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5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第1篇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话语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话语是教师表达思想和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对话作为适应大学课堂传播规律的新型教学形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师生协作的和谐性,在活泼开放、自由灵动的课堂意义空间与话语氛围中实现学生、教师与教学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建构,不断生成新的话语信息,实现课堂话语的增值,形成课堂教学的信息互流与话语体系。“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对话,是教师、学生基于课程的思维对话”。

“经由思维对话,学生得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得以转化为智慧,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以生发,基本的道德素养得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逐步实现”[1]。大学课堂教学的对话既有深层的,也有显在的,思维对话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交往与心与心的默契,而当其表现为有声语言时,则在师生平等与自由的话语活动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的如文学史规律、文体研究视角的观照,也应有微观的作家作品的细研微察,并注意宏观与微观的交融并进,从而既帮助学生形成大气浑厚的思维风格,又使学生对知识有很好的经纬缜密的掌握”,其丰富的蕴涵、文本的多义和理解的不确定性等,使其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远非教师主导课堂就能圆满完成,而应有师生充分而灵活的互动,因此引进对话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呼唤。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是经过时代淘洗和读者选择之后的文化精品,饱含丰富的社会、人生底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生成性还是生命个体的体验性,都无法脱离课堂内的多维对话与沟通而单独实现。正是在对话中,学生不断达成动态的逐步递进的学习目标,既以此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也是能力培养的生成过程。

(2)改变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里最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够,缺少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和时代感。传统意义上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乏味,正在于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参与度不够,对各种课堂因素特别是文本内容缺乏适当而有力的激活,没有生动的知识信息传播过程作为支撑。

(3)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对话,在经验共享、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引进对话教学策略,确立共同的目标和话题,平等参与,真诚交流,充分调动各种课堂传播因素,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3],提升审美体验,生成文化感悟,促进知识建构的逐步完善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提升。

二、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生命个体的师生与静态的古代文学文本之间必然会发生不同联系,通过阅读、阐释、传受等活动进行对话,以生动的情感激活教学内容,生成具有现代意义的信息链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课堂活动主体与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意识、文本内在美质之间的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是作为知识接受者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读者与历代鉴赏者、阐释者、评论者的对话。作品的意义世界和审美内质随课堂话语空间的延伸而不断拓展与完善,在动态的话语生成中形成某一作品的接受史。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活动之中。

第2篇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人本思想、和谐理念和担当精神等方面。古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接受古代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人生、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人文素养;互动教学;大学生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YGJ1431)。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潘莉(1978— ),女,江苏新沂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一、人文精神的意蕴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原意是指礼乐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贤圣哲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又是塑造炎黄子孙人生观、价值观的珍贵教科书,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古人“关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爱民的民本意识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同,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财富。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古人“人生不朽”的价值追求。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已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了。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肉体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来提高生命的价值,以达到精神的“不朽”。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古代文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甚至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家对天地自然的精微体悟以及天、地、人之间圆融统一的和谐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人文精神的宝藏,如何将其挖掘出来,传播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会中传递正能量,是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并完成的课题。

二、互动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变教师主导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还是采用单一讲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事实上,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视之为流动的人生课堂。教师要合理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主动探求文学知识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学律动、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点评现代作家的创作和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互动,深入研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还古代文学课堂以温情脉脉和生机勃勃。

(二)变知识灌输为情感体悟和审美,增强学生和古人之间的精神对话与互动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简单讲解,轻视甚至忽视作品的朗读、分析和体悟。戴建业通过对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31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目前大学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和常识的灌输,相对忽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和体悟。这个结论值得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古代文学教学舍本逐末,将原本富有哲理意蕴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默写、文句简单翻译及层次结构分析。这种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学习文学的真正意义,导致的结果就是青年学生兴趣的萎缩、心灵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芜。我们认为,古代文学教学应摒弃泛泛谈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的讲述模式,而应更多地关注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存状况及其思想形成,深刻体悟作家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思想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作家、感受作品,通过作品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再现一段段形象的历史,接受各种富有认识价值的思想与观念,实现从文学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飞跃。

(三)变就事论事为紧密结合现实,古为今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双向循环、互动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就事论事、割裂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学蕴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可以超越时空,照亮当代人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论事式的,它要求通过对某事、某物的认知上升到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观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体悟这些崇高精神并能够运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贫富也很悬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化。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贡满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态度,并提出了“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这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对待人生和贫富的态度:贫困病患,不忘安贫乐道;富贵安康,仍能温、良、恭、俭、让。这样,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能不抛弃,不放弃,用平和之心坚定地走向预定的目标。

