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渔业养殖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渔业养殖问题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文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18-02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才”,后两个方面构成职业伦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制度、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人单位关注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专业素质、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这就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所以,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对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走出去,多接触多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借鉴自己没有的先进的教法,研究最新的教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教形势。同时请进来,将有关领域专家请进学校给教师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树立起全校教师人人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参与者观念,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树立鲜明的职教意识,在教师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职业素质。

教法上要有打破传统教学习惯的勇气。变为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新颖授课方式,如专题演讲辩论、影视课件教学、组织讨论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乐于接受理论教学,同时又锻炼其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上,不论学校、教师都应该学会取舍,适当增加或者删减教学内容,例如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健康等类别课程的开展更贴近实用。亦或者在学校内组成教学研究团队编写适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因材施教。

其次,构建有序的校园文化及开展有益活动。

要重视学校开展各类教育中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学校有效开展教育甚至于可以细化到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外部环境。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氛围中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利用开学军训活动、拓展训练、毕业典礼等开展有主题有内涵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团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意识,培养他们坚韧、奋斗、承担责任的精神。

再次,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教育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为全体员工共同接受认可并执行的一系列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制度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体现。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断交替,未来企业员工普遍由“90后”为主的人员组成,他们彰显着独特的个性,有缺点但同时也要肯定在他们身上也拥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优点。学生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系统有序的企业文化理论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接受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文化体系,来实现未来与企业文化更好更迅速的对接。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

实习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特色办学模式中教学重点之一。职业素养养成的实现还必须依靠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关系,也就是说努力创建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这样的真实工作岗位上,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其中包括职业素养,衡量一个学生除专业技能以外职业态度。

通过与相关企业多种途径的合作,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职业行为研究,调整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协调“知”与“行”。企业参与学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计划、方法等方面的活动,给予直接的信息反馈,便于学校掌握第一手社会资料实现有效教学。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应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表现作为考察项目予以评估并记录在案,这也应该是完善人才制度的一项标准,可以包括在校学习态度、德育标准等级、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表现等具体细化的指标。正如当今社会对每个人做诚信记录一样,企业给予准从业人员这样的记录也是对他们在职业工作中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可起到监督、约束、促进的作用,同时使从业人员时刻保持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是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的重要保证。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领域宽泛,内容丰富,职业素养养成是一个长期磨合内化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实施的方法、手段产生的效果好坏不易判断,这是一个挑战。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思路,尝试找到一些有利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每种运动的好处结合当今社会各大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讲解,使学生更了解每种运动所蕴含的正能量,激发其自主学习机锻炼的意识,为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动力。

2高职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融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较本科等院校而言其生源素质上处于劣势,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不断强化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保障。

2.1高职体育教学为强化学生的体能、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企业应聘时更多强调的是应试者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强调对学生德体美劳等的培养,体育教学便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适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会逐渐增强其身体素养,通过不断的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肢体的协调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2高职体育教学综合多种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高职体育教学充分的结合了心理、生理、行为以及社会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每种运动的积极效用,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还通过教师的悉心讲解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识,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学习平台。

3高职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融入的完善措施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通过其专业化程度及职业综合素质表现出来的,教育过程中强调学历及各种证书的重要性僵化了学生观念,导致其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影响学生长远发展。在教学中高职体育老师要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3.1转变体育教师思想,推进教学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认为体育学科的教学的主要意义仅在于劳逸结合,为学生更长远的学习提供了缓解情绪的娱乐空间,因而每学期高职学生的课程表上的体育课时很少,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量看成教学的唯一标准。以排球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仅利用十几分钟将打排球的一些动作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小组练习,直至一堂课结束。期末考试中也以学生能接球的个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忽略了成绩以外的诸如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置于课程之外。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中院校要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策略,其中“两手”即指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和学生的体能等多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培训,使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更适合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教学方针,推进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应不断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增强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自己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高职院校在推进体育教师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强调四方面建设:

(1)构建区域性的交流平台,促使各高校的体育教师的交流。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强强合作,共同举办而告终体育教研活动或研讨会,促使不同院校秉承不同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促其思想相互融合,共同探究适当的教学方案。

(2)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高职院校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士对该校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促其迅速消化吸收并成功的应用到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去。

(3)为教师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多是通过运动实现的,运动中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因而高职院校应强化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安全防范的规章制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4)结合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体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生动的影像资料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遵循心理、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现阶段社会、企业以及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实践指导方针,注重体育运动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各种运动的具体作用,积极引进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如篮球、排球等培养的是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的协调能力;田径、游泳等培养的是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耐力和毅力;羽毛球、乒乓球等培养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竞争意识;有氧健身操和各类健美操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和自身的柔韧度;桌球等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缜密度综上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团结合作、毅力、审美以及各种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的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体育运动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得到紧密的结合,有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技能学习与感知力度,使其职业素养更加明确化。为完善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实际要求与高职院校进行协商完善各项运动设施,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如很多高职院校仅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的体育课程,受场地及资金等的影响放弃了游泳、划船、舞龙等体育项目的开设,体育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充实空间。因而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完善体育项目,构建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从德智体美劳等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3.3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构建职业素养专业培训团队

强化体育教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影响,高职院校首先应明确自身体育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强化对其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定期聘请相关的专家对体育教师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各种学科的知识的培训。经过培训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记录并分析,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强化对学生的专项教育。通过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支职业素养培训团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践教学

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会计专业,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会计人员,所以,职业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现代会计人才,以此满足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设立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上千所,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希望能为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一、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当前,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实际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实践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课程布置等,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专业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课程,大多靠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学院教学部门来制定,而且课程内容过多地涉及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活动。另外,有些职业学院虽然认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活动开展缺乏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以至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达不到会计专业的实际要求。

3.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对于绝大部分职业学院来说,在会计教学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现代素质教育倡导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模式,但是,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丰富会计教学方式。

4.社会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职业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训内容在学院会计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很多学生一时难以上手。另外,学院将会计学生安排到企业单位实训,其实训内容主要以巩固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实际动手锻炼的实训内容少之又少,缺乏现代化的实训配套设施,不切合实际会计岗位,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还会误导学生对会计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5.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师都是刚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所接受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忙于学院教务活动,很少去相关企业单位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局限于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这样就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职业学院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该注重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学院应该明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从事企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

2.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单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院在设置会计课程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认识和提高会计职业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职业学院可以与社会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从而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根本需求。

3.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院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此适应知识经济时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想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丰富会计教学形式,探索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各大职业学院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院可以将多功能厅模拟成一个企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并按照现实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来模拟会计核算、财务会计管理等工作流程,将真实的会计工作状态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相关工作性质和实际问题。学生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中,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完善自身会计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会计人才为基础,优化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完善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采取“校企合作”的有效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从而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满足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素质分析视角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杨淑媛,周航.会计人才培养视域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市场竞争已日渐激烈。尤其在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得到重新调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弊端也在逐渐显现。企业怎样科学合理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及发展人才,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既有利于企业选用人才,同时还能够增强员工士气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有效的加强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以及竞争力等。

一、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原则

1.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指的是拥有一定专门技能或者专业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且对社会产生贡献的人,是素质以及能力较高的劳动者。企业成功吸纳并汇聚了优秀人才,就等于是赢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就有能力在激烈的经济、科技以及产品的各种竞争中屹立不倒。

2.企业的人才培养原则

(1)普遍性原则。培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而,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但是员工的工作需要,同样也是员工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这种需要及权利有着平等性和普遍性。

(2)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员工的能力、知识、岗位以及企业发展有着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于员工培训的内容以及要求要具有针对性。

(3)个人意愿结合企业发展的原则。企业培养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培养员工首先应当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员工的个人意愿以及条件,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向,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4)应用性原则。生产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具体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员工的培养方面,不但要做到提高知识、能力以及水平,还应当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岗位的员工。

