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固定资产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校;固定资产;新制度
一、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分析
(一) 提升资产账面价值反映真实性
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高校教育投资,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资金渠道扩大,固定资产购入能力增加。随着高校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加,管理难度必将增大,在固定资产日常使用及闲置过程中,固定资产难免发生损耗减值,在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社会现状之下,高校固定资产价值很可能发生骤减现象。按照旧制度,固定资产只在购入登记时记录原值,且报废处置也是一次性完成,进行清账,并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就会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偏离问题,账面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及真实状况,固定资产购置、处理不科学。
(二)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当前,信息化手段已经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起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效率得到提高,信息记录便捷性增强。但是,由于旧制度并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固定资产科学性及严谨性不高。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各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性普遍不高,系统性、规范性不足,权责制约体系存在缺失。在购置固定资产时,高校各院系通常只是按照需求购置,很容易发生固定资产用途重复问题,容易导致资产闲置,降低资产效益。新制度推行后,高校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就会促使高校强化对自身固定资产状况的了解,加大对院系、科研项目固定资产购置申请的审核,制定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同时,计提折旧的处理方式下,高校固定资产价值会随着时间不断降低,并体现于账面之上。因此,高校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在购置、处理固定资产时更加谨慎,促使高校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约束,明确各部门权责。此外,由于计提折旧的存在,高校可实行资产的有偿使用,可以减少资产闲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 提升教育成本核算的精确性
旧制度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仅限于购置环节,一次性计入教育支出中。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价值会逐渐衰减,价值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会与账面价值发生偏离。固定资产如建筑、大型设备的使用周期通常为多年,存续期间,因用途、使用方式发生的价值改变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如果不进行计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支出会集中于某一年度,该年度的教育成本会大大增加,且仅为该年度。新制度将固定资产按平均年限与工作法进行计提折旧,可以将折旧费科学地分摊至各个年度,能够实际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提高教育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尤其在高校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成本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制度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将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性。
二、 基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旧会计差异
(一) 固定资产分类标准
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上,固定资产的分类更加规范和明确。新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分类有明确的规定,分为:通用设备类,图书、档案类,家具、用具、装具、动植物类等。新的固定资产分类打破了原来笼统地按照一般设备、通用设备、其他资产来分类的管理体制,分类更加规范、明确和细致。
(二) 固定资产价值认定标准
在固定资产的确认上,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起点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的变化受经济发展,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制度无法准确确认经济环境变化后的固定资产价值,而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设备的单位价值普遍提高,如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了1000元及以上,专用设备则从800提到1500及以上。
(三) 固定资产折旧
在固定资产的折旧上,新的会计制度实行“虚提”折旧。“虚提”折旧主要通过“累计折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两个科目进行。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应严格把握固定资产的性质,并确定折旧年限。计提折旧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的消耗,避免了原有制度下固定资产虚增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弊端,而且能有效将资产实物和价值准确匹配。
(四)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
新会计制度下资产管理和员工绩效评价挂钩。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执行,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创造了参考条件,固定资产管理和员工绩效评价结合可以刺激和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中。
三、 新会计制度过渡建议
(一) 重新认定资产价值
高校大部分成立时间都较长,固定资产存续时间长,总量庞大,且分布上较为分散,管理难度高。同时,固定资产的使用上,与各个院、系都有关系,这样的特点将会加重资产管理与使用的分离程度。因此,在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高校当对自身固定资产全面清查,收集资产购置、损耗、使用、报废等情况。对于盘点清楚的固定资产,要按制度,对价值进行重新认定,将报废处理等不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资产提出,按现有资产状况登记。同时,高校还应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资产价值认定及清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
(二) 明确固定资产折旧具体方式
