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第1篇

    1 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1 遗传因素

    1.1.1 家族史 Ⅰ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Ⅰ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Ⅰ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1.1.2 HLA与Ⅰ型糖尿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Ⅰ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1.2 环境因素 Ⅰ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

    1.3 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Ⅰ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2 糖尿病检查项目

    尿糖 血糖 尿酮体(KET) 尿蛋白试验(PRO) 尿C肽 尿量 尿素 胰岛素

    2.1 尿

    2.1.1 尿糖 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1.2 尿酮 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2.1.3 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2.2 血无并发症者血常规大多正常,但有下列生化改变:

    2.2.1 血糖本病Ⅱ型中轻度病例空腹血糖可正常,餐后常超过200mg/dl(11.1mmol/L),重症及Ⅰ型病例则显着增高,常在200-400mg/dl(11.1-22.0mmol/L)范围内,有时可高达600mg/dl(33.0mmol/L)以上,我院1例达1200mg/dl(66.0mmol/L);但此类病者常伴高渗昏迷及糖尿病酮症而失水严重经治疗后可迅速下降。

    2.2.2 血脂未经妥善控制者或未治患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Ⅱ型肥胖病人为多,但有时消瘦的病人亦可发生,血浆可呈乳白色混浊液,其中脂肪成分均增高,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有时有乳白色奶油盖,其最上层为乳糜微粒,大都属高脂蛋白血症第Ⅴ型,甘油三酯可自正常浓度上升4-6倍,游离脂肪酸自正常浓度上升2倍余,总胆固醇,磷脂,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增高,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及肾脏病变的糖尿病者,脂质上升更明显,而单纯性糖尿病者则升高较少,游离脂肪酸上升更提示脂肪分解加速,反映糖尿病控制较差,与血糖升高有密切关系,较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高密度脂蛋白(HDL2Ch)尤其是亚型2降低,Apo.A1,A2亦降低。

    2.2.3 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与非蛋白氮(尿素氮)等变化将在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肾脏病变等有关节段中叙述。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西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在获得上述目的的同时,不应过多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过上述值为血糖控制差。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70-02

逍遥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组成,其功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而设。治疗由血虚肝郁而引起的胸胁作痛、头昏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本人根据临床30余年的经验,常以此方为基本方,灵活化载治疗各个系统多种疾病,疗效较满意,将此古方新用总结如下:

1 老年性高血压

临床表现:头昏目眩,喜叹息,胸脘不适,嗳气呃逆,胁胀纳呆,舌边微红,苔薄白,脉弦而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眩晕”和“头痛”的范畴。肝经沿内侧经腹、挟胃、分两胁连目系,肝木性喜条达,横逆犯胃则纳呆、呃逆,郁久化火,肝阴耗损,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则头昏目眩。治疗方法:舒肝解郁,理气行滞。方药组成:柴胡12 g,白芍20 g,茯苓15 g,当归20 g,枳实10 g,钩藤15 g,薄荷6 g,石决明15 g,丹参25 g,川楝子10 g,炙甘草10 g。

2 慢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嗳气、恶心,形体较胖,目不黄,舌苔白微黄,脉弦数。此证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范畴。胆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胆主决断、喜调达、主疏泄。胆肝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气机不畅上逆则胸闷、嗳气、恶心。治疗方法:疏肝解郁,降逆平胃。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生姜3片,元胡10 g,川楝子10 g,郁金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

3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两胁隐痛时而刺痛,以右侧为甚,腹胀纳呆,倦息头眩,面色晦暗,舌质微红苔白,脉弦而涩。此证属于中医学“胁痛”、“瘀证”范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胁肋痛隐隐,时而刺痛,面色晦暗,均为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气血不畅,脑海不充则倦息头眩。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瘀。方药组成:当归20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莪术10 g,川楝子12 g,川朴10 g,麦芽20 g,三七6 g。

4 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牵引胁背,食后作胀,嗳气吞酸,舌淡苔薄白,脉弦。此证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范畴,胃脘痛的病位在胃,胃与脾互为表里,肝为刚脏,性喜调达,主疏泄,所以胃脘痛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病邪阻滞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而痛,肝气郁结,气滞日久,瘀血内结,横逆犯胃,则胃脘疼痛,牵引胁背,嗳气吞酸。治疗方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活血止痛。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生姜3片,元胡10 g,川楝子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青陈皮各10 g,佛手10 g,乌贼骨15 g。