(5)可持续性原则。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都是不同的。伴随着企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要也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间断的对员工进行额可持续的培养。

二、人才的模式及其内容

1.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员工的自身能力,采取的主要有岗位适应培训模式以及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岗位适应培养模式基本的内容有,对新员工、岗位发生变动以及重新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因为他们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够独立承担起岗位的重任,经过培训,可以使员工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实际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岗位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非学校、正规非正规以及正是非正式等教育培训,将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建立起开放式的教育培养体系,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和员工的持续发展。

2.企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知识。对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以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政治思想以及基本职业素养为基础,让员工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要求的综合知识技能,整体培养方向为企业管理以及战略格局观。

3.注重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类型。并依据培训的不同类别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

4.优化员工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若想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必要完善员工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通过公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建立考核机制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责任统一原则。奖励机制在制定时,可通过奖金或福利等奖励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

三、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新员工都会面临选择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既是员工个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前,企业新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我分析,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

自我评估是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经过调查发现,新员工往往缺少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这就会导致新员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时候,极易产生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的错误心态。而这些都将阻碍他们很好的结合主观及客观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缺少对职业机会的评估,在确定目标时存在投机心理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新员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判断,对于自身选择工作有了初步的设想。但在选择职业目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心理。例如只考虑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就想从政,考不上的话就进入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有多种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包括员工没有正确认清自身,以及对企业职业机会缺乏正确的评估,致使职业目标在选择上出现偏离。

3.方法不明

企业并未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仍然停留在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层面,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分析新员工的内在需求不难发现,他们正处于探索自己职业生涯的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作出决策。而对于定位自我、设计人生规划以及选择职业生涯的道路,单是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这就需要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人才测评职业咨询,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进行指导,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人员给予辅导。

4.不熟悉职业环境,实践环节薄弱

职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由于职业环境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职业环境与信息的准确了解以及把握,其建立的基础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新员工缺乏社会实践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因而缺少对职业环境的了解和关注。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措施

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把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看作是员工个人的行为,然而员工的自身观点是不足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运转目标、用人需要以及组织结构。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就必须要依据员工的能力、动机、需要以及人格来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对新员工的职业管理。主要措施有:

1.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求职者与企业依据各自的职业需要开展应聘、求职和招聘、挑选工作,这就是个人和组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开始。在应聘以及招聘工作完成之后,求职者进入到企业之中,通过部门的岗前培训以及分配工作,完成个人向组织社会化转变的过程,成为了企业的员工,进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企业一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道路并结合有力的管理调控,确保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与员工组成利益的共同体。

2.科学的职业生涯诊断

科学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自足于组织的角度,从员工发展目标出发,企业帮助员工规划好职业生涯以及未来发展。所以,应当立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员工科学的分析发展规划。企业在招聘选择员工时,通过笔试以及各项测试,让应聘者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个人价值取向、价值观以及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认清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技术以及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

五、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引导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够选择最好的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方式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一种新的方式,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盛行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了比较重要的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模式。

1.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应该对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员工实现其职业目标所安排的计划、控制以及领导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将员工个人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做到人尽其才以及才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当今时代,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是以新职业发展观作为指导的。

其次,企业作为实现发展的平台和依托,应为员工提供正确和有力的支持。这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应当把实现员工的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结合企业战略计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计划以及人力资源计划,把企业发展计划正确的结合到员工的开发项目当中。对于员工具备的能力及潜力,企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并为员工设置多种职业发展路径,及时为员工提供企业有关内部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向员工提供发展的项目和机会。鼓励并引导员工参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活动。

总之,企业应根据发展变化,分析人力资源未来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对应的决策及措施。使企业无论是在当前还是未来,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及时的获得满足和补充,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潜在的未来职业方向,将培训和学习这一有效工具充分为个人及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2.案例:沈飞集团采取“三进一通”培养模式