新制度只将四大类进行折旧,盘点中,当注意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方法及年限。主要方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两种。此外,新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规定,因此,固定资产具体折旧年限当另行执行。
(三) 区分计提方式实现制度对接
计提方式区分,简言之即:旧制度补提,新制度月提。对于新制度实施前的固定资产,高校不仅应该进行全面清查,还应确定资产状态。对于新规定中已经达到折旧标准的固定资产,在继续使用过程中,应当继续提足折旧。对于2014年之后仍然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新制度的规定及办法,按月计提,此时可以通过系统,完成折旧工作,且工作重点当为折旧汇总。
四、 关于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意识及制度建设
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作,必须首先得到事业单位高管的重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学习,将新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制定新的管理规则。如,建立规范化的资产购置程序,购置前做足分析、购置中信息完整真实、购置后入账准确及时;建立资产清查小组,定期全面清查固定资产状况,做好固定资产使用记录和固定资产分析。在管理者重视的前提下,下达新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至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使每个单位成员成为“管理者”,做到使用和维护的统一,业绩和管理相统一。此外,建立专项监督团队,此团队独立于所有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高层,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入账、使用、报废申报等进行直接监督和控制。
(二) 利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度、精准化、大容量的优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通过 信息化的管理实现资产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具体使用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可连成一线,达到及时准确了解和控制固定资产信息的效果。此外,与信息化配套的是“标签制”,即将每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标号并附上基本信息,制作成条形码,然后贴到相对应的资产上,便于信息化统计和清查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中职学校经费来源也由以往的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杂费的模式,逐渐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办学的体制。在新的形式下,会计核算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客观上要求中职学校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因此,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中职学校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6条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但是如果产生经营性收入,会计核算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资金压力,目前,需要学校自己多方筹措资金,比如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接受投资机构的投资、上级补助等,中职院校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态势。现行中职学校的收入与费用核算不配比的矛盾进一步加巨,逐渐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难以全面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资产情况以及财务收支状况。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效率,促进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以适应财政绩效改革考核的需要,有必要对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而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一、中职学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中职学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职业学校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教委资助,要与财政总预算的计算口径保持一致,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便于财政部门会计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利用。但是,收付实现制在成本配比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忽视负债形成、资源耗费和收入实现的时间。但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不能如实反映学校资产状况
1.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现状
实行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上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校购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价值同时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按实际成本支出直接记入当期支出,受益期不列支成本,会造成购置期成本虚高,各期成本忽高忽低;第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逐渐转移的事实, “固定资产”科目体现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相符,会虚增资产;第三,固定资产报废增加财务工作量。由于不计提折旧,导致一些已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还是按账面价值反映在“固定资产”科目中。学校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必须经财政审批,资产核销程序繁琐,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财务的工作量。由于没有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净值,使得“固定资产”科目的内涵不能得到体现,不利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的考核。
2.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一些中职学校没有认清无形资产价值,或者无法评估出其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学校即使入账,但在日常核算中,对成本管理不重视,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
3.低值易耗品核算问题