5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月经量多,少腹刺痛,胀痛,烦躁易怒,情志不舒,恶心欲呕,经色暗红挟血块,舌红有瘀点,苔黄微腻,脉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的“症瘕”、“痛经”范畴。妇女经、孕、产、乳为其生理特点,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肝脾失调,气血不和,可致月经过多,肝郁气滞,气郁血滞,气机不利,可致痛经。治疗方法:疏肝健脾,行气化瘀。方药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2 g,茯苓20 g,白术15 g,薄荷10 g,郁金12 g,丹参15 g,王不留行12 g,甘草6 g。

6 慢性输卵管炎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经少腹胀痛,量多色红,头眩目胀,胁痛纳差,带下色黄、有味,大便干燥,舌质微红,舌苔黄,脉弦细而数。此证属于中医学的“带证”、“痛经”的范畴。任脉冲脉起于胞宫,任脉与肝脾肾三经会于小腹,三经有病可引起充脉任脉不调而月经经期紊乱。郁久化热,则带下色黄、有味。肝藏血,月经以血为本,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则月经不调。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凉血清热。方药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白术15 g,薄荷6 g,丹皮10 g,栀子10 g,阿胶10 g。

7 乳腺增生

临床表现:内有肿块,触之痛,可移动,肤色不变,胸闷不舒,两胁作痛,喜叹息,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此证属于中医学的“乳癖”范畴。中医认为多由情志内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使气血郁阻乳络而成,气机不利则任脉充脉失调,肝经不疏,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气后结。治疗方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化痰。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瓜蒌15 g,浙贝母15 g,桔梗10 g,牡蛎20 g,半夏10 g,桔叶10 g。

8 黄褐斑

临床表现:颜面黄褐斑,月经失调,色暗挟血块,少腹胀痛,胀痛,纳呆便溏,胸闷喜叹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的“瘀血”范畴。中医认为大多数由于平素性情抑郁,肝气郁滞,血瘀于面。或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肝脾失调,脾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肝气郁滞,郁久化热,损伤肾阴,虚热耐蕴,郁结不散,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治疗方法:疏肝理气,调养冲任,健脾养血。方药组成:柴胡10 g,当归10 g,白术10 g,白芍10 g,生姜3片,茯苓12 g,薄荷7 g,香附10 g,川芎5 g,熟地15 g,山药12 g,元胡10 g,甘草3 g。

9 女性尿道综合征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劳累后加重,尿细无力,排尿不畅,少腹坠胀,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纳少便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的“淋证”范畴。中医认为大多数患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脾气下陷,温养固摄失职,肾虚精亏,气化无全,膀胱开合失司而发病。治疗方法:疏肝养血,健脾益智。方药组成:柴胡5 g,白芍10 g,白术10 g,茯苓15 g,丹皮10 g,甘草3 g,山药15 g,山芋10 g,熟地15 g,车前子10 g,泽泻12 g,黄芪15 g。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5-01

前言;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已逐渐不再局限于西医救人的狭隘思维,而是充分意识到我国中医学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1什么是中医辨证思维

中医临证思维是通过中医学的方法进行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行等分析其身体状况,是进行内科诊断、治疗中的有效方法。

临证思维是一种具有哲学思维的方法,其源于《内径》中的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以及物质过程、人体气、人体之神等,因此是一种全身系统的诊治方法。临证思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其贯彻于四诊收集、辨证分析、确定治法以及建立处方等四个方面,成为内科临床治疗的主要实践方法。

2临证思维方法

临证思维应用到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科学性意义,其是处方开出的主要依据,对我国中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大的贡献。

2.1常规法:四诊八纲的辩证法是中医学中治疗的主要辨证方法。其中八钢代表的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在内科临床治疗中,所依据的原则便是“四诊合参”。通过对患者症候资料的研究,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析诊断。其中八纲辨证法便被运用到诊断过程中来,其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以及病情的好坏。然后再按照八纲辨证方法分析的病情结论开出处方,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这种方法咋临证思维中应用最为普遍,因此属于临证思维中的常规方法。