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这一问题方面,沈飞公司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培养员工的“三定一统,滚动推进”这一模式。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框架清晰。培养员工队伍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要求企业首先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并对员工队伍的现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问题上,该公司有明确的发展计划,例如“九五”期间,将员工队伍的培养目标制定为“三、四、八”,包括300名管理岗位人才,400名科技技术人才,800位技术工人。这项计划涉及到的公司上下共130多个部门及单位。

第二,层次分明,统分结合。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集中在专门的“培训计划书”中。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统分结合,原则是结合整体和个体、共性和个性。整个培训活动的运作中,始终体现着按段实施、运转层次分明以及逐步深入的鲜明特色。

第三,灵活多样,立体交叉。以导师的引导及锻炼为主体,以其他多种灵活的形式作为辅助。即坚持了员工培养的主渠道,又依据不同人员以及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其他多种灵活的培训方式。

第四,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实施培训的导师,企业都采取动态的跟踪与管理,定期考核,依照考核的结果随时变更调整培训内容。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合理的企业招聘方案。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对于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素质培训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完善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以及员工考核制度。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立足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志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21):953

[2]高宝森.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J].经济师,2009(8):133

[3]朱耀顺,孙康,朱家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J].企业经济,2003(5):165

[4]鲍守杰,张晶.论员工培训方案及培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9

[5]刘晓红,徐扬,张霞.企业人力资源新概念及管理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0

[6]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9)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保证一个人能够尽快投入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步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学科学习,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

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是完全体现在专业技术上的,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理解上,更加体现在学生迈进社会之后的工作能力上。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感染力,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的印象。例如,对于一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在学习时,通常会将具体的事情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思考让自己有所感悟。比如说,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常常会将文章中主人公的专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看待职业这个问题上,常常觉得不同的职业具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这种时候,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需要让学生知道,不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是为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民作贡献。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正确地看待每一份职业,将自己最大的热情都投身于工作中。从这些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二、因材施教,让语文教学为职业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上面提高的要加强学科学习,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之外,还必须因材施教,让语文教学为职业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需要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财会类的学生而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教育学生对于文本和语句的理解。然而,如果是对于商贸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之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文秘类学生而言,基于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在工作中用到最多的常常是应用文,而且对其准确性、逻辑性、严密性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对他们的教学中,要更侧重于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训练,使学生的表达更为严密。同时,还要锻炼他们说明文的书写及汇报材料等的书写。所以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利用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三、积极推动开放性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其应用打基础。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将每一节课的前几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到讲台上来为学生讲故事或者一个哲理,或者是自己的总结与感悟等,一来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则教会学生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开放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文,体会语文学科为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再次,还应该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人才招聘市场上去感受气氛,让学生明白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实现需求与自身学习、能力的接轨,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明白在学习中应该重点培养自身的哪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创造人生的辉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2009年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得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综合能力,即综合人文素养、英语应用能力、职场交际能力、就业竞争力。

1.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

英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初中、高中或职高)六年的学习,六年的时间足够熟练地掌握一样本领、一门技术;却没能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这给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依据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高职英语课程一般在各大院校以“4424”的模式展开 ― 前三个学期按每周4/2课时讲授基础英语;第四学期按每周4课时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据调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高职院校第四学期的专业英语逐渐被缩减,农业类专业英语甚至被迫取消;近年来,这种课时缩减的势头慢慢威胁到了前三个学期的基础英语教学。据了解,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依旧没有走出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樊笼,从现阶段看: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学依旧受制于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中体现出的依然是让学生死记单词、语法,掌握解题技巧,在校英语学习以PROCET 3,CET4及CET6为评价尺度,没有结合高职特色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综合人文素养和职场交际能力,没能让学生明确英语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用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减退。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采用,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现状有所改善;可这种转变并不可观。