中职学校有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规定标准的资产,由于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按照规定,在“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类物品逐渐贬值,且这类物品容易损坏,更换比较频繁,故不宜在“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
4.没有计提减值准备
按照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单位应将各类资产潜在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修正历史成本,如实反映资产状况。然而在中职学校,因为没有计提减值准备,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二)不能全面记录和反映中职学校负债情况
收付实现制忽视“隐性债务”的核算,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收付实现制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实际收付作为支出的依据,并不包括应付未付的债务:比如办公用品、图书等采购过程中的货到未付款;新建或改扩建工程未付的质量保证金;分期应付未付的维修费用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债务,可能夸大了中职学校可支配的资金,不利于中职学校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不利于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三)职工福利基金核算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等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是按工资薪金收入一定比例计提列支的。在实行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情况下,各项事业支出都在预算额度内使用,先行列支成本不利于账务的准确核算。
(四)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
1.教育成本核算不准确
通过计算生均教育成本,从而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提高办学效益,是中职学校谋求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在激烈竞争市场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但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计算教育成本。比如,学校的学费在每年2月和9月收取,而会计核算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付实现制在成本配比上的先天不足,影响了生均成本的准确计算,不利于教育成本的准确核算。
2.难以准确核算经营性业务
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可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很难划分,难以合理分摊费用,成本也不能准确核算。此外,存在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中职学校可以自主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增加了人为调账的可能性,从而不利于成本准确核算。
二、中职学校引入权责发生制主要思路
中职学校可以结合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在会计核算中借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收入配比,满足国家、学校和学生家庭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有利于以绩效为导向的中职学校的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资产的核算
近年来,庐山区审计局预算执行审计一直以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为目标,围绕全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总体要求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发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非常普遍:大部分单位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卡片账,没有具体使用或保管责任人;没有建立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账面与实物不符;购入、调出、处置国有资产的账务处理太随意。
针对全区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局面,2011年末,该局将当年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向区政府提交了专题报告,着重强调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重点提出了以下措施:
1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
行政事业机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原则,实行固定资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使用人(责任人)要承当相应责任。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要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责任人),并明确各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即:一般干部直接对自己使用的资产负责;资产管理员对本处所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负总责。
2实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
实行资产动态管理是实时录入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管理,全面、及时掌握资产信息。单位的财务部门严格履行固定资产价值核算管理,既要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期末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实行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能够保存好、利用好本次资产清查信息。
3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要制订和完善实物资产的购入、使用、报损、核销、报废等工作流程,使各个环节能够衔接,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手续;及时对实物资产的购入、调出、报损、报废进行会计核算。
1、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要写清贷户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住址、从事职业专业技能、诚信程度及与信用社业务往来信用记录等。
2、资产负债情况:详细写清贷户家庭固定资产状况具体细目、数量、平方面积、座落位置、购建时间、现价值及其它资产机械设备、名称、数量、现价值。负债情况写清贷款金额,贷款形态、欠息金额和其它负债等,计算资产负债比例。
3、家庭经营情况:写清贷户的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种植主要作物,具体亩数、产量、产值、每亩纯经济收入;养殖业总收入、头数、生产周期、周期内的产量、产值经济效益;加工业写清加工量、经济效益;外出务工收入等情况;综合评估客户全年收入状况。
4、贷款方式:属于担保方式的贷款,写清担保人基本情况与资产负债状态、分析评估担保资格、属于抵押贷款,要写清抵押物的名称,存放具体地点、数量、(房产写明座落位置结构、间数、层数、平方面积写清占地和建筑面积、附简易平面图)估价、还款的来源等。
