检定考试就已经停止报考。检定考试及格者才有资格报名特考,特考举办到2011年,以后也将停止举办。今后台湾的中医师都必须是通过正规的中医高等教育的培养。特考的通过率特别低,一般只有3%~5%。特考合格后,还必须到中国医药大学再接受一年半的基础训练和临床实习,训练期满,才能由台湾卫生署核发中医师执照。检、特考的考试科目以中医经典医著为主,如中药学考的是《本草备要》和《神农本草经读》,方剂学考的是《医方集解》,内科学考的是《医宗金鉴》的内科部分(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心法要诀》)和《温病条辨》等等。笔者在和通过特考的中医师聊天时,发现他们的中医经典原著都掌握得非常好。
1.4 西学中 所谓西学中是指凡大学医学系毕业,加修45个中医学分成绩及格者,可比照中医系毕业生参加中医师的检覆考。台湾目前尚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所以许多在大陆中医院校求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为了考取台湾的中医师执照,还是得通过上述途径方可。台湾目前执业的中医师有4300多人,中医师在当地是非常受尊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较高,一般的中医师待遇每月都有十几万新台币的收入(相当于人民币3~4万)。
2 中医治疗
在台湾,中医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一些中医的养生之道,比如女性生理期后,会去中药房或诊所买四物汤来补血;分娩后,家人会去买生化汤来给产妇排恶露;小朋友在青春发育期,家长就会去中药房买转骨散来给小孩补身体、帮助长高等等。随着中医医疗质量的提升,台湾民众对于中医治疗效果的信赖程度日益升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病时,会寻求中医治疗。根据资料显示:利用中医就诊前十名的疾病,第一是脱臼、扭伤及拉伤,第二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损伤、创伤的早期并发症,其它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疾患、月经异常、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皮下组织等疾病。就诊病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中医在台湾,早期看病模式以诊所为主,截至2004年底,台湾地区已有中医诊所2729家、中医医院36家。最近11年,台湾的大中型医院,开始纷纷成立了中医部,如中心医院中有10家设有中医部,区域医院中有41家设有中医部,地区医院中有23家设有中医部。中医部下面再分设中医各科,如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部设有五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伤科和针灸科;长庚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部设有中医内科、中医伤科和中医针灸科。虽然许多中医师拥有双重医师资格,但如果他们一旦选择中医执业的话,是严禁使用西药治病的。早期台湾中医是不主张住院治疗的,绝大多数是门诊治疗,所以当他们听说大陆的中医医院病人可以住院治疗时都很吃惊。直到1998年后长庚大学中医部才开始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住院,住院期间采取内服水煎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综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在台湾,医疗院所基本上实现了业务数位化,从病患挂号、医师门诊、病历书写、批价记账、资料备份、处方列印等通通都是电脑作业,准确、简捷、快速。电脑科技公司都会设计好系统整合的门诊流程软件供医疗院所使用,并且医院、诊所的电脑和健保局都是联网的。在台湾,病历采用实体病历和电子病历并存的方式,并且规定病历归医疗机构所有,民众看病自己是没有病历本的,每一位复诊患者的既往看诊记录在医院电脑中都有存档。医师大多使用电脑处理病历,然后随即将病历纪录内容打印签名,以建立“实体病历”(即纸病历),并依规定年限保存,医疗机构可依病人要求,提供病历摘要或检验报告的复印件。
3 全民健保
从1995年3月1日起,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全民健保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全民互助、风险分担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只要符合全民健保法资格者均须参加,如全台湾的居民都要参与,也包括在台居留满4个月的外籍人士及旅游者。参加健保的每一个被保险人,每个月必须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健保费率以保险人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为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健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笔者未工作前大约每月缴纳健保费6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150元),工作后大约交35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85元)。当被保险人及其眷属遭遇疾病、伤害、生育事故时,就能提供被保险人适当的医疗保健服务。因为所有的医学中心和区域医院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诊所都是健保局特约的,所以民众有选择到任何一家特约医疗机构就诊的权利。健保制度加强了对弱势族群的医疗照顾,如低收入户和荣民(早期的退伍军人)看病都是免费的,重大疾病患者和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都有一定的优惠。40~65岁的中老年人,每3年可以享受1次全身免费健康检查,65岁以上的老人则每年免费健康检查1次。民众看病时只需携带健保IC卡就诊即可,健保IC卡是一张智能型芯片卡记录着个人的基本数据、健保数据等,是作为个人医疗的记录工具。中医是从2000年开始纳入健保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由于健保的实施,病人看中医健保费用都不会太高。如果看内科,一般的中医诊所,挂号费15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37.5元),150元挂号费是包括了3天的科学中药,如果病情需要7天的科学中药,则另外加收40元药费;(14天则加80元,1个月则加160元);如果看伤科或针灸科,通常一个疗程6次,第一次挂号费100元,之后5次每次50元。有数据显示:台湾健保开办11年来,每天服务95万人次的民众,包括88万人次的门诊及7万人次的住院,2005年投保人数达到了99%,民众整体满意度也高达83.3%。