2.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学院语言学习环境客观层面的问题

按照Krashen (1985) 的理论,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建立在足够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compreshensible input)基础上,它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Swain 认为,语言的输出(output )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即语言的应用能促使语言学习者从语意的理解转到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实践恰恰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最好机会,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将课堂所学到的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具体要求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风景名胜、车站码头、机场商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并适当作好记录,以便回校后同学之间交流、教师检查;也可找外教或英语角练习听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语言,也在实践中对语言进行了修正和调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际展会、风景名胜、车站码头、机场、商场或英语角等地方并没能达成理想中的效果。笔者调研发现:第一、学校所处地域没有频繁的国际展会或外国人出没,限最大程度地局限了英语语言环境和群体;第二、偶然与外国人的交流只停留在简短的寒暄层面,初中阶段、甚至当前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就可以实现这一层面的英语应用能力;第三、特定语境下(如车站码头、机场等),学生不能即席组织话题,课堂中所学过的“问路”、“指路”等知识点不能有效地迁移;第四、校园里有外教或英语角的地方,往往被兴致饱满的学生挤得水泄不通,在这种繁杂场合下,能与外教对上一句话就很费力了,其他大部分学生就只是看看热闹罢了。

2.2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层面的问题

2.2.1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长期英语学习依赖,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

有时人们明明知道某一行为会导致期待的结果,却不一定真正实施这一行为;这是因为仅有目标是不够的,只有人们预料到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即具备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去实施这一行为。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所形成的效能期待影响人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强,则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所形成的效能期待就强,对人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从现实情况分析,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就比较弱,学习管理能力欠佳,长期依赖老师的帮助,缺乏主观能动学习;长期的依赖和低自我效能感使部分高职学生无法适应,无法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功体验。而长期的失败经验又会最直接、最有力地降低自我效能感,导致“英语学习依赖 自我效能感低”恶性循环。

2.2.2 一直以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挫折多,归因不当

在英语学习上,很多高职学生受长期失败经历的影响,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据笔者在其学院毕业生返校期间一项名为“高职毕业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原因” 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5%的高职毕业生在英语学习上自我效能感低;52.4%的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低;而38.3%的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仅4.1%的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长期缺乏信心,且归因不当。

2.2.3 高职学生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

对大学生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个体积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低水平的学习倦怠;反之,消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高水平的学习倦怠。个别消极人格特征的学生,不管是在英语还是在别的课程学习中都表现出消极的学习状态。学习中动力不足,情绪低落,甚至行为不当等也是影响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2.2.4 高职学生个体学习茫然状态的影响

升入高职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甚至大学生活没有实际而明确的设计;学习状态由升学压力下的自主学习开始变为被动接收的茫然状态。学习上的茫然不仅表现在英语这一科目上,少数对其他专业课程也表现出茫然。导致“学习上的茫然 生活中的茫然”恶性循环。学生不能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少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2.3 高职英语教师层面的问题

2.3.1 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影响

公共英语班级众多,各班级总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教学任务的制定并不会因英语水平不一而分层次;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是学院对于教师业绩的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往往苦于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避开英语水平差异的事实,在英语水平不高的班级,实施填鸭式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师生间的友好距离就拉开了。最终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3.2 教师专业特长的影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毋庸置疑,公共英语教学应贯穿英语语言知识点和英语国家文化、习俗;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没有更好地贯彻人文教育,找到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之中去。

英语老师应帮助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知识同时,结合具体的专业和行业的要求,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学生则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

2.3.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的影响

认识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以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有所改善,但当前公共英语实践教学仍旧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以某教材为出发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教师在课堂中仍在不经意间趋向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上和课后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3. 结语

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价值,体现高职“实用、够用、应用” 的原则;就必须努力改善高职学院语言学习的环境;正确处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让非英语专业学生明确高职英语课程目标,了解职业中英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激发高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正确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达成提升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服务地方、服务一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M],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艳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4]吾雅平.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英语学习倦怠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89―92.

[5]张达芬.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1,(70):128.