2.2抓主证法:在哲学辨证法中有主要问题主要分析的理论,从《扁鹊见蔡桓公》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医学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对症下药,因此抓主证成为中医学进行诊断的有效方法。在内科临床治疗中,主证顾名思义占主导地位的征候。因此通过发现患者病情中的主要征候进行分析判断,便能够迅速分析出病情,并作出结论。例如当患者出现多汗、恶风以及发热的症状时,便可以判断其为太阳病中风,采用中药桂枝汤服食即可痊愈。

2.3试诊法:试诊法实为探病之法,其出自于明代的《景岳全书》,研究的是中医学的八纲中虚、实、阳、明。其可与常规法结合进行治疗,通过已有的四诊资料进行诊断性治疗,从药物、食物等的反应分析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4演绎法:从临证思维来看,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不同,病人会因各种因素发生征候变化。通过演绎法从患者的脏腑经络入手进行辨证性的诊治,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防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是一种防治性方法,切断诱发患者并发症的病源。

2.5辨病论治:辨病论治法适用于中医学以及西医学,其是通过对临床治疗的哲学性分析发现患者病症中的主要矛盾,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3如何强化临证思维方法

3.1增加解析性课程:临床实践是中医内科进行医学探索的重要方法。正如章炳麟先生所提倡的“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因此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试验中,要珍惜每一次的临床试验机会,通过案例的探讨总结临证思维的优势,使医务人员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具有更多的经验,及时发现患者的病症因由。

3.2重视中医学书籍:书籍是中医内科医务人员进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书籍中的方法介绍,以及立体化图解,可以让医务人员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书籍作为中医学的典范书籍,是医务人员必须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患者病情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良好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症结点。

3.3重视临床实践机会:临床实践是运用临证思维方法的场所,每一次的临床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作为医务人员来说,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增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好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应该对实习学员进行指导,并且倾听其看法观点,对其进行点睛。

3.4确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确定应该满足治疗原则的要求,在中医内科中应用力争思维方法,首先需要明确其治疗方法,是仅用药物治疗,还是运用综合治疗法。在进行诊断时,通过患者的征候明确病标,通过所闻所见,进行病情的合理化诊治,从整体看局部发现问题,并通过局部看待整体,找出病因,确立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的合理选择。

4结语

从目前医学的发展前沿来看,中医学依然是医学界必不可少的断病学科,其充分改变了上个世纪西医学独占的格局,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试验中,临证思维方式利用中医学的方法进行内科疾病的诊治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成为内科临床治疗的主要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宁,王新月.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解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98-99

[2]蔡玉颖,刘保延,刘志顺等.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J].中国针灸,2009,29(10):841-843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12-02