最后调查人写出准确的意见,承担的责任。签署集体研究意见,确定第一、二、三责任人,调查人或信用社不能签署含糊不清的意见。
二、个体商户贷款调查报告格式
1、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要写清贷户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住址、从事职业专业技能、诚信程度等。
2、资产负债情况:详细写清贷户家庭固定资产状况,具体细目、数量、平方面积、座落位置、购建时间、现价值及流动资产现货、应收货款、现金、机械设备、名称、数量、现价值。负债情况写清贷款金额,贷款形态、欠息金额和其它负债等,计算资产负债比例。
3、家庭经营情况:写清贷户的家庭生产经营项目、投资规模、经营周期、产值、销售收入及利润等情况,全面综合评估客户的收入状况。
4、贷款方式:属于担保方式的贷款,写清担保人基本情况与资产负债状态、分析评估担保资格;属于抵押贷款,要写清抵押物的名称,存放具体地点、数量、(房产写明结构座落位置、间数、层数、平方面积写清占地和建筑面积、附简易平面图)估价、还款的来源等。
最后调查人写出准确的意见,承担的责任。报批社签署集体研究意见,确定第一、二责任人,调查人或信用社不能签署含糊不清的意见,否则联社不予授理。
三、企业贷款调查报告格式
1、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名称、地址、企业性质、注册资本、法人执照、法人代表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年限、诚信程度、领导成员名称、技术人员和员工人数、生产的产品,注册商标。
2、企业的资产负债:固定资产分为办公管理类的固定资产,用于生产方面的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流动资产分为原材料、产成品、应收货款、现金(含周转金)逐项写清;无形资产包括土地、商标等;递延资产、不能变现的待摊费用、租金、装修费。负债包括银行借款、民间筹资、应付货款分项写清、银行借款写清所属行社、贷款金额、贷款形态、欠息情况。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比率。
3、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生产规模包括设计规模和实际规模、产值、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周期、产品销售形势和市场的适应前景。成本计算分别计算出生产平均成本和综合平均成本、销售平均价、产品利润、实现税利和纯利润。
4、贷款的可行性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生产周期与流动资金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资金的分布分析、生产与销售分析,这些项目要采用比较、趋势、指标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分析贷款的风险与否,还款的保证和来源,提出负责性的调查结论、贷出与否、准贷金额、采用贷款方式(按第一项第5条写清)、贷款期限、调查人所承担的责任。
5、报批贷款信用社签署集体研究意见,按规定确定第一、第二责任人。1、着力点要明确:
首先,要深入调查,占有材料。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此,就应该亲自了解第一手材料。既要了解“面”上的材料,又要了解“点”上的材料;既要了解正面材料,又要了解反而材料;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如上例中,同学们就要认真回顾平时手头搜集到的有关于“勤俭是美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奢侈浪费导致事业失败”方面的详细资料。
其次,要认真分析,找出规律。这是调查的目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
总结出事物的规律。此例中,除了要有具体的事例或数据外,还要对占有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如以“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勤劳节俭、合理消费”为门类加以归纳,从中找出规律性。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入账不及时的情况,很多收入或者是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的计入资产负债表以及固定资产明细表中,使得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计算机不仅运行速度很快,而且容量大,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下面就计算机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具体的应用进行分析。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或者是学校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学校中所有使用固定资产部门的责任,固定资产管理也要由之前的暗箱管理变为开放式的管理。计算机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投入使用之后,要将学校固定资产的原始资料全部输入信息系统,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库,而且信息的输入要根据部门、设备以及折旧等方法进行设置,形成相互对应的数据系统,便于检索使用。同时,还要设置不同权限的数据链接库,使得固定资产在日常中出现损耗、闲置时,能把信息迅速的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有效的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另外,还要编制固定资产的数据汇总表、分类统计表,要做好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工作,将固定资产及时入账,然后由建立的信息系统反馈到学校的总务部门,便于整体进行管理,让相关人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固定资产状况,便于进行管理。
计算机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权责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部门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做好分工工作,从而保证每个部门都可以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设置一个管理权限,从而内部形成一个权利的分配关系,形成从总部到分部门严格的责任制。其次,从计算机数据的输入、固定资产的变动以及资产处置等过程都要严格的进行控制,分层次的向部门分派台账,在总部门没有审核通过的情况下,不能走向记账程序。最后,各部门应设监管的固定资产的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汇总上报,然后向各年级组下发台账,年级组收到台账后,就落实到使用人。
一、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结构分析
基层央行的固定资产,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房屋及建筑物类资产原值高,数量不多。房屋及建筑物类资产原值虽高,但各级行也基本上只有一座营业办公用房,其它如培训中心、车库等附属用房等也都是为了满足各级行办工需要而建,不存在闲置资产;二是电子设备类资产数量最多,体积小、分布广、更新换代快。随着央行金融电子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类资产的规模不断加大,基层央行各业务部门均采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央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基层央行计算机及配套设备配备规模和人均占有率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地(市)中心支行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数量在600台以上,人均占有率超过4台。电子计算机数量占电子设备类资产总量的50%左右,除业务系统用计算机外,地市中心支行每人拥有1台以上计算机;三是交通工具类资产具有价值高、故障率高、维修保养费用高的特点。为满足央行在履行金融宏观调控和加强金融服务职能的需要,各级央行交通工具类资产的配置规模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类资产的数量、原值远远高于机械器具和它财产类资产的数量和原值。据统计,电子设备与交通工具类资产原值不相上下,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类资产总值是机械器具和其它财产总值的10倍左右,数量之比在6倍左右。因此,电子设备及交通工具这两类资产的使用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容忽视。