4 科学中药
科学中药也是台湾中医的一大特色,传统的煎煮方法因耗时费人力,使得中药浓缩剂成为主要的服用剂型。所谓科学中药是将传统的中药以先进的GMP(优良药品制造规范)提取浓缩技术,提炼成即冲速溶的粉末状颗粒,也是目前全民健保唯一给付的中药剂型。台湾卫生署对科学中药的生产管理严格。药厂未达到GMP标准的不予生产,台湾的浓缩制剂GMP厂有78家,比较有名气的科学中药厂商如有:顺天堂、庄松荣、胜昌、港香兰、科达等等。而且卫生署只允许各药厂严格地按照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中记载的方剂组成、比例制作浓缩中药。科学中药调配时,依照医师处方先用电子秤秤量,然后将各药粉研磨混匀,再用药粉自动分包机自动分包于药袋中,卫生方便。一般成人每次服用4~5克,每日3~4次,儿童依年龄体重计算。服用时,既可将浓缩药粉置于空杯中,再加入适量温开水搅拌后服用,也可先将药粉酌量入口,再喝小口温开水溶解后吞服。科学中药的优点是保留了传统中药的疗效及有效成份,易于吸收、质量稳定、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用于病症单纯及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使用,也方便小孩服用。科学中药的缺点是,浓缩药粉严格遵照古方所载药物组成,是已经做好的既定成方,使用上没有办法减味,只能加味,也无法调整原方中的剂量。由于健保只给付科学中药,水煎药属于自费项目,所以一般诊所、医院都是以科学中药为主,再辅以水煎药来治疗,水煎药比较贵,通常诊所买一付水煎药需要200~300元新台币(折合50~75元人民币)。台湾的中药材绝大部份由大陆进口,少部份由韩国、美国等国进口,本地略有生产,但产量不多。
5 大众卫生教育
时值六月,西北天高云淡,气候宜人,院内也并无太多病人。医务科主任鉴于此将我安排在了医院最繁忙的地方——儿科门诊。儿科虽然不是医院最重点的科室,但因为坐诊的是我们张掖地区有名的儿科专家朱天义老师,所以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患者来应诊。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很荣幸,而且朱老师中西兼通,正好可以指导我这样一个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由于来应诊的患者很多,使我有机会接触各个病种,除小儿常见的上感、肺炎、腹泻、哮喘、鞘膜积液等外,还见到了个别不常见的病种,如肾病综合症、佝偻病、21三体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除此外,小儿之间易传染的如腮腺炎、疱疹病毒感染、麻疹等疾病也接触了不少。在此期间,我主要负责测量体温、血压,登记来访的患者,记录他们的病情以及处理方式和用药。有时朱老师忙不过来,我就帮他开一些常规的处方以便他用,待到后来我逐渐熟悉了用药特征和用药剂量时,也主动给复诊的患者开处方,然后经朱老师审核无误签字后交给患者。遇到很典型的病例,朱老师先叫我认真看、听、触仔细观察病情,然后指出这是什么病,并详细的讲解它的诊断标准和处理措施。由于几乎是超负荷的工作,使我反复遇到了诸多相同的病情特征,所以掌握这些疾病相对迅速和牢固。虽然我没有在医院开处方的权利,但是回家之后遇到自己的小外甥腹泻,离县城比较远,我就根据他的脱水程度和补水原则自拟了一个处方,然后到村里的卫生所跟那里的医生商量,结果他完全同意我的方案,就实施了。两天之后小外甥顺利地康复了。朱老师不但医术出众,而且医德高尚,在全市都有很好的口碑。正因为如此,前来看病的人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且不少是从邻县慕名而来的。但因为朱老师身兼卫校校长一职,所以下午要为学生上课,故只有上午坐诊。而一个上午的时间根本处理不了那么多病人,因为都是儿童,不像大人那样利落。所以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到下午两点才能下班。我知道一个门诊医生如果一年或者一月当中有这样一天,肯定不足为奇,也不会有怨言。但是朱老师四年来天天如此,而且有时甚至加班到更久,而他在病人面前从来不怨声载道,也没有因为作息的安排而推辞不给患者看病,而是只要还有一个病人,他就要坚持看完所有的。我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种义务加班加点,但朱老师几年来坚持如故,确实使我很感佩。虽然我跟随他近两个月,从来没睡过一个午觉,吃过一顿正点饭,但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大医精诚》里面那种“勿避疲劳”,一心为救治病人而工作的崇高精神。
离开儿科之后,我到了大内科跟内科主任。这里包括了呼吸、肾内、内分泌诸专科。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病人,因为他们都住在医院里面,使我有机会详细地询问病情和观察变化。每收住一个新病人,我都和同实习的小薛同学主动测体温、脉搏、量血压,做心电图,辅助老师做体格检查,认真地听主任分析。在住院部少不了写病历,老师写完首次记录后,一般让我们写住院记录。厚厚的一大摞病例,我井井有条地查阅并一一写完。科室里面的老师夸我字写得工整漂亮,这使我感到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很欣慰。若是相对空闲时,我就和小薛来到病房询问病情,嘱咐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并和患者拉家常,套近乎,病房内其乐融融。在此期间我主要熟悉了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熟悉了常用药物,还做了许多急救工作。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四十岁的突发脑出血的患者,当时发病突然,不知病前状况,他家人也不清楚,否认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病史。因为人整个昏迷,就先上了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傍晚醒后做了相关完善的检查,确诊是脑出血。