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传授给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净化其灵魂。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培养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经世致用。古代文学中既有对社会所有阶层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要求,也有对某一个阶层提出的“仁以为己任”的要求。与此相关,关怀民生、建功立业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普遍的心理期待和人生追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反复歌咏的重要主题。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佳作,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对景物本身的描写上,而应重点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照自然,领悟人生的哲理和诗意。观照自然就是要引导学生体悟天地之大美,战胜生活中的苦难,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追求人生宇宙的真、善、美,积累生存智慧。党月异说:“人文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寻求一种人生的信仰,让人们不因生活困苦而失望,不因环境改变而沮丧,不因遭受挫折而萎靡,不因生活优越而没落。”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古代文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趣味,培育其高尚、完美的人格,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2]康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向[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党月异.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弘扬[J].名作欣赏,2010(3).

第3篇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席红.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之我见[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1,(5):100-101.

[2]王乃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125-126.

第4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经典;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言:

古代文学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对文学的审美性、抒情性给予的高度的重视,其也同样关注于现实人生,关注于伦理道德,所以说古代文学经典往往具备着永恒的生命力。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并在培育学生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下笔者即对古代文学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入手展开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古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

1.1对美好追求的向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而和谐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本理念所在。在古代文学中,和指的是和顺、谐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在与学生的一句对话中“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赞同的是曾皙(点)所说的“暮春者,春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就说在和睦,祥和的氛围下,通过礼乐教化美好的社会就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对于当今社会而言,要想确保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谐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古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上存在着契合点。

1.2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一种凝练,是对美好社会最为生动的一种表述。而在古代文学中也有对自由浓墨重彩的表述,古代文学中所说的自由是指人在意志上的自由。如,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它是儒家所坚持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孟子身上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是李白诗词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与自信。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多元化的复杂精神生活环境之下,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关注人们的实际需求与价值愿望恰恰是古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点的重要体现。

1.3对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启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又是个人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基本理念的凝聚。而在古代文学中对国家热爱亦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如,唐诗中对壮丽河山的歌颂;宋词中对破碎山河的感怀,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先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也深刻的影响着后人的价值观。同时,在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其友善行为也恰恰对现如今个性化张扬的90后大学生在人机交往上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儒家信条中阐述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诗词中所描绘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恰恰都是创造良好社交氛围的重要基础所在。

2.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寻找学生们的兴趣点,搭建文化契合的桥梁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热衷于快餐式消费,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尤其是当代学生对当红IP影视剧情有独钟,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部分制作精良的IP影视剧在传播古代文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传统文学,去了解传统文学。但绝大多数的网络剧往往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而这恰恰也是现如今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所以,为了改变当代学生心灵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现状,应该为学生们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契合点,让学生们多多的参与到诗词朗诵之中,体验内心的自由的同时,追求精神独立的人格,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始终坚持中国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中国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所在,其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载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看法恰恰就是中国精神。尤其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更是淋淋尽致的展现出了中国精神,如,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正是先人们在艰苦的岁月磨难下与恶劣环境,洪水猛兽进行抗争,充满强烈忧患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清楚的述说出了什么才是厚生爱民。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变迁,人们生活环境越发多元化,但是先人们基因中的中国精神确实展现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积累到了中国人的心中。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其更是处于精神、感情、价值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给字数心理带来巨大的波动。此时,就需要教师们能够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投入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海洋之中,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把握好中国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进而使学生们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结束语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拥有着大量的文学美文,更是充满了人世间的诗情画意,其文学观念中所蕴含伦理教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对全民族的精神纽带都有着增强的重要作用,所以做好古代文学教学,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弘扬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文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娟.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教学改革而实行的学分制,使学生为学分而忙于选课上课,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程挤占,也使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正日趋减弱,基本上止步于课堂学习。为此,学者提出要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1] P79笔者以为,大学生并非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这一意识正逐渐弱化,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略伸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主性的弱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张明非教授所撰文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指出这一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P100信息容量大,又配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得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现代的元素,一度受到学生的欢迎。不过,以PPT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往往只重展示,而忽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缺乏课堂的互动。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展示时,因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出现了疲劳、倦怠甚至茫然的现象,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闷。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课程考试内容以课件所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没有完全吃透知识的情况下,快速地看课件,机械地记录知识要点。一些学生为了省时省力,竟直接向教师索要课件,期末考试时就以课件为复习资料。如此一来,学生们固然避免了考试不及格的危险,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乎不再阅读《中国文学史》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选,他们所获得的仅限于课件的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够扎实。这一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为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弱化,成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最突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减弱的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文学院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其他的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课表已经排到了晚上,甚至周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以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如对外汉语、文秘专业),部分专业(如编辑出版)甚至被缩短为一学年。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以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为比例。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再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的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之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更有甚者趴桌而睡。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地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强硬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是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结合上文所述,笔者试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也即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但是往往忽略了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的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一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授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的课堂上亲自展示,每一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必须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习自主性的一大动力。若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进程中。学生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简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角色反串法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前进行的典型的教学实践,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锻炼胆量、内化知识等意义。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地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这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由于目前的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又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已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的篇目需要学生去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的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以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完成了作品选上的十二首古诗的教授、学生反串展示等环节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研读其余的七首作品。又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了《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以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成绩(分数)。为了使上述的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