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的成因
(一)制度被弱化,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到全行的各个部门,是全行性的工作,各部门分工不同,职责、权限也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会计财务部门是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全年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组织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财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保管、维修、清查、报废等实物管理;财产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资产的使用和保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部门利益至上,部门间配合脱节,使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管理松散,资产闲置、坏损严重,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运行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掌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态,领导决策缺乏依据;二是对固定资产购置把关不严,购置资产量大、使用效率低;三是盘盈、盘亏、坏损及闲置资产不处置,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状况,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四是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单一,只作报废和上下级间调拨处置,不能充分利用资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二)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粗放,管理水平低下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财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不把握固定资产总体状况,不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致使固定资产清查不彻底。财产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清查时,只侧重对实物的清点及账簿和实物的核对,忽视对资产配置高低、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完好程度的统计,管理水平低下。一是部门间资产配置不均衡,有的部门设备闲置量大,有的部门设备紧缺。人民银行的大量资产分布于不同的部门,而且主要是电子设备类资产。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对电子设备资产需求和拥有量也不同,一些业务部门采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由于业务系统升级频繁,配置设备量大、性能高,部分设备因配置低而替换下来,但下级行、其他部门或改作其他用途仍可继续使用,而闲置在某部门,闲置久了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造成资产闲置;二是忽视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致使设备提前坏损;三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仅对到期、坏损的闲置资产做报废处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三)对固定资产购置把关不严
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是本级行专项资金购置和上级行拨入资产两种。本级行专项购置固定资产经过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通过,经过询价、报价,采购、验收等环节,虽杜绝了资产在采购过程中的舞弊现象,但对新购置资产把关不严。一是购置的资产不是必备固定资产。由于部门利益和相互攀比心里,使用部门争相申请购置高配置资产,购置资产缺乏调查论证,盲目购置,造成资产重置或闲置;二是缺乏专业人员对配置的设备进行技术把关,购置的高端资产大材小用,性价比低;三是上级行为下级行配置资产分配不透明。上级行向下级行调入资产,直接调入到下级行资产管理部门或使用部门,缺乏对调入资产使用和再分配情况的监督,调入部门资产富余形成闲置。
(四)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机制,闲置资产不能再分配,造成资源浪费
除大型业务系统用机对机器设备配置要求高以外,其它用途用机如:办公自动化用机和互联网用机一般配置都能满足其运行要求。一些业务部门因系统升级替换下来的设备,可用做其他用途。由于没有对使用期限内的闲置资产进行专项统计、单独管理,再次分配,闲置下来的设备几年以后使用价值丧失,只能做报废处理,造成使用效率低下和资产资源的浪费。
(五)资产处置不及时、处置方式单一,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一是超期闲置或坏损的设备不及时进行报废处置,使资产价值失真;二是超期的资产如交通工具类资产超期继续使用,造成车辆维护修理费用过高,增加财务支出;三是闲置的资产不能在系统内合理调动,不能充分利用资产资源;四是闲置的资产处置方式单一,闲置的资产不通过出租、转让、置换等处置程序增加处置收入、实现资产的使用价值,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六)大型业务系统服务器用机老化,存在运行风险。
大型业务系统对计算机设备运行速度和稳定性要求高,设备的性能和完好程度决定着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一些大型业务系统用机没有做到定期更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为避免烦琐而继续使用。由于大型业务系统更换除需要设备配备外,还需要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软件和进行各种参数设置,工作量大且繁琐;二是业务部门对安全性认识较低,没有提出更新设备需求计划,未引起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用机,同时运行大额及小额支付系统,是央行重要的业务系统,而地市中支系统服务器于2005年底配置使用至今,即将超过使用期限,服务器继续运行风险不断加大。