中医学的科研立足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医学的五大优势,即:病因学优势、理论优势、治疗优势、药物优势、经验优势是中医科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在很多时候已经穿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几乎与阴阳先生的应用没有区别,或者难以划清二者的界线,这是目前困扰中医界的主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医科研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中医科研要不要涉及中医学这一基本理论核心?这一理论核心又将如何指中医学科研及其临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医学的科研和临床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中医学真的会陷入近乎“玄学”的境地,为此,本人提出,还原我们先人的生产、生活场境,认识中医学的五大优势,由此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在中医学形成之前,我们的先人一定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观察、分析了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形成大量的“经验”,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理论假设,并用劳动和生命验证这些理论,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人体实验”,部分假设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科学精神之所在。阴阳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临症中医视角》的灵魂,也将是医学科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灵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阴阳应用永不会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永远是我们临床思维的准则,“五行”关于系统的五个属性的认识永远具有指导意义。以阴阳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以五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注重整体平衡、注重整体调节、因人施治,这样的理论在过去、当今和未来都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是医学的理论优势,把这样的理论应用于现代医学研究,这就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在病因学研究中,我们的先人无法明悉细菌及其属性,但是,他们以“瘴气”、“疬气”命名之,这些认识在现代医学科学条件下已经没有优势。但是,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认识到了饮食不当,如过度饮食、饮食失衡等对机体的影响,还认识到了过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对机体的影响,并积累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关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正是目前中医学临床及科研的重要领域。一直基于劳动和实践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医学理论的直接演绎,有些则是没有经过理论的纯粹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药、食疗、药膳、针灸、推拿、贴敷,等等,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规范其临床应用,明确其临床适应症和副作用,这又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还原论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没有放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使得这样的研究缺乏了中医学的灵魂,也失去了中医科研的意义,这是需要纠正的。中医科研需要还原论,但不只是还原。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药物应用经验是现代医学所不难比拟的,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当今医学所不及的,这些药物一是可以为现代药理研究提供初选依据,二是,我们要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药物进行阴阳五行的基本分类,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先人的应用经验,进行大胆的临床应用研究。对于后者,我们一方面需要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药物阴阳五行分类规范,《临症中医视角》初步分类了常见药物的基本属性。希望同道进行更多、更科学的研究。面对中医学浩瀚的经验积累,有人认为是中医学进步的蕃蓠。我以为,这些经验一是基于劳动人民的真实劳动,二是基于我们先人的智慧,三是其中还有大量的“人体实验”,这些经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不可重复。所以,我们更应该本着敬畏之心研究这些经验。当然,我们要承认这些经验之本挟杂着很多的偶然,也挟杂着很多的随意,甚至还挟杂着一些故弄玄虚的欺骗。所以整理经验和发掘经验是我们当代中医学科研的又一重要内容。这样的科研必将带来中医学进步。中医学的科研任重而道远,它既需要有现代还原论思想的深入,也需要有中医学整体观的指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定基于劳动和实践,一定基于物质和科学。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上的演绎,甚至出现了人文化的倾向,文字记载注意文字上的优美,渐渐失去科学的逻辑性。为此,我们在中医学科研中应重提“逻辑”二字,注意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最后实现数学逻辑,实现中医学的现展。最后,我们借用《临症中医视角》的四句话结束本文的论述,希望中医学有更大的发展。假如你爱中医,请把握它的灵魂。假如你爱中医,请你面对它的不足。假如你爱中医,请允许我们对它的大胆。假如你爱中医,请接受或批判这里的观点。

作者单位:315041 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第5篇

海宁市许村中心卫生院 浙江省海宁市 314409

【摘 要】目的:了解中医疗法的优势,分析与探讨中医疗法在当前的变化状况。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中医疗法内科与外科的诊疗技术。结果:中医疗法现今受到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疗法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结论:中医疗法的变革本文主要体现在,针刺疗法、烙法治疗与挂线法治疗几个方面,主要揭示技术方法的价值。同时对于发挥中医特色,展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普及中医药的治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疗法;应用优势;革新方法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年提高。现今,人们不再单一的关注药物的治疗的效果,而是改变了思想认识,更加注重对疾病自身的治疗。医生与患者都更加关注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医疗法作为我国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对于中医疗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变革,我们应对中医疗法进行合理的评价,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法,探索新的中医疗法的组合方式,不断的推进中医疗法的疗效。

1 中医疗法应用优势

1.1 中医注重整体调节,疗法种类繁多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的过程中,中医可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而且,中医疗法在整体的治疗的过程中,十分关注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整体的调节,随时依据人的脉象调节用药的配方,可以做到依人用药,有效的发挥药效。

中医疗法也是种类繁多,中医可以依据不同的病症,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外用与内用疗法相结合,诸如对于现今人们比较关注的癌症问题。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内服中药为主,进行抗肿瘤的治疗;外用为辅用于减轻癌症的疼痛感。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同样的病症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抗肿瘤可以采取静脉;肛滴;口服诸多方式进行。针对癌性的疼痛感,可以运用针灸;外用与内服结合的方式。

1.2 外治与内服结合,适用范围广泛

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就是外治法,主要的功效就是通过调节机体功效,进而达到祛除外邪的目的。外治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肌体病变处,进而祛除病灶。外治法可以减少药物损伤脾胃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胃液对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害。外治方法种类多,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内服法,经由口服的方式,进而实现机体气血、阴阳的调节,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口服剂型多种多样,便于医生变换方剂,适应几乎全部的病症。

1.3 辨证、辨病互相结合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本质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祖传医学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辩证论治。祖国医学外治疗法的特色,就是通过辩证,使诊断更加深入,分析疾病的主要矛盾,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中医辩证注重局部与整体辩证的结合,经过局部病变的分析,可以辨别是阳证、阴证。通过阳证与阴证选择外用的方药与外治疗法。辨病可以关注病程的病理变化特征,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疾病的客观发展规律,从症状入手,实行双重诊断。依据主症、证候建立与病症结合的诊疗方法,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诊疗的效果。