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之后,病情基本稳定。而谁知第二天中午,这个病人又突发昏迷,根据主任的经验,这是第二次出血并压迫颅脑。由于条件有限,主任当机立断要送往地区医院处理。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我们马上随一位老师护送病人上路。结果由于路途颠簸,虽然离市人民医院只有45分钟的路程,还是在最后十分钟之内死亡了。虽然我们一路都在进行急救措施,但还是因为颠簸,没有停止出血而痛失了一条生命。返回的路上,我们把死者送回了家,体验到了一个家庭失去顶梁柱的痛苦,我们内心都很凄怆。“人命至贵,有贵千金”,我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更明白自己这份职业的神圣使命。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学好本领,哪怕条件有限,我也要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尽量挽救生命。
在外科,我学会了常规的清创术、换药、包扎,熟悉了无菌操作和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无菌观念。遇到手术,则跟随老师认真观看手术过程,熟悉了一些手术器械和常规手术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进手术室观察一个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的手术,看到老师精湛的手法和镇定自若的神情,不禁啧啧称赞。也为西医处理危急病人而采取的这种拯救措施感到几分称奇,确实有中医不及的地方。
在外科两个月之后,我又相继在心血管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CT室、心电图室、B超室实习了近五个月的时间。熟练掌握了各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并且学会了读心电图,分析X片和B超等影像资料。这些经历对我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在临床诊断的时候使我能兼顾各方面的资料而更有把握地确诊疾病。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空余的时间在中药房辨认各种中药,并抓了半个月的药。这份经历使我牢固地记住了各味中药的形态、色泽,有些还尝了味道,并结合理论知识更加熟悉了四气五味等诸多药性。人民医院条件有限,没有相完善的中医科室。我虽然没有跟中医师实习的机会,但是通过读诸家名家的书,也逐步领悟和学习了一些临床方法。虽然中医繁杂纷杳,不易掌握,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凭籍自己看书所得的体悟和一份胆量,给几个亲戚乡邻“小试牛刀”,开了汤药,虽然不似那么传神,但望闻问切一样不少。而且使我非常欣慰的是,一个患类风湿关节炎长年的邻居,屡次找我看病,起初我嫌自己不够资格,最后还是推让不过。诊断其为阳虚肝肾不足,而处以附子生姜等温阳散寒之品,且附子用量较大,只是嘱其久煎。没想到三剂尽服以后,他的膝、肘、腕、指关节活动都灵便了,而且小腿强硬处也变软活了。老爷子逢人便说“治了不但治不好反而越治越重的病,让个小子治好了很多”。还有邻居一新婚妇女,因为小腹酸痛,遇冷加重,白带增多等诸不适,找我看病。因为考虑其可能有身孕,故而慎之又慎,最后处之以温阳柔和之品,不料两剂过后也诸症大减。这两个成功的例子对我鼓励很大。使我认识到中医的确有西医很多不及的地方,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和妇科病方面。中医博大精深,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法学习并努力钻研,一定可以使其绽放光焰。新晨
匆匆一年过去了,回忆这一年之中,竟然充满了无数的艰辛和喜悦。忆的是,无数个不辞疲劳,只为了救治病痛的日子;喜的是,学到了那么多知识,看到了那么多康复的笑容,感觉到了白衣天使无上的光荣。“医者之大,生死系之,一有所误,即为杀人”。医者之道,其漫漫矣,我将以毕生之精力奉献于这无上光荣的职业。
临末了,还有许多未尽的心情,借此添诗一首,以作了结吧。
“忆昔峥嵘时日艰,三百三十似指弹。
翻眼忍看众生痛,低泣恻隐心怆然。
看病要找“实力型名医”
人们看病都愿意找名医。但是,名气大的医生并不等于就能治好病。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领。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名医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自立型名医”。这类名医靠个人努力,自我钻研,自我宣传,获得了名声。在传统医学领域,这类名医较多。因为传统医学和书法、绘画类似,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固定的标准,因此主要靠社会上主观的评价。这种情况下,名气往往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名气越大,越容易滚大。
第二类为“偶像型名医”。这类名医有着天生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善于和媒体、领导及各界人士打交道。他们在各种场合频繁亮相,熟谙病家心理,获得信任。他们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这类名医,在中医、西医的各个专业都有。
第三类为“学术型名医”。这类名医,往往读了好几个学位,且多有留洋经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为所在单位挣了面子的论文。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奖项、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这类名医主要在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里。
第四类为“实力型名医”。这类名医是天生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同情病人。他们并不刻意地追求名利,而是因为长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病人的尊敬。这类名医各级医院各个专业都有,其中张孝骞、林巧稚、方圻医生等堪称楷模。