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以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的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三对策实施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已将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措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首先,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学生不仅听课积极性更高,而且课后自主学习的劲头也很足。例如PPT展示环节,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任课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他们一改往日漫不经心的听课习惯,聚精会神关注教师授课的方法、步骤、技巧等。比如胡某某同学讲授南朝乐府诗《西洲曲》时,按背景、文本解读、诗歌主题、艺术特点的步骤一一介绍,所制作的PPT图片优美,非常契合作品的意境。展示完后,在座同学不禁鼓掌表示称赞。再如廖某某、刘某某、杨某同学三人合作表演的《木兰辞》,不仅有配乐、有朗诵,而且还有准确生动的舞蹈动作,获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这些成效的取得无疑是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努力而获得的。其次,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学习更加全面而深入,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古代文学课的吸引力较之前有所增强。有学者提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将作品选代替文学史论,[3] P45 这一观点尚可商榷。本文所提出的几点措施,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史论之余,利用课后时间去全面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可谓两全其美。笔者看到,此前认真听课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而那些在课堂上低头不语或打瞌睡的同学,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究其根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使学生不再对文学史论感到枯燥乏味。

措施的实行也具有多重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角色反串法等措施的实行,不仅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反向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他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教师因囿于成见,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闷表现,会认为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以上措施的实行使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印象得以改变。事实上,作为成年人,大学生鲜活的生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忽视了。此外,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普及,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不仅使中文专业的学生更加喜欢古代文学课程,而且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呼声甚高的情况下,[4] P115广大学子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效果来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的重新认识,从而扩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涂承日.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2).

[2]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 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第6篇

成教专升本“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科研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成教古代文学教学却陷入了一种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其中固然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所致。本人从事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现行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变革,考试形式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因时制宜,选用合适教材

加强成人专升本高等教育,须从课程的设置入手。首先在教材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成教特色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尚缺乏统一的“专升本”中文本科教学大纲,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教材。据了解,很多学校借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普通本专科教材用于成人教材。其教学内容与专科阶段多有重复,难以激发专升本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有特色的成教人才。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在选取教材时,应突出成教特色。

(二)避免教材老化

“游史朱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版本,学术底蕴扎实,在体例、选篇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上大体是公允的。但因时代因素,其思想体系和一些学术观点已显陈旧,选篇上也有重政治教化而轻艺术价值的倾向。以此来规范以自学为主的“专升本”课程的教学,有悖于教师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根本宗旨。此后学界也出版了一些角度新颖、立论高远的古代文学教材,但有些提法尚不够严谨。在目前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本种类繁多、选材不一的状况下,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既要考虑学员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及时关注学术动态,捕捉最新学科信息,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以弥补上述教材的不足。

(三)加强教材建设

要大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化、成人化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可以编选具有成人教育特色,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合适教材。针对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及专升本学员实际需求,我们在编写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上有比较大的突破,先后编写了“古代诗歌专题”、“古代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等讲义和配套的文学作品选,形成了一套适合专升本学员使用的初级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明年可以正式出版。这套教材在充分吸收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上,从文学体裁的演变发展以及各种文体的传承关系出发,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专升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对文学作品选,在不忽略道德价值思想价值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的选读。同时,有选择地向学员推荐其它读本,并鼓励学员课下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拓宽其阅读视野,这样既保证学员考试中有章可循,又不囿成见,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事实证明,我们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所有学科教师年年被评为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本学科最早被评为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教学团队。