2 中医疗法的革新方法

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主要是经由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不同的穴位。同时使用多种方法,激发经气,进而调整人体的功能。最终实现疾病的防控。当前,针刺疗法出现了很大的变革,结合了多种疗法同时进行。诸如同药液结合为水针疗法;与电刺激结合为电针疗法等。

2.2 烙法治疗

对于外伤出血、鸡眼等病灶,引起疾病范围较大,采用传统的烙法治疗的速度慢。现今,改革了传统的方式,采用电灼机、电烫烙的方式进行治疗。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剖面较小、疗效显著。与二氧化碳激光相比,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与冷冻治疗相比,可以降低感染的几率,手术后没有水疙瘩的情况出现。

2.3 挂线法治疗

现今,常用的是药线挂线法、橡皮筋挂线法,主要是通过丝线挂断屡管,或疹道的一种方法。挂线法治疗的措施,结合了肛肠解剖学与肛凄病因学,创造出了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的新的手术操作方式。这种挂线治疗的方法,在治疗后不会出现完全性失禁后遗症,同时操作方法的复发率与治愈率都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广泛的应用。

3 结论

我国的中医疗法在世界以及全国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在中医临床方面不断的探讨新的诊疗技术与方法,继承与发扬中医治疗的特色,让我国的中医疗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应不断的探索中医疗法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方式,发挥中医学的治疗作用,继而实现中医疗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忠慧. 手术与中医手法复位对比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4,23:259-260.

[2] 曹艳杰,王福波. 中药热敷及关节松动术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3,34(6):521-522.

[3] 韩斐, 李秋, 赵晓东. 背部腧穴排列拔罐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91-2092.

[4] 杨颖辉 陈海勇 钟家辉 张樟进。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展望[J].2014,1(1):54-58.

[5] 林日阳, 何立群. 中医发展“中医西化”与“西医中化”[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 1289-1290.

[6] 孙墨龙. 重庆市中医机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刘芳, 罗雄.21 世纪中医药现状浅析[J]. 河南中医,2010,30(7):637-639.

第6篇

1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政府和慈善机构等组成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支持与照顾,创造一种安享、舒适和充满温情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的一种服务。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照护为主、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经诊断明确、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3—6个月的患者或者老人。从广义上来说,临终者家属也是需要关心和服务的对象。

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解除病人心理、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三个方面出发,采取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总之,生命质量的照护是作为临终关怀开展的基础,对临终生命的舒适度和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实行临终关怀,应尊重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所以在中国推行临终关怀必须要关注的是“本土化”问题。

2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的缺失

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科学特点,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医学,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临床重视情志心理、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予以运用和发挥。这完全吻合临终关怀主张的给患者以全方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照护为主,改善生命末期质量的理念。

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开展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论和具体形式上,而中医学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照护实践中。鉴于西医学“形态决定功能”的理论、思维特点指导下的治疗和照护操作,现实中对于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药物毒副作用和器械创伤大的弊端,甚至依然存在过度治疗的影子。然而中医学的理论、辨证、用药和治疗特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西医学在临终关怀实践照护中的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思想体现在对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上,不是像西医局限于某个或某两个不适的局部解除,而是从全局、整体出发改善或解除症状。以“疼痛”为例:中药、针灸等对于躯体疼痛的祛除可以增加患者痛阈、缩短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周期和直接止痛,从而改善和保障临终患者晚期的生命质量。

当下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程度远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外,中医学的不被重视和未积极参与其中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对中医的偏见或认识停留在较浅层面,导致拒绝中医治疗或不分病种,不论病情一概进行积极治疗,往往耽误了治疗时机,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中医院历来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西医院放弃治疗的病患往往会到中医院就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如果较早的用中医干预,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实践对临终者及家属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并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信对于临终者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

3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

3.1中医学整体观念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临终关怀提倡的“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是一样的,两者都倡导对病人的关怀,应从躯体、心理、精神、生活状况和经济能力多方面统筹,即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照护。不只满足缓解患者症状,还要注意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强调除了对临终者自始至终的尊重和认真的护理操作外,在临终者生命最后阶段针对性的做好该时期的主要工作,如:审慎地将病情告诉患者;给病人留以诀别的时间;做好遗体安置和陪伴最后的旅程等。医务人员还要关注和做好家属的服务工作给予他们安慰、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积极的适应新生活。