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维护人民银行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基层行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操作规程》和分行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多种方式,让基层行主管领导和各部门主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二是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固定资产管理漏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全行各部门,要建立固定资产采购、日常使用保管、维护保养、清查、调配、调拨、处置等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部门尽职尽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本级长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二)充分行使行长办公会职责,严格管理本单位固定资产
行长办公会应下设办公室,全面参与全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为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办公室成员应有会计财务、财产管理、审计等部门主管和财产管理部门经办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严把固定资产的购置、分配、处置关。对采购需求进行调查论证,确定购置资产的数量和配置标准;参与集中采购过程与验收;进行资产的分配,参与固定资产清查、审核资产的处置,掌握本级行固定资产的资产状态,对资产购置、使用、日常维护与保养、调拨、处置进行全方位监督与管理。
(三)改革现行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
一是当年拨入的专项资金可以延续以后年度跨年使用,不影响以后年度专项资金预算,以调动各基层行,盘活现行固定资产存量,充分使用闲置固定资产,调动各基层行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上级行为下级配置专项资产时,要拨给下级行行长办公会办公室,改变上级行主管部门条条分配与调拨固定资产的方式,可在固定资产调拨单上注明调入资产的使用部门与用途,提高调入资产的透明度,利于下级行合理调配资产,减少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在会计核算制度中,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通常有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两种形式。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原则规定,只要是当期已取得的收入以及已产生或者应该承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不是收到,均应该当作当期的收入与费用;只要不是属于当期的收入与费用,即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也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予以确认。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剧增,高等院校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态势。现行高校的收入与费用确认原则的不足进一步凸显,逐渐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要求,难以全面体现高等院校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资产情况。
一、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状况
(一)“应收及暂付款”科目未能如实地反映高等院校的债权。通常情况下,此科目核算的内容是应收款项或各种暂付款项,主要包括了各种材料预付款、个人备用金和差旅费等等。因为高等院校会计科目核算的实质和企业不一样,核算时体现的实际涵义也不一样。在收付实现制下,就会存在以下问题:
1、虚增资产。“应收及暂付款”体现的是垫付没有核销的款项,大多数是已发生了费用化的支付,这如同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已经支付的费用与成本,是无法收回的款项。然而,企业的应收款项大部分是由于发生业务关联产生的往来款项,实际上大多数是可以收回的。
2、虚减资产。收付实现制确认原则之下,应收未收的款项不需要列进“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例如在学生欠交之初,并未引起高等院校有关部门的关注。几年累积下来,学生欠交费用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经成了阻碍高校发展的一个顽疾。学杂费以及住宿费所占学校收入的比例愈来愈高,对尚未缴纳的学费以及住宿费不体现出来将造成虚减资产,特别是对于公办高等院校来说,长期不及时收回学费以及住宿费便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3、没有计提坏账准备。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企业会定时对将要发生的各类资产潜在损失实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从而使会计科目能够如实体现资产状况。然而在高等院校,因为没有实行计提坏账准备也没有对坏账进行核销,有一些款项很多年都难以收回,也同样放在“应收及暂付款”科目项下,导致此科目体现的会计信息不可靠。
(二)“材料”科目核算的项目不完善“材料”科目主要统计的是高等院校仓库存储的各类材料,主要有低价值容易消耗的物品、办公文具品、专用材料等。因为全部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有的材料工作人员已经查收且已入库甚至已经领用,只要是没有付未款,就没有在“材料”科目中得到反映,造成核算项目的不完善。
(三)“固定资产”科目体现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相符。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没有制定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核算要求,导致一些已经到报废年限的设备还是按账面价值反映在“固定资产”科目。但是,如果按照实际价值计算,很可能与账面价值相去甚远。正是由于没有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减少及其净值,使得“固定资产”科目的内涵没有得到体现。
二、无法真实反映负债状况
(一)“应付及暂收款”科目反映的内容不全面。随着高校基建项目的增多,“应付及暂收款”科目对许多已经完成但尚未办理或正在办理工程结算的项目没有进行反映。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赊购教学仪器设备的业务上。
(二)“应缴财政专户”不属于负债项目。“应缴财政专户”是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特有科目,其核算内容是高校应上缴给财政专户但尚未上缴的学费收入资金等。在会计报表中作为负债项目进行填列。但事实上,这笔资金上缴后会以财政拨款的形式返还给高校自己使用,只是出于“收支两条线”的管理需要而设立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科目不属于负债项目填列,而应该是学校的收入。
三、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
在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原则下,可以满足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但却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例如,假设学校购入某一项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较高,只在购入当期列入费用,造成当期财务成本异常。而这一项固定资产服务期限较长,可以在整个受益期进行费用的分摊才是更加合理的核算方法。同时,由于高校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减值,这就意味着,从资产的购入、使用、报废整个过程,资产账面从始致终都是以原值反映,没有体现出资产使用的成本和损耗。这种核算方法,造成成本的价值计量和核算都受到了限制,教学成本不得到体现。