二、因人制宜,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我们不必纠结教学内容到底是以文学史为主还是以作品选为主,应根椐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确立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方法传授

专升本学员已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基础,教学重点不宜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传授研究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要拓展学员的文学史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因此要着重引导学员学会如何学习、学好这门课程,怎样阅读分析古代诗文作品和评论人物形象,如何思考探究有关学术问题等。

(二)突出师范性教育

成教专升本中文学员多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的培养。一是重点拓宽学员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提高学员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二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改实际,及时调整教读篇目,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突出时代性教育

这既是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升本学员现代意识的必然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的老化和僵化。若让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中就应密切联系成人学习特点,从专升本学员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吸收学术界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性问题,让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吸纳新的理论、方法,及时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知识和观念外,还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现代意义,使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三、因材施教,彰显成教特色

许多论者指出,古代文学课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明显不利于成教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成教专升本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只见“工具不见人”的层次上,或者满堂灌、一言堂,势必影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与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突出成教特色。

转贴于

(一)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话语权,使得知识传授几乎完全变成了单向的信息发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导致部分学员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把握专升本学员的学习特点,做好角色的转变,从传声筒的位置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教师把知识“讲”明白转向引导学员自己去“探”明白,使学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去获得知识,完成自我的提升。这是成人教育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课堂上教师可适度地综合运用答疑式、点评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有效组织教学,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这样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更充分地自主研讨。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强化和突出学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辨和实际写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投影、教学课件等,就会相应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阐释,既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同时,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得以充分地体现。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作品,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古典诗词与音乐、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相融互动的优势,借助声频、视频等形象的直观画面,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弥补其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员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设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员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研讨层次。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单靠有限的必修课课时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对于专升本学员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安排上,既要考虑到专业的学术性,又要兼顾学员的实际需求,即从教能力的培养。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建安作家研究、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专题作家研究,既可以开阔学员的学习思路和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选修课的开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需求,这类课程应占有有一定比例,如“中学古诗词欣赏”、“中学文言阅读”、“中学古代小说分析”、“古典诗词与学生人格培养”、“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等。这些专题讲座的开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更能激发学员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7篇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第8篇

关键词:文学经典;人文素质;培养;作用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诗文佳作,是经过历史、读者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经典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有其传世的价值”。人文素质,包括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学经典在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论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诚信丧失,讲实际、重名利,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匮乏,等等。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影响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部分大学生。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理想信念模糊,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随波逐流。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呈日益严重的趋势。

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举止散漫,行为随意,课堂聊天、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刷屏党”。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虚拟世界里的生活,不积极上课,顺势而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收费替课族。部分大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采取极端措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基础知识匮乏、视野不够开阔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弊端。为了升学率,各级高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只限于高考考试的范围,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薄弱。大学阶段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不牢靠,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艺术鉴赏力、审美分析力都没有很好地掌握;读不懂文言文,不仅在理工类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就连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读过或者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文字优美,意蕴深厚,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文学经典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爱国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爱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一直是一个永恒而充满魅力的母题。很多优秀的作家、经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其诗文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可以说,爱国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每一时期、每一朝代,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唤起他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食粮。

爱国与爱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反映出了爱民、忧民的思想,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写出了民间的疾苦以及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卖炭翁》《观刈麦》等。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对当下大学生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对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的优势,利用好古代文学里具有教育意义、有道德感染力、情感说服力的作品。《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里就有很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精辟论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的是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的是刚正不阿、纯洁高尚的人格操守;等等。

古代文学经典所反映出的尊老爱幼、慈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精神,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素材。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沉沦,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榜样,如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怀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流芳万世。《史记・报任安书》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榜样: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承受挫折,面对逆境,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激烈竞争,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所以,选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下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用古人的坚韧精神与拼搏奋斗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羿射十日”“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就体现出先民面对困难、灾难,不退缩,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勾践兵败被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夫差,雪耻复国。苏秦在“书十上而说不行”秦王的情况下,归家而发愤图强;读书欲睡之时,“引锥自刺此股”,最后连横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堪称自强不息、努力勤奋的典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物形象存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揣崇高的理想,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离骚》;虽受宫刑,仍发奋著述的司马迁,一部《史记》感天动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其现实主义诗作堪称一个时代的折射;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些优秀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向上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强国的过程。而文学经典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研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以阐释,从而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不断发现文学经典的新价值”。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找到与时展、人文精神培养等相契合的佳作,深入挖掘其精髓,发现其新价值,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詹福瑞.论经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