3.2中医学诊断、辨证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古代中医学家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了一整套临终的征兆,如病人出现目暗睛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撒手遗尿等现象的时候,均为“失神”,必将死亡。又有“假神”,则指精神由颓靡转良佳,言语转清亮,食欲好转,面色由晦暗而红赤,是谓“回光返照”,这时可诊为濒死,应及时告知家属准备后事,以示关怀。另有“经纡听息”法,就是用棉丝置于鼻前观察呼吸停止与否以判断生死。

另一方面,中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讲究“辨证论治”,又结合辨病的思维,临床治病既不拘一格,又皆在医理,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可以发挥自身学科的专长,良好的应对临终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多端的特点。

3.3中医学治疗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中医治疗注重“养”。“养”是特别讲究辨证的,所需要的物质的质和量需要平衡供给,这样机体才能产生相等的作用,作用相等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平衡和协调,即“阴平阳秘”。结合临终关怀的实践,临终者大多是癌症或慢性病患者,重视调养对于缓解和祛除临终者身体疼痛,控制症状,保证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形、神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治疗时,通过调形可以治神,通过调神亦可以治形。这与临终关怀倡导的照护过程中不仅要缓解和控制躯体的不适和痛苦,还要给予临终者心理方面的支持,以达到相互促进,保障临终生命的质量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三分治,七分养”“形神合一”等思想可以用于指导临终服务的照护实践,为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发挥积极作用。

3.4中医学医德要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对行医之人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在行医时要不分清贫贵贱,亲近疏远,一视同仁,皆如亲人一般。用在临终关怀上,则体现在医务人员对临终者要如同一般病人一样,要尊重和关爱病人。清代医家赵晴初指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使能博而约。”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则更提出“不轻忽临危病人”“不厌恶秽病人”。所有这些,皆被视作“医家公德”。中医学在伦理道德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思想,对现在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护人员树立正确事业观,摆脱以往医疗救治观念,转变自身价值和成就感的评判标准特别具有学习和指导价值。

3.5中医学对临终者的照护作用

3.5.1中医汤剂、针灸、推拿等对躯体疼痛的缓解和怯除。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疼痛进行评估,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身心状况。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治,针对不同临终者及同一临终者在生命最后的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中药内治(静脉滴注、给药止痛和灌肠等〉和外治(薄贴法、涂擦法、肌肉注射法、摩擦法、发泡法、穴部注射法、敷脐法和药包热敷经络离子导入法等〉、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此外,中医治疗对于临终者身体机能的改善、症状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和情绪的调节具有良好作用。李景梅等用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并根据证型辨证加减,结果表明癌痛散具有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强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对扶正固本,改善机体状态均具有一定效果。王云采取帮患者按摩肢体或背部,或局部用薄荷、樟脑酊、冰片等涂擦刺激疼痛周围皮肤、肌肉,来达到止痛目的。也可以采用热敷促进血液运行,使肌肉松弛;或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疼痛。

3.5.2中医情志疗法对心理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情志疗法是指医师或其他护理人员运用中医的情志学说理论和方法治疗患者心理及身体疾病,以促使其身心状况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治疗方法。到了疾病和生命的后期,临终者自身情志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大于疾病本身的,一般慢性疾病或已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也比较相信中医,此时运用中医情志疗法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另外,陪伴临终过程的家属在情感、心理、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积极运用中医情志疗法为家属预防情志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董爱荣研究发现采用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如语言开导疗法、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能明显减轻胸痹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此外,具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好地干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3.5.3中医结合传统文化对精神层面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中医学被民众广为接受和认同,至今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给予临终患者符合时代的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导引,从而缓解和祛除临终者精神方面的痛苦。

4临终关怀开展的意义与展望

临终关怀的开展,是解决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模式变化等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保障了临终者生命终期的生命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过度治疗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临终关怀的发展对完善和补充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7篇

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中医学中有记载的内容不多,主要有鼾眠、酣睡等,国家中医药有关部门还没有把鼾眠作为标准诊断列在临床病名中使用。