[6]章素苹.EGP与ESP有效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L刀.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7]黄成夫l高职英语教学贯穿ESP教学理念的原则、教法与实施途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oo8(5):89-94.

项目基金:

此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非英语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011BZJ013)”前期成果。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10-02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多家庭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轨迹相同。在此阶段,我国居民开始追求更高生活品质,试图结合艺术以及相关的潮流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音乐的追求就属于该范畴之内。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精神世界提升的追求,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眼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已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据2015年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在册的高等职业院校中70%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有音乐专业。

一、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比较曲折,其培养目标相对独特,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授课体系和人才培养任务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区别。在这种情况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独立而又对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课程十分必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在上个学习阶段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意自身专业课程的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比如需要在不打击学生自信、自尊的前提下,在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的情况下,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提升其整体个人素质和相关的水平。音乐专业因其自身独特性,学生入学成绩很低,因此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或乐趣,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进而提升其对于自我的满足感,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的自信。同时,让音乐专业学生掌握一些实际的运用能力,可以提高其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相关人员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我国许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音乐专业,但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的专业课程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在自己院校接受评比时才突击上的而已,高等职业院校对于音乐专业的建设发展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首先,开设音乐专业的内容和形式上还需加大研究力度。由于各自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不可能说推广一整套完全相同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法,其他院校照抄。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具体地展开相关的研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的音乐专业。其次,各地的教育部门对于音乐专业扶持力度不足。音乐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它需要较多的资金和扶持,才可以正常开设,如果没有资金,那就没有办法购买相关的器材,也没有办法较好地开设课程,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里,各地的政府应当主动牵头,制定相关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各地自己的高等职院校发展。同时,多组织相关的会议以及交流讨论,实地走访、询问相关的教职员工,是否需要资金来购置器材和音乐设备;要加大相关的监督力度,对于下拨资金的走向和用途要有明确的登记和审查制度,防止资金被官员挪用。而且,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改变人们以往对于音乐的认识,多借助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来宣传音乐的作用,以及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音乐专业和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使得人们接受并尊重音乐专业,进而保证音乐人才培养在高等职业院校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课程内容乏味。除了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音乐专业很多都是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结合其他学校的开展情况,直接拿来照抄的,完全没有自身的特点。而且课程设计和教授方式没有经过任何的实际论证,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进而导致学生不喜欢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课程教授的专职教师,都是由其他的教师来代课,代课教师对于课程不是很了解,更有甚者不喜欢该门课程,只是来应付差事。这类的行为教授的音乐专业课绝对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感到乏味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存在问题,上来就开始讲难度很大的课程,相关教师的教授脱离了实际,与学生的水平和发展情况完全不符,学生上课就像在听天书,根本不会有半点的兴趣。除此之外,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都是“自产自销”的本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他们缺乏足够教学经验,对于课程教授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很欠缺,这就导致课程开设不合理,学生没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不乐意参加相关的课程。音乐专业教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趋同。所谓课程体系,指的就是专业范畴下的课程门类设置和安排,这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而言,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具体地开展相关学校建设体系的设置,依据学校的建设体系再来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我国目前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按照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指的就是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开设的课程,依据相关的调理本地化的结果;拓展性课程则包括了地方部委要求本地化和学校自主开设课程两大类,探究性课程则主要包括了探究性学习课程和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等。但在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缺乏有效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不知道应当如何开展相关的音乐教学。由于音乐专业课题体系缺乏有效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的指导,从而导致相关事务无法继续推行,包括音乐教师招聘及录用环节,所接纳进入的新教师是算正式的员工还是算聘用关系,这都没有相关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在相关工作的_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音乐课程体系的性质也没有足够清晰的定义,究竟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专业内选修还是学生自主选修,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来设计,这是十分不利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对于音乐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课程时间安排等也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指导性意见,所以缺乏相关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发展情况,给出了以下的改革策略,供相关单位和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参考借鉴。