[关键词]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金中比重大很大,是企业管理重头戏。但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种种,如固定资产超期服役;资产账实不符;竣工资产不入账;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擅自转移变卖资产;维护保管不当等等,这就需要企业从加强会计核算的角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
1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1.1 会计科目和计算方式较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圈套,增减变化方式多,相应的科目多,会计核算相对较复杂。如固定资产的增加就有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赁、更新改造、以非货币交易换人、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影响折旧的方式有:折旧基数(多数情况下为原值)、已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等方面。
1.2 固定资产分类为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已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然而有些企业却将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一些检验仪器、通信工具和文体设施等未做固定资产人账处理;还有的企业在固定资产分类核算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如有的单位将检测仪器仪表、通信工具和生活用具都放在机器设备类中。
1.3 固定资产折旧所限确定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对机器设备、办法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通信工具(如移动电话)、生活用具(如电视机、空调、炊具)等资产计提折旧年限的确定,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1.4 固定资产盘点流于形式,账实不符现象突出。一些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企业必须进行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意义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盘点工作走过场等情况,账、物管理工作脱节,账面反映的资产规格型号多数填写不全或为空白,存放地点或使用部门很多与实际不符,甚至不能准确填报,造成账实不符问题和待报废资产长期得不到处理。
1.5 职能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存在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不能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固定资产管账和管物的部门主要应该有账务、资产管理、办公室和资产使用部门。然而,许多企业的账务部门并没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做好工作。如资产管理部门对无调拔手续增加和减少固定资产的做法,不能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采取补救措施等。
2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人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许多单位(如高校、科研、医院等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2.2 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单位所耗成本
现行单位公司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使得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2.3 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不能相符
固定资产卡片是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基础,它在固定资产账簿与固定资产实物之间起到媒介的作用。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一些企业领导中普遍存在。一些数额较小固定资产,如生活设施(如炊事用具)、文体设施(如娱乐器具)、办公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打字机)等存放使用地点经常发生变动,固定资产实物存放地与卡片、账簿不能及时变换更改。由于信息反馈的脱节,导致了固定资产不能够及时得到反映。财务部门对于固定资产价值不能准确确认,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账外管理的情况。有时实物已经到了报废的时候,但是财务部门仍旧照提折旧,这样造成了财务部门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正的固定资产状况。
3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完善对策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里程碑。虽然当前执行的新固定资产核算褶关准则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以上不足。建议从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固定资产核算,以便更好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
3.1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校算
要对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在核算中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耗费状况,促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改变单位普遍存在的只重收支不重资产使用等现象,满足绩效考核评价的需要。
3.2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实行计提折旧的核算,从而保证固定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单位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形成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固定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充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科技发展的状况以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可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3.3 考虑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如科研、高校教学、广电传媒等事业单位,其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技术专业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淘汰更新快,在采取加速折旧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资产折耗”,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折耗”,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
3.4 完善固定资产报表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