当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临床发病逐年增加,但治疗手段有限,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综合优势尚未显现,亟待提高。本文就目!前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问题及现状做一个阐述,并提出一些看法,供渎者参考。

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优势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的治疗方法:各地医院从事睡眠障碍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中心的就诊患者来看,应用中药治疗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效果较好,一般经过3~6个月的治疗,大多数没有解剖学异常的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打鼾和呼吸暂停可以缓解或消失;中度患者一般需要6~12个月的治疗时间;重度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中药治疗,症状会逐渐缓解,一般需要1.5年的时间。由笔者创制的顺气止鼾汤可以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表现川的各种表现分阶段地治疗,中度患者可以配合取嚏法治疗;严重的患者,需要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同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逐渐降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只要医院有睡眠中心,医生就能够明确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可以通过不同的中医手段给予积极的治疗鼻腔的问题可以通过序贯疗法、滴鼻液、蓄鼻取嚏法等治疗鼻腔的阻塞,以及手术后康复治疗;咽喉的问题,可以使用喷雾剂、吹喉散等;舌体的问题,可以通过舌体涂药,以及治疗疗重舌的方法;上气道及肺部疾病,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存在的问题

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识不足 睡眠医学作为新兴学科,中医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相当多的中医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治疗方法等还不十分清楚。很多医生在盲目地给患者进行治疗。还有的人打着中医的旗号,在相关网站上自称能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实际上疗效难以肯定。

中医单位缺少临床睡眠监测设备很多中医从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揣测、探索的成分较多,缺少睡眠监测设备,更没有睡眠中心,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医学科。普通群众对睡眠障碍的认识不足,医生也常常误诊,如将发作性睡病当作d痫来治疗,或认为打鼾是睡眠好的表现等等。很多患者要么是从网络上了解,要么是非常严重时才医院就诊,甚至很多患者还用安眠药物,而安眠药对这种疾病属于禁忌的范畴,且用安眠药物以后又不知道减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缺乏 中医睡眠医学作为中医内科学科内的专业学科尚没有完成确立的工作,政府部门对审批成立睡眠医学科或睡眠中心还存在政策上的壁垒,建立中医睡眠医学科还需要解决审批方面的问题。相当多医院的医生虽然在睡眠障碍门诊出珍,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临床诊疗不够规范。

医院不够重视,存在绩效考核上的问题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明知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但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学科的发展,睡眠监测设备使用成本较高,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收回成本,对购买仪器存在疑虑。人员培训需要经费,又需要值夜班,很多医生不愿意值夜班。因而,尽管有众多的患者在等待,却没有更多的专业医师、专业护士、专业技师在工作。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医院稍好些,二线城市医院中基本没有睡眠中心,县级医院基本没有这个专科,

如何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水平

普及睡眠医学的知识 大力普及睡眠医学的知识,是提高睡眠障碍诊疗水平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医大夫应当在学习现代睡眠医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挖掘中医药宝库,寻找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方法。

加强睡眠医学专业技能的培训 有远见的中医医院领导应当把中医睡眠医学的发展作为医院发展的新亮点,积极鼓励年轻的医师在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再系统学习睡眠医学的专业知识1年,然后在医院开设睡眠中心,为全院各科提供睡眠医学的支持服务。

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水平 提高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水平,除了医生本身要大胆探索外,还需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中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睡眠中心进修学习,一方面要学习现代睡眠医学的知识,同时也学习中医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技术。

第8篇

【关键词】 血海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治疗过敏性紫癜在常规基础治疗的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取血海、膈俞穴位各注射曲安缩松配合利多卡因(注射液)。结果 各穴位注入上述药物后,治疗效果好。结论 血海、膈俞穴位注射曲安缩松配合利多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有良效。