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主体,如果不乐于参与,那么人才培养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如果想让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成功,就必须要做出相关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处在20~25岁的区间内,生性活泼开朗,正是外向奔放的时期。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结合发展阶段特点,进行相关的音乐课程设计和教授模式的修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除此之外,必须让学生享受音乐所能带来的乐趣,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系的难度,要多鼓励,有耐心地讲授,而不是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音乐专业,教师也才会有进步的动力,音乐人才培养才会得到切实的发展。

第二,优化师生的互动模式。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是教师掌握课程具体授课情况的最好方式,所以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音乐专业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课程讲授能力,在技术角度让学生非常佩服,也非常想学习,才可以使得师生互动正常展开。其次,相关的教师必须注意课程教授的方式以及方法,万万不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学习热爱度的同时,与他们结成朋友和伙伴关系,优化师生互动模式,提升课堂的效率和人才培养效果。

第三,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新技术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来开设相关的课程是非常有助于提升课程质量以及促进课程的发展的。应当鼓励相关的教师多多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来开设音乐专业相关课程的讲授。比如在缺乏相关乐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的乐器来进行教学工作,既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非常有利的。

结语

音乐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其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相信随着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以及相关改革的推行和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建设和音乐人才培养必定会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敏.高师音乐教育现状及我校改革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 李萍.充分发挥通俗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9,(4).

[3] 廖佩兰.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信息,2009,(7).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面临问题 对策

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这给中国的外贸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也大大增加了对语言类人才的需求量。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当中,日资企业占了很大的份额,我国的日资企业已有几万家,尤其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区,与日本存在贸易关系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尤其从2008年以来,中日关系在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后,关系迅速发展,从以经贸为主扩展到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教育、艺术、体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高职院校日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专业定位及专业面向比较模糊。受传统日语教育的影响,我国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面向不清晰的问题,实用性与应用性未能凸显,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高职院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不仅职业性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日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教育性不强,难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2.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才培养水平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新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国现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已落后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不了未来日语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没有突出职业性和行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学以单纯的日语语言作为内容,其他专业应用的内容不列入目标范围内,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出现了除日语语言外,对其他专业几乎不了解的现象,很长时间适应不了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4.教材内容的编写及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已经难以适应发展迅速的日语教学需要。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理念未能得到体现。日语专业作为一种语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点在于:没有相应专业的工厂,不能供本专业学生直接实践。另外日语属于小语种,小语种区别于英语这个大语种的地方是:由于英语是大语种,在国内就可以进行训练和实践,没有必要去国外进行训练。日语作为小语种,仅仅在国内训练,由于缺乏语言基础,达不到大语种国内训练达到的效果。

6.在以往的日语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日语”的现象。有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二级水平证书,但是在面试和日常交流中往往语无伦次,尤其见到日本人时更是紧张得不知所措,甚至干脆溜之大吉,导致在就业的时候无法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或者从事一些和日语无关的工作。

二、提高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1.确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直接影响着招生、培养、就业和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语言自身的规律,创造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这就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宽口径人才”。“宽口径人才”指的是掌握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才,为培养这种“宽口径人才”,除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开设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得以体现之外,还需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如通过“日语晨读”、“日本礼仪文化知识竞赛”、“日文原版电影赏析”、“日本文化学习”“日语之夜”等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为整个校园增添浓厚的日语氛围。“多方向、应用型”是指职业技术院校日语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用日语作为工具,从事相关职业实践活动的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外语人才。所以,其定位不是培养高级专业翻译、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人才或外事外交领域人才,而是以应用日语从事业务活动专门用途(如商务、旅游等)的多方向日语人才。区别于普通高等日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决定了职业日语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实际能力。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理论课教学应遵循周济所讲的“够用为主”的原则,大力加强实践应用环节课的课时量。课程体系一定要紧密接近社会、接近实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下工夫。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把握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切合需要。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抓紧逐步更新,以满足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同时考虑社会发展对日语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日语专业应具有不同的侧重面,从而产生灵活性,以适应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改革的趋势。