慢性病找有责任心的医生
常常会有亲朋相托,要我帮助联系某某名医。很多时候,他们点到的名医属于前面三类,我并不会热情推荐。
“自立型名医”其名虽盛,但常常其实难副。“偶像型名医”往往忙于交际,善于应酬,并不一定精于专业,对普通病人也难以尽心尽力。“学术型名医”多数不擅长临床,其实际经验甚至可能不如一般医生。很多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行事低调,往往并不为圈外人所知。因此,与其托人挂名医号,不如请医生推荐一下谁是实力派医生。
实际上,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的疾病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诊治程序,临床上医生大都按这个程序走。经过正规培训,临床实践三五年的医生,无论名气大小,对自己专科常见病的诊治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更需要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找名医看病,很难做到随时咨询,因此并不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一些疑难病、危重病,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一些非常专业性的手术和操作,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器官移植手术、颅内手术等,普通医生难以掌握,或经验有限,则要尽量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
初诊者最好先看全科医生
名医的类别
看病不同于追星,而是件很实在的事,即减轻病痛或得到正确的诊断。因此我们看病时,都希望找到有真本领的医生,也就是真正的好医生。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领,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好医生。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名医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我称之为“自立型名医”。这类名医,靠个人的自我努力、自我钻营、自我宣传和自己的运气,获得了名声。在传统医学(比如我国的中医)领域,这类名医较多。因为传统医学和书法、绘画类似,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固定的标准,因此主要靠社会上主观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名气往往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名气越大,越容易滚大。前面提到的名医,主要是这一类。
第二类,我称之为“偶像型名医”。这类名医,有着天生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善于和媒体、领导及各界人士打交道。他们在各种场合频繁亮相,能言善辩,表情丰富,技巧娴熟。他们也往往熟谙病家心理,获得信任。他们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这类名医,在中医、西医,各个专业都有。
第三类,我称之为“学术型名医”。这类名医,往往读了好几个学位,还有留洋经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为所在单位挣了面子的论文。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奖项,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这类名医,主要是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里。
第四类,我称之为“实力型名医”。这类名医,是天生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同情病人。他们并不刻意于名利的追求,而是因为长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尊敬。这类名医,各级医院各个专业都有,其中堪称楷模者,也可列举许多,如张孝骞、林巧稚、方圻医生等。
要看名医吗
常常会有亲朋相托,要我帮助联系某个名医。很多时候,如果他们点到的名医属于前面三类,我并不会热情推荐。“自立型名医”,其名虽盛,但常常其实难副。20年前,东北有位名医,因善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而门庭若市,求治者往往要侯延数日,方能等到这位名医诊脉察舌,布施药散。我虽然并不相信他真有什么神药,但偶然得知了他的秘方,仍不免惊诧。他只是将普通红薯藤,炒至不同颜色,和强的松片,研成药末,配成“慢支”1、2、3号方之类而已。“偶像型名医”,忙于交际,频于应酬,并不一定精于专业,更主要的,是他们应酬繁多,往往对对普通病人,难以尽心尽力。“学术型名医”,也并不总是擅长临床,其实际诊治经验,甚至可能不如一般医生。如果他们点到的是“实力型名医”,我则会乐于联系。但很多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行事低调,往往并不为圈外人熟知。
实际上,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的疾病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诊治程序,大家在临床上都应当按这个程序走。经过正规培训,临床实践三五年以上的医生,无论名气大小,对自己专科常见病的诊治,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病的治疗,更是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找名医看病,很难做到随时咨询,因此并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一些疑难病、危重病,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庸医误人的事也屡见不鲜。另外,一些非常专业性的手术和操作,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器官移植手术、颅内手术等,普通医生或难以掌握,或经验有限,则要尽量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