关键词 血海 膈俞 穴位注射 曲安缩松 过敏性紫癜

近6年多来,我们在常规的抗组织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对因的基础治疗的条件下,用曲安缩松配合利多卡因,选双侧血海(SP10)、膈俞(BL17)穴位分别注入,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61例,疗效良好。与以往常规治疗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现报告及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1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中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1] 。61例均为随机选择,其中,男36例,女25例;61例中,7~14岁29例,15~20岁21例,21~30岁7例,31~52岁4例;61例其中45例在皮肤紫癜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就诊时,皮肤紫癜2~5天者33例,6~10天者11例,11~15天者9例,16~20天者8例;61例均有紫红色的点、斑、丘疹,有的互相融合;有发热者8例,有腹痛者44例,有便血者8例,有关节疼痛者46例,多于膝踝等大关节,呈游走性;11例患者小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并有眼睑及下肢浮肿;未见肠坏死及肠穿孔,未见肾功能不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33例,白细胞(11~19)×10 9 /L者34例;大便检验发现蛔虫卵者9例,发现钩虫卵者5例,大便潜血(++)以上者26例。61例血小板仅2例见轻度异常。

1.2 治疗方法 (1)配制注射药物,取曲安缩松混悬注射剂40mg(1ml),与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混合均匀。(2)穴位注射:①取双侧血海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注射针头进入约2.5~3.0cm(儿童酌减)处,如回抽无血液,即时每穴位分别注入上述混合注射液各4.5ml(儿童酌减),速拔出针,无菌按压注射针口,至针口无血液渗出。1周后此两穴再注入1%利多卡因各2ml,方法相同。②用同样的注射方法,取双侧膈俞穴,常规消毒进针0.5~0.9cm(儿童酌减),如回抽无血液,即时注入上述混合注射液,每穴各1ml,拔针,无菌按压注射针口。1周后此两穴再注入1%利多卡因各1ml,方法相同。(3)血海穴取法:正坐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内侧缘,即患者屈膝坐,医者面对患者,用(右)手掌放在患者的(左)膝盖上,掌心正对髌骨,当拇指尖所到之处,即是血海穴。膈俞穴取法:取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即是膈俞穴。(4)穴位注射前及注射后都要注意对症处理及原有疾病的治疗,去除病因,如驱除肠寄生虫,使用抗生素,去除某些变应原。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1)皮肤紫癜的症状及体征消失,无关节痛或腹痛;(2)尿常规正常及大便潜血阴性;(3)随访1个月,病情无复发。临床好转:与就诊前对比,有符合上述(1)或(2)条情况的改善。无效:上述(1)、(2)两条情况均无改善。

1.4 结果 经观察、随访、统计,穴位注射后,6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0例,占82.0%;好转8例,占13.1%;无效3例,占4.9%,总有效率95.1%,平均住院治疗时间8.1天;随机选择我院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本病患者42例为对照组,该组临床治愈22例,占52.4%;好转5例,占11.9%;无效15例,占35.7%,总有效率64.3%,平均住院治疗时间12.5天。两组对照情况见表1,疗效及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1 两组疗效及住院治疗时间对比略

2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可能与血管的自体免疫损伤有关 [1] 。临床特点除紫癜外, 常有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症状。患本病时,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过敏原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其直接致病原因往往很难确定。感染、药物、食物等因素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有低热、乏力、倦怠等前驱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属“斑疹”范畴,是因风热郁滞,自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2] 。针对“风热犯血”,溢于脉外发为斑疹 [3] ,治则是清热凉营,活血养阴。因此,在常规的基础治疗下,并给予祖国医学的正确治疗是完全可以增强疗效并缩短治疗时间的。选择治疗血分病的穴位治疗本病尤其可以奏效显著。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统血,且血海因功能命名,以治疗血分病见长;膈俞是八会穴中的“血会”穴,与血分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协同血海治疗血分病。中医认为,本病起因于风热侵入血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4] ,取血海配膈俞穴治疗过敏性紫癜,即出于此意。在穴位注入相关药物(水针疗法)起到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作用 [5] 。除了小量利多卡因能起某种局部封闭作用,并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外,曲安缩松是肾上腺皮质类药物,对过敏性紫癜病变有显著的药物协同治疗作用,且作用时间持久达3周,再加上穴位注射刺激,其作用就更为强烈和持久。因此,不论是从祖国医学的学说,还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药物穴位注射都显著地加强了常规基础治疗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和治疗了过敏性紫癜。张浩良等人观察的结果提示,穴位针刺能显著地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6] ,穴位针刺后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相应减少,以上变化可以说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的增多 [5] 。由此可知,穴位注射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过敏性紫癜。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90-1991.

2 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合编.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28-329.

3 张俊庭.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93-394.

4 胡熙明,程莘农.中医学问答题库・针灸学分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